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云南地区人群下颌第一恒磨牙根管形态的锥形束CT分析

李卫 吴剑花 税艳青 彭艺

李蕊, 李巧芬, 徐安书, 林闽明. 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教师临床带教能力多维度考评体系探索实践[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4(8): 151-155.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803
引用本文: 李卫, 吴剑花, 税艳青, 彭艺. 云南地区人群下颌第一恒磨牙根管形态的锥形束CT分析[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7, 38(11): 86-90.
Rui LI, Qiaofen LI, Anshu XU, Minming LIN. Exploratory Practice of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System for Target-oriented Clinical Teaching Abilities[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3, 44(8): 151-155.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803
Citation: Li Wei , Wu Jian Hua , Shui Yan Qing , Peng Yi .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in Evaluating the Root and Canal Morphology of Mandibular First Molars in Yunan Individuals[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17, 38(11): 86-90.

云南地区人群下颌第一恒磨牙根管形态的锥形束CT分析

基金项目: 

基金: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2015Y160);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in Evaluating the Root and Canal Morphology of Mandibular First Molars in Yunan Individuals

Funds: 

基金: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2015Y160);

  • 摘要: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 观察分析云南地区人群下颌第一恒磨牙牙根和根管数目及其变异情况, 为牙髓治疗提供解剖学实验依据.方法 随机调取云南省口腔医院影像科300例患者共600颗下颌第一恒磨牙的CBCT影像资料, 统计分析下颌第一恒磨牙牙根和根管数目、远中舌根发生情况及根管形态.根管形态的分类依据Vertucci根管分类法.结果 在获得的600颗下颌第一恒磨牙中, 2根的发生率为71.2% (427/600) , 3根的发生率为28.8% (173/600) .2根管发生率为2.1% (13/600) , 3根管发生率为60.7% (364/600) , 4根管的发生率为36.8% (221/600) .近中根根管形态大多为Vertucci IV型, 远中根根管形态大多为Vertucci I型, 100%的远中舌根为VertucciⅠ型.远中舌根的人群发生率为33.7% (101/300) , 男性与女性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远中舌根的双侧对称发生率为71.3% (72/101) , 右侧发生率明显高于左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云南地区人群下颌第一恒磨牙远舌根发生率较高, 右侧发生率明显高于左侧;CBCT易于根管形态的研究, 可以辅助牙髓治疗, 提高根管治疗成功率.
  • 医学人才培养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提高临床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1]。构建科学合理的带教能力评价体系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有力手段,已成为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问题。然而,针对临床带教能力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起步比较晚,目前多采用胜任力模型、UNDP 能力评价模型和Donabedian 模型等单一的评价模型和量表对临床带教能力进行评价,单一采用上述评价模型和量表均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2]。构建更加合理的教师临床带教能力考核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基于此,本研究拟构建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教师临床带教能力多维度考评体系,以期为评价临床教师教学能力提供客观的指标,为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奠定基础。

    研究对象:以2019年10月至2022年9月期间,昆明医科大学附属曲靖医院100名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实习带教教师为研究对象。教学效果评价者:抽取同期临床医学专业的100名实习生作为教学效果评价者,其中采用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教师临床带教能力多维度考评体系前后各50名。

    采用文献回顾法、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头脑风暴法、岗位胜任力模型和360度反馈评价法等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教师临床带教能力多维度考评体系。实施该考评体系前后,对教师的临床带教能力(包括:责任心、职业素养、教学实践、教案书写能力)和学生的实习成绩、教学满意度进行对比研究。阐明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教师临床带教能力多维度考评体系是否能提高教师临床带教能力。

    首先采用文献回顾法、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头脑风暴法、岗位胜任力模型和360度反馈评价法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评体系初步构建。再进一步在我院试行该考评体系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修正,最终构建符合非直属附属医院实际需要的教师临床带教能力多维度考评体系。构建完成后,已采用该体系对全部入选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考评,考评结果为37名教师为优秀,52名教师为良好,11名教师为合格,无不合格。

    1.4.1   教师临床带教能力评价方法

    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教师临床带教能力评价表,该评价表由责任心、职业素养、教学实践、教案书写等4个部分构成,每部分25 分,总分100分。用同行评价的方式,采用上述教师临床带教能力评价表对采用教师临床带教能力多维度考评体系前后教师的临床带教能力进行比较。

    1.4.2   学生的实习成绩考核方式

    学生的实习成绩考核采用综合评分,包括: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病历书写、沟通能力和综合表现等5部分,每部分20分,总分100分。

