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阴道微生态临床分析

赵婷 王红蓉 董正娇 高美秀 任冬燕 袁涛

赵婷, 王红蓉, 董正娇, 高美秀, 任冬燕, 袁涛.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阴道微生态临床分析[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1, 42(1): 106-109.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113
引用本文: 赵婷, 王红蓉, 董正娇, 高美秀, 任冬燕, 袁涛.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阴道微生态临床分析[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1, 42(1): 106-109.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113
Ting ZHAO, Hong-rong WANG, Zheng-jiao DONG, Mei-xiu GAO, Dong-yan REN, Tao YUAN. Clinical Analysis of Vaginal Microecology in Patients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1, 42(1): 106-109.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113
Citation: Ting ZHAO, Hong-rong WANG, Zheng-jiao DONG, Mei-xiu GAO, Dong-yan REN, Tao YUAN. Clinical Analysis of Vaginal Microecology in Patients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1, 42(1): 106-109.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113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阴道微生态临床分析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113
基金项目: 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医科大学应用基础研究联合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18FE117;2019EF174;202001AY070001-115)];云南省临床医学中心开放基金资助项目(2019LCZXF-SZ003);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学科带头人基金资助项目(D-2018054)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赵婷(1987~),女,山东聊城人,医学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妇产专业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

    任冬燕,E-mail:287520938@qq.com

    袁涛,E-mail:1368780825@qq.com

  • 中图分类号: R711.75

Clinical Analysis of Vaginal Microecology in Patients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 摘要:   目的  对比初诊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与健康妇女阴道微生态结果,探讨其PCOS患者发病病因及诊疗思路。  方法  选择80例初诊PCOS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选取体检健康组80例对照组。取两组研究对象阴道分泌物检测滴虫、真菌、菌群密集度、白细胞、优势菌、Nugent评分及AV评分情况。比较两组上述阴道微生态指标,分析两组阴道微生态是否失调。  结果  两组受试者滴虫检出率均为零,两组受试者优势菌、真菌检出率、AV评分、Nugent评分及阴道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受试者白细胞、菌群密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PCOS患者阴道菌群构成与正常阴道微生态环境有明显差异,为治疗PCOS的一种新方案以及动态观察PCOS患者微生态状况可作为评估POCS患者治疗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一种青春期及育龄期女性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具有发病多因性和临床表现多样性的特征。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月经失调、雄激素过多和肥胖,常伴有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持续无排卵、卵巢多囊样变为多囊患者不孕主要因素[1-2]。阴道微生态结果的分析及评价对临床医师全面了解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有重要意义,同时通过对阴道菌群和功能检测对临床医师在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起重要作用[3]。目前PCOS患者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方案多样性,患者治疗后不理想。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实激素水平是PCOS发病的主要影响因素[46],体内激素的变化可引起阴道微生态环境的改变并导致不同临床表现。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比多囊卵巢患者与健康体检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的差异,来探讨其阴道微环境的改变是否对PCOS病程的发展是否有影响,为临床诊治PCOS提出新方案。

    选择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门诊80例初诊PCOS患者作为研究组,PCOS患者的诊断是由2003年欧洲人类生殖与胚胎学会和美国生殖医学学会(ESHRE/ASRM)制定PCOS诊断标准[7]。以下三个条件中,满足两个多考虑为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1)月经失调(月经稀少或闭经,每年少于9个周期);(2)临床或生化高雄激素血症(3)超声检查显示卵巢多发性囊性改变。排除标准如下:(1)患者先天性肾上腺增生;(2)库欣综合征患者;(3)患有雄激素分泌性肿瘤的PCOS受试者;(4)排除糖尿病和糖耐量异常的患者;(5)由代谢紊乱引起的PCOS患者;(6)癌症患者[8]。招募具有正常内分泌功能且无代谢性疾病排卵功能正常的健康女性作为对照组,年龄在20~45岁之间,入组前三个月未接受任何相关激素治疗。本研究共纳入160名受试者,其中PCOS组患者共80名(50%),对照组对象共80名(50%),年龄21~45岁,平均(28.22±4.52)岁;PCOS组年龄21~45岁,平均(28.08±4.61)岁;对照组年龄20~43岁,平均(28.36±4.45)岁;两组对象年龄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401,P = 0.689)。

