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肠道微生态与肥胖相关性研究进展

唐娟 念馨

倪璠, 叶正成, 郭志唐, 李颖楠, 翟广, 钟超, 李珂佳, 陈晓星, 魏东, 吴雪松, 邹仁超, 戈佳云. 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在闭合性十二指肠胰头外伤中的应用[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0, 41(11): 88-92.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01108
引用本文: 唐娟, 念馨. 肠道微生态与肥胖相关性研究进展[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0, 41(03): 137-143.

肠道微生态与肥胖相关性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660153); 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医科大学应用基础研究联合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17FE468(-197)];

  • 摘要: 近年来,肥胖发病率在全球内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随着微生物分子生态学、代谢组学等技术的发展,肠道微生态与肥胖的关系逐渐被揭示,肠道微生态作为机体最大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在维持营养摄取、新陈代谢和免疫反应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及其代谢途径和产物的变化不仅可以促进宿主对能量的摄取导致甘油三酯的沉积,还能通过改变肠道通透性、触发全身炎症反应及与大脑相互作用等潜在机制介导肥胖的发生发展。现就三个方面对肠道微生态与肥胖的相关性予以综述。
  • 我国胰腺损伤常见于交通事故所引起上腹部钝性闭合性损伤,单纯的胰腺外伤非常罕见,多合并有重要脏器和大血管的损伤,尤以合并十二指肠的损伤最为多见[1-2]。其中年轻人多见,临床症状多变,可表现为失血性休克和或腹膜刺激征,而且病情凶险复杂多变,常需急诊手术,手术处理的方式多样,常规的修补或造瘘手术由于术后并发症较多,死亡率高而有争议。近年来,由陈孝平院士首创的陈氏胰肠吻合法在临床上逐渐推广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最危险的并发症-胰瘘的发生率[3],使得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emergency pancreaticodenetomy,EPD)的安全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与急诊手术中应遵循的损伤控制性原则不再冲突,所以在胰腺合并十二指肠外伤的急诊手术中胰十二指肠切除的应用越来越多。笔者通过回顾性分析21例闭合性十二指肠胰头外伤的病例资料,探讨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对闭合性十二指肠胰头外伤的应用价值。

    回顾性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自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21例闭合性十二指肠胰头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4例,平均年龄(23.15±9.50)岁。受伤就诊时间2~9 h,平均3.5 h。受伤原因:车祸伤11例,坠落伤8例,上腹部冲击伤2例。按美国创伤外科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urgery of trauma,AAST)器官损伤分级(organ injury scale,OIS)标准[4]:III级5例,IV级13例,VI级3例。除 7例为单纯性十二指肠损伤破裂外,其余病例均合并有其他器官损伤:合并肝脾破裂 2例,空肠破裂1例,胃破裂1例,横结肠挫伤3例,后腹膜血肿3例,肠系膜血管破裂出血1例,合并肢体骨折7例。

    根据是否行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分为EPD组和非EPD组,其中5例行急诊胰十二指肠手术为EPD组,非EPD组包括行传统的胃、胆道、空肠三造瘘手术、单纯造瘘或修补 + 引流术、B超介入 + 内镜胰管支架植入术,比较两组患者平均年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胰瘘、胆瘘、肠瘘、术后出血、感染、局限性积液)、死亡率、平均住院天数等指标在统计学上的差异。

    应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bar{x}\pm s $)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即P50(P25,P75)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Fisher' s精准概率发检验。P < 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急诊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5例EPD组患者中:平均年龄(28.60±5.18)岁,平均手术时间(270.00±47.43)min,术中出血量(450.00±165.83)mL,平均住院天数(15.00±4.85)d,术后胰瘘1例,局限性积液1例,无胆漏、肠漏、术后出血、感染,无术后死亡病例;而在8例行胃、胆道及空肠三造瘘术及6例单纯造瘘或修补 + 引流术、2例B超介入 + 内镜胰管支架植入术组成的非EPD组患者中:平均年龄(40.81±12.48)岁,平均手术时间(266.88±96.73)min,术中出血量(695.63±399.02)mL,平均住院天数(53.19±27.58)d,术后胰瘘11例,胆瘘5例,肠瘘6例,术后出血6例,感染12例,局限性积液9例,术后死亡3例;由此可见,EPD组患者平均年龄小于非EPD组(P < 0.05)且行急诊胰十二指肠手术组在平均住院日和术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上明显低于未行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P < 0.05),见表1

