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优先发表

优先发表栏目展示本刊经同行评议确定正式录用的文章,这些文章目前处在编校过程,尚未确定卷期及页码,但可以根据DOI进行引用。
HPV16 E6、E7多表位DNA疫苗的构建及免疫效果评估
崔湘杰, 陶玉芬, 朱兰芳, 姚宇峰, 史荔
摘要(144) HTML(181) PDF (19)
摘要:
  目的  构建和评价HPV16 E6、E7多表位DNA疫苗诱导的特异性CTL细胞应答及其对肿瘤生长的干预作用,从而揭示其作为候选HPV治疗性疫苗的潜能。  方法  首先通过IEDB网站中的MHC I Processing Predictions和MHC I Binding Predictions方法,分别预测人类HLA-A*02:01、HLA-A*11:01、HLA-A*24:02和C57BL/6小鼠H-2b的限制性CTL表位,然后根据评分以及ELISPOT实验筛选出2者共同呈递的CTL表位,并将其构建成多表位DNA疫苗(pVAX1-10P)。从预防性和治疗性2个方面研究pVAX1-10P对小鼠移植TC-1异位癌的免疫干预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特异性CTL应答。  结果  获得10条可被人与鼠MHC分子共呈递的CTL表位,ELISPOT结果表明这10条CTL表位均能诱导小鼠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由此构建的多表位DNA疫苗pVAX1-10P无论在预防性实验还是治疗性实验中,均能诱导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并抑制肿瘤的生长。  结论  构建的HPV16 E6、E7多表位DNA疫苗pVAX1-10P能够诱导特异性CTL应答,显著抑制肿瘤生长,有望作为候选HPV治疗性DNA疫苗。
质量调整生命年的测算方法及其应用发展
宋崇伟, 孟琼, 孙云瑞, 侯忠鑫, 邓皓远, 程楠, 李一, 王倩
摘要(176) HTML(125) PDF (4)
摘要:
质量调整生命年(quality adjusted life years,QALYs)作为多维健康效用指标的1种,它在卫生经济学评价和疾病负担评价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未见详细归纳阐述不同研究类型下QALYs测算方法的报道。该文主要探讨了QALYs计算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并进一步归纳总结在具体研究中如何根据研究设计来选择合适的QALYs计算方法,以期为研究者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其在我国卫生领域研究中的应用。
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脉冲射频治疗胸椎高节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
毛健宇, 陈建军, 阎静楠, 王泉, 詹力, 李石乔, 保文莉
摘要(124) HTML(99) PDF (1)
摘要: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肋间神经脉冲射频射频治疗胸椎高节段带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第1、2、3肋间神经支配区域的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67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34例,男15例,女19例,平均年龄为(50.6±11.5)岁,在超声引导下行第1、2、3肋间神经脉冲射频治疗;对照组33例,男16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51.5±12.7)岁,在超声引导下行第1、2、3肋间神经阻滞。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3、6、12个月的VAS疼痛评分、Pain DETECT量表评分变化,以及观察治疗后1a内症状复发率。  结果  67例患者治疗后获完全随访。治疗后2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试验组患者治疗后1、3、6、12个月VAS疼痛评分、Pain DETECT量表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一组内患者治疗后1、3、6、12个月VAS疼痛评分、Pain DETECT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试验组治疗后1 a内症状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1 a内症状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脉冲射频射频可治疗高节段胸神经区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早发性脊柱侧凸合并胸廓发育不全综合征幼猪模型的肺发育相关分子分析
代兴飞, 李啟堂, 严荣爽, 张清东, 潘呈, 费德锐, 马裕俭, 徐世鑫, 张颖
摘要(109) HTML(158) PDF (0)
摘要:
  目的   基于已建立的早发性脊柱侧凸合并胸廓发育不良综合征(EOS+TIS)幼猪模型及治疗模型获取组织标本,进行转录组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影响肺发育相关的部分HUB基因。  方法   建立EOS+TIS及治疗动物模型,进行HE及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及纤维化程度,并对3组(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肺组织测序。利用R软件的DESeq2进行差异分析,运用DAVID数据库进行差异基因的GO/KEGG富集分析,筛选核心基因,预测相关通路,并通过PCR和免疫印迹实验进行验证。  结果   (1)HE染色结果:模型组肺组织体现了显著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治疗组获得明显改善;Masson染色结果:模型组肺纤维化程度较重,治疗组减轻;(2)DESeq2分析表明,正常组与模型组有170个上调和262个下调基因,而模型组与治疗组有323个上调和467个下调基因;(3)GO功能注释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外基质、质膜组成、免疫应答、炎症反应、钙离子结合、细胞因子活性等功能。KEGG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等通路;(4)筛选出共同基因THBS1;(5)PCR和Western Blot实验验证,THBS1在模型组中下调,治疗后上调(P < 0.05),使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TGF-β在3组中的表达量,模型组下降,治疗后上升(P < 0.05)。  结论   THBS1与TGF-β参与了早发性脊柱侧凸合并胸廓发育不全综合征幼猪模型的肺发育变化过程。
过表达三结构域蛋白48调控p-ERK1/2抑制胶质瘤生长的作用机制
姜右川, 余妍, 赵国, 李世存, 丁鹏
摘要(269) HTML(253) PDF (4)
摘要:
  目的  探究过表达三结构域蛋白48(tripartite motif protein,TRIM)对胶质瘤生长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  方法  将12只裸鼠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接种过表达TRIM48的U87胶质瘤稳转株(oeTRIM48组)及其对照细胞株(Vector组)。接种后每3 d测定肿瘤体积,4周后取出肿瘤组织并记录瘤重。肿瘤组织做HE染色,并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Ki-67的表达,使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分别检测裸鼠肿瘤和人胶质瘤组织芯片中的TRIM48、ERK1/2和p-ERK1/2水平。  结果  oeTRIM48组裸鼠肿瘤体积、重量比Vector组裸鼠明显降低(P < 0.0001);HE染色结果显示oeTRIM48组细胞核减小、核分裂象减少;Ki-67阳性区域显著降低(P < 0.0001),而且oeTRIM48组p-ERK1/2蛋白水平比Vector组显著降低(P < 0.01)。组织芯片免疫组化显示,TRIM48和p-ERK1/2在癌旁组织分别呈高表达和低表达,在肿瘤组织则相反。  结论  过表达TRIM48能够抑制胶质瘤生长、增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ERK1/2信号通路有关。
益生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Aβ表达的影响及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梁国晶, 冀琨, 张恺纯, 张玉芳, 安晶, 张钰鸽, 文娟, 任海燕
摘要(126) HTML(157) PDF (3)
摘要:
  目的  探讨益生菌干预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Aβ表达的影响及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方法  实验动物为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4组,各组n = 12:假手术组、模型组、益生菌组、依达拉奉组。假手术组仅分离颈总动脉,其余各组使用线拴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脑损伤程度使用神经行为学评分评估;大鼠脑组织梗死面积使用TTC染色观察;大鼠大脑海马CA1区与皮层区神经元病理形态学改变特征使用HE染色观察;Aβ蛋白的表达使用免疫组化实验检测。  结果  模型组相较假手术组,神经行为学评分升高(P < 0.05),脑梗死面积增加(P < 0.05),海马CA1区与皮层区神经元出现损伤,Aβ蛋白表达显著上调(P < 0.001,P < 0.05);益生菌组、依达拉奉组与模型组相比,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P < 0.05),脑梗死面积减小(P < 0.05),海马CA1区与皮层区神经元损伤减轻,Aβ蛋白表达水平在两组中均显著下调(P < 0.001,P < 0.05);依达拉奉组改善更为明显。  结论  益生菌干预可下调Aβ蛋白的表达,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损伤、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
MAPK1NRAS基因多态性与云南汉族人群宫颈上皮内瘤变的相关性
牛志鑫, 汤丽华, 史磊, 洪超, 姚宇峰, 严志凌
摘要(425) HTML(169) PDF (4)
摘要:
