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复合益生菌粉对小鼠免疫机能的影响研究

王帅强 佟科锦 张硕峰

张露, 李叶, 王晴晴, 李生浩. 肝硬化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进展[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5(6): 1-6.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601
引用本文: 王帅强, 佟科锦, 张硕峰. 复合益生菌粉对小鼠免疫机能的影响研究[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5(10): 29-35.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1005
Lu ZHANG, Ye LI, Qingqing WANG, Shenghao LI. Advances in Research on the Effects of Liver Cirrhosis on Cardiovascular System and Related Mechanisms[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4, 45(6): 1-6.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601
Citation: Shuaiqiang WANG, Kejin TONG, Shuofeng ZHANG. Effect of Compound Probiotic Powder on Immune Function of Mice[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4, 45(10): 29-35.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1005

复合益生菌粉对小鼠免疫机能的影响研究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1005
基金项目: 北京中医药大学纵向发展基金资助项目(2018-zxfzjj-002)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王帅强(1997~),男,河北廊坊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药药效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

    张硕峰,E-mail:shuofengzhang@sina.com

  • 中图分类号: R392

Effect of Compound Probiotic Powder on Immune Function of Mice

  • 摘要:   目的  探究复合益生菌粉在增强机体相关免疫功能的作用,以期为未来更深入地探索和应用该复合益生菌粉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撑。  方法  将160只ICR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低、中、高剂量组,采用随机平行对照分组法进行分组,每组各40只。实验周期为30 d,空白组灌胃生理盐水30 d,其余各组按照预设剂量灌胃复合益生菌粉30 d,灌胃结束后,活杀小鼠,观察其脏器指数、迟发性变态反应、淋巴细胞转化、血清溶血素、抗体生成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utral killer cells,NK)活性以及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等数据整体性评估复合益生菌粉对小鼠免疫机能的作用。  结果  相对于空白对照组,各剂量组小鼠体重和脏器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0.885,P = 0.458;F = 0.844,P = 0.479;F = 0.732,P = 0.540);足趾肿胀程度差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252,P = 0.03);各剂量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光密度差值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48.786,P = 0.000);溶血空斑数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22.095,P = 0.000);中、高剂量组半数溶血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0.544,P = 0.000);廓清指数和吞噬指数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呈剂量依赖性(F = 338.79,P = 0.000;F = 120.271,P = 0.000);NK细胞活性同样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呈剂量依赖性(F = 466.491,P = 0.000)。  结论  复合益生菌粉能提高小鼠免疫力,结果符合《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中“具有增强免疫力功能”的评价标准。
  • 1953年,Kowalski首次[1]发现肝硬化患者存在明显心脏结构异常,最初认为该疾病只存在于酒精性肝硬化中,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其存在于各种病因所导致的肝硬化患者。肝硬化患者长期的肝纤维化、肝窦细胞外基质累积、细胞表型变化等会使得肝脏微结构改变,同时伴随肝窦内皮细胞、肝星状细胞及巨噬细胞等的功能失调,共同使得肝内阻力增加,引发门静脉高压症,此类患者往往出现内脏及全身动脉血管舒张,引发高动力循环。当疾病进展到晚期时,侧支循环生成,血管活性物质紊乱,最终将导致心血管结构与功能障碍,表现出一系列异常的心脏和血管状态。本文将围绕肝硬化所导致的心脏和血管疾病及其机制进行综述。

    肝硬化PHT是指肝硬化患者门静脉血流受阻,血流量增加,使得门静脉及其属支压力升高,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表现为腹水、脾脏肿大与脾功能亢进、食管和胃静脉曲张等[2]。接近90%的PHT可归因于肝硬化[3]

    肝硬化PHT的发病机制可用“后向血流学说”“前向血流学说”“液递物质学说”来解释[4]:“后向血流学说[5]”认为,肝纤维化和假小叶的形成使得肝脏结构破坏和血管功能改变,门静脉血流受阻,导致门静脉高压,该学说被认为是PHT发生最根本的原因;“前向血流学说[6]”将门静脉血流阻力升高、门体侧支循环形成、高动力循环及内脏主动充血的出现、门静脉血流量增加等作为门静脉高压持续存在的重要原因;此外,“液递物质学说[7]”表示,随着肝病的进展,肝脏对外周血管中活性物质的灭活作用下降,血管活性物质通过侧枝循环躲避肝脏灭活,导致调节机体血管阻力及血流量的物质失衡,最终使得门静脉压力功能性升高。

