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70 kV管电压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在胸部低剂量扫描的应用价值

吴岩

普启宏, 何秋敏, 郑大伟, 尹大海, 王燕, 彭海. CBCT成像在涎腺造影检查中的应用价值[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2, 43(11): 118-123.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1114
引用本文: 吴岩. 70 kV管电压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在胸部低剂量扫描的应用价值[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6(09).

70 kV管电压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在胸部低剂量扫描的应用价值

  • 摘要: [摘要]目的 探讨70 kV 管电压结合迭代重建技术在体型中等或偏瘦患者的胸部低剂量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00例胸部CT平扫的检查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采用第二代双源CT 70 kV管电压结合迭代重建(A组)及100 kV管电压滤波反投影重建技术(B组)行胸部CT扫描,测量CT值,图像噪声,计算信噪比(SNR).图像质量进行5分法评分,计算并比较2组的辐射剂量.结果 2组比较,CT值、图像噪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CT值和图像噪声均较B组增加了约14%,S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图像质量均能满足诊断的需要,2组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图像质量要好于A组,且肺窗评分高于纵隔窗,评分均大于3分,病变显示率2组一致.A组CTDIvol、DLP 和ED 均低于B组(P<0.05),均降低了50%.结论 体型中等或者偏瘦的患者采用70 kV管电压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可以在不影响诊断的同时,有效减低辐射剂量.
  • 口腔颌面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自上世纪90年代末问世以来,以其辐射剂量低、空间分辨率高、能快速获取三维及3D图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口腔颌面部疾病诊断[1-3],但密度分辨率低,对软组织成像能力不足的缺点,限制了其对涎腺等软组织疾病的诊断应用[4]。本研究对51例涎腺疾病患者进行常规造影后再行CBCT扫描,以探寻CBCT成像在涎腺造影诊断涎腺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碘化油造影剂为复方制剂,组方为植物油与碘结合的有机碘化合物,浓度为37.0%~41.0%;由山东烟台鲁银药业有限公司所生产(国药H 37022398)。

    锥形束CT(CBCT)设备为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自意大利New Tew公司引进的New Tom VGi机型,主要技术参数如下:管电流:10 mA 管电压:110 kV;曝光时间:3.6 s;焦点大小:0.3 mm;扫描视野(FOV):15×15;扫描层厚:1 mm;处理软件:设备自带的NNT操作软件;拍摄传统曲面体层片(traditional pantomography,TPAN)使用的曲面断层摄影机为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自德国西诺德公司引进的ORTHPHOS XG机型,拍摄参数:7 mA,80 kV,14 s 。

    1.3.1   病例资料及图像采集技术

    51例涎腺患者(腮腺46例,颌下腺5例)为回顾性收集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影像科2013年6月至2022年6月间造影成功(造影剂充盈良好)且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完整的病例。全部患者经临床检查排除造影禁忌症后,均签署了“涎腺造影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通过云南省口腔医院医学伦理审核委员会审核。造影采用6-7号钝针头自腮腺或颌下腺导管口注入造影剂,儿童约0.8~1 mL,成人约1.5~2 mL,消毒棉球堵住导管口防止造影剂外溢后立即拍摄传统曲面体层摄影片(traditional pantomography,TPAN)再行CBCT扫描获取多平面图像(multi-planar reconstructed,MPR)、合成曲断面图像(synthetic pantomography,SPAN)及三维立体重建图像(3D)。根据病情诊断需要,部分患者30 min后再摄TPAN(分泌功能片)。采用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利用裁剪功能剪除CBCT-3D图像中对涎腺产生重叠影响的结构以及对图像进行任意角度的旋转或翻转,还可任意赋予腺体不同色彩及调节图像灰度和对比度等,最大限度显示病变特征。

    1.3.2   涎腺造影影像质量判定标准[11](造影剂充盈良好是前提条件)

    优:导管或腺泡病变显示良好,图像清晰,无重叠及伪影,用“+++”表示。良:导管或腺泡病变显示欠佳,图像欠清晰,有一定重叠或伪影,用“++”表示。一般:导管或腺泡病变有一定显示但不完整或不确切,用“+”表示。差:导管或腺泡病变不能显示,用“-”表示。

