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不同纤维桩表面处理方法对根管壁粘接固位的影响

欧阳骞 殷凌云 黄燕飞 李莲 杨向红 张凌鹏

欧阳骞, 殷凌云, 黄燕飞, 李莲, 杨向红, 张凌鹏. 不同纤维桩表面处理方法对根管壁粘接固位的影响[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4(6): 86-91.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617
引用本文: 欧阳骞, 殷凌云, 黄燕飞, 李莲, 杨向红, 张凌鹏. 不同纤维桩表面处理方法对根管壁粘接固位的影响[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4(6): 86-91.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617
Qing Yan Ping , Tan Shu , Zhu You Shan , Yang Shu Hua . Application of Integrative Medicines of TCM and WM Combined with Fast-track Surgery Concept in Perioperative Nursing in Colorectal Surgery[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16, 37(12): 148-150.
Citation: Qian OUYANG, Lingyun YIN, Yanfei HUANG, Lian LI, Xiang hong YANG, Lingpeng ZHANG. Effect of Different Surface Treatment Methods on Adhesion and Retention of Root Canal Wall[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3, 44(6): 86-91.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617

不同纤维桩表面处理方法对根管壁粘接固位的影响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617
基金项目: 昆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科研课题项目(2020-08-04-001;2022-08-01-006);昆明市卫生科技人才培养项目暨“十百千”工程培养计划{2021-SW(后备)-001;2021-SW(后备)-022}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欧阳骞(1983~),女,云南保山人,医学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口腔科临床工作

    通讯作者:

    张凌鹏,E-mail:kmzlp500@sina.com

  • 中图分类号: R783.3

Effect of Different Surface Treatment Methods on Adhesion and Retention of Root Canal Wall

  •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纤维桩表面处理方法对根管壁粘接固位力的影响。  方法  收集50颗半年内因正畸拔出的完整离体单根管下颌双尖牙,随机分为5组。A组:空白组;B组:硅烷偶联剂处理组;C组:选择性酸蚀处理组;D组:过氧化氢溶液处理组;E组:喷砂处理组;按统一标准制作力学测试件进行力学测试,扫描电镜观察处理后的纤维桩表面相貌。  结果  各组样本中拉力值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较:A组、B组、C组、D组、E组的最大值分别为13.16 MPa、13.42 MPa、18.31 MPa、22.67 MPa、21.05 MPa,最小值分别为8.9 MPa、8.94 MPa、12.98 MPa、17.69 MPa、14.39 MPa,D组、E组内的样本最大值及最小值均比A组大,且是5组实验样本中最大的。各实验组断裂模式的比较:通过卡方检验分析得出,断裂方式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α < 0.05),大多为粘接剂与纤维桩之间的粘接界面破坏,其中D组和E组以混合破坏占主导地位,而A组、B组和C组是I型粘结破坏占主导地位;4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均不同程度的改变了玻璃纤维桩表面形貌,纤维束保存完整表面覆盖基质发生不同程度溶解。  结论  综合评价4种纤维桩表面处理方法得出经过氧化氢溶液处理和喷砂处理的纤维桩的粘接强度在这4种方法中是最强的,临床值得推广运用。
  • 在我国,脑血管病已超过缺血性心脏病成为头号死亡病因,同时也是导致成人残疾的首要病因。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意识障碍的发生率高、脑干功能损害严重,使气道运动功能减退、保护性反射减弱或消失,更易出现气道梗阻、误吸等症状而导致呼吸功能衰竭。因此对于大多数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建立长期人工气道可以更好的提高预后。近年来,早期气管切开已经被证明能够减少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减少ICU住院时间[1]。但是对于气管切开的时机,尤其是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气管切开的时机仍有争议。因此,笔者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自2018年至2020年收治的重型脑血管病患者气管切开的情况,以探讨不同时机气管切开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影响。

