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分析

田云粉 李利 米弘瑛 皇甫春荣 何山 许小艳 曹永久

王禹雪, 张华莉, 陈理军, 陆永萍. 一种经济的乳兔骨髓来源的肥大细胞诱导培养及鉴定[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4(6): 1-5.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622
引用本文: 田云粉, 李利, 米弘瑛, 皇甫春荣, 何山, 许小艳, 曹永久.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分析[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8, 39(02): 60-64.
Yuxue WANG, Huali ZHANG, Lijun CHEN, Yongping LU. An Economical Method for Cultiv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Mast Cell Derived from Suckling Rabbit Bone Marrow[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3, 44(6): 1-5.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622
Citation: Tian Yun Fen , Li Li , Mi Hong Ying , Huang Fu Chun Rong , He Shan , Xu Xiao Yan , Cao Yong Jiu . The Clinical Analysis of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18, 39(02): 60-64.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临床分析

基金项目: 

基金: 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资助项目 (2012FB204);

The Clinical Analysis of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Funds: 

基金: 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资助项目 (2012FB204);

  • 摘要: 目的 对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及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儿科新生儿病区诊断为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NEC) 的患儿进行临床分析及比较, 了解NEC的发生率、NEC分期与预后的关系, 并对前后3 a NEC的转归进行比较分析, 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提供诊治经验.方法 对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NEC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按照改良Bell分级诊断标准进行病情分期, 用SPSS统计软件包, 并对前后3 a NEC患儿的早期诊断率、转归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果 前3 a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共诊断了40例NEC患儿, 1发病率早产儿与足月儿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方法中32例内科保守治, Ⅰ期与Ⅱ期内科治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10例手术治疗的患儿, 外科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Ⅱ期和Ⅲ期病人治疗的有效率无统计学意义.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后3 a该院共诊断为NEC患儿41例, 发病率早产儿与足月儿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5例经内科保守治疗, Ⅰ期与Ⅱ期内科治疗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4例手术治疗患儿, Ⅱ期与Ⅲ期手术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前后3 a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住前后3 a早期诊断率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早期诊断NEC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而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I-FABP) 是早期诊断NEC的血清学指标, 降低早产儿发生率是降低NEC发病率的重要因素.
  • 九十年代初期的研究表明,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形成过程中,动脉内膜和外膜层聚集着肥大细胞(mast cells,MCs),首次提出MCs参与AS进程[1]

    血管的微环境一旦发生变化,炎性细胞便会从血管外膜的滋养血管中渗出,参与疾病的变化[2-3]。MCs激活时释放出来的趋化因子、细胞因子、组胺、白三烯等炎症因子[4]使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导致单核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聚集到斑块处[5],释放出大量的中性蛋白酶,可以加速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进入到血管内膜局部并聚集[6],促进AS斑块形成。

    在骨髓细胞向MCs分化及活化过程中白细胞介素3(interleukin-3,IL-3)和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起到重要作用[7-8]。本研究旨在通过提取乳兔骨髓细胞,利用IL-3、SCF、β-巯基乙醇联合作用诱导培养骨髓来源肥大细胞并鉴定其纯度与活性,为进一步研究肥大细胞与AS的关系提供依据。

    IL-3、SCF(美国Peprotech公司);FBS、DMEM、DMEM/F12、RPMI-1640(美国Gibco公司);实验动物:2周龄乳兔,昆明医科大学实验动物学部,环境条件符合国家实验动物环境及设施标准要求,室内保持安静、清洁、干燥和通风。自由饮水。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号:SCXK(滇)2015-0002。

    1.2.1   兔骨髓细胞的获取

    麻醉:(经2周龄乳兔耳缘静脉注射3%戊巴比妥钠,1 mL/kg)→浸泡(75%C2H5OH,10 min)→剥离(后肢皮肤切开,逐层分离,剥离肌肉)→暴露股骨→取出→浸泡(75% C2H5OH的无菌培养皿中浸泡3~5 min)→股骨两端剪去→吹打骨髓(吸取DMEM高糖培养基后吹打骨髓,股骨变白)→获取细胞(1000 r/min,5 min。如果在获取的细胞中有较多红细胞,则应用红细胞裂解液进行处理)→培养体系(含84 mL DMEM高糖培养基、15 mL FBS、1 mL双抗)。

    1.2.2   细胞的培养

    接种到T25瓶中(含DMEM高糖培养基)→隔天换液→细胞铺满→消化细胞→新培养瓶→贴壁→改用F12诱导培养基(含84 mL DMEM/F12、15 mL FBS、1 mL双抗、10 ng/mL SCF、10 ng/mL IL-3及0、10×10-5 mol/L的β-巯基乙醇)→放置37 ℃、5% CO2 饱和湿度环境→隔天换液→镜下观察细胞有变圆→更换为1640促成熟培养基(含84 mL RPMI 1640、15 mFBS、1 mL双抗、10 ng/mL SCF、10 ng/mL IL-3及0、10×10-5 mol/L的β-巯基乙醇)→7 d换液→直至细胞诱导成熟。

