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7例临床疗效分析

秦剑 黄姗 聂波

季娟娟, 刘亚丽, 周治, 许艳华, 朱亚玲, 王睿. 数字化技术对上颌唇向低位尖牙矫治的干预[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4(9): 75-79.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923
引用本文: 秦剑, 黄姗, 聂波. 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7例临床疗效分析[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7, 38(10): 112-116.
Juanjuan JI, Yali LIU, Zhi ZHOU, Yanhua XU, Yaling ZHU, Rui WANG. The Interven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 the Correction of Maxillary Labial High Canine Teeth[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3, 44(9): 75-79.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923
Citation: Qin Jian , Huang Shan , Nie Bo .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ecitabine in Treatment of 37 Cases of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17, 38(10): 112-116.

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7例临床疗效分析

基金项目: 

基金: 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医科大学应用基础研究联合专项基金资助项目 (2014FB027);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ecitabine in Treatment of 37 Cases of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Funds: 

基金: 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医科大学应用基础研究联合专项基金资助项目 (2014FB027);

  • 摘要: 目的 探讨标准剂量地西他滨治疗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收治的接受地西他滨静脉滴注[20 mg/ (m2·d) , 连续5 d, 每4周为一疗程]的MDS患者37例.按照既定的治疗方案, 收集患者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事件, 并根据不同预后分组进行疗效差异分析.结果 20例 (54.1%) 在至少使用了4周期地西他滨后获得了临床疗效反应, 其中3例CR (8.10%) , m CR无HI 6例 (16.2%) , m CR伴HI 3例 (8.1%) , HI 8例 (21.6%) ;另外17例患者中, 脱离输血3例 (8.1%) ;SD 11例 (29.7%) , PD 3例 (8.1%) .将MDS的总反应率按患者年龄、WHO分型和预后危险分层统计, 地西他滨治疗方案对65岁以下患者的ORR高于65以上患者, 对RAEB-1/RAEB-2分型患者的ORR高于其他分型, 但差异均未见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0.815和1.213, P>0.05) , IPSS预后危险积分中、高危组患者的ORR明显优于低危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4) , 对WPSS预后分层较高危组的ORR明显优于较低危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36) .不良反应以血小板计数降低、白细胞计数降低和中型粒细胞计数降低最为多见, 34级不良反应中以血小板计数降低、白细胞计数降低和中性粒细胞降低发生率最高, 发生率分别为65.5%、59.3%和53.8%.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主要有感染、ALT增高、腹泻和皮疹, 且分级多以12级为主.结论 地西他滨治疗MDS耐受性好, 不良反应发生合理可控, 能够达到预期疗效.
  • 在牙列拥挤的人类学调查中,中国人和日本人严重拥挤患病率较高[1]。牙列拥挤易发生在前牙区[2],且随年龄增加,拥挤加剧[3-4]。上颌唇向低位尖牙在前牙拥挤病例中高发,这与牙弓长度、宽度发育不足密切相关[5- 6]。Akram[7]在上颌唇向低位尖牙的CBCT研究中发现,上颌唇向低位尖牙因不能行使正常咬合功能,牙根较短,骨体积、颊侧骨密度比正常尖牙组减少。这不仅影响患者美观,也造成牙周组织的损伤,需进行正畸治疗。但唇向低位尖牙因其牙周退行性变,正畸治疗过程中受力更易发生牙龈退缩、牙槽骨吸收[8-9]

    牙齿受到各种内在、外在、动态、静态的机械力,这些力共同驱动和维持生理性牙槽骨生长发育和平衡。有动物研究表明,恢复咬合功能低下牙的咬合刺激可诱导骨附着、增加牙槽骨表面骨量。课题组提出设想在正畸之前给予患者力学干预,恢复其牙周组织活性再对其进行矫治,以减少牙槽骨丧失风险。如何给予适当的力干预?传统固定矫治技术中,弓丝形状、力学行为、牙齿运动情况间的关系并不十分明确。临床医师无法准确预测应施加矫治力值的大小。近年来,无托槽压膜式矫治器以其可精准施力,精确设计的优点,越来越被医生和患者接纳。为解决这一难题,课题组使用数字化技术设计矫治器施力干预上颌唇向低位尖牙后再行常规矫治,探索此干预措施能否降低牙槽骨吸收量,提高正畸安全性。