    戚晓亮等[8]将PHT的病理生理机制分为细胞病变与血管病变2方面。肝窦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和失调对肝内血管阻力变化发挥着主要作用,激活的肝星状细胞在肝纤维化进展上发挥着核心作用。不仅如此,激活的肝星状细胞还可压迫肝血窦,增加阻力,进一步加重PHT,属于细胞病变机制。血管病变机制认为,血栓形成是导致PHT的关键病理因素,肝外来自内脏循环血流量的增加、门体侧支循环的形成等也会进一步加重PHT的发展。

    在高动力循环状态中,血管扩张会引起血管反应性下降、顺应性上升,其变化情况与高动力循环程度及动脉血压成正比,主要表现为心输出量增加、心率加快、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和血压下降等[9],与肝病的严重程度明显相关[10]

    高动力循环的形成是以血管舒张为基础,与血管活性因子密切相关,具体如下:(1)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在肝硬化患者中,肝内微循环中NO浓度较低,而在其他内脏循环中NO浓度较高,导致了导致肝内血管舒张不足、阻力增加,而其他内脏血管恰恰相反,进而引发和加重高动力循环[11];(2)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肝硬化患者肝静脉中CO水平显著高于外周静脉,加重高动力循环[12];(3)前列环素:肝硬化患者中可观察到前列环素的表达显著升高,其可通过与血管平滑肌上腺酷环化酶结合生成环腺昔一磷酸,引起血管舒张[13];(4)过氧化氢(H2O2):肝硬化PHT患者过度生成的H2O2会通过降低肠系膜动脉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反应性来参与高动力循环的形成[14]。此外,内皮衍生的超极化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肾上腺髓质素、硫化氢等物质也可直接或间接的导致内脏血管舒张,从而加重高动力循环[15]

    POPH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较严重的血管并发症,在肝硬化或门静脉高压患者中患病率为1%~6%[16],通常出现在门静脉高压症后的4~7 a[17],其与门静脉高压及肝硬化的严重程度之间未表现出明显相关性,但和预后相关[17]

    POPH的发病机制目前主要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1)高动力循环:随着肝病的进展,患者内脏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心脏通过增加心排出量进行代偿,患者会呈现出高动力循环和全身阻力降低的一种血管状态,在此循环状态中,长期的肺动脉血流增加导致血管所受的压力也增加,进而会使得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最终导致了原位血栓的形成及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形成了肺动脉高压[18];(2)血管活性物质紊乱:门静脉压力升高及侧支血管的形成使得原本在肝脏中代谢的血管活性物质直接从体循环进入肺循环,导致血管活性物质紊乱。主要表现为循环中血管内皮素-1,IL-6等收缩因子增加,而NO、前列环素等舒张因子降低[19]。此外,一些缩血管物质也会参与血管增殖过程,使肺部血管发生重构、收缩,最终导致肺动脉压力进行性升高;(3)遗传因素:POPH的基因分析发现,基因ENG在该人群中突变频率最大[20],随后Nikolie等[21]的研究发现POPH患者相较于其他原因的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浆骨形态发生蛋白-9(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9,BMP-9)水平明显降低。此外,POPH还与雌激素信号转导及细胞生长调节因子的遗传变异有关。这些表明遗传因素在POPH发展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其他因素:POPH风险增加与自身免疫性肝炎和女性相关,而丙型肝炎感染与晚期肝病患者风险降低相关[22]。潜在的POPH患者氧化应激的程度增高,抗氧化功能下降,且常伴有NO产生减少[23]

    肝硬化中DD的情况很常见,目前其患病率大小的说法不一,范围大约在25.7%~81.4%之间。DD主要表现为E/A降低,可通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组织多普勒超声心动仪和心脏核磁共振等手段进行评估。DD会随着肝硬化疾病的进展而恶化且在腹水患者中更常见[24],患有DD的患者预后更差[25]

