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急性超容量血液稀释对行腰椎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王玲玲 麻伟青 李治贵 李娜 黄治国

王玲玲, 麻伟青, 李治贵, 李娜, 黄治国. 急性超容量血液稀释对行腰椎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9, 40(03): 83-86.
引用本文: 王玲玲, 麻伟青, 李治贵, 李娜, 黄治国. 急性超容量血液稀释对行腰椎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9, 40(03): 83-86.
Yijun AN, Lidan YU, Meisu ZHAO, Dongmei MA, Chunhua YANG, Yao KONG. The Application of Prognostic Model of Lysosomal Related Genes in Bladder Cancer[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4, 45(5): 66-72.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510
Citation: Wang Ling Ling , Ma Wei Qing , Li Zhi Gui , Li Na , Huang Zhi Guo . Effect of Acute Hypervolemic Hemodilution on Hemodynamic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Lumbar Surgery[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19, 40(03): 83-86.

急性超容量血液稀释对行腰椎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基金项目: 

基金: 成都军区“十二五”医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B14013);

Effect of Acute Hypervolemic Hemodilution on Hemodynamics in Patients Undergoing Lumbar Surgery

Funds: 

基金: 成都军区“十二五”医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B14013);

  •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超容量血液稀释对俯卧位下行腰椎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拟行腰椎手术俯卧位患者150例, 随机分为3组, 乳酸林格氏液组 (n=50) :麻醉诱导后30 min内输入乳酸林格氏液15 m L/kg;羟乙基淀粉组1 (n=50) :麻醉诱导后30 min内输入羟乙基淀粉氯化钠 (130/0.4) 15 m L/kg;羟乙基淀粉组2 (n=50) :麻醉诱导后30 min内输入羟乙基淀粉氯化钠 (130/0.4) 20 m L/kg。采用Flo Trac/Vigilo心排量监测仪, 连续监测患者每间博量指数 (SVI) 、心输出量指数 (CI) 、心脏每搏变异度 (SVV) 等各项指标;记录和分析患者仰卧位及俯卧位后平均动脉压 (MAP) 、心率 (HR) 、CI、SVI、SVV、中心静脉压 (CVP) 及气道压 (P) 。结果 和仰卧位比较, RS组患者俯卧位后10 min CI、SVI、CVP均明显降低 (P<0.05) , MAP、SVV和气道压力明显增加 (P<0.05) , HR无明显变化 (P> 0.05) ;HES1组上述各参数变化趋势和RS组一致, 但俯卧位和仰卧位之间各参数差异比RS组明显减小;HES2组俯卧位后CI、SVI、HR、SVV和仰卧位之间均无明显差异 (P> 0.05) , 俯卧位后MAP和气道压力较仰卧位明显增加 (P<0.05) 。结论 急性血液稀释 (HES 15 m L/kg和20m L/kg) 均可以改善俯卧位后血流动力学波动, HES 20 m L/kg更有利于维持俯卧位后循环稳定。
  • 随着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急诊科在满足急诊医疗服务需求、提高急救成功率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急诊患者数量逐年增加,拥挤现象越来越严重。随着COVID-19疫情的爆发以及该病情发展的特殊性,提供更安全的急诊就医环境,成为新冠肺炎疫情下急诊科工作的关键。因此,熟悉COVID-19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主要防治措施,并了解急诊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对改善急诊管理现状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云南省昆明市三甲医院急诊科缺乏流行病学相关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急诊科相关管理政策的制定。因此,为了解急诊就诊患者流行病学特征,提高急诊科的服务质量,本文对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2020年COVID-19疫情下急诊分诊患者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数据来自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计算机HIS系统预检分诊记录。该院是一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设有急诊内科、外科,承担除小儿、妇产科、五官科、皮肤科、耳鼻喉科专业之外的所有急诊患者的诊疗工作。研究对象为2020年1月1日至 2020年12月31日在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共计44 739例。

    1.2.1   性别与年龄分组

    按性别分为男性和女性2组;根据所有就诊患者的年龄范围,参考世界卫生组织以及根据我国的年龄划分标准[1],将其分儿童组( < 14岁)、青壮年组14~44岁、中年组45~59岁、年轻老年组60~74岁、老年组75~89岁;长寿老年组≥90岁。

    1.2.2   季节和时间分组

    依据我国四季划分,将研究对象的就诊月份分春季(3~5 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2月)4组。按照每日24 h制,结合急诊科值班人员轮班时间分配,以3 h为一组,将研究对象的就诊时间分为8组:1组(00:00~03:00)、2组(03:00~06:00)、3组(06:00~09:00)、4组(09:00~12:00)、5组(12:00~15:00)、6组(15:00~18:00)、7组(18:00~21:00)、8组(21:00~24:00)。

