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mun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Active and Nonac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
摘要:
目的 探讨活动性与非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免疫功能的特点和意义。 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为对照组,28例非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为观察组,分析2组抗体、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及免疫细胞产生情况。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IFN-γ、IL-6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IgG、IgA、IgM及IL-1、IL-2、IL-4、IL-5、IL-8等其余10种细胞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CD3 +T、CD4+T、CD8+T细胞及CD4+/CD8+增高,淋巴细胞绝对数、NK细胞绝对数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B细胞绝对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 细胞因子IFN-γ、IL-6和淋巴细胞亚群可作为非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免疫功能的参考指标,对结核是否活动复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immun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ctive and non-ac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Methods A total of 78 patients with active tuberculosis treated in Kunming Third People’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0 to January 2021 were enroll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nd 28 patients with non-active tuberculosis were enroll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antibodies and cytokines and immune cell production in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levels of IFN-γ and IL-6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decreased,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levels of IgG, IgA, IgM and other 10 cytokines including IL-1, IL-2, IL-4, IL-5, IL-8 ( P > 0.05); CD3 +T, CD4+T, CD8+T cells and CD4+/CD8+ increased, the absolute numbers of lymphocytes and NK cells decreased,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while the absolute numbers of B cell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 P > 0.05). Conclusion Cytokines IFN-γ, IL-6 and lymphocyte subsets can be used as reference indicators of immun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inac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 and have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active relapse of tuberculosis. -
Key words:
- Active tuberculosis /
- Non-active tuberculosis /
- Immune status
-
