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两种面罩通气方式在无牙齿老年患者全麻诱导中通气效果的比较

张宁丽 周银燕 张宁平 宋旻璇 屈启才 思永玉

刘亚南, 杨双, 徐世莲. 小针刀疗法在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1, 42(2): 158-161.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213
引用本文: 张宁丽, 周银燕, 张宁平, 宋旻璇, 屈启才, 思永玉. 两种面罩通气方式在无牙齿老年患者全麻诱导中通气效果的比较[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8, 39(12): 77-80.

两种面罩通气方式在无牙齿老年患者全麻诱导中通气效果的比较

基金项目: 

云南省卫生科技计划基金资助项目(2014NS119);

  • 摘要: 目的比较单纯经鼻面罩通气与改良经口鼻联合面罩通气应用在无牙齿老年患者全麻诱导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手术的无牙齿老年患者62例,ASAⅠ~Ⅲ级,随机均分为经鼻面罩通气组(A组)和改良经口鼻联合面罩通气组(B组)。麻醉诱导后,设置潮气量为8 m L/kg,呼吸频率12次/min,吸呼比1:1.5,由同一操作者使用面罩行控制通气,记录托下颌前、托下颌后1 min、3 min的平均动脉压(MB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 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气道压(Paw),测量托下颌前及托下颌后3 min的血气值以及漏气量、漏气率等指标。结果 2组托下颌后3 min的Pa CO2均上升,A组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托下颌后3 min的氧合指数高于通气前,A组较B组好(P<0.05)。结论无牙齿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时使用单纯经鼻面罩通气较改良经口鼻联合面罩通气效果好。
  • 在全世界范围内,由疾病或损伤所引起的病理性疼痛使得患者长期备受折磨,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细胞和分子水平的不断研究,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逐渐得到阐述,但是,治疗效果却差人强意。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镇痛药物仍然是非甾体类抗炎药与阿片类镇痛药两类,但这些药物具有严重的副作用。因此,寻找持续有效且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治疗手段或药物,阐明其作用机制,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发现,小针刀疗法对病理性疼痛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且具有方法简单、价格低廉、镇痛效果好、作用持续时间长等优点,故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本文拟对小针刀的概况、临床应用以及小针刀疗法在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

    小针刀(Small needle knife)疗法是我国朱汉章教授1976年总结实践经验,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把手术刀的“刀”和针灸针的“针”巧妙融为一体的先进的治疗方法[1]

    小针刀疗法的操作特点是运用针刀在病变组织的不同部位,轻轻地切割有害的病变组织,从而缓解病痛。小针刀疗法具有疗效好、疗程短、见效快、价格低、无毒副作用、应用范围广等特点,是一种被大多数患者认可和接受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针刀医学理论是中医学整体理念、微观定位方法、宏观调控观念和西医精确诊断的一种融合,同时小针刀疗法运用中医针灸疗法和外科软组织松解术,将针刺疗法与手术刀成功地结合在一起,融合了两种疗法的共同优点,因此它既保留了传统医学的优点,又把传统医学的优点与现代医学的优点结合起来,它能起到某些切开手术和针灸所难以单独达到的治疗效果[2]

    小针刀疗法具有“针”和“刀”两种功能,其在局部病变组织处运用手术刀的作用对病变组织进行松解、剥离、铲削,能减轻对感觉神经末梢的机械牵拉和压迫。同时针的刺激又可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从而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效果[3]。已有研究证明针刀疗法可提高模型大鼠的痛阈,并对中枢多种神经递质均有良好的调控作用[4]。针刀松解剥离病变组织时,可以开辟新的小血管创伤通路,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从而促进神经炎性水肿的吸收,促进损伤处肌腱和韧带恢复[5]。运用针刀松解组织时,局部组织蛋白得到分解,血清中5-羟色胺的含量减少,中枢神经系统释放的内源性阿片肽等化学物质增加,神经递质成分被修饰,感受器兴奋性降低,抑制致痛因子,从而达到止痛效果[6]。在运用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观察中表明,当运用针刀或者类似于针刀的医疗器械,来刺激神经鞘膜,可使得神经鞘膜局部诱发动作电位,分别向末梢神经方向和中枢方向传导,再经过中枢调节,可抑制化学致痛因子的释放,使血液循环加快,炎症因子释放减少,无菌性炎症消退,从而使疼痛得以缓解[7]。这些研究提示小针刀疗法在痛觉调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小针刀疗法在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机制目前研究较少,尚需进一步研究。