    1.1.1   研究对象

    筛选自2021年10月至2023年8月到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有上颌唇向低位尖牙的成年患者,且均在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口腔临床中心拍摄CBCT,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该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号:2021063)。纳入标准:(1)年龄≥18岁,恒牙列,牙根发育完成,根尖无暗影,牙冠形态完整规则;(2)牙周健康或牙周病控制良好;(3)上颌尖牙唇向低位(距离咬合平面2 mm以上)患者。排除标准:(1)无正畸、正颌治疗史、前牙牙体或修复治疗史;(2)无唇腭裂或全身系统性、怀孕、遗传性疾病史;(3)上颌尖牙无明显扭转,无外伤、囊肿或手术史。

    1.1.2   研究对象分组

    课题组选择用数字化设计干预矫治器,给予无咬合力接触的尖牙沿长轴方向压低0.1 mm,每日佩戴4 h,连续佩戴3个月后开始常规的固定或隐形矫治。与患者沟通交流,将愿意进行干预的患者纳入干预组,否则进入对照组。

    1.2.1   釉牙骨质界到牙槽嵴顶的距离(CEJ-AC)

    纳入的患者,在治疗前及低位尖牙纳入牙弓后均进行CBCT检测(NNTviewer,New Tom,Italy),扫描视野15 cm×15 cm,电压110 KVp,电流3.83 Ma,曝光时间3.6 s,扫描层厚0.3 mm。

    选取尖牙最大矢状截面为牙槽嵴顶与CEJ距离的测量平面(图1)。步骤如下:如图A在轴面上,使横轴与竖轴垂直且交点位于牙体中心;在B、C调节冠状面、矢状面上牙体长轴与竖轴的重叠,此时为牙根横截面积最大面,以矢状面 C为测量界面。

    图  1  确定上颌尖牙牙体长轴
    A:水平面;B:冠状面;C:矢状面。
    Figure  1.  Confirmation of long axis of upper cannine

    测量并记录纳入病例治疗前后唇向低位尖牙唇侧牙槽嵴顶与釉牙骨质界距离h1(图2)。同一测量者在1个月后重复测量,取2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

    图  2  确定釉牙骨质界到牙槽嵴顶(CEJ-AC)的距离h1
    Figure  2.  Confirmation of the distance of cemento-enamel bone junction (CEJ)-alveolar bone crest(AC) h1
    1.2.2   牙龈生物型的临床检测

    采用Kan[10]提出的牙周探针检测牙龈生物型的方法,即将William牙周探针插入龈沟内,观察牙周探针若能透过牙龈被看到则为薄龈型,否则为厚龈型。

    对纳入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CBCT测量,并对临床检测指标进行统计分析。采用 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bar{x} \pm s $)表示,前后差异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差异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收集病例43例(牙数54颗),其中男性15例(牙数21颗),女性28例(牙数33颗),患者年龄18~40岁。分为常规矫治组和干预矫治组,常规矫治组26例(牙数32颗),其中男性8例(牙数11颗),女性18例(牙数21颗),患者年龄18~33岁;干预矫治组17例(牙数22颗),其中男性7例(牙数10颗),女性10例(牙数12颗),患者年龄18~40岁。

    矫治前2组无统计学差异,矫治后干预组CEJ-AC降低(P < 0.05),常规矫治组CEJ-AC不变,且干预矫治组干预前后CEJ-AC差值大于常规矫治组(P < 0.01),提示干预措施有效,见表1