  目的  探讨在云南汉族人群中NRAS基因与MAPK1基因rs14804和rs9340多态性位点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易感性的相关性。  方法  随机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416例CIN患者和983例健康对照个体,通过TaqMan探针法对NRAS基因与MAPK1基因的SNPs位点(rs14804和rs9340)进行基因分型,分析2个SNPs位点与云南汉族人群CIN发生风险的相关性。  结果  MAPK1基因的SNP位点rs9340等位基因(P = 0.008)和基因型(P = 0.002)在CIN组与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等位基因A可能与更高的CIN发生风险相关(OR = 1.28,95%CI 1.07 ~ 1.54),尤其是低年龄组(≤ 50岁)人群的CIN风险相关(OR = 1.35,95%CI 1.09 ~ 1.67)。  结论  MAPK1基因的SNP位点rs9340可能与云南汉族人群CIN发生风险具有相关性。
原发性肝神经内分泌瘤11例诊断及治疗
罗炯, 苏纪烽, 王琳
摘要(299) HTML(156) PDF (2)
摘要:
  目的  总结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primary neuroendocrine tumours of the liver,PHNET)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分析其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诊疗情况,以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自2016年1月1日至2023年5月9日诊治的的11例PHNET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病理学检查结果、诊疗过程及预后情况。   结果  11例PHNET患者中女性7例,男性4例;年龄24~68岁,中位年龄65岁;患者以腹痛为主要症状,其中5例腹痛、1例腹胀、其余5例无明显临床症状。患者AFP、CEA、HBsAg均阴性,仅2例患者CA-199升高。7例超声造影图像均呈现“快进快出”模式;6例256CT增强扫描均显示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和平衡期的强化减退;5例磁共振(MRI)扫描表现出簇状分布或大灶周围伴子灶,T1WI序列低信号4例、混杂高低信号1例,T2WI序列均呈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均显示病灶边缘间隔强化。组织病理学检查患者均为NET,其中G1期2例、G2期9例,CgA阳性率72.73% (8/111),Ki-67阳性率100.00% (11/11),CD-56阳性率81.82% (9/11),Syn阳性率100.00% (11/11)。9例患者进行肝切除根治术治疗,2例行穿刺活检后未有后续治疗;随访6.0~37.0个月,期间6例生存、2例死亡、3例失访;术后复发5例,其中4例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处理,1例TACE+口服靶向药物索尼替尼处理,共4例存活。  结论  PHNET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有赖于组织病理学检查并排除其他病变后确诊,早期发现和联合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策略。
早发性脊柱侧弯合并胸廓功能不全综合征幼猪模型肺组织学及超微结构
李啟堂, 代兴飞, 张清东, 严荣爽, 潘呈, 费德锐, 马裕俭, 徐世鑫, 张颖
摘要(126) HTML(170) PDF (2)
摘要:
  目的   探究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合并胸廓功能不全综合征(thoracic insufficiency syndrome,TIS)幼猪在生长友好技术治疗前后肺组织学及超微结构变化。  方法   选择6周龄幼猪,随机分为对照组(n = 3)、模型组(n = 5)和治疗组(n = 5),在6 周龄时构建EOS+TIS幼猪模型。在14周龄时解除拴系的同时行矫正治疗。18周龄时对幼猪实施安乐死,取肺组织行HE染色、Masson染色,对3组肺组织的肺实质、肺血管发育进行病理学观察;通过量化放射状肺泡计数(RAC)、肺泡壁厚度(AWT)、肺泡腔面积比(ASDR)、呼吸膜厚度(RFT)、平均胶原纤维量(ACFV)、肺毛细血管密度(PCD)、肺动脉壁厚度比值(WT%)和肺动脉壁横截面积比值(WA%)指标评价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肺纤维化表现;同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幼猪模型肺组织超微结构的改变。  结果   3组幼猪模型病理学观察: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表现出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及肺纤维化,治疗组上述表现获得缓解。 3 组幼猪RAC、AWT、ASDR、RFT、ACFV、PCD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WT%、WA%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透射电镜下模型组细胞结构受到破坏、完整性差,治疗组细胞结构得到改善。  结论   EOS+TIS幼猪肺组织学及肺超微结构主要体现了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及肺纤维化的表现;在获得生长友好技术治疗后上述改变均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
云南地区53例先天性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特征及UGT1A1基因多态性分析
李娟, 邓成俊, 何舒丽, 李英, 王美芬
摘要(190) HTML(173) PDF (1)
摘要:
  目的  探讨云南地区53例UGT1A1基因突变所致的先天性高胆红素血症(Gilbert 综合征、Crigler - Najjar 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UGT1A1基因突变特点。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间昆明市儿童医院消化内科53例Gilbert 综合征(GS组)、 Crigler - Najjar Ⅱ 型综合征(CN-2组)患儿的临床数据、UGT1A1基因突变结果,回顾性分析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基因多态性。  结果  少数民族患儿均在2组中发病率较高,CN-2组中女性比例比GS高。肝脏系统方面,CN-2组TBil、IDB水平较GS组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GS组肝脏结构正常,CN-2组有3例病人肝胆结构有异常。肝外系统方面,血液系统、糖代谢无异常,血脂、甲状腺功能代谢有异常,GS组有维生素D不足,CN-2组存在维生素A、D缺乏及维生素E水平下降。2组患儿均存在心脏结构异常,但CN-2组较GS组发病率高。在所有患者中,突变频率最高的为发生在5号外显子上的c.1456T>G(32例,60.37%),其次为c.1091C>T(14例,26.42%)、1号外显子c.211G>A(6例,11.32%)和c.1198A>C(4例,7.55%)。c.1456T>G位点突变在GS组和CN-2组的频率分别为69.23%和57.5%(9例和23例),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其次突变频率较高的为c.1091C>T(4例和10例),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GT1A1基因单倍型1、3、4在GS 组和CN-2组间的频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  结论  在本研究中,GS 组和CN-2组在肝脏系统、肝外系统的临床表现存在不同,UGT1A1基因突变频率最高的为发生在5号外显子上的c.1456T>G(32例,60.37%)。经统计分析,本研究队列中的4种主要突变形式,在性别和不同民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慢性乙型肝炎者外周血SAA/CRP、NLR水平与HBV-DNA载量、病情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陈春燕, 樊子勉
摘要(223) HTML(165) PDF (1)
摘要:
  目的   探究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外周血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与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比值(SAA/CRP)、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s lymphocytes ratio,NLR)水平与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及病情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100例CHB患者作为研究组,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轻度(单纯CHB,n = 36)、中度(乙肝代偿期肝硬化,n = 33)和重度(乙肝失代偿期肝硬化,n = 31)。另选同期、同年龄段5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研究组不同病情程度、对照组一般资料、血清SAA/CRP、NLR水平,并比较研究组不同HBV-DNA载量患者血清SAA/CRP、NLR水平,分析CHB患者血清SAA/CRP、NLR水平与HBV-DNA载量、病情程度的相关性;所有患者均行抗病毒治疗,治疗24周,比较不同抗病毒疗效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2周、24周血清SAA/CRP、NLR水平及变化值,分析治疗前后血清SAA/CRP、NLR水平变化值预测疗效的价值。  结果   重度CHB患者血清SAA/CRP、NLR水平>中度CHB患者>轻度CHB患者>健康人群(P < 0.05);高载量患者血清SAA/CRP、NLR水平>中载量患者>轻载量患者(P < 0.05);CHB患者血清SAA/CRP、NLR水平与HBV-DNA载量(r = 0.756、0.709)、病情程度(r = 0.776、0.745)呈正相关(P < 0.05);无应答患者治疗后12周、24周外周血SAA/CRP、NLR水平均高于应答患者,变化值均低于应答患者(P < 0.05);SAA/CRP△1、NLR△1单独预测的AUC分别为0.752、0.773,联合预测△1的AUC为0.861;SAA/CRP△2、NLR△2单独预测的AUC分别为0.796、0.819,联合预测△2的AUC为0.967,大于联合预测△1的AUC(P < 0.05)。  结论   CHB患者的SAA/CRP、NLR与CHB HBV-DNA载量及病情程度具有统计学意义,临床可通过其水平变化评估病情及预测预后。
