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ication of Two-dimensional Ultrasonography Combined with Three-dimensional Ultra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Fetal Cleft Lip and Palate
-
摘要:
目的 探讨提供影像学依据,降低误诊、漏诊率的二维(2D)超声联合三维(3D)超声自由解剖成像 (Omni View) 技术在胎儿唇腭裂中的应用。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接受产前超声检查的37 434名孕妇作为研究对象。所有孕妇都接受单独2D超声和联合三维Omni View技术检查,以自然分娩或引产后结果为金标准,对比2D超声和2D超声联合三维Omni View技术对胎儿唇腭裂的诊断准确性。 结果 经自然分娩或引产后证实胎儿唇腭裂共70例,2D超声确诊53例,2D超声联合三维Omni View技术确诊64例,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295,P = 0.012)。 结论 能直观显示病灶位置,明显提高胎儿唇腭裂检出率的2D超声联合三维Omni View技术,可帮助孕妇进行临床评估和咨询。 -
关键词:
- 胎儿 /
- 三维超声自由解剖成像技术 /
- 唇腭裂 /
- 二维超声
Abstract:Objective :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two-dimensional (2D) ultrasound combined with three-dimensional (3D) ultrasonic free anatomical imaging (Omni View) technology in the treatment of fetal cleft lip and palate. Methods 37434 pregnant women who underwent prenatal ultrasound examination in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Yunnan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18 to December 2022 were selected as study subjects. All pregnant women were examined by 2D ultrasound alone and combined with 3D OmniView. Taking the results of natural delivery or induced labor as the gold standard,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2D ultrasound and 2D ultrasound combined with 3D Omni View of fetal cleft lip and palate was compared. Results A total of 70 cases of fetal cleft lip and palate were confirmed by natural delivery or labor induction, 53 cases were confirmed by 2D ultrasound, and 64 cases were confirmed by 2D ultrasound combined with 3D Omni View technolog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 = 6.295, P = 0.012). Conclusion 2D ultrasound combined with three-dimensional Omni View, which can visually display the location of lesions and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detection rate of fetal cleft lip and palate, can help clinicians in evaluation and consultation of pregnant women. -
Key words:
- Fetus /
- 3D Omniview technique /
- Cleft lip and palate /
- Two-dimensional ultrasound
-
