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关节痛风石取出手术对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的影响

张伟强 李具宝 李帆冰

王振, 韩雪, 喻雯, 曹珍珍, 张桓, 杨力, 于建云. 一重与多重脑震荡大鼠伤后14 d的焦虑行为变化[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1, 42(6): 1-6.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647
引用本文: 张伟强, 李具宝, 李帆冰. 关节痛风石取出手术对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的影响[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7, 38(01): 61-64.
Zhen WANG, Xue HAN, Wen YU, Zhen-zhen CAO, Huan ZHANG, Li YANG, Jian-yun YU. Study on Anxious Behaviors of Pure and Multiple Concussion on the 14th Day Post-injury in Rats[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1, 42(6): 1-6.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647
Citation: Zhang Wei Qiang , Li Ju Bao , Li Fan Bing . Effect of Taking-off Joint Gout Stone Operation on the Serum Uric Acid of Gout Patients[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17, 38(01): 61-64.

关节痛风石取出手术对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的影响

基金项目: 

基金: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011FZ266);

Effect of Taking-off Joint Gout Stone Operation on the Serum Uric Acid of Gout Patients

Funds: 

基金: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011FZ266);

  •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部位痛风结石手术取出后对于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的影响.方法 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云南省中医医院骨伤科住院部采用痛风石取出术治疗各关节痛风性结石符合纳入标准及完成后期随访患者72例, 根据手术部位及最多取石部位分为膝关节组 (35例) 和其他关节组 (37例) ;2组术前, 术后2周、8周行血尿酸检查;应用两样本t检验分析各组术前血尿酸 (s UA) 水平的差异, 并探究血尿酸 (s UA) 水平与痛风石发病部位的关联性;同时在术后2周、8周后复查各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 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各组手术去除痛风石后对痛风患者近期 (2周) 及远期 (8周) 血尿酸水平的影响, 同时在2周、8周时对2组患者血尿酸水平进行对比.结果 (1) 术前1 d与其他关节组相比膝关节组血尿酸水平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2周2组血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4) , 术后8周与其他关节组血尿酸水平相比膝关节组血尿酸水平明显处于较低水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 术后2周、8周膝关节组血尿酸水平与术前1 d相比下降显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而术后2周其他关节组血尿酸水平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 (P>0.05) , 术后8周其他关节组血尿酸水平与术前相比有所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膝关节痛风结石应当进行早期彻底的清理和去除、有利于患者血尿酸水平的降低和保护膝关节;对于其他关节的痛风结石早期取石并不能逆转尿酸盐结晶的继续沉积, 而应当在尿酸盐沉积造成不可逆的关节结构损伤之前进行手术取出.
  • 脑震荡(cerebral concussion,CC)是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ies,TBI)中的轻度损伤类型,死亡率和致残率高。美国脑震荡年发病率约为5/1000,并有逐年上升得趋势[1]。目前研究发现,反复轻型脑损伤(repetitive 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rmTBI)即多次脑震荡(multiple cerebral concussion,MCC)易出现学习记忆功能与情感障碍问题等,最终可发展为慢性创伤性脑病(chronic traumatic encephalopathy,CTE)[2]。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3次性多重脑震荡(3 MCC)大鼠较一次性脑震荡组(pure cerebral concussion,PCC组)大鼠出现了明显的抑郁样行为损害,且随着打击次数的增加,其抑郁样行为损害程度更加严重[3]。但有关MCC大鼠对比PCC大鼠伤后早期焦虑行为变化尚未见有报道,为深入了解一重和多重脑震荡大鼠伤后早期焦虑行为变化特点,为后续干预和治疗评价提供实验依据,特设计本实验研究。

    实验动物及分组:雄性SD大鼠50只(购自湖南斯莱克景达实验动物有限公司),合格证编号:SCXK(湘)2016-0002,体重(280±20)g,大鼠于实验前1周运到实验室,在安静环境下(明/暗周期12 h)分笼饲养,自由取食饮水,饲养环境温度15 ℃-22 ℃,湿度50%~60%,模型复制时随机将实验大鼠分入正常对照组(N组)、PCC组和3 MCC组。