    舒张功能障碍可以预测TIPS术后死亡[26],是由于使用TIPS降低门静脉高压可能会使左心房直径与肺血管压力进一步增加,而肝硬化患者无法控制增加的前负荷,但在TIPS术后几个月后舒张容积会恢复正常,同时还会伴随轻度的左心室肥大[27]。DD可能导致围手术期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和肝移植后死亡率增加,临床医生应注意DD的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28]

    在肝硬化舒张功能障碍患者的尸检分析中,心脏主要表现为左心肥大、斑片状纤维化和内膜下水肿,这些异常导致左心室硬度增加,舒张功能障碍因舒张受损而形成[29],长期的高动力循环、高心输出量、高心率可能会通过此机制发挥作用[30]。钠摄入量的增加可能会促进心脏肥大的发展[31],表明钠储留可能会引发DD。脑利钠肽前体(Pro-BNP)可反映出心脏肥大[32],也意味着可间接通过Pro-BNP去观察患者的舒张功能。此外,长期的RASS激活对心血管系统表现出有害的影响,RASS阻断可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33]。随后Tamara等[34]在动物实验中发现,Titin调节、PKA水平、胶原蛋白水平也可能是肝硬化DD的发生机制。

    正常情况下,收缩功能障碍主要指的是左心室的排空问题,通常是心肌收缩功能受损的结果,表现为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降低。但在肝硬化患者中发生的收缩功能障碍会被高动力循环状态所掩盖,患者在静息状态下所测得的EF多在正常范围,不会表现出收缩功能障碍,只有在刺激(运动、药物等)下,心脏才会表现出其潜在的收缩功能不全[35]

    肝硬化收缩功能异常与β-肾上腺素能受体、内源性大麻素、脂多糖、心肌细胞肌丝、肿瘤坏死因子等物质密切相关:(1)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肾上腺素能受体主要扮演着对心脏收缩的刺激作用,肝硬化患者长期的血管舒张会使得交感神经被激活,最终会使得β-肾上腺素受体脱敏及功能障碍[36];(2)内源性大麻素:内源性大麻素系统主要有大麻素-1(cannabinoid-1,CB1)和大麻素-2(cannabinoid-2,CB2)2种类型。CB1受体抑制剂可以减轻细胞死亡、改善炎症、代谢参数[37]。CB2受体可通过激活自噬依赖性途径抑制肝脏炎症[38];(3)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在肝硬化患者血浆中LPS含量显著增加,其可显著降低心脏收缩力、肌浆网中的钙储存和钙瞬时振幅[39];(4)心脏细胞肌丝:肌球蛋白重链(myosin heavy chain,MHC)有a、b 2种类型,被称作为“分子马达”。a-MHC属于快速亚型,而b-MHC属于慢速亚型,心脏收缩与a-MHC的含量呈正相关,b-MHC含量增加会对心脏收缩起抑制作用[36]。在肝硬化心脏中,a-MHC的主导地位被b-MHC所取代,这也就导致了肝硬化患者的收缩功能障碍[40];(5)肿瘤环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是关键的促炎细胞因子,对心肌收缩发挥抑制作用。Juni等[41]将TNF-α直接作用于离体的大鼠心脏时,大鼠心率、肌力和松弛速度都会显著下降,且TNF-α降低了心肌细胞的肌小节缩短和返回速度。除此之外,心脏细胞中钙处理异常、线粒体损伤及能量危机也极可能是导致收缩功能障碍的重要机制之一[40]

    目前已报道的与肝硬化相关的心电生理异常主要包括QT间期延长、机电不同步及变时性功能不全3种类型。其中,QT间期延长受到更多的关注,似乎也暗示了它的重要性。

    QT间期指心电图中从QRS波起始到T波终末的时间。QT间期延长在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普遍存在,其发生率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42],但其可能无法有效预测住院死亡[43]。QT间期取决于心率,因此须对其进行调整并表示为心率校正变量(QTc)[36],目前大多数研究采用的校正方法为Bazett法,其次为Fridericia法[44]。Papadopoulos VP等[44]的研究认为,肝硬化患者QTc间期延长与性别、年龄和病因无关,β-受体阻滞剂会缩短QTc间期,急性消化道出血期间QTc间期会延长。Anoop N等[45]以校正QTc≥440 ms为判定QTc间期延长的标准,对接受肝移植检查的439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发现,QTc间期延长与CCM特征的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无关,并提出肝硬化的CCM和QTc间期延长可能是2个不同的实体,具有不同的病理生理学起源的假设。

