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老年与中青年消化性溃疡临床特点比较

张瑜 刘阳成 陆斌

刘玉文, 张丽梅, 王永丽, 徐小梅, 母亚丹, 杨志杰, 杨树婷, 罗凤云. 老年多学科团队服务对共病伴营养不良老年患者的疗效分析[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5(12): 81-87.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1211
引用本文: 张瑜, 刘阳成, 陆斌. 老年与中青年消化性溃疡临床特点比较[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6, 37(12): 111-115.
Yuwen LIU, Limei ZHANG, Yongli WANG, Xiaomei XU, Yadan MU, Zhijie YANG, Shuting YANG, Fengyun LUO. An Analysis of the Efficacy of Geriatric Interdisciplinary Team Services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Multimorbidity with Malnutrition[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4, 45(12): 81-87.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1211
Citation: Zhang Yu , Liu Yang Cheng , Lu Bin . Comparison of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eptic Ulcer between Young and Middle-aged Patients and Old-aged patients[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16, 37(12): 111-115.

老年与中青年消化性溃疡临床特点比较

Comparison of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eptic Ulcer between Young and Middle-aged Patients and Old-aged patients

  •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消化性溃疡(PU)与中青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其异同,为临床医师诊治该病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胃镜或手术病理确诊的老年消化性溃疡351例(老年组)与中青年消化性溃疡351例(中青年组)的临床资料,比较2组的临床症状、并发症、溃疡部位、性状、大小、伴发疾病及治疗与转归等因素.结果 (1)临床症状:与青年组相比,老年消化性溃疡症状不典型(80.3%vs 73.0%),常以并发症为首发症状(46.7%vs 29.6%),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典型上腹痛者低于中青年组(19.7%vs 37.0%),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常见并发症:老年组患者出现并发症明显高于中青年组(46.7%vs 29.6%),以出血、穿孔和幽门梗阻常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溃疡灶部位:老年组胃溃疡、高位溃疡较中青年组增多(P<0.05);(4)溃疡性状与大小:老年组巨大溃疡(≥2.0 cm)患者多于中青年组(15.1%vs 4.3%,P<0.05);但HP感染无明显差异(90.3%vs 90.9%,P>0.05);(5)伴发病:老年组患者伴发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胆结石、胆囊炎、痛风等慢性疾病者较中青年组多见(47.0%vs 15.7%,P<0.05);(6)治疗与转归:老年组因并发症死亡者明显高于中青年组(14.0%vs 3.8%,P<0.05).结论 老年消化性溃疡较中青年消化性溃疡具有症状不典型、发病部位高、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特点,早确诊、早治疗对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
  • 2020年第7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达26402万,占总人口的18.7%,65岁及以上人口有19064万,占总人口的13.5%[1],较第6次人口普查均有上涨,中国老龄化进程明显加速。老年患者常同一个体患2种或2种以上相互独立的疾病,称为共病。齐元涛等[2]研究显示,老年慢性共病发生率高达65.16%。相较单一疾病,共病老年患者机体功能下降明显,各器官功能减退,生活质量下滑,死亡风险增高73%,医疗压力增大,目前慢性共病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3]。老年多学科团队(geriatric interdisciplinary team,GIT)服务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目前在欧美国家针对老年共病患者已广泛使用,而我国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4]。该团队会对老年病患者开展全方位的医学检查以及身心功能的评估,针对共同问题形成统一的解决办法、进而采取医疗干预,同时涵盖护理及康复的综合性服务。目前,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科针对住院及门诊老年共病患者均开设了GIT服务及老年综合评估(如:营养风险筛查、生活能力评估等)。与其他成年人相比,老年患者慢性病及共病突出,健康问题复杂多变。老年多学科团队服务为老年患者提供全方位系统诊疗,一站式解决就诊需求,有助于共病管理,最大限度改善功能状态,提高生活质量。老年综合评估为老年患者提供多维度的全面评估,有效提高诊断准确率,对疾病及健康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科收治的109例患者,年龄范围62~92岁。