    1.2.1   模型复制

    模型复制方法参照于建云等[4]的方法,将每次打击符合轻型脑损伤判别标准的大鼠纳入实验对象,多重脑震荡大鼠每次打击的间隔时间为24 h,排除模型复制过程中判断为重型颅脑损伤与死亡的大鼠。

    1.2.2   旷场实验(OFT)
    1.2.3   实验方法

    模型复制成功后饲养14 d,于伤后第14天进行旷场实验(OFT)。旷场实验箱规格为100 cm×100 cm×50 cm,顶部敞开,箱底均分为25个方格,四周墙壁为黑色有机玻璃,沿四周墙壁的区域为外周区域(surround areas,SA),其余区域为中央区域(center areas,CA)。每次实验将大鼠放到正中格开始实验,实验者站到1.5 m外观测,同时打开视频记录系统,记录大鼠在旷场中的活动情况。每次测试结束后,需要用清水和酒精清除掉大鼠的排泄物跟气味。再进行下一只动物的实验。正常大鼠因好奇而自动到CA区域进行探索活动,而焦虑大鼠则更愿意在SA区域活动。

    1.2.4   检测指标

    每只大鼠需观测5 min并录像,记录大鼠在CA区穿格数与CA区停留时间,SA区穿格数与SA区停留时间,梳理毛发次数。

    1.3.1   实验方法

    HPM由2条相对开臂(open arms,OA)和2条相对闭臂(enclosed arms,EA)组成,互相垂直成十字交叉。将大鼠轻放在十字迷宫的中央部位、面向开臂(OA),实验者迅速离开装置,站到1.5 m以外观测,同时打开电脑实验记录系统,记录大鼠在高架十字迷宫中的活动情况,每次测试结束后,需要用清水和酒精清除掉大鼠的排泄物跟气味。再进行下一只动物的实验。上述实验过程全部录像保存,进行统计分析。大鼠在闭臂中的时间与其焦虑程度呈正相关。

    1.3.2   检测指标

    每次观测5 min,主要记录大鼠进入OA次数、在OA停留时间、在OA中向平台下探望次数;进入EA次数和停留在EA的时间。

    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bar{{x}} \pm s$)及四分位数M(P25,75)表示,统计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Kruskal-Wallis H检验,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CA区行走格数与停留时间:损伤组在CA区行走格数与停留时间均少于N组,且打击次数越多,CA区走格数与停留时间均呈减少趋势,3 MCC组与N组、PC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24,P = 0.033);(2)SA区行走格数与停留时间:损伤组在SA区行走格数与停留时间均高于N组,且打击次数越多,SA区走格数与停留时间均呈增多趋势,SA区走格数3 MCC组与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5),SA区停留时间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梳理毛发次数:损伤组梳理毛发次数均明显少于N组,且打击次数越多,梳理毛发次数越少,3 MCC组与N组、PC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3,P = 0.019);(4)OFT实验焦虑行为损伤组较正常组变化率:各损伤组大鼠在旷场实验中CA区行走格数、行走时间与理毛次数,均随着打击次数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其中一次性脑震荡大鼠的探索行为分别下降为正常的95.00%、61.88%和80.8%,三次性脑震荡大鼠的探索行为分别下降为正常的50.00%、25.41%和46.90%。此外,随着打击次数的增加,损伤大鼠在SA区行走格数与行走时间则呈上升趋势,其中一次性脑震荡大鼠的焦虑行为分别上升了165.15%和103.30%,三次性脑震荡大鼠的焦虑行为分别上升了196.97%和116.08%,见表1表2

