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内固定法与关节置换法治疗老年患者骨质疏松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

骆靖陵 张宗山 谭绍林 郭向宏

刘怡涵, 刘俊, 金永梅, 田波, 白劲松. HIV抗病毒治疗患者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及危险因素分析[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5(10): 140-146.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1022
引用本文: 骆靖陵, 张宗山, 谭绍林, 郭向宏. 内固定法与关节置换法治疗老年患者骨质疏松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7, 38(04): 123-126.
Yihan LIU, Jun LIU, Yongmei JIN, Bo TIAN, Jinsong BAI. Risk Assessment and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HIV Antiviral Therapy Patients[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4, 45(10): 140-146.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1022
Citation: Luo Jing Ling , Zhang Zong Shan , Tan Shao Lin , Guo Xiang Hong . Comparison of Internal Fixation and Arthroplasty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Complicated with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in Elderly Patients[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17, 38(04): 123-126.

内固定法与关节置换法治疗老年患者骨质疏松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

基金项目: 

基金: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2C002);

Comparison of Internal Fixation and Arthroplasty in the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 Complicated with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in Elderly Patients

Funds: 

基金: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2C002);

  • 摘要: 目的 探讨内固定法与关节置换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并对比内固定法与关节置换法的疗效.方法 选择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78例,根据治疗方式随机分为实验组(髋关节置换手术)和对照组(内固定手术),分别采用关节置换法与内固定法进行治疗,对2组的临床疗效、骨密度值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经治疗后,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86.7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5.87%,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的骨密度值均明显提高,但实验组的骨密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关节置换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较内固定法更为优良,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广泛应用、推广.
  • 随着ART有效开展,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e deficiency virus,HIV)患者生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预期寿命延长。但与此同时,多项研究[13]发现该人群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卒中等CVD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超过未感染HIV人群,其中我国深圳HIV感染者CVD的粗发生率为362/100000人年[4],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安全。CVD风险预测模型可快速、高效地识别出高危人群并及时干预和治疗,在该病预防和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抗HIV药物不良反应数据研究((data collection on adverse effects of anti-HIV drugs cohort,D:A:D)模型初始应用于欧美HIV感染者,除了加入传统危险因素外,还加入了HIV特异性因素如CD4细胞计数、ART药物如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ucleoside reverse transcriptase inhibitors,NRTI)和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s,PI)药物的累计暴露时间。目前国内鲜有HIV人群使用D:A:D预测模型评估患者CVD的风险研究,云南省更缺乏相关的研究报道。因此选择欧洲临床艾滋病学会指南推荐的HIV特异性D:A:D模型[5],旨在评估患者CVD的发生风险,了解昆明地区不同风险等级患者的差异情况和分析影响CVD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快速识别高危人群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对象为2023年7至12月于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抗病毒门诊已启动ART的30~75岁HIV患者。纳入标准:(1)HIV 抗体呈阳性;(2)年龄30~75 岁;(3)曾接受抗逆转录病毒疗法;(4)能够在调查问卷当天现身,且身体和精神状况足够稳定、口头同意参加研究和资料齐全者。排除标准:(1)年龄<30岁和>75岁;(2)不愿意参与问卷者;(3)已确诊为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和孕妇;(4)严重精神疾病者。 本研究已获得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伦理会委员批准(KSLL20230711036)。

    1.2.1   数据收集

    现场测量患者身高、体重和血压并做记录,询问患者并收集人口统计学信息(职业、教育程度、民族、居住地区)和病史(CVD家族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研究人员查阅国家项目数据系统数据库和治疗中心门诊系统中的医疗记录,收集参与者的常规信息[空腹血浆葡萄糖、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otal triglycerides,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并记录最新的实验室检测结果(CD4+T 细胞计数、CD8+细胞计数、HIV 病毒载量),收集患者当次随访ART方案并分为整合酶抑制剂(integrase strand transfer inhibitors,INSTI)、NNRTI和PI三类。

    1.2.2   指标定义

    (1)血脂异常定义:高TC血症≥6.2 mmol/L;高TG血症≥2.3 mmol/L;高LDL-C血症≥4.1 mmol/L;低HDL-C血症<1.0 mmol/L[6]。(2)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实测体重(kg)/身高2(m2),分级为:<18.5 kg/m2为消瘦;18.5~23.9 kg/m2为正常;24~27.9 kg/m2为超重;≥28 kg/m2为肥胖[7]。(3)风险等级分组依据<10%为低危组;10%~20%为中危组;≥20%为高危组[8]

