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MHI技术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膈肌运动幅度与BI指数的临床疗效

房红梅 苏国栋 魏鲁刚 李蕊 吴莎 龙毅坚

房红梅, 苏国栋, 魏鲁刚, 李蕊, 吴莎, 龙毅坚. MHI技术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膈肌运动幅度与BI指数的临床疗效[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1, 42(2): 137-139.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205
引用本文: 房红梅, 苏国栋, 魏鲁刚, 李蕊, 吴莎, 龙毅坚. MHI技术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膈肌运动幅度与BI指数的临床疗效[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1, 42(2): 137-139.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205
Hong-mei FANG, Guo-dong SU, Lu-gang WEI, Rui LI, Sha WU, Yi-jian LONG. Clinical Effect of MHI on Diaphragm Motion Amplitude and BI Index in Stroke Patients[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1, 42(2): 137-139.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205
Citation: Hong-mei FANG, Guo-dong SU, Lu-gang WEI, Rui LI, Sha WU, Yi-jian LONG. Clinical Effect of MHI on Diaphragm Motion Amplitude and BI Index in Stroke Patients[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1, 42(2): 137-139.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205

MHI技术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膈肌运动幅度与BI指数的临床疗效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205
基金项目: 昆明市科技局基金资助项目(2017-S-14717)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房红梅(1981~),女,河北保定人,本科,主管治疗师,主要从事康复临床治疗工作

    通讯作者:

    苏国栋,E-mail: 13911289198@163.com

  • 中图分类号: R49

Clinical Effect of MHI on Diaphragm Motion Amplitude and BI Index in Stroke Patients

  • 摘要:   目的   予脑卒中患者MHI(改良人工膨肺)技术,采用临床对照研究,观察该技术对患者膈肌运动幅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的影响。   方法   遵循随机原则,选择脑卒中患者40名,随机分为治疗组(MHI技术及常规康复治疗)和对照组(常规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8周进行B超下膈肌运动幅度观察、BI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膈肌运动幅度、BI的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01)。   结论   MHI技术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改善偏瘫患者的膈肌运动幅度,提升ADL能力。
  • 我国40~74岁居民首次脑卒中标化发病率平均每年增长8.3%。推算≥40岁居民脑卒中现患人数1 242万, 每年 196 万人因脑卒中死亡。我国脑卒中防治仍面临巨大挑战[1]。脑卒中病人不仅仅存在外周肌肉受累,呼吸功能同样也会受到显著的影响,卒中的发生导致呼吸肌无力、胸廓扩张受到限制[2]等,系列因素导致膈肌活动下降,增加肺部感染几率[3],而这些常常因为我们的忽略而缺少关注。与此同时,由于脑卒中患者心肺适应作用[4],活动能力的受限以及呼吸系统并发症,均会进一步加重呼吸功能障碍,导致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成为非心血管死亡最常见的原因。因此,改善膈肌运动幅度及呼吸肌功能都将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产生有益的作用。

    2017年5月至2018年10月本院确诊并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40例,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脑卒中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

    1.1.1   纳入标准

    (1)首次发病,既往无精神疾病史,无听障人士;(2)生命体征稳定,入选时48 h≤病程≤1月;(3)年龄40~70岁,均为首次发病;(4)无严重认知障碍,无听、理解障碍,能配合相关治疗;(5)无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6)了解并同意该项治疗,患者或法定代理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1.1.2   排除标准

    (1)病情恶化;(2)心、肝、肺、肾等脏器功能严重不全者;(3)严重肢体功能差,四肢肢体无运动功能;(4)认知障碍、听理解障碍、听障人士者,不能配合治疗;(5)存在精神障碍,不能配合治疗;⑥恶性肿瘤、恶病质患者。

