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乳腺钼靶和超声检查对于诊断乳腺癌的价值对比

王怡茗 杨越

王怡茗, 杨越. 乳腺钼靶和超声检查对于诊断乳腺癌的价值对比[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7, 38(06): 48-51.
引用本文: 王怡茗, 杨越. 乳腺钼靶和超声检查对于诊断乳腺癌的价值对比[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7, 38(06): 48-51.
Aitao YIN, Yongping LU, Miao HUANG, Xiangbi LI, Jiao YIN, Fei XU. Analysis of Pelvic Organ Prolapse and Related Factors in Primipara in Early Postpartum Period[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3, 44(4): 82-87.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412
Citation: Wang Yi Ming , Yang Yue . Comparison of the Diagnosis Significance for Breast Cancer between Single High Frequency Ultrasonography and Mammography[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17, 38(06): 48-51.

乳腺钼靶和超声检查对于诊断乳腺癌的价值对比

基金项目: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81260391);

Comparison of the Diagnosis Significance for Breast Cancer between Single High Frequency Ultrasonography and Mammography

Funds: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81260391);

  • 摘要: 目的 为了评估高频超声、钼靶和联合检查对于诊断乳腺癌的意义.方法 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从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门诊病人共12 057例病例中, 筛选出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行术前影像学检查, 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患者共355例.对该355份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 355名患者均行超声及钼靶诊断随机分为3组, 单独统计超声结果的有125例患者, 单独统计乳房钼靶结果的有103例患者, 统计组合检测结果的有127例患者.结果 钼靶X线检查的符合率为79.4%, 误诊率为10.7%, 和漏诊率为9.8%;高频超声检测的符合率80.0%, 误诊率为11.2%, 漏诊率为4.6%;2种检查结合的符合率是89.7%, 误诊率为6.3%, 漏诊率为4.0%.2种检查组合应用和单一应用高频超声和单一应用钼靶检查相比, 灵敏度和漏诊率有统计学差异.误诊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钼靶X线检查和高频超声分别有自己的优势.组合应用可以使2个检查优势互补, 显著提高了检出率和准确率, 降低乳腺癌误诊率和漏诊率.
  • 面肌痉挛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人,以一侧面部肌肉间断发作不自主抽搐为特点的颅神经疾病,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多认为与责任血管压迫面神经根出脑干区引起局部神经元脱髓鞘病变有关,通常仅限于单侧面部发病[12]。随着病情进行性发展,面肌痉挛抽搐范围多由眼轮匝肌扩散至面颊部,以口角抽搐最为明显,情绪波动、疲劳时症状易加重[3]。目前,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最有效策略,具备微创、安全、有效率高等优点,能够有效对面部痉挛症状进行缓解[4]。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存在术后症状未立即改善,可能需要经历几个月至几年延迟治愈的情况,使得患者对手术治疗有效性产生质疑并影响生活质量。因此,分析面肌痉挛延迟治愈的影响因素对手术治疗效果的提升及患者预后改善尤为重要。本研究使用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对中重度面肌痉挛患者进行治疗,探讨其临床疗效以及延迟治愈影响因素。

    安康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18年5月至2023年5月接受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中重度面肌痉挛患者共95例,筛选符合入排标准和配合随访的病例入组。纳入标准:(1)符合《面肌痉挛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5]中面肌痉挛诊断标准;(2)符合《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后延迟治愈临床分析》[6]中面肌痉挛中重度诊断标准;(3)肉毒素、药物等保守治疗方法无明显效果;(4)病情稳定;(5)术前核共振成像提示存在血管压迫面神经。排除标准:(1)合并面部神经类疾病及恶性肿瘤者;(2)存在手术禁忌症;(3)合并心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功能障碍;(4)处于哺乳期或妊娠期;(5)临床资料信息不全;(6)合并头颅内其他占位性病变。共筛选出入组患者60例,包括男性26例,女性34例,年龄范围32~50岁,平均年龄(43.80±3.31)岁,并根据临床疗效将其分为立即治愈组(n = 47)与延迟治愈组(n = 13)。本研究已通过安康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2024.No.31)。

    患者均实施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取侧俯卧位,头部朝健侧旋转约10° 、下垂约15° ,颈部稍微前屈,保持乳突位于术野最高点。均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标记患侧耳后发际6~7 cm直切口,开直径约为2.0~2.5 cm的骨窗,当骨窗外上方接近乙状窦与横窦的交汇区时,“倒伞状”剪开硬脑膜,在显微镜下显露迷走神经和舌咽神经,同时解剖面神经根部蛛网膜,使其充分暴露,明确责任血管后,选取合适Teflon垫片在责任血管与神经间隙进行适当隔离,术毕关颅。术后给予常规治疗,并观察临床疗效,按照治愈时间对患者分组,立即治愈组典型术中图片见图1,延迟治愈组典型术中图片见图2

