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胆宁片调节肠道菌群移位消除胆道炎症及预防胆石形成的临床评价

王瑞涛 贾庆安 牟怡平 耿智敏 刘昌

王瑞涛, 贾庆安, 牟怡平, 耿智敏, 刘昌. 胆宁片调节肠道菌群移位消除胆道炎症及预防胆石形成的临床评价[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8, 39(01): 109-112.
引用本文: 王瑞涛, 贾庆安, 牟怡平, 耿智敏, 刘昌. 胆宁片调节肠道菌群移位消除胆道炎症及预防胆石形成的临床评价[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8, 39(01): 109-112.
Ningli ZHANG, Chen ZHOU, Yongyu SI, Jie OUYANG, Lan LIN, Ying CHEN, Qin NIU, Hong LI.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Esketamine Combined with Propofol in Painless Abortion[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3, 44(5): 102-106.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514
Citation: Wang Rui Tao , Jia Qing An , Mou Yi Ping , Geng Zhi Min , Liu Chang . The Clinical Evaluation of Danning Tablets on Regulating Gut Flora Displacement to Eliminate Biliary Inflammation and Prevent Gallstone Formation[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18, 39(01): 109-112.

胆宁片调节肠道菌群移位消除胆道炎症及预防胆石形成的临床评价

基金项目: 

基金: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2015007);

The Clinical Evaluation of Danning Tablets on Regulating Gut Flora Displacement to Eliminate Biliary Inflammation and Prevent Gallstone Formation

Funds: 

基金: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2015007);

  • 摘要: 目的 探究胆宁片对肠道菌群移位消除胆道炎症及预防胆石形成的机制.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胆石症住院患者104例, 均因胆总管结石行但总管切开取石并T管引流术, 术前1个月内未服用利胆药物.随机分为胆宁片组和对照组, 胆宁片组除按胆道术后常规处理外, 于术后第2天开始进食流质后按说明书剂量给以口服胆宁片;对照组仅给予胆道术后常规护理, 避免服用利胆类药物.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后第7天和第14天, 收集清晨空腹T管胆汁约100 m L.注意收集胆汁前1 d预先夹闭T管, 以防T管引流影响胆汁肝肠循环.检测胆汁中的菌群成分, 观察手术前后菌群差异.长期随访胆石症复发状况.结果 各组分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第7天治疗组在HS和UCB%两项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第14天治疗组在TBS、UCB%、HS三项均高于对照组, 但CH、LI和Z三项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后成石趋势:对照组组内比较UCB%、LI和Z均无明显变化, 但HS值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组内HS、UCB%均无明显变化, 但LI和Z值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胆宁片可以在术后短期内通过调节肠道菌群, 影响胆汁中胆固醇含量, 从而抑制胆石成石趋势, 起到预防胆固醇结石的作用.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新型的冠状动脉内成像技术,与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等常用冠状动脉影像学技术相比,OCT有更高的分辨率,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内部的结构细节和冠状动脉内支架的情况[1]。在使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领域,用OCT评价靶病变的状况和优化支架的置入,正在日益受到关注;以往的研究多聚焦于置入前对靶病变的状况进行评价和如何基于评价结果制定置入策略,对支架置入后使用OCT即刻评价并据此制定后续治疗策略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在ACS患者PPCI术中,使用OCT即刻评价支架置入的效果,并根据OCT检查结果决定后续治疗方法和策略,探讨在PPCI术中使用OCT对支架置入效果进行即刻评价的应用价值。

    选择2019年6月至2022年8月昆明市延安医院心血管内科行PPCI的ACS患者172例作为OCT指导组,在支架置入后即刻使用OCT进行评价。从接受单纯CAG指导的PPCI术患者数据库中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回顾性1∶1顺序匹配172例患者作为CAG指导组。排除标准:(1)右冠状动脉开口处病变和左主干病变;(2)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或闭塞;(3)预估靶血管直径≤2.5 mm;(4)预处理前靶血管狭窄 < 90%,预处理后残余狭窄≥70%;(5)靶血管病变部位存在严重钙化;(6)OCT检测前靶血管TIMI血流 < 3级;(7)OCT检测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8)严重肾功能不全。研究方案经昆明市延安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样本采集均获得研究对象知情同意。