    根据以上质量判定标准,由2名具有一定影像诊断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分别对所有CBCT和TPAN造影图像对涎腺形态、导管系统扩张及导管内和腺泡内占位病变显示的优劣情况进行评定,当对同一图像的评定结果出现差异时,由具有高级职称的影像科医师进行判定。

    51例涎腺患者,男性28例,女性23例,最大年龄58岁,最小者6岁。腮腺46例共52个腺体,颌下腺 5例共5个腺体。全部病例根据影像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分别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腮腺炎29例,颌下腺炎2例;慢性复发性腮腺炎6例;导管阴性涎石3例;舍格伦综合征3例;腮腺良性肿瘤1例;腮腺导管内瘘2例;腮腺良性肥大1例及正常腮腺4例。

    分析57个涎腺(腮腺52个,颌下腺5个)的CBCT图像(MPR、SPAN、3D)及TPAN图像,发现各种图像对腺体形态、主导管扩张、末梢导管扩张及导管内占位和腺泡内占位等病变特征的显示有明显差异(表1)。其中,CBCT-3D能立体展示完整腺体形态及导管系统的改变;MPR则不能显示完整形态;TPAN和SPAN虽能显示完整腺体形态及改变,但形态展示不够舒展,细微结构不够清晰;对导管内及腺泡内占位病变,MPR可逐层观察充盈缺损征象,其余图像则不同程度受限。

    表  1  CBCT与TPAN显示涎腺造影影像的优劣情况对比
    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BCT and TPAN in displaying sialography images
    检查方法 腺体形态 主导管扩张 末梢导管点状扩张 导管内占位 腺泡内占位
    TPAN ++ ++ ++ + +
    CBCT
     SPAN ++ + ++ + +
     MPR + +++ +++
     3D +++ +++ +++ ++ +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从表中可看出,对腺体形态、主导管和末梢导管扩张病变的显示,CBCT-3D优势明显。因可使用剪切功能,可将3D图像中非涎腺部分切除,获得的腺体影像几乎没有重叠,利用翻转和旋转功能,将腺体作任意角度的翻转或旋转,可立体展示导管系统的形态、直径、走行及腺实质部分的轮廓,此外还可赋于腺体不同色彩,提高了肉眼观察病变的视觉感受。对比TPAN和SPAN,二者虽也能显示完整的导管系统和腺泡形态,但因均为二维平面图像,不能剪切和翻转,导管和腺泡展示不佳,尤其TPAN影像欠清晰,左右颌骨、腺体及造影剂等均有不同程度重叠,SPAN图像相对清晰且无重叠,但因层厚较薄,不能真实显示扩张导管的改变(图1)。

    图  1  双侧腮腺造影TPAN与CBCT-SPAN图像对比
    A:TPAN显示双侧腮腺造影图像;B:同一患者:CBCT-SPAN显示双侧腮腺造影图像。
    Figure  1.  Parotid radiography TPAN contrast with CBCT-SPAN

    本组31例慢性阻塞性涎腺炎(腮腺29例,颌下腺2例)主要病变特征是主导管和分支导管不同程度的扩张和狭窄。CBCT-3D图像多角度、立体展示了导管系统扩展、狭窄、迂曲、延长等影像特征;TPAN和SPAN也能显示导管系统的狭窄和扩张改变,但TPAN影像欠清晰,左右有重叠;SPAN虽无重叠影像,但导管系统展示欠佳(图2)。

    图  2  双侧慢性阻塞性腮腺炎
      A:TPAN显示的双侧腮腺导管系统改变;B:同一患者,CBCT-SPAN显示的导管系统改变;C、D:同一患者,CBCT-3D多角度、立体显示导管扩张和狭窄改变。
    Figure  2.  Bilateral chronic obstructive parotitis

    6例慢性复发性腮腺炎和3例舍格伦综合征其主要的病变特征是末梢导管发生“点状扩张”。CBCT-3D对“点扩”的显示效果特佳,TPAN 和SPAN也能显示,但TPAN重叠影像多,清晰度欠佳,SPAN虽无重叠影像,但清晰度亦欠佳(图3

    图  3  双侧慢性复发性腮腺炎
      A、B:CBCT-3D清晰显示双侧腮腺末梢导管“点扩”征象;C:同一患者TPAN(分泌功能片)显示的“点扩”征象;D:同一患者SPAN显示的“点扩”征象。
    Figure  3.  Bilateral chronic recurrent parotitits