    图  1  立即治愈组典型术中图片
    A: 单一血管压迫神经;B: 责任血管与神经间隙用Teflon垫片隔离(Ⅶ:面神经,Ⅷ:听神经,Ⅸ:舌咽神经,BS:脑干)。
    Figure  1.  Typical intraoperative photos of the immediate cure group
    图  2  延迟治愈组典型术中图片
    A:复合血管压迫神经;B:责任血管与神经间隙用Teflon垫片隔离(Ⅶ:面神经,Ⅷ:听神经,Ⅸ:舌咽神经,VA:椎动脉,虚线代表VA压迫责任血管形成的复合压迫)。
    Figure  2.  Typical intraoperative photos of the delayed cure group
    1.3.1   临床疗效[7]

    立即治愈:术后当天面肌痉挛症状立即消失;延迟治愈:术后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面部痉挛症状,1 a内症状逐渐消失或完全缓解。

    1.3.2   术后并发症

    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1 a随访,统计术后并发症,包括感染、听觉障碍、低颅压综合征、面瘫四项,同时计算并发症发生率。

    1.3.3   延迟治愈影响因素

    根据患者临床疗效将其分为立即治愈组与延迟治愈组,对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面肌痉挛侧别、是否长期口服卡马西平、高血压病史、症状严重程度、注射肉毒素情况、责任动脉、异常面肌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监测情况、血管压迫程度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回归法,分析影响患者延迟治愈的因素。

    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bar x \pm s $)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以χ2检验,影响延迟治愈因素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0 例患者中,立即治愈47例(78.33%)、延迟治愈13 例(21.67%)。

    60例患者中,术后发生感染2例、听觉障碍2 例、低颅压综合征1 例、面瘫2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67%,经对症治疗后均3周内恢复正常,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见表1

    表  1  延迟治愈的单因素分析[n(%)]
    Table  1.  Single factor analysis of delayed cure group [n(%)]
    项目 立即治愈(n = 47) 延迟治愈(n = 13) t/χ2 P
    性别
     男 20(42.55) 6(46.15) 0.054 0.817
     女 27(57.45) 7(53.85)
    年龄(岁) 43.68±3.19 43.91±3.24 0.229 0.819
    病程(a) 3.07±1.03 5.48±1.72 6.379 <0.001*
    症状严重程度
     中度 30(63.83) 3(23.08) 6.833 0.009*
     重度 17(36.17) 10(76.92)
    面部痉挛侧别
     左 27(57.45) 7(53.85) 0.054 0.817
     右 20(42.55) 6(46.15)
    术后并发症 5(10.64) 2(15.38) 0.223 0.637
    高血压病史
     有 4(8.51) 2(15.38) 0.535 0.465
     无 43(91.49) 11(84.62)
    责任动脉
     粗 22(46.81) 5(38.46) 0.287 0.592
     细 25(53.19) 8(61.54)
    AMR监测
     消失 23(48.94) 4(30.78) 1.626 0.444
     部分消失 18(38.30) 6(46.15)
     无变化 6(12.77) 3(23.08)
    长期口服卡马西平
     否 29(61.70) 4(30.77) 3.937 0.047*
     是 18(38.30) 9(69.23)
    注射肉毒素
     否 28(59.57) 3(23.08) 5.432 0.020*
     是 19(40.43) 10(76.92)
    血管压迫程度
     单一血管压迫 35(74.47) 3(23.08) 11.582 <0.001*
     复合血管压迫 12(25.23) 10(76.92)
      *P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相较于延迟治愈组,立即治愈组病程更短、长期服用卡马西平比例更高、症状严重程度更低、注射肉毒素比例更高、单一血管压迫比例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以治疗效果为因变量,症状严重程度、长期口服卡马西平、病程、注射肉毒素、术中血管压迫程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症状严重程度、病程、血管压迫程度是延迟治愈的独立影响因素,即患者症状越严重、病程越长以及复合血管压迫会导致临床出现延迟愈合,见表2