    小针刀是一种非常有效和先进的治疗工具。近年来,得益于小针刀可通过对病变处软组织松解达到解除肌痉挛、缓解疼痛的目的,其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王永志等[8]研究发现针刀松解术对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症状及体征的改善优于电针对照组,可明显起到减张、镇痛作用,疗效显著可靠。靳勇等[9]报道在治疗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腰腿痛的患者中,治疗组(小针刀治疗)总有效率为93%,对照组(针灸及推拿治疗)总有效率为86%,与对照组比较,针刀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优于硬膜外类固醇注射[10];也优于推拿、牵引、针刺等传统疗法,小针刀联合这些传统疗法的临床疗效并不优于单一小针刀疗法[11]。在采用中药口服结合小针刀松解术治疗神经根颈椎病的临床病例中,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小针刀配合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手法及牵引治疗,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均有疗效,但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疼痛和颈椎功能也得到了改善且效果显著[12]。有临床研究报道对98例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针刀组,观察两组疗效,结果发现针刀组49例患者经治疗(7 d 1次,连续两次)后,23例痊愈、15例显著有效、10例有效、仅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7.96%;对照组则分别为18例痊愈、13例显著有效、9例有效、9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1.63%,提示与针灸组比较,小针刀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可有效解除疼痛感[13]。谢敏娇等报道对35例枕神经痛患者进行针刀治疗,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临床疗效针刀松解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9%,电针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29%,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且远期疗效稳定,这就说明小针刀松解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电针治疗[14]。同时也有文献研究表明,采用小针刀疗法治疗43例枕大神经痛患者,结果发现在43例患者中,痊愈31例,好转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提示小针刀治疗枕大神经痛疗效显著[15]。在针刀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随机将11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小针刀疗法联合中药口服,对照组采用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结果显示小针刀疗法联合中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效果较好,可缓解患者疼痛,促进患者康复[16]。综上所述,小针刀疗法对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效果显著,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炎性痛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疼痛之一。付伟涛等[3]研究表明针刀疗法可通过对血清中5-羟色胺,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含量的调节作用,减缓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神经痛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发挥局部镇痛作用。研究报道当模型大鼠的第3腰椎横突长时间受到炎症反应刺激时,针刀松解法与电针可能通过促进下丘脑前脑啡肽原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mRNA)和前阿黑皮素mRNA的表达,从而具有镇痛作用[17]。陈幼楠[18]研究发现针刀松解法可通过减少炎性细胞因子释放,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含量,减少对关节软骨细胞和滑膜细胞的损伤,修复局部软组织,改善局部血流等途径治疗膝骨关节炎,增加膝关节活动度,减轻膝骨关节的疼痛感。这些研究表明,小针刀疗法对炎症痛的产生和调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有关小针刀疗法在炎症痛中的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以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异常疼痛为临床特征的慢性疼痛。国际疼痛研究协会(2011)将病理性疼痛新定义为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疾病而直接造成的疼痛。临床上有很多疾病都与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有关,如: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疼以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神经病理性大鼠背根神经节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和P物质(P substance,SP)呈持续升高,这是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重要因素之一[19-21]。有研究发现:针刀疗法可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根性痛症状,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减少背根神经节内CGRP和SP的释放来完成的[22]。另有研究报道小针刀疗法可以提高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大鼠的痛阈[22],且对神经中枢不同区域的SP、胆囊收缩素、β-EP等神经活性物质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23-24]。最近的实验研究报道针刀松解法可通过促进神经痛大鼠中枢各区域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八肽胆囊收缩素、β-EP、亮氨酸-脑腓呔等镇痛物质表达,从而对神经痛大鼠具有镇痛作用[25]。综上所述,小针刀疗法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脑内内源性镇痛物质的释放来完成的,但其具体镇痛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在临床,癌症患病率越来越高,而在癌症患者中,70%的病人都会存在癌痛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迄今为止,临床上最常用及最有效的癌性痛镇痛药物仍是阿片类药物,但是长期大剂量使用阿片类药物易造成耐受和消化道功能紊乱等严重不良反应。因此,癌性疼痛的治疗仍缺乏有效的技术和方法。针刺疗法是目前临床中最常用的针灸疗法,对于癌性痛均有良好镇痛作用,可以有效的干预骨癌痛和吗啡的耐受[26-28]。卞摘等[29]认为针刺治疗可以改善癌痛患者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为针灸治疗癌痛提供理论依据。给予患者C型臂引导下行针刀松解术治疗肺癌转移后疼痛,在治疗前,盐酸吗啡注射剂量20 mg/d,口服美施康定20 mg/d,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疼痛评分标准评分:8分。而治疗后,盐酸吗啡注射量减至5 mg/d,VAS评分:2分,疼痛有所缓解,疗效较好。同时研究也发现小针刀联合奥施康定对癌性疼痛的治疗疗效较单用奥施康定更好[30]。综上所述,小针刀疗法对癌性疼痛也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目前临床上由于一些镇痛药物如阿片类药物具有恶心、呕吐等不良副作用,极大限制了这些药物的应用。随着中西医结合医学不断发展,在针灸的基础上,近些年来针刀的应用也得到了临床上的肯定,呈蓬勃发展态势。但小针刀疗法参与癌性疼痛的报道较少,因此小针刀疗法在癌性疼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阐述和证明。

