人工流产术后同时放置吉妮致美宫内节育器783例临床分析
-
摘要: [摘要]目的 评价人工流产术后同时放置吉妮致美宫内节育器的临床效果及副作用.方法 对就诊于云南省滇南中心医院个旧市人民医院妇产科,并自愿行人工流产术后同时放置吉妮致美宫内节育器的783例宫内孕妇女进行随访观察.结果 随访783例,其中12个月内环自然脱落3例,因症取出21例,带器妊娠4例,分泌物增多36例,下腹疼痛23例,经期延长19例,点滴状出血12例,月经量增多6例.结论 人工流产术后同时放置吉妮致美宫内节育器临床效果确切,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
抑郁状态是一组症状综合征,以与处境不符的抑郁心境为主要特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缺乏、快感缺失3大核心症状[1],是介于正常抑郁情绪与抑郁症之间的病理状态,经过心理疏导、药物干预或随时间推移可恢复正常,也可能最终发展为抑郁症[2]。在中国,老年人群抑郁患病率6.35%~60.30%[3],其中伴发躯体疾病的老年人中抑郁状态的患病率高达50%,且抑郁状态占非感染性疾病所致是失能的10%,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4]。故此研究选择观察存在慢病的住院老年患者,希望明确慢病、共病与抑郁状态的关系,明确抑郁状态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营养风险的影响,以便预防、早期识别抑郁状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达到健康维护的目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横断面研究,2017年6 月至2019年12月入选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一科住院部119例患者,纳入标准:年龄65岁及以上,存在至少一种慢性疾病,交流沟通无障碍,能尽量配合完成评估内容。排除标准:认知功能障碍、已诊断为抑郁症、目前正服用抗抑郁或抗精神病药物、急性感染、恶性肿瘤、严重的视力、听力障碍或存在其他无法配合完成评估的疾病或身体状态,最终符合条件的共119例。分为2组:抑郁状态组(医院抑郁量表评分≥11分)共26例(21.8%),年龄65~89 岁,平均(78.1±5.0)岁,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非抑郁状态组(医院抑郁量表评分 < 11分)共93例(78.2%),年龄65~92岁,平均(76.7±4.9)岁,其中男性54例,女性39例。本研究经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纳入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采集一般情况信息
由老年病科医生采集患者一般情况信息,进行老年综合评估,评估抑郁症状、ADL、认知功能、营养风险。采集包括年龄、性别、所患疾病(3种及以上视为共病)等情况。
1.2.2 老年综合评估
(1) 抑郁状态评估:所有参与者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抑郁分量表(HADS-D)评估是否存在抑郁状态。7个问题,每个问题选择相应答案,每项分为0、1、2、3四级评分,最高分21分,提示抑郁症状最严重,总分≥11分视为存在抑郁状态[5]。(2)认知功能评估: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stateexamination,MMSE),最高30分,根据文化程度划分,文盲、半文盲≤17分,小学组≤20分,初中及以上≤24者视为认知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不纳入本研究[6]。(3)ADL评估:通过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评估,量表分值从0~100分,分值越低提示失能越严重,即≤20分:完全依赖;21~60分:重度依赖;61~90分:中度依赖;91~99分:轻度依赖,100分:自理[7]。(4)营养风险评估: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 risk screening,NRS2002),≥3分视为存在营养风险[8]。
1.2.3 抑郁状态干预
本研究旨在探讨抑郁状态与ADL、营养风险的相关性,故在给予疾病治疗的基础上,仅给予针对抑郁状态此项老年综合征的干预措施。抑郁状态组共26例,抑郁评分在12~19分之间,平均(15.8±1.7)分。该组均给予干预措施,包括心理疏导、康复训练、抗抑郁药物(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5 mg起始,1周后加量至10 mg维持),分别于干预后3个月、半年随访,随访时进行老年综合评估了解其抑郁状态、ADL及营养风险。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 SPSS25.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
$\bar x \pm s $ )表示,采用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用%描述,采用χ2检验分析,医院抑郁量表得分与NRS2002得分及日常生活活动量表得分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2组间慢病、共病比较
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脑卒中以及存在共病更易合并存在抑郁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冠心病、2型糖尿病、高血压、骨质疏松在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 1 抑郁状态组和非抑郁状态组慢病、共病比较 [n(%)]Table 1. Comparison of chronic disease and comorbidities between depressed group and non-depressed group [n(%)]项目 抑郁状态组(n = 26) 非抑郁状态组(n = 93) χ2 P COPD 13(36.2)* 14(16.9) 5.3009 < 0.05 脑卒中 10(40.0)* 17(18.1) 5.4068 < 0.05 共病 21(37.5)* 5(7.9) 15.175 < 0.01 冠心病 12(31.6) 15(18.5) 2.5152 0.1128 2型糖尿病 18(21.6) 19(23.2) 0.0349 0.8518 高血压 20(23.8) 7(20) 0.2044 0.6512 骨质疏松 19(25.7) 9(17.8) 0.9951 0.3185 与非抑郁状态组比较,*P < 0.05。 2.2 2组间ADL、营养风险比较
