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PAR指数和T-scan咬合系统运用于评价正畸咬合疗效的优势

杨琪琦 胡江天 周婷

杨琪琦, 胡江天, 周婷. PAR指数和T-scan咬合系统运用于评价正畸咬合疗效的优势[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1, 42(11): 166-170.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1129
引用本文: 杨琪琦, 胡江天, 周婷. PAR指数和T-scan咬合系统运用于评价正畸咬合疗效的优势[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1, 42(11): 166-170.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1129
Qi-qi YANG, Jiang-tian HU, Ting ZHOU. Advantages of PAR Index and T-SCAN Occlusal System in Evaluating the Occlusal Efficacy of Orthodontic Treatment[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1, 42(11): 166-170.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1129
Citation: Qi-qi YANG, Jiang-tian HU, Ting ZHOU. Advantages of PAR Index and T-SCAN Occlusal System in Evaluating the Occlusal Efficacy of Orthodontic Treatment[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1, 42(11): 166-170.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1129

PAR指数和T-scan咬合系统运用于评价正畸咬合疗效的优势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1129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860200);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医科大学应用基础研究联合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19FE001(-090)]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杨琪琦(1994~),女,云南凤庆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口腔正畸临床诊治工作

    通讯作者:

    胡江天,E-mail:1041818680@qq.com

    周婷,E-mail:1337882363@qq.com

  • 中图分类号: R783.5

Advantages of PAR Index and T-SCAN Occlusal System in Evaluating the Occlusal Efficacy of Orthodontic Treatment

  • 摘要: 正畸治疗的目标是平衡、稳定和美观,良好的咬合关系是实现以上目标重要的生理基础,其包括静态咬合和动态咬合。正畸咬合疗效的评价,包括对患者牙尖交错位时的覆、覆盖、中线、磨牙关系等静态咬合指标的评价,以及正中、侧方、前伸运动时的动态咬合评价。PAR指数代表患者偏离理想咬合的程度,可以通过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的PAR指数来定量评估正畸治疗的静态咬合变化。T-scan数字咬合测量系统因其具有“力和时间”的关联特点可用于正畸动态咬合疗效评价。就PAR指数和T-scan咬合系统评价正畸咬合疗效的优势进行综述。
  • 正畸治疗的目标是平衡、稳定和美观。通过正畸治疗建立平衡稳定的咬合对维持口颌系统的功能和稳定非常重要,其对咀嚼系统的健康运行、发音及美观有着重要意义,也是正畸咬合疗效评价的重要衡量标准。

    虽然不同专科的定义有所不同,但上下颌牙齿动静态时的咬合接触可被统称为咬合[1]。静态咬合为当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静止时“静态”的牙齿接触,动态咬合为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移动时“动态”的牙齿之间的接触[2],正畸治疗后的目标是二者的共同获得,然而如今的正畸疗效评价往往局限于静态咬合[3],正畸治疗后的静态咬合评价有诸多方法,但动态咬合的评价缺乏有效工具。如何评价正畸治疗后咬合疗效成为正畸医生关注的问题。在静态咬合评价的方法中,同行评价( peer assessment rating,PAR)指数现已取得广泛应用,而T-scan咬合系统是目前唯一可用于评价动态咬合的工具。本文就PAR指数和T-scan咬合系统运用于评价正畸咬合疗效的优势作一综述,以期对临床正畸咬合评价提供临床指导。

    当正畸治疗结束时,临床医师常通过自己的主观判断来结束治疗,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所以西方国家一直较为关注指数的开发。PAR指数在1987年第一次被提出,是目前运用较为广泛的指数[4],是一种通过对错畸形模型进行牙、测量来表达其与正常差异的一种测量方法,其涵盖了错畸形口内静态咬合的各个指标,根据严重程度不同进行计分,分值的大小可反映错畸形的严重程度,可将治疗结果量化。通过对治疗前后PAR指数的差值及差值百分比对比可反映出治疗的改善程度。

