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运动康复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脏纤维化及心功能的影响

吴长勇 王睿 保苏丽 李锐洁 孙煌 叶雨佳 徐菲 彭云珠

杨晶. 原发性鼻咽部结核1例报道[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6(04).
引用本文: 吴长勇, 王睿, 保苏丽, 李锐洁, 孙煌, 叶雨佳, 徐菲, 彭云珠. 运动康复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脏纤维化及心功能的影响[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4(10): 26-32.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1004
Changyong WU, Rui WANG, Suli BAO, Ruijie LI, Huang SUN, Yujia YE, Fei XU, Yunzhu PENG. Effects of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on Cardiac Fibrosis and Function in Ra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3, 44(10): 26-32.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1004
Citation: Changyong WU, Rui WANG, Suli BAO, Ruijie LI, Huang SUN, Yujia YE, Fei XU, Yunzhu PENG. Effects of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on Cardiac Fibrosis and Function in Ra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3, 44(10): 26-32.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1004

运动康复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脏纤维化及心功能的影响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100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2160439);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医科大学应用基础研究联合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2001AY070001-028);昆明医科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2022S055)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吴长勇(1996~),男,云南昭通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心脏康复研究工作

    王睿与吴长勇对本文有同等贡献

    彭云珠,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国家卫健委医疗质量管理研究专家智库专家,中华医学学会医学教育分会青年委员,云南省卫生科技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国云南省医师协会心脏重症分会副主任委员;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入选云岭名医、医学领军人才。擅长先心病和冠心病的介入诊治,在省内率先开展FFR、OCT、LAAC及TAVR等技术。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9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项目6项;以第一完成人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资源三等奖1项,应用新型专利2项;软著登记1项;所参与的课题获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通讯作者:

    彭云珠,E-mail:pengyunzhu0308@163.com

  • 中图分类号: R541.4

Effects of Exercise Rehabilitation on Cardiac Fibrosis and Function in Rats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

  • 摘要:   目的   探究运动康复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脏纤维化及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   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心肌梗死运动组(MI-E组)、心肌梗死不运动组(MI-Sed组)、假手术运动组(Sham-E组)、假手术不运动组(Sham-Sed组),每组5~7只。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制备心肌梗死模型,而假手术组只穿针不结扎。术后1周开始运动训练,包括适应性运动1周和正式运动4周,而不运动组全程不参加运动训练。运动结束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HE、Masson和Tunel染色,以及透射电镜检测。  结果   与Sham组比较,MI组左心室室壁变薄及收缩功能降低,以MI-Sed组明显(P < 0.05);而MI-E组与MI-Sed组比较,LVESD、LVEF和FS有所改善(P < 0.05);Sham-E组与Sham-Se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HE染色显示与Sham组比较,MI组心肌细胞呈现不同程度溶解,伴炎性细胞浸润,成纤维细胞增生,而MI-E组损伤较轻。Masson染色显示MI组较Sham组心肌细胞排列紊乱,心肌纤维化明显增加,而MI-E组与MI-Sed组、Sham-E组与Sham-Sed组相比较,胶原容积分数(CVF%)降低(P < 0.05)。Tunel染色显示MI组较Sham组心肌细胞凋亡数增多,而MI-E组与MI-Sed组、Sham-E组与Sham-Sed组相比较,心肌细胞凋亡指数降低(P < 0.05)。透射电镜显示MI组较Sham组心肌细胞及线粒体损伤严重,肌纤维疏松紊乱,而MI-E组较MI-Sed组心肌细胞损伤较轻,线粒体结构较完整,自噬小体形成较多。  结论   运动康复可减少MI大鼠的心肌细胞损伤和细胞凋亡,减少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肌纤维化及心功能;运动可适度诱导自噬水平发挥心脏保护作用。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是COPD患者病程变化中一个重要的临床分期,常以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为特征,是COPD患者肺功能进一步的恶化、生活质量降低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再入院是指前次住院诊疗结束,患者在出院后无法预测的再次入院,且患者再次入院的原因是相同或相关的疾病[2]。据研究表明,AECOPD患者30 d内的再入院率为24%,90 d内的再入院率为35.1%~43%[3],AECOPD患者发生再次入院的风险较高,且AECOPD患者再次入院对其生理、心理、生活质量等方面均产生消极影响,同时伴有严重的经济负担。目前关于AECOPD患者再入院的研究多为影响因素研究,患者年龄、文化水平、既往住院史、共病个数等因素均为AECOPD患者再入院的影响因素[4];但目前尚未形成完整、全面、通用的评估工具来预测AECOPD患者再次入院。故本研究采用病例回顾性研究方法,构建AECOPD患者再入院疾病风险预测模型,为早期识别并筛选AECOPD再入院高风险患者提供评估工具,为延长再入院间隔时间、降低AECOPD患者致死率及致残率、医护人员调整高风险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提供参考依据。

