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4种检测方法对骨结核的诊断价值比较

李晓琴 马志强 田楠 陈薇 李才信 周敏

李晓琴, 马志强, 田楠, 陈薇, 李才信, 周敏. 4种检测方法对骨结核的诊断价值比较[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5(2): 131-135.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218
引用本文: 李晓琴, 马志强, 田楠, 陈薇, 李才信, 周敏. 4种检测方法对骨结核的诊断价值比较[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5(2): 131-135.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218
Baochuan HUANG, Wuquan LI, Yi TANG. An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of 1500 Pediatric BurnsPatients at the Burn Center in Yunnan[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Citation: Xiaoqin LI, Zhiqiang MA, Nan TIAN, Wei CHEN, Caixin LI, Min ZHOU. Comparison of Four Methods in the Diagnosis of Bone Tuberculosis[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4, 45(2): 131-135.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218

4种检测方法对骨结核的诊断价值比较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218
基金项目: 昆明市卫生科技人才培养项目〔2022-SW(后备)-85〕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李晓琴(1979~),女,云南昆明人,学士学位,副主任检验师,主要从事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检验工作

    通讯作者:

    李才信,E-mail:954003892@qq.com

    周敏,E-mail:952025400@qq.com

  • 中图分类号: R529.2

Comparison of Four Methods in the Diagnosis of Bone Tuberculosis

  • 摘要:   目的  探讨涂片抗酸染色、TB-DNA、Xpert MTB/RIF、结核菌培养等4种检测方法对骨结核诊断的价值对比。  方法  对骨外科1 a内住院骨质破坏患者的病灶周围脓液,用4种检测方法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指标包括: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结果  研究对象中以临床诊断为金标准,脓液涂片查抗酸杆菌灵敏度为31.75%,特异度为100.00%,阳性预测值100.00%,阴性预测值53.74%,约登指数为0.32;TB -DNA灵敏度为88.89%,特异度为98.00%,阳性预测值98.25%,阴性预测值87.50%,约登指数为0.87;Xpert MTB/RIF灵敏度为95.23%,特异度为68.00%,阳性预测值78.95%,阴性预测值91.90%,约登指数为0.63;脓液结核菌培养灵敏度为41.27%,特异度为100.00%,阳性预测值100.00%,阴性预测值57.47%,约登指数为0.41,(χ2=77.354,P < 0.005)4种检测方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4种检测方法中,TB-DNA灵敏度和特异度较好,Xpert MTB/RIF灵敏度较好,TB-DNA和Xpert MTB/RIF的真实性较好,同时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较高,对骨结核的诊断具有较好的价值。
  • 车祸、高空坠落、意外跌倒等常见原因所致的颅脑复杂性损伤包括脑组织显著性改变和功能异常称为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TBI 后的原发性和继发性颅脑损伤是多种病理生理机制相互作用的复杂级联反应,是颅脑损伤后主要致死、致伤因素,占全身损伤的15%[1]。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带动多领域的快速发展,创伤的发生却成为发达社会疾病[2]而逐年增加,创伤已成为第三大非感染性疾病死因[3],是世界性重大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统计,每年因各种原因创伤致死的大约580 万人 [4]。院前阶段发生创伤性死亡概率较大,提高生存率的手段在于及早识别和及时规范治疗,这就是“黄金1 h”的由来[5],国外标准化、高效的多学科、多专业的院急救团队的建设,使创伤相关死亡率下降15%。2019年国家创伤医疗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创伤就医达6 200万人次,跌倒、坠落是最主要的致伤原因。国家创伤中心500万例创伤患者数据分析显示:主要发病年龄集中于50~54岁,男性占比较女性大,病种多为颅脑损伤和骨折,2016年全球新增TBI 2 700万人,发生率为369 /10 万( 比前30 a增长3.6% ) ,致残率为111/10 万,主要致伤原因是坠落伤和交通伤[6],目前全国颅脑损伤平均致死率为0.79%,因其高致死率、高致残率,仍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问题。