    回顾性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重症脑血管病且存在脱机或拔管困难、行经皮气管切开(percutaneous dilational tracheotomy,PDT)的患者56例,其中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32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24例,男38例,女18例,年龄44~86岁,所有纳入病例住院期间均未死亡。依据经口气管插管时间 ≤ 10 d行PDT的患者纳入早期气管切开(early tracheostomy,ET)组28例,> 10 d纳入晚期气管切开 (1ate tracheostomy,LT)组28例。分别记录:(1) 患者基础特征:年龄、性别、入ICU 24 h内APACHE Ⅱ评分、GCS评分、脑血管病类型;(2) 根据分组分别记录气管切开后ICU住院时间以及ICU总住院时间;(3)记录VAP的发生率、出现肺部感染患者的细菌培养结果情况以及应用抗生素的时间。该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重症脑血管病的纳入标准[2]:(1)临床特征:GCS评分 ≤ 8分;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 ≥ 17分;需要气管插管和(或)机械通气;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全面强直阵挛发作和(或)癫痫持续状态;全身脏器功能障碍,需要支持;(2)影像学特征:大面积半球脑梗死(> 145 cm);早期出现超过50%大脑中动脉区域的CT低密度征,伴有其他血管分布区受累等;幕上血肿超过30 mL;小脑半球出血超过10 mL。需同时符合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征至少一项者。

    采用SPSS 22.0医学统计学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bar x \pm s$)表示,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四分位数(中位数d) 表示,采用 Mann -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组在年龄、性别、APACHE II评分、GCS评分、脑卒中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见表1

    表  1  2组患者一般特征的比较($\bar x \pm s $
    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ar x \pm s $
    项目ET(n = 28)LT(n = 28)tzχ2P
    年龄(岁) 63.1 ± 15.5 69.1 ± 11.9 1.599 0.116
    男/女(n 22/6 16/12 2.947 0.086
    GCS(分) 3~8(5.5)* 3~8(5.5) −0.433 0.665
    APACHE2(分) 9~33(20.0) 11~24(23.0) −1.672 0.094
    卒中类型[(n)%]
    出血性 18(64.0) 14(50.0) 1.167 0.28
    缺血性 10(36.0) 14(50.0)
      括号内为中位数。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2组在PDT后的ICU住院时间,VAP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在ICU总住院时间及抗生素使用时间存在明显差异(P < 0.001),并且早期气管切开组肺部感染患者的痰细菌培养中多重耐药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晚期气管切开组(P = 0.003),见表2

    表  2  2组患者预后等其他指标的比较($ \bar x \pm s$
    Table  2.  Comparison of prognosis and other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bar x \pm s$
    项目ET(n = 28)LT(n = 28)tzχ2P
    PDT后ICU时间(d) 7.1 ± 2.5 8.7 ± 6.4 −0.346 0.729
    ICU总住院时间(d) 15.1 ± 3.0 23.4 ± 7.1 −4.971 < 0.001*
    VAP[n(%)] 11(39.0) 17(61.0) 2.571 0.109
    多重耐药[n(%)] 11(39.0) 22(79.0) 8.928 0.003*
    抗生素时间(d) 11.8 ± 3.2 17.1 ± 4.1 5.21 < 0.001*
      括号内为中位数。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2组中肺部感染患者的痰细菌培养结果均显示革兰阴性杆菌明显多于革兰阳性球菌,其中肺炎克雷伯菌最为多见。但2组间肺炎克雷伯菌的例数存在明显差异(P = 0.029),见表3

