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间歇俯卧位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

邓婉 周玉娥 杨严政 廖桂

邓婉, 周玉娥, 杨严政, 廖桂. 间歇俯卧位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1, 42(6): 166-169.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646
引用本文: 邓婉, 周玉娥, 杨严政, 廖桂. 间歇俯卧位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1, 42(6): 166-169.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646
Wan DENG, Yu-e ZHOU, Yan-Zheng YANG, Gui LIAO. Effect of Intermittent Prone Position on 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1, 42(6): 166-169.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646
Citation: Wan DENG, Yu-e ZHOU, Yan-Zheng YANG, Gui LIAO. Effect of Intermittent Prone Position on 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1, 42(6): 166-169.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646

间歇俯卧位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646
基金项目: 大理大学护理学/康复治疗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8HLKYSJ01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邓婉(1993~),女,四川成都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儿科临床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

    周玉娥,E-mail:719491869@qq.com

  • 中图分类号: R722.1

Effect of Intermittent Prone Position on 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 摘要:   目的  探究间歇俯卧位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将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儿科新生儿监护室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进行机械通气的NRDS患儿120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60例,实验组患儿给予间歇俯卧位,即俯卧2 h-左侧卧位1 h-俯卧位2 h-右侧卧位1 h交替更换患儿体位,每日持续应用俯卧位16 h,对照组采取常规仰卧位护理,收集并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2 h、24 h的血气分析指标、住院天数及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长。  结果  2组患儿在治疗后2 h的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治疗后24 h的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及氧合指数(PaO2/Fi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治疗后2 h的PaO2、PaCO2、PaO2/FiO2及治疗后24 h的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患儿在呼吸机治疗时间、住院天数上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间歇俯卧位能够有效改善呼吸窘迫新生儿的通气/换气功能,缓解其呼吸窘迫症状,缩短患儿的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
  •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是指因肺表面活性物质不足及胸廓发育不成熟导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目前临床治疗多以呼吸机辅助通气、应用肺表面活性剂(pulmonary surfactant,PS)等治疗为主。俯卧位通气(prone position ventilation,PPV)是指在机械通气时,将患者置于俯卧位,使得肺部下垂不张的区域扩张,可以改善肺通气灌流比例[2]。俯卧位通气已广泛应用于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但目前对于俯卧位通气在NRDS中的应用仍缺乏明确的指南及规范。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自2020年1月以来,将俯卧位应用于NRDS,取得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进行机械通气的NRDS患儿120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各60例。纳入标准:(1)1 500 g≤出生体重≤4 000 g;(2)34周≤胎龄≤40周。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颅内出血;(2)血液动力学严重不稳定;(3)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如严重先天性心脏病者。

    在给予两组患儿相同常规治疗的同时,实验组给予间歇俯卧位,每日持续时间16 h,即将实验组患儿置于俯卧位每天8次,每次2 h,每次间隙期间给患儿以侧卧位1 h,即俯卧2 h-左侧卧位1 h-俯卧位2 h-右侧卧位1 h交替更换患儿体位。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仰卧位护理,每2 h翻身一次,仰、侧卧位交替。

    1.3.1   操作前评估

    在对患儿实施俯卧位通气前,必须经过严格的评估。评估其是否符合俯卧位通气的适应症,有无俯卧位通气禁忌症。评估患儿呼吸道情况,有无呼吸道分泌物,根据情况按需进行机械吸痰操作,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在实施俯卧位前30 min,应暂停肠内营养,以促使胃排空。同时,做好各项导管评估及护理。

    1.3.2   操作过程

    首先在患儿周围放置由柔软纯棉毛巾包裹的U型护理圈,以保证患儿安全。同时,以一张34 cm×75 cm毛巾叠对折后再进行扇形折叠置于U型护理圈空间的中央,再另取一张毛巾对折后扇形折叠横向放置于鸟巢中央毛巾的前三分之一段,将患儿胸腹部紧贴于鸟巢中央的毛巾上,以此抬高肩部2~3 cm。置患儿于俯卧体位,四肢呈蛙状,保证患儿头偏向一侧,避免眼部受压,且抬高床头15°。抬高床头可以促进食物消化,利于患儿胃排空,以降低呕吐、误吸的可能性,同时减少胃内细菌逆向定植[4],保持患儿头和腹部在水平位以增加患儿的舒适度。为尽可能预防发生压力性损伤,患儿每俯卧位2 h,改变患儿体位为侧卧位1 h,予以拍背,促进患儿痰液的排出,保证每日俯卧位时间为16 h。停止俯卧位前30 min,同样暂停肠内营养。因俯卧位时,气管导管固定胶布易打湿,因此气管导管的固定采用3 M胶布,且使用蝶形固定法,以保证气管导管固定在位。

