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分析与预测模型构建

刘幸 刘媛 刘向芳 陈洁 陈永刚 孙辉 马玲

王硕, 齐云燕, 王普, 王亚茹, 张晓婵, 李柳. sST2水平与冠心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2, 43(1): 112-117.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115
引用本文: 刘幸, 刘媛, 刘向芳, 陈洁, 陈永刚, 孙辉, 马玲.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分析与预测模型构建[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1, 42(6): 139-145.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622
Shuo WANG, Yunyan QI, Pu WANG, Yaru WANG, Xiaochan ZHANG, Liu LI. Studies on the Prognosis between Serum sST2 Level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2, 43(1): 112-117.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115
Citation: Xing LIU, Yuan LIU, Xiang-fang LIU, Jie CHEN, Yong-gang CHEN, Hui SUN, Ling MA. Adverse Reactions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Model of Cefoperazone Sodium Sulbactam Sodium[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1, 42(6): 139-145.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622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分析与预测模型构建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622
基金项目: 昆明市卫生科技基金资助项目(2020-16-01-001);昆明市科技计划重点基金资助项目(2017-1-S-16355,2017-1-S-1433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刘幸(1985~),男,云南昆明人,硕士,副主任药师,主要从事临床药学的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

    马玲,E-mail:254914514@qq.com

  • 中图分类号: R969.3

Adverse Reactions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Model of Cefoperazone Sodium Sulbactam Sodium

  •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在昆明市医疗机构中使用的安全性,探索其发生不良反应(ADR)的影响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从而构建其发生不良反应的预测模型,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  提取2015年01月至2020年06月期间,昆明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监测数据库中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不良反应报告222份作为观察组,同期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未发生不良反应的250份病例作为对照组,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相关性分析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根据结果拟合构建发生不良反应的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的效能。  结果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与原患疾病的例次呈正相关关系(Kendall’ s tau-b = 0.764,P < 0.05);用药时间与住院时间呈负相关关系(r = -0.124,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退休人员、肝肾功能损伤患者、用药时间在(11~15)d是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其预测模型为Logit(P) = 1.357 + 3.485 × 肝肾功能损伤 + 2.681 × 用药天数(11~15),该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77,预测模型的灵敏度为91.8%,特异度为77.4%。  结论  肝肾功能损伤患者、用药时间在11~15 d是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该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肥胖症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1]。肥胖不仅与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M)有关,而且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sleeping respiratory arrest hypoventilation syndrome,SRHS)、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高血压(hypertension)、高血脂(hyperlipidemia)等慢性疾病相关,甚至可导致肿瘤,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存,给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2]。肥胖糖尿病患者很难通过饮食调节、运动和简单的药物治疗达到满意的效果,手术已经成为1种有效的治疗方案[3]。目前,胃旁路手术(roux-en-Y gastric bypass surgery,RYGB)和袖状胃切除术(sleeve gastrectomy,SG)[4]是2种主要的减肥代谢手术。除了有效治疗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SG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学习曲线短,不需要重建消化道,术后并发症比RYGB少,故SG已成为最受欢迎的代谢手术之一[5]

    真核细胞利用自噬作为1种依赖于溶酶体的降解途径,将细胞代谢的细胞质成分转运到溶酶体降解[6]。真核细胞内环境的稳态可以通过重复利用自噬溶酶体产生的游离脂肪酸、核苷酸、氨基酸和其他某些小分子物质来维持[7]。在肥胖患者中,自噬可能通过调节肥胖脂肪组织中的脂肪细胞分化和炎症状态发挥其作用。此外,也有人注意到[8]自噬活性的改变可导致胰岛素抵抗,自噬与炎症系统密切相关。自噬一方面可激活或抑制炎症反应,同时炎症信号通路也可诱导或抑制自噬。在肥胖患者中,自噬增加是对抗肥胖患者诱导的炎症引起的一种保护机制。然而,自噬受损会抑制这种保护作用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速发展,同时也会导致肝脏内质网应激和胰岛素抵抗受损从而引起糖尿病。