支气管肺泡灌洗复合低分子肝素对重症肺炎患者的影响
曾阳, 王茜, 田茂良
摘要(132) HTML(115) PDF (1)
摘要:
  目的  分析支气管肺泡灌洗复合低分子肝素对102例重症肺炎俯卧位通气患者病情转归的影响。  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102例重症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 = 51,常规治疗+低分子肝素)与研究组(n = 51,常规治疗+低分子肝素+支气管肺泡灌洗)。对比2组治疗前、治疗1周时血气指标[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吸动力学指标[呼吸做功(WOB)、气道阻力(Raw)、动态顺应性(Cdyn)]、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最大呼气容积(FEV1)、最高呼气流速(PEF)]、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及D-二聚体水平,统计2组不良预后(死亡、入住ICU、插管+有创呼吸机)发生率。  结果  治疗1周后,研究组SaO2、PaO2水平比对照组高,PaCO2比对照组低(t = 4.649、3.774、4.792,P < 0.05);治疗1周后,研究组WOB、Raw比对照组低,Cdyn比对照组高(t = 7.207、5.401、3.150,P < 0.05);治疗1周后,研究组FVC、FEV1、PEF比对照组高(t = 3.834、3.960、3.908,P < 0.05);治疗1周后,研究组TNF-α、IL-6、IL-8、D-二聚体水平比对照组低(t = 5.642、5.002、6.712、4.127,P < 0.05);研究组不良预后发生率比对照组低(χ2=4.547,P < 0.05)。  结论  支气管肺泡灌洗复合低分子肝素可缩短重症肺炎俯卧位通气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改善血气指标、呼吸动力学,提升肺功能,降低炎症因子水平,从而促进病情转归。
LC-MS/MS法研究酒精对人体血液中内源性GHB的影响
罗芳, 赵瑞斌, 李国军, 付旭宪, 范贤谋, 苏少明, 文云波, 黄齐林, 李斌
摘要(110) HTML(100) PDF (2)
摘要:
  目的  运用LC-MS/MS法研究酒精对人体血液中内源性GHB含量的影响。  方法  建立血液中γ-羟基丁酸(GHB)、γ-丁内酯(GBL)和1,4-丁二醇(1,4-BD)的LC-MS/MS法,以22名健康受试者为研究对象,模拟真实案例饮酒,测定研究对象饮酒前、饮酒7 h后血液中内源性GHB的含量,比较饮酒前后血液中内源性GHB的含量。  结果  GHB在0.1~50 µg/mL浓度范围、GBL和1,4-BD在0.15~50 µ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 > 0.999),GHB、GBL和1,4-BD的检出限分别为0.015 µg/mL,0.025 µg/mL和0.01 µg/mL,定量限分别为0.1µg/mL,0.15 µg/mL和0.15 µg/mL。3种目标物的基质效应在18.2%~20.1%之间,回收率为81.6 %~92.3%,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0%,准确度为-5.8%~7.0%。饮酒7 h后血液中内源性GHB浓度范围为0.71~3.81 µg/mL,相比饮酒前GHB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饮酒7 h后人体血液中内源性GHB含量增高,但浓度低于4 µg/mL,为真实案例涉及的内外源性GHB的判定提供数据支持,丰富了GHB的法医毒物学数据。
SIRI指数对脑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测价值
林白雪, 张蕾, 高明珠, 孙海梅, 叶莉芳, 王英, 任婵, 杨肖蓉
摘要(113) HTML(178) PDF (2)
摘要:
  目的   探讨系统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index,SIRI)对脑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测价值。  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基线资料,计算SIRI指数。根据卒中发病7 d内是否发生SAP将患者分为SAP组(665例)和非SAP组(466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SIRI指数与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SAP的关系,采用ROC分析SIRI对SAP的预测价值。  结果   总计667例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纳入分析,患者中位年龄为67.00 (56.00~76.00)岁,SAP的发生率为29.92%。SAP组患者年龄、房颤发生率、抑酸药物使用率、留置胃管使用率、 空腹血糖值、NHISS评分的中度和重度患者占比、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数、单核细胞数、SIRI指数占比均高于非SAP组(P < 0.05);但是,SAP组患者血红蛋白值和淋巴细胞数均低于非SAP组(P < 0.05);年龄、留置胃管、NHISS评分越高组以及SIRI指数为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SAP的危险因素,ROC分析显示SIRI对脑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的预测准确度为0.707(95%CI:0.662~0.753,P < 0.001)。  结论   SIRI指数与脑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发生相关,对脑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性肺炎具有预测价值。
HIF-1α通过调控上皮-间充质转化对胆囊癌侵袭转移的影响
李鹏, 邹仁超, 代龙翱, 傅嵩洲, 魏东, 唐波
摘要(143) HTML(191) PDF (0)
摘要:
  目的  探讨HIF-1α对胆囊癌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及其相关调控机制。  方法  构建GBC-SD细胞,使用慢病毒转染,分别得到实验组(HIF-1α shRNA)、阴性对照组(空载慢病毒转染)和空白对照组(未处理)。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E-Cadherin、N-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GBC-SD细胞的迁移能力用细胞划痕实验检测,GBC-SD细胞的侵袭能力Transwell 侵袭实验检测。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 0.001),N-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 < 0.001),对照组之间E-Cadherin、N-Cadherin蛋白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P > 0.05)。实验组细胞划痕愈合度较对照组低(P < 0.001)、穿模个数较对照组少(P < 0.001),而对照组之间细胞划痕愈合度、穿模个数无明显差异(P > 0.05)。  结论  靶向敲低HIF-1α可以降低GBC-SD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上皮间质转化有关。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配合快速康复技术在多发伤患者中的运用效果及影响因素
沈蓝, 陈朝明, 代建能, 普伦庆, 王天瑞, 马刚
摘要(188) HTML(264) PDF (0)
摘要:
  目的  分析快速康复技术配合损伤控制在多发伤患者康复中的临床效果及其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探讨影响并发症发生的因素。  方法  收集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红河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11月间的108例多发伤患者临床资料,分为A组(55例)和B组(53例)。A组采用快速康复措施+损伤控制,B组采用常规康复措施+损伤控制。比较2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A组在凝血功能、乳酸、体温恢复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方面明显优于B组(P < 0.05),而手术时间则较长(P < 0.05)。A组术后ISS评分及Mb、CK、HMGB1水平均低于B组(P < 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7例)低于B组(20例)(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康复措施是影响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因素。  结论  快速康复技术配合损伤控制治疗多发伤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其中良好的康复治疗方式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椎间孔镜治疗单节段非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的效果分析
李由, 丁恒, 崔亮, 赵元曦, 展恩雨, 李兴国
摘要(228) HTML(159) PDF (0)
摘要:
  目的  通过观察后外侧入路椎间孔镜技术与后路腰椎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非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结果,评估后外侧入路椎间孔镜治疗单节段非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的疗效和优势。   方法  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16年6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42例非特异性腰椎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4例,女18例,平均54岁,分为A、B 2组,每组21例,A组患者均行后外侧经皮椎间孔镜下清创术,联合软组织浸泡法提高病原学检出率。B组患者均行后路腰椎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比分析手术前后腰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腰椎评分(JOA)、腰椎ODI量表评估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白细胞、超敏C反应蛋白、血沉等感染指标,病原耐药菌的治疗效果、细菌培养率和术后并发症。  结果  采用后外侧经皮椎间孔镜下清创术联合软组织浸泡法,获取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90%。结果表明:患者术后症状缓解明显,生活质量提高;A/B组的VAS、JOA、ODI,术后1周、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均有改善。术后7 d的JOA评分A组分数高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7 d的ODI评分A组低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感染指标中,CRP、ESR在术后3 d、术后7 d、A组远小于B组,且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后外侧入路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隙感染结合软组织浸泡法细菌培养率高、可有效减轻患者疼痛,提高生活质量;明显降低感染指标;对于高龄基础疾病多、细菌毒力强、高热、炎症指标较高、预估置入内固定物感染风险较高、不能耐受全麻手术的的高危患者人群安全有效。
DRD1在神经系统疾病和功能中的研究进展
李瑾瑜, 冯良升, 高扬, 李钰, 吴帮旭, 邹英鹰
摘要(240) HTML(228) PDF (13)
摘要:
多巴胺D1受体(dopamine D1 receptor ,DRD1)是目前已知神经系统表达最广泛的多巴胺受体亚型。DRD1能通过多种信号通路发挥运动、情感、认知、学习记忆以及神经内分泌等功能。这些功能可能与帕金森综合征、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以及免疫有关。而DRD1的表达变化通常提示了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变。因此DRD1可以作为神经系统疾病和功能变化的潜在指标和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潜在靶点。综述了DRD1在神经系统中的分布和功能,重点强调了DRD1与神经系统相关的信号通路。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相关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构建
姬燕梅, 李文俊, 李青芸, 郭妮, 蒙妮, 周丹, 李秋宇, 金醒昉
摘要(176) HTML(119) PDF (5)
摘要:
  目的  探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发生的相关因素并构建列线图临床预测模型。  方法  以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后使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测量表进行认知功能评估,根据评分分为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组和卒中后无认知障碍(post-stroke no cognitive impairment,PSNCI)组,收集2组患者基线资料、外周血及头颅磁共振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索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据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  结果  共纳入175例研究对象,其中PSCI组81例,PSNCI组94例,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日常活动能力受损、HCY、脑梗死体积、脑萎缩是早期PS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受教育年限、血红蛋白是PSCI发生的保护因素(P < 0.05)。据此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ROC曲线分析列线图模型预测认知障碍的曲线下面积为0.830(95%CI:0.77~0.89),校准曲线内部验证结果显示偏倚校正曲线趋于理想曲线,模型区分度与准确度均较好。临床决策曲线显示模型能有较好的临床净获益。  结论  卒中后认知障碍早期往往容易被忽略,多因素联合构建临床预测模型有助于PSCI的早期识别和高危人群的筛查,对其防治有重要意义。
胸腔内注射凝血酶、引流管悬吊联合治疗难治性气胸的疗效
张忠强, 胡丽丽, 陈俊丽
摘要(176) HTML(130) PDF (2)
摘要:
  目的  探讨胸腔内注射凝血酶、引流管悬吊联合治疗难治性气胸的临床疗效,并观察该治疗方案对患者漏口闭合时间、发热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医院106例难治性气胸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3例与研究组53例,对照组采用胸腔内注射凝血酶+常规胸腔闭式引流治疗,研究组采用胸腔内注射凝血酶+引流管悬吊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留管时间、漏口闭合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热、胸膜粘连、纵隔气肿),对比2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肺活量(VC)、残气量(RV)、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肺总量(TLC)]、血气分析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CO2)、氧合指数(PaO2/FiO2)、血氧饱和度(SaO2)]、6 min行走试验(6MWT)、Borg呼吸困难指数。  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留管时间、漏口闭合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2组VC、RV、DLCO、TLC高于治疗前,且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更高(P < 0.05);治疗后,2组PaO2、PaO2/FiO2、SaO2高于治疗前,PaCO2、Borg呼吸困难指数低于治疗前,6MWT长于治疗前,且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变化幅度更大(P < 0.05)。  结论  胸腔内注射凝血酶联合引流管悬吊治疗难治性气胸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标、血气指标,减轻呼吸困难症状,提高运动耐量,缩短恢复时间,且不会增加并发症。
功能近红外光谱在癫痫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朱琳, 李依, 陈科容, 张永花, 施红伶
摘要(151) HTML(190) PDF (3)
摘要:
功能近红外光谱学(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病学的研究,癫痫是其中之一。通过联合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监测,能够完整的监测到痫性发作过程,有助于进一步研究癫痫的病理生理机制。此外,fNIRS还能够辅助癫痫灶定位、语言侧化中枢评估,为癫痫的临床诊疗提供帮助。本文就fNIRS在癫痫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以期对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329例烧伤患儿流行病学调查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危险因素分析
王若宇, 陈伟, 许勋, 曹文德, 缪玉兰
摘要(261) HTML(236) PDF (2)
摘要:
  目的  探究烧伤患儿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SR)危险因素,为SIRS早期诊断及预防提供参考。  方法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烧伤科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入院符合纳入标准的烧伤患儿329例,以病例对照的方法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统计患儿年龄、性别、致伤原因、受伤季节、烧伤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院前急救方式,入院首次血清学检查:超敏C反应蛋白(c-reaction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p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及血糖水平。患儿年龄按照改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年龄段进行分组,烧伤总面积及III度烧伤面积计算形成烧伤指数。根据改良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评分标准,将患儿分为SIRS组150例和非SIRS组179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分析筛选烧伤患儿发生SIRS的危险因素。  结果  (1)本研究≥2岁且<6岁年龄组患儿烧伤发生率最高,各年龄组患儿性别构成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3.480,P = 0.326);(2)本研究中度烧伤患儿最多,共217例(65.9%),重度47例(14.3%)和特重度41例(12.5%)占比相似。各年龄组患儿烧伤程度构成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0.841,P < 0.05);(3)热液烫伤患儿最多共277例(84.2%)。对各年龄分组患儿与致伤因素构成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49.144,P < 0.05);(4)患儿冬季烧伤发生率30.39%(100/329),高于其他季节。不同年份烧伤患儿受伤季节分布构成比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25.390,P < 0.05);(5)本次调查的烧伤患儿烧伤后近半数未进行处理,占46.8%。其次是进行不当处理,占38%。正确处理病例数仅有50例,占15.2%;本调查中,伤后入院时间≤8 h组病例数占半数以上,占66.3%,其次是>12 h且≤24 h,占15.2%。而>24 h且≤72 h占比最低,仅占8.8%;(6)2组烧伤患儿年龄分组、是否发生低血容量休克、烧伤指数、血糖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为烧伤患儿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建立二元logistics回归方程筛选出烧伤指数、血糖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降钙素原、凝血酶原时间(P均 < 0.05)为烧伤患儿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学指标和烧伤指数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发生均呈正相关。  结论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住院烧伤患儿主要为2岁以上6岁以下中度热液烫伤男童,血清学检查及烧伤指数联合改良SIRS评分能够提高烧伤后评估SIRS发生的特异性,为临床中SIRS诊断及早期预防提供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