    表  1  PCC与3 MCC大鼠伤后14 d OFT数据[($\bar x \pm s$),n = 12,M(P25,P75)]
    Table  1.  OFT data of PCC and 3 MCC rats on the 14th day after injury [($\bar x \pm s$),n = 12,M(P25,P75)]
    分组中央格数(格)中央格时间(s)周边格数(格)周边格时间(s)理毛频次(次)
    N 10.00(7.00,17.88) 90.50(65.25,286.50) 33.00(1.13,51.50) 227.00(13.50,251.75) 5.20 ± 1.62
    PCC 9.500(6.50,16.75) 56.00(32.25,104.00) 54.50(26.88,62.25) 234.50(196.00,275.75) 4.20 ± 1.03
    3 MCC 5.00(3.50,9.00)▲* 23.00(11.00,36.00)▲* 65.00(28.50,81.00) 263.50(217.00,278.00) 2.44 ± 0.73▲*
      与N组比较,P < 0.05;与PCC组比较,*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2  伤后14 d OFT实验PCC与3 MCC大鼠焦虑行为较正常组变化率(%)
    Table  2.  The changes of anxious behaviors of PCC and 3 MCC rats on the 14th day after injury by OFT test (%)
    分组中央格数(格)中央格时间(s)周边格数(格)周边格时间(s)理毛频次(次)
    N 100 100 100 100 100
    PCC 95.00 61.88 165.15 103.30 80.8
    3 MCC 50.00 25.41 196.97 116.08 46.9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1)进入OA次数与时间:各损伤组进入OA的次数与进入OA的时间均少于N组,且打击次数越多,进入OA次数与时间越少,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在OA中向台下探望次数:损伤组进入OA后向台下探望次数均少于N组,其中3 MCC组较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32);(3)进入EA次数与时间:损伤组进入EA次数均低于N组,但在EA中的停留时间增加,且打击次数越多,这些变化更加明显,进入EA次数,3 MCC组与PC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5);进入EA时间,3 MCC组与N组、PC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42,P = 0.027);(4)HMP实验焦虑行为损伤组较正常组变化率:各损伤组大鼠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进入OA臂的次数、时间与向台下探望次数,均随着打击次数的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其中一次性脑震荡大鼠的探索行为分别下降为正常的100%、10.05%和53.44%,三次性脑震荡大鼠的探索行为分别下降为正常的50.00%、6.78%和32.66%。此外,随着打击次数的增加,损伤大鼠在EA臂中的停留时间则呈上升趋势,见表3表4

    表  3  PCC与3 MCC大鼠伤后14 d HMP数据[($\bar x \pm s$),n = 12,M(P25,P75)]
    Table  3.  HMP data of PCC and 3 MCC rats on the 14th day after injury [($\bar x \pm s$),n = 12、M(P25,P75)]
    分组开臂闭臂
    开臂进入次数(次)进入开臂时间(s)向台下探究次数(次)闭臂进入次数(次)进入闭臂时间(s)
    N 1.00(0.00,2.00) 199.00(0.00,299.75) 8.42 ± 6.26 1.00(0.00,1.00) 0.00(0.00,201.25)
    PCC 1.00(0.00,1.00) 20.00(0.00,111.75) 4.50 ± 4.36 1.00(1.00,1.00) 241.50(4.25,289.25)
    3 MCC 0.50(0.00,1.00) 13.50(0.00,109.25) 2.75 ± 3.77 0.00(0.00,1.00)* 271.50(0.00,297.00)▲*
      与N组比较,P < 0.05;与PCC组比较,*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4  伤后14 d HMP实验PCC与3 MCC大鼠焦虑行为较正常组变化率(%)
    Table  4.  The changes of anxious behaviors of PCC and 3 MCC rats on the 14th day after injury by HMP test (%)
    分组开臂 闭臂
    开臂进入次数(次)进入开臂时间(s)向台下探究次数(次) 闭臂进入次数(次)进入闭臂时间(s)
    N 100 100 100 100 100
    PCC 100 10.05 53.44 100 0.00
    3 MCC 50.0 6.78 32.66 0.00 0.0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焦虑症(Anxiety)又称焦虑性障碍,是一种处于应激状态时的正常情绪反应,表现为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临床上常伴有头晕、呼吸困难、心悸、汗出、胸闷、口干、尿急、尿频和运动不安等,属于防御性的心理反应[5-6]。焦虑症的神经生理学基础主要涉及扣带回、前额叶以及杏仁核等脑区功能与结构异常[7]。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大脑加工“恐惧”情绪的神经通路发生异常是焦虑症的神经基础。LeDoux等研究者通过在实验动物大脑信息加工环路上制造一系列病灶,最终确立了杏仁核在恐惧加工中的关键地位,并在脑成像技术中得到证明。高度焦虑个体在看到恐惧表情的面孔后,其杏仁核外侧基底部的活动跟对照组不同[8]面孔表情使创伤后应激综合征患者杏仁核的活动增强,支持了杏仁核在焦虑症发病中的作用[9]。Kalisch等研究发现高度焦虑大鼠在应激时,其背内侧前额叶的活动较低焦虑大鼠低。也有研究提出:大鼠情绪、神经性行为等活动主要由海马CA1区调控。海马神经细胞丢失、神经树突萎缩与突触点减少,可通过影响海马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The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HPA)轴反馈抑制导致焦虑症[10-11]

