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混合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

袁野 常剑 刘冬波 姜保成

詹丹丹, 周舟, 孙雄山, 徐霞.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的O2O式健康教育对中重度寻常型痤疮的影响[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4(8): 172-176.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828
引用本文: 袁野, 常剑, 刘冬波, 姜保成. 混合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1, 42(3): 79-83.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321
Dandan ZHAN, Zhou ZHOU, Xiongshan SUN, Xia XU. Impact of O2O Health Education Based on 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on Moderate to Severe Acne Vulgaris[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3, 44(8): 172-176.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828
Citation: Ye YUAN, Jian CHANG, Dong-bo LIU, Bao-cheng JIANG.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Mixed Early Gastric Cancer and Its Influence on Prognosis[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1, 42(3): 79-83.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321

混合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321
基金项目: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BK20181186)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袁野(1979~),男,湖北荆州人,医学学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胃肠肿瘤微创手术治疗临床工作

    通讯作者:

    姜保成,E-mail:vegm91@163.com

  • 中图分类号: 735.2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Mixed Early Gastric Cancer and Its Influence on Prognosis

  • 摘要:   目的  探讨混合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以及淋巴结转移对远期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到2016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九龙医院收治的87例混合型早期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手术治疗。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总生存时间(OS),分析混合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以及淋巴结转移对OS影响。  结果  87例混合型早期胃癌患者中,20例淋巴结转移,67例未转移,淋巴结转移率为22.99%。淋巴结转移患者肿瘤直径、淋巴管受累率、黏膜下层比例、溃疡型比例高于非淋巴结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浸润深度、淋巴管受累、肿瘤大小是混合型组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 < 0.05)。随访时间48~7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62.8±4.8)个月,失访6例,患者3 a生存率为90.1%,5 a生存率为86.4%。Kaplan-Meier法并Log-rank检验显示,混合型组淋巴结转移患者OS短于非淋巴结转移患者(P < 0.05)。Cox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管受累、淋巴结转移、血管受累、浸润深度是混合型早期胃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  结论  混合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高,肿瘤直径大、浸润黏膜下层、淋巴管受累患者淋巴结转移风险增高,且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差,死亡率高。
  • 寻常型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疾病,其病理改变为毛囊和皮脂腺慢性炎症,以青年男女常见,病因多与激素、皮脂过多,毛囊口上皮角化亢进等因素相关。本病好发于皮脂腺丰富的部位,尤其是颜面。而中重度寻常型痤疮,其皮损主要以囊肿、脓疱为主要表现,后期会出现瘢痕增生和色素沉着,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及社交[1]。而有研究指出[2-3],中重度寻常型痤疮患者由于缺乏较为正确的疾病认知、继续不良的生活习惯等原因,导致本病的时好时坏,反复发作。另一方面,O2O即Online-to-Offline,是线上结合线下的意思。O2O式健康教育则是充分发挥线上和线下各自的优势,灵活运用多种线上线下健康教育手段,达到提高健康教育效果的目的[4-5]。而从2019年底到2022年底,我国面对爆发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始终坚持“动态清零”方针以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信念是非常必要的。但是,部分防疫措施也客观上让患者减少了前往医院的就诊频率,同样也减少了接受相关健康教育的机会,对此O2O式健康教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而随着2022年年底国家优化疫情防控方案,逐步放宽防控措施,并不意味着3 a中摸索出来的O2O式健康教育就可以直接摈弃,重新回归疫情前的健康教育模式。因此,本文选取疫情前以及疫情期间医院信息系统(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 中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循证意义。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2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HIS中中重度寻常型痤疮患者为研究对象,相关数据采用ETL (Extraction-Transformation-Loading)软件系统处理,本研究已获得单位伦理委员会批准。入选标准:(1)符合《中国临床皮肤病学》中关于寻常型痤疮的诊断标准[6],并按照PillSburv及国际改良痤疮分级法属于中度及重度;(2)年龄10~35岁。排除标准:(1)其他类型的痤疮;(2)伴有其他皮肤病,如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等;(3)伴随严重脏器功能不全或严重免疫系统疾病者;(4)伴随恶性肿瘤患者;(5)代谢性疾病患者;(6)病历资料不完整。

