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最佳动脉顺应性肺复张应用于重症脑卒中合并肺不张或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沈凌筠 王戈 袁丽娟

沈凌筠, 王戈, 袁丽娟. 最佳动脉顺应性肺复张应用于重症脑卒中合并肺不张或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1, 42(10): 162-166.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1025
引用本文: 沈凌筠, 王戈, 袁丽娟. 最佳动脉顺应性肺复张应用于重症脑卒中合并肺不张或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1, 42(10): 162-166.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1025
Ling-jun SHEN, Ge WANG, Li-juan YUAN. Therapeutic Effect and Prognosis of Optimal Arterial Compliant Pulmonary Retrac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troke Complicated with Atelectasis or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1, 42(10): 162-166.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1025
Citation: Ling-jun SHEN, Ge WANG, Li-juan YUAN. Therapeutic Effect and Prognosis of Optimal Arterial Compliant Pulmonary Retrac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troke Complicated with Atelectasis or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1, 42(10): 162-166.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1025

最佳动脉顺应性肺复张应用于重症脑卒中合并肺不张或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1025
基金项目: 昆明市医药卫生科技计划基金资助项目(2021-03-02-00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沈凌筠(1982~),男,云南个旧人,管理学硕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结核病临床与科研工作

    通讯作者:

    王戈,E-mail:986001983@qq.com

  • 中图分类号: R543;R563.4

Therapeutic Effect and Prognosis of Optimal Arterial Compliant Pulmonary Retraction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troke Complicated with Atelectasis or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 摘要:   目的  比较重症脑卒中合并肺不张或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实施不同的肺复张处理的临床疗效与预后指标。  方法  前瞻性分析法将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96例重症脑卒中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肺不张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8例。2组均行积极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实施呼吸末正压递增性肺复张,实验组实施最佳动脉顺应性肺复张。对2组患者经不同肺复张处理后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2组患者肺复张治疗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改变,实验组治疗后0.5 h的PaO2指标,治疗后1 h的PaO2、PaO2/FiO2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 0.05)。对照组肺复张治疗后的颅内压、脑灌注压指标较治疗前变化显著,而实验组治疗前后各指标更趋于稳定,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明显差异(P < 0.05);治疗后实验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79.17%)高于对照组(60.42%),组间差异显著(χ2 = 4.002,P = 0.045)。2组28 d病死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 > 0.05)。  结论  对于重症脑卒中合并肺不张或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予以最佳动脉顺应性肺复张干预,对促进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改善脑组织损伤,降低预后不良事件发生有确切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 重症脑卒中在临床较为常见,是指神经功能严重受损,有较大卒中病灶,并伴有循环、呼吸多系统障碍的脑血管疾病。脑卒中通常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85%[1]。霍丽静等[2]的研究发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容易合并感染,其中合并肺部感染的概率最高,可达60.61%。发生脑卒中相关性感染病其治疗难度较大,再加上患者多合并有肺炎、肺不张、呼吸窘迫综合征等,更增加了治疗的困难,导致预后效果较差,临床死亡率高[3]。目前临床一致认为,对重症脑卒中合并肺不张、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在常规积极对症治疗的同时,予以肺复张辅助治疗,对改善氧合与血流动力学指数,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4-5]。但究竟采用哪种肺复张方法更为适宜,临床尚有一定争议,有研究认为呼吸末正压递增性肺复张的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高[6]。也有研究提出近年新兴的顺应性肺复张法在改善重症脑卒中患者肺损伤、促进预后中有重要意义[7-8]。笔者所处医院近年来对两种肺复张方法均有应用,现通过实例佐证,比较分析两种肺复张对脑卒中重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与预后价值,现报道如下。

    前瞻性原则将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96例重症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层随机方法将患者均分为2组,各48例。对照组男27例,女21例,平均年龄(43.6±5.37)岁,平均体重(54.7±6.82) kg,APACHE Ⅱ平均评分(24.7±5.62)分,肺不张21例,呼吸窘迫综合征27例;实验组男30例,女18例,平均年龄(44.1±6.02)岁,平均体重(54.1±6.52) kg,APACHE Ⅱ平均评分(25.1±6.04)分,肺不张19例,呼吸窘迫综合征29例。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纳入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结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确诊为重症脑卒中[9];气管插管通气治疗不超过36 h;成年且最大年龄不超过70岁;患者及家属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有俯卧位治疗禁忌证者;平均动脉压< 165 mmHg;心率 > 100次/min;近期有胸部、颌面部重创或手术者;盆骨、脊柱不稳定;严重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疾病者。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3.1   常规对症治疗

