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COPD合并细菌感染患者的外周血免疫细胞变化

赵晓丽 唐树荣 王司辰 钱净 任宝军 曾文 胡大春

丁文淞, 屈启才, 李鸿, 杨柳, 陶建平, 思永玉. 不同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兔微循环及炎性因子的影响[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4(12): 13-19.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1202
引用本文: 赵晓丽, 唐树荣, 王司辰, 钱净, 任宝军, 曾文, 胡大春. COPD合并细菌感染患者的外周血免疫细胞变化[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9, 40(03): 49-52.
Wensong DING, Qicai QU, Hong LI, Liu YANG, Jianping TAO, Yongyu SI. Effects of Different Fluids on Microcirculation and Inflammatory Factors in Rabbits with Hemorrhagic Shock[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3, 44(12): 13-19.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1202
Citation: Zhao Xiao Li , Tang Shu Rong , Wang Si Chen , Qian Jing , Ren Bao Jun , Zeng Wen , Hu Da Chun . Changes of Cellular Immune Function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atients with Infection[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19, 40(03): 49-52.

COPD合并细菌感染患者的外周血免疫细胞变化

基金项目: 

基金: 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医科大学应用基础研究联合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17FE468 (-098) ];

Changes of Cellular Immune Function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atients with Infection

Funds: 

基金: 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医科大学应用基础研究联合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17FE468 (-098) ];

  •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合并感染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变化, 为COPD患者免疫调节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选取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COPD合并细菌感染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 另选取同期61例单纯COPD患者作为单纯COPD对照组, 60例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3组研究对象外周血免疫细胞水平变化。结果 (1) COPD合并感染组人群外周血NK细胞百分比平均水平为 (19.86±10.67) %, 低于COPD组人群水平 (26.47±10.05)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 ;高于健康对照组水平 (16.89±5.07) %,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2) COPD合并细菌感染组、COPD组和健康对照组人群的外周血CD3+细胞 (总T淋巴细胞) 百分比水平分别为 (66.64±11.03) %、 (64.6±11.45) %和 (67.06±5.55) %, 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 (3) COPD合并感染组人群的外周血CD4细胞和CD4/CD8比值分别为 (40.47±10.44) %和1.82 (1.78, 2.57) , 高于健康对照组人群的 (35.01±7.16) %和1.19 (0.96, 1.66) , CD8细胞水平为 (23.6±9.82) %, 低于健康对照组的 (27.50±5.85)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1) ;但与COPD组的水平 (39.89±9.92) %、 2.02 (1.44, 2.83) 和 (21.12±7.64)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COPD患者辅助性免疫细胞水平升高, 但特异杀伤性免疫细胞水平降低, 在此基础上, 非特异性杀伤性免疫细胞水平升高有助于抵御感染, COPD患者的免疫调节治疗应注重提升杀伤性免疫细胞水平。
  • 盆腔器官脱垂是因妊娠、年龄等原因导致的盆底支持薄弱,进而盆腔脏器移位,连锁引发其他器官位置及功能异常的一类疾病[1]。其中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脱垂较为多见。子宫脱垂在发展中国家女性的平均发病率为 19.7%,在中国,随着年龄增长,60岁以上盆腔器官脱垂发病率近25%[2-4]。目前盆腔器官脱垂分期(POP-Q分期法)Ⅱ期及以下子宫脱垂女性以康复治疗为主,多为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行为治疗,结合针灸推拿等[5]。生物反馈电刺激仅能改善盆底肌肉的健康状态,对盆底筋膜、韧带的作用有限,妇科射频治疗作为一项较新的技术,正好可以弥补传统治疗方式的不足。本研究进行妇科射频联合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与传统方式治疗子宫脱垂的疗效进行比较,诣找寻更优化的治疗方案,现报道如下。

    选取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就诊于昆明市妇幼保健院健康管理中心符合相关要求患者150名。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5人,由于样本脱落最终收集符合相关患者140名,对照组68人,观察组72人。年龄21~57岁,平均( 34.55±7.70)岁;产次0~3次,平均(1.39±0.61)次;阴道分娩0~3次,平均(1.14±0.81)次;剖宫产0~2次,平均(0.27±0.55)次;末次妊娠时间0.12~30 a,平均6.20±8.94 a。

    纳入标准:(1)符合盆腔器官脱垂分期(POP-Q分期)诊断为Ⅰ、Ⅱ期者[3];(2)在近1 a内未对本病接受系统治疗者;(3)精神、认知正常,能配合完成观察者。排除标准:(1)子宫脱垂Ⅲ期及以上者;(2)身体不健康,有其他疾病史不能完成妇科射频治疗者;(3)不能积极配合完成观察,病例脱落者。