    表  1  EPD组与非EPD组一般资料比较($\bar x \pm s $
    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between EPD group and Non-EPD group($\bar x \pm s $
    项目EPD组急诊胰
    十二指肠切除
    非EPD组t/x2/zP
    胃、胆道及空肠
    三造瘘术
    单纯修补或
    造瘘+引流术
    B超介入+内镜
    胰管支架植入术
    n 5 8 6 2
    年龄(岁) 28.60 ± 5.18 40.81 ± 12.48 −3.144 0.006*
    手术时间(min) 270.00 ± 47.43 266.88 ± 96.73 0.069 0.946
    术中出血量(mL) 450.00 ± 165.83 695.63 ± 399.02 −1.322 0.202
    术后并发症[n (%)]
     胰漏 1(20.00) 5(31.25) 4(25.00) 2(12.50) 0.119
     胆瘘 0(0.00) 2(12.50) 1(6.25) 2(12.50) 0.278
     肠瘘 0(0.00) 2(12.50) 4(25.00) 0(0.00) 0.262
     术后出血 0(0.00) 3(18.75) 3(18.75) 0(0.00) 0.262
     感染 0(0.00) 5(31.25) 7(43.75) 0(0.00) 0.006*
     局限性积液 1(20.00) 4(25.00) 5(31.25) 0(0.00) 0.311
    死亡例数[n (%)] 0(0.00) 2(12.50) 1(6.25) 0(0.00) 0.549
    平均住院天数(d 15.00(10.50,19.50) 48.00(30.00,68.25) −3.303 0.001*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16例患者术后定期门诊随访,随访时间3-24月,平均随访时间(11.64±5.57)月,EPD组5例患者出院后无特殊,非EPD组中有3例患者出院后1~5月内因十二指肠狭窄再次手术行胃空肠吻合术后痊愈出院,有1例患者出院7月后因胆道良性狭窄在内镜下行塑料支架植入术后病情好转,目前仍在门诊随访。典型病例术前影像学资料及术中图片见图1图2

    图  1  胰头离断伤行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A:术前CT检查示胰腺横断;B:术中探查见胰腺横断面;C:手术切除标本。
    Figure  1.  Emergency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for pancreatic head laceration
    图  2  外伤十二指肠破裂坏死行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A、B:术前CT检查示十二指肠破裂;C、D:术中探查见腹膜后巨大血肿,十二指肠降段、水平段坏死明显,但腹腔感染未扩散;E:“陈氏胰肠吻合”行胰腺断端缝合止血;F:手术标本。
    Figure  2.  A case of duodenal rupture and necrosis caused by trauma underwent emergency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对于胰腺合并十二指肠损伤的手术方式选择目前争议较大,部分学者认为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风险高,术后致命的并发症——胰瘘发生率高,死亡率高[5-6],应该遵循损伤控制原则在最短时间行造瘘或修补,加强引流以期避免胰十二指肠手术带来的高风险[7]。但是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笔者团队发现事实情况并非如此。大部分造瘘和修补的患者常因各种消化液的激活、严重不可控制的腹腔感染导致大出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虽然部分病例也可行传统的三造瘘手术,待病情控制后再行确定性手术,但是病程长、患者痛苦多、即使恢复后患者往往不愿意再次接受手术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这些因素都是临床医师在处理胰腺合并十二指肠损伤的患者时需要综合考虑的。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必须严格控制适应征,按美国创伤外科胰腺损伤的标准分级在IV级以上且有经验的肝胆外科实施[8-10],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两方面顾虑:一方面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必然手术创伤大,是对外科手术技术有较高要求的IV级手术,如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那必将会危及病人生命。但据笔者的观察,目前大部分县级医院的外科医师都接触过胰十二指肠手术,且随着外科理念和技术的进展,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变得越来越普通,尤其是陈孝平院士首创的“陈氏胰肠吻合”已经使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严重并发症-胰瘘的发生率下降至1%,且90%以上只是A级或B级胰瘘,很少出现C级胰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安全性得到了保证[3]。文中5例行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均采用“陈氏胰肠吻合”,在胰腺断端缝合止血后,采用“00”“000”大针prolene无创血管缝线,贯穿胰腺连续缝合行空肠内翻套入式胰肠吻合,以达到胰腺-空肠两层内翻缝合的效果。在行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陈氏胰肠吻合”不仅能适用于正常胰管或细小胰管的吻合中,而且操作简便,效果可靠。在笔者团队使用“陈氏胰肠吻合”的共4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的患者中,只有1例发生A级生化瘘。目前,陈孝平院士已在全国多个中心进行临床试验,相信这将是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成功的重要保障。另外,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由于不需淋巴清扫,手术难度下降了不少,针对县级医院真正存在的困难是在正常胆管重建时缺乏5-0或6-0的可吸收缝线,12号T管和手术放大镜。笔者团队曾受邀赴县级医院处理胰腺合并十二指肠损伤的患者,手术顺利,但是找适合的缝合线和支撑管花费不少时间。第二个顾虑是腹腔感染的扩散,胰腺损伤患者常合并其它脏器的损伤,特别是十二指肠的损伤,所以在行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前感染已经存在,如果超过24 h,甚至部分报道甚至认为超过10 h感染就已扩散,这时候行急诊胰十二指肠切除确实是不安全的[11-12]。本组病例里最晚的1例患者是受伤后17 h,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故笔者认为受伤后24 h行胰十二指肠切除也是安全的。当然这还需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和随访。综合以上两点,对于受伤时间未超过24 h,局部腹腔感染未扩散的严重的胰头、十二指肠损伤,采用“陈氏胰肠吻合”技术且具备必要的耗材、设备支持的医院行急诊胰十二指肠指肠切除术是一种可行有效的选择。