    PAR指数包括:(1)牙齿排列错位程度;(2)颊部牙齿咬合关系;(3)覆盖;(4)覆;(5)上下中线偏差5个部分。

    通过测量后根据标准计分,每个部分测量方法及内容如下:(1)牙齿排列错位程度:从一侧第一磨牙近中接触点至对侧第一磨牙的近中接触点,以相邻两颗牙的接触点之间平行于平面的最短距离计分,全口牙列分为六个部分。此部分能够体现牙列拥挤的情况,通过正畸前后的测量可以反映出牙列拥挤的改善程度。(2)颊部牙齿咬合关系:测量从尖牙到最后一颗磨牙矢状、垂直、横向三个方向上的咬合情况,分为左右侧两区。此部分能够体现出后牙段牙齿排列及咬合关系情况,通过正畸前后的测量可以反映出后牙咬合的错位程度和改善情。(3)覆盖:上前牙切缘超过下切牙唇面的水平距离,其中包含前牙反的测量,可反映出咬合矢状向的错位程度和改善情况。(4)覆:上前牙切缘超过下切牙唇面的垂直距离,其中包括前牙开的测量,可反映出咬合垂直向的错位程度和改善情况。(5)上下中线偏差:记录中线的偏差与下中切牙的关系,可反映出中线的错位程度和改善情况。

    关于计分,不同的国家及地区有不同的权重系统[4-5],目前应用较多的是英国的权重系统:上前牙段牙齿错位分乘以1;下前牙段牙齿错位分乘以1; 左颊侧区咬合关系分乘以1;右颊侧区咬合关系乘以1;覆盖乘以6;覆 乘以2;中线乘以4;最后计算出正畸前后的PAR指数得分,矫治前的PAR分数可反映出错畸形的严重程度,治疗前加权PAR分值大于40分时,可认为该患者存在严重的错畸形[6]。矫治后的PAR分数亦反映出错畸形的严重程度,当治疗后加权PAR分值小于10分时,可认为经过正畸治疗后取得医患双方均可接受的牙关系,等于或小于5分表明牙关系与理想的关系接近[7]。随后可进行矫治结果的等级评价:加权PAR总分值减少百分率少于30% 代表变坏或没改善;加权PAR总分值减少百分率等于30% 或以上代表有改善;加权PAR总分值减少22分以上代表极大改善[6, 8]

    通过PAR指数的内容可得出,该指数既可以反映错畸形的严重程度,又可反映出正畸后错畸形与正常的差距,还可通过PAR分值的变化反映出正畸治疗的改善情况,被认为是在正畸治疗后评估咬合稳定性的简单,客观和可靠的方法[9],其优点如下。

    1.2.1   可靠性高,效度良好

    自PAR指数发明以来,众多国内外学者对其效度进行了验证。Richmond等[10]4名检查者接受了专业训练后,随机抽取38副治疗前后的模型进行测量,过8周后再次测量。结果显示4名检查者组内和组间的一致性良好,都存在高度的可靠性;Chaitra Ramanathan等[11]国外学者研究也表明PAR具有极好的效度,可用于评估正畸治疗后的稳定性。王英男等[12]国内学者研究表明PAR指数作为疗效评价指数较佳,同时可作为临床认知的佐证。

    1.2.2   应用简便广泛,易于操作

    通过矫治前的PAR得分情况可对错畸形的严重程度进行定量划分,且操作难度不大,可为临床工作带来便利。通过矫治后的PAR得分情况可判断其偏离理想或正常的差距,其可作为判断临床矫治是否结束的依据,也可以此作为评价正畸治疗的效果的依据,为临床工作作出指导,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指数之一。