    对照组:予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型号:麦澜德MLD B4)治疗。方案选择神经肌肉电刺激、肌电触发电刺激、生物反馈训练。根据每次治疗的情况适当进行调整,隔天治疗1次,每次30 min,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月经期停止治疗。2个疗程结束后立即进行评估。

    观察组:予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妇科射频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前2周均进行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后续治疗中间隔加用妇科射频治疗仪(武汉半边天BBT-RF-C280)进行治疗。射频全过程50~60 min,7 d 1次,5次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一疗程,月经前后3 d及月经期停止治疗。妇科射频一个疗程联合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两个疗程结束后立即进行评估。

    1.3.1   疗效评价

    根据患者的治疗情况将治疗效果分为治愈、好转、无效3个级别,其中治愈是指患者的子宫脱垂症状消失,体征指标恢复正常;好转是指患者的子宫脱垂症状减轻,体征指标明显改善; 无效是指患者的子宫脱垂症状无变化甚至更加严重,临床体征无任何改善。

    1.3.2   POP-Q评分

    取膀胱截石位,Valsalva动作下观察Aa、Ba、Ap、Bp、C、D点,TVL长度。治疗前后都进行POP-Q评分,且手检均位为同一医生。采用POP-Q评分进行子宫脱垂分期,共分为5期,0期为正常,C点距离在-TVL-(TVL-2);Ⅰ期为脱垂最远端围产过处女膜缘,且距离大于1 cm;Ⅱ期为脱垂最远端超过处女膜缘距离小于1 cm;Ⅲ期为脱垂最远端超过处女膜缘,距离大于1 cm,但小于TVL-2;Ⅳ期为完全脱出,且最远端距离大于TVL-2 cm[3]

    1.3.3   盆底肌功能评估

    通过生物反馈电刺激评估仪(型号:MLD B4)进行盆底肌肉功能评估,记录肌电图,测量治疗前后盆底肌慢肌阶段平均值和耐力测试阶段平均值。

    采用 SPSS20.0 软件进行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以($\bar x \pm s $)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组年龄、产次、阴道分娩次数、剖宫产分娩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  1  2组基本情况比较($\bar x \pm s $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ar x \pm s $
    组别n年龄(岁)产次(次)阴道分娩次数(次)剖宫产分娩次数(次)
    观察组 72 34.11 ± 5.68 1.53 ± 0.581 1.33 ± 0.77 0.22 ± 0.54
    对照组 68 32.22 ± 6.94 1.25 ± 0.61 0.94 ± 0.81 0.32 ± 0.56
    P 0.14 0.735 0.633 0.902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进行2组疗效,观察组治愈率为69.4%,对照组治愈率44.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2。根据POP-Q评分,观察组治疗后阴道前壁Aa点恢复程度优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治疗后阴道后壁Ap点恢复程度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3。以C点为参照点,观察组治疗后子宫脱垂程度平均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4

    表  2  2组治疗疗效比较[n(%)]
    Table  2.  Comparison of curative effect between two groups [n(%)]
    组别n治愈有效无效
    观察组 72 50(69.4) 14(19.4) 8(11.1)
    对照组 68 30(44.1) 23(33.8) 15(22.1)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3  2组阴道前后壁情况比较[($\bar x \pm s $),cm]
    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vaginal wal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ar x \pm s $),cm]
    组别n阴道前壁阴道后壁
    治疗前Aa(cm)治疗后Aa(cm)治疗前Ap(cm)治疗后Ap(cm)
    观察组 72 −1.12 ± 1.07 −2.51 ± 0.56* −2.17 ± 0.96 −2.73 ± 0.51*
    对照组 68 −0.96 ± 1.35 −1.49 ± 1.19* −1.68 ± 1.39 −2.09 ± 1.05*
      与治疗前比较,*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4  2组治疗前后子宫脱垂情况比较[($\bar x \pm s $),cm]
    Table  4.  Comparison of uterine prolaps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 [($\bar x \pm s $),cm]
    组别n治疗前C点治疗后C点治疗前后子宫脱垂疗效程度
    观察组 72 −3.06 ± 0.97* −5.59 ± 1.34* 2.51 ± 0.122*
    对照组 68 −3.48 ± 0.62 −4.31 ± 1.03 0.85 ± 0.89
    P 0.017 0 0
      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观察组治疗后慢肌阶段平均值高于对照组(P < 0.05),说明Ⅱ类肌纤维收缩程度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见表5