    1.2.1   常规教育组

    常规教育组患者在院治疗时进行口头宣教,并发放宣教手册,手册制作团队由1名副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护师担任负责人,3名年资在5 a以上的主管护师为主干成员;先由团队制作中重度寻常型痤疮患者宣教手册初稿,基于德尔菲法进行2轮专家咨询,第1轮将初稿函询专家征求意见,根据相关意见修改后进行第2轮咨询并形成最终版本。手册包括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皮肤护理、膳食指导、预防保健、心理健康等知识。手册以图文形式生动形象地向患者进行相关宣教。每周电话跟进其手册翻阅效果。

    1.2.2   O2O组

    O2O组进行线上线下健康教育 (1)建立O2O团队:团队同样由1名副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护师担任负责人,3名年资在5 a以上的主管护师为主干成员。(2)建立线上资料库:主要以宣教短视频为主,辅以相关文章、图文等资料。组织团队成员拍摄、制作宣教短视频,视频内容同样包含有疾病病因、临床表现、皮肤护理、膳食指导、预防保健、药物指导、心理健康等知识,每个视频在4 min以内,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只宣讲某一个宣教点。宣教短视频最后归档为两类:一类为基础性视频,针对所有中重度寻常型痤疮患者均适用,如“痤疮的危险因素”“用挤法来战痘,对吗”等等;一类为针对性视频,专门针对具体某一病因或相关问题的视频,如“正确看待雄激素”“什么是毛囊口上皮角化亢进”“别让青春的缺陷,由颜到心”“痘蔻年华我作主”“如何护肤不伤肤”等等。(3)患者就诊期间,执行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健康教育:线下健康教育同常规教育组,实施医护结合的口头宣教;同时组建微信群,以团队成员担任群主,患者入群后进行统一编号、备注,并登记每位患者的医嘱内容,不定期在群中推送相关视频、文章,内容主要是侧重于在院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4)患者治疗结束后,执行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健康教育:①按照循序渐进、先易后难的原则,在微信群中推送基础性视频,并集中解答患者问题;再以私聊窗口一对一推送针对性视频,做到有的放矢;②无论哪一类视频的推送后,均有1~2道视频内容的小测试以问卷星链接发予患者,以保证患者认真观看;③要求患者每日进行清洁面部以及用药情况的打卡,管理人员以清单形式记录,未完成打卡者进行私聊窗口跟进,以保证患者依从性;④痤疮的发作与饮食有一定关系,要求患者在每周一和每周四各上传1次实时的膳食照片,群中医务人员进行点评;⑤在线下方面,不定期在科室举办小讲座,会中有医、护、营养等领域的专家从不同侧重点的科普宣教,邀请院外患者参加。

    统计2组下列指标:(1)失联率(常规教育组以电话失联、O2O组以微信失联为准)、对健康教育总体满意率(分为不满意、一般满意、喜欢满意、非常满意4个层次)、3个月内疾病复发率;(2)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知识、态度以及行为调查量表(knowledge attitude practice,KAP),本量表包括3个维度,共计15个条目,分别赋值1~5分,分值越高则代表患者的疾病认知程度越高[7]

    应用 SPSS 22. 0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以($ \bar x $±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 PSM 平衡与结局有关的协变量(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病程),设定卡钳值为 0.02,采用 1∶1 最邻近匹配法匹配,匹配后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根据是否进行O2O式健康教育分为常规教育组509例和O2O组 243例。由于2组人群基线资料不齐,见表1。因此采用倾向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进行1∶1匹配,最终得到得到2组人群各241例,2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 > 0.05),见表2