    以标准的Judikins 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根据标准手术程序使用直径为2.5 mm半顺应性球囊进行预扩张;根据患者血压,硝酸甘油100~200 μg经指引导管注入冠脉靶血管,造影判断血管直径,按血管直径1∶1比例置入支架。在CAG组由术者根据支架置入后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决定是否进行高压后扩张或置入第2枚支架。在OCT指导组,支架置入以后立即行OCT检查评价支架贴壁和膨胀的情况,观察支架内血栓负荷和支架边缘是否有夹层,并根据OCT评价结果决定下一步治疗措施。

    1.3.1   介入术前2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情况

    冠状动脉血流TIMI分级[2]分为 4 级:0级冠状动脉病变以近血管存在前向血流,但病变以远血管内没有血流;1 级为部分血流可以通过冠脉病变处,但是冠状动脉病变以远的血管只能被部分充盈;2级为虽然造影剂可以完全充盈病变以远的冠状动脉但充盈耗时超过3个心动周期,而且造影剂的清除速度明显慢于正常的冠状动脉;3级为在3个心动周期以内造影剂完全充盈病变以远的冠状动脉,并且造影剂能被迅速清除。

    1.3.2   无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on,NRP)的评价 NRP为在PPCI过程中梗死相关血管在无痉挛、血栓栓塞、内膜下撕裂及夹层等机械性梗阻情况下冠脉造影发现冠状动脉内前向血流速度明显减慢[3]

    1.3.3   存在支架膨胀不全时OCT及CAG的评价方法

    当OCT测量到的最小支架横截面积其与参考管腔面积的比值小于80%的情况时视为存在支架膨胀不全[4];单纯依靠CAG无法判定是否存在支架膨胀不全,需要结合术者经验判定。

    1.3.4   存在支架贴壁不良时OCT及CAG的评价方法

    当OCT测量到的支架梁与管壁距离≥200 μm的情况时视为存在支架贴壁不良[5];单纯依靠CAG无法判定是否存在支架贴壁不良,需要结合术者经验判定。

    1.3.5   存在需要补救的支架边缘夹层时OCT及CAG的评价方法

    当OCT测量发现夹层深度累及中膜、角度 > 60°且长度 > 2 mm时,视为需要补救 [6];CAG显示支架边缘5 mm内明显的与管壁分离或造影剂滞留时,视为需要补救。

    1.3.6   存在组织脱垂时OCT及CAG的评价方法

    根据成分不同,组织脱垂可分为支架内血栓脱垂和支架内斑块脱垂,OCT检查显示表面为不规则且伴有强信号衰减的为血栓脱垂,表面光滑且没有明显信号衰减的组织为斑块脱垂[7];PPCI术中,若CAG检查发现支架内有明显的造影剂充盈缺损时,视为存在组织脱垂。

    所有患者在出院后每月门诊随访1次,随访观察6个月,统计临床终点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再发、再次行靶血管血运重建、脑出血和脑梗死。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16.0统计软。2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情况、 NRP的发生率、 支架膨胀不全发生率、支架贴壁不良发生率、支架边缘夹层发生率用n(%)描述,计数资料分析采用χ2 检验,计量资料以($\bar{x} \pm s $)表示,2组比较采用t检验。 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高血压及糖尿病患病人数、梗死相关血管概况等临床基础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OCT指导组和CAG指导组患者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  1  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 \bar{x} \pm s $)/n(%)]
    Table  1.  The clinical data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ACS [($\bar{x} \pm s $)/n(%)]
    组别n性别年龄(岁)高血压糖尿病病变相关血管
    前降支回旋支右冠脉
    OCT指导组 172 119(69.2) 53(30.8) 59.5±22.6 73(42.4) 48(27.9) 83(48.3) 33(19.2) 56(32.6)
    CAG指导组 172 127(73.8) 45(26.2) 62.1±24.8 69(40.1) 51(29.6) 89(51.7) 30(17.4) 53(30.8)
    χ2/t - 0.91 0.76 0.58 0.71 0.492
    P - 0.34 0.74 0.75 0.67 0.837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2组患者术前TlMI血流0~1级的患者例数:OCT指导组为96例, 计55.8%,CAG指导组为101例,计58.7%(P > 0.05)。球囊后扩张例数:OCT指导组为82例(其中38例因为支架膨胀不全,20例因为支架贴壁不良,24例因为支架内组织脱垂),计47.7%,CAG指导组为61例,计35.5%(P < 0.05)。NRP发生例数:OCT组为18例,计10.5%,CAG指导组为33例,计19.1%(P < 0.05)。因支架边缘夹层置入第2枚支架例数:OCT组为14例,计8.13%,CAG组为8例,计4.65%(P < 0.05)。置入支架长度:OCT组为(26.32±6.70)mm,CAG组为(29.05±6.76)mm(P > 0.05)。置入支架直径:OCT组为(2.97±0.45)mm,CAG组为(3.03±0.37)mm(P > 0.05),见表2