    1.3.3   护理要点

    严密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及意识情况,及时观察患儿面色、氧饱、呼吸、意识等情况。如出现患儿面色、口唇发绀,及时检查呼吸机管道是否通畅、固定在位。加强患儿皮肤情况的评估。在变换患儿体位时,由团队协同合作,共同操作,以确保患儿安全。一般需3~4人分工合作。其中,一人位于床头,负责保证呼吸机管道、人工气道等固定在位,同时负责发出翻身口令,两人分别位于患儿两侧,负责保护其余管道,以确保患儿在变换体位时的安全。

    收集并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患儿在治疗开始前、治疗后2 h、24 h的SpO2、PaO2、PaCO2、PaO2/FiO2及两组患儿的住院天数、呼吸机治疗时间。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bar x \pm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描述,采用χ2检验。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α = 0.05。

    两组患儿的性别、出生体质量、胎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具有可比性。

    表  1  两组患儿性别、出生体质量、胎龄比较结果 [$\bar x \pm s$/n(%)]
    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der,birth weight and gestational between two groups [$\bar x \pm s$/n(%)]
    临床资料实验组(n = 60)对照组(n = 60)χ2/tP
    39(65.00) 41(68.33) 0.037 0.847
    出生体重(g) 2165.17 ± 498.56 2108.17 ± 429.21 0.671 0.503
    胎龄(周) 36.77 ± 1.56 36.97 ± 1.60 0.685 0.49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评价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其中治疗后2 h,实验组患儿的SpO2 上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24 h的PaO2、PaCO2 及PaO2/FiO2均有显著性差异(P < 0.05),即应用俯卧位的NRDS患儿PaO2及PaO2/FiO2提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aCO2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在治疗后2 h的PaO2、PaCO2、PaO2/FiO2及治疗后24 h的SpO2虽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在本次研究结果中,可见俯卧位可以快速提升患儿的SpO2,但在短时间内患儿血气分析指标改善相对不明显。