与非抑郁状态组相比,抑郁状态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更低,营养风险得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 2 抑郁状态组和非抑郁状态组间ADL、营养风险比较[($\bar x \pm s $ )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ADL and nutrition risk between depressed group and non-depressed group [($\bar x \pm s $ )scores]项目 抑郁状态组(n = 26) 非抑郁状态组(n = 93) t P ADL 51.2 ± 23.0* 72.3 ± 23.8 4.0274 < 0.001 营养风险 04.9 ± 01.1* 03.4 ± 01.6 4.4726 < 0.01 与非抑郁状态组比较,*P < 0.05。 2.3 抑郁状态与日常活动能力、营养风险的关系
入选119例样本中,ADL评分20~100分,平均(67.7±25.1)分,其中自理15例,轻度依赖20例,中度依赖58例,重度依赖24例,完全依赖2例。NRS2002评分1~7分,平均(3.6±1.6)分。在不控制任何变量情况下,医院抑郁量表得分与ADL呈负相关(r = -0.447,P < 0.001),与营养风险呈正相关(r = 0.197,P < 0.05)。
2.4 抑郁症状干预后情况
干预3个月后17例仍存在抑郁状态,干预半年后有4例仍存在抑郁状态,评分均有所下降,干预有效(P < 0.05)。 干预3个月后虽然仍有23例存在营养风险(P > 0.05),但NRS2002评分下降至2~6分,平均(3.6±1.1)分(P < 0.05);干预半年后仅5例仍存在营养风险(P < 0.05),NRS2002评分进一步下降,5例均为3分,干预有效。2次随访时日常生活能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P < 0.05),见表3、表4。
表 3 抑郁状态组干预后抑郁状态病例数转归情况[n(%)]Table 3. The prognosis of depressive state cases in depressive state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 [n(%)]项目 干预前 干预 3个月 干预半年 t P t P 抑郁状态 26(100) 17(65.4)* 7.1111 < 0.01 4(15.4)* 20.0455 < 0.01 营养风险 26(100) 23(88.5) 1.3333 0.2482 5(19.2)* 19.0476 < 0.01 与干预前比较,*P < 0.05。 表 4 抑郁状态组干预后抑郁状态、ADL、营养风险随访情况[($\bar x \pm s $ )分]Table 4. Depression state,ADL and nutritional risk follow-up of depression group after intervention [($\bar x \pm s $ )scores]项目 干预前 干预 3个月 干预半年 得分情况 得分情况 t P 得分情况 t P 抑郁状态 15.8 ± 1.7 11.6 ± 2.2* 13.8543 < 0.001 7.9 ± 1.9* 15.6077 < 0.001 ADL 51.2 ± 23.0 59.4 ± 20.6* 6.3650 < 0.001 65.8 ± 11.1* 7.5340 < 0.001 营养风险 4.9 ± 1.1 3.6 ± 1.1* 7.0420 < 0.001 1.9 ± 0.7* 13.5695 < 0.001 与干预前比较,*P < 0.05。 3. 讨论
抑郁状态是老年人群常见的精神障碍,对于存在慢性疾病的老年人则更为常见。抑郁状态发生率高,但确诊率不高,因为抑郁状态常被误认为是衰老的正常表现,或与其他疾病共存而被忽视[9]。既往对老年慢病患者进行抑郁状态筛查的研究因使用量表、疾病种类等原因,报告的抑郁状态发生率在19.9%~55.87%之间[10-18],本研究使用医院抑郁量表筛查发现老年内科的住院患者样本中 21.8% 的患者存在抑郁状态,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研究入组的病例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疾病,且多数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冠心病、脑卒中等需要长期干预的慢性疾病,患者的病程长、长期服用多种药物、长期随访复诊,加之随增龄所致的独居、社会活动减少、躯体活动能力下降等均可导致情绪低落。因此合并慢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出现抑郁状态的概率增加,若未能及时发现抑郁状态并对其进行有效干预,可能发展为抑郁症,亦可对慢性疾病带来不良影响。对于慢病、共病的患者应进行老年综合评估,对抑郁状态进行筛查,一旦确诊后及时给予心理疏导、抗抑郁药物等干预措施。
本研究中老年内科住院患者抑郁状态发生率较高,且患有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共病患者的抑郁状态发生率进一步升高。国外文献报道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发生率为40%~50%,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既往有抑郁病史、日常活动能力、卒中后家庭支持、合并疾病种类、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等,抑郁状态可进一步影响康复效果及生存质量[12]。COPD患者发生抑郁状态主要与COPD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损害及长期负性情绪体验有关,抑郁状态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与COPD 频繁发作,急诊、住院次数增加密切相关[13]。故对于患有脑卒中、COPD及多病共存的老年患者应定期进行老年综合评估,以便筛查出抑郁状态患病人群。