    表  2  2 组患者术前TIMI 0~1 级、球囊后扩张、无复流、支架边缘置入第2枚支架发生率的比较 [n(%)]
    Table  2.  Comparison of TIMI0-1 incidence of dilation after stent placement NRP the placement of second st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组别n术前TIMI0-1 级球囊后扩张例数无复流例数置入第2枚支架例数
    OCT指导组 172 96(55.8) 82(47.7)* 18(10.5)* 14(8.13)*
    CAG指导组 172 101(58.7) 67(38.9) 33(19.1) 8(4.65)
    χ2 - 0.21 4.6 4.3 4.1
    P - 0.64 0.036# 0.040# 0.042#
      与CAG指导组比较,*P < 0.05;#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OCT指导组和CAG指导组6个月随访率分别为97.5%和96.1%(P > 0.05)。6个月临床终点事件:OCT指导组为11例,计6.4%,CAG指导组为14例,计8.1%(P > 0.05)。心血管死亡:OCT指导组和CAG指导组各有1例,计0.5%。再梗死:OCT指导组为2例,计1.2%,CAG指导组为6例,计3.5% (P < 0.05)。因心绞痛再次住院:OCT指导组为组 1例,计0.5%,CAG指导组为4例,计2.3%(P < 0.05),造影证实为支架内再狭窄,再次行介入治疗。出血事件:OCT指导组为8例,计4.7%,CAG指导组为9例,计5.2%(P > 0.05),但均为牙龈或皮肤黏膜等轻微出血,无严重出血事件,见表3

    表  3  2 组患者术后6个月临床终点事件的比较 [n(%)]
    Table  3.  Comparison of 6-month clinical follow-up resul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组别n随访人数心血管死亡再次心梗心绞痛再入院出血事件
    OCT指导组 172 167(97.5) 1(0.5) 2(1.2)* 1(0.5)* 8(4.7)
    CAG指导组 172 166(96.1) 1(0.5) 6(3.5) 4(2.3) 9(5.2)
    χ2 - 0.08 - 4.34 4.72 0.05
    P - 0.928 - 0.046# 0.042# 0.834
      与CAG指导组比较,* P < 0.05;#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PPCI术是ACS患者的重要抢救治疗手段,但术中发生无复流现象会增加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8],而PPCI术中过多的冠状动脉内操作是增加无复流现象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9];支架置入后,如果存在膨胀不全、贴壁不良、组织脱垂和支架边缘夹层等异常情况会影响支架置入的效果[10],显著增加了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因此,对需要通过PPCI进行救治的ACS患者,以下2者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为避免无复流现象的发生而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冠状动脉内操作,为尽量改善支架置入的效果而进行“精确的”后扩张及在必要时置入第2枚支架。与CAG、IVUS相比,OCT能更清晰、更明确的显示冠状动脉的管腔结构和支架,能更精确的判断支架对靶病变的覆盖情况,能更好的发现是否存在支架边缘夹层、组织脱垂、膨胀不全和贴壁不良等异常状况,从而为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更准确可靠的依据;有研究报道57%的患者在使用OCT进行检查以后改变了治疗策略[11]