    然而,尽管SG手术在肥胖患者中越来越流行[9],但对于肥胖患者在术前的高自噬水平是否可以通过SG在术后改善,从而减少胰岛素抵抗进而降低血糖和控制体重未见相关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复制肥胖小鼠模型,通过观察SG术后小鼠体重、日摄食量、空腹血糖值及葡萄糖耐量实验的变化,同时通过PCR技术进一步测定自噬因子以及钠协同葡萄糖转运蛋白1(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1,SGLT1)的mRNA变化,从而研究SG术后自噬的变化机制以及自噬活性改变后肥胖和血糖水平改善的原因。

    选取昆明小鼠(体量50~60 g,6~8周),肥胖小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与SG组(每组n=6),实验小鼠在标准无菌条件下,严格按照12 h黑暗循环下饲养,该实验经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kmmu20220386),严格遵循科技部于2006年发布的《关于善待实验动物的指导性意见》[10]

    RNA 提取试剂 TRIzol试剂(Invitrogen,Carlsbad,CA,USA)及M-MLV逆转录酶(Promega,San Luis Obispo,CA,USA)由美国公司生产,SYBR Green(Life Technologies)、RT-PCR(ABI 7900HT; Applied Biosystems)和PrimeScript RT reagent kit 均为日本产品;PCR 引物由 Primer Premier 5.0 软件设计,由上海捷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合成;总RNA 提取试剂盒、cDNA 第一链合成试剂盒、SYBR Green 荧光定量检测试剂盒等实验耗材均购于武汉质优惠生商贸科技有限公司。

    SG组小鼠术前禁食8 h,不禁水,电子称测量小鼠体质量并记录。腹腔注射麻醉药物1%戊巴比妥钠0.005 mL/g。待麻醉良好后,于后肢注射阿莫西林,电动备皮刀剃干净手术区域体毛并用纸胶布固定小鼠四肢,牵出小鼠舌头以防舌根后坠而窒息。常规消毒、铺巾,沿左上腹做长约1 cm左右斜切口,逐层剪开皮肤、肌肉和腹膜,用生理盐水浸湿两支棉签,将胃挤出腹腔,分离胃周血管、黏膜后用显微止血钳夹闭食管下端血管和十二指肠上端血管。用纱布垫在胃下部防止胃内容物污染腹腔,离短胃周围组织后切除胃大弯侧2/3的胃壁组织,留下与食管下段和幽门连续的管状残留胃,保留1/3胃组织,沿胃大弯做幽门-贲门-幽门连续横褥式缝合。对切缘进行单向连续缝合后,返折锁边缝合。生理盐水冲洗胃表面后将胃放回腹腔,向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0.5~1 mL/g。予以5~0可吸收线行腹膜和肌肉、皮肤的连续缝合。

    Sham组:使用相同药物麻醉相同的手术时间,取正中切口切开腹腔进行胃的类似分离,然后沿着食管括约肌和幽门之间的连线手动对小鼠胃施加一钝钳的压力。术后送入温箱复苏,待其复苏后送回恒温动物房正常饲养,每日记录小鼠日摄食量及体重的变化。

    SG组和Sham组小鼠在术后15 d和30 d时于麻醉状态下分别取小鼠肠段和肝脏组织,用剪刀剪开腹腔在Triez韧带以下6 cm为小肠组织,剪下完整肝脏为肝脏组织。小肠组织进行剖开用生理盐水冲去肠道内容物,随后将每部分组织分别在液氮中快速冷冻并储存在-80 ℃的冰箱中。

