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云南省各级医疗机构临床护士PICC维护知识认知及影响因素

陶诗琪 黄桂云 钱阳凤 赵喜娟 耿艺 杨明莹

陶诗琪, 黄桂云, 钱阳凤, 赵喜娟, 耿艺, 杨明莹. 云南省各级医疗机构临床护士PICC维护知识认知及影响因素[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0, 41(11): 158-164.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01113
引用本文: 陶诗琪, 黄桂云, 钱阳凤, 赵喜娟, 耿艺, 杨明莹. 云南省各级医疗机构临床护士PICC维护知识认知及影响因素[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0, 41(11): 158-164.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01113
Yijun AN, Lidan YU, Meisu ZHAO, Dongmei MA, Chunhua YANG, Yao KONG. The Application of Prognostic Model of Lysosomal Related Genes in Bladder Cancer[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4, 45(5): 66-72.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510
Citation: Shi-qi TAO, Gui-yun HUANG, Yang-feng QIAN, Xi-juan ZHAO, Yi GENG, Ming-ying YANG. Cognition of PICC Maintenance Knowledg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edical Nurses at Different Levels in Yunnan Province[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0, 41(11): 158-164.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01113

云南省各级医疗机构临床护士PICC维护知识认知及影响因素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01113
基金项目: 云南省医疗卫生单位内设研究机构基金资助项目( 2017NS316)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陶诗琪(1995~),女,四川成都人,护理学硕士,护士,主要从事临床护理工作

    通讯作者:

    杨明莹,E-mail: 834676465@qq.com

  • 中图分类号: R743.3

Cognition of PICC Maintenance Knowledg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edical Nurses at Different Levels in Yunnan Province

  • 摘要:   目的   了解云南省各级医疗机构临床护士对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维护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提高本地区PICC维护能力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云南省67家医院4297名临床护士行问卷调查。   结果   PICC维护相关知识平均分(52.19±12.38)分,1.56%优秀,31.86%合格,66.58%不及格;医院级别、是否为静脉输液或PICC护理小组成员、学历、职称、每月维护例数、总共接受过的培训次数是影响得分的重要因素(P < 0.05)。   结论   云南省各级医疗机构临床护士对PICC相关维护知识整体掌握情况不佳,各级医院应针对各院具体情况加强培训,探索适宜的培训方式,以提高护士认知水平。
  • 随着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急诊科在满足急诊医疗服务需求、提高急救成功率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急诊患者数量逐年增加,拥挤现象越来越严重。随着COVID-19疫情的爆发以及该病情发展的特殊性,提供更安全的急诊就医环境,成为新冠肺炎疫情下急诊科工作的关键。因此,熟悉COVID-19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主要防治措施,并了解急诊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对改善急诊管理现状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云南省昆明市三甲医院急诊科缺乏流行病学相关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急诊科相关管理政策的制定。因此,为了解急诊就诊患者流行病学特征,提高急诊科的服务质量,本文对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2020年COVID-19疫情下急诊分诊患者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数据来自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计算机HIS系统预检分诊记录。该院是一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设有急诊内科、外科,承担除小儿、妇产科、五官科、皮肤科、耳鼻喉科专业之外的所有急诊患者的诊疗工作。研究对象为2020年1月1日至 2020年12月31日在急诊科就诊的患者,共计44 739例。

    1.2.1   性别与年龄分组

    按性别分为男性和女性2组;根据所有就诊患者的年龄范围,参考世界卫生组织以及根据我国的年龄划分标准[1],将其分儿童组( < 14岁)、青壮年组14~44岁、中年组45~59岁、年轻老年组60~74岁、老年组75~89岁;长寿老年组≥90岁。

    1.2.2   季节和时间分组

    依据我国四季划分,将研究对象的就诊月份分春季(3~5 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2月)4组。按照每日24 h制,结合急诊科值班人员轮班时间分配,以3 h为一组,将研究对象的就诊时间分为8组:1组(00:00~03:00)、2组(03:00~06:00)、3组(06:00~09:00)、4组(09:00~12:00)、5组(12:00~15:00)、6组(15:00~18:00)、7组(18:00~21:00)、8组(21:00~24:00)。