    1.4.3   学生教学满意度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表对实施教师临床带教能力多维度考评体系前后的教学满意度进行比较。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的内容包括:带教责任心、关爱学生程度、临床思维训练、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和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等5方面,均分为非常满意、满意、比较满意和不满意4个层次。

    本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26.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对象:选取教师共100名,男性50名,女性50名,平均年龄(41.29±5.07)岁,均为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带教年限为(13.27±7.63) a。选取教学效果评价者(临床医学专业实习生)共100名,其中采用临床带教能力多维度考评体系前(对照组)和采用临床带教能力多维度考评体系后(实验组)各50名,这些实习生的基本特征(性别、年龄、学历等)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 > 0.05),见表1

    表  1  2组学生基本特征比较[n(%))
    Table  1.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ers [n(%)]
    组别 n性别年龄($\bar x \pm s $)学历
    实验组 50 男 24(48.00) 22.20 ± 1.58 本科32(64.00)
    对照组 50 男 23(46.00)
    21.87 ± 1.83 本科31(62.00)
    χ2/t 0.180 0.750 3.450
    P 0.670 0.450 0.06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与采用临床带教能力多维度考评体系前对比,采用临床带教能力多维度考评体系可使临床带教能力同行评价评分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  2  采用多维度考评体系前后同行评价评分比较(均数±标准差)
    Table  2.  Comparison of studen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时间 n责任心职业素养教学实践教案书写总分
    采用后 100 21.92 ± 2.05 22.96 ± 1.26 23.66 ± 0.77 24.05 ± 0.99 91.93 ± 3.71
    采用前 100 20.71 ± 2.34 20.45 ± 2.53 20.05 ± 2.96 19.71 ± 2.73 86.53 ± 4.50
    t 1.500 3.450 4.580 5.780 3.580
    P 0.140 0.002* < 0.001* < 0.001* 0.001*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采用临床带教能力多维度考评体系后,经带教的实习生实习成绩相比对照组明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表  3  2组学生实习成绩的比较($\bar x \pm s $
    Table  3.  Comparison of students’ internship grad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ar x \pm s $
    组别 n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病历书写沟通能力综合表现总分
    实验组 50 18.10 ± 1.22 17.80 ± 1.20 18.37 ± 0.76 18.03 ± 1.23 18.03 ± 1.23 89.27 ± 7.37
    对照组 50 16.17 ± 0.95 15.37 ± 1.05 16.30 ± 1.12 16.10 ± 1.01 16.77 ± 1.36 83.87 ± 6.32
    t 4.850 5.890 5.930 4.710 2.680 2.150
    P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0.012* 0.040*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采用临床带教能力多维度考评体系后,经带教的实习生教学满意度中,对带教责任心、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满意度相比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表  4  2组学生满意度比较[n(%))
    Table  4.  Comparison of students’ satisfa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项目组别 n非常满意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ZP
    带教责任心 实验组 50 31(62.00) 9(18.00) 5(10.00) 5(10.00) 2.169 0.031
    对照组 50 22(44.00) 7(14.00) 10(20.00) 11(22.00)
    关爱学生程度 实验组 50 25(50.00) 11(22.00) 9(18.00) 5(10.00) 1.263 0.207
    对照组 50 19(38.00) 14(28.00) 7(14.00) 10(20.00)
    临床思维训练 实验组 50 32(64.00) 5(10.00) 8(16.00) 5(10.00) 1.592 0.112
    对照组 50 22(44.00) 16(32.00) 5(10.00) 8(16.00)
    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实验组 50 29(58.00) 8(16.00) 6(12.00) 7(14.00) 1.691 0.091
    对照组 50 20(40.00) 10(20.00) 11(22.00) 9(18.00)
    医患沟通能力培养 实验组 50 24(48.00) 13(26.00) 8(16.00) 5(10.00) 3.747 0.002*
    对照组 50 10(20.00) 8(16.00) 17(34.00) 15(30.00)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科学合理的临床带教能力考评体系是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师竞争能力的有力保障。然而,目前却尚无统一的教师临床带教能力评价标准,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临床教师带教能力仍是目前临床教学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难题[3]。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教师临床带教能力多维度考评体系,结果发现,这种教师临床带教能力考评体系可显著提高教师的临床带教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师临床带教能力同行评价得分、实习生的考核成绩和教学满意度均显著提高。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教师临床带教能力多维度考评体系可能是一种与临床带教工作相适应的教师评价体系,对实现科学、合理的教师临床带教能力量化评价,引导教师积极开展临床教学工作,确保临床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带教能力包含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其中一般能力包括:理论、语言、操作能力;特殊能力包括:教学能力、对学生的管理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自我意识能力等[4]。带教能力不仅包括以传授知识为代表的一般能力,也包括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并保证活动效果和质量的特殊能力,这种特殊能力是由教学活动的特殊性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的。对带教能力的评价不应是单一的评估层面,需要从教学才能、教育才能以及教育情景生动形象的创造方面等能力因素进行综合性的评估[5]。当前对带教能力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胜任力模型、UNDP能力评价模型和Donabedian模型等评价模型和量表[67]。以上评价体系却往往仅能考评带教能力的某些方面,难以实现综合性评估。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前期已有针对护理教师的带教能力考核体系的研究。有研究开发了临床护理教师带教能力有效性评价量表(NCTEI),总结了临床护理带教老师所必备的特征[8]。针对临床专业教师带教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却尚不多见。我们构建的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教师临床带教能力多维度考评体系在此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是融合了文献回顾法、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和岗位胜任力模型等多种方法的综合考评体系。该体系根据临床带教各环节进行综合评价,可较为全面的评价教师临床带教能力,也便于医院教学管理部门掌握教师带教能力培养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有利于进一步健全教师临床带教能力考评方式。

