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间歇俯卧位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

邓婉 周玉娥 杨严政 廖桂

王惠, 曾文珺, 张海萍, 郭瑞威. 钙库操纵型钙通道Orai3分子对冠状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4(4): 16-22.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423
引用本文: 邓婉, 周玉娥, 杨严政, 廖桂. 间歇俯卧位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1, 42(6): 166-169.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646
Hui WANG, Wenjun ZENG, Haiping ZHANG, Ruiwei GUO. Effects of Store-operated Calcium Channel Molecule Orai3 on Rat Coronary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s Proliferation[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3, 44(4): 16-22.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423
Citation: Wan DENG, Yu-e ZHOU, Yan-Zheng YANG, Gui LIAO. Effect of Intermittent Prone Position on 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1, 42(6): 166-169.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646

间歇俯卧位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646
基金项目: 大理大学护理学/康复治疗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8HLKYSJ01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邓婉(1993~),女,四川成都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儿科临床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

    周玉娥,E-mail:719491869@qq.com

  • 中图分类号: R722.1

Effect of Intermittent Prone Position on 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 摘要:   目的  探究间歇俯卧位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儿科新生儿监护室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进行机械通气的NRDS患儿120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患儿给予间歇俯卧位,即俯卧2 h-左侧卧位1 h-俯卧位2 h-右侧卧位1 h交替更换患儿体位,每日持续应用俯卧位16 h,对照组采取常规仰卧位护理,收集并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2 h、24 h的血气分析指标、住院天数及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长。  结果  2组患儿在治疗后2 h的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治疗后24 h的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氧合指数(PaO2/Fi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治疗后2 h的PaO2、PaCO2、PaO2/FiO2及治疗后24 h的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患儿在呼吸机治疗时间、住院天数上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间歇俯卧位能够有效改善呼吸窘迫新生儿的通气/换气功能,缓解其呼吸窘迫症状,缩短患儿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
  • 在过去的20 a里,全球近视的患病率大幅增加,特别是在亚洲[1]。随着近视患病率持续攀升,近视发病年龄窗口提前,且病情进展迅速。这一趋势导致高度近视及相关致盲性眼病的比例增加。专家预测,到2050年,全球近视患者将超过40亿,高度近视患者数量将达到9.38亿[23]。这种不断增长的高度近视趋势不仅给个人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而且也给全球范围内眼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需要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干预和治疗措施,以降低高度近视及其相关致盲性眼病的发病率。

    因而在对儿童近视进行光学矫正同时,近年来对延缓儿童近视展有更多的要求,除传统单焦点框架镜片,还有周边离焦镜片、多点光学离焦镜片,Zhang等[4]研究证明,孩子在佩戴前2种镜片的第1、2年与在第3年改戴多点光学离焦镜片后,后者能明显延缓近视进展。本研究选取复合多点光学离焦镜片与单焦点框架眼镜进行对比,探讨该离焦量对近视防控的有效性。

    本研究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3月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儿童眼科就诊的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总共130例。纳入标准[4]:(1)年龄:7~14岁的学龄儿童,且愿意参与此临床观察1 a;(2)屈光状态: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进行睫状肌麻痹后验光结果为双眼近视(等效球镜屈光度≥-4.00D),散光≤1.50D;(3)除屈光不正外无其他任何眼部疾病史,且最佳矫正视力达5.0(标准对数视力表);(4)水平斜视度绝对值≤ 10,双眼视功能正常;(5)初始眼压<21 mmHg;(6)未使用过任何近视防控措施(如阿托品眼液、红光治疗、离焦框架镜以及角膜塑形镜等);(7)全身无影响视觉发育或屈光发育的疾病;(8)监护人理解并接受随机分组治疗。排除标准:(1)患有眼部器质性疾病,如斜视、弱视、先天性白内障等;(2)有眼部手术史者;(3)患有全身性疾病者;(4)之前为预防近视发生发展使用过阿托品眼液者;(5)数据不完整或缺失者。在1 a随访中,征求监护人意见,如近视进展过快,需利用其他控制手段者,选择自动脱组后参与联合其他控制手段。最终纳入分析的有效个案130例,本研究采用随机双盲式分组,其中单焦点镜片配戴者52例(n = 104)为对照组,复合多点光学离焦镜片配戴者78例(n = 156)作为实验组。该研究通过云南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2022247)。