    1.2.3   病情分级

    按照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2年发布的《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的分级原则,分为Ⅰ级患者(极危重)、Ⅱ级患者(危重)、Ⅲ级患者(紧急)、Ⅳ级患者(非紧急)[2]

    依据急诊患者的登记记录,在 Excel软件下建立数据库,导入SPSS 25.0统计软件,对所选病例进行统计学分析,包括性别、年龄、就诊时间、就诊季节、病情分级、来院的方式等。计数资料主要采用[n(%)]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020年,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急诊患者44 739例,其中男性20 923例,占47%;女性23 816例,占53%,男女比例20 923∶23 816(1∶1.14),见表1。年龄分布在1岁~104岁,其中45~59岁年龄组最多,共有25 828例,占58%。在不同年龄组就诊患者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不同年龄组患者的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63.174,P < 0.001),见 图1

    表  1  急诊患者基线特征[n(%)]
    Table  1.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of emergency patients [n(%)]
    指标 n(%)
    性别
     男性 20 923(47)
     女性 23 816(53)
    男女比例 20 923∶23 816(1∶1.14)
    年龄组
     儿童组 1 033(2)
     青壮年组 6 928(15)
     中年组 25 828(58)
     年轻老年组 6 072(14)
     老年组 4 347(10)
     长寿老年组 531(1)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图  1  不同年龄组患者的性别分布特征
    *P < 0.05;**P < 0.01;***P < 0.001。
    Figure  1.  Sex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各季节就诊患者人数及占比见表2。在全年中,中老年患者占很大比例,尤其是在夏、秋季节,不同年龄段就诊患者与不同季节的就诊患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1745.827P < 0.001),见 图2

    表  2  不同季节的患者分布特征[n(%)]
    Table  2.  Season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mergency patients [n(%)]
    季节 n(%)
    春季 9 819(22.0)
    夏季 12 449(28.0)
    秋季 11 558(26.0)
    冬季 10 913(24.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图  2  不同年龄组患者季节分布特征
    *P < 0.05;**P < 0.01;***P < 0.001。
    Figure  2.  Season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mergency patients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在24 h中,就诊高峰时间为上午09:00~12:00及下午的15:00~21:00,占全年患者人数的51%,见表3图3

    表  3  不同时段的患者分布特征[n(%)]
    Table  3.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emergency patients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n(%)]
    时段 n%
    00:00~03:00 3 823(9.0)
    03:00~06:00 2 336(5.0)
    06:00~09:00 3 217(7.0)
    09:00~12:00 7 876(18.0)
    12:00~15:00 6 360(14.0)
    15:00~18:00 7 470(17.0)
    18:00~21:00 7 326(16.0)
    21:00~24:00 6 331(14.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图  3  不同时间段急诊患者的分布特征
    Figure  3.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emergency patients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全年共接诊患者44 739例,其中Ⅰ级患者5 162例,占12%;Ⅱ级患者4 275例,占10%;Ⅲ级患者25 801例,占58%;Ⅳ级患者9 501例,占21%,见表4

    表  4  急诊患者病情分级特征[n(%)]
    Table  4.  The triage situation of emergency patients [n(%)]
    病情分级 n%
    Ⅰ级 5 162(12.0)
    Ⅱ级 4 275(10.0)
    Ⅲ级 23 801(58.0)
    Ⅳ级 9 501(20.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将来院就诊的交通方式分为6类,最常见的打车和步行,占73%;救护车占12%。

    在节假日、双休日共有12 114例,占 27%。非节假日、双休为32 625例, 节假日、双休日与非节假日与双休日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145.175,P < 0.001)。

    目前,我国COVID-19疫情防控已经进入常态化阶段。急诊科是风险最大的科室,预检分诊工作最艰巨、最复杂,也是传染病重要的筛查预检分诊点[3],因此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新形势,急诊预检分诊工作愈加重要。一项关于COVID-19大流行期间对急诊医疗服务质量影响的研究报道表明尽管在提供医疗服务方面存在重大延误,但患者对救护车服务和医院急诊科医疗服务的总体评价是积极的[4]。目前,国内已有大量回顾性关于急诊患者流行病学特征的研究,但尚缺乏COVID-19疫情下急诊患者的流行病学相关研究。因此,本文回顾性收集2020年新冠疫情下云南省第一人医院急诊患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其结果可以客观、准确地反映云南省第一人医院急诊COVID-19疫情下患者的就诊情况。

