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慢阻肺患者HRCT检查肺动脉直径与超声心动图检查肺动脉压的相关性

马葳 李梅华 汤晓静 任朝凤 杨艳霞 司恩杰 黄倩 曾小艺

朱丽波, 许艳花, 李金粉, 胡雪, 鲁春燕, 陆昆, 段留艳, 李焕义. 超声引导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新生儿血管通路穿刺困难中的临床应用[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4(4): 117-122.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415
引用本文: 马葳, 李梅华, 汤晓静, 任朝凤, 杨艳霞, 司恩杰, 黄倩, 曾小艺. 慢阻肺患者HRCT检查肺动脉直径与超声心动图检查肺动脉压的相关性[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1, 42(6): 124-128.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643
Libo ZHU, Yanhua XU, Jinfen LI, Xue HU, Chunyan LU, Kun LU, Liuyan DUAN, Huanyi LI.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Ultrasound-guided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in Neonates with Vascular Access Difficulties[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3, 44(4): 117-122.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415
Citation: Wei MA, Mei-hua LI, Xiao-jing TANG, Chao-feng REN, Yan-xia YANG, En-jie SI, Qian HUANG, Xiao-yi ZENG. Correlation between Pulmonary Artery Diameter by HRCT and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 by Echocardi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1, 42(6): 124-128.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643

慢阻肺患者HRCT检查肺动脉直径与超声心动图检查肺动脉压的相关性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643
基金项目: 昆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9-03-02-00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马葳(1997~),女,云南昆明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主要从事呼吸内科临床工作

    通讯作者:

    李梅华,E-mail:524396521@qq.com

  • 中图分类号: R563.9

Correlation between Pulmonary Artery Diameter by HRCT and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 by Echocardi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 摘要:   目的  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high resolution computedtomography,HRCT)检查肺动脉直径测量值与超声心动图检查肺动脉压数值的相关性,找到一种新的方法评估肺动脉压,为临床评估病情增加新的方法。  方法  将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就诊的77例慢阻肺患者设为试验组,另选同期在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者设为对照组,均行胸部HRCT检查测量右侧肺动脉直径、左侧肺动脉直径、肺动脉主干直径,同时行心脏彩超检查,测量右室内径、肺动脉压、主肺动脉内径,将收集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COPD组HRCT检查左、右肺动脉直径、肺动脉主干直径数据均大于正常人组(P < 0.05),且COPD各组之间右肺动脉直径、肺动脉主干直径数据存在差异(P < 0.05),而左侧肺动脉直径不存在差异(P > 0.05);COPD各组之间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右室内径、肺动脉压数值存在差异(P < 0.05),而主肺动脉内径不存在差异(P > 0.05);经Pearson直线相关性分析右室内径、肺动脉压、主肺动脉内径测定值与左、右肺动脉直径、肺动脉主干直径数据有明显相关性(P < 0.05),且均为正相关。  结论  COPD患者肺动脉压数值与肺动脉直径数值有明显相关性,HRCT测量肺动脉主干直径、右肺动脉直径可作为评估肺动脉压的一种方法。
  •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置入导管,导管管端位置定位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的操作技术。PICC具有操作简单、体内留置时间长、无需反复穿刺、减少血管活性药物及肠外营养液对血管内膜刺激损伤的优点,是为患儿提供生命的重要通道,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1-3]得到了广泛应用。而成功置入PICC管的重要条件是患儿的血管条件良好,可以直视或触及;对于血管弹性差、看不到、摸不到,传统盲穿的穿刺次数、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置管时间及留置时间的增加会造成患儿不必要的损伤[4-8]。而如何成功在新生儿置管仍然是一个不断探索的问题。本科室对于血管评估穿刺困难的患儿应用超声引导进行穿刺,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于昆明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同一组专业的PICC管理团队小组评估为穿刺困难的患儿,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2例。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对血管穿刺困难的患儿进行PICC穿刺,对照组采用传统盲穿法。穿刺困难是指:血管不可以直视、触及、弹性差、看不到、摸不到评估为PICC穿刺困难。纳入标准:(1)长期需肠外营养治疗大于7 d ;(2)需输入高渗液体;(3)经静疗小组专科护士会诊; (4)家属同意置入PICC,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肠外营养治疗少于7 d的新生儿;(2)存在血液凝固障碍异常者;(3)评估可穿刺部位皮肤的完整性及是否感染; (4)有血栓病史;(5)家属不同意置入PICC操作,未签署同意书。本研究已通过昆明市儿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20-03-046-K01)。