肌少症属于老年综合征常见类型,随年龄增长,骨骼肌细胞体积及数量均明显减少,肌力降低,致使躯体功能减弱,从而诱发跌倒等并发症[1]。欧洲学者Beaudart等[2]实施Meta分析,结果显示:患有肌少症者机体功能减退概率、死亡率更高,分别为未患有肌少症者3倍、4倍。我国学者罗旺辉等[3]开展Meta分析,结果显示:社区老年人中肌少症发生率为11%,亚洲地区发病率为9%,亚洲以外地区发病率为13%,女性发病率为16%,男性发病率为11%。如何帮助老年群体减慢肌肉流失速度,降低肌少症发生风险,提高老年群体生命质量是临床工作者亟须解决的问题[4]。营养干预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培养患者养成健康饮食习惯,不仅能维持正常营养摄入量,同时还可以避免进食过多可加重病情的食物,有助于控制病情进展[5]。抗阻运动为肌肉战胜外来阻力而开展的主动运动方式,针对缺乏锻炼的老年群体,经短时间抗阻运动,其蛋白合成率与神经肌肉适应性反应能达到与年轻群体相似水平[6]。但目前临床关于营养干预联合抗阻运动对老年肌少症患者营养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影响报道较少,故本研究重点分析营养干预联合抗阻运动对老年肌少症患者营养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5月在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病科收治的50例老年肌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肌少症亚洲诊断标准更新》[7]中关于肌少症相关诊断标准;(2)年龄60~71岁;(3)具备基本理解与沟通能力;(4)近期未进行规律体育活动。排除标准:(1)无法参与抗阻运动者;(2)近3个月内服用含VD制剂药物者;(3)心脏安装起搏器;(4)合并四肢或脊柱等骨关节病;(5)血糖、血压、尿酸控制不佳者。脱落标准:(1)发生不良反应;(2)因诸多因素未完成本次研究而中途退出者。依据病案号前后次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2组均维持慢性病常规药物治疗。2组患者一般资料见表1。患者个人信息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 > 0.05)。课题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 1 2组患者常规信息对比($\bar x \pm s $ )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ic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ar x \pm s $ )项目 对照组(n = 25) 观察组(n = 25) t/χ2 P 年龄(岁) 65.87 ± 5.19 65.31 ± 5.16 0.276 0.784 性别(n,男/女) 13/12 14/11 0.081 0.777 体质量指数(kg/m2) 18.51 ± 3.46 18.45 ± 3.54 0.061 0.952 体重(kg) 64.64 ± 11.63 65.68 ± 10.96 0.325 0.747 脂肪含量(%) 13.58 ± 4.52 13.17 ± 4.43 0.324 0.747 握力(kg) 24.03 ± 7.44 25.28 ± 8.71 0.546 0.588 骨骼肌质量指数(kg/m2) 4.99 ± 0.49 4.89 ± 0.29 0.878 0.384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饮食及传统康复锻炼,具体措施:(1)医护人员应依据患者每日能量需求提供充足蛋白质与热量,并帮助其纠正不良生活与饮食结构,尽量戒烟戒酒;(2)传统康复锻炼包括:①物理因子治疗;②运动治疗(坐位及站立位平衡训练等);③传统康复治疗(针灸、中药膏摩、推拿及药棒穴位按摩等);④日常生活活动治疗;⑤慢性疾病知识宣教及护理指导。(3)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及家属熟练掌握药物使用方法,详细讲解用药过程中较易发生的毒副作用,告知其预防方法,邀请患者及家属定期参与健康教育知识讲座,避免多重用药;(4)医护人员应依据患者年龄、身高、BMI及SMI等基本情况实施个性化诊疗。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增加营养干预,给予个体化膳食配比(必需氨基酸、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的有效摄入)的同时采用抗阻运动。具体措施:(1)创建医护小组:借助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牵头成立的昆明市医养协会整合现有营养示范病房的医疗资源,组内成员包含老年医学部各科室、康复医学科及营养科的医生、护士及护工,依据组内成员自身优势合理分配任务,确保分工明确,同时,在治疗、康复及护理期间,组内成员应加强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及时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并针对性帮助其缓解焦虑或抑郁等情绪,促进其身心健康。(2)营养干预:①制定营养方案:组内成员应每周开展病例研讨会,汇报患者近期营养水平综合评估结果,营养科医生依据患者日常饮食习惯及膳食结构,结合其营养水平评估结果及吞咽情况等,再充分听取患者本人及家属建议,与组内成员进行讨论,共同制定营养方案;②营养宣教:组内成员应基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1版)指导患者均衡饮食,确保其每日能量与蛋白质摄入量分别为30 kcal/kg与1.2~1.5 g/kg,碳水化合物与脂类摄入比例分别为60%与24%,同时,营养科医生应一对一指导患者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给予个体化膳食配比(必需氨基酸、维生素D等营养物质的有效摄入),并通过定期随访进行监督,确保患者各营养素摄入比例符合本课题要求;③营养支持:组内成员应建议患者随餐服用乳清蛋白,10 g/次,3次/d,并将鱼油与VD制成胶囊(每粒胶囊含300 mg二十碳五烯酸、200 mg二十二碳六烯酸及250IU维生素D3),分别在早餐及晚餐后30 min服用,2粒/次。