    2组患者在入院后均予以原发病积极对症治疗,包括静脉溶栓、支架置入、降脂、降血压、降血糖、抗感染、抗血小板聚集等对症支持治疗,同时严密观察患者心率、脉搏、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情况。

    1.3.2   肺复张治疗

    2组患者均行机械通气呼吸支持,应用德国德尔格公司生产的Evita型呼吸机,设置潮气量为6~8 mL/kg,吸气流速40 L/min。在此基础上,两组予以不同方式进行肺复张治疗干预。(1)对照组采用呼吸末正压递增性肺复张,将呼吸频率由5次/min逐渐递增至100次/min后按下呼吸吸气末暂停键,并依此测定气道平台压。严格按照基础通气模式操作,其他通气指标保持不变。将患者的潮气量、气道平台压等指标录入到Excel表格中,进行P-V曲线绘制。在限制气道峰压值40~45 cmH2O的前提下,按照基础通气模式,每次增加5 cmH2O使PEEP水平逐渐升高,PEEP基础下机械通气0.5 h后,使PEEP保持高于复张治疗前2~3 cmH2O时停止,并将呼吸机模式调节至治疗参数水平。(2)实验组采用最佳动脉顺应性肺复张,患者取俯卧位,在麻醉镇静镇痛后,设置呼吸机为压力控制模式,控制潮气量在8 mL/kg,呼吸频率15次/min,将FiO2调节到1.0,PEEP为0 cmH2O,应用2 cmH2O/次的速率使PEEP水平逐渐调整升高,使PEEP水平维持4个呼吸周期,将肺顺应性最大时的PEEP值作为最佳PEEP。PaO2 + PaCO2≥400 mmHg即为完全肺复张,在完全肺复张后维持5 min,逐渐将PEEP水平降低,保持PaO2 + PaCO2≥360 mmHg。

    (1)氧合指标: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0.5 h、治疗后1 h对2组患者的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进行测定并记录;(2)颅脑指标:应用颅内压监护仪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0.5 h、治疗后1 h的颅内压水平;同时检测两组患者的脑灌注压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等指标;(3)临床疗效: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mRs评分0~1分为显效,mRs评分2~3分为有效,mRs > 3分为无效,总有效率即显效率 + 有效率;(4)预后指标:记录两组治疗28 d内的不良事件(压疮、气胸等)发生率及病死率。

    采用SPSS 20.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各指标间差异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采用LSD法进行不同时点的两两比较,计数资料用(%)表示,差异比较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组肺复张治疗后0.5 h、1 h的PaO2指标较治疗前有下降,对照组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与实验组治疗后同期比较,PaO2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肺复张治疗后0.5 h、1 h 2组PaO2/FiO2指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实验组治疗后1 h的PaO2/FiO2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图1

    图  1  2组治疗前后氧合指标改善分析
    与相同时间对照组比较,**P < 0.01;A:PaO2指动脉血氧分压;B:PaO2/FiO2指氧合指数。
    Figure  1.  Analysis of improvement of oxygenation index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

    治疗前2组患者的颅内压水平、脑灌注压及NSE脑代谢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对照组颅内压、脑灌注压较治疗前变化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实验组颅内压、脑灌注压较治疗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NSE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图2

    图  2  2组患者颅脑指标比较
    A:颅内压;B:脑灌注压;C:NSE指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相同时间对照组比较,**P < 0.01。
    Figure  2.  Comparison of brain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79.17%,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0.4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  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n)
    组别n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n(%)]
    对照组 48 9 20 19 29(60.42)
    实验组 48 15 23 10 38(79.17)
    χ2 4.002
    P 0.04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对照组28 d病死率、不良反应率分别为20.83%(10/48)、8.33%(4/48),高于实验组28 d病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12.50%(6/48)、4.17%(2/48),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呼吸窘迫综合征病理学表现为急性、弥漫性肺泡损伤,可引起肺血管通透性升高,导致顺应性降低,临床特征为顽固性低氧血症、肺水肿、肺泡塌陷等[10],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后,主要依靠小潮气量通气和肺复张进行治疗[11]。肺不张是指肺叶或肺段的容量或含气量降低,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发绀等。重症脑卒中患者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肺不张在临床的发生率较高,此类患者的病情危重,由于肺泡塌陷肺不张,治疗难度加大,安全风险增加[12]。因此,对于重症脑卒中合并呼吸窘迫或肺不张患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予以肺复张治疗干预,是临床的治疗重点[13-14]