    共病老年患者的共病数量为2种及2种以上[5],并伴营养不良,共病必须包括有且只有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及慢性心衰(chronic heart failure,CHF)3个疾病中1个。营养不良的筛查,首先使用营养风险筛查(nutrition risk screening 2002,NRS2002)评估营养风险,对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进一步完成全球领导人营养不良倡议(global leadership initiative on malnutrition,GLIM)的全球营养不良标准评定营养不良[6]。本研究项目已通过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202201002),纳入对象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终末期患者、危重症患者、重度痴呆、完全失能者及要求退出的患者。

    1.4.1   一般临床资料采集

    采集109例患者的一般信息,监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6 min步行试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再次住院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

    1.4.2   老年多学科团队(GIT)服务

    是在老年病的管理范畴中,鉴于老年患者的社会环境、心理、病理等影响因素和主要问题,根据社会环境、心理、生物的相应医学模式,由患者、家属、老年病科医生、其他专业医生、康复治疗师等一起建立的多学科队伍。观察组使用GIT服务模式,针对共病及营养不良等老年综合征,提出多维度、个体化、连续性的干预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模式管理共病及营养不良。3个月后,评定2组患者的疾病、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的转归情况。

    1.4.3   老年综合评估

    (1)营养不良评估量表:选用自主研发的“老年综合评估软件”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软件著作权证书号:软著登字第2595938号,当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3分存在营养风险,进一步GLIM全球营养不良标准评估,达到至少1项表现型指标和1项病因型指标时确定营养不良。

    (2)日常生活能力评估量表:通过Barthel 指数量表评估[7],分值从0~100分,分值越低失能越严重,完全依赖:≤20分;重度依赖:21~60分;中度依赖:61~90分;轻度依赖:91~99分;自理:100分。

    1.4.4   疾病控制情况评估

    (1)DM:监测HbA1c,此指标反映2~3个月血糖控制情况。(2)COPD:统计因AECOPD发作住院的人数,判断COPD控制效果。(3)CHF:慢性心衰伴有不同程度运动耐量下降,6分钟步行试验根据步行距离分级心衰严重程度。其中,重度心功能不全:<150 m;中度心功能不全:150~450 m;轻度心功能不全:>450 m。当降低≥1个程度,就考虑心衰加重。(4)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老年患者多病共存,所患疾病以各种慢病为主,诸如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心功能不全等,大多无法治愈,以控制症状及疾病进展为基础,以改善营养状况和维持生活质量为目标。因此,共病患者采用GIT服务,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是否更优于对照组,营养状况评估指标采用TP、ALB、Hb,3个月观察时间较短,无法通过营养评估量表真实反映营养状况,因此采用短期干预即有变化的TP、ALB、Hb指标评估营养状况。生活质量评估采用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 指数)进行评估。

    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包,2组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bar x \pm s $)表示,2组间和同组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和四分位距[MP25P75)]表示,2组间和同组前后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3例,观察组男性28例,女性28例,年龄62~92岁,平均(82.19±6.76)岁;在对照组中,男性为27例,女性为26例,年龄63~92岁,平均(82.01±6.78)岁。2组患者在DM、COPD、CHF这3种疾病状态上呈均匀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  1  2组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及慢性心衰分布情况[n(%)]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DM,COPD and CHF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组别 DM AECOPD CHF
    观察组(n=56)
    对照组(n=53)
    χ2
    P
    21(37.5)
    19(35.8)
    0.032
    0.858
    22(39.3)
    20(37.7)
    0.028
    0.868
    21(37.5)
    23(43.4)
    0.393
    0.532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1)HbA1c指标 2组中DM组内对比HbA1c数值均较干预前降低(P < 0.05),观察组相对对照组更为显著;组间对比干预后的HbA1c数值,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见表2

    表  2  2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蛋白比较[M(P25P75)%]
    Table  2.  Comparison of HbA1c between the two groups[M(P25P75)%]
    组别 n 干预前 干预后 Z P
    观察组(n=56)
    对照组(n=53)
    Z
    P
    21(DM)
    19(DM)