    使用 R 软件 4.0.1 版和 IBM SPSS Statistics 2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Shapiro-Wilk 检验进行正态性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用M(P25,P75)表示,采用χ2检验比较分类变量各组间差异,等级变量用秩和检验比较组间差异,二元 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CVD风险≥10%(中高危组)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为0.05,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D:A:D模型10 a CVD风险评估结果:低危组3 119(75.4%)例,中高危组1020(24.6%)例[中危组756例(18.3%),高危组264例(6.3%)]。男性、年龄、不同教育程度、不同传播途径、不同BMI、吸烟史、高血压史、CVD家族史、糖尿病史的患者在低危组和中高危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见表1

    表  1  HIV患者人口学特征比较[n(%)]
    Table  1.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HIV Patients [n(%)]
    项目低危组中高危组合计χ2P
    总计3119(75.4)1020(24.6)4139
    性别36.710<0.001*
     男性1846 (59.2)712(69.8)2558 (61.8)
     女性1273 (40.8)308(30.2)1581 (38.2)
    年龄/岁1184.287<0.001*
     <502474 (79.3)204(20)2678 (64.7)
     ≥50645 (20.7)816(80)1461 (35.3)
    教育程度109.425<0.001*
     大专及以上692 (22.2)84(8.2)776 (18.7)
     中学1745 (55.9)620(60.8)2365 (57.1)
     小学及以下682 (21.9)316(31)998 (24.1)
    传播途径122.930<0.001*
     异性传播2320 (74.4)790(77.5)3110 (75.1)
     同性传播459 (14.7)36(3.5)495 (12)
     注射毒品292 (9.4)159(15.6)451 (10.9)
     性+毒品42 (1.3)29(2.8)71 (1.7)
     其他6 (0.2)6(0.6)12 (0.3)
    BMI(kg/m226.357<0.001*
     消瘦252 (8.1)65(6.4)317 (7.7)
     正常2007 (64.3)593(58.1)2600 (62.8)
     超重710 (22.8)286(28)996 (24.1)
     肥胖150 (4.8)76(7.5)226 (5.5)
    吸烟史341.784<0.001*
     是1248 (40)748(73.3)1996 (48.2)
     否1871 (60)272(26.7)2143 (51.8)
    高血压史233.08<0.001*
     是218 (7)249(24.4)467 (11.3)
     否2901 (93)771(75.6)3672 (88.7)
    CVD家族史58.656<0.001*
     是163 (5.2)125(12.3)288 (7)
     否2956 (94.8)895(87.7)3851 (93)
    糖尿病史309.330<0.001*
     已诊断糖尿病31 (1)116(11.4)147 (3.6)
     血糖高值85 (2.7)83(8.1)168 (4.1)
     否3003 (96.3)821(80.5)3824 (92.4)
      BMI:体质量指数;CVD:心血管疾病。*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中高危组和低危组的高TC血症、高TG血症、低HDL血症、高LDL血症、不同CD4细胞计数、病毒载量、ART时长和不同ART药物均具有明显的组间差异(均P≤0.007)。CD4/CD8比值在低危组与中高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74),见表2

