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小凹蛋白-1(CAV1)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生存预后的影响

刘一笑 受梦媛 张莹 张荣强 孙娜

他林昆, 黄燕玲, 陆永萍. 超声评分法联合增强型血流显示技术在凶险型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中的应用[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0, 41(11): 119-123.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01112
引用本文: 刘一笑, 受梦媛, 张莹, 张荣强, 孙娜. 小凹蛋白-1(CAV1)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生存预后的影响[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4(11): 47-55.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1107
Lin-kun TA, Yan-ling HUANG, Yong-ping LU. Application of Ultrasonographic Scoring Combined with Enhanced Blood Flow Display Technique in Dangerous Placenta Previa with Placental Implantation[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0, 41(11): 119-123.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01112
Citation: Yixiao LIU, Mengyuan SHOU, Ying ZHANG, Rongqiang ZHANG, Na SUN. Expression of CAV1 in Tumor Tissues and Its Effect on Survival Prognosis of Patients[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3, 44(11): 47-55.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1107

小凹蛋白-1(CAV1)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生存预后的影响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1107
基金项目: 咸阳市科学技术社会发展项目(2021ZDYF-SF-0017);陕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303-1730103226);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校级特色学科(2022XKZC04)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刘一笑(1999~),男,陕西咸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慢病防治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

    张荣强,E-mail:zhangrqxianyang@163.com

    孙娜,E-mail:283529713@qq.com

  • 中图分类号: R730.7

Expression of CAV1 in Tumor Tissues and Its Effect on Survival Prognosis of Patients

  • 摘要:   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小凹蛋白-1(CAV1)在多种肿瘤中的表达与预后意义及其免疫浸润的相关性,阐明其对肿瘤预后的评估价值。   方法  基于TCGA和GTEx数据库分析CAV1基因在不同肿瘤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通过CPTAC数据库分析CAV1基因在不同肿瘤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水平,单因素COX回归分析CAV1表达与肿瘤患者生存预后之间的相关性,HPA数据库分析CAV1表达的肿瘤免疫组化水平,Spearman相关性分析肿瘤与免疫浸润细胞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和Nomogram列线图建立BLCA、LGG和HNSC预测评分模型。   结果   CAV1基因在26种肿瘤组织中mRNA异常表达(P < 0.05),CAV1的高表达对膀胱尿路上皮癌(BLCA)、脑低级别胶质癌(LGG)和头颈鳞状细胞癌(HNSC)3种肿瘤患者总生存期产生不良影响,并且在BLCA、LGG和HNSC中与多种肿瘤免疫浸润细胞密切相关。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CAV1(HR = 1.489,P = 0.0078)和年龄(HR = 1.424,P = 0.0022)是BLCA患者总生存期的危险因素,CAV1(HR = 2.432,P = 0.0006)与WHO grade(HR = 3.023,P = 0.0004)是LGG患者总生存期的危险因素,CAV1(HR = 1.432,P = 0.0085)与临床病理分型(HR = 1.806,P = 0.0006)是HNSC患者总生存期的危险因素。   结论   CAV1基因的表达及调节与BLCA、LGG和HNSC的发生发展、患者的预后、肿瘤免疫有一定的相关性,可能成为改善BLCA、LGG与HNSC患者预后的潜在标志。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临床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1],WHO2017年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全球约有COPD患者3.84亿例,每年317万例患者死于COPD。全球慢阻肺患者死亡人数中中国占1/3[2]。据世界卫生组织[3-5]预测,到 2030 年,将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常见死因并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肺康复(pulmonary rehabilitation,PR)已成为COPD患者非药物治疗的基本组成部分,被公认为是改善运动表现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状态的最可靠方法[6-7]。数字化可穿戴设备是肺病学PR的未来[8],可穿戴设备系统[9-10]能为心肺疾病患者提供心肺功能评测、康复训练指导和康复效果定量评估的实时分析系统。通过感知设备、物联网、数据可视化、大数据分析、系统辨识等技术,实现患者心肺康复训练过程中的关键心肺生理参数指标的实时监测、风险预警、效果评价、个体化纵向对比等功能,为心肺康复训练提供量化分析工具和客观指标。鉴于可穿戴设备目前没有统一的用法。本研究建立了基于可穿戴设备的PR研究模式,并应用于COPD患者中,旨在为COPD患者的PR提供更多依据。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研究,以连续入组的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先入组34例为对照组,后入组34例试验组,共68例。本研究经海南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及患者与家属书面知情同意。