    8.90(8.30,9.20)
    8.60(8.40,9.20)
    −0.104
    0.917
    7.10(6.70,7.60)**
    8.00(8.00,8.40)
    −3.773
    <0.001**
    −4.019
    −3.768
    <0.001**
    <0.001**
      与干预后对照组比较,**P < 0.001。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2)AECOPD发作人数 干预后观察组在AECOPD发作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表  3  2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发作情况比较[n(%)]
    Table  3.  Comparison of COPD attack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组别 COPD
    例数 AECOPD发作人数
    观察组(n=56)
    对照组(n=53)
    干预后χ2
    干预后P
    22
    20
    3(13.6)*
    9(45)
    5.050
    0.025*
      与干预后对照组比较,*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3)CHF加重人数 干预后观察组在CHF发作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表  4  2组慢性心衰加重情况比较[n(%)]
    Table  4.  Comparison of CHF exacerb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组别
    CHF
    例数 CHF急性加重人数
    观察组(n=56)
    对照组(n=53)
    干预后χ2
    干预后P
    21
    23
    3(14.3)*
    10(43.5)
    4.494
    0.034*
      与干预后对照组比较,*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2组的组内对比TP、ALB、Hb数值均较干预前升高(P < 0.001);组间对比干预后的TP、ALB、Hb数值,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5

    表  5  2组干预前后总蛋白实验室指标比较[M(P25P75),g/L](1)
    Table  5.  Comparison of TP laboratory indicator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in the two groups[M(P25P75),g/L](1)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 Z P
    观察组(n=56)
    对照组(n=53)
    Z
    P
    51.8(50.15,52.78)
    51.30(50.30,52.95)
    −0.274
    0.784
    64.15(62.53,66.75)**
    62.30(59.30,64.10)
    −4.112
    <0.001**
    −6.510
    −6.334
    <0.001**
    <0.001**
      与干预后对照组比较,**P < 0.001。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2组的组内对比Barthel 指数均较干预前升高(P < 0.001);组间对比干预后的Barthel 指数,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6

    表  6  2组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 指数)比较[M(P25P75)%]
    Table  6.  Comparison of daily living ability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in the two groups(Barthel Index)[M(P25P75)%]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 Z P
    观察组(n=56)
    对照组(n=53)
    Z
    P
    60.00(50.00,60.00)
    60.00(55.00,60.00)
    −0.577
    0.564
    75.00(70.00,80.00)*
    70.00(62.50,75.00)
    −1.990
    0.047*
    −6.566
    −6.388
    <0.001**
    <0.001**
      与干预后对照组比较,**P < 0.001。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5  2组干预前后白蛋白实验室指标比较[($\bar x \pm s $),g/L](2)
    Table  5.  Comparison of ALB laboratory indicator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in the two groups[($\bar x \pm s $),g/L](2)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 t P
    观察组(n=56)
    对照组(n=53)
    t
    P
    30.06 ± 2.07
    29.84 ± 2.26
    0.529
    0.598
    37.02 ± 1.57*
    36.24 ± 2.42
    2.007
    0.047*
    −20.055
    −14.065
    <0.001**
    <0.001**
      与干预后对照组比较,**P < 0.001。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5  2组干预前后血红蛋白实验室指标比较[M(P25P75),g/L](3)
    Table  5.  Comparison of Hb laboratory indicator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in the two groups[M(P25P75),g/L](3)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 Z P
    观察组(n=56)
    对照组(n=53)
    Z
    P
    99.00(95.00,104.75)
    98.00(95.00,107.50)
    −0.793
    0.428
    115.00(110.00,119.75)*
    110.0(106.00,118.00)
    −2.205
    0.027*
    −6.455
    −6.341
    <0.001**
    <0.001**
      与干预后对照组比较,**P < 0.001。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观察组及对照组干预前后,2个组都提升了Barthel指数评分,观察组改善程度更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6

    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人多器官功能下降,容易发生多病共存[8],同时伴多个老年综合征,其中营养不良较为普遍。住院老年患者易发生营养不良,但未引起足够关注[9]。可能因为重心放在处理共病,而忽视了营养不良及代谢障碍的发生[1011]。共病与营养不良相互影响,增添了诊疗复杂性、失能风险等不良结局的发生率。国内某个以20万超过60周岁老年人为对象开展的调查研究显示,慢性病具有超过80%的患病率(按照国内人口数量来计算约一亿八千人),大于30%的超过65周岁的老年人都存在共病。从广东省的统计数据来看,超过65周岁人群具有近50%的共病发生率;从上海社区的统计数据来看,老年人具有大于70%的共病比例[12];某项涉及到全球范围内近200个研究结果显示,虽然共病发生率容易受健康问题数量统计纳入所影响,但超过74周岁的老年群体仍然存在67%的的共病发生率[13]