    临床带教师资团队的实力是保障临床教学质量的基础,构建符合附属医院实际的教师临床带教能力考评体系,以培养带教意识、提升带教能力,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9]。笔者通过比较实施前后的同行评价评分、实习成绩和教学满意度,阐明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教师临床带教能力多维度考评体系对教师临床带教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采用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教师临床带教能力多维度考评体系后,同行评价评分、实习成绩和教学满意度均显著提升。提示这种新的教师临床带教能力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教师考评效率,提高教师的临床带教能力,保证带教质量与带教效果,应用价值显著。

    临床带教是帮助实习生从学校过渡到医院临床实践的重要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有较为明显的差别,良好的临床带教能力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基础[10]。本研究的结果提示,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教师临床带教能力多维度考评体系体现了较为客观和可量化的原则,有利于对教师的临床带教能力进行客观评价。该体系可促进教师积极开展临床带教工作、确保临床带教质量,是一种与临床带教工作相适应的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该体系的实质是以考核促发展,引导和激励教师不断提高临床带教水平,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临床带教水平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医院教学管理部门应从多方面完善教师临床带教考评体系,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的教师临床带教能力多维度考评体系有助于提升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师的临床教学能力,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1] [1]RAN YANG, CHAN YANG, YUAN LIU, et al.Evaluate root and canal morphology of primary mandibular second molars in Chinese individualsby using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J].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13, 112 (7) :390-395.
    [2] [2]PARIROKH M, ABBOTT P V, YOSEFI M H, et al.Presence of two distal and one mesial root canals in mandibular second molars:report of four cases[J].Iranian Endodontic Journal, 2014, 9 (3) :229-232.
    [3] [3]AKHLAGHI N M, KHALILAK Z, VATANPOUR M, et al.Root canal anatomy and morphology of mandibular first molars in a selected Iranian population:An in vtro study[J].Iranian Endodontic Journal, 2017, 12 (1) :87-91.
    [4] [4]SCHFER E, BREUER D, JANZEN S.The prevalence of three-rooted mandibular permanent first molars in a German population[J].Journal of Endodontics, 2009, 35 (2) :202-205.
    [5] [5]CALBERSON F L, DE MOOR R J, DEROOSE C A.The radix entomolaris and paramolaris:clinical approach in endodontics[J].Journal of Endodontics, 2007, 33 (1) :58.
    [6] [6]COTTON T P, GEISLER T M, HOLDEN D T, et al.Endodontic applications of cone-beam volumetric tomography[J].J Endod, 2007, 33 (9) :1121-1132.
    [7] [7]ABELLA F.Mandibular first molars with disto-lingual roots:review and clinical management[J].Int Endod J, 2012, 45 (11) :963-978.
    [8] [8]SCARFE W C, FARMAN A G, SUKOVIC P.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in dental practice[J].J Can Dent Assoc, 2006, 72 (1) :75.
    [9] [9]MADANI Z S, MEHRABAN N, MOUDI E, et al.Root and canal morphology of mandibular molars in a selected iranian population using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J].Iranian Endodontic Journal, 2017, 12 (2) :143-148.
    [10] [10] SCHFER E, BREUER D, JANZEN S.The prevalence of three-rooted mandibular permanent first molars in a German population[J].Journal of Endodontics, 2009, 35 (2) :202-205.
    [11] [11]DEMIRBUGA S, SEKERCI A E, DINER A N, et al.Use of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to evaluate root and canal morphology of mandibular first and second molars in Turkish individuals[J].Medicina Oral Patologia Oral Y Cirugia Bucal, 2013, 18 (4) :E737-E744.
    [12]杨婕, 徐西红, 冯颖, 等.承德地区人群下颌第一磨牙远舌根发生率的CBCT研究[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5, 32 (5) :389-390.
    [13]姜楠, 周洲, 周耀, 等.华东地区中国人下颌第一恒磨牙根管形态的锥形束CT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5) :693-697.
