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技术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104例临床分析
-
摘要: [摘要]目的 观察微创技术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从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共选择104例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包括:房间隔缺损修补14例、房间隔缺损修补+三尖瓣成形25例、二尖瓣修复8例、二尖瓣置换44例、主动脉瓣置换11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2例.房间隔缺损及二尖瓣病变采用右胸小切口、外周体外循环、胸腔镜辅助完成心内操作;主动脉瓣置换8例采用右胸骨旁小切口和3例采用胸骨上段小切口中心体外循环完成.除3例胸骨上段小切口用传统方式建立体外循环外,其余101例均采用外周体外循环,经股动脉及股静脉插管建立CPB,25例采用颈内静脉插管.CPB采用浅低温、中流量灌注,应用VAVD(负压控制在(-30~-60 mmHg),连续血气监测及超滤.Chitwood阻闭钳阻闭升主动脉阻断循环,升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肌停跳保护液.心内操作使用微创器械完成与常规手术相同的步骤.结果 104例患者CPB时间46~209(118.1±25.6)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29~145(55.7±22.8)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4~17(11.1±4.3)h,术后24 h引流量50~680(232.6±194.5)mL.术后ICU时间 3~56(12.3±8.33)h,术后住院时间4~16(12.1±4.5)d.术后早期心胸比率,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与术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心功能Ⅰ级49例,Ⅱ级53例,Ⅲ 级2例,明显好于术前.1例髂静脉损伤予修补,2例胸膜严重粘连无法分离转正中开胸,1例再次开胸止血,全组术后均恢复顺利,无死亡.随访1~23月,随访率98%(102/104),无远期死亡,症状心功能均明显改善,生活满意度高.结论 微创技术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的应用,具有切口小、创伤小、安全性高、恢复快和不影响美观等特点,在特定的病例中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期刊类型引用(4)
1. 王宇,唐溢,文仁国,陈林. 右侧胸壁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对比研究.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0(03): 235-238 . 百度学术
2. 李云玲,鲍天昊,张亚洲,田伟盟,毛文文,胡晓云,李华,顾俊. 左心室射血分数<45%的老年慢性心衰患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9(07): 69-73 . 本站查看
3. 赵晖,赵子牛,赵亮,杨雷一,程兆云. 氨溴索对微创心脏手术中患者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中国循环杂志. 2018(09): 900-903 . 百度学术
4. 付勇,廖斌,邓明彬,李新,于风旭. 经右胸前外侧小切口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治疗体会.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16(06): 512-515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941
- HTML全文浏览量: 634
- PDF下载量: 190
- 被引次数: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