    支架膨胀不全和支架贴壁不良会对血管壁附近正常的血液层流造成干扰,促进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的沉积,影响支架小梁的内皮化及内膜增生,使支架内血栓更容易形成[12]。有临床研究显示支架膨胀不全是导致支架置入术后血栓形成和发生再狭窄的重要原因,而最小支架内管腔面积越大支架的长期通畅性越好,与支架置入相关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越小[13-14]。虽然在相关的影像学研究中发现支架与冠状动脉血管壁的贴合不良并不是支架内产生血栓的独立预测因子[15-16],但是在分析支架内血栓形成机制的研究中发现支架贴壁不良的情况并不少见,产生血栓的支架节段贴壁不良的严重程度和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血栓的支架节段 [17-18]。基于较CAG和冠状动脉内超声检查有更高的分辨率,OCT更容易发现支架膨胀不全和贴壁不良,而对支架膨胀不全和贴壁不良的积极处理更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12];发现支架存在膨胀不全和贴壁不良后,均采用高压球囊进行支架内后扩张,是本研究中OCT指导组后扩张比例高于CAG 指导组的主要原因。由于OCT评价可以精确判断支架内最小管腔面积不达标是因为支架膨胀不全还是因为支架内血栓脱垂所致,需要时可以在OCT指导下尽量避开支架内血栓负荷严重的的节段,仅对膨胀不全和贴壁不良的支架节段进行精准和有针对性的后扩张,减少了由于后扩张导致血栓脱落诱发无复流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这是OCT指导组进行支架内高压后扩张的比例虽然明显高于CAG指导组,但OCT指导组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率却低于CAG指导组的主要原因。

    OCT的分辨率较高,微小的支架边缘夹层亦能够识别,ILUMIENⅢ研究发现OCT比IVUS识别出更多的支架边缘夹层 [19]。在CLI-OPCI Ⅱ研究中,OCT显示的支架边缘厚度 > 2 mm的夹层片会导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明显升高[20]。但在另一项OCT研究中,发现微小的支架边缘夹层并没有增加术后1 a内的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这可能是因为某些微小的支架边缘夹层可能没有临床意义,无需处理[21-22]。在本研究中仅对累及中膜和长度 > 2 mm且角度 > 60°的夹层给予置入第2枚支架;通过对术后观察及随访结果的分析,微小夹层不予处理并未成为MACE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本研究再次提示:PPCI术中,并非所有OCT检查发现的夹层均需要处理。

    在本研究中, 随访6个月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OCT指导组明显低于CAG指导组,这可能与OCT指导下NRP发生率更低,支架获得更充分的膨胀、支架贴壁更好和支架边缘夹层均得到及时发现和处理有关。

    PPCI术中支架置入后即刻使用OCT进行评价可准确识别是否存在支架膨胀不全、支架贴壁不良、支架边缘夹层和支架内组织脱垂和等异常情况,而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的后续治疗策略,能够在更好的优化支架置入的同时,明显减少NRP的发生率,实现了ACS患者PPCI个体化的精准治疗。