    目前,关于胰腺损伤的新进展现在报道最多的是B超介入穿刺引流和内镜胰管支架植入的有机结合,但是这种治疗方法仅限于III级以下没有腹膜炎和大出血的患者,或者说可以采用保守治疗的胰腺损伤的患者13-15],而且对B超介入和消化内镜医师有较高的要求,本组病例中有2例保守治疗的患者采用B超介入下腹腔穿刺引流,内镜下胰管支架植入治疗,取得了非常好的微创治疗效果,与国内多个临床中心的报道类似。

    综上所述,对胰腺合并十二指肠损伤的患者,术中探查发现胰腺IV级损伤且受伤时间在24 h内,腹腔脏器破裂但感染不严重,具备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条件者行急诊胰十二指肠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此种情况下,陈氏胰肠吻合是手术成功和良好预后的重要保证。

  • [1] 李波, 孙杨, 缪应雷.  炎症性肠病的肠道微生态变化及对策,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401
    [2] 聂忠顺, 缪应雷.  生物制剂背景下粪菌移植对炎症性肠病的应用前景,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1023
    [3] 牛俊杰, 姬文娟, 于拽拽.  肠道菌群、血清ET、PCT水平与脓毒症病情程度、预后的相关性,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420
    [4] 李媛媛, 宋亚贤, 徐玉善, 曾晓甫, 袁惠, 徐兆, 江艳.  肠道菌群代谢物TMAO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210
    [5] 王艾云, 王雨婷, 蔡静, 倪若妍, 罗彩莹, 喻卓, 陈鹏.  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1223
    [6] 徐琳, 高开成, 贾杰, 李煜阳, 王华伟, 况轶群, 赵昱.  参苓白术散对甲基苯丙胺诱导小鼠肠道菌群改变的作用机制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829
    [7] 邓绍友, 赵玉兰, 王佩锦, 李蓉, 李进涛, 郑红.  恒古骨伤愈合剂联合广谱抗生素改善db/db小鼠胰岛素抵抗和肠道菌群,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530
    [8] 李露, 田云粉.  肠道菌群与儿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708
    [9] 李丹, 万绪莲, 李律宇, 云宇, 罗光云, 刘韦兵, 林公府, 李宁, 黎勇坤, 段为钢.  尿酸酶缺失大鼠肠道菌群的变化,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205
    [10] 梁彩红, 孟明耀, 李欣欣, 熊晶晶, 李檬, 刘梅, 侯宗柳, 黄永坤.  肠道菌群代谢物脱氧胆酸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402
    [11] 杨顺航, 李炯明, 刘建和, 王光, 李沛.  肠源性高草酸尿症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734
    [12] 郭艳东, 洪汝丹, 汪艳蛟, 张腾, 冯月梅, 张霓裳, 钱映, 杨早改, 米飞, 殷建忠.  培哚普利对肥胖大鼠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1101
    [13] 刘四香, 黄永坤, 王明英, 胡红卫, 马敏, 凌昱.  功能性便秘患儿的肠道菌群分析及治疗干预,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309
    [14] 唐嘉黛, 谢琳, 宋红莉, 陈娇娇.  代谢综合征与胃癌发生发展的相关性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1130
    [15] 杨璐, 施文军, 赵玲, 杜士刚, 陈珮琪, 柯亭羽.  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面积与肥胖及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932
    [16] 梁睿, 淳于纬训, 沈焘, 孙乐, 李云峰.  肠道菌群和免疫在结直肠肿瘤中作用研究进展,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7] 薛平燕, 江艳, 徐玉善, 袁惠, 李璇, 宋亚贤, 刘华.  肠道菌群结构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中的改变,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01120
    [18] 王瑞涛, 贾庆安, 牟怡平, 耿智敏, 刘昌.  胆宁片调节肠道菌群移位消除胆道炎症及预防胆石形成的临床评价,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9] 李显丽.  艾塞那肽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 徐镇平.  芒果苷代谢产物1,3,6,7-四羟基三口酮的全合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475
  • HTML全文浏览量:  1260
  • PDF下载量:  71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