根据2022年的癌症统计数据[1],乳腺癌依然是全球第1大癌症,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继续以每年约0.5%的速度缓慢增长,是女性癌症死亡的第2大原因,仅次于肺癌。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具有核(基因组)和非核(非基因组)功能,是乳腺癌的主要驱动因素,在大约四分之三的乳腺癌中表达,而HER2基因扩增仅在12%~15%的病例中存在[2]。如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共同表达为阳性的乳腺癌通常称为“三阳性乳腺癌(triple positive breast cancer,TPBC)”。TPBC乳腺癌的发病率占乳腺癌亚型的10%~15%[3]。在HER2过表达的乳腺癌中,TPBC的发病年龄更早(48.0岁 VS 54.3岁,P < 0.05),而且其中PIK3CA突变率更高,TP53突变率更低,TPBC与HER2+乳腺癌之间存在着生物学的异质性 [4-5]。ER通路和HER2信号通路之间的串扰(crosstalk,CT)是TPBC在抗HER2靶向治疗或内分泌治疗时引起耐药的主要原因,治疗时可能互相干扰信号传导,靶向和内分泌治疗无法兼顾。因此,优先治疗和串扰的关键机制也在不断的研究中。
虽然抗HER2靶向治疗药物扭转了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格局,但是曲妥珠单抗1 a标准辅助治疗后,15%~25%的患者仍出现复发[6],约40%~60%的患者可以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 complete response,pCR)[7-9]。一些探索性强化治疗尝试如将曲妥珠单抗治疗延长至2 a,或曲妥珠单抗与拉帕替尼(HER1和HER2双重抑制剂)或贝伐珠单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联合使用,均未得到加倍的临床获益[10],而奈拉替尼序贯曲妥珠单抗证明了强化辅助治疗的可行性[10]。对于HR+/HER2-乳腺癌,内分泌治疗是主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单药5 a内分泌治疗似乎不能满足所有患者的生存需求,高达30%的患者发生癌症复发[11],强化或者延长辅助内分泌治疗的理论也已经融入临床治疗中。
目前,仅给予抗HER2治疗对于TPBC尚有不足。一定原因在于既往研究中TPBC往往都被归类在HER2+乳腺癌中,多在临床试验亚组分析中进行讨论,并没有针对这个分型进行独立的临床试验,近年来关于TPBC的临床试验,见表1。目前指南[12]推荐的治疗方案也多为抗HER2靶向联合化疗。尽管抗HER2靶向药物的出现彻底改善了HER2阳性乳腺癌的治疗现状,但TPBC患者病情进展后,其治疗相对比较困难,完成标准辅助强化治疗或称为辅助附加治疗,日益受到肿瘤医生的关注。由于HER2+是独立预后因素[13],靶向升级和内分泌强化治疗已经受到重视。此外,对于那些在新辅助治疗后未达到pCR的高危患者,需要进行强化治疗。强化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遵循现有的临床试验证据。
表 1 TPBC临床研究Table 1. Clinical Research about TPBC研究信息 入组人群 入组人数(n) 研究设计 结局 Katherine研究[22]
Ⅲ期试验在曲妥珠单抗进行新辅助化疗后未达到pCR的HER2+患者 1486(其中TPBC有
1074)T-DM1组
曲妥珠单抗组3a DFS率为88.3%VS77.0%,*P < 0.001 ExteNET研究[26]
多中心、随机、双盲
Ⅲ期试验Ⅱ~Ⅲ期、淋巴结阳性、新辅助治疗后未达pCR的HER2+患者 2840(其中TPBC有
1631)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后继续使用1 a奈拉替尼
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后继续使用1年安慰剂
2 a PFS率为93.9%VS 91.6%,*P = 0.0091
5a PFS率为90.2% VS 87.7%,*P = 0.0083
HR阳性亚组的侵袭性无病生存的HR为0.60(95%CI 0.43~0.83)SYSUCC-002研究[29]
NCT01950182
开放、非劣性、随机
Ⅲ期试验
一线转移性TPBC患者 392 曲妥珠单抗+内分泌治疗组(ET组)
曲妥珠单抗+化疗组(CT组)PFS:ET组为19.2个月,CT组为14.8个月,
*P < 0.0001PERTAIN研究[30]
NCT01491737
随机、双臂、开放、多中心Ⅱ期研究转移性TPBC患者 258 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联合AI
曲妥珠单抗联合AI
PFS:双靶组18.89个月VS单靶组15.80个月,*P =
0.0070
ALTERNATIVE研究[31]
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以前接受内分泌治疗、曲妥珠单抗治疗和化疗的转移性TPBC患者 355 曲妥珠单抗+拉帕替尼联合AI(L+T组)
拉帕替尼联合AI(L组)
曲妥珠单抗联合AI(T组)PFS:
L+T组11.0个月 VS L组8.3个月,*P= 0.0063
L组8.3个月VS T组5.7个月, P= 0.3159monarcHER研究[36]
NCT02675231
Ⅱ期试验既往晚期阶段接受过至少二线抗HER2靶向治疗的TPBC局部晚期不可手术或转移性患者 237 阿贝西利+曲妥珠单抗+氟维司群(A组)
阿贝西利+曲妥珠单抗(B组)
