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fect of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Based on Mobile Platform Applied to Nursing Students in Blood Purification Center
-
摘要:
目的 探讨移动平台为依托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护生成绩、自主学习能力、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方法 (1)选取2018年于血液净化中心实习护生为实验组,采用以移动平台为依托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2017年于云南省某三甲医院实习的护生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2组护生分别在实习结束后进行考核和自主学习能力、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测评。 结果 2组护生理论考试、操作考试比较显示,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 < 0.01);实验组护生自主学习能力4个维度测评,20个条目比较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组护生学业自我效能感2个维度,22个条目比较显示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 基于移动平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血液净化中心护生带教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自我效能。依托移动平台助力护理教学质量的提升,弥补了教学医院带教模式单一的问题。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mobile platform-based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on nursing students’ performance,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academic self-efficacy. Methods (1) Intern nursing students in the Blood Purification Center in 2018 were selected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 which the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based on the mobile platform was used. Nursing students who practiced in our department in 2017 were the control group, in whic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was used. The nursing students’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academic self-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were evaluated after the internship. Results The comparison of theory test and practice test showed tha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ve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1). The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evaluated in four dimensions, and the 20 items were bett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1). The comparison of 22 items in the two groups showed that the two dimensions of academic self-efficacy of nursing students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based on the mobile platform in the teaching of nursing students in blood purification center have better effect in promoting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improving their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self-efficacy. Utilizing the mobile platform help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teaching and diversifies teaching mode in teaching hospitals. -