    表  2  延迟治愈的Logistics回归分析
    Table  2.  Logistics regression analysis of delayed cure group
    变量 回归系数 标准误 Wald χ2 P 95%CI
    病程(连续变量) 0.983 0.359 7.508 0.006 2.672 (1.323~5.398)
    症状严重程度(分类变量) 2.558 1.158 4.883 0.027 12.911(1.335~124.838)
    是否长期口服卡马西平(分类变量) −0.835 1.078 0.600 0.439 0.434 (0.052~3.590)
    是否注射肉毒(分类变量) −0.065 1.110 0.003 0.954 0.937 (0.107~8.251)
    血管压迫程度(分类变量) 2.368 1.186 3.990 0.046 10.678(1.046~109.062)
    常量 −11.509 3.663 9.875 0.002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面肌痉挛是一种范围多由眼睑抽动向口角周围及面颊部发展,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病灶区面部肌肉出现无意识反复发作的痉挛或抽动的常见病,甚至可出现口角歪斜、无法睁眼及耳内抽动样杂音,通常不可自然好转[89]。现代医学表明,面肌痉挛多由异常血管压迫面神经根处脑桥段发生神经脱髓鞘病变,使得神经纤维之间出现生物电短路所致,因此松解血管对面神经的压迫是治疗面肌痉挛的重点[10]。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以此病因为基础,能够对面神经进行充分减压、修复脱髓鞘神经,临床效果好且安全性佳,现阶段在临床得以广泛应用[11]。大部分患者经过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后痉挛症状能够立即消失,但仍有部分患者术后症状部分缓解,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逐渐消失,这种情况即为延迟治愈。目前,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术后延迟治愈的原因相关讨论较少,有观点[12]认为可能与面神经兴奋、髓鞘病变、血管压迫程度等因素有关,但数据较为缺乏。因此,本研究将中重度面肌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面神经显微血管术进行治疗,对其作用产生的临床疗效及延迟治愈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

    本研究入组的60例中重度面肌痉挛患者中,47例为立即治愈,13例为延迟治愈,术后发生感染、听觉障碍、低颅压综合征、面瘫等并发症共7例,发生率为11.67%,经对症治疗后均3周内恢复正常,与符新等[6]研究结果相符。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为创伤性手术,在观察面神经出脑干区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对面神经主干及前庭蜗神经造成牵拉,同时在术中分离血管时可能使面部神经营养血管受到影响,从而引起并发症,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面神经的牵拉刺激[13]