本研究中抑郁状态与ADL呈负相关、与营养风险呈正相关,抑郁评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低,生活依赖程度越高,营养风险越高,针对抑郁状态给予有效干预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有所升高,ADL可部分恢复,营养风险逐渐降低,提示积极改善慢病、共病患者的抑郁状态可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改善营养风险,提高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老年人常存在抑郁状态,抑郁状态与慢病、共病、日常生活能力、营养风险均有关,存在慢病、共病的老年人群抑郁状态发生的风险较高,其中以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尤甚。因此针对老年慢病、共病人群进行老年综合评估,筛查抑郁状态非常重要,给予老年多学科团队医疗服务及时早诊断、早干预有利于改善抑郁状态、失能及营养状态,提高老年人生活能力,改善生存质量。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剧,有待更加精细、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阐明老年综合征与慢病、共病的关系,探索有效的干预手段,更好改善老年人群的生存质量。
期刊类型引用(23)
1. 李雅静,于华. 机械振动排痰辅助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效果. 妇儿健康导刊. 2024(02): 59-61 . 百度学术
2. 张艳梅. 机械排痰辅助药物治疗对小儿肺炎患儿排痰量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03): 142-144 . 百度学术
3. 万娟,刘慧珍,刘路,刘攀,廖青慧. 机械振动排痰在支气管肺炎患儿中的应用. 中国医学创新. 2024(10): 75-79 . 百度学术
4. 鲁金,周玲. 机械振动排痰应用于支气管肺炎患儿的临床疗效分析.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24(04): 282-284+288 . 百度学术
5. 刘妹. 电动牙刷按摩肺俞穴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振动排痰中的应用. 黑龙江中医药. 2024(02): 26-28 . 百度学术
6. 林阿蝉,林小娟. 机械振动辅助排痰联合童趣化干预对支气管肺炎患儿肺功能及舒适度的影响. 医疗装备. 2024(16): 149-151+155 . 百度学术
7. 陈宝兰,缪建平,谌帆,赖玉婷. 鼻负压置换联合机械辅助排痰氧气雾化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研究. 医学信息. 2024(22): 38-41 . 百度学术
8. 张国清,李薇,陈葵带. 肺部超声技术对新生儿肺部疾病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中国医药科学. 2024(22): 68-71 . 百度学术
9. 黄庆良,骆世明. 电动吸痰机联合全自动洗胃机在中毒患者急诊治疗期间的效果.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24(12): 2232-2234 . 百度学术
10. 王国群. 盐酸氨溴索联合机械辅助振动排痰对支气管肺炎患儿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24(23): 3524-3526 . 百度学术
11. 钱海霞,马卉. 改良式拍背吸痰法在肺炎患儿雾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3(05): 102-105 . 百度学术
12. 朱琰,殷晶,刘庭姣,施妤. 机械振动排痰仪辅助排痰联合头低足高俯卧位通气在社区获得性肺炎患儿中的应用. 齐鲁护理杂志. 2023(17): 165-167 . 百度学术
13. 徐瑶瑶,郑芳明,江海霞. 机械振动排痰辅助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对患儿临床症状的影响. 中国当代医药. 2023(24): 89-92 . 百度学术
14. 尹丽娟,宝凌云,王芳,袁媛. 肺脏超声动态监测在新生儿重症肺炎精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3(10): 202-206 . 本站查看
15. 周冉冉,蒲海波,王媛. 无创吸痰结合乙酰半胱氨酸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效果分析.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3(19): 2688-2692 . 百度学术
16. 管辉琴,周丽玲. 多频振动治疗仪联合分期运动在小儿支气管肺炎护理中康复效果的观察. 中国医学创新. 2023(30): 105-110 . 百度学术
17. 黄少波,王新玲. 维生素D治疗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的效果及其对TLR2的影响. 中外医学研究. 2023(35): 138-141 . 百度学术
18. 肖诗兰,唐帆. 感染性肺炎新生儿肺部超声的临床护理实践.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3(12): 2373-2376 . 百度学术
19. 张晓丽. 乙酰半胱氨酸肺泡灌洗术联合振动排痰仪对肺不张患儿临床症状及血气分析的影响.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2(10): 97-99 . 百度学术
20. 何莲,陈佩娟,李丹,邓婵媛. 振动型肿瘤患者护理用排痰器设计.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22(07): 325-328+333 . 百度学术
21. 汤琼,华翠红. 机械振动排痰联合体位引流在新生儿肺炎气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医疗装备. 2022(20): 156-158 . 百度学术
22. 吴静娴,王君琴. 无创吸痰技术在支气管肺炎护理中应用的效果及安全性. 中国医药导报. 2022(32): 176-179 . 百度学术
23. 肖民. 机械振动排痰仪联合综合护理在肺炎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医疗装备. 2022(24): 188-190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660
- HTML全文浏览量: 490
- PDF下载量: 240
- 被引次数: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