    表  5  2组治疗前后慢肌阶段平均值情况对比较($\bar x \pm s $
    Table  5.  Comparison of the mean value of the slow muscle stag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ar x \pm s $
    组别n治疗前慢肌阶段平均值治疗后慢肌阶段平均值P
    观察组 72 22.02 ± 9.49 30.655 ± 8.15 0
    对照组 68 23.28 ± 9.47 27.38 ± 1.40 0.004
    P 0.363 0.018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观察组治疗后耐力测试阶段平均值高于对照组(P < 0.05),说明肌肉耐力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见表6,见图1表7

    图  1  盆底肌电评估图
    Figure  1.  Glazer evaluation chart
    表  6  2组治疗前后耐力测试阶段平均值情况比较($\bar x \pm s $
    Table  6.  Comparison of the mean value of endurance tes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two groups ($\bar x \pm s $
    组别n治疗前耐力测试阶段平均值治疗后耐力测试阶段平均值P
    观察组 72 19.82 ± 8.33 27.81 ± 7.56 0
    对照组 68 21.07 ± 8.78 26.39 ± 5.34 0
    P 0.366 0.004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7  盆底肌电评估
    Table  7.  Glazer evaluation chart
    阶段指标测试值参考值
    前静息阶段 平均值 6.44↑ 2~4 μV
    变异性 0.10 < 0.2
    快肌(Ⅱ 类肌)测试阶段 快速收缩时间 0.26 < 0.5 s
    最大值 25.21↓ 35~45 μV
    快速放松时间 12.80↓ 30~40 μV
    慢肌(Ⅰ类肌)测试阶段 平均值 10.13↓ 25~35 μV
    变异性 0.67↑ < 0.5 s
    耐心测试 平均值 0.28↑ < 0.2
    变异性 0.18 < 0.2
    后 10 s/前 10 s比值 0.75↓ 0.8~1.0
    后静息阶段 平均值 3.90 2~4 μV
    变异性 0.06 < 0.2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本研究中,子宫脱垂患者Glazer评估大部分有异常,主要表现为慢肌数值、耐力测试降低,常伴有阴道前后壁的膨出。联合治疗组对于阴道前后壁膨出程度、子宫脱垂程度、肌力改善程度优于传统生物反馈电刺激组。子宫脱垂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支持结构疏松薄弱、筋膜韧带等结缔组织松弛[6]。依据“干船坞”理论得知,子宫脱垂不仅需解决肌肉松弛问题,还需改善盆底筋膜、韧带。筋膜、韧带是一种纤维肌性组织,由平滑肌、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等组成,支撑盆腔器官的稳定性和可塑性。胶原蛋白、弹性蛋白的丢失、成纤维细胞弹性或胶原蛋白代谢紊乱被认为是子宫脱垂发病重要病因[7-10]。生物反馈电刺激主要针对盆底的慢肌训练,进而对肌肉耐力有一定的疗效。但是电流刺激强度在人体组织中存在衰减,治疗深度有限,对于伴随深层肌肉松弛的子宫脱垂患者疗效欠佳[11-12]

    射频技术最早用于皮肤领域,是目前非侵入方式治疗皮肤松弛的首选方式 [13],改良后的射频治疗仪器也被用于外阴和阴道治疗[14]。射频治疗能使现有胶原立即收缩,并随后激活成纤维细胞,使新生胶原生成,提升盆底受损的筋膜、韧带等结缔组织的弹性、强度,此外,局部温度升高,使血管扩张、毛细血管开放、氧气增加和引流得到改善,可这种现象可以改善静脉丛的循环,从而改善整个盆腔血液循环[15-18],因此对于盆底结缔组织可起到修复作用。在本研究中,前期使用生物反馈电刺激着重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增强肌肉稳定性,后期进行妇科射频治疗修复子宫筋膜韧带等以达到巩固、延长治疗效果的目的。其治疗探头能精细控制能量,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和患者不适,结合本研究中无不良反应发生,故射频治疗应用于女性盆底康复是安全、有效的[19]

    综上所述,正常盆底依赖完整的肌肉、结缔组织的相互作用,维持动态平衡,传统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的治疗仅针对盆底肌进行锻炼,疗效是有限的,联合射频治疗之后,对于改善子宫脱垂的症状更有优势。妇科射频治疗的引进使治疗方案更优化,增加临床疗效,且无创、安全,值得推广。

