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患者淋巴细胞组成变化

戴百章 任朝凤 郑勤玲 杨艳霞 李梅华

曾超胜, 刘姝, 李鹏翔, 陈敏, 陈琳. 3D动画与传统教学在神经解剖中的应用[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2, 43(1): 163-166.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102
引用本文: 戴百章, 任朝凤, 郑勤玲, 杨艳霞, 李梅华.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患者淋巴细胞组成变化[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7, 38(06): 64-67.
Chaosheng ZENG, Shu LIU, Pengxiang LI, Min CHEN, Lin CHEN. Application of 3D Animation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in Neurotomy[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2, 43(1): 163-166.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102
Citation: Dai Bai Zhang , Ren Chao Feng , Zheng Qin Ling , Yang Yan Xia , Li Mei Hua . Changes in Composition of Lymphocyt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17, 38(06): 64-67.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患者淋巴细胞组成变化

基金项目: 

基金: 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基金资助项目 (2013ZF223);

Changes in Composition of Lymphocyt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Funds: 

基金: 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基金资助项目 (2013ZF223);

  •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时外周血主要淋巴细胞组成变化.方法 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 因COPD急性加重入住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行免疫功能检测的患者, 共789人次, 年龄最大为96岁, 最小为45岁, 平均 (76.33±9.56) 岁;统计结果采用 (x±s) 表示, 数据组间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789人次检查标本显示CD3+T淋巴细胞亚群均值为60.07±13.11, 低于正常参考值.根据不同年龄分组统计表明, 60岁以上年龄组CD3+T淋巴细胞亚群均值低于正常值, 50~59岁年龄组与60~69岁, 70~79岁, 80~89岁之间CD3+T淋巴细胞值有显著差异 (P<0.05) , 其它淋巴细胞亚群值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时波动未超出正常参考值.结论 高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患者免疫功能下降, 不同年龄组间CD3+淋巴细胞亚群具有显著性差异.
  •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用药[1],能有效祛痰、减少咳嗽,临床疗效好,无明显毒副作用。该品种应用人群广,是儿科甚至新生儿常用药物[2],因临床使用时直接进入血液系统,药物临床使用安全风险较高,被视为高风险注射剂。盐酸氨溴索注射液的含量测定结果是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代表药品质量的好坏,因此客观评价结果的可靠性显得尤为重要[3]。通常可对测量结果的质量用不确定度给出定量说明,而目前未见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含量测定不确定度评定的报道,为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

    在药物分析领域,目前国内暂未发布评定指南。2018-2020年期间国家药典委先后发布了征求意见稿《不确定度评定在药品检验中的应用》,可见不确定度评定在药品检验领域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34]。当前的文献报道中,药品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主要是采用GUM法[4],未见TOP-DOWN法用于药品外标法含量测定的不确定度评定。GUM法评定是按照实际检验,分析各相关分量建立数学模型再评定,过程繁琐、复杂,要求细致,各分量不能重复也不能遗漏,评定质量取决于评定者对有贡献的影响量认识的程度。TOP-DOWN法是由美国人Horwitz提出的是自上而下或自顶向下的评定方法[56],评定原理是:在确保测量过程的偏倚和精密度受控的前提下,将影响检验结果的各因素利用实验室间再现性数据和实验室内重复性数据归纳为偏倚不确定度和期间精密度两个分量,再合成不确定度[7],该法较于GUM法,能全面反映实验室的质控状态和实验室间的偏倚。

    为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文采用TOP-DOWN法对盐酸氨溴索注射液的含量测定进行不确定评定,利用实验室长期积累的数据作为“期间精密度”分量和17家实验室间的实验数据作为“偏倚精密度”分量,建立TOP-DOWN法测量模型,该方法既包含了在GUM法中体现的各影响因素如称量、测量等,还包含了GUM法所不具备的环境变动、方法本身的误差等不容易识别的不确定度分量,更全面系统。本文首次在药品检验领域采用TOP-DOWN法评定药品含量测定的不确定度,为探索非GUM法评定药品的测量不确定度,提供了一种有价值的参考方法[8]

    日本岛津LC-20A型高效液相色谱仪;梅特勒-托利多BP221S型电子分析天平;液管和容量瓶均为天玻牌A级玻璃仪器。

    甲醇为色谱纯(美国赛默飞科技有限公司);盐酸氨溴索对照品(来源于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批号:100599-202106);样品为盐酸氨溴索注射液(A企业,批号:2AA21203);实验其他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用水为超纯水。

    1.3.1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含量测定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含量测定标准收载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二部,按照其规定的方法进行测定。

    色谱柱:月旭 C18 5 μm,250×4.6 mm;流动相A和B分别为0.01 mol/L磷酸氢二铵溶液和乙腈,体积比为50∶50,检测波长:248 nm。对照品和供试品分别用流动相制成约30 μg/mL的试液。