    1.2.3   肥大细胞功能学鉴定

    诱导成熟的重悬细胞液→载玻片→干燥→甲苯胺蓝染色→95% C2H5OH脱色→清洗→镜下观察。

    1.2.4   肥大细胞形态学鉴定

    通过光镜下观察不同培养时间的细胞形态,直至诱导成熟。

    消化细胞→洗2次(PBS)→细胞密度1×10 7个/mL→每管100 μL→单染管各加入5.0 μL的 CD117-PE抗体及FcεR1α-FITC抗体→双染管加两种抗体→空白对照管(无抗体)→避光孵育30 min→每管加1 mL PBS→离心10 min(400 g)→去上清→上法洗涤1次→去上清→每管加100 μL PBS→检测。

    2 d后开始出现以形态为长梭形的贴壁细胞;7 d时:细胞基本将培养瓶铺满;2周时:细胞逐渐变形;4周时:细胞基本变为圆形,悬浮细胞变多;6周时:细胞基本变为类圆形,且形态均匀具有折光性(图1)。

    图  1  肥大细胞变形过程(100×)
    A:7 d时长梭形贴壁细胞;B:2周时细胞逐渐变形;C:4周时细胞逐渐变圆;D:6周时变为类圆形细胞。
    Figure  1.  Changes in mast cells(100×)

    培养6周细胞成熟后利用甲苯胺蓝染色:可以观察到细胞质为紫红色,细胞核为蓝色。异染颗粒的细胞加入β-巯基乙醇比不加入β-巯基乙醇的能得到更多(图2)。

    图  2  甲苯胺蓝染色(100×)
    A:β-巯基乙醇浓度0 mol/L;B:β-巯基乙醇浓度10×10-5 mol/L。
    Figure  2.  Toluene blue staining(100×)

    培养6周收集细胞,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CD117及FcεR1α的表达情况,加入β-巯基乙醇双阳性细胞的比例达96.2%,大于不加入β-巯基乙醇的(图3),且与不加β-巯基乙醇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图  3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双阳性率
    A:β-巯基乙醇为0 mol/L;B:β-巯基乙醇为10×10-5 mol/L。
    Figure  3.  Double positive rate of cells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表  1  不同浓度β-巯基乙醇诱导后CD117+ FcεRIα+肥大细胞的比例
    Table  1.  The proportion of CD117+ FcεRIα+ mast cells induced by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β-mercaptoethanol
    β-巯基乙醇
    (mol/L)
    实验次数CD117+ FcεRIα+
    肥大细胞的比例(%)
    P
    0548.97 ± 3.120.7069
    10×10−55 95.64 ± 4.66#
      与β-巯基乙醇浓度为0 mol/L比较,#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在正常人的心脏、主动脉及脂肪组织中有少量的MCs存在,当人类发生疾病时MCs的数量就会增多,比如AS。近年来,研究表明MCs在AS的发生、发展及斑块稳定性中有着重要作用[9]

    当下有研究认为MCs是利用其表面的趋化因子受体-3与AS斑块中表达的嗜酸细胞活化CC趋化因子亚族中趋化因子配体-11结合而向病变部位聚集[10]。MCs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11],促进MCs成熟的分子主要有SCF和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factor,NGF)[17],SCF可能在MCs向受累区域聚集发挥作用,而MCs侵入受累区域可能会进一步导致更多的炎性细胞浸润,促进AS斑块形成。

    IL-3又被叫做肥大细胞生长因子,在MCs的生长、分化、迁移和效应中具有重要作用。活化T细胞、天然杀伤(NK)细胞和MCs都可产生IL-3,且对于SCF在MCs前体的发生、发展、扩增具有促进意义[12-13]。SCF的配体CD117(c-kit)除在其表面外,各种造血祖细胞中均可存在。MCs发挥重要表面标志的是FcεRIα,但FcεRIα还表达于嗜酸性粒细胞等细胞表面,只有MCs同时表达CD117和FcεRIα[14]。甲苯胺蓝染色是一种常用于识别及判断MCs功能状态的方法,同时也是MCs的特异性染色,可染细胞核为蓝色,胞质内为异染性紫红色颗粒,说明其具有吞噬功能[15]。通过甲苯胺蓝染色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对诱导获得的MCs的纯度进行鉴定,就目前来说,利用兔的骨髓间质干细胞来诱导培养MCs的报道是极少的。