    该项研究表明,女性在急诊患者中占很大比例,这与张少辉[5]研究结果相似。从年龄分布来看,中年组所占比例最大,占58%。这些特点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女性就医比例增加可能与女性承担越来越多的家庭和社会角色有关,因此需要重视女性的心理咨询和教育,可以根据性别设立专门的特色诊室;(2)随着社会的发展,急诊对象也发生了变化,中年组是社会生产、生活的主要承担者, 是发展生产力的主力军,因此,他们也是最容易发生各种意外和事故的群体,因此,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有必要通过各种互联网途径加强这一年龄段人群的健康教育,同时也应该对该类人群的常见病及多发病进行调查研究,做到早期防治,合理配置医疗资源。

    在本研究中,根据就诊季节的分析,就诊人数最多的是夏季,其次是秋季,但是总体而言,四季之间差异不大;这可能与昆明特殊的地理位置、“四季如春”的气候和地域性有关。其中,中老年患者在秋冬季节所占比例较大,而且病情分级为Ⅰ级Ⅱ级的老年患者比较多,这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6];相关文献也报道老年患者急诊就诊的数量一直在增加[7],这与老年人免疫力低下、易感染和同时合并多种慢性病有关,同时老年人疾病的非典型临床表现可能使评估和治疗复杂化,延迟治疗可能导致不良后果,因此他们是急诊抢救病例的主要群体。在报道的COVID-19死亡病例中,老年患者居多,因此在COVID-19疫情常态化防控形势下,需坚持急危重症患者的疫情防控措施与急诊急救需求并行[8]。应该关注老龄化社会给急诊科带来的变化。

    该项研究中急诊患者的高峰时间为上午09:00~12:00,下午15:00~21:00,这与相关文献报道的情况不同[5],考虑与地方地理位置、气候及生活习惯之间的差异有关。晚高峰考虑与常规门诊关闭,人们休闲时间较多有关。鉴于这一现象,急诊科的医务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排班。在高峰时段及节假日,需要增加人员,尤其是晚高峰时段,这是投诉、医疗纠纷和医疗事故的高发时间,医务人员应谨慎对待。同时在疫情防控要求下,对急诊患者及陪同家属进行有效的分层、分类引导和管理至关重要,也是防止发生人员聚集的关键环节。分诊人员在就诊高峰时段不能忽略流行病史的询问,应守好急诊疫情防控第一关。

    急诊科拥挤是获得急救服务过程中的一个障碍,这将导致时间成本的增加[9]。本研究数据显示,非紧急患者的比例为79%,占用了大量的急诊资源,这与文献报道的数据一致[10]。相关研究表明,日益严重的急诊拥堵现象是一个多方面的问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非紧急患者占用了急诊资源[11- 12]。非紧急患者占用了大量急诊资源,将会导致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下降,导致更高的死亡率[13]。相关研究指出通过运用远程医疗,加强与基层医疗单位合作,可以减少大医院的拥堵[14]。在疫情紧张、医疗资源稀缺的当下,需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减少非急需和非必要的医疗活动,并进行有效的分级分层防控管理,尽快减少人员聚集,从而有效地减少拥堵。相关组织管理人员、领导和业务层面需尽快制定相关对策来缓解拥堵现象,同时要强化工作职责和明确分工,改善紧急医疗保健,不断提升综合医院疫情防控管理水平。

    该项研究的数据显示,救护车占前来医院患者的12%,这表明院前急救和转运已成为急诊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外研究报道进一步整合综合医院急诊和院前急救,运用现代化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可以缩短急诊医生的等待时间,提高患者分诊到正确服务的准确性[15]。在考虑急救站和急救医院的空间布局时,应合理调整各级医院的错位分布,以平衡居民获得急救医疗资源的公平性[16]。面对新冠疫情防控,急救电话应与各入网医疗机构(含新冠定点收治医院)建立多通讯线路并用机制,合理分配患者。探索与建立110、119、120三线联动机制,将110、119作为120急救电话超负荷运行时的有效补充[8]