    创伤中心成立后,院前、院内的无缝链接,院内多学科交叉协作为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提供了更便捷、更快速、更有效的救治绿色通道综合体系,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致死、致残率。从患者的创伤症状学加上神经影像学方法[7],急性TBI可以早期明确诊断,但是创伤急性期原发性颅脑损伤加上各种机制引起的继发性颅脑损伤的存在以及个体异质性差异等,使得创伤性颅脑损伤救治颇为复杂,仅依靠影像学检查已不能满足疾病进展、疾病复杂变化的实时监测。那么患者入院后大量实验室检查结果,与患者病情的发生、进展是否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哪些才是与疾病动态发展密切相关的指标,本文将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即刻的常规检验结果与患者病情、预后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寻找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相关的检测指标,为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分析昆明市延安医院创伤中心成立后2022年10月至2023年6月经由急诊科收治的156例颅脑损伤患者资料,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昏迷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对TBI患者进行分组,分析不同组别颅脑损伤患者的年龄、性别、致伤原因、入院即刻实验室检查结果,寻找与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相关的指标,以期在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救治过程中为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纳入经创伤中心绿色通道收住的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156例,同时纳入正常体检患者6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经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后,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查询并完整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入院GCS评分、3月后GOS预后评分、入院即刻实验室检查结果。纳入标准: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9版《外科学》颅脑损伤诊断标准[8]:有明确的外伤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头颅CT检查存在不同程度颅脑损伤;排除标准:既往原发性或继发性颅脑和脑出血、脑梗死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以及严重多发伤患者。

    该研究经昆明市延安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022-138-01),且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按照GCS评分标准[9],分为轻型(13~15分)、中重型(3~12分)、正常对照组。采用临床广泛应用的GCS昏迷评分,评估格拉斯哥昏迷指数,相关因素有睁眼反应、言语反应、身体运动。相关方面分数总和就被称为昏迷指数。

    依据患GO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4~5分)、预后不良组(1~3分)。GOS评分又称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是神经外科的评分标准,评估的分值低也表明预后相对较差,笔者采用1~3分及4~5分组进行分类。评分标准[10]如下:5分:恢复良好,正常生活得到极大恢复,可能仍有轻微的缺陷;4分:轻度残疾,但能够独立生活;可以在具有保护措施下工作;3分:重度残疾,具有清醒意识;残疾,平常在照料下能生活;2分:植物生存,仅具有最小反应,例如,随着睡眠和清醒的循环,眼睛可以睁开;1分:死亡。

    根据课题设计要求制作《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流行病学课题资料收集表》,对纳入患者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致伤原因、预后情况、并收集患者入院即刻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白细胞(WBC)、超敏C反应蛋白(CRPH)、谷草转氨酶(AST)、血糖(GLU)、D二聚体(dimer),建立相应的资料数据库。

    收集患者入院即刻枸橼酸钠抗凝标本3 mL,3 500 r/min离心分离血浆1 mL,于-20℃冰箱冻存,待批次检测;方法严格按照试剂盒的说明书进行。

    试剂厂家、批号:人白细胞介素6 (IL-6)ELISA试剂盒:上海优选Sinobestbio,批号:YX-10140H;人S100β蛋白(S100β)ELISA试剂盒:上海优选Sinobestbio,批号:YX-11686H。

    使用SPSS26.0 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定量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时以均数±标准差($\bar x \pm s $)描述,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3组以上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定性资料以例(百分比)描述,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6例患者按照GCS评分分为轻型94例(60.3%)、中重型47例(39.7%);依据患者GO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118例(75.6%)、预后不良组38例(24.4%),其中死亡11例(7.05%),见图1

    图  1  入组的156例急性TBI患者分组情况
    Figure  1.  Grouping of 156 acute TBI patients enrolled
    2.2.1   性别分布