    表  2  两组患儿血气、氧合指数比较结果($\bar x \pm s$)(1)
    Table  2.  Comparison of blood gas and oxygenation index between two groups ($\bar x \pm s$)(1)
    组别SpO2(%)PaO2(mmHg)
    治疗前治疗后2 h治疗后24 h治疗前治疗后2 h治疗后24 h
    实验组(n = 60) 74.70 ± 5.76 88.93 ± 2.77* 93.75 ± 1.58 57.16 ± 14.47 58.85 ± 11.56 73.94 ± 8.01*
    对照组(n = 60) 74.59 ± 5.67 82.68 ± 2.62 93.63 ± 1.77 56.88 ± 13.13 57.87 ± 10.76 68.60 ± 11.64
    t 0.112 12.690 0.380 0.471 0.481 2.929
    p 0.911 0.000 0.704 0.913 0.631 0.004
    表2 两组患儿血气、氧合指数比较结果($\bar x \pm s$)(2)
    Tab.2 Comparison of blood gas and oxygenation index between two groups ($\bar x \pm s$)(2)
    组别 PaCO2(mmHg) PaO2/FiO2(mmHg)
    治疗前 治疗后2 h 治疗后24 h 治疗前 治疗后2 h 治疗后24 h
    实验组(n = 60) 48.55 ± 13.90 46.68 ± 11.10 40.34 ± 6.22* 171.12 ± 48.38 177.66 ± 47.79 227.11 ± 32.99*
    对照组(n = 60) 48.29 ± 13.19 47.78 ± 9.82 45.65 ± 8.92 170.65 ± 46.27 173.37 ± 39.21 187.15 ± 45.54
    t 0.565 −0.571 −3.779 0.054 0.537 5.504
    P 0.913 0.569 0.000 0.957 0.592 0.000
      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实验组在住院天数及呼吸机治疗时间上均显著短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表  3  两组患儿住院天数、呼吸机治疗时间比较结果($\bar x \pm s$
    Table  3.  Comparison of hospitalization days and ventilator treatment time between two groups ($\bar x \pm s$
    组别平均住院天数(d)呼吸机治疗时间(d)
    实验组(n = 60) 12.77 ± 3.77* 4.18 ± 1.67*
    对照组(n = 60) 16.73 ± 5.85 6.63 ± 1.62
    t 4.144 8.163
    P < 0.001 < 0.001
      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NRDS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多见于早产儿,表现为进行性的呼吸窘迫,甚至发生呼吸衰竭,并表现出顽固性的低氧血症。机械通气虽可有效改善患儿病情,但机械通气时间过长则可能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肺损伤的发生率[5],同时,长时间应用机械通气还可引起人机对抗,导致患儿脱机失败,延长患儿的NICU留治时间[6]。而俯卧位作为一种非侵入性干预措施,在增加患儿氧合的同时,能够避免一些侵入性操作带来的风险[7]。目前已有确切的研究[8-9]表明,俯卧位时因后胸骨承担了心脏的重量,可降低心脏对肺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通气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俯卧位能促进肺部更均匀地通气,改善通气/换气效果,提高患儿的氧合,降低28 d病死率[10]。同时,机械通气时,由于应用镇静肌松药物,患儿气道深部的痰液难以得到有效引流,而将患儿置于俯卧位时,由于重力的作用,有利于痰液的充分引流[11]。同时,有研究[12]认为,在患儿俯卧位通气的同时,给予充分的背部震荡,不仅可以使肺内气体分布更加均匀、促进气体交换,也可促进痰液的排出。

    目前关于关于俯卧位的最佳持续时间及应用时间暂无统一的定论,但在《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疗技术规范(2016)》[13]中指出,可对PaO2/FiO2 < 150 mmHg的患者每日行俯卧位大于等于16 h。此外,因俯卧位通气复张肺泡的时间依赖性,也建议每日应用俯卧位通气时间大于16 h[14]。从本次研究的结果中也可以看出,应用俯卧位2 h后,实验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改善较对照组并不明显,持续应用16 h后,患儿的血气分析指标得到了显著改善,有效地改善了NRDS患儿的通气换气效果,也缩短了NRDS患儿的NICU留治时间。

    综上所述,可以将俯卧位应用于机械通气NRDS的体位管理中。但俯卧位通气的难度较大,对医护人员要求较高,要求团队协同合作[15]。在实施俯卧位通气前应对相关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制定标准化流程。同时,对于俯卧位干预的最佳时机及频率仍需大型、国际性、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确定,以获得俯卧位通气在NRDS中应用的最大优势。

  • 表  1  两组患儿性别、出生体质量、胎龄比较结果 [$\bar x \pm s$/n(%)]

    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der,birth weight and gestational between two groups [$\bar x \pm s$/n(%)]

    临床资料实验组(n = 60)对照组(n = 60)χ2/tP
    39(65.00) 41(68.33) 0.037 0.847
    出生体重(g) 2165.17 ± 498.56 2108.17 ± 429.21 0.671 0.503
    胎龄(周) 36.77 ± 1.56 36.97 ± 1.60 0.685 0.495
    下载: 导出CSV

    表  2  两组患儿血气、氧合指数比较结果($\bar x \pm s$)(1)

    Table  2.   Comparison of blood gas and oxygenation index between two groups ($\bar x \pm s$)(1)