    机电不同步是指电信号的发作(心电图的QRS复级)和机械收缩(心室收缩)之间通常非常紧密耦合的时间间隔发生广泛变化。变时性功能不全(chronotropic incompetence,CI)是肝硬化自主神经病变的一个常见特征,其被定义为无法有效增加心率或心肌收缩力以响应运动或药物刺激,目前CI还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及发生机制。

    目前此类电生理异常的临床相关性仍不清晰,未来还需进行更多的研究。

    CCM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其被定义为肝硬化患者在无已知心脏疾病的情况下,在应激或负荷时出现心室收缩反应受损和(或)心脏舒张功能改变,并伴有电生理异常的心脏功能异常[45]。约60%的肝硬化患者存在肝硬化心肌病[46]

    CCM最早是在2005年的蒙特尔世界胃肠病学大会上进行了定义,十多年后,随着超声心动图技术的快速发展,CCM联盟在2019年更新了定义[46],见表1。Razpotnik M等[46]根据2019年的诊断标准观察收缩功能障碍患病率更高。但可能存在入选群体及检测方法等方面的误差,未来需有更多的研究进一步验证。

    表  1  CCM的定义[46]
    Table  1.  Definition of CCM
    2005年 2019年
    收缩功能障碍
    (任意一种情况)
    收缩功能障碍
    (任意一种情况)
    对压力测试的钝性收缩反应 左心室射血分数≤50%
    左心室射血分数<55% 绝对GLS<18%或>22%
    舒张功能障碍
    (任意一种情况)
    舒张功能障碍
    (任意一种情况)
    减速时间>200 ms 间隔e’<7 cm/s
    等容松弛时间>80 ms E/e'比值≥15
    E/A<1 LAVI>34 mL/m2
    支持标准 TR>2.8 m/s
    机电异常 进一步验证
    对压力的反应时性反应异常 变时性或正性肌力反应异常
    机电解耦 心电图改变
    QTc间期延长 机电解耦
    左心房扩大 心肌质量变化
    左心质量增加 血清生物标志物
    BNP前体和BNP增加 腔室扩大
    肌钙蛋白1增加 CMRI的ECV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CCM是晚期肝病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肝病的进展,患者心脏结构与功能障碍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诊断为CCM。但在达到诊断标准前,肝硬化也会引起心脏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因此在该综述中将CCM部分进行了分开介绍。

    CCM的发生机制与上述收缩、舒张功能障碍、心电生理异常等段落部分重叠,不再重复叙述。

    肝硬化患者发生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会更高。与正常人相比,肝硬化患者的非梗阻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更高,且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在肝硬化腹水患者中患病率更高[47]。患有肝硬化的患者进行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不患肝硬化的患者术后死亡与不良预后的风险更高[48]。这些研究表明,肝硬化对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可能会增加患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加快疾病的进展,此段落不属于本文讨论的重点,仅做简要阐述。

    随着肝病的进展,肝硬化患者会表现出一系列心脏和血管疾病。目前的研究发现其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晰,且无完善的治疗体系,未来还需不断对其发生机制进行研究,增加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预后。

  • 表  1  复合益生菌粉对小鼠体重的影响($\bar x \pm s $,n = 10)

    Table  1.   Effect of compound probiotic powder on body weight of mice($\bar x \pm s $,n = 10)

    组别 初体重(g) 终重(g) 体重差值(g)
    空白对照组 23.40 ± 1.01 31.06 ± 1.45 7.67 ± 1.71
    低剂量组 19.74 ± 0.36 27.49 ± 1.74 7.75 ± 1.92
    中剂量组 20.11 ± 0.53 26.49 ± 3.54 6.38 ± 3.41
    高剂量组 20.23 ± 0.53 26.54 ± 2.59 6.31 ± 2.41
      F = 0.885,P > 0.05。P为与阴性对照组比较。
    下载: 导出CSV