    选取云南省某三甲医院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日诊断为AECOPD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41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取其中307例(70%)患者作为建模组,根据患者是否再入院分为再入院组102例和非再入院组205例,剩余的107例(30%)患者作为验证组。

    纳入标准[5-6]:(1)首要诊断为AECOPD;(2)住院时间 > = 24 h;(3)经住院治疗后好转出院。排除标准:(1)患者再次入院的原因不是COPD或AECOPD;(2)患者病历资料记录不完全;(3)患者因病情严重而死亡或未愈且自动退院;(4)患者在住院期间合并严重并发症,并转科治疗;(5)患者再次入院的地点不是首次入院的医院。

    本研究共纳入414例研究对象,其中再入院患者有139例,非再入院患者有275例,其再入院率为33.6%。男性患者351例(84.8%),女性患者63例(15.2%);平均年龄为(68.52±9.344)岁;首次平均住院时长为(10.12±3.601)d;平均COPD病程为(9.63±9.132)a;体重指数平均值为(22.06±4.043);文化程度多为小学110例(26.6%)及初中130例(31.8%);其中吸烟史有285例(68.8%)。

    1.2.1   病例资料调查表

    通过文献查阅初步制定病例资料调查表,在与3名呼吸内科的副主任医师及5名从事10 a以上呼吸内科临床护理工作主管及以上的护士共同进行专家小组会议对初步制定的病例资料调查表的可行性及科学性进行充分讨论,最终确定其内容包括:(1)社会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COPD病程、是否为少数民族、BMI、吸烟史、饮酒史、粉尘接触史、体力劳动史,首次住院时间等;(2)患者入院时的观察指标:入院时未吸氧下的氧饱和度、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氧合指数等;(3)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痰培养是否伴真菌感染、凝血功能等;(4)治疗因素:鼻导管吸氧浓度、是否使用无创机械通气、是否使用雾化激素药物及种类数、是否使用抗生素及种类数、是否使用面罩给氧等;(5)患者既往病史: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支气管扩张等合并症,是否并发呼吸衰竭、肺心病等;(6)肺功能检查结果:FEV1预计值、FEV1/FVC预计值、FEF25预计值、FEF50预计值、FEF75预计值、MMEF75/25预计值、FEV1实测值、FEV1/FVC实测值、FEF25实测值、FEF50实测值、FEF75实测值、MMEF75/25实测值等。

    1.2.2   资料收集方法与质量控制

    利用医院的电子病例系统,根据前期设计好的病例资料调查表进行数据的收集,由2名研究者进行数据的收集,收集过程中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病例数据收集完成后进行数据的核对与录入,最后用SPSS26.0版本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采用 SPSS26.0 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用均数±标准差( $ \bar x \pm s $)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median 和 IQR)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如果服从正态分布采用 t 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 Mann-Whitney U 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二元Logistic回归构建疾病风险预测模型,以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来判断模型的预测效能。

    将307例AECOPD患者分为再入院组(n = 102)和非再入院组(n = 205 )进行单因素分析;其中年龄、文化程度、FEV1/FVC预计值、雾化吸入激素种类、戒烟时长、鼻导管吸入氧气浓度、COPD病程、并发症个数、入院时二氧化碳分压、FEF25预计值、FEF75预计值、FEV1实际值、FEV1/FVC实际值、FEF25实际值、FEF50实际值、MMEF75/25实际值、是否体力劳动、是否鼻导管吸氧、是否伴有呼吸衰竭、是否并发肺心病共20个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 表1