    表  3  2组患者痰细菌培养结果的比较[n(%)]
    Table  3.  Comparison of sputum bacterial culture results between two groups [n(%)]
    细菌ET(n = 28)LT(n = 28)χ2P
    肺炎克雷伯菌 7(25.0) 15(54.0) 4.791 0.029*
    鲍曼不动杆菌 4(14.0) 5(18.0)
    铜绿假单胞菌 5(18.0) 5(18.0)
    产气肠杆菌 2(7.0) 1(4)
    嗜麦芽杆菌 1(4.0) 0(0)
    金黄色葡萄球菌 4(14.0) 0(0) 2.423 0.12
      括号内为中位数。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长期以来,气管切开已成为重症患者长期人工气道支持的主要方式。而经皮气管切开术相对于传统的气管切开手术,以其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床边即可操作以及无更多并发症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3];近年来发现,重症神经患者而言,经皮气管切开相对于传统气管切开,疼痛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对于患者更加安全[4]。但气管切开的时机选择仍然存在着巨大争议,有研究[5]发现早期气管切开(≤ 4 d)在28 d及60 d死亡率、VAP发生率、ICU住院时间等方面并无明显差别。而一项Meta分析[6]认为在ICU患者中,早期气管切开与死亡率无关,但可能降低VAP发生率。陈晓梅等[7]认为5 d内进行气管切开的患者与病情改善无关,但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这些不同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由于研究对象包含疾病类型不同所致。近年来国内外开始出现气管切开时机对脑血管病影响的相关研究。Villwock等[8]分析2008~2010年美国全国的脑卒中病例,发现早期气管切开(≤ 10 d)相比晚期气管切开(11~25 d)有更少的机械通气时间、更少的住院时间、更低的VAP发生率和更低的花费。Catalino等[9]的研究发现对于脑卒中去骨瓣减压的患者,早期气管切开(10 d内)相比晚期气管切开(10 d后)机械通气时间更短,ICU住院时间更短,但VAP发生率及死亡率无差异。刘慧权等[10]的研究结果认为早期气管切开(< 4 d)相比晚期气管切开(7~14 d)对于重症脑血管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更短、镇静镇痛药物及抗生素的用量更低,肺炎发生率更低。崔晓等[11]针对大量脑出血手术后的患者研究发现,术后超早期(≤ 3 d)及早期(≤ 7 d)气管切开的患者痰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晚期气管切开患者,其中超早期气管切开患者气管套管留置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早期及晚期气管切开患者。而笔者的研究结果发现早期气管切开组的ICU总住院时间明显低于晚期气管切开组,而对于气管切开后的ICU住院时间两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可见ICU住院时间的差异可能与气管切开前气管插管的时间有关,提示尽早的气管切开可能有利于患者尽早转出ICU行系统的康复治疗,改善生活质量。而针对肺部感染的情况笔者的研究发现2组间VAP的发生率并无差别,这与Villwock等[12]的研究结果有所差异,但与Catalino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这可能由于不同地区ICU内菌群分布情况及不同人种患者的易感因素差异所致。笔者还发现早期气管切开组多重耐药的发生率及抗生素的使用时间明显低于晚期气管切开组,其中细菌培养结果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最多见的为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球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与杨卿等[12]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另外笔者也发现早期气管切开组肺炎克雷伯菌的发生率更低。

    目前早期气管切开的时机仍无定论,与以往针对脑血管病患者的大多数相关研究所选择的气管切开时机有所不同,大多数研究选择气管插管后4 d~7 d内作为早期气管切开时间点,而笔者选择的早期气管切开的时机为气管插管后 ≤ 10 d,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有大样本数据的研究提示对于重症患者 ≤ 10 d可能是合适的气管切开时机[13];并且有研究认为对于与重症脑血管病有相似病理生理过程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来说,早期气管切开(≤ 10 d)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并减少VAP发生率[14],Young-Tae Jeon等[15]针对神经外科ICU患者早期气管切开(≤ 10 d)的研究也有类似发现;(2)重症脑血管病患者早期存在严重脑水肿高峰期,可能诱发严重并发症并导致死亡,如果经过10 d左右的观察及评估患者短期内可能无法存活可避免无效的气管切开,以往的多数相关研究缺少对此的考虑与评估;(3)目前对于气管切开的指证仍主要采用1989年美国胸科协会共识,但该指征更多的取决于临床医师的主观性,且未专门针对于脑血管病患者。Dong等[16]的研究发现对于严重创伤性颅脑损伤术后并经历了超过48 h的有创机械通气患者,当GCS评分达到8~12分时序贯无创通气相比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率更低,有创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更少,同时无创通气组在转出ICU时GCS评分高于气管切开组且明显高于进入ICU时的GCS评分。而在笔者的回顾中发现部分年龄在35~62岁之间且无肺部基础疾病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包括非手术及手术)最初考虑符合气管切开指征,但经过每日评估,最终成功的在10 d内拔除气管插管。Walcott等[17]认为对于经过去骨瓣减压术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气管切开后更容易发生肺部感染。因此,过早的气管切开由于缺少进一步评估,从而使部分可能成功拔除气管插管的患者接受无必要的气管切开,并且可能增加了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不利于这部分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目前有研究认为“卒中相关的早期气管切开评分(stroke-related early tracheostomy score,SETscore)可能对于预测脑血管病患者是否需要气管切开提供一定的帮助[18],Chang等[19]对83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生存超过7 d患者的荟萃分析发现,糖尿病、脑水肿及肺部感染是需要气管切开的独立危险因素,这也对是否需要气管切开的评估提供一些参考。

    本研究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样本量仍较小;未对重症脑血管病的发病部位及是否手术等方面进一步分级;研究来源于综合ICU而非神经ICU,细菌培养结果的分布情况可能有所差异。

    综上所述,笔者的研究认为对于重症脑血管病而言,早期气管切开对于患者的预后有积极的影响,但为了避免无效的或过度的气管切开,气管切开的指证及时机需有效的手段进一步评估。

