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动态心电图对老年人右束支阻滞监测的临床意义

李奕林

刘四香, 黄永坤, 世淑兰, 孙晶晶, 罗丽丝, 王黎, 凌昱. 过敏性紫癜患儿维生素D含量的分析[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5(1): 133-135.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122
引用本文: 李奕林. 动态心电图对老年人右束支阻滞监测的临床意义[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6(11).

动态心电图对老年人右束支阻滞监测的临床意义

  • 摘要: [摘要]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 ,DCG)对老年人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omplete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 ,CRBBB)监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12导联常规心电图符合CRBBB诊断标准的患者共 361例,其中男254 例,女107 例,根据患者年龄将其分为3组:①组年龄<60岁,②组年龄60~74岁,③组年龄≥75岁.采用DCG分析系统对3组患者进行监测,分析比较心律失常的发生. 结果 3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中CRBBB的发生率男性均多于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疾病病种种类比较:冠心病及高血压的发生②组③组均多于①组,糖尿病③组发生最多,P<0.05.心律失常比较:房性心律失常(频发房早、短阵及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及室性心律失常(II 、IVA、IVB级)的发生③组均高于①组或/和②组,P<0.05;3组患者合并A-VB共21例,其中12例安置了永久起搏器;发生交界性逸搏心律③组患者最多,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CRBBB发生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加冠心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的发生率增高,CRBBB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合并房性、室性心律失常及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也随之增多. 结论 DCG监测对老年人CRBBB合并心律失常的发生、起搏器的植入及预测发展有着重要的评估意义.
  • 随着人们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如过度清洁、杀菌剂及抗生素泛用等,人体免疫系统失衡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人体免疫系统对外能抵抗病原体的入侵,减少感染性疾病发生;对内有监视作用,能清除发生突变的体细胞遏制肿瘤产生及减少罹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患儿免疫过强可出现皮疹、出血点、鼻炎、喘息、过敏性休克等症状;免疫功能低下可出现反复感染、严重感染、特殊病原体感染或治疗效果不佳的感染[1],甚至肿瘤发生,严重影响儿童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是儿童时期较常发生的,以IgA介导的小血管炎,典型症状为非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伴或不伴腹部、关节、肾脏,甚至其它器官(脑、肺等血管炎)损害。维生素D除调节人体钙磷参与骨代谢外,还具有重要的免疫调控作用[2-3],本研究通过检测HSP患儿及健康儿童维生素D的水平,探讨HSP患儿及健康儿童处于不同免疫状态下维生素D含量的变化,为HSP治疗提供新思路。

    将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在昆明市儿童医院就诊,符合HSP诊断标准[4]的130例患儿纳为观察组,观察组患儿需排外:合并严重感染、其它免疫性疾病、皮肤疾病或其它脏器严重功能障碍、佝偻病、骨质疏松者。HSP患儿年龄3岁5月至11岁4月,平均(6.1±1.5)岁,男72例,女58例。随机选取同时期在昆明市儿童医院儿保科体检的健康儿童10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年龄1岁1月~13岁6月,平均(5.6±2.9)岁,男51例,女49例。HSP组与正常对照组儿童年龄、性别构成差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间具有可比性。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2022-03-225-K01),并取得家长知情同意。

    可触性非血小板减少性皮肤紫癜(必要条件)伴以下任1条:(1)腹痛;(2)关节痛或关节炎;(3)肾脏病变(血尿或蛋白尿);(4)任意部位病检示IgA沉积。但临床中部分患儿仅有单纯皮疹而无其它临床症状。2012年在长沙召开的儿童过敏性紫癜诊治会议上,专家提议:对于急性发作典型皮疹的患儿,排除其它相关疾病可行临床诊断,但对于非急性发作或皮疹不典型的患儿,仍需严格按照诊断标准,必要时完善皮肤病检诊断[4]

    所有研究对象采集早晨空腹血3 mL,注入生化促凝管内,经3000 r/min的速度离心5 min,分离血清后注入EP管,放2~8 ℃冰箱当天送昆明金域医学检验所检测。利用Agilent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测定血清25(OH)D含量。14岁以内血清25(OH)D正常参考值范围为50~250 nmol/L, < 50 nmol/L为维生素D不足[5]

    所测数据通过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bar x \pm s $)表示,HSP组与正常对照组儿童维生素D含量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HSP组与正常对照组儿童维生素D不足率为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SP组患儿血清中25(OH)D含量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

    表  1  HSP组与正常对照组25(OH)D含量的比较[($\bar x \pm s $),nmol/L]
    Table  1.  Comparison of 25(OH) D between HSP and control group [($\bar x \pm s $),nmol/L]
    组别 25(OH)D
    HSP组 45.44±16.31
    对照组 86.6±28.62
    t 18.234
    P < 0.001 *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HSP组患儿血清中25(OH)D不足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2

