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小针刀疗法在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刘亚南 杨双 徐世莲

刘亚南, 杨双, 徐世莲. 小针刀疗法在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1, 42(2): 158-161.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213
引用本文: 刘亚南, 杨双, 徐世莲. 小针刀疗法在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1, 42(2): 158-161.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213
Ya-nan LIU, Shuang YANG, Shi-lian XU. 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of Small Needle Knife Therapy for Pathological Pain[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1, 42(2): 158-161.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213
Citation: Ya-nan LIU, Shuang YANG, Shi-lian XU. 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of Small Needle Knife Therapy for Pathological Pain[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1, 42(2): 158-161.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213

小针刀疗法在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213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360245)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刘亚南(1994~),女,山东昌邑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针刀镇痛机制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

    徐世莲,E-mail:xushilian@kmmu.edu.cn

  • 中图分类号: R338.8

Advances in the Research of Small Needle Knife Therapy for Pathological Pain

  • 摘要: 病理性疼痛是指各种损伤或疾病导致的疼痛,根据发病原因可分为炎症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癌性疼痛等。由于其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和临床表现的特异性,目前常规镇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副作用明显,寻找和开发镇痛效果显著且副作用小的镇痛药物或手段仍然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以小针刀为代表的中医疗法在临床病理性疼痛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治疗效果好且副作用小,但其在病理性疼痛治疗中的详细机制并不清楚。对小针刀在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和机制予以阐述。
  • 在全世界范围内,由疾病或损伤所引起的病理性疼痛使得患者长期备受折磨,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细胞和分子水平的不断研究,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逐渐得到阐述,但是,治疗效果却差人强意。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镇痛药物仍然是非甾体类抗炎药与阿片类镇痛药两类,但这些药物具有严重的副作用。因此,寻找持续有效且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治疗手段或药物,阐明其作用机制,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发现,小针刀疗法对病理性疼痛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且具有方法简单、价格低廉、镇痛效果好、作用持续时间长等优点,故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本文拟对小针刀的概况、临床应用以及小针刀疗法在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

    小针刀(Small needle knife)疗法是我国朱汉章教授1976年总结实践经验,运用中西医结合理论,把手术刀的“刀”和针灸针的“针”巧妙融为一体的先进的治疗方法[1]

    小针刀疗法的操作特点是运用针刀在病变组织的不同部位,轻轻地切割有害的病变组织,从而缓解病痛。小针刀疗法具有疗效好、疗程短、见效快、价格低、无毒副作用、应用范围广等特点,是一种被大多数患者认可和接受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针刀医学理论是中医学整体理念、微观定位方法、宏观调控观念和西医精确诊断的一种融合,同时小针刀疗法运用中医针灸疗法和外科软组织松解术,将针刺疗法与手术刀成功地结合在一起,融合了两种疗法的共同优点,因此它既保留了传统医学的优点,又把传统医学的优点与现代医学的优点结合起来,它能起到某些切开手术和针灸所难以单独达到的治疗效果[2]

    小针刀疗法具有“针”和“刀”两种功能,其在局部病变组织处运用手术刀的作用对病变组织进行松解、剥离、铲削,能减轻对感觉神经末梢的机械牵拉和压迫。同时针的刺激又可以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从而达到“通则不痛”的治疗效果[3]。已有研究证明针刀疗法可提高模型大鼠的痛阈,并对中枢多种神经递质均有良好的调控作用[4]。针刀松解剥离病变组织时,可以开辟新的小血管创伤通路,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从而促进神经炎性水肿的吸收,促进损伤处肌腱和韧带恢复[5]。运用针刀松解组织时,局部组织蛋白得到分解,血清中5-羟色胺的含量减少,中枢神经系统释放的内源性阿片肽等化学物质增加,神经递质成分被修饰,感受器兴奋性降低,抑制致痛因子,从而达到止痛效果[6]。在运用针刀神经触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观察中表明,当运用针刀或者类似于针刀的医疗器械,来刺激神经鞘膜,可使得神经鞘膜局部诱发动作电位,分别向末梢神经方向和中枢方向传导,再经过中枢调节,可抑制化学致痛因子的释放,使血液循环加快,炎症因子释放减少,无菌性炎症消退,从而使疼痛得以缓解[7]。这些研究提示小针刀疗法在痛觉调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小针刀疗法在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机制目前研究较少,尚需进一步研究。