    表  1  常规矫治矫治组和干预矫治组矫治前后CEJ-AC情况[($ \bar{x} \pm s $),mm]
    Table  1.  CEJ-AC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he non-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bar{x} \pm s $),mm]
    组别n(颗)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
    常规矫治组 32 3.30 ± 1.91 3.43 ± 1.63 −0.13 ± 0.11 −1.25 0.220
    干预矫治组 22 3.63 ± 1.58 3.15 ± 1.32 0.48 ± 0.12 4.01 0.001*
    −0.66 0.68 3.79
    0.515 0.499 < 0.001*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矫治前后,薄龈型低位尖牙患者的CEJ-AC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组厚龈型低位尖牙患者的CEJ-AC降低(P < 0.05),且变化值同常规矫治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  2  干预措施对不同牙龈型矫治前后CEJ-AC的影响[($ \bar{x} \pm s $),mm]
    Table  2.  Effect of interventions on CEJ-AC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ith different gingival type [($ \bar{x} \pm s $),mm]
    组别n(颗)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
    薄龈型
     常规矫治组 19 3.32 ± 2.05 3.57 ± 1.71 −0.25 ± 0.16 −1.59 0.129
     干预矫治组 12 3.39 ± 1.47 3.22 ± 1.31 0.18 ± 0.11 1.64 0.129
      t −0.10 0.61 1.98
      P 0.918 0.547 0.058
    厚龈型
     常规矫治组 13 3.28 ± 1.76 3.24 ± 1.55 0.04 ± 0.11 0.34 0.743
     干预矫治组 10 3.91 ± 1.73 3.07 ± 1.39 0.84 ± 0.17 4.92 0.001*
      t −0.86 0.27 4.04
      P 0.400 0.790 0.001*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固定矫治的低位尖牙患者,干预组矫治后CEJ-AC值降低(P < 0.05),常规矫治组的CEJ-AC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组治疗前后的CEJ-AC差值大于常规矫治组(P < 0.05);隐形矫治的低位尖牙患者,干预组矫治后的CEJ-AC降低值大于常规矫治组(P < 0.05),见表3

    表  3  干预措施对不同矫治方式矫治前后CEJ-AC的影响[($\bar{x} \pm s $),mm]
    Table  3.  Effect of interventions on CEJ-AC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ith different treatment methods [($\bar{x} \pm s $),mm]
    组别n(颗)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后差值
    固定矫治
     常规矫治组 26 3.38±1.88 3.47±1.61 0.10±0.11 0.81 0.428
     干预矫治组 14 3.12±1.35 2.73±1.17 −0.39±0.10 −3.65 0.003*
      t 0.45 1.52 2.69
      P 0.657 0.137 0.010*
    隐形矫治
     常规矫治组 6 2.98±2.17 3.27±1.84 0.28±0.22 1.27 0.259
     干预矫治组 8 4.51±1.62 3.89±1.28 −0.63±0.27 −2.29 0.055
      t −1.51 −0.75 2.45
      P 0.156 0.470 0.030*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牙列拥挤病例中非常常见的唇向低位尖牙属于咬合功能低下牙,失去正常咬合力的维持,其牙体牙周会出现如牙周膜和牙槽骨的退行性改变[11]。牙槽嵴顶的位置,即釉牙骨质界到牙槽嵴顶的距离(CEJ-AC)是正畸、正颌医师为规避牙周风险如牙龈退缩、牙槽骨吸收等十分关注的解剖因素[12]。研究认为CEJ-AC距离为2 mm以内[13]。有许多研究表明CBCT可准确提供牙周缺损的三维形态,优于传统的口腔X线片[14]。课题组选取的患者年龄在18~40岁,治疗前牙周情况均符合矫治标准,采用CBCT测量CEJ-AC,43例患者治疗前CEJ-AC的平均值为3.44 mm(95%CI:2.95~3.92),提示唇向低位尖牙牙槽嵴顶位置偏低,具有牙槽骨量不足的缺陷,在正畸过程中易出现牙槽骨吸收。这与课题组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低位尖牙的患者正畸治疗后更容易出现牙龈退缩[9]结果相一致。