Key words:
- Flipped classroom /
- Blood purification /
- Nursing teaching
-
莱姆病是1种由硬蜱传播的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Bb)引起的多阶段、多系统感染性疾病,常见于夏季,影响人类和动物。感染初期,患者可能出现圆形红色皮疹,此时抗生素治疗通常有效。然而,若未能及时诊断和治疗,Bb可进一步侵犯血液和神经系统,导致神经莱姆病(lyme neuro borreliosis,LNB),这是莱姆病的1种严重并发症,影响约10%的患者[1]。LNB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神经根神经炎、淋巴细胞性脑膜炎等,而脑炎和脊髓炎则较为罕见[2]。
诊断LNB时,需检测患者的血清和脑脊液。感染后3周内,可检测到特异性IgM抗体;6周后,特异性IgG抗体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康复后,这些抗体也可能持续存在,因此血清抗体阳性并不能单独作为感染的确诊依据[3]。
目前,LNB的治疗推荐包括静脉滴注头孢曲松或口服多西环素,但需注意孕妇禁用[4−5]。尽管如此,某些情况下抗生素治疗可能效果不佳,或患者可能出现持久的神经损伤或认知障碍。鉴于传统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局限性,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旨在探索新的诊断和治疗策略。
笔者通过Pubmed回顾了相关文献,发现色氨酸-天门冬氨酸重复序列36基因(WD40-repeat 36,WDR36)和WRN基因组织表达定位多处相同如:脑、脊髓、淋巴和脾脏等多个组织中表达显著[6−8]。因此猜测WDR36也与该模型的炎症反应存在基因途径联系。这些发现促使笔者将研究放在WDR36和WRN基因上,以期揭示它们在神经莱姆病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色氨酸-天门冬氨酸重复序列36基因(WD40-repeat 36,WDR36)最早是由Monemi在研究2个大型高加索家系时发现,定位GLC1G,染色体5q22.1[9]。WDR36大小为34.7 kB,有23个外显子,编码含950个氨基酸的蛋白,其编码产物含有4个保守域就包括鸟苷酸结合蛋白WD40重复域[10]。其中WDR36所属的WD重复蛋白家族的成员参与多种细胞过程,如细胞周期、信号转导、细胞凋亡和基因调控[11],WD40重复(WDR)结构域是人类蛋白质组中最丰富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结构域之一。迄今为止,已注释了360多个结构域,这些结构域是参与多种信号通路的多蛋白复合物的重要亚基,例如:DNA损伤传感和修复、基因表达和染色质组织的表观遗传调控、泛素信号传导和蛋白质降解、细胞周期和免疫相关途径[12]。在功能方面上WDR36 基因编码的WDR36蛋白是一个多功能蛋白,其在加工rRNA,维持细胞核正常形态及脑、眼、消化道的正常发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外,WDR36基因所编码的蛋白是T细胞激活蛋白,参与了T细胞的活化并且与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2,IL-2)有高度的相互调节作用[13]。据报道,IL-2主要是由CD4+T细胞产生,可以刺激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的增殖分化,诱导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和淋巴因子活化杀伤细胞(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er cells,LAK),促进B细胞增殖和分泌抗体和激活巨噬细胞[14]。IL-2对机体的免疫应答和抗病毒感染有重要作用。因此,WDR36基因对机体的免疫起着必要的关系。
在 1992 年首先利用连锁分析技术将 Werner 基因(Werner syndrome gene,WRN)定位在8号染色体(8p12),后1996年应用传统的定位克隆方法确定了WRN基因,并对其进行了测序分析WRN基因跨度超过250 kB有35个外显子,其中34个为编码外显子,由
1432 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质量为160 kD的WRN蛋白(WRNp)编码[15]。WRN有别于其它RecQ家族解旋酶的一点是其N端具有外切酶结构域WRN-exo,同时C端包含很长的低保守序列,据报道,这些保守性低的序列能够与多种DNA代谢相关的蛋白质有相互作用[16-17]。WRN是DNA解旋酶RecQ家族的成员之一,参与多种生物学过程,包括DNA损伤修复、端粒维持、自噬、凋亡、基因组维护等[18−19]。WRN基因功能障碍易导致过早衰老,使人类容易患上各种类型的肿瘤和癌症[20]。研究表明,WDR36基因在T细胞活化和IL-2产生中扮演关键角色,而WRN蛋白则参与调控机体的天然免疫反应[14,17]。鉴于二者均与炎症反应相关,笔者推测它们可能在LNB的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LNB的主要病理过程涉及Bb激活神经胶质细胞,进而释放炎性因子,导致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的损伤或功能紊乱。为了验证WDR36和WRN在Bb感染引起的LNB中的潜在作用,笔者进行实验验证。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PBS)由Thermo Fisher Scientific(Gibico)公司供应、10×TBST由北京索莱宝公司提供、HMC3细胞购买自上海中乔新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MEM培养基由上海中乔新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PCR剂盒由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提供、Borrelia burgdorferi
