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白血病患儿社交焦虑的现状调查

赵钧涵 罗萍 马居里

张熙冰, 牛玲, 刘方, 冉江华. 热量限制与间歇性禁食对炎症及代谢疾病的影响[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5(12): 1-9.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1201
引用本文: 赵钧涵, 罗萍, 马居里. 白血病患儿社交焦虑的现状调查[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4(11): 87-93.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1113
Xibing Zhang, Ling Niu, Fang Liu, Jianghua Ran. The Effects of Caloric Restriction and Intermittent Fasting on Inflammation and Metabolic Diseases[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4, 45(12): 1-9.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1201
Citation: Junhan ZHAO, Ping LUO, Juli MA. Survey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Social Anxiety in Children with Leukemia[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3, 44(11): 87-93.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1113

白血病患儿社交焦虑的现状调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1113
基金项目: 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医科大学应用基础研究联合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2101AY070001-076)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赵钧涵(1997~),女,吉林长春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医务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

    马居里,E-mail:jlma@qq.com

  • 中图分类号: C916

Survey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Social Anxiety in Children with Leukemia

  • 摘要:   目的  探究白血病患儿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  方法  调查昆明市儿童医院2022年8月至2023年8月血液科白血病患儿92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白血病患儿及其家属的基本信息和患儿社交焦虑水平。使用差异性分析探究社交焦虑与自身状况和家庭条件之间的外在联系,通过相关性分析找寻影响焦虑水平的内在因素,采用QCA组态分析探究白血病患儿社交焦虑水平的前置要素。  结果  白血病患儿在治疗维持期、单亲家庭、主要照顾者为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家庭月收入4001~8000元时,社交焦虑水平较其他条件高(P < 0.05);白血病患儿对他人评价和看法的感知程度显著影响其情绪和行为(P < 0.05);影响白血病患儿社交焦虑水平共有评价驱动与自我协调2种前因组态。  结论  白血病患儿极易出现社交焦虑,应当重点关注在治疗维持期白血病患儿的情绪和心理状况,并及时对已有社交焦虑行为的患儿进行心理辅导;尝试护理或医务社工介入针对性开展团体活动,加强患儿与家庭之间的联系,提升患儿心理抗逆力,以减轻白血病患儿社交焦虑。
  • 在现代社会中,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高热量饮食和缺乏运动的普遍现象,显著增加了炎症性和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1-2]。这些疾病主要包括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等[1]。这些慢性病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给全球医疗系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1]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热量限制(Caloric Restriction,CR)和间歇性禁食(Intermittent Fasting,IF)作为2种非药物的饮食干预手段,因其在改善代谢健康、调节免疫反应以及延缓疾病进展中的潜在作用而受到广泛关注[35]。CR通过降低每日热量摄入,不仅促进了代谢平衡的维持,还激活了多种细胞保护机制,如自噬和抗氧化反应;而IF则通过周期性调整进食和禁食时间,促进身体在葡萄糖和酮体代谢之间切换,从而改善整体健康状况[68]。大量证据表明,CR和IF能够通过多种机制减轻炎症反应,调节代谢过程,并可能延缓与年龄相关的疾病进程[7911]。这些饮食干预策略不仅在体重管理和血糖控制中显示出显著效果,还表现出调节免疫系统、减少炎症性细胞因子释放等多重益处。在慢性炎症性疾病如MS、SLE以及代谢性疾病如肥胖和糖尿病中,CR和IF已经展现出积极的临床效果,提示其可能成为这些疾病的有效管理工具[7911]