    两组性别、年龄、脑卒中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 表1

    表  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bar x \pm s $ ),n]
    Table  1.  Comparison to 2 groups of general data [( $\bar x \pm s $ ),n]
    组别 n 性别 年龄
    (岁)
    病变性质 吸烟 吞咽困难
    脑出血 脑梗死
    对照组 20 13 7 67.1 ± 7.14 4 16 7 12
    治疗组 20 11 9 68.2 ± 6.72 5 15 6 1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1.2.1   分组

    所入组的40例患者采用按入组顺序排序分组,单数为实验组,双数为对照组,入组实验观察期间患者膈肌运动幅度、Barthel指数(BI)。

    1.2.2   治疗

    所有患者在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接受常规康复,包括Bobath技术、肌力训练、针灸等。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接受MHI胸部物理治疗技术。MHI技术:是应用简易呼吸气囊配合胸部摇震法,每次治疗20 min,每周5次。每次使用简易呼吸气囊5~10次,调节氧流量为10 L/min,潮气量控制在20~30 mL/kg,压力35~45 cmH2O,再送气后屏气2~3 s,呼气时让气囊较大速度放开,使肺内外产生一定压力差,以利于分泌物排出[3-4]

    1.2.3   效果评定

    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进行B超下膈肌运动幅度观察(平静呼吸,对比健侧膈肌移动幅度)、Barthel指数(BI)量化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采取 SPSS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检验与分析,计量资料以( $\bar x\pm s $ )表示,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训练4周、8周后,治疗组膈肌运动幅度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明显高与对照组,见表2表3。治疗8周,治疗组超声观察显示膈肌活动幅度较4周时加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2 。4周后,治疗组BI改善较对照组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8周后治疗组BI改善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01),见 表3

    表  2  2组膈肌运动幅度改善效果( $\bar x \pm s $
    Table  2.  Improvement of diaphragmatic motor range in 2 groups ( $\bar x \pm s $
    组别 n 膈肌运动幅度(cm)
    治疗前 4周后 8周后
    对照组 20 1.19 ± 0.41 1.36 ± 0.37 1.55 ± 0.32
    治疗组 20 1.17 ± 0.39 1.52 ± 0.43 1.91 ± 0.39
      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3  2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效果( $\bar x\pm s $
    Table  3.  Improvement effect of daily living ability in 2 group ( $ \bar x\pm s$
    组别 n BI
    治疗前 4周后 8周后
    对照组 20 22.5 ± 7.69 31.50 ± 6.90 41.75 ± 5.20
    治疗组 20 24.25 ± 6.93 40.75 ± 6.12 56.75 ± 6.34∆∆
      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P < 0.01。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威胁中国居民健康的重大社会问题[5],研究显示78% 脑卒中病人出现心肺功能下降[6],心肺功能下降对病人的影响比脑卒中本身更大[7],卒中发生后患者代谢能力显著下降[8]为家庭以及全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国内的临床康复中,也逐渐开始重视卒中患者胸部物理治疗技术的应用。其中呼吸肌训练可以改善通气量、提升呼吸效率,优化呼吸功能[9],改善患者膈肌功能,提高患者的咳嗽能力,有利于痰液等分泌物的排出,降低肺炎的发生率。呼吸肌训练也具有提高核心肌群稳定性,改善平衡及步行能力[10],但也有研究对此存有争议[11]。此外,它还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及卒中死亡风险[12],对脑卒中后疲劳有一定改善作用[13]。MHI技术经临床证明为一种有效的改善肺廓清的胸部物理治疗技术,同时可以通过肺的扩张改善肺不张,本研究通过应用超声观察该技术在改善膈肌活动的具体应用效果,结果显示持续应用8周以上该技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膈肌运动幅度,平均提升膈肌活动约0.5~0.8 cm,增加患者的呼吸深度提升了125~200 mL/min有效通气量,而此方面改善是否推动患者对耐力训练产生了专门性适应,并产生呼吸效率提高、呼吸肌的能耗量和耗氧量下降,到达工作肌的氧量增多的治疗效果,从而对运动产生有利的影响,成为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的机制支持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脑卒中患者发病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各有特点,针对于和呼吸密切相关的脑干及延髓卒中患者的临床应用疗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表  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bar x \pm s $ ),n]