4680 菌株从德国菌株保藏中心(DSMZ)购得、RIPA裂解液由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提供、RNAiso plus由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提供、RNase-free water由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提供、SYBR荧光定量试剂由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提供、Tris base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二甲基亚砜(DMSO)由德国Sigma公司提供、甘氨酸由北京鼎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甲醇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氯仿由天津市化学试剂一厂提供、琼脂粉由Thermo Fisher Scientific(OXOID)公司提供、四甲基乙二胺(TEMED)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胎牛血清由Thermo Fisher Scientific(Gibico)公司提供、台盼蓝由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胰蛋白胨由赛默飞世尔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提供、引物合成由北京擎科生物新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1.2 研究方法
1.2.1 转录组分析
本研究利用与人类基因组相似度高达93%以上的恒河猴作为实验模型,以模拟人类对LNB的反应[21]。本研究通过昆明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审批(kmmu20211590)。实验方法基于恒河猴脑额叶组织与Bb共培养测序得到的转录组学数据。从转录组学数据中筛选了3个时间点的数据集,采用阈值|log Fc|>1和P < 0.05进行显著性分析,并利用Venn图得到了23个差异基因并直观展示不同时间点基因表达的差异性。
本研究通过STRING蛋白互作数据库构建了基因互作网络,并筛选出与免疫反应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
进一步利用Metascape工具,设定阈值为P < 0.01、最小计数≥3且富集因子 > 1.5的标准进行了GO功能富集分析。
为验证WDR36和WRN基因在Bb感染神经莱姆病的作用,发现小胶质细胞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巨噬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功能和免疫调节作用。在静息状态下小胶质细胞缺乏吞噬功能,当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伤或者炎症感染时可被激活,活化后使得炎症反应不断扩大。因此本研究以人脑小胶质细胞3(human brain microglia 3,HMC3)细胞株为模型,对实验组进行Bb 接种,分为MOI=1和MOI=10,分别在细胞铺板感染后6 h,12 h和24 h 3个时间点收集细胞悬液,用trizol法提取细胞悬液中RNA,通过qPCR法检测目的因子WDR36和WRN的mRNA相对表达情况。实验流程:首先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培养HMC3细胞株并对培养细胞进行计数、铺板、刺激;其次设立PBS对照组,实验组为Bb感染,分为MOI=1和MOI=10;另外分别在细胞铺板感染后6 h,12 h,24 h 3个时间点收集细胞的RNA悬液;最后用trizol法提取细胞总RNA,通过qPCR (SYBR Green) 法检测目的因子WDR36和WRN的mRNA相对表达情况。
1.2.2 转录组结果验证
(1)目的基因特异性序列查询:登录“NCBI”网站中的Gene网页(https://www.ncbi.nlm.nih.gov/gene/)查找目的基因特异序列。
(2)引物设计:登录引物设计网页“Primer3 version 4.0.0”(http://bioinfo.ut.ee/primer3-0.4.0/),将目的基因特异性序列输入,选择引物长度范围、物种等,得到需要的目的基因引物。
(3)引物特异性检验:将设计好的引物输入 “NCBI”网站“Primer-BLAST”数据库(https://www.ncbi.nlm.nih.gov/tools/primer-blast/),验证引物特异性。 挑选特异性良好的引物交由北京擎科生物新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引物序列合成。引物序列如:
WDR36 基因:上游引物(5'-3'):ACTCGCCTTGGATGACTTCT、下游引物(5'-3'):GCAATCCATCGCAGCACTTA。
WRN 基因:上游引物(5'-3'):AGAAAGGCATGTGTTCGGAG、下游引物(5'-3'):GCCACTCCATGTCAAATCCC。