    PAR指数的改变情况可反映出正畸治疗的疗效,可从牙齿排列情况、垂直向、矢状向、中线改善情况等几个方面评价正畸治疗带来的效果,通过矫治前后PAR总分的减少情况,可从整体评价正畸治疗带来的改善。通过PAR指数的应用,可用来对比不同矫治器或不同矫治系统正畸治疗前后的异同,从而可对新型矫治器的疗效进行判断,如国内学者裴秀洁[13]利用PAR指数评价隐形矫治系统,从而得出该系统在治疗一些简单病例时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其也可对两种矫治器在治疗错畸形的不同方面及总体的分数改变进行比较,从而对不同矫治器在治疗疗效方面的异同及优缺点进行进一步分析,如孙晓卫等[14]运用PAR指数评价采用直丝弓和方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同种错畸形时的疗效,发现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nteri V,Jiafeng Gu[15-16]利用PAR指数对传统固定矫治和隐形矫治患者矫治疗效进行评价,根据PAR指数的减少比较传统固定矫治和隐形矫治疗效差异。当然,利用PAR指数也可探讨同种矫治器治疗不同类型错畸形的疗效,或对同类错畸形选择不同方案时的不同疗效,Ileri等[17]用PAR指数对安氏I类不同拔牙方式的正畸疗效进行评价,发现不拔牙矫治的效果优于其他拔牙方式的矫治效果。

    临床普遍检查咬合的方法包括咬合纸检查、咬合蜡片、咬硅橡胶、研究模型检查等,这些方法缺乏客观性和再现性,以及描述动态咬合的困难[18]。1987年Maness等[19]发明了T-scan I咬合记录分析仪,其对咬合的记录首次引入时间参数,可以对接触进行动态的定量分析。经过不断更新,目前已经发展成为第3代T-scan III,它是一种由嵌入在具有牙弓形态手柄的灵活压敏咬合传感器实时测量和记录咬合接触,力和时间的咬合分析系统[20-22],是目前唯一可用于动态评估的咬合分析系统。T-scan III系统既可以分析正常的咬合接触情况,为口腔正畸临床中咬合的调整提供依据;又可分析错畸形患者的咬合接触特点,为各类错畸形的咬合调整提供更合适的方案;还可分析正畸治疗前后咬合接触的变化等,为口腔正畸治疗的进步提供了更多途径,现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在正畸咬合评价中。

    动态咬合主要集中咬合接触、咬合时间、咬合力值分布几方面,咬合接触的数量及分布则是评价咬合平衡稳定的主要指标,咬合接触形式主要有牙尖交错的接触、前伸的接触、侧方的接触,咬合时间指的是各种咬合运动的时间,咬合力值分布影响咬合的平衡。T-scan III系统的定量、客观、可靠的特点能为评价正畸治疗前后动态咬合提供精准的依据,已成为口腔正畸临床咬合评价不可或缺的工具,其优势表现在以下方面:

    2.2.1   咬合早接触和干扰的精确定位

    在进行下颌的运动时,最初的咬合接触显得尤为重要,如最初的咬合接触产生异常,则称为咬合早接触或干扰。从下颌姿势位进行咬合到达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on,ICP)时,如果出现了一个或者几个最先接触的咬合点,且时间与广泛的咬合接触相差0.2 s以上,则称为咬合早接触。干扰则是在前伸咬合或侧方咬合时发生的,在进行前伸咬合时,只应有前牙的接触,如此时后牙产生了一至多个咬合点,则称为前伸干扰,同理在进行侧方咬合时,无论是组牙功能还是尖牙保护,其接触都只应发生在工作侧,如非工作侧产生了一至多个咬合点,则称为侧方干扰。

    咬合早接触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张玉玮[23]在研究时发现咬合早接触容易导致牙周组织的损伤,咬合早接触面积越大则牙周组织损伤越大,且早接触患者左右力的差异显著高于正常人;咬合早接触还容易诱发颞下颌关节紊乱病[24]。饶小波等[25]研究发现干扰是发生牙隐裂的重要因素,常晓荣等[26]研究表明牙根纵裂患者有干扰的几率高于正常人。这可能是因为不恰当的咬合接触使某颗或几颗牙齿受到了不良的力分力,其中水平向的分力对牙体有极大的破坏性,易产生牙隐裂或牙根纵裂等不良的牙体形态改变,这是临床上不愿看到的。同时早接触和干扰可能会导致咀嚼肌需要产生更大的力来完成咬合动作,如超过了一定限度则会引起咀嚼肌的疼痛不适。所以,任何早接触或干扰情况的存在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牙支持组织(黏膜、牙周组织和骨)、咀嚼肌和颞下颌关节的改变[23-26]