    1.3.2   不确定度评定程序

    参照《化学检测领域测量不确定度评定》RB/T 141-2018 [7]指南,确定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程序:(1)按照1.3.1中盐酸氨溴索注射液的含量测定方法,获取不同实验室间再现性数据(提交两组平行数据x1x2)和一段时间内本实验室的重复性数据;(2)使用h/k检验确认再现性数据的偏倚是否受控;使用AD检验判断重复性数据的精密度是否处于期望范围内;(3)若偏倚和精密度均处于控制范围内,量化再现性估计值和精密度的不确定度,计算偏倚和精密度分量,合成不确定度。

    1.3.3   不确定度评定数学模型
    $$ U_{rel}=2 u_{c,re l}=2 \sqrt{u_{b,re l}^{2}+u_{R', re l}^{2}} $$

    式中:$ {u^2}_{b,rel} $ :偏倚不确定度分量;$ {u^2}_{R',rel} $:期间精密度不确定度分量。

    1.4.1   偏倚不确定度分量

    实验室间再现性数据

    向17家实验室同步发放1.2中同批次对照品和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样品,按照1.3.1中实验方法,得到各个实验室的含量测定数据,每个实验室提交2次测量数据x1x2(%),各个实验室数据统计见表1

    表  1  各个实验室数据统计
    Table  1.  Statistics of laboratory data across various laboratories
    序号 x1(%) x2(%) $ \overline {{x_i}} $(%) bi si h k 样品统计
    1 100.82 100.20 100.51 0.51 0.44 0.10 1.88 ARV=100.4%
    X=100.445%
    $ {s_{\overline x }} $=1.08
    sr=0.207
    2 100.23 100.33 100.28 0.28 0.07 −0.11 0.30
    3 100.80 100.85 100.83 0.82 0.04 0.39 0.15
    4 101.70 101.95 101.83 1.83 0.18 1.32 0.76
    5 99.48 99.61 99.55 −0.45 0.09 −0.79 0.39
    6 100.30 100.80 100.55 0.55 0.35 0.14 1.52
    7 98.40 98.20 98.30 −1.70 0.14 −1.94* 0.61
    8 100.30 99.70 100.00 0.00 0.42 −0.37 1.82
    9 101.48 101.23 101.36 1.36 0.18 0.88 0.76
    10 99.01 99.15 99.08 −0.92 0.10 −1.22 0.42
    11 101.32 101.33 101.33 1.32 0.00 0.85 0.03
    12 100.28 100.06 100.17 0.17 0.16 −0.21 0.67
    13 98.58 98.59 98.59 −1.41 0.01 −1.68 0.03
    14 100.71 100.55 100.63 0.63 0.11 0.21 0.49
    15 101.42 102.15 101.79 1.79 0.52 1.28 2.22*
    16 100.99 100.92 100.96 0.95 0.05 0.51 0.21
    17 101.77 101.92 101.85 1.85 0.11 1.33 0.46
      注:标*为异常值。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判断偏倚受控

    参照RB/T141-2018,接受测量系统一致性的假设可判断偏倚是否受控,即h/k检验。

    h/k检验计算公式:

    $$ h = \frac{{{b_i}}}{{{s_{\overline x }}}} $$ (1)

    式中:h为实验室间一致性统计量;bi为第i个实验室的单元偏倚(bi=$ \overline {{x_i}} $-ARV,$ \overline {{x_i}} $为各实验室的平均值,ARV的期望值为100.4%);$ {s_{\overline x }} $为样品水平下各实验室$ \overline {{x_i}} $的标准差。

    $$ k = \frac{{{s_i}}}{{{s_r}}} $$ (2)

    式中:k为实验室内一致性统计量;si 为第i个实验室的单元标准差;sr为重复性标准差($ {s_r} = \sqrt {\frac{{\sum {{s_i}^2} }}{{{p_i}}}} $,pi为实验室总个数)。

    查询95%和99%概率下的h/k临界表, h=1.86,k=1.93(95%);h=2.32,k=2.41(99%),实验室间的数据变异基本符合精密度要求。

    计算偏倚不确定度分量

    偏倚不确定度计算公式:

    $$ {u^2}_{b,rel} = \sqrt {{b^2} + {u^2}_{c,ref}} = \sqrt {{{0.045}^2} + {{0.267}^2}} = 0.27 $$

    式中: $ {u^2}_{c,ref} = \frac{{{S_R}}}{{\sqrt L }} = 0.267 $ ,(SR为复现性标准差,L为实验室数量)

    1.4.2   期间精密度不确定度分量

    获取实验室内重复性数据

    室间变异并未涵盖室内所有误差源的贡献,因此,本实验室在半年内按时间顺序进行了一段时间稳定过程的期间精密度测量,以18个样品的含量测定累计数据作为期间精密度重复性数据,最小值为99.4%,最大值为102.7%,均值为100.9%,相对标准偏差为0.88%。18个检验数据见表2