    1.2.1   验光配镜

    用睫状肌麻痹后验光,每次验光前均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点3次,间隔5 min 1次,3次点完20 min后进行客观验光和主观验光相结合,并由同1人完成记录结果。配镜以屈光不正完全矫正的原则,最佳矫正视力达5.0 (标准对数视力表),并根据镜片验配要求进行验配。

    1.2.2   眼轴检查

    IOL-Master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的眼轴,每眼各测5次,取平均值。

    1.2.3   随访

    随访12个月,期间每3个月进行1次复查,记录戴镜前及戴镜后的屈光度、眼轴长度。

    采用SPSS 2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均数±标准差($\bar x \pm s $),率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年龄、眼轴、屈光度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组和对照组配镜后不同时间点眼轴、屈光度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采用LSD-t 检验进行两两比较。检验水准α取0.05。

    基线数据提示,实验组78例,男女比例为43∶35,年龄(10.70±1.67)岁;对照组52例作为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6∶26,年龄(11.36±1.53)岁,年龄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比实验组年龄偏大,可能存在混杂因素,其余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  1  基线数据($\bar x \pm s $)
    Table  1.  Baseline data($\bar x \pm s $)
    组别 年龄(岁) n(男/女) 基线眼轴(mm) 基线屈光度(D)
    对照组 11.36±1.53 52(26/26) 24.22±0.81 −2.01±0.68
    实验组 10.70±1.67 78(43/35) 24.33±0.79 −1.90±0.67
    χ2/t −3.202 0.646 1.068 1.247
    P 0.002* 0.422 0.286 0.214
      *P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下屈光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67.33,P < 0.001),时间和分组存在交互效应。两两比较结果显示,5个时间点的屈光度互不相同(P < 0.001),提示每隔3个月2个镜片组的屈光度都显著改善。对照组和实验组治疗效果存在显著差异(F = 13.80,P < 0.001),单焦点镜片组变化幅度较大。自佩戴6个月起,对照组屈光度显著低于实验组(P < 0.001),且佩戴时间越长,2组之间的效果差距越大,见表2

    表  2  戴镜前后屈光度的变化($\bar x \pm s $)
    Table  2.  Change in diopter before and after wearing glasses ($\bar x \pm s $)
    组别 戴镜前(D) 戴镜后(3个月) 戴镜后(6个月) 戴镜后(9个月) 戴镜后(12个月)
    对照组(n=104) −2.01±0.68 −2.14±0.72 −2.41±0.78 −2.59±0.83 −2.78±0.82
    实验组(n=156) −1.90±0.67 −1.96±0.72 −2.07±0.74 −2.13±0.75 −2.18±0.78
    t 1.247 1.952 3.582 4.690 5.981
    P 0.214 0.052 <0.001* <0.001* <0.001*
      *P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下眼轴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95.34,P < 0.001),时间和分组存在交互效应。两两比较结果显示,5个时间点的眼轴互不相同(P < 0.001),提示每隔3个月2种镜片组的眼轴都显著改变。但对照组和实验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028,P = 0.876),尚不能认为2种镜片对眼轴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  3  戴镜前后眼轴的变化($\bar x \pm s $)
    Table  3.  Changes of eye axis before and after wearing glasses ($\bar x \pm s $)
    组别 戴镜前(D) 戴镜后(3个月) 戴镜后(6个月) 戴镜后(9个月) 戴镜后(12个月)
    对照组(n=104) 24.22±0.81 24.32±0.80 24.44±0.77 24.52±0.77 24.62±0.78
    实验组(n=156) 24.33±0.79 24.37±0.79 24.40±0.78 24.44±0.81 24.51±0.80
    t 1.068 0.447 −0.404 −0.856 −1.093
    P 0.286 0.655 0.686 0.393 0.27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我国是人口大国,截至目前,我国高度近视患者约为8700万,占总人口的6.3%。预计到2050年,高度近视的患病率将升至13.0%,而在2100年将达到17.0%[5]。且高度近视增加了许多眼部疾病的风险,如黄斑病变、视网膜劈裂、视网膜脱离,导致视力损害和随后的日常生活质量恶化[6]。因此,出现各种控制近视度数增长的方法,公认有效的有低浓度阿托品[78],角膜塑形镜[910]及多焦点离焦软镜[11],其中周边视网膜离焦原理备受关注。通过早期经典动物实验[1213],已经有一些结论,利用周边视网膜离焦形成近视性离焦可以抑制眼轴增长,从而达到控制近视进展。