    正畸治疗后是否存在咬合早接触或干扰,对于评价一个标准的咬合尤为重要,正畸治疗需要重建新的咬合接触,如何消除旧的和避免新的咬合早接触或干扰是正畸医生需要关注的问题。传统的咬合评价工具无法再现咬合接触的过程,且常受唾液的影响,通过咬合评价工具结合患者的感觉以及医生的肉眼观察进行咬合早接触或干扰的判定,最后做出不可逆的咬合调整,这往往是不准确的。

    T-scan III系统区别于其他咬合评价系统的优点在于其在再现咬合过程时,引入了时间参数,能从电影动画中清楚地确定最初发生咬合接触的牙位,有无出现一个或几个的最初咬合接触,并将其准备定位,且与广泛的咬合接触的时间差距是多少,从而可以确定在咬合过程中是否发生了早接触或干扰及其牙位。通过T-scan III系统的这个性能,可以在正畸治疗前后分别测得发生早接触及干扰的情况,从而对正畸治疗的咬合变化进行评价,或是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引入T-scan III系统的测量,当达到理想的咬合接触时,再结束矫治,取代临床常用的咬合纸调整方法。

    2.2.2   咬合时间的可视化评价

    在 T-scan III系统出现以前,确定咬合时间是非常困难的,通常咬合时间分别以下几种类型:咬合接触时间(occlusal time,OT):从下颌闭合过程中的第一个接触点的时间至稳定的牙尖交错位(ICP)的时间;前伸咬合分离时间(disclusion time,DT):下颌从牙尖交错位向前沿前牙切道斜面向前滑动至只有前牙接触的时间;侧方咬合分离时间:从牙尖交错位结束到完成侧向运动,分开工作侧、平衡侧磨牙干扰及平衡侧前磨牙干扰所需要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OT应小于0.2 s[27-29],超出这个范围即可能出现早接触。DT应小于0.5 s[30-33],若大于此值则证明存在功能干扰。若咬合时间大于正常值,则会导致咀嚼肌处于持续收缩状态,最终可导致肌疲劳、疼痛等症状,并伴有肌肉收缩能力的下降,甚至可能造成口颌系统功能紊乱。

    通过T-scan III系统的运用,可以准确反映出OT及DT的大小,正畸治疗前后咬合的变化,在咬合时间的评价上有其绝对的优势。

    2.2.3   力值的分布

    理想的咬合具备的特征一定是平衡,理想状况下,左右侧咬合无差异是最佳的,但这显然难以实现。T-scan III系统在使用时,可通过动画电影准确地识别左右侧的咬合力分布,以百分比来表示,以此,还引入了一个新的指数:力不对称指数(asymmetry index of occlusal force,AOF):= 左右侧力差值/力总值×100%,反映左右两侧力的差异情况,其值越小则左右两侧力差异越小[34-35], 胡志刚等[36]研究发现,正常人群处于最大牙尖交错位时,左右侧牙弓力百分比差值的95%的参考范围为-15.50%~2.10%,这能为临床上评价左右侧力分布带来一定参考。

    通过T-scan III系统的使用,可获得正畸治疗前后左右侧咬合力的分布,得到通过正畸治疗后咬合力分布的改善情况,为咬合变化评价提供新的路径,是别的咬合评价工具无法做到的。

    综上所述,正畸治疗后同时获得动静态咬合的平衡显得尤为重要。PAR指数涵盖了Andrews正常 六要素包含的目标,是目前公认的较好的正畸疗效评价方法之一,但正畸治疗不仅要求达到静态咬合的平衡,还需要达到动态咬合的平衡,采取PAR指数和scan咬合系统的形式评价正畸咬合变化,能同时获得正畸治疗前后的静态与动态咬合数据,直观展现错畸形患者的覆、覆盖、咬合关系等在ICP的变化,同时综合分析功能运动中包括咬合接触顺序、咬合时间(OT和DT)、咬合力分布等指标,提高了正畸治疗咬合评价的可信度及全面度,具有其独到的优势,值得在正畸临床推广应用。