    组别SpO2(%)PaO2(mmHg)
    治疗前治疗后2 h治疗后24 h治疗前治疗后2 h治疗后24 h
    实验组(n = 60) 74.70 ± 5.76 88.93 ± 2.77* 93.75 ± 1.58 57.16 ± 14.47 58.85 ± 11.56 73.94 ± 8.01*
    对照组(n = 60) 74.59 ± 5.67 82.68 ± 2.62 93.63 ± 1.77 56.88 ± 13.13 57.87 ± 10.76 68.60 ± 11.64
    t 0.112 12.690 0.380 0.471 0.481 2.929
    p 0.911 0.000 0.704 0.913 0.631 0.004
    表2 两组患儿血气、氧合指数比较结果($\bar x \pm s$)(2)
    Tab.2 Comparison of blood gas and oxygenation index between two groups ($\bar x \pm s$)(2)
    组别 PaCO2(mmHg) PaO2/FiO2(mmHg)
    治疗前 治疗后2 h 治疗后24 h 治疗前 治疗后2 h 治疗后24 h
    实验组(n = 60) 48.55 ± 13.90 46.68 ± 11.10 40.34 ± 6.22* 171.12 ± 48.38 177.66 ± 47.79 227.11 ± 32.99*
    对照组(n = 60) 48.29 ± 13.19 47.78 ± 9.82 45.65 ± 8.92 170.65 ± 46.27 173.37 ± 39.21 187.15 ± 45.54
    t 0.565 −0.571 −3.779 0.054 0.537 5.504
    P 0.913 0.569 0.000 0.957 0.592 0.000
      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3  两组患儿住院天数、呼吸机治疗时间比较结果($\bar x \pm s$

    Table  3.   Comparison of hospitalization days and ventilator treatment time between two groups ($\bar x \pm s$

    组别平均住院天数(d)呼吸机治疗时间(d)
    实验组(n = 60) 12.77 ± 3.77* 4.18 ± 1.67*
    对照组(n = 60) 16.73 ± 5.85 6.63 ± 1.62
    t 4.144 8.163
    P < 0.001 < 0.001
      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1] 张琳琪, 王天有. 实用儿科护理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998.
    [2] Sud S,Friedrich J O,Adhikari N K,et al. Effect of Prone Positioning during Mechanical Ventilation on Mortality among Patients with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CMAJ,2014,186(10):381-390. doi: 10.1503/cmaj.140081
    [3] The ARDS Definition Task Forc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n,the berlin definition[J]. JAMA,2012,307(23):E1-E8.
    [4] 黄旺金.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非药物性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 华夏医学,2017,30(3):175-179.
    [5] 吴丽霞,董召斌,张凤琴,等. 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防治进展[J]. 当代医学,2019,25(9):184-186. doi: 10.3969/j.issn.1009-4393.2019.09.084
    [6] 兰玉莲. 新生儿机械通气撤机失败影响因素调查与防护对策[J]. 护理研究与实践,2019,16(22):9-11.
    [7] 米洁,黄桃,高西. 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及护理干预研究[J]. 重庆医学,2017,46(14):1904-1906. doi: 10.3969/j.issn.1671-8348.2017.14.010
    [8] 刘静,崔朝妹. 俯卧体位在患儿中的应用护理进展[J]. 护理学报,2018,25(10):36-39.
    [9] 李玉峰,王燕,蔡春连,等. 俯卧位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2017,52(4):436-442.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17.04.011
    [10] 沈柳,徐婷婷,付聪慧等. 儿童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行俯卧位通气的护理[J]. 全科护理,2020,18(11):1363-1365. doi: 10.12104/j.issn.1674-4748.2020.11.024
    [11] 赵艳. 俯卧位通气在低氧血症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现状[J]. 继续医学教育,2018,32(17):92-94.
    [12] 朱春菊. 俯卧位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优质护理中应用效果分析[J]. 现代医学,2015,43(11):1362-1366.
    [13] 喻文亮. 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诊疗技术规范[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6,23(4):217-221. doi: 10.3760/cma.j.issn.1673-4912.2016.04.001
    [14] 罗红,张晗. 俯卧位通气的细节及实施[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6,39(9):666-668. doi: 10.3760/cma.j.issn.1001-0939.2016.09.004
    [15] 吴青青. 俯卧位通气应用于重症肺炎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8,19(26):167-168.
  • [1] 侯瑶, 孔楠, 吴玉芹, 王霖, 王婷.  改良式俯卧位通气联合支气管镜肺泡灌洗对ARDS患儿呼吸力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有效性评价,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 尹丽娟, 宝凌云, 王芳, 袁媛.  肺脏超声动态监测在新生儿重症肺炎精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1002
    [3] 胡禕静, 丁国栋, 邵晨, 吴平.  导航护理模式在过敏性哮喘患儿脱敏治疗中的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914
    [4] 尹丽娟, 宝凌云, 姚静.  机械振动辅助排痰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315
    [5] 陆越, 朱钰, 田扬.  不同分娩方式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胸部X线影像分级差异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1012
    [6] 沈凌筠, 王戈, 袁丽娟.  最佳动脉顺应性肺复张应用于重症脑卒中合并肺不张或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1025
    [7] 邵彬, 汤志伟, 张婧, 董佩娴, 晁云萍.  改良式体位垫降低俯卧位压力性损伤发生率的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727
    [8] 尹丽娟, 宝凌云, 李玲, 袁媛.  新生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护理干预及医院感染控制效果,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9] 周玉娥, 尹丽娟, 杨慧波.  俯卧位对早产儿呼吸暂停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0] 王玲玲, 麻伟青, 李治贵, 李娜, 黄治国.  急性超容量血液稀释对行腰椎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1] 张英, 李洪艳, 陈思芳, 廖瑞雪.  回弹型体位垫在ERCP术中左侧俯卧位的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2] 张永康, 杨燕, 李国晖.  128层螺旋CT评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应用价值,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3] 颜悦新, 徐冕, 杨德兴, 刘桠名, 周凤高, 许成, 刘荣.  ARDS患者行俯卧位通气时应用死腔分数评价疗效,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4] 杜如飞, 丁伟星, 刘云松, 张灿华.  无创通气在全身麻醉恢复期辅助呼吸的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5] 周玉娥.  U型固定法在新生儿留置针留置中的应用效果,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6] 周玉娥.  单手留置针穿刺方法在儿科穿刺技术中的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7] 蒋愉.  PDCA循环在口腔器械管理中的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8] 周玉娥.  新生儿腋静脉留置针穿刺效果探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9] 刘荣.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机械通气后期应用俯卧位通气呼吸和循环的临床评价,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 大剂量盐酸氨溴索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期刊类型引用(14)