    表  1  AECOPD患者再入院单因素分析( $ \bar x \pm s $)
    Table  1.  Single Factor analysis of patient readmission in AECOPD ( $ \bar x \pm s $)
    变量 均数 ± 标准差
    χ2/t P 变量 分组 再入院组
    n = 102)
    非再入院组
    n = 205)
    χ2/t P
    年龄(岁) 68.48 ± 9.553 2.877 0.004* 体力劳动 24 78 5.314 0.021*
    FEV1/FVC
    预计值(%)
    75.45 ± 5.00 −2.227 0.027* 75 130
    吸入雾化
    激素种类(种)
    1.07 ± 0.54 −2.909 0.004* 鼻导管吸氧 82 20 11.17 0.001*
    戒烟时长(a) 1.42 ± 5.044 9406 0.025* 126 79
    鼻导管吸入
    氧浓度(L/min)
    1.66 ± 1.251 8232.5 0.001* 呼吸衰竭 61 41 13.618 < 0.001 *
    COPD病程(a) 9.50 ± 8.66 7950 0.001* 77 128
    并发症个数(个) 1.18 ± 1.061 8526 0.006* 肺心病 37 65 6.105 0.013*
    入院时二氧化碳
    分压(mmHg)
    41.34 ± 19.94 8807 0.024* 47 158
    FEF25预计值(L/min) 5.81 ± 1.81 13383.5 < 0.001 * 文化程度 文盲 13 27 17.37 0.002*
    FEF75预计值(L/min) 1.73 ± 1.83 7716 < 0.001 * 小学 16 67
    FEV1实际值(L/min) 1.38 ± 0.64 13146 < 0.001 * 初中 39 53
    FEV1/FVC实际值(%) 52.9 ± 21.2 12051 0.029* 高中 10 32
    FEF25实际值(L/min) 1.79 ± 1.55 14665 < 0.001 * 大专及以上 24 26
    FEF50实际值(L/min) 0.82 ± 0.62 12796 0.001*
    MMEF75/25实际值(L/min) 0.63 ± 0.57 13498 < 0.001 *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在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前将上述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进行多重共线性的检验,根据Kleinbaum DG的容忍值 < 0.10,方差膨胀因子 > 10.0 即达到“多重共线性”的标准 [7],纳入的各变量间均没有多重共线性。将上述单因素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的20个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中,采用逐步向前法,以α为0.05,α为0.05进行回归分析,其结果表明年龄、雾化吸入激素种类、FEF75预计值、FEV1实际值、是否伴有呼吸衰竭为AECOPD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的独立影响因素,见表2

    表  2  AECOPD患者再入院Logistic回归分析
    Table  2.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patient readmissions in AECOPD
    变量 B值 标准误 Wald χ2 P OR 95% CI
    常数 3.361 1.325 6.434 0.011* 28.83
    年龄 −0.043 0.016 6.721 0.01* 0.958 0.928~0.99
    吸入雾化激素种类 0.638 0.282 5.111 0.024* 1.893 1.089~3.291
    FEF75预计值 −0.539 0.116 21.439 < 0.001 * 0.583 0.464~0.733
    FEV1实际值 0.666 0.267 6.229 0.013* 1.947 1.154~3.285
    是否伴有呼吸衰竭 −0.691 0.294 5.519 0.019* 0.501 0.282~0.892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根据预测模型公式制订AECOPD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风险预测模型:P = 1/{1 + exp[−(3.361 + (−0.043)×年龄 + 0.638×吸入雾化激素种类 + (−0.539)×FEF75预计值 + 0.666 ×FEV1实际值 + (−0.691)×呼吸衰竭)]},其中伴有呼吸衰竭赋值为0,不伴呼吸衰竭赋值为1。采用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下面积(AUC)来衡量模型的区分度,以约登指数最大值判断模型的最佳临界值。本模型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777,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98和0.549,见图1

    图  1  预测模型在建模组中的ROC曲线
    Figure  1.  Predict the ROC curve of the model in the modeling group

    将剩余的10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模型进行验证。其中男性患者87例 (81.3% ), 女性患者20例 (18.7% );平均年龄(68.64±8.758)岁。 实际发生再入院的有37例,发生率为34.6%。验证组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下面积(AUC)为0.821,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57和0.7,见图2