    采用肺复张治疗重症脑卒中合并肺损伤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增强气道压力,扩充肺容积,使患者的塌陷肺泡充分复张。目前,临床所用肺复张方法有控制肺膨胀法、压力把持法、呼吸末正压递增性和最佳肺顺应性肺复张等多种。不同的肺复张方式所获疗效有一定差异,有研究认为[15]呼吸末正压通气递增法肺复张可显著降低气胸与气压伤风险,也有研究[16]认为控制肺膨胀法肺复张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干扰较少,还有资料[17]显示最佳肺顺应性肺复张法的重复性好,且疗效显著,更适于呼吸窘迫及肺不张的治疗。其中,呼吸末正压通气递增法肺复张在临床的应用最为广泛,且其疗效已得到业界一致肯定,而最佳肺顺应性肺复张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新理念肺复张法,两者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对PEEP值的设定方法。实践认为,重症脑卒中患者肺复张治疗中,PEEP值设定过低或过高,都有可能引起回心血量减少,颅内静脉回流受阻,造成脑卒中严重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效果。因此确定最佳PEEP值,是肺复张治疗中的重点[18]

    本研究中,对照组行呼吸末正压递增性肺复张治疗时,以P-V曲线绘制结果来确定最佳PEEP值,即PEEP选择在P-V曲线最低拐点上方的2 cmH2O处时为最佳。但实践发现P-V曲线的重复性较差,且该模式的肺复张操作更为复杂,患者易出现PEEP值设定不合理,肺复张后氧合指标、颅内指标波动过大,临床疗效较差的问题。而实验组所实施的最佳肺顺应性肺复张作为一种新方法,是根据患者CT检查、氧合指标、肺顺应性等确定最佳PEEP。该模式下,以复张的肺泡重新塌陷作为压力点选择PEEP,所选PEEP值能保证肺顺应维持在最佳状态,进而对重症脑卒中患者的疗效与预后效果起到显著作用。

    研究结果发现,实验组实施最佳肺顺应性肺复张后,氧合指标得到明显改善,更优于对照组患者,提示上述模式的肺复张治疗对改善重症脑卒中患者的呼吸窘迫综合征及肺不张症状更为有效。再通过分析颅内压水平与脑灌注压水平发现,对照组肺复张治疗后颅内压及脑灌注压有明显升高,而实验组患者治疗前后水平更趋于平稳,可见最佳肺顺应性肺复张对血流灌注带来的影响小。实验组患者的血清NSE代谢产物在治疗后显著降低,提示该肺复张模式能获得良好的脑损伤改善效果,对患者预后价值更高。在后期随访中,也显示实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更高,病死率与不良反应率更低,进一步证明了最佳肺顺应性肺复张在重症脑卒中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对重症脑卒中合并呼吸窘迫综合征或肺不张患者予以最佳动态肺顺应性肺复张治疗,对改善血液循环及细胞代谢效果理想,预后效果更佳,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图  1  2组治疗前后氧合指标改善分析

    与相同时间对照组比较,**P < 0.01;A:PaO2指动脉血氧分压;B:PaO2/FiO2指氧合指数。

    Figure  1.  Analysis of improvement of oxygenation index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

    图  2  2组患者颅脑指标比较

    A:颅内压;B:脑灌注压;C:NSE指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相同时间对照组比较,**P < 0.01。

    Figure  2.  Comparison of brain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  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n)