    1. 田芳,段旭锋,宋玲,邹梅. 不同持续时间的俯卧位通气对早产儿呼吸功能的影响. 军事护理. 2024(06): 18-21 . 百度学术
    2. 周丽平,苏红. 基于集束化理念的气道分级管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儿中的应用. 中外医学研究. 2024(16): 85-89 . 百度学术
    3. 曾鑫,胡高艳. 基于预见性理论的综合护理对新生儿机械通气的效果分析.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07): 145-148 . 百度学术
    4. 叶淮金. 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机制及俯卧位通气治疗的研究进展. 中国社区医师. 2024(26): 4-6 . 百度学术
    5. 许莹莹,刘小玲. 思维导图模式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中的应用价值.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3(02): 274-277 . 百度学术
    6. 丘文英,林艺坤,甘跃华. 俯卧位机械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外医疗. 2023(18): 57-60 . 百度学术
    7. 张新雯,朱训. 基于护理程序的整体护理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血小板参数的影响分析. 贵州医药. 2023(09): 1500-1501 . 百度学术
    8. 范礼,李贵南,熊月娥,谌灿云,李韬韬. 综合呼吸干预联合责任制整体护理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3(10): 65-68 . 百度学术
    9. 熊圆圆,潘凌昕. 住院新生儿早期头部转向偏好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23(06): 615-617+672 . 百度学术
    10. 鞠磊. 优质护理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应用. 中国医药指南. 2022(08): 155-157+161 . 百度学术
    11. 王鹏,王岩,墙燕,蔡伟婷. 一种新生儿侧卧垫的设计及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临床护理杂志. 2022(01): 79-81 . 百度学术
    12. 李小红. 俯卧位机械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 中外医学研究. 2022(13): 146-149 . 百度学术
    13. 窦玮,刘艳林,顾娟,周伟. 不同时长俯卧位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全科护理. 2022(18): 2512-2514 . 百度学术
    14. 程德金,林彩红,林芳. 早期预警评分联合专职化护理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中的应用研究.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2(10): 50-52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686
  • HTML全文浏览量:  2212
  • PDF下载量:  10
  • 被引次数: 16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03-22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07-03
  • 刊出日期:  2021-07-2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