    图  2  预测模型在验证组中的ROC曲线
    Figure  2.  Predict the ROC curve of the model in the validation group

    本研究结果显示,AECOPD患者再入院率为33.6%,而美国、台湾和澳大利亚的研究表明COPD患者30d内的再入院率分别为7%、16.7%和25%[8-10],在英国COPD再入院率为32.2%[11],各地区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目前关于AECOPD患者再入院的研究较少。据国内学者张瑞等[12]研究表明,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再入院率为21.5%,与本研究结果存在差异,这可能与纳入研究人群有关,本研究纳入的人群为AECOPD患者,而其再入院的原因是COPD或AECOPD;AECOPD患者的肺功能损害较为严重且常伴有细菌及病毒的感染,可能增加了其发生再次入院的风险[13]。AECOPD患者经治疗好转出院后,咳嗽、咳痰症状有明显缓解,但肺功能已出现不可逆进行性下降,是AECOP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故减少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的发生是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识别并预防AECOPD的发生,对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缓解患者痛苦、减少家庭社会负担、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4]

    3.2.1   高龄易引发AECOPD患者发生再入院

    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年龄越大,其再次入院的风险越高。据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机体功能的降低、免疫防御机制的衰弱、咳嗽反射能力减弱、多种慢病共存等原因导致老年人成为非计划性再入院的高危人群[15-16];且此类患者患病时间较长,病情迁延反复,易造成患者心理负担,不利于疾病的预后。COPD常见患病人群多为老年人,但由于现代年轻人生活方式的转变、居住环境的改变等原因,患病人群逐渐趋于年轻化;在关注老年慢病共病问题的同时也应积极预防慢病年轻化的趋势。

    3.2.2   首次住院时使用激素类药物雾化吸入可有效降低AECOPD患者再入院的发生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在COPD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应根据COPD急性加重异质性,选择糖皮质激素给药途径、剂量和疗程[17]。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会对患者产生诸多不良反应,例如高血压、消化性溃疡、机会性感染、激素停用后的反跳现象等,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与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在改善患者肺功能等方面效果相当,且具有副作用小、安全性强、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18],因此,激素类药物雾化吸入是COPD治疗过程中常见的治疗方法。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可改善小气道的痉挛状态,降低气道阻力,改善呼吸功能[19]。临床上首选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异丙托溴铵等支气管舒张剂缓解气流受限的症状[20],据研究表明布地奈德混悬液其抗感染效力是丙酸倍氯米松的2倍,据有显著的局部抗感染效果[21]

    3.2.3   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易发生再次入院

    本研究结果显示,AE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发生再入院的风险较不合并呼吸衰竭的要高。据研究表明,约20%的COPD患者由于呼吸肌功能受损和呼吸中枢调控能力异常,而存在或可能进展为Ⅱ型呼吸衰竭[22],而无创通气治疗被认为是有效降低合并呼吸衰竭的COPD患者死亡率的治疗措施之一[23-24],在COPD患者入院时应尽快进行血气分析,以筛查患者是否合并呼吸衰竭,确诊后应尽早进行无创通气等治疗手段的早期干预,以提高COPD急性加重期的存活率,防止肺功能的恶化,减少患者再次入院的发生[25-26]。而家庭无创通气治疗对于伴有持续性高碳酸血症的患者来说,可以有效的降低其死亡率和再入院率[26]。这提示护理人员对COPD患者健康教育内容应包括家庭无创通气治疗的重要性,且如何对呼吸衰竭等并发症进行早期识别,并告知患者定期随访,及早就医的重要性。

    3.2.4   肺功能对AECOPD患者发生再入院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FEF75预计值越高、FEV1实际值越小,AECOPD患者发生再入院的风险越大。肺功能检查是疾病诊断、气流受限程度、治疗效果判断、疾病预后及防控管理的关键指标[27]。AECOPD患者由于病情的加重其肺功能大部分已经达到中重度损害,进而导致其住院频率及死亡风险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应根据GOLD2020指南[28]的推荐在有症状和(或)有危险因素的人群中早期开展肺功能检查。FEV1实际值越小提示肺功能受损越严重,FEF75预计值越大提示小气道阻塞程度越大,气流受限越严重;均表明肺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同时增加患者再入院的风险。据国外研究表明,慢阻肺患者每日监测呼气峰值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PEF)有助于早期识别慢阻肺急性加重的发生[29]。可将PEF监测纳入慢阻肺患者的居家管理中,来早期识别急性加重期的发生,阻止肺功能的恶化。