    1.2.3   病情分级

    按照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2年发布的《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的分级原则,分为Ⅰ级患者(极危重)、Ⅱ级患者(危重)、Ⅲ级患者(紧急)、Ⅳ级患者(非紧急)[2]

    依据急诊患者的登记记录,在 Excel软件下建立数据库,导入SPSS 25.0统计软件,对所选病例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性别、年龄、就诊时间、就诊季节、病情分级、来院的方式等。计数资料主要采用[n(%)]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020年,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急诊患者44 739例,其中男性20 923例,占47%;女性23 816例,占53%,男女比例20 923∶23 816(1∶1.14),见表1。年龄分布在1岁~104岁,其中45~59岁年龄组最多,共有25 828例,占58%。在不同年龄组就诊患者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不同年龄组患者的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63.174,P < 0.001),见 图1

    表  1  急诊患者基线特征[n(%)]
    Table  1.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of emergency patients [n(%)]
    指标 n(%)
    性别
     男性 20 923(47)
     女性 23 816(53)
    男女比例 20 923∶23 816(1∶1.14)
    年龄组
     儿童组 1 033(2)
     青壮年组 6 928(15)
     中年组 25 828(58)
     年轻老年组 6 072(14)
     老年组 4 347(10)
     长寿老年组 531(1)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图  1  不同年龄组患者的性别分布特征
    *P < 0.05;**P < 0.01;***P < 0.001。
    Figure  1.  Sex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各季节就诊患者人数及占比见表2。在全年中,中老年患者占很大比例,尤其是在夏、秋季节,不同年龄段就诊患者与不同季节的就诊患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1745.827P < 0.001),见 图2

    表  2  不同季节的患者分布特征[n(%)]
    Table  2.  Season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mergency patients [n(%)]
    季节 n(%)
    春季 9 819(22.0)
    夏季 12 449(28.0)
    秋季 11 558(26.0)
    冬季 10 913(24.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图  2  不同年龄组患者季节分布特征
    *P < 0.05;**P < 0.01;***P < 0.001。
    Figure  2.  Season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mergency patients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在24 h中,就诊高峰时间为上午09:00~12:00及下午的15:00~21:00,占全年患者人数的51%,见表3图3

    表  3  不同时段的患者分布特征[n(%)]
    Table  3.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emergency patients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n(%)]
    时段 n%
    00:00~03:00 3 823(9.0)
    03:00~06:00 2 336(5.0)
    06:00~09:00 3 217(7.0)
    09:00~12:00 7 876(18.0)
    12:00~15:00 6 360(14.0)
    15:00~18:00 7 470(17.0)
    18:00~21:00 7 326(16.0)
    21:00~24:00 6 331(14.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图  3  不同时间段急诊患者的分布特征
    Figure  3.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emergency patients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全年共接诊患者44 739例,其中Ⅰ级患者5 162例,占12%;Ⅱ级患者4 275例,占10%;Ⅲ级患者25 801例,占58%;Ⅳ级患者9 501例,占21%,见表4

    表  4  急诊患者病情分级特征[n(%)]
    Table  4.  The triage situation of emergency patients [n(%)]
    病情分级 n%
    Ⅰ级 5 162(12.0)
    Ⅱ级 4 275(10.0)
    Ⅲ级 23 801(58.0)
    Ⅳ级 9 501(20.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将来院就诊的交通方式分为6类,最常见的打车和步行,占73%;救护车占12%。

    在节假日、双休日共有12 114例,占 27%。非节假日、双休为32 625例, 节假日、双休日与非节假日与双休日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145.175,P < 0.001)。

    目前,我国COVID-19疫情防控已经进入常态化阶段。急诊科是风险最大的科室,预检分诊工作最艰巨、最复杂,也是传染病重要的筛查预检分诊点[3],因此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新形势,急诊预检分诊工作愈加重要。一项关于COVID-19大流行期间对急诊医疗服务质量影响的研究报道表明尽管在提供医疗服务方面存在重大延误,但患者对救护车服务和医院急诊科医疗服务的总体评价是积极的[4]。目前,国内已有大量回顾性关于急诊患者流行病学特征的研究,但尚缺乏COVID-19疫情下急诊患者的流行病学相关研究。因此,本文回顾性收集2020年新冠疫情下云南省第一人医院急诊患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其结果可以客观、准确地反映云南省第一人医院急诊COVID-19疫情下患者的就诊情况。