    阴道微生态检测步骤:(1)用无菌长棉签取研究对象典型的阴道分泌物或从阴道侧壁上1/3处取阴道分泌物;(2)生理盐水湿片,直接光镜下查看有无滴虫和真菌菌丝;(3)涂片后Gram染色法染色,显微镜下检测阴道微生态;(4)阴道微生物功能检测。

    滴虫、真菌、菌群密集度、白细胞、优势菌、Nugent评分及AV评分,并分析对比两组研究对象阴道微生态结果的差异性。

    1.3.1   菌群密集度标准

    根据油镜下每视野平均细菌数分为I~IV级,I级:1~10个/100倍油镜;II级:10~100个/100倍油镜;III级:100~1000个/100倍油镜;IV级:1000个以上/100倍油镜[9]

    1.3.2   Nugent评分的标准

    评分0~3分,为正常;4~6分,诊断中间型BV;≥7分诊断为细菌性阴道病(BV)阳性[10];Donders评分,评分≥3分诊断为需氧菌性阴道炎(AV)阳性,并进一步分为轻度(3~4 分)、中度(5~6分)和重度(7~10分)[11-12]

    1.3.3   白细胞标准

    (1)白细胞 < 10/HP为正常;(2)白细胞 > 10/HP为异常。

    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受试者优势菌、真菌检出率比较,研究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白细胞、菌群密集度在两组中比较,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  1  两组受试者阴道分泌物菌群检出情况比较[n(%)]
    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detection of vaginal secre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组别例数白细胞优势菌
    < 10/HP> 10/HP革兰阳性大杆菌非革兰阳性大杆菌
    对照组 80 68(85.00) 12(15.00) 62(77.50) 18(22.50)
    研究组 80 61(76.20) 19(23.80) 44(55.00) 36(45.00)
    χ2 1.96 9.057
    P 0.161 0.003
    组别 例数 菌群密集度 真菌检出率
    Ⅱ+Ⅲ Ⅰ+Ⅳ
    对照组 80 74(92.50) 6(7.50) 3(3.75)
    研究组 80 68(85.00) 12(15.00) 14(17.50)
    χ2 2.25 7.96
    P 0.133 0.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两组受试者Nugent评分、AV评分及阴道感染情况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研究组更容易出现阴道失调情况,见表2

    表  2  两组受试者Nugent评分、AV评分及阴道感染情况比较[n(%)]
    Table  2.  Comparison of Nugent score,AV score and Vaginal infe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组别例数Nugent评分AV评分
    0-3分4-6分≥7分< 3分≥3分
    对照组 80 71(88.75) 9(11.25) 0(0) 76(95) 4(5.00)
    研究组 80 59(73.75) 15(18.75) 6(0.75) 65(85.00) 15(18.75)
    χ2 8.61 7.227
    P 0.014 0.007
    组别 例数 无感染 阴道感染
    单一感染 混合感染
    VVC AV BV AV+BV AV+VVC BV+VVC
    对照组 80 73(91.25) 3(3.75) 4(5.00) 0(0.00) 0(0.00) 0(0.00) 0(0.00)
    研究组 80 53(66.25) 10(12.50) 8(10.00) 1(1.25) 4(5.00) 3(3.75) 1(1.25)
    Z −3.933
    P < 0.001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多囊卵巢综合征起病多见于青春期及育龄期妇女,多数患者以月经失调及不孕就诊诊断该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其内分泌特征是雄激素过多、雌酮过多、黄体生成激素/卵泡刺激素(LH/FSH)比值增大及胰岛素过多,约50%的PCOS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过量胰岛素间接作用导致机体LH/FSH升高,抑制卵泡发育,导致无正常排卵[13-14],排卵无改善,PCOS患者病情恶性循环,月经失调、肥胖及不孕等表现无法改善,甚至病情加重。目前PCOS患者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方案也多样化,PCOS可能是一种复杂的多基因功能障碍,主要与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相关,其中遗传因素被认为是PCOS的重要原因之一。