    本综述旨在系统探讨CR和IF在炎症性和代谢性疾病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临床应用证据及未来发展方向。通过总结现有研究成果,我们希望为这些饮食干预策略的临床应用和未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CR和IF通过多种代谢调节和抗炎机制,对人体健康产生广泛的积极影响。CR的核心机制在于通过减少每日的热量摄入,触发一系列生理反应,包括降低血糖水平、减少氧化应激以及增强细胞自噬功能[7]。自噬是细胞维持稳态的关键过程,通过清除受损的细胞器和蛋白质,减少炎症反应,并延缓衰老相关的疾病发生[12]。在心脏、肾脏和神经系统中,自噬的增强有助于改善组织功能,抵御病理性损伤[13-14]。例如,CR能够通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的激活,促进心脏和肾脏中的自噬水平,进而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13]。在神经系统中,CR和IF通过调节神经肽Y和生长激素受体的活性,刺激自噬,并可能延缓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展[12]。此外,CR和IF能够通过减少炎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改善代谢紊乱,从而对抗慢性炎症[15]。这些机制表明,CR和IF不仅可以促进健康寿命,还能够在延缓代谢疾病和调控炎症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相比之下,IF的核心机制在于通过周期性禁食触发代谢开关效应,将能量代谢从葡萄糖利用转向脂肪氧化和酮体生成[16]。这一过程中,AMPK和去乙酰化酶1(Sirtuin 1,SIRT1)信号通路被激活,促进脂肪酸氧化、抑制脂肪酸合成并提升线粒体功能[16-17]。酮体(如β-羟基丁酸)不仅提供能量,还通过激活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erythroid factor 2-related factor 2,Nrf2)通路减少氧化应激,并抑制核苷酸结合寡聚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性小体,进一步缓解全身炎症[18-19]。此外,IF通过动态激活自噬,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保护神经元并促进再生,可能延缓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进展[1620-21]。与CR相比,IF在昼夜节律调节中表现更为显著,可能通过优化生物钟基因表达和进食时间进一步改善代谢健康[16]。CR和IF均通过代谢重塑和抗炎机制延缓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发生,并促进健康寿命。然而,IF凭借其快速代谢切换、酮体生成及较高的依从性,展现出更强的灵活性和长期可持续性[16]

    CR和IF对代谢健康和抗炎症反应的调节涉及多个关键信号通路,其中AMPK、SIRT1、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echanistic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和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light-chain-enhancer of activated B,NF-κB)发挥了重要作用。

    AMPK信号通路是细胞能量感应的核心调控因子。CR和IF作为2种有效的代谢干预策略,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在调控代谢与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AMPK由α、β和γ 3个亚基组成,能够感知细胞内ATP水平的变化。当细胞能量水平下降时,AMPK被激活,从而调控细胞能量代谢[22]。激活后的AMPK通过抑制脂肪酸合成、蛋白质合成等能量消耗途径,并促进脂质氧化和葡萄糖代谢,帮助维持能量平衡[22]。在CR和IF条件下,AMPK通过抑制mTORC1信号通路,减少蛋白质合成及细胞内蛋白质积累,进而减轻氧化应激和细胞损伤[2325]。此外,AMPK还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少促炎性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TNF-α)和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的释放,从而降低全身性炎症[26]。这种调控机制对代谢相关的疾病尤为重要,CR和IF通过AMPK激活能够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炎症反应并增强代谢健康[26]

    SIRT信号通路在热量限制和禁食中的作用同样重要。SIRT1是依赖于NAD+的去乙酰化酶,它通过去乙酰化作用调节多个代谢和抗炎基因的表达[2628]。SIRT1通过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 Coactivator 1 Alpha,PGC-1α)促进线粒体生物合成,并通过抑制NF-κB等促炎途径减少炎症[2629]。同时,SIRT1与AMPK共同调节代谢稳态,AMPK的激活可以上调NAD+水平,从而进一步激活SIRT1[29]。这种双向调节机制在CR和IF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能够减少细胞内的氧化应激和慢性炎症[29]

    mTOR信号通路则是细胞生长和代谢的核心调节器,CR和IF通过下调mTOR信号通路减少蛋白质合成和细胞生长,从而激活自噬[30-31]。mTOR主要分为两种复合体:mTORC1和mTORC2,mTORC1是自噬的负调控因子,通常在营养丰富的情况下被激活,而在CR和IF期间,由于营养限制,AMPK通过磷酸化结节性硬化症复合体2(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2,TSC2)抑制mTORC1,进一步促进自噬[32-33]。通过抑制mTORC1,CR和IF能够有效减少细胞内的蛋白质积累,延缓与衰老相关的代谢紊乱[2633-34]