    Table  1.   Comparison to 2 groups of general data [( $\bar x \pm s $ ),n]

    组别 n 性别 年龄
    (岁)
    病变性质 吸烟 吞咽困难
    脑出血 脑梗死
    对照组 20 13 7 67.1 ± 7.14 4 16 7 12
    治疗组 20 11 9 68.2 ± 6.72 5 15 6 10
    下载: 导出CSV

    表  2  2组膈肌运动幅度改善效果( $\bar x \pm s $

    Table  2.   Improvement of diaphragmatic motor range in 2 groups ( $\bar x \pm s $

    组别 n 膈肌运动幅度(cm)
    治疗前 4周后 8周后
    对照组 20 1.19 ± 0.41 1.36 ± 0.37 1.55 ± 0.32
    治疗组 20 1.17 ± 0.39 1.52 ± 0.43 1.91 ± 0.39
      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3  2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效果( $\bar x\pm s $

    Table  3.   Improvement effect of daily living ability in 2 group ( $ \bar x\pm s$

    组别 n BI
    治疗前 4周后 8周后
    对照组 20 22.5 ± 7.69 31.50 ± 6.90 41.75 ± 5.20
    治疗组 20 24.25 ± 6.93 40.75 ± 6.12 56.75 ± 6.34∆∆
      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P < 0.01。
    下载: 导出CSV
  • [1] 王陇德,刘建民,杨弋,等.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8概要[J]. 中国循环杂志,2019,34(2):105-119.
    [2] Bettger J P,Zhao X,Bushnell C,et al.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disability after stoke:findings from the adherence evaluation after ischemic stroke longitudinal(AVAIL) registry[J]. BMC Public Health,2014,14(2):281-288.
    [3] Brogan E,Langdon C,Brookes K,et al. Respiratory infections in acute stroke:nasogastric tubes and immobility are stronger predictors than dysphagia[J]. Dysphagia,2014,29(3):340-345. doi: 10.1007/s00455-013-9514-5
    [4] 何庆权,刘畅,张志强. 脑卒中后心肺适应性的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7,23(11):1290-1293.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17.11.010
    [5] 甘勇,杨婷婷,刘建新. 国内外脑卒中流行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9,20(2):139-144.
    [6] 岳伟. 中国 40 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研究[J]. 天津医科大学,2016,5(1):1-191.
    [7] Severinsen K,Jakobsen J K,Overgaard K,et al. Normalized muscle strength,aerobic capacity,and walking performance in chronic stroke:a population-based study on the potential for endurance and resistance training[J]. Arch Phys Med Rehabil,2011,92(5):1663-1668.
    [8] Billinger S A,Taylor J M,Quaney B M. Cardiopulmonary response to exercise testing in people with chronic stroke:a retrospective study[J]. Stroke Res Treat,2012,20(7):633-637.
    [9] 朱伟新,丘卫红,武惠香,等. 早期呼吸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5,37(3):187-189. doi: 10.3760/cma.j.issn.0254-1424.2015.03.007
    [10] 苏国栋,刘惠林,黄梦洁,等. 呼吸肌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效果[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9):1008-1010.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16.09.004
    [11] Kiran M S,Kumari V S,Madhavi K. Effectiveness of supervised fitness and mobility exercise program on fitness,mobility and muscle strength in young adults with stroke[J]. Int J Physiother,2014,1(3):158-168. doi: 10.15621/ijphy/2014/v1i3/53469
    [12] 鹿跟涛,付海燕. 呼吸肌训练对脑梗死后静态平衡和步行功能的影响[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7,8(18):12-15. doi: 10.3969/j.issn.1008-1879.2017.18.006
    [13] 马艳,王小云,岳翔,等. 膈肌训练对脑卒中后疲劳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6,38(8):587-590. doi: 10.3760/cma.j.issn.0254-1424.2016.08.007
  • [1] 李豫, 朱琳, 陈科容, 李依, 余忠祥, 吴成银, 施红伶.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联合传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714