曲妥珠单抗+化疗(C组)PFS: A组8.3个月VS C组5.7个月,P= 0.051;B组5.7个月VS C组5.7个月, P= 0.77
OS:A组31.1个月VS C组20.7个月,P= 0.086;B组29.2个月 VS C组20.7个月,P= 0.365TAnDEM研究[40]
NCT00022672
Ⅲ期
曾用他莫昔芬治疗的转移性TPBC 207 阿那曲唑+曲妥珠单抗
阿那曲唑PFS:4.8个月VS 2.4个月,*P= 0.0016 eLEcTRA研究[39]
NCT00171847
Ⅲ期转移性TPBC 57 来曲唑
来曲唑+曲妥珠单抗TTP:3.3个月VS 14.1个月,P= 0.23 SOLTI-1303 PATRICIA
研究[32]
Ⅱ期、开放标签、多中心
研究已使用2-4个抗HER2方案(至少包括曲妥珠单抗)治疗后的HER2+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 71(其中TPBC有37) 曲妥珠单抗+哌柏西利
曲妥珠单抗+哌柏西利+来曲唑PFS6率:
42.8%(12/28)VS 46.4%(13/28),*P= 0.003NCT02657343[23]
Ib/Ⅱ期临床试验已接受过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和T-DM1作为(新)辅助或转移治疗的HER2+患者 Ⅰ期12(其中TPBC有8) 瑞博西尼+T-DM1
瑞博西尼+曲妥珠单抗
瑞博西尼+曲妥珠单抗+氟维司群仅有Ⅰ期结果:仅1例
( 8.3 % )患者病情稳定 > 24周;mPFS = 1.33个月LORDSHIPS研究[33]
NCT03772353
Ⅱ期临床试验
复发或转移的HR+/HER2+晚期乳腺癌 Ⅰ期15 CDK4/6抑制剂达尔西利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吡咯替尼 + 芳香酶抑制剂来曲唑三药联合方案 总体ORR 66.7 %
经过HER2靶向治疗一线(1L)和二线(2L)ORR:85.7 % VS 50.0 %
总体mPFS 11.3个月,1 L组PFS尚未达到,2 L组PFS为10.9个月*P < 0.05。 1. TPBC耐药重要的ER/HER通路串扰的分子机制
HR+/HER2+乳腺癌通常早期对内分泌治疗和/或HER2靶向治疗有反应,但一旦病情进展和出现耐药,多线治疗的缓解时间均有限。ER和HER2信号通路之间的串扰以及其他下游通路的参与,如PI3K和MAPK,可以导致肿瘤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改变进程。HER2的过度表达(或HER2下游信号通路)可干扰ER的表达和活性,成为HR+乳腺癌中过度表达HER2的潜在逃逸途径,从而导致内分泌抵抗状态。过表达HER信号激活的下游激酶(Akt、MAPK)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都会逆调节降低ER的表达[14]。Akt使代表ER基因转录的关键调控因子的蛋白FOXO3a失活,从而下调ER表达信号,而MAPK的激活直接导致ER降解,同时,这些下游激酶(Akt、MAPK)使ER及其辅助调节因子(AIB1等)磷酸化,使他莫昔芬等SERM(选择性雌激素受体拮抗剂)的药理作用从拮抗作用转变为激动性作用,从而导致他莫昔芬耐药性。另一个重要的机制,MAPK、PI3K等HER信号转导成员可以与ERβ相互作用,削弱其拮抗雌激素(E2)刺激ERα增殖的能力,从而削弱其对肿瘤的生长抑制作用[15]。HER通路对ER表达水平施加的这种负面调控作用的一个潜在后果是SERM内分泌治疗敏感性的降低。而反过来,有效阻断HER通路会导致HER2+乳腺癌中ER水平的增加或恢复,而重新激活的ER信号又可以成为导致抗HER2耐药的逃逸途径。经过拉帕替尼和曲妥珠单抗处理后的HER2+乳腺癌细胞中,ER或其下游信号靶点增加[16]。18%的HER2+/ER-乳腺癌经过新辅助拉帕替尼治疗2周后转化为HER2+/ER+[17],表型的转变可能是ER和HER2通路之间串扰导致的ER信号增加成为了抗HER2治疗耐药的逃逸途径。ER通路和HER2信号通路之间的串扰机制示意图,见图1、图2。
ER与HER信号通路通过其细胞膜和核,同时存在干扰,可以与HER信号成员(PI3K、AKT、MAPK、RAS等)相互作用并激活。与雌激素结合之后,非核雌激素受体(ER)直接或间接(通过G蛋白)与HER2/HER1-4二聚体相互作用,激活其下游的Ras-MAPK和PI3K-Akt通路,进而使ER和其他转录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TF)和辅助激活/辅助抑制因子(Co activation/Co restrain factors,CoA/R)磷酸化,调节基因表达[18]。此外,ER可以刺激涉及酪氨酸激酶c-Src和其他HER下游信号成员的信号级联[19]。雌激素信号还可以增加生长因子的表达,如转化生长因子-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α,TGF-α)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20]。另一方面,研究表明,ER信号可以下调HER1和HER2的表达,增加IGF1受体的表达[20-21]。这种ER诱导的替代生长因子受体通路的过度活动是抗HER2靶向治疗有效的逃逸原因。ER和HER2信号网络之间的所有这些复杂的双向分子环路都可以“共同促进、相互伤害”,对这2个关键通路的治疗耐药性的产生,今后在潜在“二合一”的靶点的发掘和药物研究中仍需进一步探索。
2. TPBC的临床治疗