(3)抗阻运动:①器材:组内成员可选用康复弹力带作为运动器材,不同颜色、磅数及长度阻力效果不同,从茶色→黄色→红色→绿色→蓝色→黑色阻力依次增加25%,能较好地实施渐进性抗阻运动;②模式:组内成员可选取动作简单的全身大肌群为主要训练方式,包括扩胸运动、拳击、手肘弯曲、招财猫、大鹏展翅及背水一战等6项上肢动作,抬腿、外展髋关节、踢腿、髋后伸、抬腿提膝及腿屈伸等6项下肢动作;③强度:组内成员应依据患者初始肌力推荐其选取适宜运动强度,运动结束后运用主观疲劳评定量表(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8]评估其运动后疲劳程度,以患者锻炼时轻微发汗且未见显著疲劳为宜;④频率:组内成员应要求患者每次对12项训练动作进行3~4组训练,每周进行3~4次训练,组间可适当休息25~30 s,每次训练持续20~25 min;⑤注意事项:开展锻炼前应实施8~12 min热身,可实施屈颈、耸肩、扩胸、抬腿、展髋及坐位踏步等锻炼方式,锻炼后再开展5~8 min肌肉放松,可实施深呼吸或拍打等方式。
1.3 观察指标
1.3.1 营养水平
护理前后分别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并放置到含促凝剂采血管中,运用3000 r/min离心机处理10 min,取血清运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贝克曼,型号:AU5811)联合配套原装进口试剂(安图生物,型号A2000plus)测定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及维生素D(VD)水平;并运用Ottery[9]改编的整体营养评定量表(PG-SGA)评估患者营养情况,使用likert 5级评分法,1月内体重丢失,大于10%记4分,5%~9.9%记3分,3%~4.9%记2分,2%~2.9%记1分,0~1.9%记0分;是否存在创伤、褥疮等疾病,存在一项记1分,得分介于0~10分,重测信度为 0.708,Cronbach’s α数值为0.951,营养状况与得分呈现负相关。
1.3.2 日常生活能力
护理前后分别运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10],包含穿脱衣物、二便控制、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独立进食及独立洗漱,使用likert 5级评分法,完全依赖记0分,最大帮助记1分,中等帮助记2分,最小帮助记3分,完全独立记4分,得分介于0~10分,重测信度为 0.891,Cronbach’s α数值为0.928,独立能力与得分呈现正相关。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25.0统计软件(IBM公司,美国)实施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表示,结果采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运用(
$\bar x \pm s $ )表示,结果采用t检验,P < 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2组患者营养水平比较
干预前,营养水平比较(P > 0.05);干预2个月后,2组Hb、ALB及VD均高于干预前,PG-SGA评分低于干预前(P < 0.05);且观察组Hb、ALB及VD高于对照组,PG-SGA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05),见表2。
表 2 2组患者营养水平比较($\bar x \pm s $ )Table 2. Comparison of nutritional level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ar x \pm s $ )指标 时间 对照组(n = 25) 观察组(n = 25) Hb(g/L) 干预前 112.86 ± 11.18 114.72 ± 9.89 干预后 120.07 ± 11.32* 128.32 ± 14.49*# ALB(g/L) 干预前 30.77 ± 4.55 31.08 ± 4.23 干预后 34.09 ± 5.89* 38.46 ± 6.01*# VD(ng/mL) 干预前 17.01 ± 5.34 17.34 ± 5.72 干预后 21.34 ± 7.01* 25.89 ± 6.71*# PG-SGA评分(分) 干预前 8.61 ± 0.74 8.64 ± 0.49 干预后 5.05 ± 1.16* 2.04 ± 0.91*# 与本组干预前相比,*P < 0.05;与对照组相比,#P < 0.05。 2.2 2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干预前,日常生活能力比较(P > 0.05);干预2个月后,2组日常生活能力均高于干预前(P < 0.05);且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3。
