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最佳动脉顺应性肺复张应用于重症脑卒中合并肺不张或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沈凌筠 王戈 袁丽娟

沈凌筠, 王戈, 袁丽娟. 最佳动脉顺应性肺复张应用于重症脑卒中合并肺不张或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1, 42(10): 162-166.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1025
引用本文: 沈凌筠, 王戈, 袁丽娟. 最佳动脉顺应性肺复张应用于重症脑卒中合并肺不张或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1, 42(10): 162-166.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1025
Ling-jun SHEN, Ge WANG, Li-juan YUAN. Therapeutic Effect and Prognosis of Optimal Arterial Compliant Pulmonary Retrac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troke Complicated with Atelectasis or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1, 42(10): 162-166.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1025
Citation: Ling-jun SHEN, Ge WANG, Li-juan YUAN. Therapeutic Effect and Prognosis of Optimal Arterial Compliant Pulmonary Retrac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troke Complicated with Atelectasis or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1, 42(10): 162-166.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1025

最佳动脉顺应性肺复张应用于重症脑卒中合并肺不张或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1025
基金项目: 昆明市医药卫生科技计划基金资助项目(2021-03-02-00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沈凌筠(1982~),男,云南个旧人,管理学硕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结核病临床与科研工作

    通讯作者:

    王戈,E-mail:986001983@qq.com

  • 中图分类号: R543;R563.4

Therapeutic Effect and Prognosis of Optimal Arterial Compliant Pulmonary Retrac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troke Complicated with Atelectasis or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 摘要:   目的  比较重症脑卒中合并肺不张或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实施不同的肺复张处理的临床疗效与预后指标。  方法  前瞻性分析法将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96例重症脑卒中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肺不张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8例。2组均行积极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实施呼吸末正压递增性肺复张,实验组实施最佳动脉顺应性肺复张。对2组患者经不同肺复张处理后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2组患者肺复张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改变,实验组治疗后0.5 h的PaO2指标,治疗后1 h的PaO2、PaO2/FiO2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 0.05)。对照组肺复张治疗后的颅内压、脑灌注压指标较治疗前变化显著,而实验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更趋于稳定,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明显差异(P < 0.05);治疗后实验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79.17%)高于对照组(60.42%),组间差异显著(χ2 = 4.002,P = 0.045)。2组28 d病死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 > 0.05)。  结论  对于重症脑卒中合并肺不张或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予以最佳动脉顺应性肺复张干预,对促进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改善脑组织损伤,降低预后不良事件发生有确切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 图  1  2组治疗前后氧合指标改善分析

    与相同时间对照组比较,**P < 0.01;A:PaO2指动脉血氧分压;B:PaO2/FiO2指氧合指数。

    Figure  1.  Analysis of improvement of oxygenation index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

    图  2  2组患者颅脑指标比较

    A:颅内压;B:脑灌注压;C:NSE指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相同时间对照组比较,**P < 0.01。

    Figure  2.  Comparison of brain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  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n)