    本研究证明,2组戴镜的近视患者屈光度及眼轴均有不同的变化,对照组和实验组治疗效果存在显著差异(F = 13.80,P < 0.001)。自佩戴6个月起,对照组屈光度显著低于实验组,且佩戴时间越长,2组之间的效果差距越大,这一结论与Lam等[14]研究结果类似。2组眼轴比较结果显示,5个时间点的眼轴互不相同(P < 0.001),提示每隔3个月2个镜片组的眼轴都显著改善。但对照组和实验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028,P = 0.876),尚不能认为2种镜片对眼轴的影响有差异。这可能与本实验实验组与对照组年龄相关,而有研究提示[15],7~9岁近视度数及眼轴进展比10~13岁发展得更快,而本课题对照组年龄偏大,数据偏差可能跟年龄有相关性。

    在多区正向离焦镜片问世前,利用离焦原理控制近视主要有角膜塑形镜、多焦点离焦软镜等[16]。但它对患者依从性,以及卫生要求高,不仅价格昂贵,且相关并发症如角膜炎、上睑下垂等不可避免[1719]。因此,更安全的框架离焦镜片孕育而生。但是不同镜片有着不同的设计,目前市面上有2种最常规镜片设计[142021],1种是多区正向多点离焦技术,它的初代是396个正向微透镜离焦区域,每个微透镜均为+3.00D;另外1种则是采用高非球微透镜技术,为11圈星环上1021个微透镜。本课题的复合多点光学微透镜离焦镜片特点是中央视远光学区10 mm,保证中心区域有清晰的视野,周边离焦区域大,共有485个高精度正向微透镜,瞳孔大小的范围内有正焦和近视离焦2种屈光度同时存在,采用复合多点光学微透镜离焦设计,由内至外逐渐增加正向离焦透镜,微透镜由内圈+4.50D到外圈+6.50D,以此为特点的复合多点光学微透镜离焦设计,能.产生更大的近视性离焦,因传统单焦点镜片周边产生的是远视性离焦,而近视进展又与远视性离焦有关,所以复合多点光学微透镜离焦镜片产生的近视性离焦能更好的延缓近视进展。当下,面临高强度近距离用眼及各种电子屏的泛滥,导致户外活动时间减少。有研究表明[22],户外时长与近视进展呈负相关。但大多数儿童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户外暴露,而复合多点光学微透镜离焦镜片在儿童近距离用眼时,其产生的近视性离焦是单焦点镜片所不具备的,一定程度上延缓近视进展。

    与以往研究不同,本研究采用复合多点光学微透镜离焦设计,以往仅是多点光学微透镜离焦设计,微透镜度数单一,而复合多点光学微透镜离焦镜片上微透镜度数是由内至外逐渐增加正向离焦透镜,这种设计是目前市场上没有的。但本研究也有不足,该镜片需要按时佩戴,时长一般要求8 h以上。其中有部分儿童未按要求佩戴眼镜,具体用眼情况没有严格的要求及跟踪。且复查时限仅1 a,时限较短,而本课题数据提示,实验组在佩戴镜片6个月后提示屈光度数得到有效的控制,那在1 a后,是否有更好的控制效果仍需进一步等待研究数据。另外,年龄分组有所欠缺,其中大龄儿童居多,需更佳完善的年龄分组,增加样本量以及延长观察时间,从而更进一步完善实验数据。