    动物实验报道,咬合功能低下牙齿移动过程中PDL和血管细胞发生凋亡[15],牙周组织易发生退行性变。基础研究发现通过恢复咬合功能干预,牙周膜结构、松质骨和皮质骨骨密度有所恢复[8],还能通过增加 IGF-1和其受体诱导牙周膜细胞增殖[16]。数字化设计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有可精确施力的特点,课题组对上颌低位尖牙设计了干预措施:给予所选牙沿长轴方向压低0.1 mm的移动量的力,每日佩戴4 h,即给予牙齿间断力,连续佩戴3个月后开始常规矫治。这样牙周膜受轻力刺激,但基本不产生牙齿的移动。对照组则直接进行常规矫治。本研究选取上颌唇向低位尖牙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干预措施组与常规矫治组治疗前CEJ-AC无组间差异;但矫治后,干预组CEJ-AC降低(P < 0.05),而常规矫治组CEJ-AC与矫治前无差别,提示干预措施有效,干预措施减少了上颌唇向低位牙矫治造成的牙槽骨量的丧失。

    牙龈厚度是牙龈退缩发生的相关因素。Marziyeh 等[17]评估出牙龈生物型与牙槽骨厚度成正相关,牙龈越薄牙槽骨也越薄。而薄龈型患者正畸后牙龈退缩发生率更高[918]。课题组也探索了干预措施与牙龈生物型对治疗后牙槽骨丧失的作用,提示:干预措施对上颌厚牙龈型唇向低位牙牙槽骨吸收干预有效,对薄龈型未见明显效果。上颌薄龈型唇向低位尖牙患者对应更少的牙槽骨和牙龈量,在正畸力作用后,更容易发生缺失,尚需寻求其他干预措施提高正畸治疗的安全性。

    固定矫治使用的托槽和弓丝等影响口腔清洁,引起菌斑积聚,易形成牙周组织炎症[19]。隐形矫治因其刷牙和进食可摘戴,对口腔清洁影响小,但其包裹性强,摘戴时产生力量大,对牙周的影响有争议[20]。在本研究中,干预措施运用于两种不同矫治方式的治疗中,发现固定矫治上颌低位尖牙患者,干预措施矫治后CEJ-AC值降低(P < 0.05),治疗前后的CEJ-AC差值大于常规矫治组(P < 0.05),提示干预措施有效;隐形矫治的低位尖牙患者,干预组矫治前后的CEJ-AC降低值大于常规矫治组(P < 0.05),也提示干预措施有效。

    课题组通过对上颌唇向低位尖牙进行数字化设计无托槽矫治器进行治疗前干预,发现干预措施对厚龈型患者矫治后的CEJ-AC有改善作用,但对薄龈型无明显作用;在固定矫治或隐形矫治前进行干预,均有效果。