    纳入标准:(1)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阻肺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慢阻肺工作委员会制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21 年修订版)诊断标准[11],肺功能检查证实为COPD;(2)具备康复条件。

    排除标准:(1)拒绝参与登记调查者;(2)有哮喘、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其他合并肺部疾病患者。

    所有患者均在接受抗感染、平喘治疗基础上,由科室康复治疗师或专科护士依据《慢性呼吸疾病肺康复护理专家共识》进行治疗护理[12],给予常规PR训练,主要包括戒烟指导、用药指导、饮食指导、症状护理、心理护理、康复训练指导及自我监测指导等。

    1.2.1   试验组干预方法

    (1)成立肺康复小组并培训:按照多学科的模式构建基于可穿戴设备的PR训练小组,该小组由护士长任组长兼心理指导,成员包括科室主任负责康复方案设计;1名呼吸内科主治医生,负责患者的治疗;1名康复治疗师和3名护士负责实施康复计划。康复小组在实施研究前统一标准,制定实施细则、规范,经考核合格后开展工作。(2)制定基于可穿戴设备的肺康复训练方案:住院期间患者穿上可穿戴设备,在康复治疗师或专科护士指导下,利用可穿戴设备进行呼吸模式训练2次,每次15 min,李氏辅助呼吸操训练2次,每次10 min,同时指导患者在利用可穿戴设备的条件下根据个人喜好进行其他的运动康复训练如功率自行车、背肌训练器、扩胸训练、踏阶器等运动,每天2次,每次20 min,交代出院后继续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和运动康复,每周3~5次,每次20~60 min有氧训练;抗阻力训练每周2~3次,每次2~3组,每组重复8~12次;出院后持续锻炼 8 周,于出院后第1、4周电话随访,第8周门诊复查。将心率储备(heart rate reserve,HRR)用于计算肺康复患者的运动强度,基于可穿戴设备的肺康复训练方案具体操作如下:采用由北京海思瑞格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心肺康复系统,该系统能为心肺疾病患者提供心肺功能评测、康复训练指导和康复效果定量评估。其中运动训练内容包括呼吸模式训练、李式辅助呼吸操训练、功率自行车、背肌训练器、扩胸训练、踏阶器等。呼吸模式训练:分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训练,可采用可穿戴设备的呼吸模式重建功能。首先让患者以平时的呼吸节律平静呼吸2次,可穿戴设备的平板端会显示患者的呼气吸气时间、吸呼比、呼吸频率等,随后康复治疗师会根据患者呼吸动作及呼吸显示数值设定患者的呼吸目标值即设定专家模式,进而指导患者掌握腹式呼吸缩唇呼吸要点、练习呼吸模式、延长呼气时间、提高呼吸效率,见图1。李式辅助呼吸操训练,该视频已申请著作权,这套动作共12节,每节都有各自不同的目的和独特作用,内容分别为预备动作、打哈欠松喉咙、头颈热身伸展肩部热身伸展、平静呼吸,沉肩曲臂、左右拉肘压肩、胸部震荡拉伸、胸部扩展旋转、单腿交替抬高、背手原地走步、放松收势,总时长约10 min。目的是放松胸廓,强化肌肉,体察呼吸。呼吸操视频可在体感仪上播放,同时可以感应患者动作,提示并纠正不到位动作,达到标准化练习的效果,见图2