    对于导管内占位病变的显示,CBCT-MPR同样优势明显,3D也有一定优势。本组3例导管内阴性涎石,MPR和3D成像均清晰显示出涎石所在位置及形成的充盈缺损影像,而TPAN则对其中一例颌下腺多发阴性小涎石未能显示(图4)。

    图  4  颌下腺导管多发阴性小涎石
      A:TPAN未能显示涎石影像; B:同一患者,CBCT-3D显示多发小涎石(↑);C、D:同一患者,CBCT-MPR显示多发小涎石充盈缺损(↑)。
    Figure  4.  Multiple negative small sialolith in submandibular gland duct

    对于腺泡内占位病变的显示,CBCT-MPR优势更明显。本组1例腮腺经造影CBCT-MPR成像意外发现右腮腺深叶上部内有一1.2 cm×1.3 cm 大小的占位病变,经横断、冠状及矢状逐层观察,肿瘤部位的充盈缺损清晰显示,而TPAN则显示不明显,仅表现出局部腺泡稍稀薄(图5)。

    图  5  腮腺深叶肿瘤
    A:TPAN仅显示局部腺泡稍稀薄(↑);B、 C、D :同一患者,CBCT-MPR清晰显示肿瘤充盈缺损征像。
    Figure  5.  Deep lobe tumor of parotid gland

    涎腺造影术(Sialography)是将阳性造影剂注入涎腺导管以增强涎腺组织密度,提高与周围组织对比度,从而有利于显示涎腺内部病变的一种检查方法,主要用于腮腺和颌下腺检查[5]。1913年Arcelin首次用铋作造影剂应用于临床[5],后因重金属不良反应停用,1926年Carlsten首次用碘化油作造影剂完成腮腺造影后一直沿用至今[5]

    传统的涎腺造影术在注入造影剂后采用拍摄腮腺造影正、侧位片和颌下腺造影侧位片获取涎腺图像[4-5];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将曲面体层摄影应用于涎腺造影检查,并将其作为传统的检查方法之一[6-8]。但上述2种检查所得均为二维图像,无立体感,影像重叠明显;有学者用腮腺造影与X线CT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腮腺肿瘤诊断,其断层影像能准确显示肿瘤大小、范围及边缘特点,能提高肿瘤诊断准确率[9-10],但存在辐射剂量大、不能显示整体的导管形态改变等不足。

    锥形束CT是20世纪90年代末由意大利人Mozzo设计而成,与扇形X线束扫描,线状探测器采集一维数据成像的CT不同,它直接采用三维的锥形X线束扫描,用面状探测器采取容积数据,直接获取三维和3D图像。与CT相比,射线利用率高,平均辐射剂量仅为1.19 msv,仅为多层探测CT的1/400[ 11-12],且空间分辨率高,对牙齿、颌骨等高对比度的组织具有比CT更强的分辨力,特别有利于需多次重复影像检查的口腔颌面部疾病患者,但CBCT存在密度分辨力低,对软组织成像能力不足的缺点,限制了其对涎腺等软组织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12]

    将涎腺造影与CBCT成像结合能否提高其对涎腺疾病的诊断能力?笔者多年前就开始了探索,近年来国内学者有相关报道。杜世文、孙旭、曾东林等[13-15]认为CBCT能多角度立体显示腮腺非肿瘤性病变的腺体和导管改变;于美清等[16]认为CBCT多种重建技术对腮腺肿瘤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应作为腮腺肿瘤有效的检查方法。

    作者通过对51例,57个腺体进行造影加CBCT扫描,并将图像与TPAN对比后有以下应用体会:对于涎腺非肿瘤性病变,包括腺体先天缺失和发育不良、唾液腺结石病、唾液腺瘘、慢性阻塞性唾液腺炎、慢性复发性腮腺炎、舍格伦综合征及唾液腺良性肥大等疾病,因其病理改变主要发生在导管系统,故造影结合CBCT-3D重建能获得优于TPAN的检查效果,能360° ,多角度、多色彩立体观察导管及腺体改变;对于导管内占位病变,如阴性涎石,MPR可任意角度逐层观察能更准确显示涎石所致的充盈缺损;对于涎腺肿瘤,本组仅有的1例是在临床未知的情况下意外发现,MPR通过三维逐层滚动观察清晰显示了肿瘤所在位置及形成的充盈缺损征象。