    表  2  复合益生菌粉对小鼠脏器/体重比值的影响($\bar x \pm s $,n = 10)

    Table  2.   Effect of Compound Probiotic Powder on Organ/Body Weight Ratio in Mice($\bar x \pm s $,n = 10)

    组别 脾脏/体重(mg/g) 胸腺/体重(mg/g)
    空白对照组 4.00 ± 0.29 2.65 ± 0.47
    低剂量组 4.05 ± 0.22 2.40 ± 0.39
    中剂量组 4.07 ± 0.51 2.43 ± 0.38
    高剂量组 4.25 ± 0.26 2.48 ± 0.67
      F = 0.844,P > 0.05;F = 0.732,P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3  复方益生菌粉对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的影响($\bar x \pm s $,n = 10)

    Table  3.   Effect of Compound Probiotic Powder on Delayed Allergy in Mice($\bar x \pm s $,n = 10)

    组别 足肿胀程度差值(mm)
    空白对照组 0.105 ± 0.086
    低剂量组 0.117 ± 0.071*
    中剂量组 0.170 ± 0.095*
    高剂量组 0.215 ± 0.097*
      F = 3.252,*P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4  复合益生菌粉对小鼠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bar x \pm s $,n = 10)

    Table  4.   Effect of Compound Probiotic Powder on Lymphocyte Proliferation in Mice($\bar x \pm s $,n = 10)

    组别 淋巴细胞增殖能力
    空白对照组 0.069 ± 0.018
    低剂量组 0.095 ± 0.018*
    中剂量组 0.112 ± 0.023*
    高剂量组 0.174 ± 0.021*
      F = 48.786,*P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5  复合益生菌粉对小鼠半数溶血值的影响($\bar x \pm s $,n = 10)

    Table  5.   Effect of Compound Probiotic Powder on Half Hemolytic Value of Mice($\bar x \pm s $,n = 10)

    组别 半数溶血值(HC50
    空白对照组 68.86 ± 1.97
    低剂量组 66.09 ± 2.46
    中剂量组 72.74 ± 2.76*
    高剂量组 77.24 ± 2.06*
      F = 30.544,*P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6  复合益生菌粉对小鼠抗体细胞生成数的影响($\bar x \pm s $,n = 10)

    Table  6.   Effect of compound probiotic powder on the number of antibody cells in mice($\bar x \pm s $,n = 10)

    组别 溶血空斑数(个/全脾细胞)
    空白对照组 104.50 ± 18.54
    低剂量组 131.38 ± 27.58**
    中剂量组 165.29 ± 30.78**
    高剂量组 241.67 ± 57.66**
      F = 22.095,P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7  复合益生菌粉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碳廓清能力的作用($\bar x \pm s $,n = 10)

    Table  7.   Effect of compound probiotic powder on carbon clearance of monocyte-macrophage in mice($\bar x \pm s $,n = 10)

    组别 廓清指数 吞噬指数
    空白对照组 0.0049 ± 0.0015 4.3025 ± 0.2626
    低剂量组 0.0105 ± 0.0015* 5.0439 ± 0.1829*
    中剂量组 0.0208 ± 0.0027* 6.1996 ± 0.1770*
    高剂量组 0.0445 ± 0.0049* 7.0339 ± 0.2683*
      F = 338.79,*P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8  复合益生菌粉对小鼠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能力的影响($\bar x \pm s $,n = 10)

    Table  8.   Effect of compound probiotic powder on phagocytosis of chicken red blood cells by mouse macrophages($\bar x \pm s $,n = 10)

    组别 吞噬率(%) 吞噬指数
    空白对照组 0.812 ± 0.136 0.0080 ± 0.0012
    低剂量组 1.187 ± 0.270* 0.0118 ± 0.0028*
    中剂量组 1.998 ± 0.179* 0.0200 ± 0.0018*
    高剂量组 2.892 ± 0.402* 0.0289 ± 0.0039*
      F = 113.625,P = 0.000 < 0.05;F = 120.271,P = 0.000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9  复合益生菌粉对小鼠NK细胞活性的影响($\bar x \pm s $,n = 10)