    [2] 曹诗杰, 安红伟.  MSC来源外泌体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机制及进展,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913
    [3] 吕晓培, 袁帅.  丁苯酞治疗脑小血管病致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对脑部血流灌注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922
    [4] 何思锦, 陈小霞, 陈奇刚, 赵荣, 刘朵, 廖映迪, 李黛颖, 顾力华.  基于“中枢-外周-中枢”闭环康复理论运用头针联合吞咽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802
    [5] 夏斯亚, 杨明莹, 刘玉芹, 孟庭瑞, 李霖荣, 胡倚琦, 肖遥.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照顾者对进食知识与技能需求调查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319
    [6] 刘丽爽, 饶平, 郎朗, 张平.  FOCUS-PDCA程序干预模式在脑卒中出院患者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922
    [7] 王静, 朱真真, 白钰璇, 贾志彬, 任燕龙.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继发吸入性肺炎的危险因素,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214
    [8] 张四美, 房红梅, 杨晰宸, 宁蓉, 龙毅坚, 李蕊, 金亚菊.  双向折镜多维空间感觉刺激治疗脑卒中单侧忽略疗效观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1224
    [9] 何思锦, 陈小霞, 罗凯旋, 顾力华, 和智娟, 周剑英.  镜像疗法联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偏瘫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611
    [10] 李蕊, 张萍, 魏鲁刚, 房红梅, 王刘艳, 卢静怡, 陈曦, 杨菊.  MHI对脑卒中患者膈肌运动和肺功能的临床疗效,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616
    [11] 付雨桐, 李彦南, 孙雨, 祝畅, 何影, 杨志, 姚黎清.  双重任务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功能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2] 谢晓燕, 程元, 程贤琴, 杜蓉, 刘晓玲, 倪梓桐, 潘泓频.  早期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快速康复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3] 孙瑜, 汤志伟, 芮溧.  脑卒中患者恢复期社区康复治疗模式,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4] 李蕊, 魏鲁刚, 杨艳, 张林森, 张洪秀.  脑卒中低肌张力患者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电刺激的临床对照,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5] 周琦.  心理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临床观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6] 王文丽.  脑卒中后倾斜综合征动平衡特征探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7] 郑锦红.  吞咽功能训练联合喂养指导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8] 谢作舟.  支气管镜在老年脑卒中并重症肺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9] 刘淑清.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关性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 任玲.  120与脑外科紧密配合提高脑卒中抢救成功率,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期刊类型引用(6)

    1. 魏碧连,张宏. 半夏白术天麻汤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 西藏医药. 2024(04): 139-141 . 百度学术
    2. 李倩,刘桂花,周琰琰. 全身振动训练联合八段锦在出血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 现代医药卫生. 2024(22): 3865-3869+3874 . 百度学术
    3. 韩芳,李博,马潇. 细节管理结合预见性干预在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安全护理中的应用.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4(23): 4307-4310 . 百度学术
    4. 朱瑜,史亚丽,郝佳丽,王亚平,郭文杰. 人工膨肺治疗对脑卒中气管切开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23(05): 526-530 . 百度学术
    5. 古剑珂,罗海龙,李杰,曾妍,姚惠琪. 针刺配合呼吸肌训练治疗卒中后膈肌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上海针灸杂志. 2023(06): 570-574 . 百度学术
    6. 孙凤娇,涂月,王梅珍,钟枚. 点穴按摩联合循经拍打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中医外治杂志. 2023(06): 7-9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390
  • HTML全文浏览量:  2232
  • PDF下载量:  15
  • 被引次数: 6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11-14
  • 刊出日期:  2021-02-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