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靶控输注丙泊酚在重度烧伤患者麻醉中的临床应用
-
摘要: [摘要] 目的 评估和比较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对重度烧伤患者采用个体化效应室浓度下靶控输注丙泊酚麻醉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 选择重度烧伤择期行焦痂切除术患者160例,年龄18~60岁,ASAⅡ~Ⅲ级,烧伤总体表面积(TBSA)31%~50%或三度烧伤面积11%~20%.随机分为A、B、C、D 4组, 观察各组患者于入室时(T1),气管插管时(T2),手术开始10 min (T3),术毕 (T4),拔管时(T5)的MAP、SV、HR,并同期抽取桡动脉血以ELISA方法测定各组患者血皮质醇值.记录呼之睁眼、Aldrete评分达9分的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1) 4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4组患者在停药后至呼之睁眼、Aldrete为9分的时间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B、C 2组在苏醒时间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4组患者于T1~T5点的MAP、HR及皮质醇水平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D 2组患者的SV水平于各时间点也有统计学差异,但B、C 2组SV水平于T1~T5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组患者的MAP、HR、SV及皮质醇于T1点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T2~T5各时间点MAP、HR及皮质醇水平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两两比较显示,在B、C 2组间患者的MAP、HR、SV及皮质醇水平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的皮质醇水平明显高于其他3组,而D组则明显低于其他3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4组患者均未见术中知晓发生,A组患者的体动、呛咳及醒后躁动的发生率均高于其他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低血压的发生率要高于其他3组(P<0.05),且D级苏醒延迟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3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BIS监测下,维持麻醉时丙泊酚的效应室浓度(Ce)在患者意识消失的效应室浓度基础上再上调0.8~1.0 μg/mL,实施麻醉个体化.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更平稳,恢复清醒时间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点击查看大图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675
- HTML全文浏览量: 957
- PDF下载量: 138
- 被引次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