    对照组与观察组PICC置入人员均为新生儿科同一组专业的2名PICC管理团队小组成员完成,其在新生儿工作时间均为10 a以上,且均为昆明市儿童医院的儿童重症专科护士、静脉治疗专科护士。

    1.2.1   对照组采取传统盲穿置管

    置管前选择评估血管,常规消毒铺巾,建立最大无菌屏障,用带导管鞘的穿刺针对选择的外周血管进行穿刺,穿刺针见到回血后再进0.1cm,并撤出穿刺针芯。将1.9Fr导管沿导入鞘缓慢地送入预测量长度,撕去血管鞘。置管过程中可采用腔内心电图技术(endocavitary electrocardiography,EC-ECG)观察腔内心电图特异性P波波幅与R波波幅的比例来确定导管管端的定位,定位准确率为89.6%~94.9%,增加了穿刺后导管定位的一次性完成率[9-10]。导管送入预定位置后,再次核对置入导管的长度,将PICC导管进行固定,置管完毕,按压穿刺点,并拍摄X射线片确认PICC导管管端到达的具体位置。

    1.2.2   观察组采取超声引导下置管

    对穿刺困难的患儿采取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PICC治疗。超声仪为深圳科曼U8B心电多普勒超声检测仪。由具有中华护理学会颁发的高级PICC专业技术专科护士证书获得者进行超声操作引导穿刺,穿刺者对穿刺静脉进行选择,并对血管穿刺部位常规消毒铺巾,建立最大无菌屏障,超声操作者将带有婴幼儿超声探头的超声机放在方便穿刺操作者正视超声屏幕的位置,见图1;将无菌耦合剂涂在超声探头上,同时将无菌探头罩罩在其上的导联线;超声操作者右手持探头将探头横轴探测血管,超声操作者屏幕上显示的血管横截面对穿刺者进行指导[2],保持探头对皮肤无压力,如横截面可见动静脉同行,动脉可看见搏动,操作者左手固定穿刺肢,右手持穿刺针在血管横截面下方0.5~1 cm处15°~20°进行穿刺[11],见图2;穿刺过程手眼合一,同时目视超声仪显示屏上的显示,当穿刺针进入血管时,可实时观察针尖的位置,可见到血管中央的亮点,见图3;此亮点为针尖,穿刺针见到回血后再进0.1 cm,并撤出穿刺针芯。其余操作过程步骤与传统盲穿组相同。

    图  1  操作者直视屏幕
    Figure  1.  Screen view for operator
    图  2  血管横截面下0.5~1cm
    Figure  2.  0.5 ~ 1cm below the cross section of blood vessels
    图  3  血管中央一光亮点
    Figure  3.  A bright spot in the middle of the vessel
    1.2.3   穿刺后的维护

    2组患儿穿刺后的维护均由PICC管理小组完成。PICC冲管及封管:为预防PICC导管阻塞,应进行有效导管的冲管及封管,冲管和封管之前,应对导管连接所有面进行消毒,并采用脉冲式冲管。使用所有药品前后均使用0.9%氯化钠溶液进行导管冲管,0.9%氯化钠冲管的溶液量应为PICC导管最大容积的2倍,冲管频率应视冲管需求而定,用药前后、2种药物使用之间及导管有回血时均须要对PICC进行冲管。封管选用稀释肝素溶液,封管溶液容积应不少于PICC导管与附加装置(如三通管及肝素帽)容量之和的1.2倍,封管溶液稀释肝素浓度为 1~10 IU/mL。敷料选择及更换:PICC导管需完全覆盖在透明敷料下,穿刺置管后24 h内使用无菌透明敷料与纱布敷料覆盖置管穿刺处,并在第1个24 h进行无菌透明敷料的更换,以后每7 d更换1次,在使用过程中如透明敷料浸湿、松动、卷边、污染时应及时更换[1]