    NF-κB信号通路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至关重要。NF-κB是调节炎症基因表达的核心因子,通常通过促炎因子的刺激被激活,如氧化应激和细胞损伤[35]。CR和IF能够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减少促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如TNF-α和IL-6,从而有效降低系统性炎症[3136]。此外,CR和IF还通过下调NF-κB的慢性激活,减缓与慢性炎症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进程[36-37]

    通过这些信号通路的综合调节,CR和IF能够在多层面上改善代谢健康,减少炎症反应,增强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并延缓衰老相关的病理变化。这些信号通路之间的交互作用为CR和IF在预防和治疗代谢性和炎症性疾病中的应用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

    在预防和治疗代谢疾病和癌症的研究中,CR和IF展现出显著的潜力。研究发现,CR通过代谢重塑和增强自噬,可以选择性抑制癌细胞生长,提升免疫治疗的效果[15]。同时,CR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群,增加有益菌的相对丰度,促进短链脂肪酸的生成,从而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并减少全身性炎症。这些机制不仅有助于维持肠道稳态,还能降低与炎症相关的代谢紊乱风险。同时,IF则通过改善代谢健康和胰岛素敏感性,进一步降低肥胖及代谢性疾病的风险[38]。此外,IF与CR结合的干预策略通过减少脂肪组织中的炎症反应,可能在预防肥胖及相关疾病方面发挥协同作用[39-40]

    总之,CR和IF通过调节关键代谢信号通路,改善自噬水平,抑制促炎反应,在预防衰老相关疾病和代谢紊乱中展现出重要的前景。这些干预策略为未来开发针对代谢和炎症性疾病的治疗手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26]

    MS是1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髓鞘的损伤和神经元的退行性变。近年来,CR和IF在动物模型和有限的人类研究中显示出缓解神经炎症的潜力。一项针对MS患者的研究发现,间歇性热量限制在12周内能够改善MS患者的大脑皮层厚度和体积,减少神经炎症的生物标志物,改善神经结构变化[41]。在小鼠模型的研究中,热量限制还被证明可以减少中枢神经系统的髓鞘损伤并促进髓鞘的再生。例如,研究表明,采用模拟禁食饮食能够显著降低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小鼠模型中的免疫细胞浸润和髓鞘破坏[42]。此外,CR通过调节微胶质细胞的功能,有助于减少髓鞘损伤相关的神经炎症,并促进神经再生[43]。整体来看,CR和IF在MS治疗中的潜力主要体现在它们对神经炎症的调节作用和对神经结构的保护作用,这为MS患者的饮食干预提供了一种新的潜在治疗途径[4143]

    SLE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伴有慢性炎症和多器官损伤。近年来,CR和IF在调节SLE相关炎症反应中的潜力逐渐显现。研究表明,IF可有效缓解SLE小鼠模型中的神经认知障碍,减轻全身性炎症,并通过AMPK/PPARγ/NF-κB信号通路减少神经炎症[44]。在人类病例中,个性化饮食干预结合IF被发现能够缓解SLE患者的疲劳、关节疼痛和认知功能障碍[45]。然而,一些研究发现,IF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加重SLE相关症状,如狼疮性肾炎,提示在应用IF时需要谨慎[46]。同时,CR被认为有助于降低促炎因子的生成,从而减轻SLE的炎症反应并改善代谢健康[47-48]。尽管CR和IF在SLE中的应用展现了潜力,但其效果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需进一步研究以优化干预策略[4548]

    除MS和SLE外,CR和IF在其他炎症性疾病中的应用也显示出了广阔的前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和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均为慢性自身免疫疾病,研究表明,饮食干预,如IF和CR,在这些疾病的管理中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在IBD中,Th17/Treg细胞的平衡对维持肠道稳态至关重要,饮食调控可以通过代谢途径改善这种平衡[49]。例如,时间限制性进食被证明能够减轻小鼠IBD模型中的肠道炎症[50]。对于RA,研究表明,IF和CR可以通过减少促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51]。此外,饮食干预还能够降低炎症标志物,改善RA患者的生活质量[52]