1.2.3 qPCR 相对定量目的基因拷贝数
(1)使用TaKaRa公司SYBR荧光染料qPCR反应试剂盒进行试验,每个样本的目的基因(WDR36和WRN)设置2个复孔,在冰上完成反应体系配置和加样操作。反应体系:RNase-freed H2O:8.5 μL;SYBR Premix ExTaqⅡ:12.5 μL;PCR Forward Primer:1 μL;PCR Reverse Primer:1 μL;cDNA模板:2 μL;总计25 μL。
目的基因(WDR36和WRN)qPCR反应条件:预变性:95 ℃,15 s;变性:95 ℃,5 s和退火:60 ℃,30 s共循环40次、Dissociation stage:65~95 ℃。
(2)最终结果判定标准:通过Bio-Rad CFX96TM软件得到qPCR(SYBR Green)检测的结果,熔解曲线平稳,1个熔解峰,扩增产物单一,判断引物特异良好。扩增曲线平滑,阈值循环数(Ct值)。目的基因(WDR36、WRN)Ct值为15~35次,2个复孔间Ct值相差小于0.1,此qPCR的检测结果可靠。
(3)反应结束后,读取Ct值,最终目的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用2-ΔΔCt值表示,本方法将对照组(PBS组)基因mRNA表达量设置为1,其他组mRNA表达量为对照组的倍数。计算公式:ΔCt = Ct目的基因-Ct内参基因。
1.3 统计学处理
利用Graphpad Prism 6.0软件进行作图和统计分析,实验数据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Two-way ANOVA)进行统计学分析作图。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ΔΔCt =ΔCt实验组-ΔCt对照组。
2. 结果
2.1 Venn图筛选出23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
以非人灵长动物(恒河猴)作模型,利用团队培养并测序的转录组学数据为背景,随机筛选了3个时间的数据集,设定阈值为|log Fc|>1,P value< 0.05,通过绘制Venn图筛选出23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见图1。
2.2 免疫反应相关的DEGs的相互作用关系网络
以非人灵长动物(恒河猴)作模型,利用团队培养并测序的转录组学数据为背景,绘制与免疫反应相关的DEGs的相互作用关系网络图,其中13个显著的免疫差异基因被标红,包括CFH、OGN、BTAF1、WDR36、TMEM87A、ALCAM、MFN1、WRN、CENPC、SF3B1、CTNNAL1、ZBED5和FOLR2。WDR36和WRN的位置用红色方框表示,见图2。
2.3 GO富集分析
参与的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细胞对外界刺激;基因的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三磷酸核糖核苷磷酸酶活性,见图3。
2.4 主要差异表达基因
结果显示,TMEM87A、WRN和FOLR2与细胞对外界刺激的反应(BP)相关;BTAF1、MFN1和WRN与三磷酸核糖核苷磷酸酶活性相关,见表1。其中,WRN基因出现了富集重合显示出了重要的研究潜力。
表 1 主要差异表达基因BP(TMEM87A、WRN、FOLR2)和MF(BTAF1、MFN1、WRN)Table 1. BP(TMEM87A、WRN、FOLR2)and MF(BTAF1、MFN1、WRN) selected genes基因 GO富集BP GO富集MF CFH
OGN
BTAF1
WDR36
TMEM87A
ALCAM
MFN1
WRN
CENPC
SF3B1
CTNNAL1
ZBED5
FOLR2未选择
未选择
未选择
未选择
选中
未选择
未选择
选中
未选择
未选择
未选择
未选择
选中未选择
未选择
选中
未选择
未选择
未选择
选中
选中
未选择
未选择
未选择
未选择
未选择2.5 WDR36和WRN基因表达的实验验证
目的基因WDR36在HMC3细胞被Bb感染后,6 h,12 h,24 h,PBS组(阴性对照组)和Bb感染组(实验组)的细胞做统计学分析,发现Bb MOI=1为适宜感染浓度,若Bb MOI=10,细胞在24 h耐受不佳,见图4。所以本研究采用Bb MOI=1感染组(实验组)和PBS组(阴性对照组),不同时间点(6 h,12 h,24 h),通过对目的基因WDR36的检测,2组实验对照发现WDR36的表达量在24 h与12 h对比有显著的上调(P < 0.01),且6 h的PBS组与试验组基因表达含量对比上升但不明显(P > 0.05),12 h、24 h上升明显(P < 0.01),见图5。
目的基因WRN在HMC3细胞被Bb感染后,通过对6 h,12 h,24 h,PBS组(阴性对照组)和Bb感染组(实验组)的检测分析,表明Bb MOI=1为适宜感染浓度,若Bb MOI=10,细胞在24 h并未呈阶梯式增长,见图6。所以本研究采用Bb MOI=1感染组(实验组)和PBS组(阴性对照组),不同时间点(6 h,12 h,24 h),通过对目的基因WRN的检测,2组实验对照发现WRN的表达量在24 h与12 h对比有显著上调(P < 0.01),且12 h、24 h的实验组分别比其PBS组基因表达含量呈上升趋势(P < 0.01),见图7。
3. 讨论