    从模型的区分度来看,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下面积(AUC)作为一种评估模型优劣的指标,其值在0.7~0.9,表示预测效能中等[30],该模型内部验证的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777,特异度为54.9%,灵敏度为89.8%,表明该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能有效区分发生再入院的高风险人群和低风险人群。将本预测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显示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下面积为 0.821,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70%。本研究所构建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可为再入院风险评估与临床防治工作提供评估工具。由于 C 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家庭无创呼吸机的使用等因素非调查医院常规检查项目,故本研究可能导致影响因子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和完善。

    本研究发现,年龄、雾化吸入激素种类、FEF75预计值、FEV1实际值、合并呼吸衰竭等因素,可增加AECOPD患者再入院的风险。 本研究所构建的AECOPD患者再入院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为早期识别并筛选高风险患者提供了评估工具,并为医护人员调整高风险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提供了参考依据,为减少患者再次入院、提高生存质量、加强COPD的防治及节省护理资源提供指导性意见。

  • 图  1  心脏组织HE染色(×400)

    A:MI-E组;B:MI-Sed组;C:Sham-E组;D:Sham-Sed组。                            

    Figure  1.  HE staining of heart tissue (×400)

    图  2  心脏组织Masson染色(×400)和CVF%

    A:MI-E组;B:MI-Sed组;C:Sham-E组;D:Sham-Sed组。与MI-E组比较,*P < 0.05;与MI-Sed组比较,#P < 0.05;与Sham-E组比较,+P < 0.05。

    Figure  2.  Masson staining of heart tissue(×400)and CVF%

    图  3  心脏组织Tunel染色(×400)

    A:MI-E组;B:MI-Sed组;C:Sham-E组;D:Sham-Sed组。

    Figure  3.  Tunel staining of heart tissue (×400)

    图  4  心脏组织透射电镜检测

    a:MI组;b:Sham组,a~b为2 μm电镜图。A:MI-E组;B:MI-Sed组;C:Sham-E组;D:Sham-Sed组。A~D为1 μm电镜图。红色箭头表示自噬小体。

    Figure  4.  Transmission election microscope detection of heart tissue

    表  1  4组大鼠超声心动图指标($ \bar x \pm s $

    Table  1.   Parameters of echocardiography in four groups of rats ($ \bar x \pm s $

    指标MI-E组(n = 6)MI-Sed组(n = 7)Sham-E组(n = 6)Sham-Sed组(n = 5)FP
    AWTd (mm) 1.48 ± 0.30 1.23 ± 0.15 2.05 ± 0.34*# 1.82 ± 0.26*# 11.613 < 0.001a
    AWTs (mm) 1.94 ± 0.30 1.57 ± 0.19 2.64 ± 0.49*# 2.46 ± 0.25*# 14.398 < 0.001a
    PWTd (mm) 2.16 ± 0.24 1.87 ± 0.27 2.51 ± 0.51# 2.37 ± 0.25# 4.256 0.018a
    PWTs (mm) 3.02 ± 0.52 2.55 ± 0.34 3.38 ± 0.56# 3.29 ± 0.11# 4.865 0.011a
    LVEDD (mm) 6.55 ± 0.84 6.88 ± 0.95 6.02 ± 0.31# 5.85 ± 0.53# 2.574 0.083
    LVESD (mm) 4.53 ± 0.67 5.52 ± 0.51* 3.50 ± 0.60*# 3.42 ± 0.24*# 14.726 < 0.001a
    LVEF (%) 58.99 ± 7.60 45.55 ± 3.41* 70.96 ± 7.54*# 70.17 ± 7.08*# 21.368 < 0.001a
    FS 30.82 ± 6.60 20.00 ± 2.52* 42.10 ± 8.10*# 41.12 ± 6.84*# 17.583 < 0.001a
      组间比较,aP < 0.05;与MI-E组比较,*P < 0.05;与MI-Sed组比较,#P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2  4组大鼠细胞凋亡指数[($ \bar x \pm s $),%]