    (1)平均穿刺次数:对2组患儿的穿刺次数进行登记,并对登记的穿刺次数结果算出平均值;(2)平均置管时长:2组患儿均从第1次皮肤消毒到穿刺后导管固定结束的时间,并对2组的时间结果算出平均值; (3)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对2组患儿的每次穿刺的次数进行登记,并对2组研究患儿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统计计算出一次性穿刺成功率;(4)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对2组患儿PICC导管尖端达到预期位置进行统计登记,并计算出一次性成功率;(5)记录2组患儿穿刺时并发症以及穿刺后维护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采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由2名研究人员对数据进行独立录入并核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bar x \pm s$)描述,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纳入研究的104例患儿中,男性 53 例(50.96%),女性51例(49%)出生日龄为(15.26±9.77) d,穿刺时体重 (3.28±0.80) kg。2组患儿的性别、穿刺日龄、穿刺体重、有创呼吸机支持、无创呼吸机支持、穿刺部位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  1  2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n(%)/($ \bar x \pm s$)]
    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bar x \pm s$)]
    项目对照组(n = 52)观察组(n = 52)χ2/tP
    性别 0.346 0.556
     男性 25(48.1) 28(53.8)
     女性 27(51.9) 24(46.2)
    穿刺日龄(d) 15.31 ± 9.54 15.21 ± 9.99 0.052 0.958
    穿刺体重(kg) 3.30 ± 0.81 3.26 ± 0.79 0.029 0.977
    有创呼吸机支持
     是 6(11.5) 7(13.5) 0.088 0.767
     否 46(88.5) 45(86.5)
    无创呼吸机支持
     是 11(21.2) 9(17.3) 0.248 0.619
     否 41(78.8) 43(82.7)
    穿刺部位 0.082 0.941
     腋静脉 22(42.3) 17(32.7)
     股静脉 16(30.8) 22(42.3)
     贵要静脉 2(3.9) 4(7.7)
     肘正中静脉 6(11.5) 5(9.6)
     颈外静脉 6(11.5) 4(7.7)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观察组的穿刺次数、置管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  2  2组患儿穿刺就留置情况比较 ($ \bar x \pm s$
    Table  2.  Comparison of puncture indwell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bar x \pm s$
    项目对照组(n = 52)观察组(n = 52)t/χ2P
    穿刺次数(次) 1.92 ± 0.70 1.21 ± 0.49 5.992 < 0.001*
    置管时间(min) 40.77 ± 6.89 38.46 ± 4.45 2.031 0.044*
    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27/52(51.9) 45/52(86.5) 14.625 < 0.001*
    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24/52(46.2) 44/52(84.6) 16.993 < 0.001*
    留置时间(d) 21.13 ± 14.09 27.69 ± 15.78 2.236 0.028*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2组患儿穿刺时均无气胸发生,观察组穿刺时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7%(4/52)低于对照组38.5%(20/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3.867,P < 0.001),观察组单项并发症周围组织损伤和经皮氧饱和度下降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穿刺后维护期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7.7%(4/52)低于对照组,23.1%(12/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727,P = 0.030)观察组穿刺后单项并发症维护期导管相关感染、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有一定临床意义,但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表  3  2组患儿并发症比较 [n(%)]
    Table  3.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项目对照组(n = 52)观察组(n = 52)χ2P
    穿刺时并发症
     周围组织损伤 9(17.3) 2(3.8) 4.981 0.026*
     经皮氧饱和度下降 11(21.1) 2(3.8) 7.121 0.008*
    穿刺后维护期并发症
     静脉血栓 1(1.9) 0(0.0) _# 1.000
     导管相关感染 6(11.5) 2(3.8) 2.167 0.141
     机械性静脉炎 5(9.6) 2(3.8) 1.378 0.240
      *P < 0.05;#Fisher确切概率法。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随着近年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的建立,新生儿成功救治率提高,疑难病例较多见,住院时间延长。普通的浅静脉留置针很难满足危重患儿疾病的治疗需求。根据2021年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及管理指南[1]符合置管适应症者均应置入PICC。而对于新生儿传统置入PICC选择穿刺血管时,无论选择可视、可触及或不可视及不可触及的血管都是进行传统盲穿刺。超声探头横轴和纵轴[2]引导下辅助PICC置管技术让操作者在穿刺前可在超声屏幕上直观地显示患儿血管的解剖结构位置及血管走向,根据超声音频信号探查到血管的具体位置,可以直观地显示血管特点,区分动脉和静脉,在经过充分评估后选择最佳穿刺点位置。因此,超声技术的应用增加了血管定位的精确性可观察到血管流速状况、血管内径的大小、血管壁上下两面的距离、血管管壁距表层的距离等,可评估血管条件[12],减少穿刺困难患儿的重复穿刺,增加了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成功率提升同时也增加了一次性置管成功率[13]