    表  1  2组一般资料比较(未进行PSM) ($ \bar x \pm s$
    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Without PSM)($ \bar x \pm s$
    组别n平均年龄(岁)性别(男/女)BMI指数(kg/m2病程(a)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高中/大学/大学以上)
    O2O组 243 20.93 ± 1.24 133/110 23.35 ± 2.85 4.61 ± 0.42 75/78/79/11
    常规教育组 509 23.30 ± 1.08 351/158 25.17 ± 3.12 3.25 ± 0.33 212/167/102/28
    χ2/t 2.799 14.512 2.592 3.317 5.691
    P 0.037* 0.0008* 0.048 0.026* 0.014*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2  2组一般资料比较(进行PSM后)($ \bar x \pm s$
    Table  2.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After PSM)($ \bar x \pm s$
    组别n平均年龄(岁)性别(男/女)BMI指数kg/m2病程(a)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高中/大学/大学以上)
    O2O组 241 20.92 ± 1.21 132/109 23.35 ± 2.81 4.60 ± 0.39 75/78/79/9
    常规教育组 241 21.02 ± 1.15 136/105 25.47 ± 3.06 4.51 ± 0.34 75/80/78/8
    χ2/t 0.265 0.134 0.553 0.331 0.012*
    P 0.902 0.714 0.609 0.840 0.997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O2O组失联率为7.88%,满意率为98.65%,疾病复发率为19.09%;常规教育组失联率为17.01%,满意率为84.5%,疾病复发率为65.56%, O2O组均优于常规教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表  3  2组失联率、总体满意率、疾病复发率比较 [n(%)]
    Table  3.  Comparison of drop-out rate,overall satisfaction rate,and disease recurrence rate between two groups [n (%)]
    组别n失联率满意情况(n疾病复发率
    不满意一般满意满意非常满意总体满意
    O2O组 241 19(7.88)# 3 56 143 20 219(98.65)# 46(19.09)#
    常规教育组 241 41(17.01) 31 128 36 5 169(84.5) 158(65.56)
      与常规教育组相比,#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治疗前2组在知识得分、态度得分和行为得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2组3项得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间相比,O2O组在3项得分均高于常规教育组的3项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表  4  2组知识、态度以及行为调查量表(KAP)得分结果比较 ($ \bar x \pm s$
    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of two knowledge,attitude,and practice (KAP) scores($ \bar x \pm s$
    组别n知识、态度以及行为调查量表(KAP)得分
    知识得分态度得分行为得分
    治疗前治疗结束后3个月治疗前治疗结束后3个月治疗前治疗结束后3个月
    O2O组 241 6.22 ± 1.23 9.61 ± 1.39*# 11.19 ± 1.48 12.35 ± 2.08*# 9.26 ± 1.01 13.74 ± 2.15*#
    常规教育组 241 6.17 ± 1.15 7.91 ± 1.28* 10.71 ± 1.30 9.56 ± 1.51* 9.10 ± 0.86 11.59 ± 1.76*
    t 1.621 6.154 2.057 5.158 1.851 4.861
    P 0.574 0.001* 0.265 0.003* 0.468 0.008*
      与治疗前相比,*P < 0.05;与常规教育组相比,#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本研究结果显示,O2O组失联率为7.88%,满意率为98.65%,疾病复发率为2.25%,3项指标均优于常规教育组。可见,O2O式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对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减少复发率和失联率。O2O最先是一种电商模式,后来该理念逐渐延伸到教育、医疗领域。王玲等[8]采用基于“精准宣教”的家庭“O2O”宣教模式,发现可以提高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史逸秋等人[9]采用O2O教育管理模式可提高初始使用基础胰岛素治疗患者的血糖管理水平,均与本研究结果相似。O2O式健康教育的优势在于充分发挥线上和线下各自的优势:线上健康教育的优势在于可以打破空间限制,对居家患者进行远程干预和延续护理;而线下健康教育的优势在于让患者觉得亲近、真实、“看到见、摸的着”。而本研究另一处特色在于动态、合理调整线上线下的主次关系:患者在院接受治疗期间,执行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健康教育,其目的是充分利用与患者有限的接触时间以及面对面宣教的优势,并建立医患互信,同时让患者逐渐熟悉、过渡线上宣教模式;而患者治疗结束后主要采用线上健康教育,线下健康教育作为补充,最终达到达到提高健康教育效果的目的。