    表  2  期间精密度重复性数据
    Table  2.  Intermediate precision data of repeatability measurements
    百分含量(%) 样品统计
    99.9,100.2,100.6,100.7,101.1,100.3,101.9,100.5,102.7,
    101.4,99.4,99.5,101.5,101.6,101.8,100.3,101.1,100.4
    $ \overline X $=100.9%;
    ${S}_{R'} $=0.88%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判断期间精密度受控

    参照RB/T141-2018标准中AD检验计算公式,对数据进行AD检验,分别检验$ A_S^{2*} $(正态性检验)和$ A_{MR}^{2*} $(独立性检验)。$ A_S^{2*} $检验结果为0.196,$ A_{MR}^{2*} $检验结果为0.272,AD检验结果均小于1.0[9],按照标准指南,表明该组数据在99%概率下接受测量系统的正态性和独立性假设,说明实验室数据处于统计受控状态[10]

    期间精密度不确定度分量

    实验室数据处于统计受控状态,期间精密度不确定度估计值为数据的相对标准偏差,即将$ {S}_{R'} $视为期间精密度不确定度${u}_{R'} $,则$ {u^2}_{R',rel} $=${S}_{R'} $= 0.88%。

    按照评定的数学模型,由上文得到的两个分量值合为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2}_{c,rel} $,在置信度95%,包含因子(k取2)概率下求得扩展不确定度$ {U}_{rel } $。

    $ {U}_{rel }=2{u}_{c,rel}=2\sqrt{{u}^{2}{}_{b,rel}+{u}^{2}{}_{R{'},rel}}=1.84\% \,\,\, (95\%,\,\,\, k=2)$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中含盐酸氨溴索含量表示为:(100.5±1.84)%,100.5%数值为本次实验笔者实验室内测定的样品含量数据。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含量评定结果表示为(100.5±1.84)%,即用扩展不确定度1.84%来表征实验室含量测量数据100.5%的分散性,被不确定度表征后的数值在药品标示含量值以内(90.0%~110.0%),表明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含量测定可靠,实验室质控较好,可持续保持[11],含量测定结果的可靠信进一步确保了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TOP-DOWN法可有效评定药品外标法含量测定,在实际测量中,一个客观事实是无论如何控制环境条件及控制各类对测量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最终的测量结果总会存在一定的分散性,这些随机效应所造成的不确定度,包括尚未认识到的系统效应在评定中不可能被完全考虑到,导致了测量结果的误差[5]。而该法的优势恰好在于能充分利用实验室内长期积累的数据和实验室间再现性数据,归纳为精密度和偏倚两个分量,更加系统、全面的评定不确定度。

    本次评定结果期间精密度的分量大于偏倚精密度的分量,说明期间精密度是影响不确定度数值的主要分量[12],则可通过加长期间精密度的时间和样本量来进一步验证期间精密度的贡献量。偏倚分量贡献较小,影响的变化不显著,而偏倚由实验室间的再现性数据提供,提示可以通过增加实验室及样本数量来验证偏倚分量的贡献大小[13]

    TOP-DOWN法应用时,数据受控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h/k检验希望参加的实验室数量L越大越好[67],但h/k临界值参考表中L上限为15。由于h/k值随着L增大其可接受的h/k值范围越大,以表中L为15对应的h/k值判断本次实验数据(共17家实验室)是否受控。hk超出95%的临界值为异常值,但仍在99%临界值范围内。通过调查发现,实验室操作没有任何程序问题,属于随机原因的正常变异,综合判断整体数据基本受控[671415],并未剔除数据异常值(表1中带*号数据)。此外,ARV为接受参照值(即用作比较的经协商同意的标准值),本文使用的ARV值使用数据来源为本实验室自2020年至2023年检验的22批盐酸氨溴索注射液的含量平均值(100.4%)。

    TOP-DOWN法和GUM法为两种不同的评定方法,本次实验还按照传统的GUM 法进行含量测定的不确定度评定,对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 TOP-DOWN法评定结果(1.84%)小于GUM法(2.36%),说明GUM法的测量模型过多的输入了不确定度影响因素,提示在用GUM法计算不确定度时应保守估计影响因素,否则容易造成结果偏大[15]。两种评定方法比较的结果表明,在实际应用可使用TOP-DOWN法对GUM法进行补充和验证。