  • [1] Sarah Qadeer,Ahmed A,Sarinnaphakorn L,et al. Comparison of excursive occlusal force parameters in post-orthodontic and non-orthodontic subjects using T-Scan III[J]. CRANIO.,2018,36(1):1-8. doi: 10.1080/08869634.2018.1405628
    [2] Davies S,Gray R. M. What is occlusion?[J]. British Dental Journal,2001,191(5):235-245. doi: 10.1038/sj.bdj.4801151
    [3] 白丁,韩向龙. 位、颌位与正畸治疗[J].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13,31(4):331-335.
    [4] Richmond S,Shaw W C,Roberts C T,et al. The PAR Index (Peer Assessment Rating):Methods to determine outcome of orthodontic treatment interms of improvement and standards[J]. Eur J Orthodont.,1992,14(1):180-187.
    [5] Siqi Liu,Heesoo Oh,David William Chambers,Tianmin Xu4,Sheldon Baumrind. Interpreting weightings of the peer assessment rating index and the discrepancy index a cross contexts on Chinese patient[J]. European journal of orthodontics,2018,40(2):157-163. doi: 10.1093/ejo/cjx043
    [6] 易新竹. 学[M]. 第 2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 1-6.
    [7] DeGuzman L,Bahiraei D,Vig K W,et al. The validation of the Peer Assessment Rating index for malocclusion severity and treatment difficulty[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1995,107(2):172-176. doi: 10.1016/S0889-5406(95)70133-8
    [8] Buchanan I B,Shaw W C,Richmond. S,et al. A comprison of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PAR Index and Summers Occlusal Index[J]. European Journal of Orthodontics,1993,(15):27-31.
    [9] Birkeland Kari,Furevik Jakob,Wisth Per Johan,et al. Evaluation of treatment and post-treatment changes by the PAR Index[J]. European Journal of Orthodontics,1997,(19):279-288.
    [10] Richmond S,Andrews M. Orthodontic Treatment Standards in Norway[J]. Eur J Orthodont.,1993,15(1):7-15. doi: 10.1093/ejo/15.1.7
    [11] Ramanathan C. PAR index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stability of the orthodontic treatment results.[J]. Acta Medica (Hradec Kralove),2006,49(4):203-207.
    [12] 王英男,常乐,刘红彦. 应用PAR指数评价80例患者正畸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J].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6,32(2):263-267. doi: 10.3969/j.issn.1001-3733.2016.02.024
    [13] 裴秀洁,白玉兴,林桂书. 应用ICON指数和PAR指数对隐形矫治系统疗效的评价[J]. 中国美容医学,2011,20(5):834-837. doi: 10.3969/j.issn.1008-6455.2011.05.054
    [14] 孙晓卫,许天民. 直丝弓与方丝弓矫治器的疗效比较[J].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6,24(2):135-137. doi: 10.3321/j.issn:1000-1182.2006.02.011
    [15] Lanteri V,Farronato G,Lanteri C,et al. The efficacy of orthodontic treatments for anterior crowding with Invisalign compared with fixed appliances using the Peer Assessment Rating Index[J]. Quintessence Int,2018,49(7):581-587.
    [16] Gu J,Tang J S,Skulski B,et al. Evaluation of Invisalign treatment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fixed appliances using the Peer Assessment Rating index[J]. Am J Orthod Dentofacial Orthop,2017,151(2):259-266. doi: 10.1016/j.ajodo.2016.06.041
    [17] Ileri Z,Basciftci F A,Malkoc S,RamogluSI. Comparison of the outcomes of thelower incisor extraction,premolar extraction and non-extraction treatments[J]. Eur J Orthod,2012,34(6):681-685. doi: 10.1093/ejo/cjr064