    综上所述,与单焦点镜片相比,复合多点光学微透镜镜片对近视防控有效果。结合市场上常规离焦量通常在+3.50D~+4.50D,而本课题设计离焦量较高,那最终多少的离焦量及离焦环的设计能更好的控制屈光度数及眼轴的进展有待进一步研究论证,下一步可能增加1个或多个不同设计的多点光学离焦镜片进行对比,以此选出最好的镜片设计,或联合低浓度阿托品,继续探索更好的近视防控手段。

  • 表  1  两组患儿性别、出生体质量、胎龄比较结果 [$\bar x \pm s$/n(%)]

    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der,birth weight and gestational between two groups [$\bar x \pm s$/n(%)]

    临床资料实验组(n = 60)对照组(n = 60)χ2/tP
    39(65.00) 41(68.33) 0.037 0.847
    出生体重(g) 2165.17 ± 498.56 2108.17 ± 429.21 0.671 0.503
    胎龄(周) 36.77 ± 1.56 36.97 ± 1.60 0.685 0.495
    下载: 导出CSV

    表  2  两组患儿血气、氧合指数比较结果($\bar x \pm s$)(1)

    Table  2.   Comparison of blood gas and oxygenation index between two groups ($\bar x \pm s$)(1)

    组别SpO2(%)PaO2(mmHg)
    治疗前治疗后2 h治疗后24 h治疗前治疗后2 h治疗后24 h
    实验组(n = 60) 74.70 ± 5.76 88.93 ± 2.77* 93.75 ± 1.58 57.16 ± 14.47 58.85 ± 11.56 73.94 ± 8.01*
    对照组(n = 60) 74.59 ± 5.67 82.68 ± 2.62 93.63 ± 1.77 56.88 ± 13.13 57.87 ± 10.76 68.60 ± 11.64
    t 0.112 12.690 0.380 0.471 0.481 2.929
    p 0.911 0.000 0.704 0.913 0.631 0.004
    表2 两组患儿血气、氧合指数比较结果($\bar x \pm s$)(2)
    Tab.2 Comparison of blood gas and oxygenation index between two groups ($\bar x \pm s$)(2)
    组别 PaCO2(mmHg) PaO2/FiO2(mmHg)
    治疗前 治疗后2 h 治疗后24 h 治疗前 治疗后2 h 治疗后24 h
    实验组(n = 60) 48.55 ± 13.90 46.68 ± 11.10 40.34 ± 6.22* 171.12 ± 48.38 177.66 ± 47.79 227.11 ± 32.99*
    对照组(n = 60) 48.29 ± 13.19 47.78 ± 9.82 45.65 ± 8.92 170.65 ± 46.27 173.37 ± 39.21 187.15 ± 45.54
    t 0.565 −0.571 −3.779 0.054 0.537 5.504
    P 0.913 0.569 0.000 0.957 0.592 0.000
      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3  两组患儿住院天数、呼吸机治疗时间比较结果($\bar x \pm s$

    Table  3.   Comparison of hospitalization days and ventilator treatment time between two groups ($\bar x \pm s$