    156例TBI患者,男性113例(72.4%),女性43(27.6%),男女比为2.62∶1。轻型组与中重型组、正常对照组及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  1  急性TBI患者不同分组间性别、年龄情况分布[n/($\bar x \pm s $)]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gender and age among different groups of acute TBI patients [n/($ \bar x \pm s $)]
    分组轻型中重型正常对照FP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tP
    性别6647450.3660.69484290.6300.531
    281515349
    年龄(岁)50.41±20.6854.32±19.6749.92±8.31.1890.30748.91±19.8261.47±19.06−3.5000.001*
    合计94626011838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2.2.2   年龄分布

    急性TBI患者发病年龄在5~93岁,平均年龄51.97岁,其中男性平均51.08岁,女性平均54.30岁,主要发病年龄在39~72岁(58.33%)。轻型组、中重型组、正常对照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年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156例TBI患者致伤因素之首为意外摔伤79例(50.6%);其次为车祸伤50例(32.1%);高坠伤25例(16.0%);其他(重物砸伤)2例(1.3%),不同分组致伤因素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致伤因素患者男女比,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意外摔伤、车祸伤是主要致死因素。见表2表3

    表  2  不同组别患者致伤因素构成比[n(%)]
    Table  2.  Composition ratio of injury factors in different groups of patients [n (%)]
    致伤原因 轻型组 中重型组 合计 χ2 P 预后良好组 预后不良组 合计 χ2 P
    意外摔伤 46(58.2) 33(41.8) 79(100.0) 0.851 0.837 59(74.7) 20(25.3) 79(100.0) 1.014 0.798
    车祸伤 30(60.0) 20(40.0) 50(100.0) 38(76.0) 12(24.0) 50(100.0)
    高坠伤 17(68.0) 8(32.0) 25(100.0) 20(80.0) 5(20.0) 25(100.0)
    其他伤 1(50.0) 1(50.0) 2(100.0) 1(50.0) 1(50.0) 2(100.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3  不同致伤因素性别、年龄、致死情况分布[n/($\bar x \pm s $)]
    Table  3.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injury factors by gender,age,and mortality rate[n/($\bar x \pm s $)]
    致伤原因 意外摔伤 车祸伤 高坠伤 其他伤 χ2/F P
    性别 55 34 22 2 4.601 0.203
    24 16 3 0
    年龄(岁) 53.62±22.79 51.98±18.65 46.64±15.09 53.0±2.828 0.746 0.526
    死亡情况 5 6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与正常组相比,轻型、中重型组患者白细胞(WBC)、超敏C反应蛋白(CRPH)、谷草转氨酶(AST)、血糖(GLU)、D二聚体(D-dimer)、S100β、IL-6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中重型组WBC、CRPH、AST、GLU水平高于轻型组,预后不良组CRPH、AST、GLU水平较预后良好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表5