    其次,O2O组在知识、态度和行为3项得分均高于常规教育组(P < 0.05),可见,O2O式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知识、信念和行为能力。本研究中,线上健康教育主要时基于微信平台,微信是国内社交第一平台,患者熟悉,接受程度高。以微信群为载体,可以让患者聚集较为容易和方便。以微信群为载体,可以轻松实现宣教短视频推送、一对一沟通、线上讲座等等功能[10-12]。如果说微信是打破空间的限制,那么宣教短视频的推送,就是打破时间的限制。短视频这一形式,是近年来的热点技术,也是资本和资源追逐的风口[13]。而短视频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常规的娱乐工具,也为短视频这一形式进行健康教育提供可能性[14]。其次,短视频短小有趣,寓教于乐,不易引起学习疲劳;宣教短视频的拍摄和制作,虽然较为费时,但是具有一次拍摄、反复使用的优势,可以减少研究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健康教育的效率[15-17]。并且,本研究优化宣教短视频的推送环节,一是绝不盲目推送,而是从“共性与个性”的角度出发,制作出具有普适性推送的基础性视频和具有个性化推送的针对性视频,基础性视频以公域环境(微信群)推送,针对性视频在一对一的私域环境推送,这样其实是“精细护理”“个性化护理”的体现。其二,杜绝推送后就“撒手不管”,通过问卷星链接等形式健全反馈机制。其三,在线上管理方案中,做到“知、信、行”的兼顾,“知识、态度、行为”模式常简称“知信行”,即“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是改变人类健康相关行为的模式之一。在“知识”方面,本研究通过健康宣教短视频提高痤疮的疾病认知,纠正错误认知;在“信念”方面,通过线上线下的心里干预、讲座、微信群中病友探讨等措施,提高患者的积极性;而在“行”方面,通过用药打卡、清洁面部打卡、膳食打卡来保证患者健康生活内容的贯彻和执行。

    综上所述,O2O式健康教育不仅方便痤疮患者,易于患者的宣教知识接受,同样节约了医务工作者的时间和精力。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其数据源于医院信息系统,具有真实性、客观性。采用倾向性评分(PSM)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混杂因素。但是限于HIS资料以及选择偏倚、信息偏倚,可能对统计分析造成一定影响。今后将在本研究基础上,设置严谨的、前瞻的随机对照试验,从而获取高质量的循证证据。

  • 图  1  淋巴结转移的混合型早期胃癌患者生存曲线

    Figure  1.  Survival curve of mixed early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with lymph node metastasis

    表  1  混合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n(%)]

    Table  1.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mixed early gastric cancer and clinicopathological factors[n(%)]

    项目淋巴结
    转移
    非淋巴结
    转移
    χ2P
    年龄 0.000 0.986
     ≥ 60岁 9(23.08) 30(76.92)
     < 60岁 11(22.92) 37(77.00)
    性别 0.382 0.536
     男 11(20.75) 42(79.25)
     女 9(26.47) 25(73.53)
    浸润深度 8.310 0.004*
     黏膜下层 12(41.38) 17(58.62)
     黏膜层 8(13.79) 50(86.21)
    肿瘤位置 0.035 0.851
     上三分之一 7(21.88) 25(78.12)
     中下三分之一 13(23.64) 42(76.36)
    肿瘤大小 3.942 0.047*
     ≥ 2.0 cm 9(37.50) 15(62.50)
     < 2.0 cm 11(17.46) 52(82.54)
    淋巴管受累 23.387 < 0.001*
     是 14(58.33) 10(41.67)
     否 6(9.52) 57(90.48)
    血管受累 0.000 0.990
     是 6(23.08) 20(76.92)
     否 14(22.95) 47(70.15)
    溃疡型 6.021 0.014*
     是 12(37.50) 20(62.50)
     否 8(14.55) 47(85.45)
    神经受累 0.492 0.483
     是 5(29.41) 12(70.59)
     否 15(21.43) 55(78.57)
      注:*P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2  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Table  2.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项目ORP95%CI
    浸润深度(黏膜下层/黏膜层) 2.103 0.002 1.661~10.231
    淋巴管受累(是/否) 1.556 0.008 1.223~9.324
    肿瘤大小(≥ 2.0 cm/< 2.0 cm) 1.521 0.010 1.205~9.221
    下载: 导出CSV

    表  3  Cox单因素分析

    Table  3.   Single factor analysis of Cox

    项目HRP95%CI
    年龄 1.023 0.102 0.661~1.232
    性别 0.859 0.208 0.223~1.324
    浸润深度 1.356 0.036 1.035~4.021
    肿瘤位置 0.961 0.098 0.882~1.657
    肿瘤大小 1.223 0.069 0.884~3.247
    淋巴结转移 2.365 0.001 1.339~10.235
    淋巴管受累 2.015 0.010 1.225~6.399
    血管受累 1.236 0.023 1.023~4.228
    溃疡型 0.991 0.125 0.548~2.315
    神经受累 0851 0.223 0.442~2.011
    下载: 导出CSV