    TOP-DOWN法已应用于食品等其他行业的不确定度评定中[1013],尚未见其应用于药品含量测定,本文首次利用TOP-DOWN法对药品含量测定结果进行不确定度评定,实验结果表明TOP-DOWN法可有效评定药品外标法含量测定,该法的优势在于能充分利用实验室内长期积累的实验数据,评定过程较传统的GUM法更全面,是一种客观、可靠的评定方法,为药品检验领域不确定度评定提供了新的方法。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作为高风险制剂,目前未见其含量测定不确定度评定的报道,本文首次对其不确定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药物含量测定数据可靠,能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1] [1]JERGEN VESTHO, SUZANNE S.HURD S, et al.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OPD 2013[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3, 187 (4) :347-365.
    [2] [2]LOUIS ANTHONY (TONY) COX, JR.A Causal Model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 Risk[J].Risk Analysis, 2011, 31 (1) :38-62.
    [3] [3]TURATO G, DI STEFANO A, MAESTRELLI P, et al.Effect of smoking cessation on airway inflammation in chronic bronchitis[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995, 152 (4Pt 1) :1262-1267.
    [4] [4]RUTGERS S R, POSTMA D S, TEN HACKEN N H, et al.Ongoing airway inflammation in patients with COPD who do not currently smoke[J].Thorax, 2000, 55:1218.
    [5] [5]RETAMALES I, ELLIOT MW, MESHI B, et al.Amplification of inflammation in emphysema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latent adenoviral infection[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01, 164 (3) :469-473.
    [6]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 (2007年修订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7, 30 (1) :254-261.
    [7] 姜克家, 潘华琴, 秦少云, 等.AECOPD外周血CD3+、CD4+、CD8+及CD16+56+细胞表达变化及胸腺五肽的干预作用[J].国际呼吸杂志, 2014, 34 (19) :1476-1478.
    [8] [8]ROOS ENGSTRAND E, POURAZAR J, BEHNDIG AF, et al.Cytotoxic T cells expressing the co—stimulatory receptor NKG2D are increased in cigarette smoking and COPD[J].Respir Res, 2010, 11 (1) :128.
    [9] [9]MOTZ G T, EPPERT B I, WORTHAM B W, et al.Chronic cigarette smoke exposure primes NK cell activation in a mouse model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J Immunol, 2010, 184 (8) :4460-4469.
    [10]张蔚, 江山平, 吕志强, 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动态变化[J].中山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05, 26 (3S) :115-116.
    [11]吴凯, 叶军, 卢慧宇, 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意义[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13, 38 (8) :943-945.
    [12] [12]SYRIJALA, SURCEL HM, ILONENJ, Low CD4/CD8 T lymphocypte ration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Clin Exp immunol, 1991, 83 (2) :326-328.
    [13]陈谨, 王浩彦, 刘羽翔, 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期T细胞免疫状况与免疫干预[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6, 25 (6) :434-437.
    [14]潘玲, 毛德强, 罗玲.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外周血中T细胞及Ig A、Ig G等免疫功能情况的研究[J].国际呼吸杂志, 2014, 34 (13) :974-976.
    [15]郭式敦, 蒋庆贺.COPD的炎症机制[J].山东医药, 2010, 50 (27) :106-107.
  • [1] 李梦焕, 艾丽, 李永霞.  单细胞RNA测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的新视角,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301
    [2] 陈春燕, 樊子勉.  慢性乙型肝炎者外周血SAA/CRP、NLR水平与HBV-DNA载量、病情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522
    [3] 杨超, 杜俊毅, 蒲丹, 许小靓, 陈敏, 刘翱.  肠道活菌制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的疗效,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4] 孙建明, 董芳.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的不良反应,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5] 李亚萍, 李永霞, 牛小群, 海冰, 曹宇, 柴燕玲.  吸烟与炎性因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肺动脉高压中的相关性,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6] 刘虎军, 高莉萍.  不同剂量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7] 任朝凤.  调节性T细胞培养及输入慢性阻塞性肺病大鼠后免疫细胞变化,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8] 陈敏.  大剂量盐酸氨溴索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9] 胡伟华.  氨溴索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对比,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0] 谢姝姮.  小鼠缺血性脑卒中后免疫抑制及其机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1] 刘荣.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机械通气后期应用俯卧位通气呼吸和循环的临床评价,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2] 杨焕芝.  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感染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3] 戴百章.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低氧血症与CAT评分,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4] 任朝凤.  彩色多谱勒超声与数字平板影像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患者右心室功能临床评估,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5] 孙建明.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院内感染24例报道,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6] 王长捷.  双水平正压通气在拒绝插管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呼吸衰竭病人的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7] 4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8]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疗效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9] 柴燕玲.  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优化抗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 曹佳.  反复腹痛患儿及家庭成员中幽门螺杆菌感染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HLA-DR的表达水平,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期刊类型引用(1)

    1. 壮麟,王夏衍,徐学忠,王一波,奚栋,王晓钟. 程序化耻骨肌孔区域空间解剖在全腹膜外疝修补术中的应用分析.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4(05): 72-77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036
  • HTML全文浏览量:  777
  • PDF下载量:  71
  • 被引次数: 1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7-02-2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