  • [1]余志辉, 林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T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的表达与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 9 (8) :17-18.
    [2] [2] VOGELMEIER C F, CRINER G J, MARTINEZ F J, et al.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2017 Report.GOLD executive summary[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2017, 195 (5) :557-582.
    [3]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 (2013年修订版) [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3, 36 (4) :255-264.
    [4]唐神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结核患者体液核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临床医学院, 2014.
    [5]马爱平, 赵卉, 李建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免疫治疗进展[J].国际呼吸杂志, 2010, 30 (5) :298-302.
    [6] [6]HONG S C, LEE S H.Role of 17 cell and autoimmunity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Immune Netw, 2010, 10 (4) :109-114.
    [7] [7]ROVINA N, KOUTSOUKOU A, KOULo URIS N G.Inflammation and immune response in COPD:where do we stand[J].Mediators Inflamm, 2013, 2013 (5) :1-9.
    [8]戴百章, 任朝凤, 郑勤玲, 等.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患者淋巴细胞组成变化[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7, 38 (6) :64-67.
    [9]孙巍, 杨永辉, 李登瑞, 等.NKT细胞、NK细胞和T细胞亚群在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外周血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1, 37 (10) :1141-1144.
    [10] [10]XU W H, HU X L, LIU X F, et al. Peripheral Tc17 and Tc17/Interferon-γcells are increased and associated with lung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Chin Med J (Engl) , 2016, 129 (8) :909.
    [11]陈立文, 李崇文.不同病程COPD患者免疫功能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7, 21 (1) :32-34.
    [12] [12]SUZUKI M, SZE M A, CAMPBELL J D, et a1.Th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determinants of emphysematous destruction in COPD[J].Sci Rep, 2017, 7 (1) :9562.
    [13]曾文, 秦雯, 胡大春, 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T细胞免疫机制变化初探[J].重庆医学, 2018, 47 (6) :2298-2302.
    [14]李文君, 王淑妮, 田佳, 等.调节性T细胞在CO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J].临床肺科杂志, 2014, 19 (1) :128-130.
    [15]韩利红, 张国俊.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及细胞免疫的水平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 34 (11) :6065-6066.
  • [1] 李梦焕, 艾丽, 李永霞.  单细胞RNA测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的新视角,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 张苏, 黄正, 李娜, 许静, 陶怡婷.  坚果摄入量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1112
    [3] 王强, 杨德兴, 周维钰, 唐杰夫, 付凯, 王振方, 刘圣哲, 李敏, 栾英, 刘荣.  基于循环和细胞免疫效应指标为基础的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风险因素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716
    [4] 卢金梅, 李玉柱, 王琳, 苏鑫, 林锦绣, 张建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基于可穿戴设备的肺康复效果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1127
    [5] 世淑兰, 邱丽娟, 奎莉越, 苏敏, 周百灵, 李荣杰, 孙建明.  IL-6、IL-10、hs-CRP及PCT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感染中的诊断价值,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115
    [6] 唐杰夫, 杨德兴, 刘圣哲, 王强, 付凯, 王振方, 栾英, 李敏, 刘荣.  奥密克戎变异株老年重症感染者细胞免疫指标对预后的价值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1214
    [7] 余婷婷, 李冬玲, 王红英, 李丽华, 普冬, 武昆利.  昆明地区艾滋初治病例感染、免疫及耐药情况调查,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133
    [8] 王莉竹, 李书聆, 阮标.  异种(牛)脱细胞真皮基质原联合自体骨粉植入在开放式乳突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1029
    [9] 业秀林, 杨姣, 李敏, 方雁, 田熙, 朱文卓.  云南农村基层医务工作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认知情况调查和短期培训效果,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0] 刘和平, 吴鸿梅, 刘洋, 张春, 王伟舟, 游顶云, 武鸿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与CAT评分的相关性,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01212
    [11] 杨霞, 冯梅, 吴颖, 朱晶.  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肺康复治疗的疗效,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2] 黄莉, 黄显翔.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及IGF-Ⅰ、IGF-Ⅱ和组织CB的水平表达,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3] 毕虹.  昆明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影响因素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4] 曾海萍.  超常规剂量氨溴索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5] 杨焕芝.  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感染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6] 董玉.  罗氟司特抑制吸烟诱导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气道黏液高分泌的分子机制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7] 刘漪.  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8] 刘世昌.  白藜芦醇对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抗氧化作用及其机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9] 寸新华.  HIV感染者行胆囊切除手术后主要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疗效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期刊类型引用(1)

    1. 潘斯学,吴江川,何光雄,向俊宜,夏吉良,保超宇. 基于MRI测量成人髌下脂肪垫厚度的形态学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3(03): 92-96 . 本站查看

    其他类型引用(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385
  • HTML全文浏览量:  836
  • PDF下载量:  42
  • 被引次数: 1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8-11-12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