    女性阴道虽然是人体大环境中的小部分,但是它是一个复杂动态变化的微生态环境,不仅受机体内分泌环境的影响,外界因素也会影响其改变。在健康妇女的阴道里寄生着多种微生物,它们互相协调作用,维持女性阴道微生态平衡,其中占优势地位的是乳杆菌。阴道微生态环境多种多样致病因素中,雌孕激素起至关重要的作用[15]。性激素可修饰阴道鳞状上皮细胞,增加上皮细胞中糖原的储存及提高糖原的含量,糖原经阴道菌群,尤其是乳杆菌的代谢作用,乳杆菌可转化为乳酸,从而维持正常的阴道酸性环境[16]。PCOS患者雄激素过多,持续无排卵的恶性循环,体内持续性低水平雌激素状态,长期月经失调及阴道不规则流血会导致乳杆菌在阴道中定植能力及代谢糖原产生乳酸能力降低,阴道菌群中乳杆菌密度降低致使阴道微生态失调、阴道微生态环境改变[17-18]。本研究通过对PCOS患者阴道菌群密集度、白细胞、优势菌、Nugent评分及AV评分等阴道微生态指标分析,全面评价阴道微生态环境。通过对比两者差异发现PCOS阴道微生态失调率升高,更容易感染阴道疾病。

    综上所述,两组受试者优势菌、真菌检出率、Nugent评分、AV评分及阴道感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PCOS患者阴道菌群构成与正常阴道微生态环境有明显差异,异常原因与阴道优势菌减少及病原菌增加有关。是否可以假设治疗阴道病原菌的感染,降低PCOS的发病率或降低PCOS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及是否可以将PCOS患者微生态状况动态观察作为评估POCS患者治疗后的一个评价指标,指导临床用药,但尚需进一步临床的研究。同时今后在对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治疗中,应该更加重视妇科恶性肿瘤患者阴道微生态的变化情况,为PCOS患者的病因研究、诊断及治疗提供更好的治疗策略。

  • 表  1  两组受试者阴道分泌物菌群检出情况比较[n(%)]

    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detection of vaginal secre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组别例数白细胞优势菌
    < 10/HP> 10/HP革兰阳性大杆菌非革兰阳性大杆菌
    对照组 80 68(85.00) 12(15.00) 62(77.50) 18(22.50)
    研究组 80 61(76.20) 19(23.80) 44(55.00) 36(45.00)
    χ2 1.96 9.057
    P 0.161 0.003
    组别 例数 菌群密集度 真菌检出率
    Ⅱ+Ⅲ Ⅰ+Ⅳ
    对照组 80 74(92.50) 6(7.50) 3(3.75)
    研究组 80 68(85.00) 12(15.00) 14(17.50)
    χ2 2.25 7.96
    P 0.133 0.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2  两组受试者Nugent评分、AV评分及阴道感染情况比较[n(%)]