    CR和IF作为2种不同的饮食干预手段,已被证明对减轻肥胖和控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T2D)有显著作用。CR通过持续性减少每日热量摄入,能够有效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体脂和调节葡萄糖代谢[53]。一项研究发现,肥胖患者在经历16周的热量限制干预后,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显著减少,胰岛素敏感性得到提升[54]。相比之下,IF则通过周期性减少热量摄入(如交替禁食或5∶2饮食法),对肥胖和T2D的改善也有显著效果[55]。研究表明,IF不仅能够有效减轻体重,还可以通过减少内脏脂肪来改善胰岛素抵抗[56]。在一项综述中,IF被证明能显著降低体重指数(BMI)和脂肪质量,同时改善糖代谢标志物[57]

    虽然CR和IF在短期内均表现出显著的代谢改善效果,但在长期管理方面,2者的作用可能存在差异。研究指出,CR在维持瘦体质量和减少内脏脂肪的长期效果更为显著,而IF尽管在短期内有较好的减重效果,其长期影响尚需更多研究来验证[58-59]。此外,CR能够通过减少内脏脂肪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帮助预防T2D的并发症[60]

    总之,CR和IF均在肥胖和T2D的管理中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两者通过减少体脂、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调节代谢功能,为肥胖和T2D患者提供了有效的非药物治疗选择[61]

    CR和IF作为减重和代谢调节的干预手段,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管理逐渐受到重视。研究表明,CR和IF均能通过多种机制改善心血管健康,尤其在体重管理、血压调控和炎症水平降低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62-63]。首先,间歇性禁食已被证明能够降低体重,并显著改善血脂水平,包括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进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风险[62]。此外,一项系统性评估指出,IF对血压的调节效果显著,尤其是在高血压患者中,通过减少每日的卡路里摄入,血压可显著下降,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63]

    相比之下,热量限制则通过持续的能量摄入减少,有效改善代谢参数。研究显示,CR不仅能够减少体脂,还能够降低内脏脂肪,从而减轻心血管负担[64]。与IF不同,CR的作用更为温和且持续,通过长期的卡路里减少,心血管健康改善效果显著。这些改善主要体现在血糖、血脂以及血压水平的稳定性上[61]。虽然2者在具体机制上略有不同,但研究一致表明,CR和IF在改善心血管健康方面均有显著效果[64-65]。然而,仍需更多长期临床研究来确定这些干预手段在不同人群中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特别是在心血管高风险患者中[66]

    整体而言,CR和IF作为非药物干预策略,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管理提供了潜在的新路径。其在体重控制、代谢改善及炎症反应调节中的作用尤为显著,为心血管健康的长期维护奠定了基础[6166]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CR和IF对肠道微生物群的调节作用及其对代谢健康的潜在影响。热量限制已被证明能够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增加有益菌的丰度并减少与代谢紊乱相关的有害菌,从而改善代谢功能[67]。例如,1项动物实验表明,热量限制能够通过增加有益的短链脂肪酸的产生来改善宿主的代谢功能[68]。此外,CR还能够通过调节微生物群的代谢途径来影响能量代谢,并在某些情况下减少代谢相关的疾病风险[69]。尽管这些研究提供了CR与肠道微生物群调节之间的潜在联系,关于具体机制及其对人类健康的长期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

    同样,IF也显示出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影响宿主代谢健康的潜力。一些研究表明,IF不仅能够通过增加益生菌的丰度来重塑肠道微生物群,还能够促进肠道屏障功能的改善[38]。此外,IF的代谢效应可能还与其对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调控有关,这有助于提高宿主的胰岛素敏感性和能量平衡[70]。总结来说,CR和IF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代谢产物,展现了其在改善代谢健康方面的潜力。这些研究为代谢性疾病的预防和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在人类中的临床应用仍需要更多的验证研究。