TPBC的pCR不高,且易复发和转移,需要通过强化或者附加辅助治疗来改善预后。Katherine[22]研究了在曲妥珠单抗进行新辅助化疗后未达到pCR的患者辅助性给予T-DM1的疗效。经亚组分析证实,T-DM1在激素受体状态、淋巴结状态以及新辅助抗HER2方案的应用下,其疗效均保持一致。因此,在三阳性乳腺癌患者中,如果新辅助没有达到pCR,采用T-DM1治疗将会取得良好的疗效,改善新辅助治疗的整体结果,使新辅助治疗更有意义,non-pCR成为新辅助治疗后强化治疗的重要决策点。在已经公布的HR+/HER+晚期乳腺癌包含TDM-1的临床研究中,尚未找到早期乳腺癌TDM-1与内分泌治疗联合治疗的证据,期待NCT02657343临床研究[23]的后续结果,也许non-pCR的TPBC晚期临床试验,可在T-DM1中进行探索。
ExteNET研究[24-25]主要评估了2840例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2 a和5 a DFS ,其中HER2+/HR+患者1631例(57.4%),入组的是复发风险高(Ⅱ-Ⅲ期、淋巴结阳性、新辅助治疗后未达pCR)的患者,在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后继续使用1 a奈拉替尼。在完成1 a曲妥珠单抗单药治疗后,与安慰剂相比,经过1a的奈拉替尼强化辅助治疗,2 a和5 a的浸润或死亡风险分别为33%和27%,2 a iDFS率为93.9%、91.6%,5 a iDFS率为90.2% 、87.7%。其中,HR阳性亚组的侵袭性无病生存的HR为0.60(95%CI 0.43~0.83),而在HR阴性的患者中,侵袭性无病生存的HR为0.95(95%CI 0.66~1.35)。因此,TPBC新辅助治疗后淋巴结阳性、HR阳性和NonpCR的患者使用奈拉替尼强化辅助治疗可显著获益。2021年的ESMO会议[26]公布了奈拉替尼强化辅助治疗对复发风险高的HER2阳性、HR阳性早期乳腺癌疗效的进一步结果。奈拉替尼能有效降低浸润或死亡风险,延长HER2阳性早期乳腺癌患者或复发风险高的早期TPBC患者生存期。2022版COSO指南[27]新增“强化辅助治疗”章节,对所有淋巴结阳性患者,序贯奈拉替尼是一种强化治疗方案,无论是采用H单靶还是HP双靶,都被推荐为(I/II级推荐)。对于绝经前的患者,奈拉替尼是否联合内分泌治疗更能提高疗效,这个猜想将在临床实践中得到验证。
3. 强化内分泌治疗
Luminal型通常认为预后较好,但如携带了Her-2基因扩增,即使没有腋窝淋巴结转移也被认为是中危患者,CSCO和CBCS建议,在绝经前,应该采用靶向治疗,并结合使用卵巢功能抑制药物联合他莫昔芬或芳香化酶抑制药物,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目前,MonarchE研究[28]显示在HR+/HER2-乳腺癌患者中,与单独ET组相比,ET+阿贝西利组的IDFS的获益从88.7%增加到92.2%,绝对差异为3.5%,提示高危HR+/HER2-早期乳腺癌患者可从CDK4/6抑制剂辅助强化内分泌治疗中获益,为HR阳性、HER2阴性早期乳腺癌的强化内分泌治疗策略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但TPBC强化内分泌治疗是否效果更好,值得探讨。
4. TPBC的靶向联合内分泌治疗
如前所述,临床试验证据提示,在HER2持续阻断的情况下,ER是HR+/HER2+乳腺癌细胞的关键逃逸途径。完全阻断HER通路,同时抑制ER通路,可能是向TPBC患者提供的最佳治疗方式[16]。因此,认为同时阻断HER2和ER通路比单独阻断某一通路更有效,就目前的临床试验总结如下。
4.1 靶向联合内分泌治疗
SYSUCC-002研究[29]是1项开放性、非劣性、Ⅲ期随机对照研究,旨在评估曲妥珠单抗联合内分泌治疗或化疗在HR+/HER2+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该研究共纳入了9个研究中心的392例HR+/HER2+乳腺癌患者,根据1∶1的比例,将受试者分成2组:1组接受SERMs或AIs再加上曲妥珠单抗治疗(ET组),另1组接受紫杉醇、卡培他滨或长春瑞滨再加上曲妥珠单抗(CT组)。在进行了30.2个月的中位随访之后,ET组的中位PFS为19.2个月(95%CI:16.7~21.7),而CT组的中位PFS则为14.8个月(95%CI:12.8~16.8),HR 0.88(95%CI:0.71~1.09),而P < 0.0001。研究结果表明,在HR+/HER2+乳腺癌的一线治疗方案中,曲妥珠单抗加内分泌治疗的疗效并不逊色于曲妥珠单抗加化疗,且联合内分泌组的毒副反应显著低于联合化疗组。这项研究为后续开展抗HER2治疗联合内分泌治疗用于HR+/HER2+乳腺癌患者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PERTAIN研究[30]旨在比较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芳香化酶抑制剂与曲妥珠单抗+芳香化酶抑制剂,以评估其对晚期一线三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该研究采用了随机、双臂、开放式的方法,进行了多中心Ⅱ期实验。258名患者按照1∶1的比例被随机分至2组。A组:帕妥珠单抗+曲妥珠单抗+芳香化酶抑制剂;B组:曲妥珠单抗+芳香化酶抑制剂。总体人群的中位PFS为18.89个月,而约42%的患者没有接受任何诱导化疗。曲妥珠单抗加帕妥珠单抗联合AI的患者的PFS为21.72个月,证实在内分泌治疗的基础上,强化双靶治疗对TPBC晚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ALTERNATIVE研究[31]是另1项关于转移性TPBC的大规模随机对照研究,针对以前接受内分泌治疗、曲妥珠单抗治疗和化疗的转移性TPBC患者,结合TKI进行内分泌治疗。目的是确定曲妥珠单抗和内分泌疗法的结合是否可以提高拉帕替尼的疗效。曲妥珠单抗+拉帕替尼和AI联合治疗的晚期三阳性乳腺癌患者的PFS为11个月,显著高于单独使用拉帕替尼联合AI治疗患者的8.3个月,以及曲妥珠单抗联合AI治疗的5.6个月。曲妥珠单抗+拉帕替尼和+AI联合治疗的HR+/HER2+晚期乳腺癌患者的OS达到了46个月,提示靶向联合内分泌治疗的去化疗方案具有良好的预后,可以有效地改善晚期TPBC患者的生存率。