  • [1] [1]ANDO T, TSUYUGUCHI T, OKUGAWA T, et al.Risk factors for recurrent bile duct stones after endoscopic papillotomy[J].Gut, 2003, 52 (1) :116-121.
    [2] [2]STINTON L M, MYERS R P E, SHAFFER A.Epidemiology of gallstones[J].Gastroenterolog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10, 39 (2) :157-169
    [3] [3]JULKA K, KO C W.Infectious diseases and the gallbladder[J].Infectious Disease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10, 24 (4) :885-898.
    [4] [4]PORTINCASA P A, CIAULA D, WANG H H, et al.Coordinate regulation of gallbladder motor function in the gut-liver axis[J].Hepatology (Baltimore Md) , 2008, 47 (6) :2112-2126.
    [5] [5]WANG D Q, COHEN D E, CAREY M C.Biliary lipids and cholesterol gallstone disease[J].Journal of Lipid Research, 2009, 50 (Suppl) :S406-411.
    [6]朱雷明, 张辉, 李军, 等.细菌促胆固醇晶体成核的机制研究[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09, 2 (2) :122-125.
    [7] [7]BLOOM S M, BIJANKI V N, NAVA G M, et al.Commensal bacteroides species induce colitis in host genotype specific fashion in a mouse model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Cell Host&Microbe, 2011, 9 (5) :390-403.
    [8] [8]JOOSSENS M G, HUYS M.Dysbiosis of the faecal microbiota in patients with Crohn's disease and their unaffected relatives[J].Gut, 2011, 60 (5) :631-637.
    [9] [9]REEDER J, KNIGHT R.Rapidly denoising pyrosequencing amplicon reads by exploiting rank-abundance distributions[J].Nature Methods, 2010, 7 (9) :668-669.
    [10] [10]SHADE A, HANDELSMAN J.Beyond the Venn diagram:the hunt for a core microbiome[J].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12, 14 (1) :4-12.
    [11] [11]ARUMUGAM M, RAES J, PELLETIER E, et al.Enterotypes of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J].Nature, 2011, 473 (7346) :174-180.
  • [1] 李波, 孙杨, 缪应雷.  炎症性肠病的肠道微生态变化及对策,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401
    [2] 聂忠顺, 缪应雷.  生物制剂背景下粪菌移植对炎症性肠病的应用前景,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1023
    [3] 王艾云, 王雨婷, 蔡静, 倪若妍, 罗彩莹, 喻卓, 陈鹏.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1223
    [4] 李媛媛, 宋亚贤, 徐玉善, 曾晓甫, 袁惠, 徐兆, 江艳.  肠道菌群代谢物TMAO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210
    [5] 牛俊杰, 姬文娟, 于拽拽.  肠道菌群、血清ET、PCT水平与脓毒症病情程度、预后的相关性,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420
    [6] 姚颖杰, 秦茂华, 陈云雁, 黄荣芳, 杨蕴洁, 路娜娜, 王海清.  女性不孕症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916
    [7] 徐琳, 高开成, 贾杰, 李煜阳, 王华伟, 况轶群, 赵昱.  参苓白术散对甲基苯丙胺诱导小鼠肠道菌群改变的作用机制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829
    [8] 梁彩红, 孟明耀, 李欣欣, 熊晶晶, 李檬, 刘梅, 侯宗柳, 黄永坤.  肠道菌群代谢物脱氧胆酸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402
    [9] 邓绍友, 赵玉兰, 王佩锦, 李蓉, 李进涛, 郑红.  恒古骨伤愈合剂联合广谱抗生素改善db/db小鼠胰岛素抵抗和肠道菌群,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530
    [10] 李露, 田云粉.  肠道菌群与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708
    [11] 李丹, 万绪莲, 李律宇, 云宇, 罗光云, 刘韦兵, 林公府, 李宁, 黎勇坤, 段为钢.  尿酸酶缺失大鼠肠道菌群的变化,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205
    [12] 杨顺航, 李炯明, 刘建和, 王光, 李沛.  肠源性高草酸尿症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734
    [13] 刘四香, 黄永坤, 王明英, 胡红卫, 马敏, 凌昱.  功能性便秘患儿的肠道菌群分析及治疗干预,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309
    [14] 唐娟, 念馨.  肠道微生态与肥胖相关性研究进展,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5] 梁睿, 淳于纬训, 沈焘, 孙乐, 李云峰.  肠道菌群和免疫在结直肠肿瘤中作用研究进展,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6] 薛平燕, 江艳, 徐玉善, 袁惠, 李璇, 宋亚贤, 刘华.  肠道菌群结构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中的改变,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01120
    [17] 毕丹青.  胃肠外科手术后急性肾损伤的防治,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8] 李双喜.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2例报道,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9] 张跃平.  腹股沟无张力疝修补术并发症的防治,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 刘逢春.  红河州2005年至2011年新发现麻风病例临床特点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期刊类型引用(8)

    1. 刘秀,刘佳,赵越,李凌云,姚明龙. 行无痛人流术的肥胖患者术中应用艾司氯胺酮麻醉的效果探析.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5(03): 87-89 . 百度学术
    2. 黄涌,石伯生. 不同剂量阿芬太尼与地佐辛在无痛人工流产手术中的麻醉效果. 中外医学研究. 2025(04): 61-64 . 百度学术
    3. 杨丽华,王莹,李军仕,李新锋. 无痛人工流产术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与舒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效果对比.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4(05): 1022-1026 . 百度学术
    4. 丛晓静,关英超,于松杨. 艾司氯胺酮在妇科与产科围手术期的应用进展.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24(06): 697-706 . 百度学术
    5. 徐超,李嘉,张祥飞,刘丽. 艾司氯胺酮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宫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北方药学. 2024(05): 142-144 . 百度学术
    6. 高冬菊. 宫腔镜下人流术和无痛人流术术后并发症观察. 婚育与健康. 2024(15): 13-15 . 百度学术
    7. 李智清. 丙泊酚复合盐酸纳布啡在无痛人流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3(25): 69-71 . 百度学术
    8. 姬阳. 小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丙泊酚在门诊无痛人流术中的麻醉效果分析.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3(33): 82-84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487
  • HTML全文浏览量:  897
  • PDF下载量:  157
  • 被引次数: 1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7-09-14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