    图  1  交互式呼吸模式重建
    Figure  1.  Interactive respiration pattern reconstruction
    图  2  呼吸操
    Figure  2.  Breathing exercises

    其他运动训练包括由科室提供的功率自行车、背肌训练器、扩胸训练、踏阶器的使用。可穿戴设备能监测患者运动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并进行预警,留下训练数据,达到安全训练的目的。(3)随访:研究者于患者出院后1、4周进行电话随访,主要对患者的居家用药、训练方案进行指导,纠正其错误观念,并根据患者躯体功能逐渐增加运动强度;询问患者执行过程中的困难并解答其疑虑,增强患者的依从性。

    1.2.2   对照组干预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肺康复训练方案,并于出院后第1、4周进行随访,询问患者近况并给予解答。

    (1)肺功能检查:采用简易肺功能测试设备采集第一秒呼出的气量的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一秒率(FEV1/FVC)和FEV1%预计值,以FEV1%预计值确定患者肺功能分级[13],即:I级,≥ 80%;II级,50%~70%;III级,30%~50%;IV级, < 30%。(2)6 min步行试验(6-minute walk test,6WMT)[14]:采集患者六分钟步行试验步行距离,试验前后血氧饱和度(SpO2)、血压(BP)、心率(HP)、呼吸频率(RR)、呼吸困难程度(modified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mMRC)、不良事件情况。(3)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量表[15]:该量表由Florence Mahoney和Dorothy Barthel设计并应用于临床,是国际康复医学界常用评定方法,包括10项内容,每个项目根据是否需要帮助及其帮助程度分为0、5、10、15四个等级,总分100分,60分以上生活基本自理;60~40分生活需要帮助;40~20分者生活依赖明显;20分以下生活完全依赖。(4)改良英国医学研究学会呼吸困难指数(mMRC)[16]:分5个级别评估呼吸困难严重程度,依次为无感觉、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呼吸困难。

    本研究由不参与干预研究的2名护士进行数据收集。研究开始前,先对其进行统一的培训并进行考核。培训内容包括量表测评、资料收集以及指导术语。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出院后8周ADL评分、mMRC评分、6WMT步行距离及生命体征情况,所有数据当时收回。

    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双人数据录入,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性分布的计量资料用$ \bar x \pm s $表示,组内比较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性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用卡方检验。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全程参与康复干预的68名患者的数据进行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在性别、年龄、学历、医保支付方式、身体质量指数、基础生命体征、肺功能分级、吸烟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  1  干预前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n(%)/$ \bar x \pm s $]
    Table  1.  Comparison of patients’ basic data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n(%)/$ \bar x \pm s $]
    项目试验组(n = 34)对照组(n = 34)t/X2/ZP
    年龄(岁)60.32 ± 10.1164.41 ± 11.92−1.5250.132
    BMI(kg/m219.66 ± 1.8619.71 ± 2.51−0.1000.920
    SpO2(%)92.35 ± 3.9891.71 ± 4.050.6600.510
    收缩压(mmHg)124.06 ± 12.5127.38 ± 18.42−0.8700.390
    舒张压(mmHg)71.21 ± 10.40755.15 ± 10.44−1.5600.120
    心率(次/min)86.21 ± 9.9290.71 ± 12.79−1.6200.110
    脉搏(次/min)22.82 ± 5.2122.71 ± 4.490.1000.920
    性别
     男27(79.41)22(64.71)1.8260.177
     女7(20.59)12(35.29)
    医疗保险
     有25(73.53)24(70.59)0.0730.787
     无9(26.47)10(29.41)
    学历
     文盲1(2.94)1(2.94)0.8100.847
     小学4(11.76)2(5.88)
     中学16(47.06)16(47.06)
     大学13(38.24)15(44.12)
    肺功能分级
     I级7(20.59)9(26.47)0.3300.850
     II级16(47.06)15(44.12)
     III级11(32.35)10(29.41)
    吸烟史
     有21(61.76)19(55.88)0.2430.620
     否13(38.24)15(44.12)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2.2.1   干预前后2组患者肺功能比较