4.2 靶向联合内分泌治疗和CDK4/6抑制剂
目前CDK4/6抑制剂联合抗HER2药物治疗晚期TPBC患者的探索,主要集中于CDK4/6抑制剂联合曲妥珠单抗±内分泌治疗、CDK4/6抑制剂联合恩美曲妥珠单抗±内分泌治疗以及CDK4/6抑制剂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 内分泌治疗[23, 32-37],目前已公布研究结果二期研究主要包括monarcHER(阿贝西利 + 曲妥珠单抗±氟维司群)、SOLTI-1303 PATRICIA(哌柏西利 + 曲妥珠单抗±来曲唑);NCT02657343(瑞博西尼 + 曲妥珠单抗)[23, 36-37]。其中,monarcHER研究是CDK4/6抑制剂联合曲妥珠单抗±氟维司群对比化疗 + 曲妥珠单抗治疗三阳性晚期乳腺癌的Ⅱ期研究,PFS作为唯一预设主要研究终点,OS作为次要研究终点之一,具有很强的临床指导意义。2022年ESMO大会公布了MonarcHER研究[36]OS最终分析。MonarcHER的研究将晚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接受阿贝西利、曲妥珠单抗和氟维司群治疗,B组接受阿贝西利和曲妥珠单抗治疗,C组接受化疗和曲妥珠单抗治疗。这些患者均为晚期TPBC患者,曾接受过至少二线抗HER2靶向治疗。该研究纳入237例患者,于2020年公布中位随访19个月结果,PFS在预先设定双侧alpha值0.2水平上,研究达到主要终点,A组和C组mPFS分别为8.3个月 VS 5.7个月(HR 0.67,95%CI:0.45~1.00,P = 0.051),B组和C组mPFS无显著差异(5.7个月 VS 5.7个月,HR 0.94,95%CI:0.64~1.38,P = 0.77)。中位随访52.9个月时,A组、B组、C组的中位OS分别为31.1个月 VS 29.2个月 VS 20.7个月(A组 VS C组:HR 0.71,95%CI:0.48~1.05,P = 0.086;B组 VS C组:HR 0.84,95%CI:0.57~1.23,P = 0.365)。结果显示,阿贝西利+曲妥珠单抗+氟维司群较化疗+曲妥珠单抗组不仅显著延长PFS,更加取得OS显著获益,提示CDK4/6抑制剂进一步优化晚期三阳性乳腺癌治疗疗效。此外,MonarcHER研究的RNA序列分析中,在Luminal亚型晚期三阳性乳腺癌患者中看到PFS和OS获益,且预后更佳,提示未来通过内在分子亚型筛选出Luminal亚型三阳性乳腺癌,给予内分泌通路强化治疗联合抗HER2免化疗模式未来可期。
在eLEcTRA、TAnDEM等几项关于HR阳性、HER2阳性的转移性乳腺癌的研究中,抗HER2治疗联合内分泌治疗也显示相对良好的耐受性[38-40]。主要指南建议化疗联合靶向治疗仍是TPBC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最佳选择。一些不能耐受化疗的患者可能会选择内分泌治疗联合抗HER2治疗。随着内分泌治疗联合抗HER2治疗在TPBC晚期乳腺癌患者中研究的增加,以及新的抗HER2药物的批准,适合内分泌治疗联合靶向治疗的合适人群将增加[41]。在2020年NCCN指南V4中,推荐内分泌治疗联合抗HER2治疗;此外,由于内分泌治疗的毒性低,该联合方案被推荐用于非内脏转移或无症状内脏转移的患者,特别是临床特征表明对内分泌治疗敏感的患者(无病间隔时间长 > 12个月,复发部位有限,疾病惰性和老年患者)。
5. TPBC的潜在治疗靶点探索
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N)通过PI3K/AKT途径参与ER/HER2信号传导,雷帕霉素(MTOR抑制剂)可以抑制ER+/HER2+乳腺癌细胞中的脂肪酸合成酶的表达。雷帕霉素和脂肪酸合成酶抑制剂浅蓝霉素联合应用诱导了ER+/HER2+细胞的凋亡,抑制了细胞的迁移和肿瘤的发生,表明抑制mTOR-FASN轴对于三阳性乳腺癌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42]。然而,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在晚期乳腺癌的2项Ⅲ期试验(BOLERO-1和BOLERO-3)中的效果并不理想,而通过生物标志物分析PI3K通路中的体细胞突变(PIK3CA、PTEN和AKT1基因),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治疗效果,使用依维莫司后,HER2+/HR+亚组的PFS获益相对较小,因此,这种抑制mTOR-FASN轴的策略仍然具有一定的潜力[43-44]。但在HR+/HER2+乳腺癌中运用效果如何尚且缺乏更多证据。