    Table  2.   Apoptosis index in four groups of rats [($ \bar x \pm s $),%]

    组别n细胞凋亡指数
    MI-E组 6 14.00 ± 1.98
    MI-Sed组 7 29.85 ± 4.47*
    Sham-E组 6 1.89 ± 0.14*#
    Sham-Sed组 5 4.82 ± 2.07*#+
    F 41.39
    P < 0.001a
      组间比较,aP < 0.05;与MI-E组比较,*P < 0.05;与MI-Sed组比较,#P < 0.05;与Sham-E组比较,+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1] Virani S S,Alonso A,Benjamin E J,et al.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20 update: 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 Circulation,2020,141(9):e139-e596.
    [2]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编写组.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概要[J]. 中国循环杂志,2022,37(6):553-578.
    [3] 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居家康复专家共识编写组. 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居家康复专家共识[J]. 中国循环杂志,2022,37(2):108-121.
    [4] Thomas R J,Beatty A L,Beckie T M,et al. Home-based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ardiovascular and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nd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J]. Circulation,2019,140(1):e69-e89.
    [5] Li H,Qin S,Liang Q,et al. Exercise training enhances myocardial mitophagy and improves cardiac function via Irisin/FNDC5-PINK1/Parkin pathway in MI mice[J]. Biomedicines,2021,9(6):701. doi: 10.3390/biomedicines9060701
    [6] Dikic I and Elazar Z. Mechanism and medical implications of mammalian autophagy[J]. Nat Rev Mol Cell Biol,2018,19(6):349-364. doi: 10.1038/s41580-018-0003-4
    [7] Zacchigna S,Paldino A,Falcão-Pires I,et al. Towards standardization of echocardiography for the evaluation of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in adult rodents: A position paper of the ESC working group on myocardial function[J]. Cardiovasc Res,2021,117(1):43-59. doi: 10.1093/cvr/cvaa110
    [8] Hong G,Rui G,Zhang D,et al. A smartphone-assisted pressure-measuring-based diagnosis system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diagnosis[J]. Int J Nanomedicine,2019,14:2451-2464. doi: 10.2147/IJN.S197541
    [9] Lai C C,Tang C Y,Fu S K,et al. Effects of swimming training on myocardial protection in rats[J]. Biomed Rep,2022,16(3):19. doi: 10.3892/br.2022.1502
    [10] Xiao L,He H,Ma L,et al. Effects of miR-29a and miR-101a expression on myocardial interstitial collagen generation after aerobic exercise in myocardial-infarcted rats[J]. Arch Med Res,2017,48(1):27-34. doi: 10.1016/j.arcmed.2017.01.006
    [11] Liang Q,Cai M,Zhang J,et al. Role of muscle-specific histone methyltransferase (Smyd1) in exercise-induced cardioprotection against pathological remodeling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J]. Int J Mol Sci,2020,21(19):7010. doi: 10.3390/ijms21197010
    [12] Lee Y,Kang E B,Kwon I,et al. Cardiac kinetophagy coincides with activation of anabolic signaling[J]. Med Sci Sports Exerc,2016,48(2):219-226. doi: 10.1249/MSS.0000000000000774
    [13] Dai M,Hillmeister P. Exercise-mediated autophagy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J]. Acta Physiol (Oxf),2022,236(3):e13890. doi: 10.1111/apha.13890
    [14] Li J Y,Pan S S,Wang J Y,et al. Changes in autophagy levels in rat myocardium during exercise preconditioning-initiated cardioprotective effects[J]. Int Heart J,2019,60(2):419-428. doi: 10.1536/ihj.18-310
    [15] Cho J M,Park S K,Ghosh R,et al. Late-in-life treadmill training rejuvenates autophagy,protein aggregate clearance,and function in mouse hearts[J]. Aging Cell,2021,20(10):e13467. doi: 10.1111/acel.13467
    [16] Jiang L,Shen X,Dun Y,et al. Exercise combined with trimetazidine improves anti-fatal stress capacity through enhancing autophagy and heat shock protein 70 of myocardium in mice[J]. Int J Med Sci,2021,18(7):1680-1686. doi: 10.7150/ijms.53899
  • [1] 梁晨晨, 高建鹏.  MSCs通过调控AMPK/mTOR促进自噬改善NASH肝损伤,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728
    [2] 陈诗, 付什, 谭智勇, 王剑松, 王海峰.  自噬在膀胱癌发展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503
    [3] 刘聪, 吴贵帅, 普瑞, 李树德, 陶建平, 张忍发.  EGCG通过抑制TGF-β1/Smads信号通路改善高脂高糖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心肌纤维化,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506
    [4] 刘永骏, 王颖, 杨眉, 殷娥高, 李婷, 董昭兴.  氢气水调控自噬对百草枯中毒大鼠肺纤维化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918
    [5] 曹宇霆, 王启贤, 杨萍.  体外心脏震波治疗心肌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6] 张汝强, 马元平, 吕品轶, 刘萍, 王芳.  云南高原地区汉族人群心肌梗死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7] 吴剑.  前降支结扎构建滇南小耳猪心梗诱导的缺血性心肌病模型,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8] 李强.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9] ShaikhRezwanhussian.  延迟增强MRI在慢性心肌梗死中的作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0] 刘丽丽.  染色体9p2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冠心病/心肌梗死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1] 陈剑.  急性前壁心肌梗塞猪模型左室壁三维运动的相关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2] 李福萍.  瑞替普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3] 白向锋.  脑钠素(BNP)评价左心室重建术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4] 陈利华.  碎裂QRS波与心肌梗死研究现状和进展,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5] 张平.  TGF-β1、CTGF对慢性心衰心肌纤维化进展的临床意义,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6] 陈晓光.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功能及梗死面积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7] 陈晓光.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功能及梗死面积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8] 孙海梅.  缺血后处理对猪非梗死区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9] 黄宁玉.  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应用于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治疗的重要性,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 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31例危险因素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期刊类型引用(11)