    干预前后FEV1和FEV1/FV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  2  干预前后2组患者肺功能比较($ \bar x \pm s $
    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lung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bar x \pm s $
    项目试验组对照组tP
    FEV1(L)
     干预前1.18 ± 0.461.24 ± 0.57−0.4900.630
     干预后1.17 ± 0.391.18 ± 0.54−0.0690.945
     后-前−0.01 ± 0.25−0.62 ± 0.18
     t−0.190−2.034
     P0.8510.050
    FEV1/FVC(%)
     干预前0.61 ± 0.160.57 ± 0.190.8400.410
     干预后0.63 ± 0.130.58 ± 0.181.1200.267
     后-前0.02 ± 0.080.01 ± 0.04
     t1.1461.281
     P0.2600.209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2.2.2   康复干预前后2组患者6MWT数据比较

    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在6MWT距离、RR、HR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干预前后试验组自身比较,发现6MWT距离、RR、HR、Sp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前后对照组自身比较发现,6MWT距离、SpO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表  3  康复干预前后2组患者6MWT数据比较($ \bar x \pm s $
    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6MWT distance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bar x \pm s $
    项目试验组对照组tP
    6MWT(m)
     干预前 379.43 ± 143.95 356 ± 116.17 0.740 0.462
     干预后 443.47 ± 97.04 389.65 ± 115.64 2.079 0.042*
     后-前 64.00 ± 57.51 −33.65 ± 63.95
     t −6.488 −3.068
     P < 0.001* 0.004*
    SpO2(%)
     干预前 92.35 ± 3.98 91.71 ± 4.05 0.664 0.509
     干预后 93.35 ± 2.74 92.47 ± 3.36 1.187 0.240
     后-前 1.00 ± 2.17 0.77 ± 1.63
     t 2.682 2.729
     P 0.011* 0.01*
    PR(次/min)
     干预前 86.21 ± 9.92 90.94 ± 13.15 −1.620 0.110
     干预后 81.5 ± 99.12 91.35 ± 12.72 −3.670 0.001*
     后-前 −4.71 ± 8.47 0.41 ± 4.24
     t −3.241 0.567
     P 0.003* 0.575
    RR(次/min)
     干预前 22.82 ± 5.21 22.71 ± 4.49 0.100 0.921
     干预后 19.65 ± 3.87 22.56 ± 3.64 −3.198 0.002*
     后-前 −3.18 ± 3.70 −0.15 ± 2.26
     t −5.011 −0.380
     P < 0.001* 0.707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2.2.3   康复干预前后2组患者ADL评分和呼吸困难评估数据比较