    有关大鼠焦虑样情感行为,多采用旷场实验(OFT)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HPM)进行检测。OFT实验是由Hall等于1934年设计发明的,主要用于检测实验动物焦虑、抑郁状态、自发活动及探索行为。其原理是基于动物存在畏惧空旷场地、对新鲜事物探索、趋壁性的天性而设置。该实验主要检测大鼠在CA区和SA区行走格数及活动时间指标,实验动物在CA区活动的距离与时间越长,说明其自主活动能力越高,焦虑程度越低。该实验操作简单,所得数据丰富,被研究者广泛应用[12-13]。HPM实验主要用于检测大鼠在复杂环境中的自主活动能力和焦虑程度,被广泛用于抑郁症、痴呆等疾病模型研究[14]。其原理是是基于动物对新异环境的探索性和对高悬敞开臂的恐惧性而设计。主要通过观测大鼠在OA和EA次数和时间,来判断大鼠的焦虑程度和自主活动能力。实验动物进入OA的次数和时间越长,说明实验动物的自主活动能力越高,焦虑程度越低。

    本实验结果显示:一次与三次性脑震荡大鼠在伤后14 d,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焦虑行为增加,各损伤组大鼠伤后14 d对新奇环境的探索行为呈明显下降趋势。主要表现在损伤组大鼠在旷场实验中央(CA)区行走格数下降为正常的95.0%~50.0%,在CA区的停留时间减少为正常的61.88%~25.41%;同时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损伤大鼠进入开放臂(OA)次数下降为正常的100%~50.0%,停留在OA的时间下降为正常的10.05%~6.78%,向台下探望的次数下降为正常的53.44%~32.66%。上述结果提示,不论是一次还是三次脑震荡大鼠的探索行为在伤后14 d都有程度不等的受损下降。另一方面,一次与三次性脑震荡大鼠在伤后14天,其焦虑行为也一定程度出现增加,表现为损伤组大鼠在旷场实验周边(SA)区行走距离与停留时间较正常组大鼠分别增加了165.15%~196.97%,103.30%~116.08%,代表大鼠安宁自在的理毛行为频数较正常组大鼠减少了80.8%~46.9%。

    本实验研究结果还显示,随着打击次数的增加,伤后14 d三重脑震荡大鼠的焦虑行为异常变化较正常组大鼠出现了显著的损伤性变化,且在各项观测指标中,三重脑震荡大鼠的焦虑行为变化较一次性脑震荡大鼠的改变更加突出,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损伤累加效应趋势,推测随着实验观测时间的延长,这些变化很可能会出现更显著性的差异。