    表  4  入组患者入院即刻实验室检查结果($ \bar x \pm s $)
    Table  4.  Laboratory examination results of enrolled patients immediately upon admission ($ \bar x \pm s $)
    分组/实验室指标 WBC
    (×109/L)
    CRPH
    (mg/L)
    AST
    (U/L)
    GLU
    (mmol/L)
    D-Dimer
    (mg/L)
    S100β
    (pg/mL)
    IL-6
    (pg/mL)
    GCS评分分组 轻型组 12.85±5.40 12.15±23.83 77.24±73.19 7.42±2.28 15.26±16.48 1563.45±262.96 61.64±9.87
    中重型组 15.02±6.88b 28.02±42.65b 114.26±108.36b 9.70±4.53b 17.96±12.86 1535.72±231.1 62.13±8.84
    正常对照组 6.04±1.53a 1.02±1.22a 30.58±11.21a 4.77±0.54a 0.25±1.90a 782.85±122.65a 27.03±4.96a
    轻型与正常组 t 11.525 4.518 6.071 10.821 8.833 24.856 28.769
    P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轻型与中重型组 t −2.098 −2.667 −2.548 −3.666 −1.091 0.676 −0.319
    P 0.038* 0.009* 0.012* <0.001* 0.277 0.500 0.750
      轻度组、中重型组与正常组比较,aP < 0.05;轻型组与中重型组比较,bP < 0.05;*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5  按照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入院即刻实验室检查结果($ \bar x \pm s $)
    Table  5.  Laboratory examination results immediately upon admission for the group with good prognosis and the group with poor prognosis ($ \bar x \pm s $)
    分组/实验室指标 WBC
    (×109/L)
    CRPH
    (mg/L)
    AST
    (U/L)
    GLU
    (mmol/L)
    D-Dimer
    (mg/L)
    S100β
    (pg/mL)
    IL-6
    (pg/mL)
    GOS评分分组 预后
    良好组
    13.52±5.73 14.75±25.18 80.12±77.11 7.62±2.44 15.73±15.96 1555.71±254.01 61.47±9.72
    预后
    不良组
    14.30±7.20 29.96±49.96 128.71±116.45 10.53±5.18 18.21±12.34 1542.74±241.74 62.99±8.59
    t −0.604 −2.479 −2.954 −3.339 −0.875 0.288 −0.864
    P 0.548 0.014* 0.004* 0.002* 0.383 0.774 0.389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近年来,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的发生率在逐年增加,颅脑损伤并发的认知、运动等障碍严重影响着家庭和社会,仍是全球范围内公共医学难题,也是促进国家创伤医疗中心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原因。本文通过分析156例急性TBI患者的发病特点发现,GCS评分在3~12分的中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仍占39.7%,预后不良患者占24.4%,其中死亡率更是高达7.05%,其高致死、伤残率与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一致[611]。男性TBI患者是女性的2.62倍,不同分组及致伤因素下均表现出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发病年龄在5~93岁,主要发病年龄集中在39~72岁,主要为中、老年人群,轻型、中重型颅脑损伤发病年龄无明显差异,但预后分组数据显示,预后不良组患者发病年龄(平均年龄约62岁)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平均年龄约49岁),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颅脑损伤患者更容易出现预后不良结局,以上与目前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一致[1112]

    本研究发现TBI患者的主要致伤因素为意外摔伤、车祸伤、高坠伤,其中意外摔伤、车祸伤为本次研究对象主要致死原因。中年人作为家里的顶梁柱,在不同的工作中担任重要角色,也是TBI的高发人群,提高工作安全意识,做好安全防护措施,也可以更好地避免发生颅脑损伤的事件。预后不良患者为平均年龄在60岁的中老年人,更是应该加强个人防意外跌倒、交通安全意识,以减少颅脑创伤后出现高死、致残等不良预后结局。

    急性TBI后患者原发性颅脑损伤及各种因素导致的继发性颅脑损伤(血脑屏障破坏、伴随的炎症反应等)的存在,使得颅脑损伤患者病情错综复杂,加大了临床医生的诊治难度及对疾病进展的判断。传统的头颅CT等影像学检查,能够很快明确患者的疾病诊断,但仍不能满足患者的复杂病情变化的需要。常规的实验室检查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某些指标的动态变化医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进展变化等情况。本实验分析了156例患者的入院即刻实验室检查资料发现,急性TBI患者较正常人入院即刻WBC、CRPH、AST、GLU、D-Dimer、S100β、IL-6明显升高,且WBC、CRPH、AST 3个检验指标与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关;CRPH、AST、GLU水平升高会导致颅脑损伤患者出现不良预后。

    WBC、CRPH作为敏感的急性时相指标,其水平与炎症的存在具有紧密的相关性,炎症是创伤性脑损伤病理生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WBC、CRPH可能有TBI病情及预后相关。商崇志等[13]研究发现WBC相关计数升高可作为评估伤情、病情发展和判断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相毅等[14]研究发现,急性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血清CRP含量检测,可以做为评估脑损伤的程度和预后的依据,具有指导治疗的作用。