    测量前禁食12 h,不禁水。小鼠腹腔注射1%的戊巴比妥钠给予麻醉,按照0.005 mL/g给药以防止应激对血糖变化的影响。待其皮肤四肢对钳夹的反应消失后,由十二指肠近端给小鼠灌入由9%盐水配制的浓度为25%的D-葡萄糖(3 g/kg)。同时进行剪尾采血、擦除第1滴血后使用血糖仪测量血糖,并在20 min、40 min、60 min、80 min、100 min、120 min时重复测量。测量完成后送入温箱复苏,复苏后送返恒温动物房继续饲养。将血糖值变化的数据绘制成曲线图,采用各时间点连线下曲线面积代表消化道葡萄糖吸收量。

    采用GAPDH(内参基因)法测定mRNA在小鼠肝脏及肠道中的表达。使用TRIzol试剂(Invitrogen,Carlsbad,CA,USA)从组织中提取总RNA,使用M-MLV逆转录酶(Promega,San Luis Obispo,CA,USA)从总RNA(2 μg)逆转录cDNA,然后SYBR Green(Life Technologies)在96孔板上进行RT-qPCR(ABI 7900HT; Applied Biosystems)。根据基因的序列设计引物并进行PCR扩增,并测试扩增效率和特异性。上机设定条件进行RT- qPCR,同时使用2-ΔΔCT方法计算分析。使用的引物[11]表1

    表  1  引物序列
    Table  1.  Primer sequence
    基因正向引物反向引物
    SGLT1 F:5'-CCAAGCCCATCCCAGACGTACACCC-3' R:5'-CTTCCTTAGTCATCTTCGGTCCTT-3'
    P62 F:5'-ATGTGGAACATGGAGGGAAGA-3' R:5'-GGAGTTCACCTGTAGATGGGT-3'
    Beclin1 F:5'-CCAGATGCGTTATGCCCAGAC-3' R:5'-CATTCCATTCCACGGGAACAC-3'
    LC3I F:5'-TATGGCACCAGTACGACG-3' R:5'-GCATTGTCAGTCACC-3'
    LC3II F:5'-TAGGCGATATAGCCGAACG-3' R:5'-CGGATAATGGATCAT-3'
    GAPDH F:5'-AGGTCGGTGTGAACGGATTTG-3' R:5'-TGTAGACCATGTAGTTGAGGTCA-3'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误(χ2±SEM)表示,采用 SPSS 27.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LSD模块t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结果采用GraphPad Prism (version 7.0,USA)进行作图,检验水准α=0.05,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和Sham组相比,SG组术后15 d和30 d时小鼠体重明显减轻(17.95%、23.86%)。SG组术后1 d食物摄取急剧下降(73.64%),8 d后恢复至稳定水平但未达到假手术组水平,但术后15 d和30 d仍然低于术前及假手术组,见图1A1B

    图  1  小鼠体重和日摄食量的变化(χ2±SEM,n=6)
    A:Sham组与SG组术后30 d内小鼠体重的变化;B:Sham组与SG组术后30 d内小鼠日摄食量的变化。与Sham组比较,*P < 0.05,**0.05 < P < 0.01,***P < 0.001。
    Figure  1.  Changes in body mass and daily food intake of mice (χ2±SEM,n=6)

    相比较于Sham组,SG组小鼠术前空腹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是在术后15 d和30 d时空腹血糖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见图2A;为了评估SG术对葡萄糖吸收的影响,在术后15 d和30 d对小鼠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结果表明SG术后15 d和30 d小鼠葡萄糖摄入后血糖变化水平明显低于假手术组,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也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图2B图2E

    图  2  小鼠空腹血糖值、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血糖变化及曲线下面积(χ2±SEM,n=6)
    A:Sham组与SG组术前、术后15 d和30 d小鼠的空腹血糖值;B~E:Sham组与SG组小鼠术后15 d、30 d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血糖变化水平及血糖变化曲线下面积。与Sham组比较,ns P > 0.05,*P < 0.05,**P < 0.01,***P < 0.001。
    Figure  2.  Fasting blood glucose levels,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 blood glucose changes,and area under the curve in mice (χ2±SEM,n=6)