    表  2  HIV患者临床数据特征比较[n(%)]
    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Data Characteristics in HIV Patients [n(%)]
    项目 低危组 中高危组 合计 χ2 P
    总计 3119(75.4) 1020(24.6) 4139
    TC(mmol/L) 100.002 < 0.001*
     ≥6.2 135 (4.3) 135(13.2) 270 (6.5)
     <6.2 2984 (95.7) 885(86.8) 3869 (93.5)
    TG(mmol/L) 38.878 < 0.001*
     ≥2.3 867 (27.8) 389(38.1) 1256 (30.3)
     <2.3 2252 (72.2) 631(61.9) 2883 (69.7)
    HDL(mmol/L) 20.681 < 0.001*
     <1.0 802 (25.7) 337(33) 1139 (27.5)
     ≥1.0 2317 (74.3) 683(67) 3000 (72.5)
    LDL(mmol/L) 33.758 < 0.001*
     ≥4.1 163 (5.2) 106(10.4) 269 (6.5)
     <4.1 2956 (94.8) 914(89.6) 3870 (93.5)
    CD4细胞(个/μL) 71.593 < 0.001*
     CD4<200 142 (4.6) 97(9.5) 239 (5.8)
     200≤CD4<500 1178 (37.8) 471(46.2) 1649 (39.8)
     CD4≥500 1799 (57.7) 452(44.3) 2251 (54.4)
    CD4/CD8 3.196 0.074
     比值≥1 2164 (70) 734(73) 2898 (70.7)
     比值<1 927 (30) 272(27) 1199 (29.3)
     病毒载量 7.289 0.007*
     病毒学失败 172 (5.5) 80(7.8) 252 (6.1)
     病毒学抑制 2947 (94.5) 940(92.2) 3887 (93.9)
    ART时长(a) 18.732 < 0.001*
     <10 2152 (69) 629(61.7) 2781 (67.2)
     ≥10 967 (31) 391(38.3) 1358 (32.8)
    治疗方案 29.063 < 0.001*
     INSTI 755 (24.2) 328(32.2) 1083 (26.2)
     NNRTI 1878 (60.2) 574(56.3) 2452 (59.2)
     PI 486 (15.6) 118(11.6) 604 (14.6)
      TC:甘油三酯;TG: 甘油三酯;HD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INSTI:整合酶抑制剂;NNRTI: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PI:蛋白酶抑制剂。*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男性、年龄≥50岁、吸烟史、高血压史、CVD家族史、TC≥6.2 mmol/L、TG≥2.3 mmol/L、HDL<1.0 mmol/L、LDL≥4.1 mmol/L、治疗时长≥10 a、同性传播、消瘦、超重、肥胖、糖尿病史、血糖高值、大专及以上、200≤CD4<500(个/μL)、CD4≥500(个/μL)、NNRTI和PI类药物均与D:A:D模型10 a CVD风险≥10% 有关(均P < 0.05)。见表3

    表  3  HIV患者10 a CVD风险≥10%的Logistic回归分析
    Table  3.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10-Year CVD Risk ≥10% in HIV Patients
    OR 95%CI OR a 95%CI
    女性 1 1
    男性 2.282* 1.734~3.003 2.407* 1.836~3.157
    年龄<50岁 1 1
    年龄≥50岁 40.609* 30.947~53.287 41.359* 31.552~54.215
    无吸烟史 1 1
    有吸烟史 25.983* 18.882~35.754 25.765* 18.867~35.185
    无高血压史 1 1
    有高血压史 2.344* 1.753~3.133 2.342* 1.751~3.132
    无CVD家族史 1 1
    有CVD家族史 3.726* 2.521~5.509 3.638* 2.464~5.372
    TC<6.2(mmol/L) 1 1
    TC≥6.2(mmol/L) 5.409* 3.676~7.959 5.388* 3.666~7.92
    TG<2.3(mmol/L) 1 1
    TG≥2.3(mmol/L) 1.369* 1.077~1.74 1.391* 1.097~1.765
    HDL≥1.0(mmol/L) 1 1
    HDL<1.0(mmol/L) 1.822* 1.432~2.318 1.795* 1.412~2.282
    LDL<4.1(mmol/L) 1 1
    LDL≥4.1(mmol/L) 2.178* 1.47~3.227 2.202* 1.485~3.263
    ART时长<10 a 1 1
    ART时长≥10 a 1.506* 1.199~1.891 1.465* 1.171~1.832
    传播途径
     异性传播 1 1
     同性传播 0.528* 0.323~0.864
     注射毒品 0.755 0.542~1.052
     性+毒品 1.19 0.579~2.449
     其他 1.61 0.156~16.638
    BMI
     正常 1 1
     消瘦 0.431* 0.281~0.663 0.43* 0.28~0.66
     超重 1.295* 1.006~1.667 1.313* 1.021~1.689
     肥胖 1.685* 1.095~2.592 1.63* 1.059~2.509
    糖尿病
     否 1 1
     血糖高值 2.79* 1.788~4.353 2.875* 1.845~4.48
     已诊断糖尿病 28.847* 16.267~51.154 30.064* 16.927~53.398
    文化程度
     小学及以下 1 1
     中学 0.816 0.64~1.041 0.795 0.624~1.013
     大专及以上 0.467* 0.314~0.696 0.425* 0.29~0.625
    CD4细胞计数(个/μL)
     CD4<200 1 1
     200≤CD4<500 0.367* 0.242~0.558 0.366* 0.241~0.556
     CD4≥500 0.221* 0.145~0.337 0.218* 0.143~0.332
    治疗方案
     INSTI 1 1
     NNRTI 0.778* 0.609~0.993 0.774* 0.607~0.987
     PI 0.677* 0.471~0.975 0.672* 0.467~0.966
      BMI:体质量指数;CVD:心血管疾病;TC:甘油三酯;TG: 甘油三酯;HD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INSTI:整合酶抑制剂;NNRTI: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PI:蛋白酶抑制剂;“1”为参照组;OR为比值比;95%CI为95%置信区间;ORa为多因素调整OR;95%CIa为多因素调整95%CI*P < 0.05。“−”表示无该项数据。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A:D模型10 a CVD风险≥10%的影响因素有男性、年龄≥50岁、吸烟史、高血压史、CVD家族史、TC≥6.2 mmol/L、TG≥2.3 mmol/L、HDL<1.0 mmol/L、LDL≥4.1 mmol/L、治疗时长≥10 a、消瘦、超重、肥胖、糖尿病史、血糖高值、大专及以上、200≤CD4<500(个/μL)、CD4≥500(个/μL)、NNRTI和PI类药物(均P < 0.05),见表3