    小针刀是一种非常有效和先进的治疗工具。近年来,得益于小针刀可通过对病变处软组织松解达到解除肌痉挛、缓解疼痛的目的,其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王永志等[8]研究发现针刀松解术对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症状及体征的改善优于电针对照组,可明显起到减张、镇痛作用,疗效显著可靠。靳勇等[9]报道在治疗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腰腿痛的患者中,治疗组(小针刀治疗)总有效率为93%,对照组(针灸及推拿治疗)总有效率为86%,与对照组比较,针刀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优于硬膜外类固醇注射[10];也优于推拿、牵引、针刺等传统疗法,小针刀联合这些传统疗法的临床疗效并不优于单一小针刀疗法[11]。在采用中药口服结合小针刀松解术治疗神经根颈椎病的临床病例中,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小针刀配合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手法及牵引治疗,与对照组比较,两组均有疗效,但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患者疼痛和颈椎功能也得到了改善且效果显著[12]。有临床研究报道对98例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针刀组,观察两组疗效,结果发现针刀组49例患者经治疗(7 d 1次,连续两次)后,23例痊愈、15例显著有效、10例有效、仅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7.96%;对照组则分别为18例痊愈、13例显著有效、9例有效、9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1.63%,提示与针灸组比较,小针刀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可有效解除疼痛感[13]。谢敏娇等报道对35例枕神经痛患者进行针刀治疗,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结果显示临床疗效针刀松解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9%,电针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29%,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且远期疗效稳定,这就说明小针刀松解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电针治疗[14]。同时也有文献研究表明,采用小针刀疗法治疗43例枕大神经痛患者,结果发现在43例患者中,痊愈31例,好转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提示小针刀治疗枕大神经痛疗效显著[15]。在针刀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随机将11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小针刀疗法联合中药口服,对照组采用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结果显示小针刀疗法联合中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效果较好,可缓解患者疼痛,促进患者康复[16]。综上所述,小针刀疗法对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效果显著,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炎性痛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疼痛之一。付伟涛等[3]研究表明针刀疗法可通过对血清中5-羟色胺,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含量的调节作用,减缓腰椎间盘突出症根性神经痛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发挥局部镇痛作用。研究报道当模型大鼠的第3腰椎横突长时间受到炎症反应刺激时,针刀松解法与电针可能通过促进下丘脑前脑啡肽原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mRNA)和前阿黑皮素mRNA的表达,从而具有镇痛作用[17]。陈幼楠[18]研究发现针刀松解法可通过减少炎性细胞因子释放,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含量,减少对关节软骨细胞和滑膜细胞的损伤,修复局部软组织,改善局部血流等途径治疗膝骨关节炎,增加膝关节活动度,减轻膝骨关节的疼痛感。这些研究表明,小针刀疗法对炎症痛的产生和调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有关小针刀疗法在炎症痛中的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以自发性疼痛、痛觉过敏、异常疼痛为临床特征的慢性疼痛。国际疼痛研究协会(2011)将病理性疼痛新定义为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或疾病而直接造成的疼痛。临床上有很多疾病都与神经系统损伤或疾病有关,如: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疼以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神经病理性大鼠背根神经节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和P物质(P substance,SP)呈持续升高,这是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病重要因素之一[19-21]。有研究发现:针刀疗法可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大鼠根性痛症状,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减少背根神经节内CGRP和SP的释放来完成的[22]。另有研究报道小针刀疗法可以提高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大鼠的痛阈[22],且对神经中枢不同区域的SP、胆囊收缩素、β-EP等神经活性物质均有良好的调节作用[23-24]。最近的实验研究报道针刀松解法可通过促进神经痛大鼠中枢各区域多巴胺、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八肽胆囊收缩素、β-EP、亮氨酸-脑腓呔等镇痛物质表达,从而对神经痛大鼠具有镇痛作用[25]。综上所述,小针刀疗法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镇痛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脑内内源性镇痛物质的释放来完成的,但其具体镇痛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在临床,癌症患病率越来越高,而在癌症患者中,70%的病人都会存在癌痛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迄今为止,临床上最常用及最有效的癌性痛镇痛药物仍是阿片类药物,但是长期大剂量使用阿片类药物易造成耐受和消化道功能紊乱等严重不良反应。因此,癌性疼痛的治疗仍缺乏有效的技术和方法。针刺疗法是目前临床中最常用的针灸疗法,对于癌性痛均有良好镇痛作用,可以有效的干预骨癌痛和吗啡的耐受[26-28]。卞摘等[29]认为针刺治疗可以改善癌痛患者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为针灸治疗癌痛提供理论依据。给予患者C型臂引导下行针刀松解术治疗肺癌转移后疼痛,在治疗前,盐酸吗啡注射剂量20 mg/d,口服美施康定20 mg/d,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疼痛评分标准评分:8分。而治疗后,盐酸吗啡注射量减至5 mg/d,VAS评分:2分,疼痛有所缓解,疗效较好。同时研究也发现小针刀联合奥施康定对癌性疼痛的治疗疗效较单用奥施康定更好[30]。综上所述,小针刀疗法对癌性疼痛也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目前临床上由于一些镇痛药物如阿片类药物具有恶心、呕吐等不良副作用,极大限制了这些药物的应用。随着中西医结合医学不断发展,在针灸的基础上,近些年来针刀的应用也得到了临床上的肯定,呈蓬勃发展态势。但小针刀疗法参与癌性疼痛的报道较少,因此小针刀疗法在癌性疼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需要更多的研究来阐述和证明。