  • 图  1  截去牙冠

    Figure  1.  Crown removal

    图  2  水平研磨仪再次截断

    Figure  2.  Horizontal grinder truncated again

    图  3  制备桩道

    Figure  3.  Pile path preparation

    图  4  制备桩道

    Figure  4.  Pile path preparation

    图  5  粘接纤维桩

    Figure  5.  Bonded fiber post

    图  6  万能实验机固定试件

    Figure  6.  Universal test machine fixed specimen

    图  7  牙体组织内纤维桩为圆柱

    Figure  7.  The fiber post in tooth tissue is cylindrical

    图  8  A组空白组

    Figure  8.  Group A (Control Group)

    图  9  B组硅烷偶联剂

    Figure  9.  Group B (silane coupling agent)

    图  10  C组酸蚀处理

    Figure  10.  Group C (acid etching)

    图  11  D组过氧化氢溶液处理

    Figure  11.  Treatment of hydrogen peroxide solution in Group D

    图  12  E组喷砂处理

    Figure  12.  Sand blasting in Group E

    图  13  试件粘接界面破坏模式柱状图

      注:I型:粘接剂与纤维桩分离,纤维桩表面无粘接剂覆盖;Ⅱ型:粘接剂与根管壁分离,纤维桩表面为粘接剂覆盖;Ⅲ型:混合型粘接破坏,纤维桩表面部分有粘接剂覆盖,部分无粘接剂覆盖。

    Figure  13.  Histogram of damage modes of adhesive interface of group

    表  1  各试件粘接强度数值(MPa)

    Table  1.   Bonding strength of each group (MPa)

    组别12345678910
    A组 10.52 8.9 12.3 10.75 9.74 11.37 10.77 13.16 9.31 8.96
    B组 12.58 13.42 9.46 10.37 10.26 8.94 12.31 11.68 10.47 9.36
    C组 15.48 16.37 12.98 17.68 18.31 14.64 16.26 15.39 14.96 13.96
    D组 19.84 22.67 19.79 18.39 22.05 20.38 17.69 19.47 22.48 17.72
    E组 17.36 14.39 18.46 16.79 19.38 21.05 20.43 19.68 15.95 18.52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各试件粘接强度平均值[MPa,($\bar x \pm s $)]

    Table  2.   Average bond strength of each group [MPa,($\bar x \pm s $)]

    组别样本数值
    A组1010.58 ± 1.41
    B组1010.89 ± 1.52
    C组1015.60 ± 1.62
    D组1020.04 ± 1.86
    E组1018.20 ± 2.08
    下载: 导出CSV

    表  3  各试件粘接强度最大值与最小值(MPa)

    Table  3.   Maximum and minimum values of bonding strength of each group (MPa)

    组别样本最大值最小值
    A组1013.168.9
    B组1013.428.94
    C组1018.3112.98
    D组1022.6717.69
    E组1021.0514.39
    下载: 导出CSV