    笔者评估CVD风险低危组(75.4%)低于李小迪[9]低危组(95.7%)的结果,中高危组风险患者24.6%稍高于Marina Grand 等[10]和Krikke等[11]的研究结果,该现象可能与研究样本量、人群纳入标准、研究设计不完全相同有关,提示HIV患者CVD预测风险分数在不同研究结果中差异较大,需加入更多研究深入探索。

    本研究男性患者相比女性CVD风险更高,考虑与HIV感染者中男性比例较高、不良生活习惯和吸烟等有关。年龄50岁以上CVD风险危险性是50岁以下患者的40.61倍,与Judith等[12] 的报道一致。有研究表明脂肪重新分布与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密切相关,使CVD的发生风险升高,笔者也发现超重和肥胖会增加CVD发生风险[13]。既往研究提示接受ART治疗与未接受ART的患者相比,前者血脂异常率显著增高,本研究人群血脂异常共有2091例(50.5%),分析可能是ART药物如PI和 部分NNRTI增加TC、TG合成,抑制脂质分解、转运与清除;即使在病毒被抑制后,慢性低度炎症和持续的免疫激活状态也可干扰脂质代谢[1415]

    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和CVD家族史是疾病危险因素。干预吸烟可以有效降低CVD风险,1项D:A:D研究显示戒烟第1年到戒烟3年以上患者疾病发病率从2.32降至1.49[16]。长期ART患者接受降压、降糖治疗比例高且治疗效果较好,表明HIV全程管理中,临床医生及时进行危险因素筛查并采取干预措施对疾病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9]。CVD家族史的患者携带有增加疾病风险的遗传因素,导致CVD发生风险增加。然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发现患者非艾滋病定义性疾病接受的干预较少,危险系数高,需加强对患者CVD危险因素预防和控制的健康宣教力度。与中高危组相比,同性传播患者在低危组占比高,CVD风险更低,可能与同性患者有更好的就医意识、良好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有关,但经多因素分析后同性传播不是显著的影响因素(即ORa不显著)[17]