    RT-qPCR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SG组小鼠在术后15 d和30 d小肠的SGLT1 mRNA表达丰度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见图3A;Sham组术后15 d和30 d相比、SG组术后15 d和30 d相比其小肠的SGLT1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图3A;与Sham组相比,SG组小鼠在术后15 d和30 d肝脏的P62 mRNA表达丰度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图3B;Sham组术后15 d和30 d相比、SG组术后15 d和30 d相比其肝脏的P62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图3B;与Sham组相比,SG组小鼠在术后15 d和30 d肝脏的Beclin-1 mRNA表达丰度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见图3C;Sham组术后15 d和30 d相比、SG组术后15 d和30 d相比其肝脏的Beclin-1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图3C;与Sham组相比,SG组小鼠在术后15 d和30 d肝脏的LC3I、LC3II mRNA表达丰度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见图3D3E;Sham组术后15 d和30 d相比、SG组术后15 d和30 d相比其肝脏的LC3I、LC3II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图3D3E

    图  3  术后肝脏自噬因子(P62、Beclin-1、LC3I、LC3II)及肠道SGLT1的mRNA表达变化(χ2±SEM,n=6)
    A:Sham组与SG组术后15 d、30 d小肠的SGLT1 mRNA表达丰度;B:Sham组与SG组术后15 d、30 d肝脏的P62 mRNA表达丰度;C:Sham组与SG组术后15 d、30 d肝脏的Beclin-1 mRNA表达丰度;D~E:Sham组与SG组术后15 d、30 d肝脏的LC3I、LC3II mRNA表达丰度。与Sham组比较,ns P > 0.05,*P < 0.05,**P < 0.01,***P < 0.001。
    Figure  3.  Changes in mRNA expression of liver autophagy factors (P62,Beclin-1,LC3I,LC3II) and intestinal SGLT1 after surgery(χ2±SEM,n=6)

    目前减肥代谢手术可以有效、持久地减轻肥胖患者的体重,改善其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代谢相关疾病。SG手术作为治疗肥胖引起的代谢综合征的有效外科干预方式,它包括切除胃底、胃窦和大弯,导致胃容量减少、食物摄入量减少、食欲激素水平下降[11]。SG的减肥和治疗代谢性疾病的机制是复杂的,笔者的前期研究[12]发现SG术后小鼠的体重及血糖降低与胃肠道的SGLT1减少有关,其他研究[13]也发现胃组织切除可能导致胃体积减少与胃排空率增加,同时如瘦素、酪酪肽、胰高血糖素样肽-1等胃肠激素分泌减少也是术后减重降糖的机制。T2DM的发病是胰岛素缺乏和胰岛素抵抗的结果[14],胰岛素抵抗通常是肥胖患者发生T2DM的主要原因。疾病早期胰岛能够补偿其功能的衰竭,在能够分泌较多的胰岛素和C肽,但随着胰岛细胞逐渐失代偿功能,其代偿功能逐渐下降[15]。然而,由于炎症水平的增加和机体的应急等原因,肥胖伴糖尿病患者往往比正常人有更高水平的自噬。

    自噬过程是一个高度保守的自我消化过程,可以促进物质的循环和维持细胞内稳态。已有研究[16]证实了自噬在脂肪细胞合成、代谢和脂质平衡中的作用。自噬可以调节脂质代谢和脂肪细胞分化,同时肥胖患者脂肪组织的自噬活性增强,高自噬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和炎症[17]相关。Song BQ等[18]研究发现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 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 cells,MEFs) 被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时,自噬过程被激活,同样具有自噬抑制功能的氯喹通过抑制自噬活性[19]可以来降低脂肪细胞分化,这表明自噬对脂肪细胞分化和脂肪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这与笔者的研究发现肥胖小鼠在经过SG术后自噬活性及血糖都有明显改善结果相一致,笔者的研究结果也说明了肥胖体质需要更高的自噬活性去参与脂肪细胞的形成进而维持体质量。