    老年营养不良患病率受伴随疾病,评估工具、不同环境等影响,致使营养不良的患病率统计数据波动较大。根据GLIM标准运用不同筛查工具评估某医院年龄≥70岁营养不良发生率在25.4%~32.6%[14]。社区老年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也不容忽视,国内养老和健康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结果表明,在我国社区的老年人中,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12.6%[15]

    3.3.1   老年共病与营养不良的关系

    近年来老年共病伴营养不良受到越来越多学者关注,以疾病简单叠加的传统干预方法无法满足老年共病伴营养不良的诊疗需求。以人为整体,通过常规开展CGA、GIT服务,及时发现潜在问题,明确医疗需求,提供分层管理,制定高效、合理、多维度的共病及营养不良的干预策略。

    3.3.2   糖尿病

    DM在我国患病率已高达11.2%,在老年人群中更高,加上糖尿病前期人群,我国总患病人数可能超过4亿[16]。DM容易导致代谢紊乱,影响营养物质吸收和利用,其次老年患者控制血糖,又缺乏合理膳食知识,易导致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发生易出现胰岛素利用下降、胰岛素抵抗、免疫力降低,易发生糖尿病并发症。

    3.3.3   COPD

    COPD目前高居我国死因顺位第3位,是导致居民死亡的重要原因[17]。营养不良是COPD急性加重,再次住院率和死亡率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COPD慢性炎症性疾病,热量消耗大、进食量下降,易出现营养不良,而长期营养不良会降低机体免疫力及呼吸肌功能,导致肺功能下降。

    3.3.4   CHF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2020概要》作出的预测,国内心力衰竭具有890万的患病人数,至2018年,我国心血管病的死亡率仍占据首位[18]。慢性心衰会导致各器官功能下降,其中消化、吸收功能减低,再加上限盐、限液,导致食物选择局限,上述原因导致心衰患者容易发生营养不良。心衰属于1个由多因素介入的复杂临床综合征,营养不良风险在其产生和发展当中充当着重要角色,特别是摄入不足或者营养缺乏,借助免疫、炎症、神经激素的异常调节对心衰进展产生影响[1920]

    对于老年共病患者往往面临更大的营养风险,评估共病及营养不良,并规范管理,对改善老年患者临床结局至关重要[21]。故本研究采集109例老年共病伴营养不良患者资料,分析GIT服务与传统疾病诊疗服务对老年共病伴营养不良的干预效果差别,为老年共病伴营养不良的患者提供有效管理方案。

    本研究结果显示,3个月干预后观察组及对照组进行组内前后对比,共病及营养状况均有改善、生活质量均有提高。观察组患者实施GIT服务,血糖、AECOPD再发人数、CHF急性加重人数控制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营养评估指标Hb、ALB、TP也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比对照组具有更高的Barthel指数评分。

    共病伴营养不良,不仅威胁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而且降低生活质量。老年共病与营养不良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易导致患者发生更差的临床结局。GIT服务针对患者共病、营养不良等健康问题制定个性化、综合性干预方案,使老年患者共病及营养不良获得有效改善。

    因为老年共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观察组与对照组入组挑选、干预对象选定、结局观察指标选取、干预方法制定等方面有所不同,致使不同研究项目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给研究结果分析造成影响[22]。临床研究普遍存在的情况是,缺少确切证据能够对共病管理实效进行佐证[23]。因缺少足够的研究证据,世界范围内已有的共病管理指南在制定时往往基于专家共识,因系统评价汇总对8个关于共病的指南中总计250条推荐建议进行了汇总,将不同指南里涉及到五大方面的内容展开了全面解读[24]:(1)找出目标人群;(2)健康问题和治疗的影响评价;(3)将患者意愿添加到既定目标里;(4)开展个体化管理;(5)进行随访和监测。

    尽管与共病有关的研究存在一定差异,不过对老年共病管理展开评价却采用同样的结局指标,涉及到关于健康的医疗花费、日常生活质量、患方评价等诸多方面[25]。本研究仅讨论共病伴营养不良干预后健康状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不涉及医疗花费等问题。共病及营养不良有效改善,最终体现在生活质量提高,因此尽早GIT干预,使共病及营养不良老年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更佳。