  • [1] [1] KANTARJIAN H, OKI Y, GARCIA-MANERO G, et al.Results of a randomized study of 3 schedules of low-dose decitabine in higher risk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and chronic myelomonocytic leukemia[J].Blood, 2007, 109 (1) :52-57.
    [2] [2]LEE J H, JANG J H, PARK J, et al.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observational study of decitabine treatment in Korean patients with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J].Haematologica, 2011, 96 (10) :1441-1447.
    [3] [3]STEENSMA D P, BAER M R, SLACK J L, et al.Multicenter study of decitabine administered daily for 5 days every 4weeks to adults with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the alternative dosing for outpatient treatment (ADOPT) trial[J].J Clin Oncol, 2009, 27 (27) :3842-3848.
    [4]谢伟成, 程淑琴, 林翠芳.等.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 13 (11) :877-800.
    [5]毛建平, 朱华渊, 沈文怡, 等.超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7例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7, 37 (2) :141-144.
    [6] [6]SAUNTHARARAJAH Y.Key clinical observations after5-azacytidine and decitabine treatment of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suggest practical solutions for better outcomes[J].Hematol Am Soc Hematol Educ Program, 2013, 2013 (1) :511-521.
    [7] 邵宗鸿.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选择[J].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2, 33 (7) :508-511.
    [8] [8]LBBERT M, SUCIU S, BAILA L, et al.Low-dose decitabine versus best supportive car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Inter-mediate-or high-risk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MDS) ineligible for intensive chemotherapy:final results of therandomized phaseⅢstudy of the European Organisation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Leukemia Groupand the German MDS Study Group[J].J Clin Oncol, 2011, 29 (15) :1987-1996.
    [9] [9]WANG J, YI Z, WANG S, et al.The effect of decitabine on megakaryocyte maturation and platelet release[J].Thromb Haemost, 2011, 106 (2) :337-343.
    [10]李杰平, 曾东风, 朱丽丹, 等.地西他滨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 2013, 24 (40) :3764-3767.
    [11]许倩, 孙爱宁, 陈苏宁, 等.多疗程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回顾性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 2017, 30 (3) :198-201, 205.
    [12]田雅兰, 边桂芝, 张志勇.地西他滨上市后血液及淋巴系统疾病不良反应信号检测与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7, 37 (14) :1401-1404.
  • [1] 徐文秀, 莫小凤, 杨祥民, 杨丝露, 吴凡, 李特.  Logistic回归与决策树模型在碘造影剂不良反应预测中的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911
    [2] 许榛, 凌昱, 刘四香, 宋玉, 蓬阳, 孙晶晶.  昆明市特殊健康状态儿童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情况及应对措施,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321
    [3] 张蓉, 宋兴菊, 段琳, 李倩, 陈旭.  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810
    [4] 杨皓, 张国云, 王德财, 郭云瑞, 张业才, 杨建明.  B超引导下股神经阻滞镇痛和口服镇痛在老年股骨中上段骨折术前镇痛中的应用效果,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931
    [5] 李娜, 陈洁, 罗季, 陈永刚, 彭江丽, 喻明丽, 李生浩.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 376例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422
    [6] 叶吉明, 辜学忠, 储雨妍, 刘宇, 叶吉云.  地西他滨和沙利度胺两种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7] 曹红花, 吴娜, 贺鸣, 张睿, 周叶英, 赖洵, 申政磊.  皮下注射硼替佐米为主化疗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8] 李德应, 王玉明, 柴华香, 董伟群.  218例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性分析及预防策略,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9] 孙建明, 董芳.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的不良反应,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0] 熊守庆.  两种路径行冠脉介入诊疗的效果及并发症比较,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1] 刘清华.  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镇痛、苏醒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2] 刘萍.  静脉注射地佐辛对剖宫产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3] 桂琦.  曼月乐环治疗子宫腺肌病75例临床观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4] 邢文忠.  云南昆钢医院17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5] 徐应芳.  83例输血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6] 唐辉蓉.  MRCP与T管造影在胆道术后拔除T管前的对比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7] 张颖.  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在AECOPD合并肺栓塞中的临床观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8] 加味当归四逆汤防治卡培他滨相关性手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9] 输血不良反应60例临床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 谭晶.  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与吉西他滨单独化疗治疗晚期胰腺癌的近期疗效比较,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期刊类型引用(7)

    1. 孙璐,陈仙度,张莹. 地西他滨方案治疗中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病态造血变化及预后价值分析. 当代医学. 2022(06): 31-33 . 百度学术
    2. 舒华娥,方腾. 地西他滨治疗低中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及患者生存预后因素分析.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20(01): 214-217 . 百度学术
    3. 叶吉明,辜学忠,储雨妍,刘宇,叶吉云. 地西他滨和沙利度胺两种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0(03): 72-76 . 本站查看
    4. 冉俊丽,韩伟. 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18): 103-105 . 百度学术
    5. 吴萸,朱光荣,沈群. 地西他滨联合化疗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SDF-1及PD-1/PD-L1表达的影响.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19(10): 1585-1588 . 百度学术
    6. 栗莉,孙巍,白晶. 分析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智慧健康. 2018(23): 122-123 . 百度学术
    7. 杜以萍,戚静静,郭振清,赵梅青,赵洪国. 小剂量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观察. 中国实用医药. 2018(17): 24-26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3)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53
  • HTML全文浏览量:  544
  • PDF下载量:  71
  • 被引次数: 1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7-04-22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