酪氨酸激酶受体IGF1R也参与了ER/HER2途径的串扰,也可能是ER+/HER2+乳腺癌的有用生物标志物。公开的基因表达数据集表明IGF1R的高表达与ER+/HER2+乳腺癌患者的无病生存期较短有关,而使用他莫昔芬和2种IGF1R靶向酪氨酸激酶抑制剂(NVP-AEW2和BMS-1)抑制乳腺癌细胞系中IGF1R和ER会导致生长抑制[45]。曲妥珠单抗的加入进一步抑制了生长,表明ER和IGF2R 靶向治疗与HER2靶向治疗相结合的方案可能是治疗ER+/HER2+/IGF1R+乳腺癌的一种方法。
6. 正在进行中的TPBC研究
我国开展的I期临床研究LORDSHIPS[33],采用CDK4/6抑制剂达尔西利 +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吡咯替尼 + 芳香酶抑制剂来曲唑三药联合方案针对HR+/HER2+晚期乳腺癌一线和二线治疗剂量展开探索。结果显示,达尔西利 + 吡咯替尼 + 来曲唑三联疗法在在一线治疗可能获益更多,值得进一步研究。达尔西利 + 吡咯替尼 + 来曲唑三联用药为HER2和HR双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全口服免化疗的治疗选择。目前正在进行第2阶段扩大试验PLEASURABLE研究,以进一步验证CDK4/6抑制剂联合内分泌治疗和抗HER2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口服SERD药物Giredestrant可完全拮抗ER、阻断ER信号通路、并实现ER降解,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可能会为患者带来更多的获益。HeredERA研究是1项在既往未经治疗的HER2+/ER+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评估在妥妥双靶皮下制剂(Phesgo)+诱导化疗(紫杉类)后Giredestrant(口服SERD药物)与Phesgo联合治疗比较Phesgo(+/-内分泌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开放性、多中心、Ⅲ期研究。在TPBC晚期一线患者中明确Phesgo抗HER2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内分泌治疗的疗效,并且探索联合不同内分泌治疗药物的区别,为后续临床中TPBC治疗策略的制定以及内分泌治疗药物的选择提供指导。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1项Ⅲ期临床研究,正在全球招募既往接受乳腺癌根治性切除手术治疗的HR+/HER2+乳腺癌辅助内分泌治疗的患者,以考察阿贝西利联合内分泌治疗或安慰剂联合内分泌治疗在乳腺癌辅助治疗阶段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7. 小结
TPBC是一类相对特殊的临床亚型,具有不同于其他亚型的生物学特性和生存结局。近年来,随着CDK4/6抑制剂、TKI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DM1以及抗体偶联药物(ADC)相继应用于临床,在TPBC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上,应考虑到HR与HER2 2条信号通路相互干扰和辅助强化治疗理念。一般情况下,TPBC始于靶向联合化疗,维持于内分泌联合靶向,附加于TKI的靶向强化。解救依靠ADC,PIK3CA抑制剂,以抗HER2治疗为主线。
今后的TPBC治疗的创新之路,兼顾ER和HER2信号的治疗效果,克服通路之间的串扰,更好地在 HER2 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化疗中选择更佳的治疗策略和组合从而使药物发挥最大作用仍是未来临床研究的重点。笔者认为,就现在看来,TPBC的强化辅助治疗选择内分泌联合双靶治疗,患者可以得到更大的获益。希望在将来,能够出现维持内分泌和靶向治疗平衡且大幅度提高患者生存的新的治疗理念和方法。
-
表 1 观察组和对照组一般情况 [
$ \bar x \pm s $ /[n(%)]Table 1. General information of control group and case group [
$ \bar x \pm s $ /[n(%)]分类 对照组(n = 78) 观察组(n = 28) χ2/t P 性别 0.005 0.947 男 44(56.41) 16(57.14) 女 34(43.59) 12(42.86) 年龄(岁) 44.10 ± 16.97 47.54 ± 16.63 0.921 0.359 表 2 观察组与对照组免疫细胞表达情况[M(Q1,Q3)]
Table 2. Expression of immune cells in observation and control group [M(Q1,Q3)]
检测指标 对照组 观察组 U P CD3+T绝对数 1029.0(826.5,1466.0) 1414.0(881.0,2042.2) 731.0 0.010* CD4+T绝对数 551.5(430.8,776.7) 752.8(511.0,1281.0) 684.0 0.004* CD8+T绝对数 395.8(296.6,609.1) 684.5(379.1,947.5) 677.5 0.004* CD4+/CD8+ 1.59(1.06,1.96) 2.12(0.98,386.75) 729.5 0.012* LYM绝对数 1471.1(1129.9,1926.6) 813.6(281.0,1729.0) 704.0 0.005* B-lym绝对数 173.2(105.2,279.0) 251.0(109.9,360.3) 911.0 0.195 NK绝对数 159.0(108.9,251.6) 99.0(17.3,256.0) 780.0 0.025* 注:LYM:淋巴细胞;B-lym:B淋巴细胞;NK:自然杀伤细胞;*P < 0.05。 表 3 观察组与对照组IgM、IgG、IgA和细胞因子水平比较[M(Q1,Q3)]