    本研究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症状严重程度、病程、血管压迫程度是面肌痉挛延迟治愈的影响因素,与王墨[12]研究结果相符。其原因为,病史越长的患者,症状往往越重,神经压迫情况越明显,与单一血管相比,复合血管压迫更高,对面部神经干扰更大,更易引起局部脱髓鞘的病变恶化以及面神经运动核的过度兴奋;在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术后,虽能一定程度改善患者症状,但面神经兴奋性与脱髓鞘病变的恢复与愈合需一定的时间适应,从而导致了延迟治愈情况的发生[14]。本研究中,使用肉毒素与卡马西平服用情况在延迟治愈组和立即治愈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与延迟治愈并不具有相关性,无法确定是否为其影响因素,可能与入组人数较少,研究结果存在一定偏倚有关。此外,LI等[15]研究结果显示,AMR监测在面肌痉挛手术中也具有重要意义,能够通过AMR波形的变化对手术准确性进行评估,检查压迫血管是否有疏漏,减压是否到位,从而预估有无延迟治愈情况的发生,术后定期随访追踪患者的治疗效果。对于术后超过一年仍存在痉挛的患者,建议再次对责任血管进行排查,进行二次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病程、症状严重程度、血管压迫程度是中重度面肌痉挛患者接受面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延迟治愈的影响因素,临床应密切监测以上指标并采取相应措施,使患者获取良好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 [1] 吴树强, 赵朝华, 李普查, 等.中国乳腺癌全人群生存率分析[J].现代肿瘤医学, 2010, 18 (7) :1323-1325.
    [2]张军.钼靶和超声结合诊断早期乳腺癌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16) :4002-4003.
    [3]尚林辉, 肖刚, 郭大庆.乳腺癌的影像学方法比较研究[J].解放军医药杂志, 2011, 23 (4) :5153.
    [4]王娟, 王润华, 王继见, 等.钼靶X线摄影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4) :3942-3943.
    [5]张根娥, 张仕英, 彭德坚.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 18 (6) :729.
    [6]吴树强, 赵朝华, 李普查, 等.超声与X线铂靶检查及两者联合应用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现代肿瘤医学, 2010, 18 (17) :1323-1325.
    [7]尹益民, 任晓萍, 潘文倩, 等.高频超声及钼靶X线检查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2, 33 (5) :572-575.
    [8]德杰, 李彩英.数字钼靶X线摄影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放射学实践, 2010, 25 (9) :55-58.
    [9]张英.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乳腺钼靶摄片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基层医药, 2010, 17 (8) :2565.
    [10]张明满, 高根五, 余永康, 等.近红外线扫描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肿块诊断的临床评价[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1, 8 (11) :326.
    [11]贺红艳, 张大伟, 韦德湛, 等.钼靶、超声检出微钙化灶对乳腺癌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8 (22) :3678-3681.
    [12]孟淑萍, 张正平, 王霈, 等.CT、超声、X线钼靶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CT与MRI杂志, 2014, 4 (7) :33-35.
    [13]唐蓉, 梁祯, 丁力, 等.高频彩超在乳腺癌筛查中的价值[J].西部医学, 2015, 27 (4) :592-594.
    [14]李弋, 叶兆祥.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癌现状[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0, 33 (2) :89-91.
    [15]蒋新颜.高频彩超诊断早期乳腺癌的价值[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14 (15) :149-150.
    [16]丁玉兰, 姜海霞.乳腺癌钼靶X线与超声诊断的对比研究[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2, 13 (6) , 129-132.
    [17]宿文斗, 王彤.彩色超声和X射线钼靶对乳腺癌诊断的价值评价[J].河北医药, 2010, 32 (7) :1759-1761.
  • [1] 杨海银, 董勇, 杨诗瑶, 朱悦熙, 沈昱含, 苗金虎, 关琼瑶.  心理复原力在乳腺癌患者配偶支持感知与尊严受损之间的中介作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 张正, 杨艳红, 冯再辉, 詹路江, 普金仙, 段茜婷.  高场强MRIT1灌注成像联合DWI成像在评估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中的价值,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722
    [3] 严梅, 关琼瑶, 王垣晓, 顾丽琪, 柘磊, 刘莉娟, 郝润珍, 苏艳, 黄思思.  乳腺癌根治性手术后患者及配偶未满足需求与二元应对水平的关系,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410
    [4] 胡滔, 吴怡, 耿文达, 章意坚, 贺瑄, 李珊珊, 习杨彦彬, 邓丽玲.  自主运动训练通过调节Caspase-3的活性抑制人BRCA1突变乳腺癌的增殖与生长,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419
    [5] 刘婧, 严梅, 陈亚爽, 杜丽钰, 黄思思.  基于Kano模型的乳腺癌根治性手术后患者支持性照护需求调查,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1129
    [6] 宋文娟, 马雪娟, 孙钺, 谷颖, 叶雨佳, 李姝墨, 葛菲, 刘利萍, 赵月, 王钰.  超声心动图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对乳腺癌曲妥珠单抗治疗中心脏毒性评估的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217
    [7] 解思琦, 张恒瑀, 李红万, 谭明建, 王青, 李思嘉, 郑凯, 刘德权, 唐诗聪.  血清缬氨酸、甲硫氨酸浓度水平与乳腺癌临床特征及风险的相关性,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807
    [8] 孙文婧, 胡曼婷, 李娜, 葛菲, 陈文林, 刘洋.  乳腺癌内分泌治疗耐药及其逆转的研究进展,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724
    [9] 张江, 刘燕, 李文辉, 赵喜娟, 陈正庭, 关琼瑶, 吴江.  睡前音乐疗法对乳腺癌放疗患者睡眠质量和癌因性疲乏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01248
    [10] 段佳君, 刘德权, 张勇.  影响女性育龄期乳腺癌患者对生育能力受损风险认识及保留生育能力决策的因素,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1] 李晨, 杨明莹, 段文晶, 蒋爱梅, 黄琪, 杨学芳.  女性乳腺癌患者首次化疗前心理痛苦现状及相关因素,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2] 刘明敏, 王丽春, 梁喜, 杨蕊.  超声引导下乳腺微小病变活检应用于乳腺癌早期诊断,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3] 李宁, 徐妙, 张维, 张倩, 孔鹰.  乳腺癌患者放化疗前后维生素D水平的变化,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4] 赵云红, 傅大干, 唐一吟, 郝芳, 史峭铭, 张丽娟.  昆明市2015年至2016年城市乳腺癌高风险人群筛查结果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5] 郭学君, 缪春梅, 汤清雯, 金学梅, 杨越.  乳腺癌患者甲状腺超声影像的占位性改变,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6] 李云芬.  CCDC8基因表达与乳腺癌分子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7] 李晓勇.  Th17/Treg平衡失调及其相关因子在乳腺癌浸润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8] 赵春芳.  干扰RNA抑制EGFR对乳腺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9] 李昆仑.  RNAi抑制Survivin基因的表达对乳腺癌SKBr-3细胞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 高频彩超对乳腺小病灶的诊断及术前导丝定位的应用价值,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期刊类型引用(4)

    1. 郭祥翠,李若冰,王漪琳,李力,许鑫铭,王倩青,孙秀丽.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主动功能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及腹直肌分离的干预效果.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5(01): 56-60 . 百度学术
    2. 周颖,凌玲,杨瑞嘉,龚敏. 新生儿体重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 现代妇产科进展. 2023(09): 688-691 . 百度学术
    3. 牟庆超,徐鲲.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评估盆底功能障碍的可行性分析.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18): 51-53 . 百度学术
    4. 王浩芳,盛理超. 改良全盆底重建术治疗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浙江创伤外科. 2023(12): 2258-2261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046
  • HTML全文浏览量:  1022
  • PDF下载量:  71
  • 被引次数: 4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7-04-13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