    本研究发现ART超过10 a是 HIV患者CVD发生风险的一个危险因素,长期ART除药物本身对血脂的影响外,患者的老龄化严重,血脂异常代谢增加脂质沉积、血管内皮损伤和持续慢性炎症反应,都会促进CVD发生风险[13]。本文结果显示免疫功能下降(特别是低CD4细胞计数)可导致HIV慢性炎症反应增加,与李秀霞等[14]的研究结果一致。因此应密切监测长期接受ART低CD4细胞计数水平年龄较高患者的血脂状况,关注心脏健康,及早预防与治疗。本研究中的中高危组患者使用INSTI类药物的比例(32.2%)高于PI类药物的比例(11.6%)。已有研究指出PI类药物会增加CVD风险,因此临床医生在中高危人群中较少选择该类药物[18]。INSTI类药物具有潜在增加患者体重的风险,但目前尚无增加CVD风险的报道。因此对于CVD中高危人群来说,选择对CVD影响较小的药物是很有必要的[19]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结论表明男性、年龄、合并非艾滋病定义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史、CVD家族史、超重、肥胖、血脂代谢异常、ART超过10a、CD4细胞计数低和ART药物是CVD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动态监测ART患者的血脂、血压、糖代谢、HIV特异性指标等,及时干预和调整治疗可以有效降低CVD发生风险。由于本次为横断面研究,患者样本量较大,所收集资料中缺乏既往用药更换情况、ART药物暴露时间以及是否使用他汀类降脂药物情况,未设计短期和长期ART对照研究,对危险因素分析不够完整,也未长期随访调查。未来研究可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CVD动态风险评估,设计前瞻性队列研究,验证CVD风险预测模型的准确性,为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 [1]鲍志磊.PFNA、人工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对比分析,2015,3(11):54-55.
    [2]刘成功,戚超,张海宁,等.关节置换法与内固定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对比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4(3):1673-1676.
    [3]贺洪辉,侯威.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的有限元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5,12(30):84-85.
    [4]王爱国,谷福顺,郑昆仑,等.单臂外固定架固定股骨粗隆间骨折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5,12(20):54-55.
    [5]唐世技,王雪芹,郑义,等.改良髋膝踝足矫形器与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10(11):39-40.
    [6]向川,郝耀,杨宇君,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META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7(20):956-957.
    [7]薛景景.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医临床研究,2016,10(10):84-85.
    [8]张志富.三种方案治疗高龄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0):95-96.
    [9]梁春来,陶立俊,胡龙均,等.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关节置换治疗的疗效观察[J].浙江创伤外科,2016,2(8):1009-1010.
    [10]王松,赵刚.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比较[J].中国当代医药,2014,2(3):1674-1675.
    [11]代建宁,梁柱天,宫伟.关节置换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其骨密度的影响,2015,1(19):1671-1672.
    [12]叶世静,贺结硕,姚权.PFNA内固定结合内服中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33例[J].中医临床研究,2015,11(10):84-85.
    [13]任泽恩,杨森,雷晓宇.动力髋螺钉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分[J].中外医学研究,2015,12(5):74-75.
    [14]郝秋彦.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微创治疗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32例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6,1(20):698-699.
    [15]毛小成,赵枫.人工股骨头置换联合转子重建术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J].临床军医杂志,2015,11(15):76-77.
  • [1] 马丹, 张亚娟, 马彬斌, 岳乔宁, 刘建平.  衰老与骨质疏松靶基因及小分子筛选的基因组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220
    [2] 冉蕾晶, 王绍华, 李林童, 桂莉.  益生菌辅助治疗骨质疏松患者效果的Meta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209
    [3] 张忠强, 胡丽丽, 陈俊丽.  胸腔内注射凝血酶联合引流管悬吊治疗难治性气胸的临床疗效,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4] 江陈榕, 周旋然, 蒲龙, 袁勇.  不同入路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5] 熊波涵, 秦艺华, 宁梓文, 王旭, 施政良, 卢晓君, 张瑶璋, 王坤.  腕关节镜下单通道腕管松解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疗效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1019
    [6] 廖勇, 郭一雲, 周红宇, 冯海魄, 陈根定, 杨水清.  叶酸联合阿伦磷酸钠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CCL4及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716
    [7] 季雨伟, 赵鑫, 陆姜利, 杨艺, 唐薇, 角建林.  恒古骨伤愈合剂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树鼩骨密度及骨生物力学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01103
    [8] 李娜, 方红丽, 邓苙.  原发性骨质疏松影响因素及健康干预研究进展,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9] 解春林, 岳桥宁, 滕兆伟.  骨质疏松疾病发生的一种非编码RNA科学假说,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0] 李进涛, 郑红, 李波, 袁鑫, 唐薇, 赵宏斌.  恒古骨伤愈合剂对骨质疏松骨折树鼩雌二醇和骨代谢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1] 张健, 王楠, 赵养学, 李德成, 白蓉.  两种不同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疗效及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2] 李丽.  老鹳草素对骨质疏松大鼠BMSCWnt3a表达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3] 杨凤.  手术双侧卵巢去势法建立骨质疏松树鼩模型,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4] 梁大伟.  不同假体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5] 赵正兴.  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骨质疏松性粗隆间骨折40例临床疗效,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6] 张琼予.  护理干预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心理状态及临床疗效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7] 袁晓峰.  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爆裂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8] 陆晓涛.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不同内固定手术疗效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9] 宋宇锋.  去势大鼠关节软骨病理变化的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 王俊波.  锁定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702
  • HTML全文浏览量:  621
  • PDF下载量:  5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6-11-1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