Table 3. Comparison of IgM,IgG,IgA and cytokine levels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and control group [M(Q1,Q3)]
检测指标 对照组 观察组 U P IgG(g/L) 13.23(9.64,16.70) 13.76(11.46,14.92) 1003.0 0.524 IgA(g/L) 2.05(1.47,2.82) 2.05(1.04,2.60) 913.5 0.201 IgM(g/L) 1.03(0.70,1.39) 1.02(0.80,1.54) 994.5 0.485 IL-1(pg/mL) 1.77(0.18,3.19) 1.43(0.16,2.50) 1008.5 0.547 IL-2(pg/mL) 0.92(0.37,1.40) 1.01(0.62,1.30) 960.5 0.346 IL-4(pg/mL) 0.91(0.02,1.93) 0.97(0.04,1.52) 1081.0 0.937 IL-5(pg/mL) 0.82(0.30,1.24) 0.84(0.37,1.28) 979.5 0.420 IL-6(pg/mL) 8.57(4.31,39.76) 4.16(2.42,8.35) 664.5 0.002* IL-8(pg/mL) 63.95(28.05,130.69) 31.05(20.56,80.72) 872.0 0.115 IL-10(pg/mL) 2.86(1.95,4.15) 3.36(2.45,4.04) 928.5 0.241 IL-12p70(pg/mL) 1.41(0.76,2.32) 1.59(1.32,2.22) 967.0 0.370 IL-17(pg/mL) 9.27(4.40,21.55) 9.62(4.37,15.06) 1068.5 0.866 IFN-α(pg/mL) 2.90(1.55,6.19) 2.61(1.23,3.42) 866.0 0.105 IFN-γ(pg/mL) 5.51(2.24,147.69) 2.40(1.59,3.96) 766.0 0.019* TNF-α(pg/mL) 1.49(1.05,2.10) 1.66(1.32,1.90) 940.0 0.276 *P < 0.05。 -
[1] 卢春容,房宏霞,陆普选,等. WHO 2021年全球结核病报告:全球与中国关键数据分析[J].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2021,6(4):368-372. [2] 李小平,甘超,彭金秀,等. 结核分枝杆菌持续感染致T淋巴细胞耗竭的研究[J].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43(6):41-46. [3] 张丽娇. 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对巨噬细胞抗原递呈及CD4+T淋巴细胞亚群极化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D]. 长春: 吉林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16. [4] 杨田田,陈娜,李金玲,等. 肺结核患者炎症介质及免疫细胞检验的意义[J]. 医疗装备,2020,33(2):45-46. doi: 10.3969/j.issn.1002-2376.2020.02.030 [5] Vasil’Eva E V,Verbov V N,Ivanovskii V B,et al. Combined determination of spontaneous and antigen-induced production of cytokines for differential diagnostics of active tuberculosis of lungs and 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J]. Zh Mikrobiol Epidemiol Immunobiol,2013,4(4):77-85. [6] Zellweger J P,Sotgiu G,Corradi M,et al. The diagnosis of 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 (LTBI):Currently available tests,future developments,and perspectives to eliminate tuberculosis (TB)[J]. Med Lav,2020,111(3):170-183. [7] 刘婷,向延根,范任华,等. 肺结核病人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J]. 实用预防医学,2016,23(7):894-897. doi: 10.3969/j.issn.1006-3110.2016.07.040 [8] 董海平,王彩珠,梁小成,等. 血浆细胞因子在肺结核复发中的意义[J]. 现代医院,2019,19(7):1015-1018. doi: 10.3969/j.issn.1671-332X.2019.07.022 [9] 张同威,汪毅平,贾赤宇. 