    综上所述,基于CGA的GIT服务模式能够整合多个学科诊疗方案,为共病伴营养不良的老年患者提供全面个性化的干预策略。患者疾病、营养不良及生活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因此老年患者的管理,需要坚持“以人为整体的原则”,采用老年多学科团队协同服务是老年共病伴营养不良管理的最优选择,并值得积极推广。

  • [1]刘军,殷玉敏,陈浩,等.老年消化性溃疡伴焦虑、抑郁多因素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5,36(12):69-71.
    [2]钟宁,周勇妹,韩宏生.老年人与中青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比较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8,6(2):149-150.
    [3]侯俊.消化性溃疡6338例胃镜检查结果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0,16(7):580-581.
    [4]张广超,康丽丽,唐艳萍,等.不同年龄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临床特征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3,19(1):11-14.
    [5]黄文瑜.消化性溃疡患者100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10):34-35.
    [6]袁晓英,向明确,常杭花,等.老年与中青年消化性溃疡的差异[J].中华消化杂志,2006,26(3):206-207.
    [7]黎馨贤.不同年龄段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分析[J].现代医院,2010,10(8):46-48.
    [8]杨柳明,钟文英,张瑞,等.年龄相关性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肠激素关系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10(4):200-202.
    [9]刘文华.老年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J].临床内科杂志,2006,23(6):408.
    [10]何积银,李雅莉,任晓肖,等.以胸痛为突出表现的返流性食管炎[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4,14(7):415-416.
    [11]张玉娥,吴红葵.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及治疗[J].陕西医学杂志,2000,29(5):292.
    [12]何忠良.药物治疗老年消化性溃疡162例[J].中国医学创新,2010,7(6):39-40.
    [13]蔡洪.老年人消化性溃疡100例临床对比[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5):100-102.
    [14]刘欣,崔西玉.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内镜及临床特点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1,16(2):133-135.
    [15]罗余系.不同年龄段消化性溃疡的临床及内镜特点对比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2013,20(17):29.
    [16] 赵海霞.消化性溃疡70例临床特点与胃镜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16(13):227-228.
    [17]缪建,杨勇.社区542例消化性溃疡临床及胃镜分析[J].实用全科医学,2007,5(4):336-337.
  • [1] 陈艳娟, 罗婉榕, 马瑞雪, 代怡琳, 李桂仙, 田云粉.  昆明市某三甲医院424例儿童上消化道疾病谱临床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1210
    [2] 赵小青, 肖嘉欣, 林勇, 张剑锋, 王文辉, 张文杰.  不同毒力型的幽门螺杆菌对胃内微环境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221
    [3] 蔡丽, 杨华英, 程建红, 曹佳, 魏娜.  小儿消化性溃疡治疗期间血清6-Keto-PGF1α、TGF-α、TXB2水平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928
    [4] 张莹, 高虹, 张翠香, 陈泽莹, 邹红群, 李丽琼, 杨巨品, 胡月新.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及其与缺铁性贫血的相关性,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418
    [5] 程思根, 罗志刚, 刘德华, 杨姝.  幽门螺杆菌清除治疗中甲硝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的耐药性,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6] 卢江昆, 袁绍峰, 潘良明, 吴鸣, 孔祥东.  快速康复外科在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治疗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7] 余珊, 王波.  消化性溃疡的护理进展,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8] 李瑶.  昆明地区口腔扁平苔癣与胃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9] 王维.  保留十二指肠升段与间置空肠Y形攀内引流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0] 刘军平.  老年消化性溃疡伴焦虑、抑郁多因素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1] 王丽昆.  三联、四联疗法及Boulardii酵母菌在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中的疗效评估,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2] 王嫱.  云南高原地区体检人群成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现状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3] 曹小进.  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肝外胆管结石21例临床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4] 王丽昆.  Boulardii酵母菌在根治幽门螺杆菌中的效果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5] 赵波.  昆明地区儿童过敏性紫癜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6] 周映伽.  中药加味桔梗汤防治放射性食管炎80例临床观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7] 闵万苍.  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观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8] 张海河.  保守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出血60例止血效果临床探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9] 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报道,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 曹佳.  反复腹痛患儿及家庭成员中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水平,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627
  • HTML全文浏览量:  676
  • PDF下载量:  8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6-09-1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