    组别n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n(%)]
    对照组 48 9 20 19 29(60.42)
    实验组 48 15 23 10 38(79.17)
    χ2 4.002
    P 0.045
    下载: 导出CSV
  • [1] 张建民.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手术治疗新进展[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48(3):233-240.
    [2] 霍丽静, 张玉敏, 周琪, 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脑卒中相关性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危险因素及预后[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2):257-260. 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20.02.010
    [3] 温德良, 李智博, 温艺超, 等. 重症监护病房脑卒中相关性肺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分析[J]. 实用医学杂志,2016,32(13):2178-2181. doi: 10.3969/j.issn.1006-5725.2016.13.029
    [4] 刘颖, 兰青, 王迪芬, 等. 压力控制肺复张法联合俯卧位通气救治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经验[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7,29(2):177-178. doi: 10.3760/cma.j.issn.2095-4352.2017.02.016
    [5] 丁琦, 黄建安. 肺复张对肺内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实用医学杂志,2014,30(16):2688-2689. doi: 10.3969/j.issn.1006-5725.2014.16.058
    [6] 王金柱, 孙仁华, 李莉, 等. 压力控制法与呼气末正压递增法肺复张对百草枯致急性肺损伤家猪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6,28(10):906-910. doi: 10.3760/cma.j.issn.2095-4352.2016.10.009
    [7] 曾振国, 王飞, 张建国, 等. 保护性肺通气序贯肺复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ARDS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7,24(5):497-501. doi: 10.3969/j.issn.1008-9691.2017.05.012
    [8] 陈志刚, 李金宝, 吕欣. 不同肺泡复张方法在同期双侧肺叶手术中的应用[J]. 上海医学,2016,39(4):193-197.
    [9] 吴长鸿, 刘斌. 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J].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1996,(6):4.
    [10] 张志强, 马海英, 冯宪军, 等. 重症肺炎合并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临床特点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6):1297-1299.
    [11] 封永顺, 强锐. 高频振荡通气对烟雾吸入性肺损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8,39(2):84-87. doi: 10.3969/j.issn.1003-4706.2018.02.019
    [12] 吴晓燕, 庄志清, 郑瑞强, 等. 跨肺压导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最佳呼气末正压选择的临床研究[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6,28(9):801-806. doi: 10.3760/cma.j.issn.2095-4352.2016.09.007
    [13] 郭唯真, 陈梦媛, 高巨, 等. 肺保护性通气对单肺通气老年患者脑氧代谢和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 中华麻醉学杂志,2017,37(4):396-399. doi: 10.3760/cma.j.issn.0254-1416.2017.04.004
    [14] 杨洪, 徐文举, 郭蕾.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联合肺复张治疗严重烧伤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5):4318-4319. 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5.15.097
    [15] 李根, 荣令, 赵美景, 等. 床旁超声导向的最佳呼气末正压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氧合指数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5):129-133.
    [16] 黄霞, 崔吉文. 控制性肺膨胀压力变化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不同负压吸痰后肺复张的影响[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5,27(7):606-610. doi: 10.3760/cma.j.issn.2095-4352.2015.07.013
    [17] 黄丽萍, 符晖, 王桥生, 等. 不同方法滴定呼气末正压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循环动力学的影响[J]. 广东医学,2017,38(14):2141-2146. doi: 10.3969/j.issn.1001-9448.2017.14.010
    [18] 王琼娅, 马雁, 李莞婷, 等. 仰卧位或俯卧位肺复张治疗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疗效比较[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23):6804-6806. 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5.23.070
  • [1] 邓婉, 周玉娥, 杨严政, 廖桂.  间歇俯卧位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646
    [2] 李蕊, 张萍, 魏鲁刚, 房红梅, 王刘艳, 卢静怡, 陈曦, 杨菊.  MHI对脑卒中患者膈肌运动和肺功能的临床疗效,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616
    [3] 黄云龙, 万林骏, 廖庚进, 万晓红.  多糖包被损害评估重症胰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风险,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4] 曾小英, 张川, 乐涛, 江利东, 王玺, 叶丹, 柯丽, 张亦.  高流量氧疗对重症Ⅰ型呼吸衰竭患者动脉血气、呼吸力学及28d病死率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5] 张志愿寄语,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6] 封永顺, 强锐.  高频振荡通气对烟雾吸入性肺损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7] 刘建红, 周冀波.  血清胆碱酯酶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呼吸衰竭的相关性,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8] 徐冕, 杨德兴, 颜悦新, 刘桠名, 周凤高, 许成, 刘荣.  死腔分数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9] 孙建明.  支气管异物伴左肺肺炎并肺不张1例报道,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0] 刘漪.  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1] 王德光.  纤支镜治疗肺癌术后痰潴性肺不张43例应用体会,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2] 王翔波.  复张性肺水肿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3] 大剂量盐酸氨溴索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4] 大剂量盐酸氨溴索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5] 合力.  大剂量盐酸氨溴索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6] 肺功能检测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7] 足月儿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临床比较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8] 张怡.  足月儿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临床比较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9] 体外膜肺氧合与呼吸机治疗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体会,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 刘荣.  短暂高水平呼气末正压肺复张对ARDS患者氧合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加载中
图(2) / 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111
  • HTML全文浏览量:  1718
  • PDF下载量:  13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08-19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10-29
  • 刊出日期:  2021-10-3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