清创后外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新西兰兔结核性创面愈合的影响[J]. 中华烧伤志,2019,35(2):95-103. [10] 冯经华,尹凤鸣,严振球. 目前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重要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临床军医杂志,2007,35(2):291-295. doi: 10.3969/j.issn.1671-3826.2007.02.050 [11] 叶璐,陆友金,甘能金,等. IFN-γ释放试验在结核分枝杆菌潜伏感染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6,11(12):1131-1133. [12] 宋蔷,周康仕,李典芬,等. 结核分杆菌诱导的人肺泡巨噬细胞对IFN-γ反应性的改变及机制研究[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2):1730-1732. [13] 王庆枫,韩喜琴,陈玉玲,等. 肺结核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 北京医学杂志,2013,35(12):993-995. [14] 王丽. T细胞耗竭对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免疫表达的影响研究[D]. 上海: 上海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21. [15] 梁建琴,吴雪琼. 《结核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解读[J]. 中国防痨杂志,2020,42(12):1276-1279. doi: 10.3969/j.issn.1000-6621.2020.12.005 [16] 王黎霞,成诗明,周林,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肺结核诊断:WS288-2017[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8,17(7):642-652. [17] 常瑞霞,可春梅. 贝达喹啉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疗效和安全性[J].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21,19(3):57-60. doi: 10.3969/j.issn.1672-3384.2021.03.011 [18] 宋华峰,袁丹丹,陈慧,等. 耐多药肺结核患者外周血中淋巴细胞比例变化分析[J]. 临床肺科杂志,2018,23(3):391-395. doi: 10.3969/j.issn.1009-6663.2018.03.002 [19] 尚丹鹤,乔凯. 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免疫功能变化分析[J].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34(3):278-281. [20] 王慧,梁瑞霞. 肺结核合并肺癌与单纯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免疫功能及并发症比较分析[J]. 实用癌症杂志,2021,36(12):2001-2003. [21] 方伟军,韩远远,宋敏,等. 陈旧性肺结核复燃的CT征象分析[J].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2021,6(1):45-48. doi: 10.19871/j.cnki.xfcrbzz.2021.01.010 [22] 李鹰,王祖康,魏尤良,等. 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治愈后的随访观察及复发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14):1785-1789. [23] 梁艳辉, 赵磊. 胸腺五肽辅助治疗颈部淋巴结核对T淋巴细胞亚群及IFN-γ和IL-10水平的影响.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 25(12): 1336-1338. [24] 高琼瑶. 肺结核患者T细胞亚群检测的临床意义[D]. 延安: 延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5. [25] 付笑迎,陈运生,吴长有. 结核性胸液中NK细胞的活化、记忆表型及分泌IFN-γ功能的多色流式分析[J]. 免疫学杂志,2020,36(8):690-695. [26] 唐怡敏,洪凤珠,王进,等. 右美托咪对结核病大鼠的T淋巴细胞、NK细胞和γ-干扰素表达和肺损伤的影响[J]. 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2021,6(2):92-96. [27] 郭素敏,迟俊玲,高景,等. 自体NK细胞免疫治疗对亚健康人群生活质量的临床研究[J]. 河北医药,2015,37(3):399-4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