    AST (谷草转氨酶)主要存在于心肌中,其次分布于肝脏、骨骼肌等组织。正常时血清中的AST含量较低,但当细胞受损时细胞膜通透性增加, AST释放到血液中,血清浓度会相应升高,可作为心肌梗死和心肌炎的辅助检查的辅助措施。姚士伟等[15]研究发现急性颅脑损伤患者ALT和AST水平显著升高,与损伤程度成正比,颅脑损伤后肝功能异常,对颅脑损伤程度的判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周铁成等[16]发现当中枢神经系统有器质性病变,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AST增高较明显,且不受中枢系统疾病以外疾病的影响。本研究发现TBI患者入院即刻ALT水平较正常对照患者无明显差异,但AST却明显升高,并且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ALT与AST水平变化的不一致性是否提示TBI患者AST水平变化比ALT更能反映TBI患者合并肝功能损伤时TBI严重程度;或有可能TBI后AST通过其他途径释放到外周血,且与TBI严重程度相关,有待进一步证实。由于本实验标本量小,且没有动态观察,后期可加大样本量及动态观察指标的变化,或者可以直接监测CSF标本相应指标变化。

    TBI后局部脑组织存在缺血、缺氧现象,脑细胞葡萄糖的有氧代谢减慢,TBI后血糖水平的升高可能造成颅脑二次损害,杨巧云等[17]研究发现高血糖和血糖波动与TBI患者死亡率密切相关,血糖变异性可预测死亡率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分一致,本实验发现入院即刻血糖水平与TBI炎症严重程度及预后不良相关,与该领域相关研究[18]结论一致。

    TBI病情及进展及预后与凝血功能障碍、炎症应激等机制密切相关,因此常规检测D-Dimer、IL-6、S100β等实验室指标对于急性颅脑损伤的疾病进展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TBI后常见并发症为凝血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血液高凝状态和出血倾向,对患者的预后和康复有严重不良影响。D-dimer能够确定机体内是否存在血栓形成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状态,是纤维蛋白经纤溶酶作用的降解产物。李苹等[19]研究发现;GOS评分预后不良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GCS评分越低组患者D二聚体阳性率越高。陈思颖[20]等研究同样发现D二聚体水平与颅脑损伤急性期疾病进展呈正相关,可作为评估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S100β作为1种中枢神经特异蛋白,具有参与调控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等作用,机体处于正常状态时,S100β分子不能通过血脑屏障, 而一旦机体出现TBI导致血脑屏障破坏,血清中S100β水平将迅速升高。 近年多项研究[21]表明,随着急诊早期TBI患者的病情加重,其血清S100β水平呈升高趋势,且高水平的S100β提示急诊早期 TBI患者预后不良。王伟等[22]研究发现急诊早期TBI患者血清S100β水平与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之间相关,其可做为评估损伤严重程度及预测预后的重要生物学指标。

    急性颅脑损伤后,机体会产生应激性的炎症反应,过度激活的炎症反应将引起继发性脑组织损害以及脑组织水肿等。IL-6 可通过诱导其他炎症因子聚集,引起血脑屏障受损; IL-6 能诱导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和释放更多的免疫炎症介质,引起炎症反应的级联扩大,造成继发性脑组织损伤。王英等[23]研究发现提示血清IL-6 水平与颅脑损伤程度以及预后密切相关。

    然而本研究发现D-Dimer、S100β、IL-6等实验室项目与颅脑损伤的发生相关,但与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无明显相关,这与目前多数研究结果有差异,可能与本实验的样本量少,分析时间点局限有关,仍需加大样本量或采用更灵敏的检测方法进一步证实。

    综上所述,在颅脑损伤的诊治过程中,新方法、新的治疗技术不断革新,但常规实验室检查结果应引起重视,及时针对性地治疗方案,有可能更好地改善TBI患者的结局。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收集患者病例数有限,不能全面反应颅脑损伤的实验室指标的情况,在后续的研究中,应加大样本量及更系统、深入地挖掘并证明TBI患者相关的实验室指标。

  • 表  1  4种检测方法阳性率比较 [n (%)]

    Table  1.   Comparison of positive rates of 4 different detection methods [n (%)]