    研究表明脂肪细胞的合成和分化,以及细胞稳态都受到自噬的影响,除调节脂肪细胞分化和脂肪组织发育[20]外,自噬还参与炎症细胞反应(包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形成炎症因子进而在细胞稳态[21]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张一文等[22]的研究也表明,适度激活自噬可以对肥胖脂肪组织的炎症反应产生有益的影响,进一步调控肥胖的发生发展。自噬起始的1个重要组成部分是Beclin-1,它在自噬活动中发挥调节作用,LC3是自噬标志蛋白,主要参与自噬小体形成[23]。Beclin-1蛋白及其配体Ⅲ类磷酸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除了促进自噬小体的形成外还调控自噬[24],它们是激活或抑制自噬的主要靶点,以便协调自噬蛋白与细胞之间的需求。有研究表明,LC3 II/LC3I比值的升高和P62蛋白水平的降低是自噬[25]升高的指标,有证据表明小檗碱、人参皂苷和针刺治疗可降低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如Beclin-1)有利于减轻肥胖[26]。在本实验中,笔者发现SG组肥胖小鼠较假手术组相比,其肝脏的自噬因子Beclin1、LC3I和LC3II明显升高,P62水平降低,结果也说明了肥胖小鼠在接受SG术后体重降低可能部分原因是由于自噬活性减弱后脂肪生成降低。

    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1种机制复杂的病理状态。胰岛素抵抗[27]过程中可观察到自噬活性的改变,自噬平衡紊乱与糖尿病、肥胖、胰岛素抵抗[28]等代偿性疾病有关。小鼠肝脏中活性氧的存在可抑制细胞自噬,导致细胞内受损线粒体大量积累,影响细胞内胰岛素信号转导,导致胰岛素抵抗[29]。Kosacka等[30]通过对肥胖和2型糖尿病患者皮下和内脏脂肪组织的透射电镜和免疫荧光染色,发现自噬基因LC3和Atg5 mRNA表达上调,mTOR和p62蛋白表达降低。这表明肥胖患者的体质自噬增加。李璇等[31]报道肥胖小鼠脂肪组织中LC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小鼠,说明肥胖显著影响自噬基因的表达。这些研究表明,自噬在脂肪细胞的分化和形成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示适当阻断自噬可能是减肥的有效手段。

    本研究发现 ,SG组术后15、30d的体重、日摄食量、空腹血糖值均低于假手术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同时OGTT也提示SG组的葡萄糖吸收量也低于假手术组。由此说明SG术对于肥胖小鼠可以起到控制体重、降低血糖的作用。实验结论提示在临床工作中,肥胖且伴有血糖升高的患者可以采用袖状胃切除术来改善糖代谢从而达到降糖效果。笔者之前的研究也表明了SG降低血糖水平是通过减少肠道的SGLT1的表达、减小胃容积和肠道绒毛的面积进而减少葡萄糖转运来实现的[31]。本研究结果还显示,SG组小鼠在术后自噬因子P62增高,而Beclin-1、LC3I、LC3II及SGLT1的mRNA表达均低于假手术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由此说明对于肥胖合并糖尿病可以采用袖状胃切除术治疗,不仅可以稳定血糖及降低体重,而且还可以改善高自噬的水平有效减少胰岛素抵抗,同时注意结合日常运动以及饮食控制能够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SG可改善肥胖小鼠高自噬水平,这可能与体重降低后体内脂肪因子代谢改变和炎症介质水平的变化有关;同时SG术后能够通过减少葡萄糖的吸收进而控制血糖和减缓胰岛素的抵抗。但由于本次研究为单中心研究,缺乏对SG术前进行药物干预自噬活性的对比研究,未来仍需多中心、多组别的研究来进一步探讨自噬活性与肥胖和糖尿病的内在机制。