在Bb感染的人脑胶质细胞HMC3细胞株中,观察到WDR36和WRN基因的转录水平在感染后显著上调。特别是在感染后的6 h和12 h,这2个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而在24 h时,这种上调趋势有所减缓。这一现象表明,在Bb感染的早期阶段,WDR36和WRN基因可能在LNB的病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在适宜的感染浓度(Bb MOI=1)下,24 h感染组的WDR36和WRN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12 h感染组,这表明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这2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可能会进一步增加。然而,笔者也注意到在高感染浓度(Bb MOI=10)下,长时间的培养(24 h)会导致细胞出现不耐受现象,这可能影响基因表达的稳定性。
在对比实验组与PBS对照组时,发现在6 h的感染条件下,WRN基因的表达上调幅度比WDR36更为显著。这表明WRN基因在Bb感染的早期反应中可能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因此,WRN基因可能是1个更适合进行后续实验分析和研究的靶点。
LNB患者在接受抗生素漫长的治疗后会出现治疗后莱姆病治疗后综合征(post-treatment lyme disease syndrome,PTLDS),伴有疲劳、肌肉关节痛和认知障碍,当前未知此原因[22],Bb引起脑膜血管型伴脑血管梗死、萎缩型伴脑膜脑炎、皮质萎缩和胶质增生,可导致发展更为迅速的痴呆[23],中枢神经系统外的感染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免疫反应,可能与缓慢进展型痴呆症有关[24],因此推测WRN的基因稳定与患者抗生素治疗后出现过早衰老和痴呆、认知障碍、疲劳等症状相关。
《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率为126.91/10万,农村为135.88/10万[25],冠心病的治疗在我国仍是1项难题。据报道,在通脉养心丸治疗冠心病的研究中,通过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和检索蛋白相互作用时就有WDR36基因的存在[26]。推测如遇到同时患有神经莱姆病和冠心病的患者使用通脉养心丸可能对2种疾病能起到治疗效果。
据报道,WDR36和WRN基因都与炎症反应有关系,在现阶段莱姆病炎症机制的研究指出伯氏疏螺旋体会致神经细胞凋亡[27],当Bb影响神经系统时,神经疏螺旋体病,免疫调节性炎症级联反应可触发神经胶质细胞凋亡,导致各种神经学表现[28−30]。凋亡是种非炎症、程序性细胞死亡,而与凋亡密切相关的另1种炎症介导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则是焦亡,细胞焦亡研究中它的经典途径是依赖于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与IL-1β和IL-18分泌,从而介导促炎效应[31]在焦亡和凋亡细胞中都存一定作用机制[32],目前没有报道细胞焦亡与LNB的关系,所以怀疑神经莱姆病导致的炎症不仅只有凋亡因素,也存有细胞焦亡的可能性。
LNB的临床表现多样性受Bb的基因型和宿主细胞反应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转录组学分析,结合人脑胶质细胞HMC3模型的实验验证,推测WDR36和WRN基因在Bb感染引起的神经莱姆病中表达上调,这可能与它们在神经炎症和细胞应激反应中的功能有关。此外,考虑到这两个基因在感染过程中的动态表达模式,它们可能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用于干预或缓解LNB的病程。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这些基因在LNB发病机制中的具体作用,以及它们作为治疗靶点的潜力。
通过血清学检查确诊LNB患者的主要感染病原体为Bb时,WDR36和WRN基因的上调表达可能成为疾病进程中的生物标志物。这不仅为揭示LNB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针对Bb感染的新型治疗策略的开发提供了可能的分子靶点。未来研究将深入探讨这些基因在不同Bb基因型和宿主细胞背景下的功能,以及它们在LNB治疗中的潜在应用,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精准的指导。
-
表 1 2组护生理论、操作成绩比较M(P25,P75)
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nursing students M(P25,P75)
成绩 n 对照组(分) 实验组(分) U P 理论成绩 57 80(79,83) 81(79,84) 66.06 < 0.001* 操作成绩 57 89(88,90) 89(88,90) 72.06 < 0.001* 表 2 2组护生护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比较M(P25,P75)
Table 2. Comparison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between two groups of nursing students M(P25,P75)