    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在ADL得分、mMRC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前后试验组自身比较,发现ADL得分、mMRC评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表  4  康复干预前后2组患者ADL评分和呼吸困难评估数据比较[n(%)/$ \bar x \pm s $]
    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ADL score and mMRC grading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n(%)/$ \bar x \pm s $]
    项目试验组对照组t/ZP
    ADL
     干预前 88.97 ± 12.04 86.91 ± 13.54 0.660 0.510
     干预后 94.41 ± 7.76 87.65 ± 12.63 2.661 0.010*
     后-前 5.44 ± 6.08 0.74 ± 4.46
     t 5.222 0.961
     P < 0.001* 0.343
    干预前mMRC
     无感觉 9(26.47) 8(23.52) −0.613 0.540
     轻度 10(29.41) 7(20.58)
     中度 6(17.64) 9(26.47)
     重度 8(23.52) 9(26.47)
     极重度 1(2.94) 1(2.94)
    干预后mMRC
     无感觉 23(67.64) 13(38.23) −2.701 0.007*
     轻度 9(26.47) 11(32.35)
     中度 1(2.94) 9(26.47)
     重度 1(2.94) 1(2.94)
     极重度 0(0.00) 0(0.00)
     t/Z −3.910 −2.486
     P < 0.001* 0.013*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COPD患者的主要的特征是不完全可逆气流受限,该病有较高的死亡率,已成为危害公共健康的重要疾病。对于稳定期的患者来说,该疾病康复治疗与药物治疗同等重要。国外研究认为肺康复的目标是通过稳定或减轻COPD患者的症状,优化其功能状态[17]。在临床实践中,6MWT常用于评估COPD患者肺康复后肺功能的变化。 本研究发现,对于采取基于可穿戴设备的肺康复患者,其出院后8周的6WMT步行距离、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与Elias F等[18]的研究结果相似。而2组患者干预前后对FEV1、 FEV1/FVC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涉及 2397 名 COPD 患者参与的荟萃分析[19]结果相似。另外,在 COPD 中,呼吸困难是主要的呼吸道症状之一。目前,有几种量表可用于对呼吸困难进行分类和表征:临床量表(如 mMRC)和心理物理量表(如 Borg 量表)是日常临床实践中最常用的量表[20],本研究采用mMRC评分进行基于可穿戴设备的肺康复组的自身前后比较,发现静息状态下患者的HR、RR及mMRC评分之间的显著差异,这与王欢环等[21]的研究结果相似。慢阻肺患者由于长期浅快的呼吸模式,呼吸肌收缩频率增加,消耗大量的氧气及能量,并产生大量乳酸及二氧化碳潴留,易导致呼吸肌疲劳,呼吸肌疲劳是导致患者呼吸困难的最主要原因[22],从而对患者的运动耐量造成影响。本研究中试验组患者干预前后6WMT步行距离、呼吸困难程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可见,基于可穿戴设备的肺康复研究能提升患者的运动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Rutkowski等[23]研究发现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使用身体可穿戴设备是有益的,因为可测量的参数提供的反馈会增加患者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实现健康益处的动力。本研究通过查阅大量中英文文献结合专家意见及临床工作实践制订了基于可穿戴设备的肺康复训练方案。据了解目前国内外肺康复内容主要包括:(1)自我管理;(2)运动训练;(3)新型肺康复项目。其中良好的自我管理能更好地使患者早期认识症状和正确处理,延缓疾病进展和减轻负担[24] 。针对患者自我管理,笔者结合慢性肺疾病康复护理专家共识制定了合适的健康教育资料、录制宣教视频,通过改变患者的认知、信念,进而改变患者的行为。运动训练是肺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呼吸肌功能锻炼以及上肢训练、下肢训练、全身振动训练等辅助呼吸肌群的锻炼[25-26]。本研究主要纳入呼吸肌力训练、呼吸模式训练、气道廓清训练及肢体功能训练,训练内容充实、时间安排合理、训练形式多样。同时在训练过程中笔者使用到北京海思瑞格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了心肺康复系统,通过可穿戴设备,该系统能实时为患者提供康复训练过程中的心肺功能评测、康复训练指导和康复效果定量评估,为心肺康复训练提供量化分析工具和客观指标。这种个性化、精准化、可视化、实时反馈的训练模式能极大程度的调动患者自我效能,使其最大程度掌握训练技巧,从而达到最佳的训练效果。