    项目涂片抗酸染色TB-DNAXpert MTB/RIF结核菌培养χ2P
    阴性93 (82.30)56 (49.56)37 (32.74)87 (77.00)77.3540.001*
    阳性20 (17.70)57 (50.44)76 (67.26)26 (23.01)
    合计113113113113
      *P<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2  不同结核检测方法的诊断效能[n (%)]

    Table  2.   Diagnostic efficacy of different tuberculosis testing methods[n (%)]

    检测方法 结果临床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
    预测值(%)
    阴性
    预测值(%)
    骨结核(63例)非骨结核(50例)
    涂片抗酸
    染色法
    阳性 20 (31.75) 0 (0.00) 31.75 100.00 100.00 53.76
    阴性 43 (68.25) 50 (100.00)
    TB-DNA 阳性 56 (88.89) 1 (0.20) 88.89 98.00 98.25 87.50
    阴性 7 (11.11) 49 (98.00)
    Xpert MTB/RIF 阳性 60 (95.24) 16 (32.00) 95.23 68.00 78.95 91.90
    阴性 3 (4.76) 34 (68.00)
    结核菌培养 阳性 26 (41.27) 0 (0.00) 41.27 100.00 100.00 57.47
    阴性 37 (58.73) 50 (100.00)
    下载: 导出CSV
  •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Global tuberculosis report 2016[M]. Gnenva. Switzerland: WHO Press, 2016: 1-5.
    [2] Hsiao C H,Lin Y T,Lai C C,et al. Identification of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l infection by IS6110 and hsp65 gene analysis on lung tissues[J]. Diagnostic Microbiology & Infectious Disease,2010,68(3):241-246.
    [3] 孙宇航,王骞,施建党,等. 脊柱结核不同技术与病理标本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的比较[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8,26(2):5.
    [4] 董伟杰,秦世炳,兰汀隆,等. 耐多药脊柱结核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J]. 中华骨科杂志,2014,34(2):6.
    [5] 吴弟梅. 结核病检查方法的研究进展[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1):106-107.
    [6] 马爱静,赵雁林. 耐药结核病的流行和监测现状[J]. 中国抗生素杂志,2018,43(5):5.
    [7] 李亮. 中国结核病诊疗现状及展望[C]. 第八届东北地区呼吸疾病学术会议暨吉林省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第十三次学术会议, 2016.
    [8] 王琦璞,侍效春,刘晓清,等,. 68例骨关节结核的临床特征[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22,44(6):6.
    [9] Pang Y,An J,Shu W,et al. Epidemiology of extrapulmonary tuberculosis among inpatients,China,2008-2017[J]. Emerg Infect Dis,2019,25(3):457-464.
    [10] 张宏其,向伟能,郭超峰,等. 噬菌体生物扩增法快速检测脊柱结核脓液中结核分枝杆菌[J].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9):1455-1458. doi: 10.3969/j.issn.1671-7171.2007.09.006
    [11] 李素华,陈莉,王欢. 荧光定量PCR检测TB-DNA在各类检样中的阳性率分析[J]. 西南国防医药,2007,17(6):752-753.
    [12] 阳红梅,苏丹虹,管婧. 5种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0,41(4):4.
    [13] 沈健,郑琦,汪翼凡,等. 骨与关节结核患者病灶分枝杆菌感染分布研究[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9,20(11):020.
    [14] 王华钧,孙小军,金法祥,等. 4种结核分枝杆菌检测方法的比较[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1):3.
    [15] 王震,龚玉华,钱彩娣,等. 5种结核杆菌检测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2(3):334-336. doi: 10.3969/j.issn.1672-9455.2015.03.019
    [16] 韩鹏,赵丽萍,李彦芳,等. 3种方法检测痰标本结果临床应用对比分析[J]. 医学动物防制,2018,34(1):3.
    [17] 邵燕琴,朱明智,戴玲珊,等. GeneXpert MTB/RIF和TB-DNA两种荧光PCR方法检测肺外结核脓液样本的效能分析[J]. 中国防痨杂志,2023,45(12):1158-1163.
    [18] Tadesse M, Abebe G, Bekele A, et al. Xpert MTB/RIF assay for the diagnosis of extrapulmonary tuberculosis: a diagnostic evaluation study[J].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 2019, 25(8): 1000-1005.