    综上所述,面对COVID-19常态化防控的新形势,应严格执行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防控要求,并不断优化急诊就诊流程,对各类患者进行有序分类,有效排查,合理管控,最大限度降低COVID-19等传染病从外部输人和院内传播的风险。同时急诊科管理者应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患者的特点,合理、科学地配置急诊医疗资源和人员;重视对高发年龄段患者的诊治及健康教育;进一步探索急诊应急管理服务方法及分诊诊疗体系,提高急诊医疗质量安全、诊疗水平和患者满意度。

    本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本研究数据仅为一个医院1 a的数据,可能存在选择偏倚,在后续的研究中笔者将考虑增加样本数据的调查和分析,以期更准确地反映急诊患者的真实情况。

  • 表  1  PICC维护知识各条目正确率(n = 4297)

    Table  1.   PICC maintenance knowledge correctness of each item (n = 4297)

    题项 正确数(n 正确率(%) 95% CI(%)
    冲封管的方式 4265 99.26 99.25-99.26
    置管侧手臂可进行的活动 3862 89.88 89.86-89.89
    冲管液的用量 3731 86.83 86.81-86.84
    输液不畅的处理 3714 86.43 86.41-86.44
    导管脱出处理方法 3452 80.34 80.32-80.35
    皮肤消毒范围 2988 69.54 69.51-69.56
    治疗间歇的冲管时间 2982 69.40 69.37-69.42
    带管患者可从事的活动 2972 69.16 69.13-69.18
    冲封管液注射器的规格 2794 65.02 64.99-64.04
    透明贴膜更换的相关知识 2793 65.00 64.97-65.02
    穿刺点渗血渗液的处理 2551 59.37 59.70-59.75
    导管固定方法 2447 56.95 56.92-56.97
    更换输液接头的相关知识 2223 51.73 51.70-51.75
    冲管液的选择 2199 51.18 51.15-51.20
    静脉炎处理方法 2028 47.20 47.17-47.22
    置管后第一次换膜时间 1958 45.57 45.54-45.59
    透明贴膜更换的方法 1898 44.17 44.14-44.19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措施 1729 40.24 40.21-40.26
    置管侧手臂可进行的输液操作 1540 35.84 35.81-35.86
    静脉血栓的判断 934 21.74 21.72-21.75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判断 850 19.78 19.73-19.76
    导管断裂的处理 760 17.69 17.67-17.70
    封管液的选择 675 15.71 15.69-15.72
    皮肤消毒液的选择 511 11.89 11.87-11.90
    封管液的用量 206 4.79 4.78-4.79
    下载: 导出CSV

    表  2  PICC维护知识的影响因素*PICC知识技能得分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bar x \pm s $

    Table  2.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ICC maintenance knowledge *single-factor analysis results of PICC knowledge and skills score( $\bar x \pm s $

    项目 n $\bar x \pm s$ t/F P
    是否专职从事PICC维护工作 −0.108 0.914
     是 147 52.15±16.91
     否 4150 52±12.2
    是否担任PICC维护的知识技能培训工作 2.341 0.020*
     是 410 53.86±15.60
     否 3887 52.00±11.98
    是否为静脉输液或PICC护理小组成员 5.645 < 0.001*
     是 587 55.37±15.19
     否 3710 51.68±11.80
    学历 82.14 < 0.001*
     中专及以下 148 47.37±12.89
     大专/高职 1 817 49.21±11.92
     本科 2325 54.79±12.08
     硕士及以上 7 60±15.14
    护龄 39.17 < 0.001*
     小于10a 3011 51.11±12.08
     10-20a 805 54.40±12.26
     > 20a 481 55.20±13.49
    职称 58.74 < 0.001*
     实习护士 4 45±17.09
     护士 1430 48.56±11.88
     护师 1 984 52.60±11.83
     主管护师 669 56.81±12.07
     副主任护师 202 58.05±13.83
     主任护师 8 66±10.69
    平均每月PICC维护例数 476 < 0.001*
     < 5 1263 44.31±11.46
     5-10 2537 54.02±10.79
     > 10 497 62.83±14.39
    总计接受过的培训次数 596.4 < 0.001*
     < 5 1 936 46.56±11.59
     5-10 2274 56.45±10.89
     > 10 87 66.11±10.48
    医院等级 41.78 < 0.001*
     一级 95 49.77±12.41
     二级 2025 50.49±12.23
     三级 2177 53.87±12.29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3  PICC相关知识得分影响因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n = 4 297)