    一次性与多次性脑震荡大鼠于伤后14 d,开始出现了明显的焦虑行为增多趋势,并随打击次数的增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损伤累加效应。一次与多次脑震荡大鼠焦虑行为改变的具体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 [1] [1]CHILAPPA C S, ARONOW W S, SHAPIRO D, et al.Gout and hyperuricemia[J].Compr Ther, 2010, 36 (5) :3-13.
    [2] 胥少汀, 葛宝丰, 许印坎, 等.实用骨科学[M].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4:1663.
    [3]宁宁, 廖灯彬, 刘春娟.临床伤口护理[M].第4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3:4-6.
    [4] [4]HANLY J G, SKEDGEL I, et al.Gout in the elderly-population healthy study[J].J Rheumatol, 2009, 36 (4) :822-830.
    [5]吕厚山, 陈坚.关节炎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361-368.
    [6]王立德, 张羽飞, 唐开, 等.关节镜下清理术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治中的作用[J].中华骨科杂志, 1997, 17 (12) :751-753.
    [7] [7]MASSEOUDD, ROTTK, LIU-BRYAN R, et al.Over view of hyperuricaemia and gout[J].Curr Pharm Des, 2005, 11 (32) :4117-4124.
    [8] [8]LARMON W A, KURTZ J F.Th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chronic tophaceous gou[J].J Bone Joint Surg (AM) , 1958, 40 (6) :743.
    [9] [9]FERNANDO PEREZ-RUIZ, ANA-MARIA HER RERO-BEITES, et al.Managing Gout in primary care[M].Dublin:Springer Science, 2014:13.
    [10] 戴自英.实用内科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702.
    [11]赵锦松, 夏蓉晖, 王玉华, 等.骨关节炎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膝关节滑膜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血管形态的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2, 44 (6) :930-931.
    [12] [12]DUANE KNUDSON.Fundamentals of biomechanics[M].Dublin:Spring Science, 2012:186.
    [13] [13]PEREZ-RUIZ F, ATXOTEGI J, HERNANDO I, et al.Using serum urate levels to determine the period free of gouty symptoms after withdrawl of long-termurate-lowering the rapy:a prospective study[J].Arthritis Rheum, 2006, 55 (11) :786-790.
    [14] [14]ROZZAF, TRIMARCO V, IZZOR, et al.Effects of a novel fixed combination of nutraceuticals on serum uric acid concentrations and the lipid profile in asymptomatic hyperuricemic patients[J].High Blood Pressure&Cardiovascular Prevention, 2016, 9 (19) :3-4.
  • [1] 刘孟雪, 缪佳, 盛雪鹤.  血UA、Smad1蛋白、尿mALB含量与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达格列净治疗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425
    [2] 刘婧, 严梅, 陈亚爽, 杜丽钰, 黄思思.  基于Kano模型的乳腺癌根治性手术后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调查,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1129
    [3] 陈昌贤, 张丽菊, 姜晓明, 张振勇, 刘为军.  结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进展,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01242
    [4] 孙桂芳.  双源CT对冠状动脉瘘手术前后的临床评估价值,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5] 李越华.  腹腔镜肝切除的学习曲线,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6] 魏韩笑.  手术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颜面部基底细胞癌10例,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7] 孙恒.  改进的义眼台植入手术方法临床疗效观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8] 李晓凯.  腹腔镜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8例手术体会,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9] 张美琼.  剖宫产手术孕妇不同镇痛方式的镇痛效果观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0] 石磊.  31例脑胶质瘤临床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1] 文雪娥.  认知行为干预对脑外科手术患者及照顾者的护理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2] 杨荆.  血透患者血尿酸水平80例临床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3] 杨荆.  血透患者血尿酸水平80例临床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4] 代书英.  连续性外斜视23例临床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5] 杨洁.  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癌146例临床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6] 王崇谦.  86例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7] 小儿隐睾睾丸下降固定术治疗46例护理体会,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8] 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手术治疗体会,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9] 高血压脑出血合并糖尿病的术式选择及围手术期处理,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 邓紫玉.  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硬化与血尿酸的相关性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期刊类型引用(0)

    其他类型引用(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149
  • HTML全文浏览量:  749
  • PDF下载量:  138
  • 被引次数: 2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6-10-1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