项目 对照组(分) 实验组(分) Z P 学习动机 14(12,15) 24(22,24) 6.513 < 0.001* 我知道自己需要学什么 2(2,4) 4(3,4) 5.137 < 0.001* 不论学习成效如何,我仍然喜欢学习 2(2,3) 4(4,4) 6.359 < 0.001* 我渴望在学习上精益求精 2(2,3) 4(4,4) 6.348 < 0.001* 我的成功或失败经验都会激励我持续去学习 2(2,2.5) 4(3,4) 6.122 < 0.001* 我乐于寻找问题的答案 2(2,2.5) 4(4,4) 6.579 < 0.001* 我不会因为困难而放弃学习 2(2,2) 4(4,4) 6.614 < 0.001* 计划和实施 13(11,15.5) 28(26,28) 6.573 < 0.001* 我能主动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 3(1.5,3) 5(5,5) 6.387 < 0.001* 我知道我适合用什么学习方法来达到自己期望的目标 2(1,3) 4(4,4) 6.609 < 0.001* 我会设定学习的优先顺序 2(1,3) 5(4,5) 6.539 < 0.001* 不论是上课、实习或自修,我都能依据自己的计划来学习 2(1,3) 5(5,5) 6.538 < 0.001* 我善于安排与控制学习时间 3(2,3) 4(4,4) 6.302 < 0.001* 我知道如何寻找资源来学习 2(1,3) 5(5,5) 6.620 < 0.001* 自我管理 9(8,11) 19(18,19) 6.583 < 0.001* 我能将新的知识与个人经验作连接 2(1,3) 4(4,4) 6.595 < 0.001* 我了解自己在学习方面的优缺点 2(1,3) 5(5,5) 6.624 < 0.001* 我能监测自己的学习进展 2(2,3) 5(4,5) 6.623 < 0.001* 我能自我评价学习结果 3(2,3) 5(5,5) 6.455 < 0.001* 人际沟通 9(9,10.5) 16(15,16) 6.441 < 0.001* 与他人的互动能帮助我规划进一步的学习 2(2,2) 4(4,4) 6.583 < 0.001* 我会主动学习与我经常互动者的语言及文化 2(2,2) 4(4,4) 6.584 < 0.001* 我能以口语的方式有效表达信息 2(2,3) 4(4,4) 5.690 < 0.001* 我能以书写的方式有效表达信息 3(2,3) 4(4,4) 5.452 < 0.001* 总分 46(43,52) 85(83,86) 6.571 < 0.001* 表 3 2组护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比较M(P25,P75)
Table 3. Comparison of academic self-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 of nursing students M(P25,P75)
项目 对照组(分) 实验组(分) Z P 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 24(21,27) 44(41,45) 6.570 < 0.001* 1.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 3(2,3) 4(4,4) 6.703 < 0.001* 2.我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3(2,4) 5(5,5) 6.241 < 0.001* 3.和班上其他同学相比,我的学习能力是比较强的 2(2,3) 4(4,4) 6.780 < 0.001* 4.我认为我能够在课堂上及时掌握老师所讲授的内容 2(1,2) 4(4,4) 6.682 < 0.001* 5.我认为我能够学以致用 2(1,2) 4(4,4) 6.548 < 0.001* 6.和班上其他同学相比,我对所学专业的了解更广泛 2(1,2) 4(4,4) 6.545 < 0.001* 7.我喜欢选择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 1(1,2) 4(3,4) 6.190 < 0.001* 8.我认为自己能够很好地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及老师所讲的内容 2(1,2) 4(3,4) 6.248 < 0.001* 9.我经常选择那些虽然较难却能够从中学到知识的学习任务,
哪怕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2(2,3) 4(3,4) 5.515 < 0.001* 10.即使我在某次考试中的成绩很不理想,我也能平静地分析
自己在考试中所犯的错误2(2,3) 4(4,4) 6.208 < 0.001* 11.不管我的学习成绩好坏,我都从不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 3(2,4) 4(3,4) 3.011 0.003 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 29(29,40) 44(42,45) 6.254 < 0.001* 12.学习时我总喜欢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来检验自己是否已掌握了所学的内容 3(2,5) 5(4,5) 4.299 < 0.001* 13.当我思考某一问题时,我能够将前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 3(3,4) 5(5,5) 5.802 < 0.001* 14.我经常发现自己虽然在阅读书本却不知道它讲的是什么意思。 3(2,4) 4(4,4) 5.563 < 0.001* 15.阅读书本时我能够将所阅读的内容与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3(3,3) 3(3,3) 2.271 0.023 16.我发现自己上课时总是开小差以至于不能认真听讲。 3(2,3) 4(4,4) 6.065 < 0.001* 17.我常常不能准确地归纳出所阅读内容的主要意思。 4(3,4) 4(4,4) 2.036 0.042 18.我总是在书本或笔记本上划出重点部分以帮助学习。 4(4,4) 4(4,4) 0.991 0.322 19.当我为考试而复习时,我能够将前后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进行复习。 2(1,4) 4(4,4) 5.423 < 0.001* 20.课堂上做笔记时我总试图记下老师的每一句话,而不管它是否有意义。 3(1,4) 4(4,4) 5.197 < 0.001* 21.做作业时我总力求回忆起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以便把作业做好。 3(1,3) 4(4,4) 5.901 < 0.001* 22.即使老师没要求,我也会自觉地做书本上每一章节后面的