    Table  2.   Comparison of Nugent score,AV score and Vaginal infe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组别例数Nugent评分AV评分
    0-3分4-6分≥7分< 3分≥3分
    对照组 80 71(88.75) 9(11.25) 0(0) 76(95) 4(5.00)
    研究组 80 59(73.75) 15(18.75) 6(0.75) 65(85.00) 15(18.75)
    χ2 8.61 7.227
    P 0.014 0.007
    组别 例数 无感染 阴道感染
    单一感染 混合感染
    VVC AV BV AV+BV AV+VVC BV+VVC
    对照组 80 73(91.25) 3(3.75) 4(5.00) 0(0.00) 0(0.00) 0(0.00) 0(0.00)
    研究组 80 53(66.25) 10(12.50) 8(10.00) 1(1.25) 4(5.00) 3(3.75) 1(1.25)
    Z −3.933
    P < 0.001
    下载: 导出CSV
  • [1] 赵琦, 阳晓敏, 蒋采瑜, 等.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与健康妇女阴道微生态临床特点对比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8,33(11):2532-2535.
    [2] 刘成连, 孙红. 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中西医治疗进展[J].新疆中医药,2018,36(4):124-127.
    [3] 赵琦. PCOS人群的阴道微生态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1):37-38.
    [4] 曹敬荣, 王培昌, 闵嵘, 等. 不同年龄段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6,10(3):311-314.
    [5] 自蓉, 张洁, 叶珂帆, 等. 外阴疾病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山东医药,2017,57(20):87-89. doi: 10.3969/j.issn.1002-266X.2017.20.029
    [6] 冷芹, 魏兆莲. 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8,37(1):57-61. doi: 10.3969/j.issn.1674-1889.2018.01.013
    [7] Rotterdam EA-SPCWG. Revised 2003 consensus on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long-term health risks related to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 Fertil Steril,2004,81(1):19-25.
    [8]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内分泌学组及指南专家组. 多囊卵巢综合征中国诊疗指南[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18, 53(1): 2-6.
    [9] 曾忠铭,潘令嘉,周殿元,等. 临床微生态学及其理论基础[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9,11(6):321-328.
    [10] 李桂军, 赵蔚, 周建娟. Nugent及Donders评分在细菌性阴道病合并需氧菌性阴道炎患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6,26(9):1270-1272.
    [11]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感染性疾病协作组. 阴道微生态评价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6,51(10):721-723. doi: 10.3760/cma.j.issn.0529-567x.2016.10.001
    [12] 王辰, 薛凤霞. 阴道微生态评价对需氧菌性阴道炎的诊断作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7,33(8):779-782.
    [13] 何晓彤, 孟祥雯, 张雪娇, 等. 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保健,2017,32(7):1588-1591.
    [14] 梁叶萌, 黄礼云. 多囊卵巢综合征中西医诊疗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0):101-102+104.
    [15] 杨瑞雪, 熊正爱. 阴道微生态平衡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7):1037-1040. doi: 10.3969/j.issn.1672-9455.2018.07.050
    [16] 王慧慧, 李焕荣, 马晓彤, 等. 阴道微生态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4):469-471.
    [17] 朱英. 多囊卵巢综合征证素与性激素相关性研究[D]. 南京: 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5.
    [18] 丁锦丽.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5,21(6):1050-1053. doi: 10.3969/j.issn.1006-2084.2015.06.035
  • [1] 顾晓会, 吕粉荣, 孙菊, 彭娅萍, 万丹丹.  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对改善多囊卵巢综合征糖脂代谢及性激素水平有效性的荟萃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313
    [2] 和丽梅, 冯雪敏, 李琳珺, 陈莹, 杨泽星.  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人群接受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后性激素水平的变化,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106
    [3] 苑晓微, 秦茂华, 王丽君, 段源琪.  血清CRP、TNF-α及IL-6在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的表达,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1026
    [4] 苑晓微, 秦茂华, 王丽君, 杨廷仙, 金晶.  炎症因子在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表达特点,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517
    [5] 宁明杰, 陈颖.  肺部微生态与肺癌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336
    [6] 董正娇, 张文悫, 杨琳娜, 黄学惠, 张镱严, 张文阳, 张京晶.  汉族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生命质量状况及影响因素,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508
    [7] 谭丁及, 尹洪莉, 朱锐, 张曦, 余鑫, 飞勇, 李昕, 段铭, 何亮, 杨宏英.  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患者的阴道微生态特点,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821
    [8] 乐小婧, 陈婕, 张帆, 李会芳.  代谢综合征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研究进展,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9] 唐娟, 念馨.  肠道微生态与肥胖相关性研究进展,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0] 向盈盈, 皮婷, 宋飞, 杨向红, 魏云林, 季秀玲.  口腔微生态研究进展,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1] 秦源, 杨莹.  正常甲状腺功能病态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2] 周永明, 李文亮.  Lynch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3] 刘娟.  干燥综合征蛋白组学的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4] 蒋婷婷.  脂肪因子Vaspin、Apelin及瘦素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相关性,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5] 邱梅.  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中没有必要纳入代谢指标,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6] 李小婷.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单核细胞CD36水平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7] 丘红梅.  代谢综合征患者胰岛素抵抗与血浆醛固酮相关性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8] 赵晓红.  代谢综合征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9] 腹腔镜卵巢打孔术后应用二甲双胍和克罗米芬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 丘红梅.  代谢综合征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关系的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期刊类型引用(4)

    1. 杨莉娜,黄丽香,陈佩佩,郑玉兰.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妊娠晚期阴道微生态特征及其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12): 2072-2074 . 百度学术
    2. 翟青枝,李立安,王雪琪,范一帆,于东渤,付玉荣,李江华,姜淑芳. GY66阴道微生态形态学全自动检测仪临床应用评价.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22(04): 431-435 . 百度学术
    3. 孔紫靖.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阴道微生态与性激素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当代医药. 2022(29): 93-96 . 百度学术
    4. 王瑶,孙宏莉,赵颖,张丽,朱任媛,窦红涛,原英,刘亚丽,刘文静,徐英春. 自动化镜检结合人工智能分析系统对阴道分泌物革兰氏染色涂片形态学的准确性评价. 协和医学杂志. 2021(04): 503-509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241
  • HTML全文浏览量:  1957
  • PDF下载量:  25
  • 被引次数: 5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10-24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1-26
  • 刊出日期:  2021-01-26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