    [18] Sang-Min Lee,Jin-Woo Lee. Computerized occlusal analysis:correlation with occlusal indexes to assess the outcome of orthodontic treatment or the severity of malocculusion[J]. Korean J Orthod,2016,46(1):27-35. doi: 10.4041/kjod.2016.46.1.27
    [19] Maness W L,Benjumin M,Podloff R,et al. Computerized occlusal analysis:a new technology[J]. Quintessence Int,1987,18(4):287-292.
    [20] Kerstein R B. T-scan III applications in mixed arch and complete arch,implant -supported prosthodontics. Dent[J]. Implantol. Update.,2008,19(7):49-53.
    [21] Montgomery M W,Shuman L,Morgan A. T-scan dental force analysis for routine dental examination[J]. Dent Today.,2011,30(4):112-116.
    [22] Trpevska V,Kovacevska G,Benedeti A,et al. T-scan III system diagnostic tool for digital occlusal analysis in orthodontics-a modern approach[J]. Prilozi.,2014,35(1):155-160.
    [23] 张玉玮,史书俊,孙学敏,等. 咬合接触分析及其过早接触与临床指征的关系[J]. 天津医药,1999,27(6):336-337.
    [24] 李慧玲,佟大成. 咬合早接触成年患者正畸治疗前后髁突变化的CBCT研究[J]. CIOC & COS,2017,1(1):780-781.
    [25] 饶小波,王文梅. 应用力分析仪对牙隐裂患者的接触分析研究[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20,36(12):741-742. doi: 10.3969/j.issn.1003-1634.2020.12.010
    [26] 常晓波. T-scan应用于牙根纵裂患者咬合特征分析的初步研究[D]. 郑州: 郑州大学硕士论文, 2016.
    [27] Eliyas S,Martin N. The management of anterior tooth wear using gold palatal veneers in canine guidance[J]. Br Dent J,2013,214(6):291-297. doi: 10.1038/sj.bdj.2013.273
    [28] Kerstein R B,Chapman R,Klein M. A comparison of ICAGD (immediate complete anterior guidance development)to mock ICAGD for symptom reductions in chronic myofascial pain dysfunction patients[J]. Cranio,1997,15(1):21-37. doi: 10.1080/08869634.1997.11745990
    [29] 胡志刚,程辉,程祥荣. T-ScanⅡ系统在口腔医学中的应用[J].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6,7(2):142-145. doi: 10.3969/j.issn.1009-3761.2006.02.025
    [30] 程蕙娟,耿屹,张富强. 正常牙尖交错位咬合的 T-Scan Ⅱ系统分析[J]. 上海口腔医学,2012,21(1):62-65.
    [31] 方涵,孙琦,李政朝,等. 运用T—Scan系统测量对比分析正畸与非正畸青年学生的咬合参数[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9,40(10):41-45. doi: 10.3969/j.issn.1003-4706.2019.10.010
    [32] Baldini A,Nota A,Cozza P.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occlusion time and 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J]. Electromyogr Kinesiol,2015,25(1):151-154. doi: 10.1016/j.jelekin.2014.08.007
    [33] Kerstein R B,Wright N R. Electromyographic and computer analyses of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chronic myofascial pain-dysfunction syndrome: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ith immediate complete anterior guidance development[J]. J Prosthet Dent,1991,66(5):677-686. doi: 10.1016/0022-3913(91)90453-4
    [34] Kerstein R B. A Comparison of traditional occlusal equilibration and immed complete anterior guidance development[J]. J Craniomandibular Practice,1993,11(2):126-140.
    [35] 王艳玲,韩凉,张勇,等. 安氏Ⅱ1错矫治前后咬合功能研究[J].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2,5(11):686-689.
    [36] 胡志刚,程辉,郑明,等. 正常牙尖交错位咬合平衡的定量研究[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6,41(10):618-620. doi: 10.3760/j.issn:1002-0098.2006.10.015
  • [1] 谢吉晔, 温馨, 李春, 张润琴, 杨雪梅, 张建丽, 许艳华.  迪庆州香格里拉地区藏族口腔正畸患者的特征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718