膀胱癌溶酶体相关基因的预后模型构建与分析
安义均, 余立丹, 赵美素, 马冬梅, 杨春花, 孔瑶
摘要(273) HTML(237) PDF (2)
摘要:
  目的  探索基于溶酶体相关基因的预后模型在膀胱癌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  方法  通过下载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 program,TCGA)数据库中膀胱癌数据和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GSE13507数据集。利于R语言通过差异分析、单因素比例风险模型(COX)回归分析筛选出TCGA数据库中与膀胱癌生存相关的差异表达的溶酶体相关基因,采用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算法(Lasso)回归模型构建出预后模型。根据构建模型风险评分的中位值划分出高、低风险组。使用生存分析比较高、低风险2组患者的生存差异并在GEO数据集中进行验证。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验证风险评分是否为影响膀胱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用于评估预后模型预测的准确性。GO及KEGG富集分析用于探索高、低风险组差异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及信号通路。免疫分析用于探索高、低风险组免疫功能差异。  结果  共筛选出44个差异表达的溶酶体相关基因,其中9个与预后相关基因用于预后模型构建,生存分析显示低风险组预后明显优于高风险组(P < 0.05),并在GEO数据库中得到验证。构建模型预测膀胱癌患者1 a、3 a、5 a生存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696、0.717、0.738。独立预后分析提示构建模型为膀胱癌患者独立预后影响因素;GO富集分析提示高、低风险组差异基因主要参与细胞结构功能相关;KEGG富集分析提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PI3K-Akt信号通路。免疫分析提示2组患者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及免疫功能具有明显差异。  结论  膀胱癌溶酶体相关基因风险模型能准确有效地预测膀胱癌患者预后。
彩超Adler分级对宫颈癌的诊断分析及与病理指标的相关性
潘虹, 邓都尉, 刘石林
摘要(117) HTML(170) PDF (2)
摘要: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Adler分级在诊断宫颈癌中的价值,并分析其与病理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医院136例宫颈癌患者为宫颈癌组,另取同期医院80例宫颈良性病变患者为对照组,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宫颈癌组与对照组彩超图像特征及Adler分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彩超对宫颈癌的诊断价值;依据Adler分级将宫颈癌组分为0~1级组与2~3级组,对比0-1级组与2-3级组病理指标,分析病理指标与Adler分级的关系。  结果  宫颈癌组宫颈高回声、宫颈等回声、宫颈偏大占比、Adler分级、PSV、EDV高于对照组,宫颈低回声、宫颈大小正常占比、RI低于对照组(P < 0.05);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宫颈回声、宫颈大小、PSV、EDV、RI对宫颈癌具有一定诊断价值,Adler分级对宫颈癌具有较高诊断价值(AUC = 0.758、0.590、0.902);2-3级组临床分期、微血管密度、PSV、EDV高于0-1级组,病灶最大直径长于0-1级组,RI低于0-1级组(P < 0.05);经Phi系数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dler分级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Phi = 0.203,P = 0.018);经点二列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dler分级与微血管密度、病灶最大直径、PSV、EDV呈正相关(r = 0.664、0.363,P均=0.000),与RI呈负相关(r = -0.597,P = 0.000)。  结论  彩超Adler分级技术在宫颈癌患者中具有较高诊断价值,与宫颈癌临床分期、微血管密度、病灶最大直径等病理指标密切相关。
叙事教育在护理专业实习生临床带教中的应用
周晓玥, 余婷
摘要(139) HTML(112) PDF (1)
摘要:
  目的  调查护理专业实习生在叙事教育干预前后对自身人文关怀能力的评价,通过前后对比综合了解叙事教学法在护理教育中的实践地位及应用价值。  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2届护理专业实习生180名,对其开展以线上观看生死学影视作品等与线下交流探讨身边生命事迹等相结合的叙事教育,使用《关怀能力评价量表(CAI)》进行叙事教育干预前后的自我评价。  结果  护理专业实习生关怀能力自我评价中,叙事教育干预前得分为(177.70±16.77)分,叙事教育干预后得分为(187.78±17.24)分,干预前后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叙事教育对提高护理专业实习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有积极意义,且叙事教育对护理专业实习生的影响在认知方面较为明显。除此之外,实习生的性别、学历、家庭关系等对人文关怀能力也有较大影响。
基于脑血流动力学、炎性因子探究银杏叶注射液联合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疗效
王亚敏, 李媛媛, 薛艳云
摘要(134) HTML(174) PDF (3)
摘要:
  目的  基于脑血流动力学、炎性因子探究银杏叶注射液与多奈哌齐联合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月张家口市沙岭子医院90例A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研究组(45例)。2组均行常规对症治疗,于此基础上,给予对照组多奈哌齐治疗,给予研究组银杏叶注射液联合多奈哌齐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双侧大脑中动脉(双侧MCA)、基底动脉(BA)平均血流速度(MFV)和搏动指数(PI)]、炎性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s100β蛋白、A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缓激肽(BK)、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不良反应。  结果  与对照组(77.78%)比较,研究组总有效率(93.33%)明显提高(P < 0.05);治疗后1、3、6个月,研究组BA、双侧MCA的MFV高于对照组,BA、双侧MCA的PI低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治疗后1、3、6个月血清TNF-α、IL-6、IL-1β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1、3、6个月,研究组血清s100β蛋白、Aβ1-42、BK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治疗后1、3、6个月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AD评估分量表认知量表(ADAS-cog)、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33%)与对照组(8.8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银杏叶注射液辅以多奈哌齐治疗AD的疗效显著,可能是通过下调炎性因子、改善脑血流动力学及血清s100β蛋白、Aβ1-42、BK水平的途径实现。
T淋巴细胞亚群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病理特征的关系及预测化疗预后的价值分析
刘春艳, 常炳庆, 李超, 任欣, 刘小琴
摘要(277) HTML(182) PDF (1)
摘要:
  目的  分析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化疗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2017年4月至2022年4月北京航天总医院80例AML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性别、年龄匹配的8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一般资料、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3+、CD4+)水平,比较研究组不同病理特征患者化疗前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并比较研究组不同预后患者临床资料、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分析AML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预测AML预后不良的价值。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化疗前外周血CD4+/CD8+、CD3+、CD4+水平明显降低(P < 0.05);研究组NPM1突变阳性、FMS样酪氨酸激酶受体3-内部串联重复(FLT3-ITD)突变阳性、危险分层为低中风险患者外周血CD4+/CD8+、CD3+、CD4+水平分别高于NPM1突变阴性、FLT3-ITD阴性、危险分层为高风险患者(P < 0.05);研究组预后不良患者年龄、危险分层高风险占比高于预后良好患者,化疗前外周血CD4+/CD8+、CD4+、CD3+水平低于预后良好患者(P < 0.05);年龄、危险分层、化疗前外周血CD4+/CD8+、CD3+、CD4+水平均为AML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 < 0.05);化疗前外周血CD4+/CD8+、CD3+、CD4+预测AML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0.702、0.738、0.759。  结论  AML患者外周血CD4+/CD8+、CD3+、CD4+水平降低,与NPM1突变、FLT3-ITD突变、危险分层有关,且在预测AML预后不良方面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自我管理在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出院准备度及生活质量间的中介效应