    随着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多普勒超声、螺旋CT及磁共振等新型影像技术在涎腺肿瘤诊断方面已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涎腺造影术[4],在确定涎腺有无占位性病变方面B超较有优势[4];在显示涎腺肿瘤位置、范围与临近组织结构的关系,特别是对腮腺深叶肿瘤与咽旁肿瘤的鉴别及与颈鞘的关系方面,CT优势明显[4, 9-10];MRI则以无射线辐射、多参数成像、对涎腺组织分辨力明显高于CT以及流空效应等优势,更有利于涎腺肿瘤的诊断[4, 17-18]。但对于涎腺非肿瘤性疾病,认为造影仍然是目前主要的检查手段,它不仅有很好的诊断效果,对慢性炎症还有一定的治疗作用[4-5, 13-14]

    CBCT作为一种新型的影像技术,临床应用潜能还有待进一步挖掘,技术指标还需不断完善,相信不远的将来,其对涎腺等软组织成像能力不足的缺点会被攻克,但目前情况,作者建议对涎腺肿瘤,如有条件应首选增强CT或磁共振扫描,因这两项技术对于涎腺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更为准确,与造影后再行CBCT成像相比,省去了造影操作的麻烦,检查过程显得更快捷、方便。无条件者,用造影加CBCT成像也不失为一种可选的检查方法。

    总之, CBCT以其特有的成像优势加之体积小、成本低、操作简便等优点,是目前口腔颌面影像检查中最具发展潜力和应用前景的技术,近年来在国内众多的口腔医疗机构中已基本得到普及,如能将涎腺造影与CBCT成像技术相结合应用于临床,将扩大其在涎腺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范围,也有利于提高涎腺疾病的诊疗水平。

  • [1] 李惠英, 涂彩霞, 任丹阳, 严爱花, 谢启兵.  基于Kano模型的儿科药学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要素,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102
    [2] 陆越, 朱钰, 田扬.  不同分娩方式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胸部X线影像分级差异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1012
    [3] 唐艺珂, 鲁仁财, 季云海, 佘波, 卿艳萍.  小儿癫痫PET/CT检查前合理镇静对图像质量影响的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1124
    [4] 黄瑛, 李翔, 江姗, 刘冰, 张燕玲, 李杨, 何花, 武彦, 罗云, 徐俊.  2019-nCoV感染者胸部影像学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1232
    [5] 钟弋, 周正扬.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 kVp管电压的比较,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310
    [6] 王新国, 黄燕玲, 他林昆.  胎儿正常肛门、肛管和畸形改变的超声图像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7] 杨斌, 晏杰, 许家福, 杜伟, 段文帅, 李正亮.  ADMIRE重建在双能量CT诊断颈部淋巴结病变中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8] 刘晓玲, 刘松涛, 朱梅, 厉锋.  剪切波弹性成像彩色图像评分法诊断良恶性乳腺实性病变的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9] 李具宝, 张锡华, 张晓刚, 杨学锋, 李延红, 刘太运, 董建华.  利用CT图像和ADINA软件建立新型正常中国男性腰椎运动节段三维有限元模型,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0] 段万石.  胸部恶性肿瘤患者院内细菌真菌混合感染的临床特征,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1] 曹润.  利用公共图像分析软件实现脑缺血梗塞面积的简易测量,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2] 郝芳.  低剂量螺旋CT在胸部健康体检中的应用价值,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3] 贾晓霞.  DSCT双能量成像碘图在颈部肿大淋巴结中的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4] 王翔波.  胸外科手术后的胸部物理治疗护理,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5] 焦霜.  胸部CT检查在乳腺癌肿瘤影像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6] 艾毅钦.  CT及MRI在直肠癌术前局部分期的临床诊断价值,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7] 吴岩.  新双源CT冠脉造影不同扫描模式的对比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8] 振动反应成像系统在辅助床旁胸片鉴别胸部块影价值探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9] 陈伟.  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胸部X线和CT特征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 刘政军.  654-2对烫伤早期大鼠小肠粘膜HSP70表达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651
  • HTML全文浏览量:  1004
  • PDF下载量:  178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