    该项研究表明,女性在急诊患者中占很大比例,这与张少辉[5]研究结果相似。从年龄分布来看,中年组所占比例最大,占58%。这些特点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女性就医比例增加可能与女性承担越来越多的家庭和社会角色有关,因此需要重视女性的心理咨询和教育,可以根据性别设立专门的特色诊室;(2)随着社会的发展,急诊对象也发生了变化,中年组是社会生产、生活的主要承担者, 是发展生产力的主力军,因此,他们也是最容易发生各种意外和事故的群体,因此,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有必要通过各种互联网途径加强这一年龄段人群的健康教育,同时也应该对该类人群的常见病及多发病进行调查研究,做到早期防治,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在本研究中,根据就诊季节的分析,就诊人数最多的是夏季,其次是秋季,但是总体而言,四季之间差异不大;这可能与昆明特殊的地理位置、“四季如春”的气候和地域性有关。其中,中老年患者在秋冬季节所占比例较大,而且病情分级为Ⅰ级Ⅱ级的老年患者比较多,这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6];相关文献也报道老年患者急诊就诊的数量一直在增加[7],这与老年人免疫力低下、易感染和同时合并多种慢性病有关,同时老年人疾病的非典型临床表现可能使评估和治疗复杂化,延迟治疗可能导致不良后果,因此他们是急诊抢救病例的主要群体。在报道的COVID-19死亡病例中,老年患者居多,因此在COVID-19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需坚持急危重症患者的疫情防控措施与急诊急救需求并行[8]。应该关注老龄化社会给急诊科带来的变化。

    该项研究中急诊患者的高峰时间为上午09:00~12:00,下午15:00~21:00,这与相关文献报道的情况不同[5],考虑与地方地理位置、气候及生活习惯之间的差异有关。晚高峰考虑与常规门诊关闭,人们休闲时间较多有关。鉴于这一现象,急诊科的医务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排班。在高峰时段及节假日,需要增加人员,尤其是晚高峰时段,这是投诉、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高发时间,医务人员应谨慎对待。同时在疫情防控要求下,对急诊患者及陪同家属进行有效的分层、分类引导和管理至关重要,也是防止发生人员聚集的关键环节。分诊人员在就诊高峰时段不能忽略流行病史的询问,应守好急诊疫情防控第一关。

    急诊科拥挤是获得急救服务过程中的一个障碍,这将导致时间成本的增加[9]。本研究数据显示,非紧急患者的比例为79%,占用了大量的急诊资源,这与文献报道的数据一致[10]。相关研究表明,日益严重的急诊拥堵现象是一个多方面的问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非紧急患者占用了急诊资源[11- 12]。非紧急患者占用了大量急诊资源,将会导致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下降,导致更高的死亡率[13]。相关研究指出通过运用远程医疗,加强与基层医疗单位合作,可以减少大医院的拥堵[14]。在疫情紧张、医疗资源稀缺的当下,需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减少非急需和非必要的医疗活动,并进行有效的分级分层防控管理,尽快减少人员聚集,从而有效地减少拥堵。相关组织管理人员、领导和业务层面需尽快制定相关对策来缓解拥堵现象,同时要强化工作职责和明确分工,改善紧急医疗保健,不断提升综合医院疫情防控管理水平。

    该项研究的数据显示,救护车占前来医院患者的12%,这表明院前急救和转运已成为急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研究报道进一步整合综合医院急诊和院前急救,运用现代化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可以缩短急诊医生的等待时间,提高患者分诊到正确服务的准确性[15]。在考虑急救站和急救医院的空间布局时,应合理调整各级医院的错位分布,以平衡居民获得急救医疗资源的公平性[16]。面对新冠疫情防控,急救电话应与各入网医疗机构(含新冠定点收治医院)建立多通讯线路并用机制,合理分配患者。探索与建立110、119、120三线联动机制,将110、119作为120急救电话超负荷运行时的有效补充[8]

    综上所述,面对COVID-19常态化防控的新形势,应严格执行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防控要求,并不断优化急诊就诊流程,对各类患者进行有序分类,有效排查,合理管控,最大限度降低COVID-19等传染病从外部输人和院内传播的风险。同时急诊科管理者应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患者的特点,合理、科学地配置急诊医疗资源和人员;重视对高发年龄段患者的诊治及健康教育;进一步探索急诊应急管理服务方法及分诊诊疗体系,提高急诊医疗质量安全、诊疗水平和患者满意度。

    本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本研究数据仅为一个医院1 a的数据,可能存在选择偏倚,在后续的研究中笔者将考虑增加样本数据的调查和分析,以期更准确地反映急诊患者的真实情况。