    Table  9.   Effect of compound probiotic powder on NK cell activity in mice($\bar x \pm s $,n = 10)

    组别 NK细胞活性(%)
    空白对照组 28.36 ± 7.62
    低剂量组 34.94 ± 4.28
    中剂量组 75.92 ± 4.57*
    高剂量组 114.06 ± 6.23*
      F = 466.491,*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1] 余建新,韩春茂. 益生菌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前景[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2,14(6):61-62.
    [2] 黄蕊蕊,刘文正,李亚楠. 复合益生菌粉对小鼠免疫机能的影响研究[J]. 中国食物与营养,2021,27(7):61-66. doi: 10.3969/j.issn.1006-9577.2021.07.012
    [3] 李晓萌,钟伟,徐淼,等. 复合益生菌制剂对Balb/c小鼠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J]. 食品与发酵科技,2017,53(1):50-52.
    [4] 李俊洁,陈庆森. 双歧杆菌调理和改善肠道相关疾病作用的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2011,32(23):326-332.
    [5] 刘泽坤,马俊丽,李艳,等. 环磷酰胺诱导的小鼠免疫低下模型的方法学考察及金樱子提取物联合益生菌调节免疫功能的研究[J]. 中国免疫学杂志,2024,40(8):1701-1708.
    [6] Wang W,Lin L,Du Y,et al. Assessing the viability of transplanted gut microbiota by sequential tagging with D-amino acid-based metabolic probes[J]. Nat Commun,2019,10(1):1317. doi: 10.1038/s41467-019-09267-x
    [7] 任吴疆,张静,霍清,等. 鼠李糖乳杆菌R9639对小鼠肠道菌群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22,43(13):1-8. doi: 10.12161/j.issn.1005-6521.2022.13.001
    [8] 聂颖兰,焦玥,吴晓霞,鼠. 李糖乳杆菌R9639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1,12(24):9461-9466. doi: 10.3969/j.issn.2095-0381.2021.24.spaqzljcjs202124020
    [9] 包秋华,王丽娜,张雨虹,等. 益生菌干酪乳杆菌Zhang VBNC态和正常态的代谢组学研究[J]. 中国乳品工业,2022,50(6):10-15.
    [10] 于淑俊,张连中,刘振权. 复合益生菌粉对功能性便秘小鼠润肠通便的作用[J].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3,35(2):142-151.
    [11] Gourbeyre P,Denery S,Bodinier M. Probiotics,prebiotics,and synbiotics: impact on the gut immune system and allergic reactions[J]. J Leukoc Biol,2011,89(5):685-695. doi: 10.1189/jlb.1109753
    [12] Sanchez-Trincado J L,Gomez-Perosanz M,Reche P A. Fundamentals and methods for T- and B-Cell epitope prediction[J]. J Immunol Res,2017,2017:2680160.
    [13] 史顶聪,赵宏宇,佟晓乐,等. 红景天当归不同配伍对免疫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 食品研究与开发,2020,41(5):28-33.
    [14] Mcgettigan S E,Debes G F. Immunoregulation by antibody secreting cells in inflammation,infection,and cancer[J]. Immunol Rev,2021,303(1):103-118. doi: 10.1111/imr.12991
    [15] 冯萍,陈芳,陈少秀,等. 氯强油搽剂对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的影响[J]. 儿科药学杂志,2020,26(8):3-6.
    [16] 牛雅萱,杨华,王礼群,等. β-葡聚糖生物强化大米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 现代预防医学,2019,46(21):3977-3980.
    [17] 安洁,王蕾,吴涛,等. 小鼠NK细胞体内扩增、分离纯化的方法研究[J]. 军事医学,2017,41(10):850-855.
    [18] 徐瑞波,高广琦,白晓晔,等. 鼠李糖乳杆菌Probio-M9的特异性荧光原位杂交探针设计及应用[J]. 中国食品学报,2021,21(11):230-235.
    [19] 许沛. NK细胞数及Th1/Th2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相关性研究[J]. 罕少疾病杂志,2024,31(8):126-128.
    [20] 李然,孙丽艳,陈婷婷,等. 白细胞滤器中的NK及T细胞回收数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 临床输血与检验,2024,26(4):451-456.
    [21] 丁萌譞,吴斯琦,朱慧敏,等. 黄芪含药血清对NK细胞活性、NKG2A、NKG2D及细胞因子IFN-γ表达的影响[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24,47(8):1061-1065,1072.