    1. 王芳,马欢欢,俞建红,周俐慧. 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常规药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痰浊壅肺证的疗效观察及对肺功能、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5(01): 86-89 . 百度学术
    2. 张萱,观云,段明明,张娜娜,施保柱. 芩桑清热化痰汤治疗痰热郁肺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效果. 临床误诊误治. 2025(01): 91-95 . 百度学术
    3. 马玲,王志贤,罗兵. HALP指数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出院后30 d内非计划再入院的预测价值.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4(02): 20-23 . 百度学术
    4. 潘小丹,林月华,黄玉龙,范良,郑靓,林承霞,潘燕蝶,张美萃,符秀曼. 雷火灸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观察及对外周血Th17/Treg免疫平衡的影响. 上海针灸杂志. 2024(04): 374-380 . 百度学术
    5. 陈清清,谢菊艳,黄赣英.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出院30天内再入院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健康研究. 2024(04): 446-451 . 百度学术
    6. 杨雪妮. 急诊目标策略下针对性护理对急诊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中华养生保健. 2024(17): 113-116 . 百度学术
    7. 张昊,米婷,范亚莉,李效清,李青青,许鹏. AECOPD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CD64、TLR2与出院后再次发作的关系.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16): 2696-2700 . 百度学术
    8. 胡灏,方正,邓兵,彭俊男,兰艺,王静. 外周血人类软骨糖蛋白39联合嗜酸性粒细胞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再入院风险预评估作用分析. 临床军医杂志. 2023(01): 23-26 . 百度学术
    9. 高冬丽,李君霞,陈爽,杨海鹏. 基于肺功能、炎性因子水平变化评价复方异丙托溴铵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治疗中的效果.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23(03): 294-296 . 百度学术
    10. 於建平,李国平,陈凯,沈佳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D36 mRNA、血清ApoE水平对急性加重期发生的预测价值.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09): 816-819+824 . 百度学术
    11. 刘晓玲,赵华,鲁闻燕,章丹,张雪梦,黄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30天再入院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中华急危重症护理杂志. 2023(12): 1142-1146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5)

  • 加载中
图(4) / 表(2)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341
  • HTML全文浏览量:  1183
  • PDF下载量:  59
  • 被引次数: 16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05-04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9-11
  • 刊出日期:  2023-10-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