    近年来,CR和IF在改善代谢健康和管理慢性疾病中的潜力引起了广泛的临床研究关注。尽管动物实验和部分人类研究显示了这些干预的积极效果,但它们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的推广仍然面临挑战。在代谢性疾病管理中,CR和IF已被证明能够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体重,并减少炎症标志物。例如,一项针对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研究表明,IF能够通过改善肠道微生物群组成,减少全身性炎症,同时促进体重减轻[70]。类似地,CR已在肥胖和T2D患者中被证明能够有效降低体重、改善代谢功能,并降低相关疾病的风险[69]。尽管如此,CR和IF的长期效果仍有待更多研究来验证。现有研究显示,个体对这些干预的反应差异较大,部分研究参与者在长期CR或IF过程中经历了疲劳、情绪波动、能量不足等副作用,这可能影响患者对干预的依从性[38]。此外,老年人或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在接受CR或IF时的安全性也是1个重要关注点,这些群体是否能够长期安全地坚持这些干预仍需要进一步研究[1]。另1项关键挑战是如何在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中保持这些干预的可持续性。由于现代饮食习惯和社会环境的限制,长期维持热量限制或间歇性禁食的饮食方式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能难以实施。研究者们正在探索更灵活、个性化的饮食方案,以确保人们能够在不显著影响生活质量的情况下获得健康益处[67]

    热量限制和间歇性禁食作为一种改善代谢健康和预防慢性疾病的非药物干预方式,在动物实验和部分临床研究中展示了显著的潜力。这些饮食干预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减少炎症、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等机制,为代谢性疾病的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CR通过长期减少能量摄入,激活AMPK和SIRT1等信号通路,减少氧化应激并抑制炎症相关因子的表达,其作用具有积累性特点。而IF则依赖于周期性禁食,通过代谢切换促进脂肪酸氧化和酮体生成,同时优化昼夜节律相关基因的表达。2者均在缓解慢性炎症、改善代谢平衡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但在适用人群和实施方式上具有互补性。尽管已有研究证实了CR和IF的代谢调控作用,但其长期应用效果、安全性及依从性仍需进一步验证。未来研究应关注以下3个方向:(1)个性化实施方案:针对不同人群(如肥胖、糖尿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探索CR和IF的最优模式。(2)综合干预策略:将饮食干预与运动、心理调节等结合,开发更全面的健康管理工具。(3)现代化实施途径:研究如何将CR和IF整合到现代生活方式中,确保其长效性和可行性。如果这些挑战能够被有效解决,CR和IF将有望作为重要的非药物手段,为代谢疾病的防治提供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 表  1  旋转后成分矩阵表

    Table  1.   After rotation component matrix table

    题项维度一维度二维度三
    我担心其它孩子会怎样说我。0.789
    我觉得小朋友们取笑我。0.665
    我担心其它孩子会怎样看待我。0.616
    我担心被人取笑。0.553
    我和陌生的小朋友说话时感到紧张。0.823
    我只同我很熟悉的小朋友说话。0.796
    我害怕在别的孩子面前做没做过的
    事情。
    0.602
    我周围都是我不认识的小朋友时,
    我觉得害羞。
    0.530
    我和小伙伴一起时很少说话。0.824
    我担心别的小朋友会不喜欢我。0.681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方法:凯撒正态化最大方差法,旋转在4次迭代后已收敛。
    下载: 导出CSV

    表  2  描述性统计表

    Table  2.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table

    量表维度样本量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标准偏差
    他人评价921.003.001.7120.390
    自我情绪921.003.001.9270.588
    自我行为921.002.501.7550.389
    下载: 导出CSV

    表  3  白血病患儿人口学差异性比较[($\bar x \pm s $),分]

    Table  3.   Comparison of demographic differences in children with leukemia [($\bar x \pm s $),scores]