    小针刀疗法具有操作方法简便、价格低廉、止痛效果好、作用持续时间长等优点,故在临床中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和接受,呈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虽然针刀治疗的实验研究相对滞后,但未来的研究将对针刀疗法对病理性疼痛的镇痛效应进行更加全面的阐述和证明,为针刀治疗病理性疼痛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1] 郭云瑞, 杨建明, 杨皓, 张业才, 张国云, 周臣, 侯亚婷.  镇静、镇痛慢诱导气管插管对全身麻醉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心理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906
    [2] 周浩, 李雷激应用CT泪道造影评估骨性鼻泪管形态变化与鼻泪管阻塞发生的相关性,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3] YADAV Surendra Parsad, 王继华, 汪虹, Muhammad Usman, 张景波, 张伯俊.  第七肋软骨移植矫治鞍鼻畸形(英文),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4] 姚亮, 李继红.  下鼻道粘膜瓣开窗与上颌窦自然窦口治疗上颌窦黏膜囊肿的临床效果,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5] 李志伟, 李超, 董权, 马继韬, 王丽兰, 李杨, 张红星, 杨丽娜.  经鼻高流量氧疗与无创通气治疗腹部外科术后患者脱机后低氧血症的临床疗效比较,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6] 杜如飞, 丁伟星, 刘云松, 张灿华.  无创通气在全身麻醉恢复期辅助呼吸的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7] 温巾雅.  鼻内镜下经鼻腺样体切除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8] 杨秀华.  经鼻蝶窦行垂体腺瘤切除术后的护理,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9] 李秀芬.  老年患者全身麻醉术后苏醒延迟的护理,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0] 于涛.  根据口鼻轮廓线设计单侧Ⅱ期唇裂整复术120例临床观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1] 代晓明.  单侧唇裂鼻畸形同期整复术后疗效的初步观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2] 王鑫.  无创正压通气下运动锻炼在严重COPD病人肺康复中的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3] 乐敬宝.  伞形鼻泪管支架逆行植入泪道治疗鼻泪管阻塞性疾病,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4] 鼻内窥镜下电灼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5] 鼻唇沟皮瓣在面部皮肤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6] 人工鼻泪道支架植入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护理,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7] 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上颌窦炎96例疗效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8] 复发性额窦炎鼻内镜下经鼻丘径路再手术,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9] 鼻硬结病患者临床护理体会,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 张云强.  鼻内镜治疗巨大蝶、筛窦囊肿侵犯颅底7例临床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84
  • HTML全文浏览量:  539
  • PDF下载量:  5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