    有研究表明,床旁超声联合心房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新生儿PICC置管技术中增加了穿刺及导管管端定位一次性完成率[14]。观察组及对照组在置入PICC导管过程中,置入成功后连接心电图机观察心电图机上是否出现特异性P波,观察P波波幅与R波的比例来确定导管管端的是否到达上腔静脉及下腔静脉,当P波波幅接近R波波幅的50%~70%时X线显示导管管端位于PICC最佳位置T4~T7;到达下腔静脉P/R≈20%~30%,X线显示导管管端位置在第8~10胸椎。因此在置管过程中使用IC-ECG观察P波波幅形态即可判断导管管端到达的位置,能快速识别PICC管管端的异位情况,可实时对导管进行调整[15-16]

    超声引导直接找到靶向穿刺血管减少穿刺次数,在穿刺过程反复穿刺找血管增加了置管时间,随着置管时间的增加提高了感染的机会[7, 17-1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置PICC管的总时间及穿刺总次数均短于对照组,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及留置时间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超声引导方法简单,减少护理人员精力的浪费、降低患儿皮肤损伤机会、增加其舒适度,减少可能发生的躁动,从而提高成功率。

    超声引导下置入PICC较传统盲穿用于置入PICC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效果显著,有研究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患儿操作性疼痛现状调查中表明,PICC穿刺可引起患儿的重度疼痛,而超声引导减少穿刺次数[20],在穿刺过程中减少周围软组织的损伤[14],并且更能有效提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置管成功率从而减少了患儿的疼痛刺激而引起的经皮氧饱和度下降[21]。反复的盲穿血管可增加对血管内膜造成损伤而造成机械静脉炎的发生[7, 22]。患儿的置管时间延长可增加置管患儿相关性血源感染的危险[1, 23],置管时间的缩短可有效的提高置管者的工作效率。但本研究仅纳入患儿百余例,对于气胸、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还需扩大样本量进行效果验证。

    综上所述,穿刺困难新生儿行PICC时,经超声引导可监测PICC导管管端的位置,在穿刺过程中可有效减少穿刺次数及置管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延长留置时间、降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 表  1  COPD组与对照组之间的肺动脉直径比较($\bar x \pm s$

    Table  1.   Comparison of pulmonary artery diameter between COPD and normal subjects groups ($\bar x \pm s$