    组别平均住院天数(d)呼吸机治疗时间(d)
    实验组(n = 60) 12.77 ± 3.77* 4.18 ± 1.67*
    对照组(n = 60) 16.73 ± 5.85 6.63 ± 1.62
    t 4.144 8.163
    P < 0.001 < 0.001
      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1] 张琳琪, 王天有. 实用儿科护理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998.
    [2] Sud S,Friedrich J O,Adhikari N K,et al. Effect of Prone Positioning dur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on Mortality among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CMAJ,2014,186(10):381-390. doi: 10.1503/cmaj.140081
    [3] The ARDS Definition Task Forc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n,the berlin definition[J]. JAMA,2012,307(23):E1-E8.
    [4] 黄旺金.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非药物性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 华夏医学,2017,30(3):175-179.
    [5] 吴丽霞,董召斌,张凤琴,等. 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防治进展[J]. 当代医学,2019,25(9):184-186. doi: 10.3969/j.issn.1009-4393.2019.09.084
    [6] 兰玉莲. 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失败影响因素调查与防护对策[J]. 护理研究与实践,2019,16(22):9-11.
    [7] 米洁,黄桃,高西. 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及护理干预研究[J]. 重庆医学,2017,46(14):1904-1906. doi: 10.3969/j.issn.1671-8348.2017.14.010
    [8] 刘静,崔朝妹. 俯卧体位在患儿中的应用护理进展[J]. 护理学报,2018,25(10):36-39.
    [9] 李玉峰,王燕,蔡春连,等. 俯卧位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2017,52(4):436-442.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17.04.011
    [10] 沈柳,徐婷婷,付聪慧等. 儿童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俯卧位通气的护理[J]. 全科护理,2020,18(11):1363-1365. doi: 10.12104/j.issn.1674-4748.2020.11.024
    [11] 赵艳. 俯卧位通气在低氧血症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现状[J]. 继续医学教育,2018,32(17):92-94.
    [12] 朱春菊. 俯卧位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优质护理中应用效果分析[J]. 现代医学,2015,43(11):1362-1366.
    [13] 喻文亮. 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疗技术规范[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6,23(4):217-22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912.2016.04.001
    [14] 罗红,张晗. 俯卧位通气的细节及实施[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39(9):666-668. doi: 10.3760/cma.j.issn.1001-0939.2016.09.004
    [15] 吴青青. 俯卧位通气应用于重症肺炎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8,19(26):167-168.
  • [1] 侯瑶, 孔楠, 吴玉芹, 王霖, 王婷.  改良式俯卧位通气联合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对ARDS患儿呼吸力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有效性评价,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117
    [2] 尹丽娟, 宝凌云, 王芳, 袁媛.  肺脏超声动态监测在新生儿重症肺炎精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1002
    [3] 胡禕静, 丁国栋, 邵晨, 吴平.  导航护理模式在过敏性哮喘患儿脱敏治疗中的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914
    [4] 尹丽娟, 宝凌云, 姚静.  机械振动辅助排痰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315
    [5] 陆越, 朱钰, 田扬.  不同分娩方式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胸部X线影像分级差异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1012
    [6] 沈凌筠, 王戈, 袁丽娟.  最佳动脉顺应性肺复张应用于重症脑卒中合并肺不张或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1025
    [7] 邵彬, 汤志伟, 张婧, 董佩娴, 晁云萍.  改良式体位垫降低俯卧位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的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727
    [8] 尹丽娟, 宝凌云, 李玲, 袁媛.  新生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护理干预及医院感染控制效果,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9] 周玉娥, 尹丽娟, 杨慧波.  俯卧位对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0] 王玲玲, 麻伟青, 李治贵, 李娜, 黄治国.  急性超容量血液稀释对行腰椎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1] 张英, 李洪艳, 陈思芳, 廖瑞雪.  回弹型体位垫在ERCP术中左侧俯卧位的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2] 张永康, 杨燕, 李国晖.  128层螺旋CT评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应用价值,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3] 颜悦新, 徐冕, 杨德兴, 刘桠名, 周凤高, 许成, 刘荣.  ARDS患者行俯卧位通气时应用死腔分数评价疗效,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4] 杜如飞, 丁伟星, 刘云松, 张灿华.  无创通气在全身麻醉恢复期辅助呼吸的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5] 周玉娥.  U型固定法在新生儿留置针留置中的应用效果,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6] 周玉娥.  单手留置针穿刺方法在儿科穿刺技术中的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7] 蒋愉.  PDCA循环在口腔器械管理中的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8] 周玉娥.  新生儿腋静脉留置针穿刺效果探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9] 刘荣.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机械通气后期应用俯卧位通气呼吸和循环的临床评价,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 大剂量盐酸氨溴索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763
  • HTML全文浏览量:  2247
  • PDF下载量:  17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03-22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7-03
  • 刊出日期:  2021-07-2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