    特征他人评价自我情绪自我行为社交焦虑
    性别
     男 1.781 ± 0.402 2.021 ± 0.656 1.792 ± 0.436 1.877 ± 0.340
     女 1.637 ± 0.367 1.824 ± 0.490 1.716 ± 0.331 1.727 ± 0.280
     t 1.800 1.620 0.933 2.297
     P 0.877 0.057 0.058 0.133
    是否独生
     是 1.664 ± 0.351 1.836 ± 0.581 1.703 ± 0.399 1.747 ± 0.304
     否 1.738 ± 0.410 1.975 ± 0.591 1.783 ± 0.384 1.837 ± 0.326
     t −0.858 −1.082 −0.942 −1.287
     P 0.498 0.766 0.780 0.362
    年龄(岁)
     7~9 1.658 ± 0.427 1.750 ± 0.507 1.764 ± 0.306 1.726 ± 0.294
     10~12 1.720 ± 0.400 1.976 ± 0.677 1.695 ± 0.385 1.820 ± 0.357
     13~16 1.734 ± 0.364 1.969 ± 0.499 1.828 ± 0.433 1.834 ± 0.285
     F 0.239 1.084 1.058 0.748
     P 0.788 0.343 0.351 0.476
    疾病类型
     急性淋巴细胞 1.729 ± 0.403 1.879 ± 0.587 1.764 ± 0.397 1.796 ± 0.322
     急性髓系 1.591 ± 0.407 2.136 ± 0.574 1.773 ± 0.410 1.846 ± 0.339
     慢性淋巴细胞 1.500 ± 0.250 2.000 ± 0.250 1.333 ± 0.289 1.667 ± 0.078
     慢性髓系 1.667 ± 0.289 1.917 ± 0.764 1.833 ± 0.289 1.733 ± 0.404
     F 0.811 0.577 0.943 0.600
     P 0.522 0.680 0.443 0.663
    治疗阶段
     发病初期 1.644 ± 0.407 1.635 ± 0.454 1.577 ± 0.337 1.673 ± 0.259
     诱导及巩固治疗期 1.756 ± 0.351 1.956 ± 0.635 1.788 ± 0.390 1.830 ± 0.341
     维持治疗期 1.712 ± 0.434 2.173 ± 0.519 1.885 ± 0.382 1.900 ± 0.309
     F 0.644 6.175 4.662 3.687
     P 0.528 0.003* 0.012* 0.029*
      * P<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4  白血病患儿家庭人口学差异性比较[($\bar x \pm s $),分]

    Table  4.   Comparison of family demographic differences in children with leukemia[($\bar x \pm s $),scores]

    特征他人评价自我情绪自我行为社交焦虑
    主要照顾者类型
     父亲 1.707 ± 0.372 1.871 ± 0.541 1.810 ± 0.388 1.803 ± 0.317
     母亲 1.688 ± 0.411 1.897 ± 0.587 1.732 ± 0.404 1.775 ± 0.322
     祖父母/外祖父母 1.938 ± 0.315 2.813 ± 0.239 1.750 ± 0.289 2.200 ± 0.163
     其他 1.917 ± 0.144 1.833 ± 0.629 1.667 ± 0.289 1.867 ± 0.153
     F 0.789 3.444 0.305 2.334
     P 0.503 0.020* 0.822 0.079
    父母婚姻状况
     未婚 2.100 ± 0.137 2.300 ± 0.694 1.900 ± 0.224 2.080 ± 0.164
     已婚 1.675 ± 0.359 1.898 ± 0.567 1.753 ± 0.393 1.782 ± 0.302
     离异 2.000 ± 0.817 2.063 ± 0.875 1.625 ± 0.479 1.950 ± 0.635
     F 4.216 1.223 0.567 2.560
     P 0.018* 0.299 0.569 0.083
    家庭月收入(元)
     <4000 1.720 ± 0.397 1.882 ± 0.578 1.757 ± 0.390 1.795 ± 0.327
     4001~8000 1.633 ± 0.364 2.233 ± 0.563 1.733 ± 0.372 1.860 ± 0.320
     ≥8001 1.917 ± 0.382 1.500 ± 0.500 1.833 ± 0.577 1.800 ± 0.100
     F 0.727 3.195 0.083 0.257
     P 0.486 0.046* 0.920 0.774
    家庭教养方式
     民主型 1.711 ± 0.387 1.921 ± 0.566 1.729 ± 0.378 1.800 ± 0.312
     专制型 1.750 ± 0.423 1.969 ± 0.633 1.813 ± 0.458 1.838 ± 0.262
     溺爱型 1.594 ± 0.516 1.938 ± 0.637 1.813 ± 0.530 1.750 ± 0.441
     忽视型 1.833 ± 0.204 1.917 ± 0.861 1.917 ± 0.204 1.900 ± 0.369
     F 0.455 0.016 0.562 0.282
     P 0.714 0.997 0.641 0.838
      *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5  白血病患儿社交焦虑各维度的相关性分析

    Table  5.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different dimensions of social anxiety in children with leukemia

     项目他人评价自我情绪自我行为
    他人评价1.000
    自我情绪0.341**1.000
    自我行为0.246*0.1311.000
      * P < 0.05,** P < 0.01。
    下载: 导出CSV