    Table  3.   Results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ICC related knowledge score (n = 4 297)

    自变量 B Std t Beta P
    常量 16.783 0.996 17.372 < 0.001
    医院等级 1.450 0.272 5.327 0.112 < 0.001
    是否为静脉输液或PICC护理小组成员 1.952 0.453 4.311 0.054 < 0.001
    学历 1.520 0.284 5.344 0.069 < 0.001
    职称 3.073 0.300 10.238 0.409 < 0.001
    是否担任PICC维护的知识技能培训工作 0.359 0.542 0.663 0.008 0.507
    每月维护例数 1.144 0.043 26.603 0.319 < 0.001
    总共接受过的培训次数 2.11 0.622 33.972 0.409 < 0.001
      注:a. 因变量:PICC维护知识技能得分;回归方程赋值:是否为静脉护理或PICC护理小组成员,是 = 1,否 = 0;是否担任PICC维护的知识技能培训工作,是 = 1,否 = 0。
    下载: 导出CSV

    表  4  护士获取PICC维护知识的途径和培训需求(n = 4 297)

    Table  4.   Nurses’ access to PICC maintenance knowledge and training needs (n = 4 297)

    项目 n 构成比(%)
    获得PICC维护的途径
     业务培训 3569 83.06
     以往的工作经验 1731 40.28
     自学专业书籍 1633 38.00
     新闻媒体 735 17.10
     其他 505 11.75
    培训机构
     医院 3 871 90.06
     PICC厂家 130 3.02
     护理学会 211 4.91
     护理学院 85 2.00
    接受正式培训的培训方式
     在职培训 4 074 94.81
     脱产培训 223 5.28
    培训的考核方式
     笔试 857 19.94
     现场操作 3019 70.26
     其他 421 9.80
    期望的培训模式是
     在职培训 3742 87.10
     脱产培训 555 12.92
    下载: 导出CSV
  • [1] Yamada R, T Morita, E Yashiro, et al. Patient-Reported Usefulness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in Terminally Ill Cancer Patients[J]. Journal of Pain and Symptom Management, 2010. 40(1): 60-66. doi: 10.1016/j.jpainsymman.2009.11.327
    [2] Johansson E, F Hammarskjöld, D Lundberg, et al.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compared to other central venous lin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Acta oncologica, 2013, 52(5): 886-892. doi: 10.3109/0284186X.2013.773072
    [3] Matsuzaki A, A Suminoe, Y Koga, et al. Long-term use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for cancer chemotherapy in children[J]. 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 2006, 14(2): 153-160. doi: 10.1007/s00520-005-0848-x
    [4] Hatakeyama N, T Hori, M Yamamoto, et al. An evaluation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for children with cancer requiring long-term venous acces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matology, 2011, 94(4): 372-377. doi: 10.1007/s12185-011-0928-2
    [5] Carin F Gonsalves, David J Eschelman, Kevin L Sullivan, et al. Incidence of central vein stenosis and occlusion following upper extremity PICC and port placement[J]. Cardiovascular &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2003, 26: 123-127.
    [6] 高月英, 申蕊娟, 苏琳.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的解读与临床实践[J]. 护理研究, 2014, 028(011): 4179-4180.
    [7] Funk D, Janet Gray R, Plourde P J. Two-year trends of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line complications at a tertiary-care hospital: role of nursing expertise.[J].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2001, 22(6): 377-379. doi: 10.1086/501917
    [8] 吉洁, 程云, 夏文兰, 等. 临床护士PICC维护知识技能和培训需求的现况调查[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23): 2129-2132.
    [9] 陈芸, 徐丽丽. 临床护士PICC相关知识认知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甘肃医药, 2018, 37(06): 560-563.
    [10] 赵树娟, 覃惠英, 郑晶. 广东省三级医院PICC置管护士相关知识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学报, 2011, 18(023): 12-16.
    [11] 张洪君, 杨美玲, 苏春燕, 等. 对“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实施意义与落实方案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 2010, 10(04): 22-23. doi: 10.3969/j.issn.1672-1756.2010.04.007
    [12] 简平, 沈军. 不同级别医院护士延续护理知信行状况及障碍因素调查[J].护理学杂志, 2017, 32(13): 58-60.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17.13.058