    虽然可穿戴设备的肺康复训练能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效能,但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干预的重点在住院期间,受限于可穿戴设备的数量,未在出院患者中远程实施,其次,本研究未进一步探讨吸烟对可穿戴设备的肺康复训练水平的影响。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笔者将重点探索以家庭为基础的远程“肺康复”管理方案,持续提升肺康复质量内涵;同时将在此基础上,对吸烟影响可穿戴设备的肺康复训练进行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由于身体活动水平与运动耐量、疾病症状、残疾发生率和死亡率之间存在密切关系,COPD 患者对身体活动的客观测量兴趣持续上升。因此,在 COPD 患者身体上佩戴可穿戴设备用于身体活动测量是有益的,因为可穿戴设备提供的反馈可能会增加患者的活动积极性以获得健康益处的动力。安装在手臂或躯体上的便携式、轻便的皮肤传感器可以提供足够的舒适度和有意义的测量值,以监测和修改患者行为,从而增强对促进健康的患者行为的依从性,并提高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水平。因此,针对慢阻肺患者实施基于可穿戴设备的肺康复训练能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效能,增强患者的康复依从性,从而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症状,进一步提升运动耐量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延缓疾病进展。

  • 图  1  CAV1基因在人类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mRNA表达分析

    *P < 0.05;**P < 0.01;***P < 0.001。

    Figure  1.  mRNA expression analysis of CAV1 gene in human tumor tissues and normal tissues

    图  2  CAV1基因在不同癌症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总蛋白表达分析

    Figure  2.  Total protein expression analysis of CAV1 gene in different cancer tissues and normal tissues

    图  3  CAV1基因在BLCA、LGG与HNSC肿瘤组织中的预后KM曲线图

    A:CAV1与BLCA患者生存预后相关性;B:CAV1与LGG患者生存预后相关性;C:CAV1与HNSC患者生存预后相关性。

    Figure  3.  Prognostic KM curve of CAV1 gene in BLCA,LGG and HNSC tumors

    图  4  BLCA、LGG和HNSC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的免疫组化图 (×100)

    A:膀胱组织与膀胱肿瘤组织CAV1表达;B:脑组织与脑低级别胶质肿瘤组织CAV1表达;C:头颈部与头颈鳞状细胞肿瘤组织CAV1表达。

    Figure  4.  Immunohistochemical maps of BLCA,LGG and HNSC tumor tissue and normal tissue (×100)

    图  5  CAV1基因在3种不同肿瘤组织中与免疫浸润细胞相关性棒棒糖图

    A:CAV1在LGG中与免疫浸润细胞相关性;B:CAV1在HNSC中与免疫浸润细胞相关性;C:CAV1在BLCA中与免疫浸润细胞相关性。*P < 0.05,**P < 0.01,***P < 0.001。

    Figure  5.  Lollipop map of CAV1 gene correlation with immunoinfiltrating cells in three different tumor tissues

    图  6  CAV1表达对BLCA总生存期的影响因素COX回归分析及其Nomogram模型的构建与评估

    A:单、多因素COX回归分析;B:Nomogram模型;C:校准曲线。

    Figure  6.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CAV1 expression on overall survival of BLCA and Nomogram model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图  7  CAV1表达对LGG总生存期的影响因素COX回归分析及其Nomogram模型的构建与评估

    A:单、多因素COX回归分析;B:Nomogram模型;C:校准曲线。

    Figure  7.  7Cox regression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CAV1 expression on overall survival of LGG and Nomogram model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图  8  CAV1表达对HNSC总生存期的影响因素COX回归分析及其Nomogram模型的构建与评估

    A:单、多因素COX回归分析;B:Nomogram模型;C:校准曲线。

    Figure  8.  COX regression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CAV1 expression on HNSC overall survival and Nomogram model construction and evaluation