    表  6  条件变量必要性检验

    Table  6.   Conditional variable necessity test

    条件变量社交焦虑自评 ~社交焦虑自评
    一致性覆盖率一致性覆盖率
    他人评价 0.771 0.547 0.564 0.717
    ~他人评价 0.601 0.435 0.644 0.834
    自我情绪 0.709 0.537 0.568 0.770
    ~自我情绪 0.697 0.474 0.658 0.817
    自我行为 0.663 0.639 0.459 0.790
    ~自我行为 0.782 0.447 0.790 0.808
      注:~表示集合运算符。
    下载: 导出CSV

    表  7  社交焦虑的前因条件组态

    Table  7.   Antecedent condition configuration of social anxiety

    条件变量组态一组态二
    他人评价
    自我情绪
    自我行为
    原始覆盖度0.7710.530
    唯一覆盖度0.2920.052
    一致性0.5470.684
    解的一致性0.823
    解的覆盖度0.538
      注:●表示核心条件存在,•表示边缘条件存在,空白表示此组态下该条件不是影响因素,可以存在也可以不存在。
    下载: 导出CSV
  • [1] 鲍萍萍,吴春晓,顾凯,等. 上海市儿童恶性肿瘤发病情况和时间趋势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6,37(1):106-110.
    [2] 雷林,周海滨,尚庆刚,等. 2001~2015年深圳市儿童肿瘤的发病特征和时间趋势[J]. 中国肿瘤,2019,28(4):281-2885.
    [3] 李飞,苏林雁,金宇. 儿童社交焦虑量表的中国城市常模[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4):335-337. doi: 10.3969/j.issn.1008-6579.2006.04.006
    [4] Nelly E C,Abigail Á G,Alejandra P S,et al. Depression,anxiety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leukemia[J]. Revista medica del Instituto Mexicano del Seguro Social,2022,60(5):883-886.
    [5] 马晶晶,雷素华,陆凤. 儿童医疗辅导游戏对急性白血病患儿社交焦虑的影响[J]. 卫生职业教育,2019,37(6):152-154.
    [6] 曹素云,王艳,朱玉凤,等. 恶性血液病患者心理健康程度的调查[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2):95-97. doi: 10.7619/jcmp.201412031
    [7] 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1703-1835.
    [8] 马弘. 儿童社交焦虑量表[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S):216-217.
    [9] Lagreca A M,Dandes S K,Wick P,et al.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anxiety scale for children: reliability and concurrent validity[J].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2010,17(1):84-91.
    [10] 王春燕,袁亚柠,田大艳,等.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出院后口服化学治疗药物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药业,2022,31(1):26-29.
    [11] 周红花,张春梅,沈晓雯,等.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社交焦虑水平及影响因素[J].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21,51(4):303-306. doi: 10.3969/j.issn.2095-9400.2021.04.009
    [12] 吴惠芳,毕轩懿,李娟,等. 白血病患儿父母照顾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20,37(2):18-22.
    [13] Adamchuk Nataliia M,Sorokina Olena Y. Analysis of psycho-emotional state and the severity of asthenic syndrome in children with acute leukemia after the first stage of chemotherapy[J]. Wiadomosci Lekarskie (Warsaw,Poland:,1960,),2019,72(8):1460-1462.
    [14] Douki E H,Elyasi F,Hasanzadeh R. Effectiveness of positive thinking training on anxiety,depression and quality of life of mothers of children with leukemia[J]. Journal of Nursing and Midwifery Sciences,2019,6(1):21-26. doi: 10.4103/JNMS.JNMS_33_18
    [15] 胡智聪,常晓丹,贾小杰. 基于视频咨询的延续管理服务在缓解诱导期白血病深静脉置管患儿中的应用价值[J]. 全科护理,2022,20(24):3377-3379. doi: 10.12104/j.issn.1674-4748.2022.24.016
    [16] 周灵,左瑞玲,马莉,等. 癌症患者化疗前焦虑对化疗后恶心呕吐的影响[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0,41(4):142-149.
    [17] 吴夕,徐婷婷,沈丽达,等. 云南省贫困、偏远、少数民族聚集地区癌症相关危险因素现状调查[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9,40(10):77-80.
    [18] 梁愉坤,赵小平,陈娟. 白血病患儿父母挫败感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研究,2022,36(7):1297-1299.
    [19] 周丹,蒋小平,陈澜,等. 恶性肿瘤患儿家庭管理特征的潜在剖面分析[J]. 中华护理杂志,2022,57(20):2493-2501.