习题来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3(3,4) 4(3,4) 4.053 < 0.001* 总分 56(53,59) 87(82,89) 6.570 < 0.001* -
[1] V J Cabrera,J Hansson,A S Kliger,F O Finkelstein. Symptom Management of the Patient with CKD:The Role of Dialysis[J]. Clinic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2017,12(4):687-693. doi: 10.2215/CJN.01650216 [2] 秦鸣华,王小燕. 血透室护理流程管理对提高护理质量的效果分析[J]. 当代护士(上旬刊),2020,27(9):176-178. [3] Handayani D P,Sutarno H,Wihardi Y. Design e-learning with flipped learning model to improve layout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s basic of the loop control structure[J]. Journal of 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2018,1013(4):1-8. [4] El-Miedany Y,El-Gaafary M,El-Aroussy N,et al. Flipped Learning:Can Rheumatology Lead the Shift in Medical Education?[J]. Current Rheumatology Reviews,2019,15(1):67. [5] Roux I L,Nagel L. Seeking the best blend for deep learning in a flipped classroom –viewing student perceptions through the Community of Inquiry le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 Higher Education,2018,15(1):1-28. doi: 10.1186/s41239-017-0083-9 [6] Anolak H,Coleman A,Sugden P. Is the "flipped" pedagogical model the answer to the challenges of rural nursing education:A discussion paper[J]. Nurse Education Today,2018,60(36):15. [7] 尤黎明. 内科护理学[M]. 5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412-430. [8] 刘娜,冯雅楠. 基于雨课堂的外科护理学翻转课堂教学研究[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32):71-74. doi: 10.3969/j.issn.1674-9308.2020.32.020 [9] 孙园园. 案例教学联合翻转课堂在血液内科中的教学效果[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35):23-26. doi: 10.3969/j.issn.1674-9308.2020.35.007 [10] 崔静,皋文君,吴菁,等. 基于“雨课堂”平台的翻转课堂在常用注射术教学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19,25(5):77-80. doi: 10.3969/j.issn.1006-7256.2019.05.025 [11] 郑雯,郑露晴,张礼宾,等. 情景模拟式翻转课堂在高职护生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 护理研究,2019,33(4):676-678. doi: 10.12102/j.issn.1009-6493.2019.04.031 [12] 刘海波,陈小慧,罗文平,等. 翻转课堂联合学生标准化病人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1):109-112. [13] 吕妃,罗彩凤,徐剑鸥,等. 基于快课技术及雨课堂的翻转课堂在护理学导论中的应用[J]. 护理学杂志,2018,33(21):62-64.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18.21.062 [14] 王益兰,张雪,杨金梅,等. 微课联合翻转课堂在手术室护生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 护理学杂志,2018,33(6):10-12.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18.06.010 [15] 邓娟,吴菁,崔静,等. 基于“雨课堂”的翻转课堂实施的实践与思考[J]. 护士进修杂志,2018,33(2):152-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