  • [1] Roy P S,Saikia B J. Cancer and cure: A critical analysis[J]. Indian J Cancer,2016,53(3):441-442. doi: 10.4103/0019-509X.200658
    [2] Yahya E B,Alqadhi A M. Recent trends in cancer therapy: A review on the current state of gene delivery[J]. Life Sci,2021,15(269):119087.
    [3] 曹毛毛,陈万青. GLOBOCAN 2020全球癌症统计数据解读[J].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2021,13(3):63-69.
    [4] 马丽萍,丁春燕,田梅,等.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及小凹蛋白1在X射线诱导肺腺癌A549细胞早衰中的调控关系研究[J]. 中国医学装备,2021,18(3):1-5.
    [5] 黄青云. LncRNA HOTAIR通过MiR-203/Caveolin-1对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D]. 南昌: 南昌大学, 2021.
    [6] 李倩. Caveolin1通过OCTN2(SLC22A5)逆转结直肠癌耐药性[D]. 厦门: 厦门大学, 2021.
    [7] 高冬梅,张小芳,安杰,等. Cav-1对EGFR敏感基因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厄洛替尼治疗耐药的机制研究[J]. 解放军医药杂志,2022,34(3):1-5.
    [8] 邓心怡,高子煦,王璐,等. 环指蛋白157通过下调小凹蛋白-1表达参与ERK通路激活促进黑素瘤细胞增殖[J]. 中国临床医学,2023,30(2):257-264.
    [9] 崔玉洁,杜梦颖,李硕,等. Caveolin-1调控VEGFR-2对肺癌细胞增殖及侵袭的影响[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2,31(20):2798-2802.
    [10] 韩蕴,李洪艳,张叶军,等. Caveolin-1和ER-α36相互作用促进胶质瘤细胞生长[J]. 癌症,2022,41(3):142-151.
    [11] Wang Y,Song Y,Che X,et al. Caveolin-1 enhances RANKL-induced gastric cancer cell migration[J]. Oncol Rep,2018,40(3):1287-1296.
    [12] 邵伟伟,王树人,刘水,等. 小窝蛋白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肺腺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江苏医药,2023,49(2):158-163.
    [13] 谭超,邹黎黎. 小凹蛋白1与肿瘤的研究进展[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5,22(6):483-488.
    [14] Sung H,Ferlay J,Siegel R L,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J]. CA Cancer J Clin,2021,71(3):209-249. doi: 10.3322/caac.21660
    [15] Vivian J,Rao A A,Nothaft F A,et al. Toil enables reproducible,open source,big biomedical data analyses[J]. Nature Biotechnology,2017,35(4):314-316. doi: 10.1038/nbt.3772
    [16] Chen F,Chandrashekar D S,Varambally S,et al. Pan-cancer molecular subtypes revealed by mass-spectrometry-based proteomic characterization of more than 500 human cancers[J]. Nat Commun,2019,10(1):5679. doi: 10.1038/s41467-019-13528-0
    [17] Bindea G,Mlecnik B,Tosolini M,et al.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intratumoral immune cells reveal the immune landscape in human cancer[J]. Immunity,2013,39(4):782-795. doi: 10.1016/j.immuni.2013.10.003
    [18] 王红磊,李昕宇,蒙椿海,等. Caveolin-1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概况[J].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24(1):54-57.
    [19] 贾帅楠,李劲涛,赵丽娇,等. 环境致癌物与病毒协同致癌作用的研究进展[J]. 病毒学报,2018,34(4):601-609.
    [20] 余水红,李帆,金耀,等. 基于数据库探索GPX4基因在泛癌中的潜在价值[J]. 济宁医学院学报,2022,45(4):278-282.
    [21] 周威. TAF1L基因异常表达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病变作用的研究[D]. 深圳: 深圳大学, 2019.
    [22] 吴秀珍. 高通量基因测序在胃肠道恶性肿瘤中的临床意义[D]. 苏州: 苏州大学, 2017.
    [23] 彭贻龙,郑彩云. 骨肉瘤中FoxM1、Sox9基因异常表达与肿瘤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8,24(7):797-799.
    [24] 谭金晶. DLK1基因异常表达及其促进肺癌细胞侵袭的分子机制[D]. 北京: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4.
    [25] Quest A F,Lobos-González L,Nuñez S,et al. The caveolin-1 connection to cell death and survival[J]. Curr Mol Med,2013,13(2):266-281. doi: 10.2174/156652413804810745
    [26] Lin X,Chai G,Wu Y,et al. A methylation regulates the 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 of cancer cells and translation of Snail[J]. Nat Commun,2019,10(1):2065. doi: 10.1038/s41467-019-09865-9