    [20] 张满英,李盼,郭风娇. 家庭参与护理对白血病患儿心理状态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 黑龙江医药,2020,33(1):220-221.
    [21] 陆筠,戴谦. 积极行为支持对学龄前急性白血病患儿情绪行为问题的干预效果[J]. 河北医药,2023,45(13):2051-2055. doi: 10.3969/j.issn.1002-7386.2023.13.032
    [22] 刘媛媛,王然. 认知行为团体心理干预在化疗后急性白血病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心理月刊,2023,18(11):170-172,184.
    [23] Shiva N,Sadeghi T M K,Akbar S,et al. Emotional/Behavioral problems in children with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 case-control stud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matology-Oncology and Stem Cell Research,2014,8(2):14-20.
    [24] 林静静,张红. 团体游戏辅导式护理对学龄期白血病患儿负性情绪及治疗依从性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3,20(3):408-412.
  • [1] 董勇, 蔡帅中, 杨海银, 杨娇, 杨诗瑶, 朱悦熙, 苗金虎, 关琼瑶.  931名肿瘤科护士医学叙事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 张江, 赵喜娟, 吴江, 杨秉坤, 杨妮, 周丽萍.  肺癌放疗患者衰弱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218
    [3] 王睿, 韩此林, 曹渊卿, 杨小燕.  医师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多水平模型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1110
    [4] 董勇, 杨娇, 蔡帅中, 苏艳, 杨海银, 杨诗瑶, 朱悦熙, 关琼瑶.  护生安宁疗护认知能力水平的潜在类别及影响因素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130
    [5] 姚颖杰, 秦茂华, 陈云雁, 黄荣芳, 杨蕴洁, 路娜娜, 王海清.  女性不孕症影响因素分析及应对策略,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916
    [6] 潘水水, 白劲松, 李重熙, 艾志琼, 田波, 母昌垒, 刘怡涵, 刘俊.  HIV/AIDS患者超声心动图异常的影响因素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422
    [7] 张扬, 茶健美, 李碧桃, 喻璨, 宋璐.  6~36月龄幼儿屈光发育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1001
    [8] 肖曼玉, 杨明莹, 陶继华, 夏斯亚, 孟庭瑞, 江帆, 余力锐.  造口患者自我报告信息支持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915
    [9] 柴华香, 罗梓瑜, 段爱志, 李德应, 董伟群.  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及临床输注效果的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901
    [10] 左春梅, 何连菊, 刘岚, 崔文龙, 李锦波, 莫怡, 蔡乐.  云南农村汉族与白族糖尿病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对比,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406
    [11] 刘斌, 李显刚, 张敏, 周芳, 林仁华, 杨洁, 张亮, 王显昆, 潘娅楠.  影响冠心病患者二次住院的主要因素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618
    [12] 毕虹.  昆明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影响因素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3] 刘军平.  老年消化性溃疡伴焦虑、抑郁多因素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4] 邱炜.  云南某锌业公司职业铅中毒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5] 杨海涛.  云南省玉龙县纳西族糖尿病患病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6] 孙艳春.  云南省肺结核患者不到位的影响因素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7] 罗文东.  云南省彝族、傣族、汉族遗体捐献意愿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8] 周佳.  孟连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9] 龙治任.  云南省涂阳肺结核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 何利平.  富民县参合农民需住院影响因素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期刊类型引用(2)

    1. 王丽锦. 官桥镇中小学学生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调查报告. 中国医药指南. 2024(06): 103-106 . 百度学术
    2. 沈浩能,周琼颖,陈琦. 100例学龄前儿童心脏多普勒超声量化参数与体质量和血压的关系.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4(06): 625-629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323
  • HTML全文浏览量:  1034
  • PDF下载量:  10
  • 被引次数: 2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09-23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11-03
  • 刊出日期:  2023-11-30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