    表  4  Cox多因素分析

    Table  4.   Multi-factor analysis of Cox

    项目HRP95%CI
    浸润深度 1.205 0.040 1.055~3.229
    淋巴结转移 2.052 0.002 1.139~8.527
    淋巴管受累 1.259 0.025 1.105~6.302
    血管受累 1.231 0.030 1.023~3.200
    下载: 导出CSV
  • [1] Rahman R,Asombang A W,Ibdah J A. Characteristics of gastric cancer in Asia[J]. World J Gastroenterol,2014,20(16):4483-4490. doi: 10.3748/wjg.v20.i16.4483
    [2] 王昕宇. 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在进展期胃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21,27(1):99-102.
    [3] 杨亚俊,胡卫敏,史英. 临床病理学因子及生物标记物对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评估价值分析[J].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20,25(3):345-349.
    [4] 梁寒. 远端局部进展期胃癌肠系膜上静脉旁淋巴结(No. 14v)清扫的临床意义[J]. 腹部外科,2020,33(1):1-3.
    [5] Birkman E M,Mansuri N,Kurki S,et al. Gastric cancer:immunohistochemical classification of molecular subtype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clinico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J]. Virchows Arch,2018,472(3):369-382. doi: 10.1007/s00428-017-2240-x
    [6] 陈丽红,薛蕴菁,段青,等. 不同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胃癌宝石CT能谱曲线及CT值的比较[J]. 中华肿瘤杂志,2019,41(5):363-367.
    [7] 吴俊辉,许美权,温文. 早期胃癌的组织学类型和淋巴结微转移分析[J]. 中国医疗前沿(上半月),2011,6(3):10-11.
    [8] 陈健,闫滢,钱小军,等. 基于临床病理特征构建胃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风险预测模型[J]. 武警医学,2019,30(9):776-779,783.
    [9] 王云,张伟锋,司新敏,等. 黏膜内混合型胃癌内镜表现特点的回顾性分析[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9,36(12):944-946.
    [10] Rocken C. Molecular classification of gastric cancer[J]. Expert Rev Mol Diagn,2017,17(3):293-301. doi: 10.1080/14737159.2017.1286985
    [11] 陈建江,赵于天,张晓军,等. 混合型进展期胃癌术后放化疗的 临床观察[J]. 临床肿瘤学杂志,2019,24(12):1130-1133.
    [12] Bausys R,Bausys A,Vysniauskaite I,et al. Risk factors for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early gastric cancer patients:Report from Eastern Europe country- Lithuania[J]. BMC Surg,2017,17(1):108. doi: 10.1186/s12893-017-0304-0
    [13] 宋红杰,唐建荣,张逸强. 早期胃癌诊断中NBI技术与放大内镜的应用效果对比[J]. 实用癌症杂志,2019,34(4):637-639.
    [14] 早期胃癌内镜治疗利与弊[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9, 39(5): 470-472.
    [15] 张文静,吴克俭,谭宁平.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0,28(5):331-337.
    [16] 张竞尧,田艳涛,王成锋,等. 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腹腔镜补救手术的临床分析[J]. 北京医学,2020,42(4):279-282.
    [17] 白斌,蔡慧,聂明明,等. 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9,39(5):476-479.
    [18] 郝丽莉. 早期胃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研究[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1,15(4):13-15.
    [19] 崔金朵,丁伟群,钟良,等.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9,36(11):839-842.
    [20] 庄阳辉,康争春,王海棠,等.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差异表达基因分析[J]. 中国临床医学,2019,26(4):555-560.
    [21] 东强,曲丽洁,张宏,等. 双能量CT碘值对进展期胃癌病理组织类型及浆膜外脂肪侵犯的诊断价值[J]. 现代医学,2019,47(9):1099-1104.
    [22] 李彦,刘会永. 早期胃癌在白光内镜下的特征及其与病理类型的关系[J]. 实用癌症杂志,2018,33(2):290-293.
    [23] 庞博然,朱正伦,李琛,等. 早期低分化胃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J].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9,22(5):446-450.
    [24] 刘朋伟,何池义. 混合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J]. 皖南医学院学报,2020,39(3):238-241.
    [25] 武颖超,谢淼,蔡云龙,等.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预后分析[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9,34(7):561-564. doi: 10.3760/cma.j.issn.1007-631X.2019.07.001
    [26] 周潮平,汤代彬,汪大田,等. 单中心186例早期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特征与预后分析[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9,28(10):1221-1227.