    [14]姚娜, 贾立辉, 张晓东, 等.辽沈地区人群下颌第一磨牙牙根及根管解剖的CBCT观察[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4, 30 (4) :205-207.
    [15]刘晓静, 杨博, 郝靖惠, 等.西北地区中国人下颌第一恒磨牙牙根根管数目的锥束CT研究[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2012, 22 (7) :375-378.
    [16] [16]HUANG C C, CHANG Y C, CHUANG M C, et al.Evaluation of root and canal systems of mandibular first molars in Taiwan residents individuals using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J].Journal of the Formosan Medical Association Taiwan yizhi, 2010, 109 (4) :303.
    [17]辛洪哲, 王健平, 王本材, 等.黑龙江省汉族人下颌第一磨牙远舌根发生率的锥形束CT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杂志, 2012, 21 (6) :996-997.
    [18] [18]TELES R C, CHRISTIANO O S, NORBERTI B, et al.Prevalence and morphometric analysis of three-rooted mandibular first molars in a Brazilian subpopulation[J].Journal of Applied Oral Science, 2016, 24 (5) :535-542.
    [19] [19]CHEN J, LI X, YANG S, et al.A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adicular grooves and root canal morphology in mandibular first premolars[J].Clinical Oral Investigations, 2015, 19 (2) :329-334.
    [20] [20]DAN Z, CHEN J, LAN G, et al.The root canal morphology in mandibular first premolars:a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J].Clinical Oral Investigations, 2016, 21 (4) :1-6.
  • [1] 刘飞, 刘兴蕊, 杨永菊, 周菲菲, 杨蕾, 孙桂芳.  主动脉根部形态学特征与TAVR术后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之间的相关性,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 肖冉萍, 张烨, 赵洪梅, 郭宇, 谭小兵.  昆明人群上颌磨牙MB2根管特征的CBCT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111
    [3] 肖冉萍, 赵洪梅, 张烨, 荣琼, 郭宇, 谭小兵.  昆明地区人群下颌磨牙根管系统的CBCT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629
    [4] 张莉, 岳梨蓉, 王睿, 陈涌, 岳万远, 丁昱.  磁共振成像在无髁突骨折的颞颌关节即刻损伤中的诊断价值,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1228
    [5] 王家云, 季娟娟, 林云红, 陈建中, 何丽明, 黄敏, 李旭东.  下颌管在下颌骨内解剖结构的锥形束CT测量,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104
    [6] 熊萍, 罗君, 刘彦.  单端固定桥修复上下颌磨牙10年的回顾性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7] 吴芸菲, 张黎, 刘育崧, 符起亚.  牙周翻瓣术配合根管治疗牙髓-牙周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8] 李培, 李雅娟, 徐军义, 李亮, 李旭东.  显微CT法研究上颌第一磨牙牙根表面积,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9] 莫晶, 张明珠.  下颌恒前牙牙根及根管系统的CBCT影像学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0] 李艳苹, 姚兰.  凡士林在口腔根管治疗中唇部涂抹的保湿效果,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1] 何永文.  上颌第一磨牙使用微螺钉种植支抗压低伸长的疗效,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2] 李艳, 胡江天, 彭松娟, 郑宇祥.  正畸治疗对不同牙周生物型牙槽骨密度变化的临床价值,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3] 张旭.  髓腔固位型CAD/CAM氧化锆高嵌体在低■龈距根管治疗后牙修复中的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4] 杨棕嘉.  三种根管消毒药用于急慢性根尖周炎感染根管消毒的临床疗效观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5] 肖剑峰.  锥形束CT对鼻腭管与种植相关解剖结构的测量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6] 曾参.  两种不同类型桩核修复上颌中切牙喇叭口型根管的临床效果评价,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7] 刘静.  上颌第一磨牙全牙进入上颌窦经尖牙窝径路取出1例报道,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8] 陆信.  定量CT在肺气肿形态学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9] 周杰.  PTCD管代替T管行胆总管一期缝合1例,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 严军.  pH值与三种不同根管冲洗液细胞毒性的相关性,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期刊类型引用(1)

    1. 张清池,杨家健,章国栋,张敏,张中喜,孙松,宋再. 小儿外科实习带教方法的探讨.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4(14): 194-198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985
  • HTML全文浏览量:  1098
  • PDF下载量:  88
  • 被引次数: 1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7-05-0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