    组别n左侧肺动脉直径(mm)右侧肺动脉直径(mm)肺动脉主干直径(mm)
    COPD组 77 20.36 ± 3.63 22.08 ± 4.39 28.96 ± 5.60
    对照组 50 15.21 ± 2.32 15.76 ± 1.97 21.52 ± 3.03
    t 9.758 11.040 9.680
    P < 0.001* < 0.001* < 0.001*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2  COPD各组之间肺动脉直径比较($\bar x \pm s$

    Table  2.   Comparison of pulmonary artery diameter between COPD groups ($\bar x \pm s$

    组别n左侧肺动脉直径(mm)右侧肺动脉直径(mm)肺动脉主干直径(mm)
    轻度组 8 19.63 ± 3.50 20.63 ± 3.46 27.21 ± 5.53
    中度组 23 19.60 ± 2. 45 20.67 ± 3.52 27.03 ± 4.01
    重度组 18 19.61 ± 3.67 20.85 ± 3.93 27.62 ± 5.56
    极重度组 28 21.69 ± 4.21 24.45 ± 4.71 31.92 ± 5.79
    t 2.032 4.946 4.710
    P 0.117 0.004* 0.005*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3  COPD各组之间心脏相关数值比较($\bar x \pm s$

    Table  3.   Comparison of cardiac-related values between COPD groups ($\bar x \pm s$

    组别n右室内径(mm)肺动脉压(mmHg)主肺动脉内径(mm)
    轻度组 8 26.75 ± 2.92 32.25 ± 7.40 22.63 ± 1.20
    中度组 23 28.13 ± 3.24 38.85 ± 12.64 24.13 ± 1.79
    重度组 18 26.83 ± 2.50 42.24 ± 11.41 23.67 ± 2.54
    极重度组 28 30.36 ± 4.10 53.22 ± 22.61 24.86 ± 2.66
    t 4.981 5.069 2.238
    P 0.003* 0.005* 0.091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4  肺动脉直径与心脏相关数值相关性分析

    Table  4.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pulmonary artery diameter and heart-related values