    表  2  HSP组与正常对照组25(OH)D不足率的比较
    Table  2.  Comparison of vitamin D deficiency in children with HSP and control group
    组别25(OH)D不足例数(n25(OH)D不足比例(%)
    HSP组8766.9
    对照组55.0
    χ290.304
    P< 0.001 *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维生素D是一种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剂,维生素D可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抗原呈递细胞、巨噬细胞)可表达1-α羟化酶,将维生素D变为有生物活性的1,25-(OH)2D;免疫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表达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6],维生素D与VDR结合从而发挥调节免疫及参与钙磷代谢等作用。维生素D可增强机体固有免疫反应、抑制适应性免疫反应。维生素D通过促进固有免疫从而增强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的能力,降低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维生素D通过阻碍适应性免疫反应诱导免疫耐受,从而减少罹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及缓解炎症后对机体的损伤。维生素D仅少量来源于食物,大多经日光照射合成或来源于维生素D营养补充剂,维生素D在人体肝脏、肾脏中分别经25-羟化酶、1-α羟化酶的2次羟化,变为有生物活性的1,25(OH)2D3[7-8]。因25(OH)D在血液中浓度高、半衰期长、相对稳定,被认为是维生素D营养评价的最好指标[9]。本文通过研究HSP及健康儿童25(OH)D的水平,探讨HSP患儿及健康儿童处于不同免疫状态下维生素D含量的变化,为儿童HSP治疗提供新策略。

    本研究显示HSP患儿25(OH)D含量较正常儿童降低,HSP患儿维生素D不足率高于正常儿童,提示HSP发病可能与维生素D不足有关。HSP是儿童时期较常发生的免疫介导性小血管炎。在HSP发病中B淋巴细胞起重要作用,B细胞活性增强时可使浆细胞分泌到血液中的IgA、D、E、M、G增多,进而强化机体内体液免疫应答。其中IgA增多可引起儿童多系统IgA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小血管炎从而加重HSP症状。维生素D可通过抑制机体内B细胞的增值和诱导其凋亡,抑制浆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从而减少HSP发病及缓解HSP症状[10]。HSP发生与免疫、遗传、感染等有关,微生物感染会诱发HSP。维生素D可增强机体固有免疫,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维生素D促使单核细胞分化为有吞噬作用的巨噬细胞,并可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及杀伤功能[11-12];维生素D在促进中性粒细胞杀菌等免疫防御体系中起关键作用,维生素D可提高中性细胞抗菌肽活性,抗菌肽可致微生物膜失稳,影响细胞的通透性,导致病原体裂解[13]。维生素D不足与感染性疾病发生呈正相关,维生素D不足可能增加HSP发病率。综上所述,维生素D作为新型免疫调节剂,在HSP防治中具有积极作用。此外,维生素D亦可通过调节钙磷途径,改善HSP患儿使用激素时的钙缺乏症状,促进HSP患儿病情恢复。故在HSP患儿常规治疗的同时,需要强调维生素D的补充。

  • [1] 刘飞, 刘兴蕊, 杨永菊, 周菲菲, 杨蕾, 孙桂芳.  主动脉根部形态学特征与TAVR术后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之间的相关性,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 李昊, 王静, 杨萍.  心房颤动与心房代谢重构的研究进展,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335
    [3] 龙琴, 方凯, 李庆, 周春美, 周咏梅.  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疗效及对血气指标和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4] 苏勇, 龙佑玲, 王秀琼, 戴静, 李娟, 卢僖, 熊霖.  利用Lorenz RR散点图快速诊断急危重心律失常,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5] 皮静虹, 陈文敏, 贾政, 那竹惠, 杨佳, 付琼芬.  瓣膜置换术后早期并发恶性心律失常致患者心脏骤停,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6] 叶学群, 聂磊.  超声心动图结合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价值,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7] 蔡仁慧, 赵新湘.  心梗后心肌瘢痕的DE-MRI检测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现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8] 张照莉.  癌症患者心理痛苦动态评估及干预的实践,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9] 伏忠阳.  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对比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0] 俸永红.  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并发心律失常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1] 王碧成.  双黄连与利多卡因抗乌头碱诱发大鼠心律失常的疗效对比,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2] 尹昵.  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并发心律失常与腔内传导参数的关系,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3] 李波.  DDD起搏器植入后不同患者的动态心电图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4] 陈吉丽.  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阵发性房颤触发因素,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5] 郝应禄.  三维电标测指导下室性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治疗临床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6] 韩江琼.  多西紫杉醇与紫杉醇联合吡柔比星和环磷酰胺在局部进展期乳腺癌化疗中致心脏毒性的观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7] 鲁一兵.  继发孔型房缺封堵术前后心律失常的变化,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8] 伏忠阳.  青年人早期复极综合征心电图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9] 两种β受体阻滞剂对碘-131治疗Graves病伴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 周友俊.  两种β受体阻滞剂对碘-131治疗Graves病伴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596
  • HTML全文浏览量:  934
  • PDF下载量:  16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