    小针刀疗法具有操作方法简便、价格低廉、止痛效果好、作用持续时间长等优点,故在临床中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和接受,呈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虽然针刀治疗的实验研究相对滞后,但未来的研究将对针刀疗法对病理性疼痛的镇痛效应进行更加全面的阐述和证明,为针刀治疗病理性疼痛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1] 朱汉章. 针刀医学原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62-66.
    [2] 刘晓峰,陈健,杜天乐. 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研究概况[J]. 湖南中医杂志,2019,35(3):169-170.
    [3] 付伟涛,郭长青,梁楚西,等. 针刀对腰突根性神经痛大鼠外周镇痛机制的实验研究[J]. 吉林中医药,2014,34(10):1003-1006.
    [4] 李晓泓,卢婧,孙红梅,等. 针刀松解法对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大鼠痛阈及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影响的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7):482-485. doi: 10.3321/j.issn:1006-2157.2008.07.014
    [5] 余海,吕阳,谢晶. 臭氧+射频热凝消融联合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J].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3,21(5):30-31.
    [6] 梁繁荣,刘雨星. 陈瑾,等. 电针镇痛后效应与脑干5-HT、下丘脑EP含量的关系[J]. 上海针灸杂志,2001,20(3):37.
    [7] 郭传友. 肌痛[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105-108.
    [8] 王永志,董福慧,钟红刚,等. 针刀松解法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J]. 中国骨伤,2009,22(6):438-441.
    [9] 靳勇,蔡少忍. 小针刀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2019,11(1):29-30. doi: 10.3969/j.issn.1674-7860.2019.01.011
    [10] 杨艺,谭龙旺,张勇,等. 硬膜外类固醇注射与小针刀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J]. 江西中医药,2019,50(1):36-38.
    [11] 叶肖琳,黄雪莲,叶新苗,等. 小针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7):2784-2788.
    [12] 黄丙勇. 小针刀配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22):142-144.
    [13] 蔡润,肖洪波,罗金发,等. 探究小针刀治疗颈肩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价值[J]. 解放军防预防医学杂志,2019,37(6):75-76.
    [14] 谢敏娇,冯淑兰. 小针刀松解术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研究[J]. 针灸临床杂志,2019,35(2):36-39. doi: 10.3969/j.issn.1005-0779.2019.02.012
    [15] 程璐,姜岳,王荣国. 小针刀疗法治疗枕大神经痛43例[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3):99-101.
    [16] 罗春晖. 小针刀疗法联合中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28):82-83.
    [17] 郭长青,曹榕娟,孙红梅,等. 针刀松解法对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大鼠下丘脑前阿黑皮素mRNA、前脑啡肽原mRNA表达的影响[J]. 针刺研究,2010,35(5):354-358.
    [18] 陈幼楠. 针刀松解法对膝骨关节炎大鼠中枢镇痛作用影响的研究[D].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论文, 2010.
    [19] Chatani K,Kawakami M,Weinstein J N,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ermal hyperalgesia,c-fos expression,and alterations in neuropeptides after mechanical irrigation of the dorsal root ganglion[J]. Spine,1995,20(3):277-289. doi: 10.1097/00007632-199502000-00004
    [20] 宋雪松,高金贵,孙木,等. 背根神经节压迫对大鼠痛行为及脊髓背角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影响[J]. 中华麻醉学杂志,2004,24(1):44-47. doi: 10.3760/j.issn:0254-1416.2004.01.012
    [21] Meert T F,Vissers K,Geenen F,et al. Functional role of exogenous administration of substance P in 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model of neuropathic pain in gerbils[J]. Pharmacol Biochem Behav,2003,76(1):17-25. doi: 10.1016/S0091-3057(03)00187-4
    [22] 张伟夫,郭长青,张义,等. 针刀干预对LDH根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内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影响[J]. 针灸临床杂志,2016,32(2):60-64.