  • [1] [1]BIJKER J B, VAN KLEI W A, KAPPEN T H, et al.Incidence of intraoperative hypotension as a function of the chosen definition:literature definitions applied to a retrospective cohort using automated data collection[J].Anesthesiology, 2007, 107 (2) :213-220.
    [2] [2]DHARMAVARAM S, JELLISH WS, NOCKELS R P, et al.Effect of prone positioning systems off hemodynamic and cardiac function during lumbar spine surgery:an echocardiographic study[J].Spine, 2006, 31 (12) :1388-1393
    [3] [3]SNYGG J, BECH-HANSSEN O, LONN L, et a1.Fluid therapy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evaluation of predictors of volume responsivencss[J].Acta Anaestllesiol Scand, 2009, 53 (1) :26-33.
    [4]蒋海燕, 李俊杰, 李薇, 等.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高龄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的影响[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6 (12) :100-103.
    [5] [5]DAIHUA Y, WEI C, XUDE S, et al. The effect of body position changes on stroke volume variation in 66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with sepsis[J].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2012, 27 (4) :7-12.
    [6] [6]WU C Y, LEE T S, CHAN K C, et al. Does targeted pre-load optimisation by stroke volume variation attenuate a reduction in cardiac output in the prone position[J].Anaesthesia, 2012, 67 (7) :760-764.
    [7] [7]HATTORI K, MAEDA T, MASUBUCHI T, et al. Accuracy and trending ability of the fourth-generation flo trac/vigileo system in patients with low cardiac index[J]. J Cardiothorac Vasc Anesth, 2017, 31 (1) :99-104.
    [8]林玉霜, 唐华东, 郑志强, 等.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复合控制性降压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9, 25 (12) :1099-1099.
    [9]郑进, 王冰.应用不同液体急性等容血液稀释对脊柱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7, 38 (02) :74-77.
    [10] [10]Assessment of hemodynamic efficacy and safety of 6%hydroxyethylstarch 130/0.4 vs. 0.9%Na Cl fluid replacement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epsis:The CRYSTMAS study[J]. Critical Care, 2012, 16 (3) :1-10.
    [11] [11]LEE T C, YANG L C, CHEN H J. Effect of patient Position and hypotensive anesthesia on inferior vena caval pressure[J]. Spine, 1998, 23 (8) :941-947.
    [12] [12]BIAIS M, BERNARD O, HA J C, st a1.Abilities of pulse pressure variations and stroke volume variations to predict fluid responsiveness in prone position during scoliosis surgery[J].Br J Anaesth, 2010, 104 (8) :407-413.
    [13] [13] DAIHUA Y, WEI C, XUDE S, et al. The effect of body position changes on stroke volume variation in 66mechanically ventilated patients with sepsis[J].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 2012, 27 (4) :7-12.
    [14]于瀛, 倪小庸, 杜惠斌, 等.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联合硬膜外阻滞用于患者手术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6, 22 (8) :640-641.
    [15] [15]HERING R, WRIGGE H, VORWERK R, et al. The effects of prone positioning on intraabdominal pressure and cardiovascular and ren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lung Injury[J]. Anesthesia and Analgesia, 2001, 92 (5) :1226-1231.
  • [1] 丁恒, 胡乐, 李由, 崔亮, 张帆, 李兴国.  UBE术式与常规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和放射学结果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910
    [2] 邓婉, 周玉娥, 杨严政, 廖桂.  间歇俯卧位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646
    [3] 邵彬, 汤志伟, 张婧, 董佩娴, 晁云萍.  改良式体位垫降低俯卧位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的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727
    [4] 周玉娥, 尹丽娟, 杨慧波.  俯卧位对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5] 陈太邦, 陆声, 石俊贞, 施荣茂, 梁金龙.  经皮椎弓根螺钉与传统开放式手术治疗A3型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比较,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6] 赵辉, 纳强, 赵佳.  腰椎退行性侧弯合并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的短期手术疗效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7] 张英, 李洪艳, 陈思芳, 廖瑞雪.  回弹型体位垫在ERCP术中左侧俯卧位的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8] 颜悦新, 徐冕, 杨德兴, 刘桠名, 周凤高, 许成, 刘荣.  ARDS患者行俯卧位通气时应用死腔分数评价疗效,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9] 李全, 张源, 梁跃伟, 阮锐, 赵学凌, 谢世伟, 张霖.  腰椎手术并发症-脑脊液漏的研究进展,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0] 宋涛, 肖帆.  光棒引导下气管插管对鼾症手术患者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1] 郑军.  后路椎间盘镜手术与开放椎板开窗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2] 刘荣.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机械通气后期应用俯卧位通气呼吸和循环的临床评价,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3] 赖碁.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高度AVB时临时起搏治疗手术方法探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4] 张跃平.  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Ⅰ期手术治疗体会,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5] 张跃平.  左半结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Ⅰ期手术治疗体会,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6] 袁维诚.  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96例临床体会,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7] 杨冬梅.  同侧俯卧位纠正产妇胎方位240例临床观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8] 两种血液稀释方法对直肠癌患者围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9] 陈本鑫.  腹腔镜和开腹手术治疗老年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临床观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 胸腰椎爆裂骨折28例前路手术并发症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期刊类型引用(1)

    1. 陈军,王碧浪. 中医院急诊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管理措施探讨.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3(02): 251-252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708
  • HTML全文浏览量:  589
  • PDF下载量:  32
  • 被引次数: 1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18-11-13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