马文妮, 冯雯娟, 马子林, 范咏诗, 马懿, 黄英
摘要(154) HTML(109) PDF (0)
摘要:
  目的  探讨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自我管理、出院准备度和生活质量的现状并探索三者之间的联系。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昆明市某三级甲等医院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143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主动脉夹层自我管理量表、出院准备度量表、生活质量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出院准备度得分为(78.55±6.6)分,自我管理得分为(117.68±7.39)分,生活质量得分为(64.53±3.02)分;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出院准备度、自我管理以及生活质量之间具有相关性(P < 0.05);出院准备度对生活质量的直接效应为0.528,间接效应为0.237,总效应为0.765,中介效应占总效应比例为30.98%,自我管理在出院准备度及生活质量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结论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出院准备度、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生活质量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在出院准备度和生活质量之间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要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以从提高患者出院准备度和自我管理方面着手。
血常规指标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吴斯琪, 陈刚, 肖亦爽
摘要(250) HTML(135) PDF (3)
摘要:
  目的   分析血常规指标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病率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为临床防治及减轻ROP严重程度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retrospective case study),选取自2018年9月至2023年9月到昆明市儿童医院进行眼底检查的早产儿648例,男371例,女277例,分为无ROP组和ROP组(包括阈值前ROP、阈值ROP及急进型后极部ROP(A-ROP),收集患儿胎龄、出生体重、血常规各参数,采用卡方检验检测性别组间差异,单因素方差分析胎龄、出生体重的组间差异,采用秩和检验检测血常规各项数据组间差异,及Logistic回归分析确立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并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LMR及NLR对ROP的早期预测价值。  结果   性别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BW、GA在4组间比较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3组ROP相较于无ROP组患儿WBC、N、M、HB、NLR比值均明显降低,LMR比值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BW、GA、HB、NLR、N、M、LMR是发生 ROP 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ROC曲线显示,LMR的曲线下面积为0.651,LMR 对 ROP具有一定早期预测价值。  结论  BW、GA、HB、NLR、N、M、LMR是ROP的独立危险因素, LMR 对 ROP具有一定早期预测价值。
ROR1在不同组织学分级浸润性肺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沈旺寻, 杨银煜, 李灿伟, 杨金荣, 伍思婧, 赵华君, 陀晓宇
摘要(176) HTML(142) PDF (7)
摘要:
  目的  研究受体酪氨酸激酶样孤儿受体1(receptor tyrosine kinase-like orphan rectetpor 1,ROR1)在不同组织学分级的浸润性肺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肺腺癌病理组织学分级的关系;探讨其是否可作为浸润性肺腺癌诊断评估的潜在指标。  方法  收集浸润性肺腺癌石蜡包埋组织标本290例,行HE染色切片后进行组织学分级,通过免疫组化染色,使用半定量法判读ROR1表达水平,统计分析ROR1表达与浸润性肺腺癌分级的关系。  结果  ROR1高表达于低分化的浸润性肺腺癌(P < 0.001);低分化组的浸润性肺腺癌中Ki-67指数明显高于高、中分化组(P < 0.001);Ki-67指数在ROR1高表达组高于低表达组(P < 0.01)。  结论  ROR1在不同分级的肺腺癌中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其表达水平与浸润性肺腺癌的分化程度及恶性程度密切相关,这使得它有可能成为新的肺腺癌诊断生物标志物并辅助肺腺癌的临床特征和预后的评估,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CD4+CD25+Treg、sCD30与淋巴瘤临床特征关系及预测化疗后感染价值
刘春艳, 常炳庆, 李超, 任欣, 刘小琴
摘要(244) HTML(204) PDF (0)
摘要:
  目的  探讨淋巴瘤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可溶性CD30(sCD30)表达及意义。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北京航天总医院收治的83例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其外周血CD4+CD25+Treg、sCD30表达,Spearman分析外周血CD4+CD25+Treg、sCD30表达与骨髓浸润相关性,同时将研究对象根据利妥昔单抗化疗后有无感染分为感染组(n = 26)和非感染组(n = 57),比较2组外周血CD4+CD25+Treg、sCD30表达及差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预测效能。  结果  研究组有骨髓浸润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sCD30表达高于无骨髓浸润患者(P < 0.05);淋巴瘤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sCD30表达与骨髓浸润呈正相关(r=0.612、0.634,P < 0.05);化疗后感染组外周血Tregs、sCD30表达高于非感染组,差值高于非感染组(P < 0.05);ROC曲线显示,外周血CD4+CD25+Treg、sCD30差值联合预测淋巴瘤患者化疗后感染的AUC为0.916(0.834~0.965),优于单一预测。  结论  淋巴瘤外周血CD4+CD25+Treg、sCD30呈高表达,其值与骨髓浸润呈正相关,联检有助于提高化疗后感染预测效能,指导临床诊治。
Logistic回归与决策树模型在碘造影剂不良反应预测中的应用
徐文秀, 莫小凤, 杨祥民, 杨丝露, 吴凡, 李特
摘要(402) HTML(285) PDF (3)
摘要:
  目的  采用Logistic回归与决策树模型分析碘造影剂(iodinated contrast medium,ICM)不良反应影响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指导。  方法  不良反应组为2019年1月至2023年8月期间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CT检查使用ICM并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129例,对照组为同期使用ICM未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135例,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决策树模型,提取引起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并进行分析。  结果  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BMI、过敏史和肾功能不全是发生ICM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P < 0.05),预测模型为Lggit(P) = 0.123×BMI+ 1.684×过敏史+ 2.551×肾功能不全−3.652;决策树分析筛选出3个风险变量,包括过敏史、肾功能不全和ICM种类,其中过敏史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结论  通过运用Logistic 回归和决策树模型预测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并将研究转变为了避免不良反应发生的主动预测,对患者安全用药有参考价值。
袖状胃切除术对肥胖小鼠糖代谢及自噬活性的影响
夏军, 李伟思, 张文杰, 戚宗泽
摘要(458) HTML(450) PDF (13)
摘要:
  目的  探讨肥胖体质小鼠在接受袖状胃切除术(sleeve sastrectomy,SG)前后肝脏自噬因子活性的变化。  方法  6~8周龄的雄性肥胖小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n=6)和袖状胃切除手术组(SG组,n=6),在术后1个月内记录2组小鼠每日体重和日摄食量,并在术后15 d和30 d时测定小鼠尾尖末端空腹血糖值,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以评估葡萄1糖的吸收情况;采用RT-qPCR检测术后15 d和30 d自噬因子以及葡萄糖转运蛋白的mRNA表达变化情况。  结果  与术前相比,Sham组术后15 d和30 d的体重、日摄食量、空腹血糖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SG组术后15 d和30 d体重、日摄食量、空腹血糖值均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Sham组相比,SG组15 d和30 d的体重、日摄食量、空腹血糖均减少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SG组小鼠自噬因子P62增高,而Beclin-1、LC3I/LC3II及SGLT1的mRNA表达在术后15 d和30 d均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SG能够改善肥胖而降低炎症介质与脂肪因子进一步调节小鼠肝脏自噬活性。
环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在腔镜胃癌根治术麻醉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分析
王克棪, 林冰婷, 翁晓琳, 黄滨, 王烈
摘要(575) HTML(423) PDF (1)
摘要:
  目的  探讨环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在腔镜胃癌根治术麻醉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方法   将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收治的100例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成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组与环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组,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组50例予以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环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组50例予以环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比较2组的生命体征(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麻醉指标(麻醉起效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离室时间)、麻醉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注射痛、低血压、低氧血症、呼吸抑制、头晕、嗜睡)。  结果   呼吸频率在2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的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心率、血氧饱和度在2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的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T0-T5的呼吸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环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组T1、T2的心率高于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其他时间的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环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组T2的血氧饱和度高于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其他时间的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麻醉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环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离室时间短于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环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组总有效率为96.00%,高于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组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环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低于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组的2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环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在腔镜胃癌根治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较好,能够稳定患者术中生命体征,改善麻醉指标,减少不良反应,可推行。
昆明地区COVID-19患者多种生物样本的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李冬玲, 李丽华, 普冬, 王红英, 余婷婷, 白经
,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106
摘要(7585) HTML(4874) PDF (1)
摘要:
  目的  通过国产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测定试剂,测定确诊的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多种生物样本内SARS-CoV-2 核酸的携病毒情况,对机体不同系统中SARS-CoV-2的状态展开观察,并分析其临床价值,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53例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COVID-19)患者的鼻拭子、咽拭子、痰液、粪便和尿液样本,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法,来平行测定病毒ORF1ab基因与N基因核酸,比较不同类型样本的阳性率和一致性。  结果  患者的多种生物标本核酸Ct值的变化与病程都高度相关,发病15 d前后来分析核酸检测结果,发现在发病15 d后病毒核酸Ct值与15 d内相比病毒核酸载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发病第1~7天和8~14 d,鼻拭子阳性检出率为88.67%(47/53)和79.24%(42/53),而咽拭子阳性检出率为73.58%(39/53)和53.85%(28/52)。粪便样本核酸检测阳性率12.28%(7/57),尿液样本均未检测出病毒核酸。   结论  在新冠肺炎患者发病的不同阶段,鼻拭子、咽拭子、痰液样本有较高的核酸检出率;在阳性检出率方面,鼻拭子相较咽拭子偏高;SARS-CoV-2有粪-口传播可能,同时病毒液可能会潜在感染消化道。
昆明人群上颌磨牙MB2根管特征的CBCT研究
肖冉萍, 张烨, 赵洪梅, 郭宇, 谭小兵
,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111
摘要(7175) HTML(4644) PDF (21)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来自昆明人群上颌第1和第2磨牙根管系统,尤其是近颊根第2根管的发生率及其根管类型规律。  方法  收集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358名患者总共1 279颗上颌第1和第2磨牙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资料,根据性别、牙位和年龄分组,分析MB2发生率、根管类型构成及根管口间距,研究MB2与MB1-P/DB-P比值的相关性。  结果  上颌第1磨牙MB2平均发生率为86.51%,不同年龄组17~19岁组最低(70.0%,P < 0.05),其他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88.61%、87.39%、79.75%,P > 0.05),MB2根管类型分别为Ⅱ型15.5%、Ⅲ型6.1%、Ⅳ型64.6%、Ⅴ型13.7%。上颌第2磨牙MB2平均发生率为52.05%,不同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分别为40.00%、51.08%、52.44%、59.38%,P > 0.05),MB2根管类型分别为Ⅱ型17.3%、Ⅲ型7.3%、Ⅳ型50.0%、Ⅴ型25.4%。上颌第1磨牙MB2与MB1距离为(1.70±0.72)mm,与垂线距离为(0.78±0.49)mm,MB1-P与DB-P比值分别为1.28±0.08(有MB2)和1.23±0.02(无MB2)。  结论  昆明人群上颌第1和第2磨牙MB2发生率较高,IV型常见,MB1-P与DB-P比值有助于术前明确MB2的有无,提高根管治疗的成功率。
复合妊娠32例手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王超群, 牛洁, 蒋苹, 黄蓉霞, 陈建, 孟丽燕
,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125
摘要(7449) HTML(4702) PDF (23)
摘要:
  目的  观察行辅助生殖助孕后诊断宫内宫外复合妊娠并采取手术治疗的患者,其宫内妊娠的足月活产率,以及分析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影响宫内妊娠足月活产率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辅助生殖助孕后诊断宫内宫外复合妊娠并经手术治疗宫外妊娠的患者,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及手术资料,并随访所有患者宫内孕的妊娠结局。  结果  (1)本实验共收集到32例患者,其中术后宫内妊娠足月活产有28例,活产率为:87.5%。宫内妊娠的足月活产率与手术时间、术中盆腔积血量呈明显负相关,其中与手术时间的相关系数r = -0.510,P = 0.003(P < 0.005);与术中盆腔积血量的相关系数r = -0.494,P = 0.005(P < 0.05);(2)比较32例患者中针对宫外妊娠包块行手术治疗的手术方式及麻醉方式对宫内妊娠足月活产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 > 0.05)。  结论  对于辅助生殖后宫内宫外复合妊娠需手术处理宫外妊娠的患者,减少手术时间及对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及时手术能提高术后宫内妊娠的足月活产率。