    [13] Hsu N, Chen T H, Lee L L, et al. The comparison of nursing competence pre- and postimplementing clinical ladder system[J]. 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 2010, 14(2): 264-265.
    [14] Knoche EL, JH Meucci. Competencies within a professional clinical ladder: differences in understanding between nurse managers and staff nurses[J]. Journal for Nurses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2015, 31(2): 91-99. doi: 10.1097/NND.0000000000000137
    [15] 钱培芬, 翁素贞. 静脉输液置管与维护指南[M].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 20-21.
    [16] Gorski LA. The 2016 infusion therapy standards of practice[J]. Home healthcare now, 2017. 35(1): 10-18. doi: 10.1097/NHH.0000000000000481
    [17] 吴光柳, 杨明莹, 鲍济洪, 等. 云南省康复护理专科护士规范化培训实践与探索[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9, 40(06): 140-143. doi: 10.3969/j.issn.1003-4706.2019.06.029
    [18] 成守珍, 明确专科护理发展思路深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J].护理学杂志, 2012, 27(19): 5-6+82. doi: 10.3870/hlxzz.2012.19.005
    [19] 孙亭亭, 谭江红, 胡玲利, et al., PICC延续性照护服务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19. 34(10): 91-94.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19.10.091
    [20]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EB/OL]. (2015-05-17)[2019-07-0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7/content_9776.html
  • [1] 陈燃, 张河川, 张雅静, 郭良骥, 赵昊.  云南省3所非医学类高校大学生性知识-性态度-性行为现况调查,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806
    [2] 向雪琳, 赵红瑞, 王中杰, 夏宇, 马敏, 王化丹, 何利平.  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社会支持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924
    [3] 董勇, 顾兴琼, 蔡帅中, 杨娇, 杨海银, 关琼瑶.  云南省护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227
    [4] 王晓莉, 杨宏伟, 丁婷, 吴睿萍, 朱奎璇.  云南籍鼻咽癌患者2 499例的临床资料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523
    [5] 张媛, 李宏, 崔文龙, 唐松源, 刘颖婷.  云南省2017年~2019年老年患者疾病谱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520
    [6] 张海霞, 李磊, 金磊, 叶沛婧, 孙传政.  云南省肿瘤医院1 203例黑色素瘤临床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808
    [7] 魏骊铮, 闵杰青, 田锦润, 曹彦洁, 潘鹏, 王鹏, 杨云娟, 罗云娇.  云南省婴幼儿不完全性川崎病急性期超声心动图特征,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923
    [8] 付睿, 蔡乐.  基于DRGs的云南某医院COPD患者重复入院影响因素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110
    [9] 陈竹梅, 华月英, 温艳艳, 李辉.  行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209
    [10] 崔瑶, 李玥晓, 李艳红, 刘波, 张石楠, 刘娟.  云南省农村5岁儿童龋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1] 张杰.  云南省人群地中海贫血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2] 张伟琴.  云南省并殖吸虫第二中间宿主溪蟹的调查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3] 陶静楠.  实施PICC维护标准化管理方法及效果,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4] 李静.  云南省某大学新生中莱姆病和恙虫病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5] 杨鹏.  793例云南籍肺癌患者特征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6] 高小娇.  云南省HIV/AIDS患者中结核病筛查效果评价,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7] 迈好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的步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8] 四黄粉联合湿热敷治疗PICC置管后静脉炎的疗效观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9] 黄华.  四黄粉联合湿热敷治疗PICC置管后静脉炎的疗效观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 姜润生.  坚持办刊质量 提升学术影响力,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期刊类型引用(1)

    1. 陈军,王碧浪. 中医院急诊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管理措施探讨.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3(02): 251-252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737
  • HTML全文浏览量:  2195
  • PDF下载量:  35
  • 被引次数: 1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09-16
  • 刊出日期:  2020-11-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