    本研究选用2周龄的乳兔来获取骨髓间质干细胞,因为当兔龄大于或者小于2周龄时,笔者发现细胞生长速度变得缓慢,可能是2周龄的骨髓间质干细胞的活性更好,更有利于细胞的培养。当IL-3浓度10 ng/mL、SCF浓度为10 ng/mL,加入β-巯基乙醇时:甲苯胺蓝染色及流式检测均较不加入β-巯基乙醇时可以获取更多、双阳性率更高的MSc,原因可能为β-巯基乙醇作为一种还原剂,在降低氧对细胞产生氧化损伤的同时促进干细胞生长。所以该培养体系是一种良好的体外诱导培养体系,其操作简单,且能获得更加成熟、更具有典型特征的MCs,为下一步对兔行进炎性损伤研究提供了优势。综上所述,本研究利用形态学、功能学2个方面对诱导的兔骨髓来源MCs进行鉴定,培养出的细胞不仅具有成熟MCs的生物学特性,还具有其功能,这便为后续的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 [1]许光, 李碧香, 周崇高等.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外科治疗[J].医学临床研究, 2008, 25 (11) :2028--2031.
    [2] [2]TRINLZI F, PARAZZINI C, RIGHINI A.Patterna of damage in the nature neonatal brain[J].Pediatr Radio J, 2006, 36:608-620
    [3]邵肖梅, 叶鸿瑁, 岳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477.
    [4] [4]KAFETZIS DA, SKEVAKI C, COSTALOS C.Neonatal nerotizing enterocolitis;an overview[J].Curropin Znfect Dis, 2003, 16:345-355.
    [5]唐瑟, 李炜如, 熊英.早产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29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4, 1 (8) :670-671.
    [6]杨蕾.张冰.刘朝阳.45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25 (8) :27-28.
    [7] [7] OCKNER R K.Historic overview of studies on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s[J].Science, 1972, 177 (43) :56-58.
    [8] [8]PELSERS M M, HERMENS W T, GLATA J F C.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a as plasma markers of tissue injury[J].Clin Chim Acta, 2005, 352 (1-2) :15-35.
    [9] [9] STORCH J, THUMSER A E.Tissure-specific functions in the FABP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family[J].J Biol Chem, 2010, 285 (43) :32679-32683.
    [10] [10]MOCHIZUKI K, SURUGA K, YAGI E, et al.The expression of PPAR-associated genes is modulated through postnatal development of PPAR subtypes in the small intestine[J].Biophys Acta, 2001, 1531 (1-2) :68-76.
    [11] [11]LEVY M M, MENARD D, DELVIN E, et al.Localization, function and regulation of the two intestinal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 types[J].Histochem Cell Biol, 2009, 132 (3) :351-367.
    [12]田云粉, 李利, 正常新生儿血、尿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浓度的探讨[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6 (5) :52-54.
  • [1] 胡霆, 王璐瑶, 梁静, 张静, 冷娇, 李秀芳.  新生儿出院后延伸护理服务需求现状调查,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1226
    [2] 王双双, 陈丽琴, 李亚玲, 李伟杰, 杨家义.  2020至2022年新生儿轮状病毒感染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509
    [3] 李团, 周玉娥, 李月.  白噪声在新生儿外周静脉穿刺疼痛中的应用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310
    [4] 李团, 周玉娥, 马丽, 廖桂.  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检测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的临床意义,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122
    [5] 王静, 米弘瑛, 张熠, 李丽, 余建华, 刘丽巧, 刘庆瑜, 王立伟.  细胞焦亡参与早期子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病,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124
    [6] 尹丽娟, 宝凌云, 姚静.  机械振动辅助排痰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315
    [7] 张彩营, 奎正平, 王琼, 赵小龙, 侯晓梅, 齐志业.  新生儿高促甲状腺素血症围产期危险因素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929
    [8] 吴婕, 刘珺, 张燕, 董旭东, 冯幸子, 陆秦楠, 刘玲艳.  近10 a 36551例新生儿出生体重变化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414
    [9] 唐莲芳, 蒋明清, 毕凯, 顾美群, 杨景晖, 李紫薇, 米弘瑛.  新生儿吞咽功能障碍训练的临床疗效,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217
    [10] 王静, 唐莲芳, 顾美群, 许小艳, 余建华, 何山, 李紫薇, 毕凯, 刘丽巧, 赵琼, 米弘瑛.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危险因素及早期临床特点,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1118
    [11] 尹丽娟, 宝凌云, 李玲, 袁媛.  新生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护理干预及医院感染控制效果,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2] 肖艳, 米弘瑛, 胡建英, 刘宇.  基于新生儿临床抗感染治疗与细菌变迁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3] 杨慧波, 虞闰六, 缪勤, 刘德良.  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结果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4] 蒋榆辉, 刘玲, 和灿琳, 李阳.  UGT1A1基因多态性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5] 何玲, 肖晶, 杨必彦, 王松.  新生儿脓毒症休克血清AT与PCT、sh-CRP相关性及应用价值,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6] 张怡.  β2-受体激动剂治疗新生儿暂时性呼吸急促,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7] 田云粉.  正常新生儿血、尿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浓度的探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8] 费献民.  昆明地区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788例临床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9]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CT与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 文勇.  彝族新生儿先天性皮肤缺损1例诊治体会,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464
  • HTML全文浏览量:  879
  • PDF下载量:  79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7-09-22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