分析探讨心脏移植后早期排斥反应的影响因素
帅莉, 付晓野, 韦杰, 马啸, 周律, 康细林
,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122
摘要(6338) HTML(4076) PDF (40)
摘要:
  目的  探讨HLA配型与心脏移植患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方法  纳入 2003年5月至2021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做心脏移植术的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移植术后3至12个月的患者早期疗效和排斥反应进行随访观察。使用PCR-SSP方法对供受者进行HLA分型。采用SPSS Statistics 17.0软件的Forward Stepwise (Conditional)方法进行二分类逻辑回归,分析心脏移植患者急性排斥的影响因素。  结果  对24例心脏移植供受者之间的HLA六抗原配型,在错配数3至4个抗原以内与错配数5或6个抗原相比,排异反应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2例按照ABO血型相容原则,O型供体心脏移植给A型受体的病例中,2例早期均发生了排斥反应,而在7例性别不同的供受者中有3例早期有排异反应。  结论  多方面因素会造成心脏移植的排斥反应,而HLA六抗原错配数是心脏移植排斥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胸腔内注射凝血酶联合引流管悬吊治疗难治性气胸的临床疗效
张忠强, 胡丽丽, 陈俊丽
摘要(409) HTML(310) PDF (1)
摘要:
  目的  观察胸腔内注射凝血酶联合引流管悬吊治疗难治性气胸的临床疗效。  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期间邯郸市第一医院接受持续胸腔闭式引流,辅助以用持续负压吸引的常规内科治疗的52例难治性气胸患者资料,作为对照组;纳入同期医院接受胸腔内注射凝血酶联合引流管悬吊治疗的60例难治性气胸患者资料,作为观察组。治疗3周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临床指标(炎症发生率、肺部感染情况、肺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刺激性咳嗽)、免疫功能指标(成熟T淋巴细胞(CD3+)、指诱导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CD4+)、抑制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CD8+))以及药物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治疗3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6.67%(58/60)和82.69%(43/52)(P<0.05)。治疗3周后,观察组临床指标(炎症发生率、肺部感染情况、肺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刺激性咳嗽)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2组免疫功能指标(成熟T淋巴细胞(CD3+)、指诱导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CD4+)、抑制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CD8+))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胸腔内注射凝血酶联合引流管悬吊治疗难治性气胸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治愈率较高。
临床研究
糖尿病合并肺毛霉菌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分析
李艳丽, 刘丽琼, 严代玲, 杨雅吉, 杨芳, 欧阳晟榕, 刘艳红
,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108
摘要(7164) HTML(4428) PDF (43)
摘要:
  目的  探讨肺毛霉菌病(pulmonary mucormycosis,PM)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以期提高肺毛霉菌病的诊断率,降低死亡率。  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21年8月在昆明市延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一科经病理确诊的PM患者4例,分析其临床特征、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及诊治方法、预后情况。  结果  4例PM中女性2例,男性2例。4例均合并2型糖尿病,1例合并高血压,1例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长期口服激素治疗。胸部CT表现主要为斑片状、片絮状高密度影、支气管管腔狭窄。4例PM患者均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确诊后1例因大咯血死亡,2例给予全身使用抗真菌药物联合支气管镜介入治疗,1例因不耐受全身抗真菌治疗行支气管镜介入治疗。经治疗后3例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结论  PM 为一种罕见的侵袭性真菌病,好发于糖尿病、肾功能衰竭、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确诊主要依赖于病原学和组织学检查。临床经验提示,抗真菌药物联合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但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观察其疗效确切性。
CARP、Myo、α1-微球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
谢振林, 冯雅建, 范志伟, 张东星
,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1123
摘要(7690) HTML(4863) PDF (33)
摘要:
  目的  探究CARP、Myo、α1-微球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19年8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5例为本研究AMI组,另选取同期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接受常规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5例为本研究对照组。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血清心锚重复蛋白(CARP)进行检测,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Myo水平,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α1-微球蛋白、cTnI、hs-TNI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研究对象比较,AMI组患者血清CARP、肌红蛋白、α1-微球蛋白、cTnI、hs-TNI水平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ARP、Myo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呈正相关(r = 0.399,P = 0.001);CARP、α1-微球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呈正相关(r = 0.446,P = 0.001);Myo、α1-微球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呈正相关(r = 0.463,P = 0.001)。CARP、Myo、α1-微球蛋白与cTnI、hs-TNI水平均呈正相关(P < 0.05)。  结论  CARP、Myo、α1-微球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中水平异常升高,与cTnI、hs-TNI水平具有一定相关性,检测CARP、Myo、α1-微球蛋白水平能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护理园地
并发症体验联合微信教育对初发中青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血糖水平的影响
冯静, 杨真真
,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130
摘要(6595) HTML(4286) PDF (36)
摘要:
  目的   评价并发症体验联合微信教育延续护理对初发中青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8 年 1月至 2020 年12月在枣庄市市中区人民医院体检科首次确诊为2型糖尿病240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0例。对照组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实施并发症体验联合微信平台干预。比较干预前后2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和血糖控制情况。   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者空腹、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血糖指标均低于干预前( P < 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P < 0.05);干预前2组患者自我管理行为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干预后2组患者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干预前( P < 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P < 0.05)。   结论   并发症体验联合微信教育可以提高中青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其血糖水平,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