    [27] Mikami K,Hirano Y,Futami K,et al. Expansion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mixed-type submucosal invasive gastric cancer[J]. Asian J Surg,2018,41(5):462-466. doi: 10.1016/j.asjsur.2017.04.004
    [28] Chen Y C,Fang W L,Wang R F,et al. Clinicopathological variation of lauren classification in gastric cancer[J]. Pathol Oncol Res,2016,22(1):197-202. doi: 10.1007/s12253-015-9996-6
    [29] 徐俊,张恩勇,罗天航,等. 早期胃混合型印戒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J]. 实用肿瘤学杂志,2016,30(5):414-419.
    [30] 徐策. 腹腔镜与开腹胃癌根治术治疗早期胃癌的预后与生存率分析[J].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9,22(6):450-453.
    [31] 况丽平,詹晓芬,赵勇强,等. 潮汕地区902例胃癌原发病灶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及其临床意义[J]. 实用医学杂志,2017,33(20):3452-3454.
    [32] 高洪宇,张明,魏玉哲,等. BorrmannⅣ型胃癌生物学行为特点及预后[J].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1,26(1):65-66.
  • [1] 田波, 刘俊, 李重熙, 张伟, 房梅芹, 陈海云, 柏静萍, 周鑫, 程雷, 金永梅.  快速启动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成效观察及影响因素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925
    [2] 杨红秀, 朱中山.  肺腺癌中HPRT1基因表达对患者总生存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803
    [3] 韦琳, 朱梅, 张海琳, 冯煜然, 陈熙, 吴白领, 杨阳.  基于FNA-Tg和血清Tg的二元Logit回归模型对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或复发的判定价值,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219
    [4] 张冉, 杨洁, 冯恩梓, 袁晓凤, 王清.  甲状腺乳头状癌基因突变与其侵袭性相关性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223
    [5] 陆健斐, 卜锐, 刘小艳, 张幸, 丁昱, 章然.  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效能,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1214
    [6] 张海琳, 朱梅, 杨阳, 韦琳, 陈熙, 吴白领.  超声引导FNA及FNA-Tg识别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1220
    [7] 李诗洲, 何晓光, 林雁, 李玉晓, 杨曦, 王晓雨, 杨声豪.  原发灶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710
    [8] 赵雯, 柯腾飞, 胡兴月, 赵仁杰.  双能量CT能谱曲线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价值,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1028
    [9] 熊世锋, 邹浩.  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318
    [10] 曹亚, 张辉, 孟林, 倪焕然, 赵一, 王光彦, 刘志莹, 杨晓梅, 杨丽春.  彩色超声、FNA-C、FNA-Tg在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1119
    [11] 龙佑玲, 潘登, 熊田珍, 潘月, 苏勇, 熊霖, 吴彦, 栗莹.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421
    [12] 蒋明远, 黄华, 路明亮, 丁文静, 王家平, 郑苏云, 时鑫.  EVL和早期TIP S治疗肝硬化急性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3] 汤伟伟, 何永文NF-κB和TAB3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4] 李磊, 杨洁, 王伟霖, 王虎.  甲状腺微小癌位置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5] 王家祝, 刁先民, 康真, 常润生, 雷子发, 孙黎, 王兆敏, 曹娥, 李文辉.  云南个旧锡矿工人职业相关肺癌病理变化及97例鳞癌治疗与生存,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6] 路蓉.  血液净化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作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7] 孟丽红.  ACS合并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调脂治疗1例报道,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8] 党勇.  64排CT联合血清学检查对非小细胞性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9] 陈永生.  阴茎恶性黑色素瘤并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1例报道,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 黄琪.  手法结合三才配穴疗法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的疗效观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加载中
图(1) / 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756
  • HTML全文浏览量:  2238
  • PDF下载量:  11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0-12-05
  • 刊出日期:  2021-04-0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