表 3 2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bar x \pm s $ )Table 3. Comparison of daily living abil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oints,$\bar x \pm s $ )指标 时间 对照组(n = 25) 观察组(n = 25) 穿脱衣物 干预前 4.58 ± 0.56 4.76 ± 0.47 干预后 6.75 ± 0.69* 9.49 ± 0.44*# 二便控制 干预前 4.17 ± 0.91 4.12 ± 0.89 干预后 6.34 ± 0.27* 9.49 ± 0.37*# 平地行走 干预前 4.81 ± 0.92 4.95 ± 0.87 干预后 6.98 ± 0.91* 9.33 ± 0.39*# 上下楼梯 干预前 4.46 ± 0.72 4.24 ± 0.95 干预后 6.69 ± 0.54* 9.27 ± 0.32*# 独立进食 干预前 4.05 ± 0.23 4.17 ± 0.38 干预后 6.21 ± 0.29* 9.39 ± 0.21*# 独立洗漱 干预前 4.58 ± 0.64 4.74 ± 0.72 干预后 6.51 ± 0.59* 9.77 ± 0.21*# 与本组干预前相比,*P < 0.05;与对照组相比,#P < 0.05。 3. 讨论
3.1 营养干预联合抗阻运动能改善老年肌少症患者营养水平
目前,临床主要运用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及运动康复等措施治疗或延缓肌少症,以营养与运动为核心的生活方式干预能够预防及延缓肌少症发生与发展[11]。董欣等[12]研究表明,健身器材等常规抗阻运动对参与锻炼者体能素质拥有一定要求,普遍存在极高锻炼风险,而弹力带抗阻运动不受身体素能或锻炼场地影响,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好及灵活度高等显著优势。但单一运动方案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肌肉供血量,但在提高肌肉质量与促进肌肉细胞增殖等方面效果并不理想,从本质上讲,肌少症发生与机体新陈代谢率降低、年龄高等存在一定相关性[13],而肌肉功能降低最主要因素为长时间营养物质摄入不足致使肌肉蛋白合成减弱,因此,对于能自主进食的老年肌少症者予以优质膳食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生理状态,恢复其胃肠功能,从而提高其肌肉蛋白质合成能力,进而提升肌肉功能[14]。本研究中,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通过整合医疗资料,创建医护小组,组内成员通过在治疗与护理过程中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增加沟通交流频率,更为全面地掌握其心理状态,并实施个性化心理支持,有助于促进其身心健康,从而提高其治疗及护理依从性,加快康复进程;营养科医生依据患者饮食喜好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并开展营养支持与饮食宣教,有助于保障均衡摄入各营养素,从而提升患者营养水平;此外,运用康复弹力带行抗阻运动,能够更好地调动全身肌肉群参与到锻炼过程中,改善肌群间配合度,有助于提高肌肉力量。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采取营养干预联合抗阻运动后Hb、ALB及VD高于对照组,PG-SGA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05),提示针对老年肌少症患者运用营养干预联合抗阻运动,可明显改善其营养水平。雷娅辉等[15]研究显示:舞蹈运动治疗法可恢复老年肌少症患者营养状况,并提高其肌肉力量,与本次研究结果相似。
3.2 营养干预联合抗阻运动能提升老年肌少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老年群体通过适宜抗阻运动能避免或延迟衰老期间肌肉质量降低[16-17]。既往多项研究表明[18-19],肌力在诸多慢性病发病、发展及预防等方面拥有重要作用,高肌力能明显减少心血管疾病相关死亡概率,低肌力为老年群体丧失基本生活能力等独立危险因素。联合饮食干预能明显改善老年群体新陈代谢,提高肌肉蛋白合成量,有助于提升肌肉质量及功能,进而恢复日常生活能力[20]。本次研究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提示针对老年肌少症患者运用营养干预联合抗阻运动,可明显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王光辉等[21]研究发现,短期弹力带抗阻运动训练能够为老年肌少症患者提供更为优质护理措施,极大程度上改善其握力与步速,并提高其生活质量,进而恢复其日常生活能力,与本次研究结果相似。分析原因为开展营养干预联合抗阻运动,通过实施营养干预,帮助患者在思想方面更为注重肌少症危害与预防重要性,确保机体摄入充足热量及蛋白质,有助于改善肌肉量及肌力,纠正肌少症,从而增加老年群体体质量,降低病死率;通过实施抗阻运动,可快速提高肌蛋白与糖原储备量,刺激横纹肌血液循环,有利于加快横纹肌代谢能力,从而提高骨骼肌力量,进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营养干预联合抗阻运动可改善老年肌少症患者营养水平,并恢复其日常生活能力。但本次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1)本研究对象均为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样本来源较为单一,可能影响结果客观性。(2)本研究在测量人体组成基础上,还应将身体功能相关指标纳入分析,有助于显示营养干预与抗阻运动在临床实践中意义。故后续应积极开展本领域大样本、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并运用更为全面的结局指标开展深入研究。