  • 图  1  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发生不良反应预测模型的效能评估

    AUC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

    Figure  1.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edictive model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caused by cefoperazone sodium and sulbactam sodium

    表  1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报告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n)

    Table  1.   Gender and age distribution of patients with adverse reactions of cefoperazone sodium and sulbactam sodium (n)

    年龄(岁)总例数构成比(%)
    5~14 4 8 12 5.40
    15~44 20 25 45 20.27
    45~64 23 16 39 17.57
    ≥ 65 40 86 126 56.76
    合计 87 135 222 100.00
      注:《国际疾病分类》(ICD-10)编码分类:婴儿期为不足1岁,幼儿期为1~4岁,少儿期为5~14岁,青壮年期为15~44岁,中年期为45~64岁,老年期为65岁及以上。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报告患者的原患疾病

    Table  2.   Primary diseases of ADR patients caused by cefoperazone sodium and sulbactam sodium

    序号原患疾病n构成比(%)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210 28.23
    2 心功能不全 111 14.91
    3 肝损伤 74 9.95
    4 高血压 71 9.54
    5 糖尿病 46 6.18
    6 腰椎退行性病变 50 6.72
    7 肺结核 43 5.78
    8 肾损伤 41 5.52
    9 脑膜炎 33 4.43
    10 前列腺增生 24 3.23
    11 腹腔感染 26 3.49
    12 胃炎 15 2.02
    下载: 导出CSV

    表  3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报告累及系统-器官分布及临床表现(n)

    Table  3.   The adverse reaction report of cefoperazone sodium and sulbactam sodium involves system-organ distribution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n)

    累及系统-器官临床表现例次合计构成比(%)
    皮肤及附件损害 瘙痒
    红斑疹
    局部肿胀
    皮肤发红
    口唇发绀
    154
    3
    26
    27
    29
    239 50.53
    血液系统损害 凝血功能障碍
    白细胞减少
    17
    4
    21 4.44
    呼吸系统损害 呼吸困难 65 65 13.74
    全身性损害 发热
    畏寒
    31
    15
    46 9.73
    消化系统损害 恶心
    呕吐
    53
    49
    102 21.56
    下载: 导出CSV

    表  4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报告患者的用药时间和住院时间

    Table  4.   Adverse reactions of cefoperazone sodium and sulbactam sodium are reported on the duration of medication and hospital stay in patients

    天数
    (d)
    用药时间
    n
    构成比
    (%)
    住院时间/
    例数(n
    构成比
    (%)
    1~5 163 73.42 8 3.60
    6~10 39 17.57 24 10.81
    11~15 20 9.01 77 34.68
    ≥ 16 113 50.91
    合计 222 100.00 222 100.00
    下载: 导出CSV

    表  5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的单因素分析

    Table  5.   Single factor analysis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cefoperazone sodium and sulbactam sodium

    研究因素观察组(n = 222)对照组(n = 250)χ2/tP
    性别
     男 87 131
     女 135 119 8.256 0.004*
    婚姻
     已婚 199 230
     未婚 23 20 0.791 0.373
    BMI(kg/m2 21.21 ± 1.56 22.51 ± 3.78 2.314 0.251
    年龄(岁)
     5~14 12 1
     15~44 45 66
     45~64 39 62
     ≥ 65 126 121 17.018 0.001*
    原患疾病(例次)
     感染性疾病 236 250
     心脑血管疾病 228 203
     肝肾功能损伤 115 93
     其他 165 199 7.355 0.003*
    给药日剂量
     1.5 g/Qd 14 7
     1.5 g/Tid 19 13
     3 g/Bid 34 46
     3 g/Tid 155 184 6.099 0.106
    用药时间(d)
     1~5 163 84
     6~10 39 86
     11~15 20 68
     ≥ 16 12 79.741 0.000*
    住院时间(d)
     1~5 8 12
     6~10 24 31
     11~15 77 105
     ≥ 16 113 102 4.917 0.177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6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的多因素分析