    [19] 贾秀杰,胡小芳,程亮,等. 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耐药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技术对肺外结核性脓肿的诊断价值分析[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2,22(22):4385-4389.
    [20] 孙秀华,孙娇,孙炳奇. Xpert MTB/RIF检测技术和MGIT960培养在肺外结核诊断中的比较分析[J]. 当代医学,2019,25(17):45-48.
  • [1] 王晓燕, 王霖, 万鑫蕊, 许世涛, 马志强, 陈薇, 毛红艳.  肺结核合并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血清标志物检测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 沈凌筠, 李龙芬, 施春晶, 李文明, 黄媛卿, 张华杰, 罗云, 李杰, 刘立.  病毒性肝炎合并肺结核患者并发肺外结核的影响因素,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215
    [3] 陈连勇, 杨星, 茹浩浩, 陈涛, 闫双群, 许琳.  云南省结核分枝杆菌分子特征和传播相关因素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821
    [4] 万鑫蕊, 王晓燕, 王霖, 马志强, 李才信, 许世涛, 唐兴蕊, 毛红艳.  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肝肾功能、免疫功能和耐药性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1117
    [5] 田波, 沈银忠, 白劲松, 刘俊, 陈海云, 孙建军.  艾滋病患者中播散性马尔尼菲篮状菌病与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的临床特征,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718
    [6] 陈连勇, 茹浩浩, 杨星, 闫双群, 陈涛, 倪沁璇, 许琳.  云南省异烟肼耐药结核分枝杆菌katG和inhA基因突变特征,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803
    [7] 李杨, 何花, 张燕玲, 黄瑛, 王俊龙.  利福平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药物浓度的变化,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718
    [8] 刘幸, 孙辉, 杜映荣, 陈洁, 欧阳兵, 张乐.  VDR基因多态性与耐多药肺结核的关联,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9] 万荣, 李明武, 李光妹, 朱惠琼, 马萌, 刘才.  肺结核活动程度对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反应强度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0] 李晓琴, 周敏, 王霖, 曾海燕, 骆鹏举, 林丽佳.  PCR-反向点杂交法耐药基因检测和BD960结核菌药敏在耐药结核病检测中的应用价值,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01238
    [11] 陈连勇, 茹浩浩, 杨星, 闫双群, 陈金瓯, 杨蕊, 陈涛, 许琳.  云南省846株结核分枝杆菌药敏试验结果,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2] 李明武, 马萌, 张瑞雨, 赖明红, 朱惠琼, 万荣.  异烟肼、利福平不同剂型对肺结核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3] 李晓琴, 周敏, 王霖, 曾海燕, 骆鹏举, 李颖, 冉丽权.  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耐药突变基因检测与BD960药敏的对比,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4] 窦权利, 周九鹏, 杨元利, 张永峰, 党丽云, 孙惠平.  改良抗酸染色法检测胸腔积液中结核分枝杆菌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5] 刘宁.  流式细胞检测肺结核患者肺泡灌洗液T淋巴细胞亚群评价,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6] 陈连勇.  279株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情况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7] 李晓非.  噬菌体生物扩增技术在结核分枝杆菌利福平耐药性检测中的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8] 陆霓虹.  HIV/AIDS合并肺结核与单纯肺结核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9] 陈连勇.  云南省肺结核患者及疑似肺结核患者不到位原因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在HIV/AIDS合并结核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期刊类型引用(1)

    1. 颜丙萍,刘莉. 颅脑外伤患者血清S100-β、和肽素水平变化及其与预后相关性研究. 陕西医学杂志. 2025(02): 217-221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968
  • HTML全文浏览量:  592
  • PDF下载量:  14
  • 被引次数: 1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12-19
  • 网络出版日期:  2024-02-26
  • 刊出日期:  2024-02-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