    表  4  试件粘接界面破坏模式

    Table  4.   Damage modes of bonding interface of specimens

    组别A组B组C组D组E组
    1010723
    0 0 022
    0 0 365
    下载: 导出CSV

    表  5  试件粘接界面破坏模式卡方检验

    Table  5.   Chi-square test of damage mode of bonding interface of specimens

    方法自由度渐进显著性
    皮尔逊卡方 25.938a 8 0.001
    似然比(L) 32.595 8 0
    线性关联 17.904 1 0
    下载: 导出CSV
  • [1] 欧阳骞,黄月苏,杨竹倩,等. 桩核冠修复和CAD/CAM铸瓷高嵌体修复磨牙缺损的临床效果[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0,41(10):124-128.
    [2] 方铁钧,李建平,吴少梅. 桩道成型钻应用频次对纤维桩粘接强度影响的实验研究[J].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22,23(5):342-347. doi: 10.19748/j.cn.kqxf.1009-3761.2022.5.005
    [3] 董毅,邓久鹏,范新昊,等. 高浓度H2O2浸泡联合不同时长超声处理核桩对纤维桩-树脂界面黏结强度的影响[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21,25(34):5453-5458. doi: 10.12307/2021.238
    [4] Sahafi A,Peutzfeldt A,Asmussen E,et al. Bond strength of resincement to surface-treated posts of titanium alloy,glass fiber,and zirconia,and to dentin[J]. Adhes Dent,2012,42(5):153-162.
    [5] 许婷婷. 不同表面处理方式对纤维桩粘结强度及机械性能的影响[D]. 佳木斯: 佳木斯大学硕士论文, 2018.
    [6] 牛德利. 纤维桩和根管的不同处理方法对纤维桩粘接强度的影响[D]. 长春: 吉林大学硕士论文, 2018.
    [7] Monticelli F,Toledano M,Tay F R,et al. Post-surface conditioning improves interfacial adhesion in post/core restorations[J]. Dent Mater,2016,22(2):602-609.
    [8] Sano H,Shono T,Sonoda H,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urface area for adhesion and tensile bond strength-evalution of a micro-tensile bond test[J]. Dent Mater,2014,10(5):236-240.
  • [1] 周静, 陈丽琼, 冯雯娟, 吴长云, 孙素, 李昌全, 王荃.  口腔数字化定位体系结合CBL教学方法在正畸托槽定位粘接教学中的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127
    [2] 罗瑜, 张石楠, 周妮, 吕长海.  不同封闭材料与粘接系统应用于乳磨牙窝沟封闭,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314
    [3] 常加贺, 李靖, 苏军, 和丽佳, 陈庆华, 张文云.  珊瑚羟基磷灰石表面改性的工艺,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106
    [4] 周妮, 刘娟, 吕长海.  不同粘接系统及封闭材料应用于体外窝沟封闭,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317
    [5] 李训.  先天性上睑下垂对角膜表面屈光力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6] 秦亚辉.  非接触消毒方法对生物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的清除效果评价,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7] 许佳.  四手操作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附件粘接中的效果,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8] 向盈盈.  玻璃纤维桩在前磨牙穿髓型楔状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9] 王栋.  不同表面麻醉方法用于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清醒气管插管的效果观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0] 李焕玉.  纤维桩和树脂核加全冠修复磨牙残冠的临床体会,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1] 柯坤彬.  输尿管软镜处理Bricker术后吻合口狭窄,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2] 杨棕嘉.  两种桩核系统修复残根残冠的临床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3] 杨棕嘉.  两种桩核系统修复残根残冠的临床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4] 张敏.  外源性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下自体静脉桥接修复面神经缺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5] 刘汝文.  复方蜂胶表面麻醉涂擦剂对大鼠亚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6] 张敏.  翻转静脉桥接加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修复面神经缺损的实验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7] 武斌.  两种纤维桩修复后牙缺损的临床疗效比较,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8] 微弧氧化对打磨喷砂钛种植体表面影响的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9] 纤维桩核及金属熔附烤瓷全冠在前牙保存修复治疗中的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 窦红昆.  对48例吸毒患者的麻醉处理初探,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期刊类型引用(12)

    1. 成玉萍. 快速康复外科在结直肠癌根治术围手术期护理中的效果. 中国肛肠病杂志. 2023(03): 59-61 . 百度学术
    2. 齐琳娜,端木艳丽.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联合医护一体化模式在结直肠癌根治术中的初步应用.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2(02): 69-72 . 百度学术
    3. 黄晓蓉.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双镜联合下行结肠息肉切除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慢性病学杂志. 2021(11): 1738-1740 . 百度学术
    4. 任惠.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结直肠癌根治术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 中国医药指南. 2019(33): 373-374 . 百度学术
    5. 曹振红. 中西快速康复理念在结直肠围术期护理的应用.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19(04): 296-298 . 百度学术
    6. 陈波,陈卉.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在脑胶质瘤切除术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8(02): 160-162 . 百度学术
    7. 蔡水娟. 探讨中医特色护理在胆囊结石围手术期的应用效果. 智慧健康. 2018(16): 145-146 . 百度学术
    8. 杨艳婷,秦有,杨丽明,刘秋萍. 快速流程管理对直肠癌术后康复的影响.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8(34): 129-130 . 百度学术
    9. 吴燕,吴敏. FT S护理联合中医护理在泌尿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的效果探讨. 系统医学. 2018(20): 184-186 . 百度学术
    10. 王玲玲.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结合中医特色护理在大肠癌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 光明中医. 2017(21): 3179-3181 . 百度学术
    11. 周萍,施春香,黄正. 基于快速康复外科理念的护理干预对人工跖趾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7(11): 144-148 . 本站查看
    12. 刘洋. 快速康复外科新理念在结直肠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62): 12159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 加载中
图(13) / 表(5)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613
  • HTML全文浏览量:  2139
  • PDF下载量:  7
  • 被引次数: 13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04-13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6-16
  • 刊出日期:  2023-06-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