    [27] 陈胜武,赵恒伍,高轶轩. Toll样受体2在泛癌中的表达、对预后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J].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22,51(9):810-816.
  • [1] 李杨, 刘容, 刘朝敏, 徐龙玉, 张文静.  基于生物信息学识别与肺癌患者预后和免疫微环境相关的铜死亡基因,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 李梦, 牛奔, 胡瑾, 马燕琳.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引起肿瘤患者甲状腺功能障碍的临床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111
    [3] 王兴粉, 邓玥, 杨丽华.  卵巢癌脂质代谢相关基因预后模型的构建及免疫浸润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403
    [4] 杜国庆, 刘志琴, 李姚, 史永华.  ANGPT1和TEK影响人类肿瘤进展的泛癌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608
    [5] 王强, 杨德兴, 周维钰, 唐杰夫, 付凯, 王振方, 刘圣哲, 李敏, 栾英, 刘荣.  基于循环和细胞免疫效应指标为基础的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风险因素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716
    [6] 唐杰夫, 杨德兴, 刘圣哲, 王强, 付凯, 王振方, 栾英, 李敏, 刘荣.  奥密克戎变异株老年重症感染者细胞免疫指标对预后的价值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1214
    [7] 杨中婷, 杜兴梅, 叶卿云, 李本燕, 秦明芳, 焦锋, 陈莹, 邓睿, 黄源.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对恶性肿瘤死亡人群总生存时间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727
    [8] 余婷婷, 李冬玲, 王红英, 李丽华, 普冬, 武昆利.  昆明地区艾滋初治病例感染、免疫及耐药情况调查,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133
    [9] 杨帆, 张弦, 张勇, 王瑶瑶.  原发性消化道肿瘤对患者免疫细胞影响的临床观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0] 梁睿, 淳于纬训, 沈焘, 孙乐, 李云峰.  肠道菌群和免疫在结直肠肿瘤中作用研究进展,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1] 范旭, 冯煜然, 朱梅.  微波消融联合免疫疗法治疗肿瘤的研究进展,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2] 李重熙, 刘俊, 白劲松, 田波, 于闵, 古善群.  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合并丙型肝炎的疗效,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3] 徐静逍, 程馨缘, 郭施余, 顾力华, 魏丹霞, 杨仁华.  清热润燥口服液对BALB/c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4] 任朝凤.  调节性T细胞培养及输入慢性阻塞性肺病大鼠后免疫细胞变化,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5] 何维曜臻.  妊娠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与正常妊娠胎儿超声生长参数比较,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6] 叶燎昆.  女子散打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部分生化指标变化特点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7] 艾毅钦.  87例直肠腺癌患者肿瘤分期和细胞免疫状态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8] T细胞斑点试验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合并肺结核感染中不同T细胞水平临床诊断价值,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9] 肠内营养加三七多糖对创伤大鼠白介素-2水平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 两种血液稀释方法对直肠癌患者围术期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期刊类型引用(3)

    1. 张婷,李晓娟,李玉玲,蒲红霞,吴晓焱. 可穿戴设备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肺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循证护理. 2025(05): 902-906 . 百度学术
    2. 张豪,孙俊,施美华,王小红,张亚娟,聂莉,何维,赵宗权. 基于家庭医生服务的社区肺康复对稳定期COPD患者的临床效果. 生命科学仪器. 2025(01): 86-88 . 百度学术
    3. 吴倩倩,龚桂姿,李春梅,滕慧,蒯颖,苏湘,龙年. 数字疗法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自我管理中的研究进展. 中国医药导刊. 2024(09): 868-873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 加载中
图(8)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1544
  • HTML全文浏览量:  1556
  • PDF下载量:  24
  • 被引次数: 4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2-01-01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11-03
  • 刊出日期:  2023-11-3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