    Table  6.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cefoperazone Sodium and Sulbactam Sodium

    变量BS.EOR95% CIWald χ2P
    常数 1.357 0.664 3.215 3.654 0.021*
    原患疾病(例次)
    感染性疾病 1.000 3.392
    心脑血管疾病 1.549 1.369 6.226 1.141~9.875 3.331 0.157
    肝肾功能损伤 3.485 0.535 2.271 1.004~5.567 3.689 0.012*
    其他 1.511 1.255 5.412 0.587~10.246 2.021 0.997
    用药时间(d)
    1~5 1.000 5.224
    6~10 3.698 2.587 1.358 0.487~5.574 2.541 1.568
    11~15 2.681 3.523 0.236 0.059~0.623 6.667 0.010*
    ≥ 16 1.411 1.524 1.968 0.473~2.369 3.569 0.578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1] 金晶,李青,冷光. 头孢哌酮/他唑巴坦不良反应风险因素分析[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6,25(6):346-349.
    [2] 刘宪军,付娜. 109例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中国药物警戒,2014,11(6):355-357.
    [3] 胡新春,邓超英. 呼吸内科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与分析研究[J]. 国际呼吸杂志,2015,35(21):1617-1619. doi: 10.3760/cma.j.issn.1673-436X.2015.21.004
    [4] 陈菲,王璐,王静. 肺炎克雷伯菌耐药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现况及其关联分析[J].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8):1091-1096.
    [5] 程英,段菲,权晨.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配伍禁忌临床分析[J]. 中国药业,2019,28(3):73-75. doi: 10.3969/j.issn.1006-4931.2019.03.024
    [6] 栗啸阳,郭代红,刘思源,等. 13458例头孢菌素类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20,29(3):166-169.
    [7] 张士洋,程军,陈志武. 350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安徽医药,2011,15(4):516-518. doi: 10.3969/j.issn.1009-6469.2011.04.053
    [8] 何云开,刘产明,曾晓辉.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喉头水肿及过敏性休克各1例[J]. 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4,12(S1):76-76.
    [9] 王全一,李彦博,傅蓉. 高效凝胶色谱法测定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中的高聚物[J]. 中国药业,2013,22(12):83-84. doi: 10.3969/j.issn.1006-4931.2013.12.053
    [10] 钟雪,刘田,冯婉玉. 他唑巴坦致过敏反应案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 中国新药杂志,2019,28(14):1784-1788. doi: 10.3969/j.issn.1003-3734.2019.14.020
    [11] 石姗平,吴雪,农杰昌,等. 头孢哌酮/舒巴坦致凝血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分析[J]. 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9,28(9):578-580.
    [12] 庞立峰.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致凝血功能异常1例[J]. 中国药物警戒,2018,15(5):62-63.
    [13] 田艳平,朱燕,尹红,等. 46例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致过敏性休克分析[J]. 中国药物警戒,2010,7(4):246-248. doi: 10.3969/j.issn.1672-8629.2010.04.019
    [14] 代蓉,邹玲,赵丽,李晓华,等. 1例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过敏性休克病人的急救护理[J]. 护理研究,2015,29(23):2939-2939. doi: 10.3969/j.issn.1009-6493.2015.23.057
    [15] 宋明辉,张建伟,张荣厚.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静脉滴注致过敏性休克1例[J]. 海峡药学,2020,32(1):210-211. doi: 10.3969/j.issn.1006-3765.2020.01.090
    [16] 施毅,李培. 根据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理论合理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2,35(10):726-728. doi: 10.3760/cma.j.issn.1001-0939.2012.10.004
    [17] 马亚松,李敏,贾玉捷,孙燕,杨宏硕.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与输液配伍稳定性研究[J]. 化工管理,2020,10(4):95-96. doi: 10.3969/j.issn.1008-4800.2020.04.061
    [18] 金晶,李青,冷光. 山西省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 山西医药杂志,2016,45(10):1159-1161.