    [23] 胡波,刘琳,郭长青,等. 针刀松解法对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大鼠下丘脑与脊髓P物质、八肽胆囊收缩素含量的影响[J]. 针刺研究,2008,33(1):22-25. doi: 10.3969/j.issn.1000-0607.2008.01.005
    [24] 孙红梅,胡波,李晓泓,等. 针刀松解法对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模型大鼠耐痛阈及脊髓与下丘脑ENK、β-EP的影响[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3):176-179. doi: 10.3321/j.issn:1006-2157.2008.03.008
    [25] 张立,董介轩,殷志荣,等. 针刀松解对坐骨神经痛大鼠中枢镇痛机制[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9,40(8):12-17.
    [26] 付桃芳,王玲玲,杜俊英,等. 电针对骨癌痛-吗啡耐受大鼠蓝斑核μ阿片受体表达的干预[J]. 中国针灸,2017,37(5):513-520.
    [27] 梁宜,杜俊英,房军帆,等. 电针治疗大鼠骨癌痛的镇痛效应及其对外周阿片受体表达的干预[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11):4877-4882.
    [28] 张中会,李谨,朱德友,等. 针刀松解术治疗肺癌骨转移性疼痛举例[J]. 针灸临床杂志,2013,29(8):20-21.
    [29] 卞摘,成泽东,张宁苏,等. 针灸对癌痛患者免疫机制的调节[J]. 辽宁中医杂志,2004,3(4):334-335. doi: 10.3969/j.issn.1000-1719.2004.04.058
    [30] 李津,张春,徐巍,等. 注射小针刀联合奥施康定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研究[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16(32):6283-6285.
  • [1] 李波, 孙杨, 缪应雷.  炎症性肠病的肠道微生态变化及对策,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401
    [2] 刘亚南, 杨双, 彭煜航, 陈静, 徐世莲.  针刀疗法对神经痛大鼠的镇痛作用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1009
    [3] 刘蓉, 孙杨, 罗发梦, 陶德智, 张海燕.  炎症性肠病患者疾病接受度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507
    [4] 郭玺, 汤晓青, 王洁, 万焱, 徐斌, 罗煜.  早期介入姑息治疗对肝炎相关性肝癌患者疼痛、焦虑影响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813
    [5] 刘亚南, 杨双, 董玮, 李崇阳, 徐世莲.  伏核神经细胞GalR2介导针刀干预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的镇痛作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914
    [6] 王彬, 廖烨晖, 陈茉弦, 刘垚, 赵云欣, 敖丽娟.  超声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430
    [7] 刘少星, 谢先丰, 曹德钧.  帕瑞昔布钠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及脊髓炎性反应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8] 刘娟, 张小梅, 张帆, 杨春燕, 李娜, 田莹.  药物联合音乐疗法对缓解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有效性,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9] 张立, 董介轩, 殷志荣, 石小东, 李皎, 许燕飞, 刘维统, 董玮.  针刀松解对坐骨神经痛大鼠中枢镇痛机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0] 董燕, 李梦楠, 刘亚南, 徐世莲.  甘丙肽受体2在病理性疼痛中的研究进展,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1] 黄治国, 殷维, 晏毅.  瑞芬太尼抑制大鼠炎症性疼痛及其机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2] 张安兴, 吴静, 孙杨, 缪应雷.  炎症性肠病宿主遗传变异与肠道微生物的联系,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3] 郑明星, 刘孝东, 范世成, 王耀众, 郎磊, 郭彩芬.  ASIC3在实验性大鼠Ⅲ型前列腺炎模型慢性骨盆疼痛中的表达,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4] 魏辉明, 麻伟青, 董发团, 李文锋, 普俊杰, 贺焱峰.  神经病理性疼痛老年大鼠海马突触长时程抑制的变化,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5] 孙杨.  英夫利西单抗治疗炎症性肠病的临床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6] 刘艳.  炎症性肠病与生育,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7] 李敏丽.  炎症性肠病与精神心理因素相关性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8] 王慧明.  地佐辛腹腔内注射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痛行为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9] 王慧明.  地佐辛腹腔内注射减轻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痛行为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 王慧明.  氯胺酮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052
  • HTML全文浏览量:  2259
  • PDF下载量:  3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11-15
  • 刊出日期:  2021-03-0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