    组别右室内径(mm)肺动脉压(mmHg)主肺动脉内径(mm)
    rPrPrP
    左侧肺动脉直径(mm) 0.479 < 0.001* 0.505 < 0.001* 0.462 < 0.001*
    右侧肺动脉直径(mm) 0.503 < 0.001* 0.458 < 0.001* 0.506 < 0.001*
    肺动脉主干直径(mm) 0.444 < 0.001* 0.398 < 0.001* 0.478 < 0.001*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1] 任成山,钱桂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制研究现状与展望[J].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2009,2(2):104-115.
    [2] Tan W C,Mahayiddin A A,Charoenratanakul S,et al.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UPDATE 2014)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 2014 GOLD[J]. Respirology,2005,10(1):9-17. doi: 10.1111/j.1440-1843.2005.00692.x
    [3] 陈刘通,廖晨,涂洪波,等. 吸烟及全身炎症反应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发生肺动脉高压的相关性研究[J].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6,38(11):1293-1296.
    [4] 李清贤,徐建明. 超声心动图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J]. 包头医学,2019,43(2):24-25. doi: 10.3969/j.issn.1007-3507.2019.02.012
    [5] 周媛凤,张颖,朱洁,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血管重构防治研究[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29(9):1367-1370.
    [6] 姜艳平,赵云峰,赵秋良. CT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评估的价值[J]. 临床肺科杂志,2014,19(9):1684-1686. doi: 10.3969/j.issn.1009-6663.2014.09.045
    [7] 王强,罗勇. 不同HRCT表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功能和HRCT定量指标的对比研究[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20,30(13):62-66. doi: 10.3969/j.issn.1005-8982.2020.13.013
    [8] Vestbo J,Hurd S S,Agusti P W,et al. Glolo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hro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GOLD executive summary[J]. Am J Respir Crit Cave Med,2013,187(4):347-365. doi: 10.1164/rccm.201204-0596PP
    [9] 王超,许建英,武志峰,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 CT肺血管参数与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 国际呼吸杂志,2019,39(7):515-52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36X.2019.07.008
    [10] Matsuoka S,washko G R,Dransfield M T,et al. Quantitative CT measurement of cross-sectional area of small pulmonary vessel in COPD:con’ elation8 with emphysema and aimow limitation[J]. Acad Radiol,2010,17(1):93-99. doi: 10.1016/j.acra.2009.07.022
    [11] 刘俊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T血管成像结果与肺功能参数、血气分析结果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8,28(3):313-316.
    [12] Chen X,Liu K,Wang Z,et a1. Computed tomography measurement of pulmonary artery for diagnosis of COPD and its comorbidity pulmonary hypertension[J]. Int J Chron Obstruct Pulmon Dis,2015,10(4):2525-2533.
  • [1] 李梦焕, 艾丽, 李永霞.  单细胞RNA测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的新视角,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301
    [2] 张苏, 黄正, 李娜, 许静, 陶怡婷.  坚果摄入量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1112
    [3] 韩梦景, 邓小丽, 方学文, 李玥璐, 唐文嘉.  基于行为改变轮模式的肺康复护理对COPD患者肺康复依从性和健康素养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606
    [4] 卢金梅, 李玉柱, 王琳, 苏鑫, 林锦绣, 张建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基于可穿戴设备的肺康复效果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1127
    [5] 黄倩, 李梅华, 汤晓静, 马葳, 杨艳霞, 郑勤玲, 和瑾.  慢阻肺患者肺功能与HRCT支气管壁厚度的相关性,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224
    [6] 潘水水, 白劲松, 李重熙, 陈海云, 刘俊, 艾志琼.  不同年龄组HIV/AIDS患者心脏彩超和颈动脉超声的特征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1016
    [7] 束云菲, 姜一新, 李兵.  低剂量前列地尔对肝移植患者术中PAP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01110
    [8] 业秀林, 杨姣, 李敏, 方雁, 田熙, 朱文卓.  云南农村基层医务工作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认知情况调查和短期培训效果,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9] 刘和平, 吴鸿梅, 刘洋, 张春, 王伟舟, 游顶云, 武鸿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与CAT评分的相关性,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01212
    [10] 杨霞, 冯梅, 吴颖, 朱晶.  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肺康复治疗的疗效,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1] 黄莉, 黄显翔.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及IGF-Ⅰ、IGF-Ⅱ和组织CB的水平表达,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2] 刘建红, 周冀波.  血清胆碱酯酶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呼吸衰竭的相关性,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3] 毕虹.  昆明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影响因素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4] 马佳.  他汀类药物联合ACEI对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5] 曾海萍.  超常规剂量氨溴索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6] 杨焕芝.  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感染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7] 董玉.  罗氟司特抑制吸烟诱导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气道黏液高分泌的分子机制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8] 刘世昌.  白藜芦醇对大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抗氧化作用及其机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9] 王鑫.  无创正压通气下运动锻炼在严重COPD病人肺康复中的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疗效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期刊类型引用(5)

    1. 陈涛. CT下肺/主动脉直径比、肺动脉/降主动脉截面积比与老年COPD伴肺心病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分析.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3(05): 904-907 . 百度学术
    2. 李彦.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右心结构与功能的价值. 中国实用医刊. 2023(13): 89-92 . 百度学术
    3. 向伟,冉晨.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右心结构与功能变化评价中的效果分析.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2(02): 186-188 . 百度学术
    4. 黄虹,陈静君,曾春茶. 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监测肺结核合并肺气肿引起肺动脉高压中的应用. 实用医技杂志. 2022(05): 499-501 . 百度学术
    5. 李醒,桑鋆智,王力明,白连杰,吕伟杨,兰冰,张英慧,黄春鑫.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右心功能评估研究.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22): 77-79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4159
  • HTML全文浏览量:  2208
  • PDF下载量:  4
  • 被引次数: 5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03-19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7-09
  • 刊出日期:  2021-07-2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