    [19] 张扣兴,唐英春,毕筱刚,等. 头孢哌酮钠/他唑巴坦钠体外抗菌活性和影响因素[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1,17(3):195-198. doi: 10.3969/j.issn.1001-6821.2001.03.010
    [20] 朱芸. 浅析静脉滴注头孢哌酮/他唑巴坦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J]. 健康必读,2019(23):16-17.
    [21] 范晓. 浅析静脉滴注头孢哌酮/他唑巴坦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J]. 当代医药论丛,2017,15(3):8-9. doi: 10.3969/j.issn.2095-7629.2017.03.006
    [22] 张楠,郭晓昕,贾海忠. 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方法学研究进展[J]. 中国药物警戒,2020,17(1):56-62.
  • [1] 刘东艳, 刘燕, 任治铭, 王枫, 汪勇.  基于Logistic回归分析的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相关骨髓抑制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 邓俊, 王均, 王茜, 高嫦娥, 陈晓, 史明霞.  基于外周血标志物初步探讨irAEs预测模型及价值,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3] 王远珍, 魏红艳, 田仁海, 陈永臻, 许丹青, 张映媛, 常丽仙, 刘春云, 刘立.  原发性肝癌干预前并发慢性肝衰竭的风险预测模型建立与评价,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321
    [4] 徐文秀, 莫小凤, 杨祥民, 杨丝露, 吴凡, 李特.  Logistic回归与决策树模型在碘造影剂不良反应预测中的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911
    [5] 姬燕梅, 李文俊, 李青芸, 郭妮, 蒙妮, 周丹, 李秋宇, 金醒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认知障碍相关因素分析及列线图模型构建,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511
    [6] 曾慧娟, 田波, 袁红伶, 何杰, 李冠羲, 茹国佳, 许敏, 詹东.  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慢性肾脏病伴高血压或糖尿病的预测模型,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315
    [7] 杨镜玉, 许宁, 张雨涛, 黄凤昌, 蒋元明, 殷亮.  基于基线T2WI图对进展期直肠癌经放化同期治疗后病理完全缓解的多模型预测比较,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512
    [8] 周敏, 马智慧, 李加艳, 范建华, 林灵, 余亭颖, 张慧芳, 刘立.  肝硬化并胸水再发危险因素的预测,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524
    [9] 贾吉, 陶四明.  基于血浆渗透压建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重症患者发生院内死亡风险预测模型,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1212
    [10] 王虹, 杨德兴, 王强, 周维钰, 唐杰夫, 王振方, 付凯, 刘圣哲, 刘荣.  ICU脓毒症患者发生再喂养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1102
    [11] 张桂梅, 陈蜀, 宋云华, 吴阳, 周虹媛.  AECOPD患者再入院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构建,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830
    [12] 戴靖榕, 李婕, 何旭, 李杨, 李燕.  云南某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患者抑郁状态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1104
    [13] 王莉莉.  盐酸氨溴素注射液联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治疗糖尿病合并肺炎患者临床症状及对肺功能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4] 史筱倩, 俸继红.  某三甲肿瘤专科医院2017年411例药物不良反应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5] 刘清华.  丙泊酚联合舒芬太尼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镇痛、苏醒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6] 刘萍.  静脉注射地佐辛对剖宫产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7] 李璠.  昆明市三甲医院医务人员药品不良反应认知度调查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8] 邢文忠.  云南昆钢医院17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9] 徐应芳.  83例输血不良反应临床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 输血不良反应60例临床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加载中
图(1) / 表(6)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853
  • HTML全文浏览量:  2155
  • PDF下载量:  14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03-26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7-03
  • 刊出日期:  2021-07-2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