    组别n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n(%)]
    对照组 48 9 20 19 29(60.42)
    实验组 48 15 23 10 38(79.17)
    χ2 4.002
    P 0.045
    下载: 导出CSV
  • [1] 张建民.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手术治疗新进展[J].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48(3):233-240.
    [2] 霍丽静, 张玉敏, 周琪, 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脑卒中相关性感染病原菌的耐药性、危险因素及预后[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2):257-260. 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20.02.010
    [3] 温德良, 李智博, 温艺超, 等. 重症监护病房脑卒中相关性肺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分析[J]. 实用医学杂志,2016,32(13):2178-2181. doi: 10.3969/j.issn.1006-5725.2016.13.029
    [4] 刘颖, 兰青, 王迪芬, 等. 压力控制肺复张法联合俯卧位通气救治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经验[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7,29(2):177-178. doi: 10.3760/cma.j.issn.2095-4352.2017.02.016
    [5] 丁琦, 黄建安. 肺复张对肺内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实用医学杂志,2014,30(16):2688-2689. doi: 10.3969/j.issn.1006-5725.2014.16.058
    [6] 王金柱, 孙仁华, 李莉, 等. 压力控制法与呼气末正压递增法肺复张对百草枯致急性肺损伤家猪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6,28(10):906-910. doi: 10.3760/cma.j.issn.2095-4352.2016.10.009
    [7] 曾振国, 王飞, 张建国, 等. 保护性肺通气序贯肺复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ARDS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7,24(5):497-501. doi: 10.3969/j.issn.1008-9691.2017.05.012
    [8] 陈志刚, 李金宝, 吕欣. 不同肺泡复张方法在同期双侧肺叶手术中的应用[J]. 上海医学,2016,39(4):193-197.
    [9] 吴长鸿, 刘斌. 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J].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1996,(6):4.
    [10] 张志强, 马海英, 冯宪军, 等. 重症肺炎合并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临床特点与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6):1297-1299.
    [11] 封永顺, 强锐. 高频振荡通气对烟雾吸入性肺损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8,39(2):84-87. doi: 10.3969/j.issn.1003-4706.2018.02.019
    [12] 吴晓燕, 庄志清, 郑瑞强, 等. 跨肺压导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最佳呼气末正压选择的临床研究[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6,28(9):801-806. doi: 10.3760/cma.j.issn.2095-4352.2016.09.007
    [13] 郭唯真, 陈梦媛, 高巨, 等. 肺保护性通气对单肺通气老年患者脑氧代谢和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 中华麻醉学杂志,2017,37(4):396-399. doi: 10.3760/cma.j.issn.0254-1416.2017.04.004
    [14] 杨洪, 徐文举, 郭蕾.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联合肺复张治疗严重烧伤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5):4318-4319. 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5.15.097
    [15] 李根, 荣令, 赵美景, 等. 床旁超声导向的最佳呼气末正压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氧合指数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5):129-133.
    [16] 黄霞, 崔吉文. 控制性肺膨胀压力变化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不同负压吸痰后肺复张的影响[J].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5,27(7):606-610. doi: 10.3760/cma.j.issn.2095-4352.2015.07.013
    [17] 黄丽萍, 符晖, 王桥生, 等. 不同方法滴定呼气末正压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循环动力学的影响[J]. 广东医学,2017,38(14):2141-2146. doi: 10.3969/j.issn.1001-9448.2017.14.010
    [18] 王琼娅, 马雁, 李莞婷, 等. 仰卧位或俯卧位肺复张治疗老年重症肺炎患者的疗效比较[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23):6804-6806. 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15.23.070
  • [1] 邓婉, 周玉娥, 杨严政, 廖桂.  间歇俯卧位通气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应用效果,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646
    [2] 李蕊, 张萍, 魏鲁刚, 房红梅, 王刘艳, 卢静怡, 陈曦, 杨菊.  MHI对脑卒中患者膈肌运动和肺功能的临床疗效,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616
    [3] 黄云龙, 万林骏, 廖庚进, 万晓红.  多糖包被损害评估重症胰腺炎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风险,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4] 曾小英, 张川, 乐涛, 江利东, 王玺, 叶丹, 柯丽, 张亦.  高流量氧疗对重症Ⅰ型呼吸衰竭患者动脉血气、呼吸力学及28d病死率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5] 张志愿寄语,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6] 封永顺, 强锐.  高频振荡通气对烟雾吸入性肺损伤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7] 刘建红, 周冀波.  血清胆碱酯酶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呼吸衰竭的相关性,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8] 徐冕, 杨德兴, 颜悦新, 刘桠名, 周凤高, 许成, 刘荣.  死腔分数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9] 孙建明.  支气管异物伴左肺肺炎并肺不张1例报道,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0] 刘漪.  呼吸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1] 王德光.  纤支镜治疗肺癌术后痰潴性肺不张43例应用体会,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2] 王翔波.  复张性肺水肿的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3] 合力.  大剂量盐酸氨溴索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4] 大剂量盐酸氨溴索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5] 大剂量盐酸氨溴索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疗效观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6] 肺功能检测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7] 足月儿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临床比较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8] 张怡.  足月儿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临床比较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9] 体外膜肺氧合与呼吸机治疗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体会,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 刘荣.  短暂高水平呼气末正压肺复张对ARDS患者氧合和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期刊类型引用(1)

    1. 黄彬彬,王辉. 1例肺巨大肿瘤老年偏瘫患者术后肺复张的护理. 中华护理杂志. 2024(01): 29-33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 加载中
图(2) / 表(1)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174
  • HTML全文浏览量:  1741
  • PDF下载量:  13
  • 被引次数: 1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08-19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10-29
  • 刊出日期:  2021-10-3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