-
表 1 超声检查结果比较(n)
Table 1. Comparison of ultrasound examination results (n)
组别 自然分娩
或引产后
的结果2D
超声2D超声联合
三维Omni
View技术单纯性唇裂 Ⅰ度 4 2 4 Ⅱ度 4 4 4 Ⅲ度 1 1 1 唇裂并上牙槽突裂 7 6 7 唇裂并不完全性腭裂 3 2 2 唇裂并完全性腭裂 47 34 42 唇腭裂合并其他系统畸形 4 4 4 表 2 胎儿唇腭裂的妊娠结局
Table 2. Pregnancy outcomes of fetal cleft lip and palate
序号 n 唇腭裂类型 合并其他系统畸形 妊娠结局 1 1 左侧唇腭裂 主动脉发育不良、双上腔静脉 终止妊娠 2 1 左侧唇腭裂 脑膜膨出、心脏外翻 终止妊娠 3 1 双侧唇腭裂 双侧脉络丛囊肿、左手拇指掌骨缺失 终止妊娠 4 1 右侧唇腭裂 右手重叠指、左手少指、左足并趾、小下颌、单心室、单心房、
双上腔静脉、肺动脉狭窄合并动脉导管缺如终止妊娠 5 9 单纯性唇裂 无 足月产 6 20 单纯性唇腭裂 无 终止妊娠 -
[1] 李胜利, 罗国阳. 胎儿畸形产前超声诊断学[M]. 第2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7: 721-763. [2] 孙会凤,向正兰. 三维超声对胎儿正常唇及唇裂的诊断评价并与传统二维超声诊断对照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5):219-222. doi: 10.19613/j.cnki.1671-3141.2019.95.145 [3] 王丽敏,郑丽,尚宁,等. 二维超声联合三维超声自由解剖成像新技术在评价胎儿腭裂中的应用价值[J]. 实用医学杂志,2020,36(14):1977-1982. [4] 卢瑾. 四维超声诊断中孕期胎儿唇腭裂的临床价值与探讨[J]. 中国农村卫生,2021,13(5):64-65. [5] 李泽红,黄晶,李玉凤,等. 2012~2016年山西省围产儿神经管畸形监测分析[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8,26(6):90-91,69. doi: 10.13404/j.cnki.cjbhh.2018.06.036 [6] 成晨,杨颖,王卫云,等. 142例胎儿唇腭裂的超声诊断与遗传因素分析[J]. 中国产前诊断杂志(电子版),2020,12(1):6-9. [7] 梁萍,陶宗欣,杨稀月,等. 三维超声自由解剖成像技术诊断孕早期胎儿腭裂的价值[J]. 广西医学,2013,42(12):1596-1598. [8] 曾惠舒,陈艳珊,黄晓虹,等. 二维联合三维超声在胎儿唇腭裂的应用价值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21(3):134-135. [9] 樊静蓉,张挺婷 杨芳洁. 四维超声诊断中孕期胎儿唇腭裂的价值分析[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2,44(2):123-125. [10] 王见容,王彬,多涛,等. 二维超声特殊切面联合三维超声自由解剖成像技术在胎儿唇腭中的应用[J]. 宁夏医学杂志,2022,44(2):123-125. [11] 林艺韵,王彦,陈艳珊,等. 评价三维超声自由解剖成像技术在诊断胎儿唇腭裂中的应用价值[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11):64-65. doi: 10.3969/j.issn.2096-3807.2021.11.031 [12] Lakshmy S R,Deepa S,Rose N,et al. First-trimester sonographic evaluation of palatine clefts: a novel diagnostic approach[J]. J Ultrasound Med,2017,36(7):1379-1414. [13] 姚彩,王继伟,刘燕娜. 自由解剖平面联合容积对比成像的概述及应用[J].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8,15(9):644-648. [14] 何光智,张辉,杨建恩,等. 三维超声自由解剖成像新技术在胎儿腭显示中的应用[J].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3,10(10):818-826. [15] 张彩艳. 四维彩色多普勒超声用于孕中期胎儿唇腭裂筛查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 黑龙江医学杂志,2022,46(14):1718-17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