    [2] 杨琪琦, 陈梦婷, 胡江天, 周婷.  隐形与固定矫治器治疗骨性Ⅰ类错 畸形咬合变化的临床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1220
    [3] 张莉, 薛林佳, 包译, 陈涌, 孙承锋, 丁昱.  软硬颌垫结合综合康复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复位固定术后咬合的临床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1111
    [4] 房红梅, 苏国栋, 魏鲁刚, 李蕊, 吴莎, 龙毅坚.  MHI技术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膈肌运动幅度与BI指数的临床疗效,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205
    [5] 万荣, 李明武, 马萌, 赖明红, 李光妹.  T-SPOT.TB在活动性肺结核治疗效果的监测,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01237
    [6] 方涵, 孙琦, 李政朝, 桂腾记, 杨莉莉, 周婷, 吴剑花, 李星星.  运用T-Scan系统测量对比分析正畸与非正畸青年学生的咬合参数,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7] 孙宇鹏, 张春强, 杜开利, 何少波, 郭培宇, 赵润民.  T-SPOT.TB在结核性脊柱炎疗效评价中的作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8] 陈建中, 杨春, 王维琦, 代自超, 杨荣强, 张丽, 谢亮焜.  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模拟咬合创伤对髁突的力学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9] 季娟娟, 范群, 周治, 刘晓君, 姚霜, 李旭东, 杨鹴, 沈勇.  咬合功能低下对正畸中牙龈组织CTGF表达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0] 李艳, 胡江天, 彭松娟, 郑宇祥.  正畸治疗对不同牙周生物型牙槽骨密度变化的临床价值,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1] 江萍, 李树德, 朱月春, 李思熳.  PAR4在食管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机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2] 陈建中, 谢亮焜, 王维琦, 代自超, 杨荣强, 张丽, 贾玲.  咬合创伤对大鼠髁突生长发育影响的实验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3] 段风.  固定临时冠桥和■垫式可摘局部义齿在咬合重建中的临床效果,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4] 王璧.  骨瘤对正畸治疗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5] 彭春.  中药漱口液治疗固定正畸患者早期牙龈炎的疗效观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6] 高国杰.  后牙间隙义齿修复前远中磨牙位置的正畸调整,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7] 刘宏.  螺旋CT在口腔正畸微种植支抗植入术诊断中的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8] 何浏.  正畸患者人格特征的调查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9] 肖旭辉.  种植义齿在下颌骨缺损咬合重建1例报道,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 王岭枫.  外科与正畸联合治疗骨埋伏上颌前牙19例临床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期刊类型引用(5)

    1. 黄飞,陈倩,张胜男. Pass矫治器与Twin-block功能矫治器联合自锁托槽在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中的矫正效果比较.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5(06): 6-11 . 百度学术
    2. 刘莎莎,刘宏历,孙岳. 双颌垫功能性矫治器对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青少年上气道及舌骨位置变化的影响. 医药论坛杂志. 2024(16): 1745-1749 . 百度学术
    3. 张春香,金晶,智铖,王静,于晓彤,姜怡林,陈子怡,张淋坤. 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成年病人不同颌位动态咬合特征及差异.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3(02): 162-166 . 百度学术
    4. 王苏娟,陈志岭,张晶晶,赵梓杨.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与自锁托槽对成年错牙合畸形患者咬合功能及牙周美学的影响. 中国美容医学. 2023(08): 140-144 . 百度学术
    5. 孙华昌,吴品林,李楚恒.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上气道形态功能指标与睡眠氧合指标、舌骨位置指标的关系分析.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2(09): 1684-1687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581
  • HTML全文浏览量:  2325
  • PDF下载量:  17
  • 被引次数: 7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1-10-17
  • 网络出版日期:  2021-11-16
  • 刊出日期:  2021-11-3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