  • [1] 王禹雪, 张华莉, 陈理军, 陆永萍.  一种经济的乳兔骨髓来源的肥大细胞诱导培养及鉴定,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622
    [2] 万鑫蕊, 王晓燕, 王霖, 马志强, 李才信, 许世涛, 唐兴蕊, 毛红艳.  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者肝肾功能、免疫功能和耐药性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1117
    [3] 唐杰夫, 杨德兴, 刘圣哲, 王强, 付凯, 王振方, 栾英, 李敏, 刘荣.  奥密克戎变异株老年重症感染者细胞免疫指标对预后的价值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1214
    [4] 王强, 杨德兴, 周维钰, 唐杰夫, 付凯, 王振方, 刘圣哲, 李敏, 栾英, 刘荣.  基于循环和细胞免疫效应指标为基础的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风险因素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716
    [5] 李志强, 高红强, 李镜锋, 余杰琦, 王冬冬, 陈刚, 褚光.  ICAM-1、MMP-9及NF-κB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与外周血免疫抑制细胞的关系,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1117
    [6] 刘艳红, 赵祥月, 谢青昕, 普梦笛, 鲁卫东.  DC-Chol阳离子脂质体佐剂对流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0302
    [7] 杨帆, 张弦, 张勇, 王瑶瑶.  原发性消化道肿瘤对患者免疫细胞影响的临床观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8] 刘亚, 崔鑫, 刘卓慧, 阮标, 俞德顺, 刘號宇, 龙瑞清.  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在开放式乳突根治术的临床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9] 马晓骉, 罗峰, 高永亮, 郝静超.  CIK细胞免疫疗法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01215
    [10] 杨涵, 安红梅, 邓继红, 张雯, 刘双玥, 谢明珠, 储丽萍.  克霉唑阴道片与阴道用乳杆菌联合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1] 龙俊君, 李兰.  CD4~+CD25~+Treg细胞对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2] 赵晓丽, 唐树荣, 王司辰, 钱净, 任宝军, 曾文, 胡大春.  COPD合并细菌感染患者的外周血免疫细胞变化,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3] 范宇超, 付围, 普梦笛, 赵祥月, 鲁卫东.  不同稀释浓度对狂犬疫苗脂质体免疫原性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4] 秦雨琪, 张丽娟, 任伟东, 董坚.  骨髓干细胞输注修复放疗免疫抑制的动物实验,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5] 冯子豪.  腹腔镜手术联合地塞米松术腔冲洗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观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6] 王珏.  云南小耳猪胰岛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恒河猴免疫方案探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7] 寸新华.  HIV感染者行胆囊切除手术后主要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8] 4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9] 艾毅钦.  87例直肠腺癌患者肿瘤分期和细胞免疫状态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 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综合治疗的远期疗效及对阴道局部免疫功能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期刊类型引用(4)

    1. 曾艺芸,聂雪婷,李振坚,张萌,杨业波,王伟,孙振元. 中药石斛黄酮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06): 197-206 . 百度学术
    2. 赖燕娜. 石斛花的功效研究. 科技风. 2020(18): 277 . 百度学术
    3. 陶永生,李美红,董文茜,滕倩,黄荣,叶思蕾,沈居丽,叶吉云,李玉鹏. 黄花白及化学成分研究(英文).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8(03): 1-4 . 本站查看
    4. 李桂琳,周侯光,白燕冰,高燕,罗凯,李泽生. 球花石斛资源鉴定评价研究进展. 热带农业科技. 2017(03): 36-42+46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2)

  • 加载中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717
  • HTML全文浏览量:  365
  • PDF下载量:  21
  • 被引次数: 6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05-22
  • 网络出版日期:  2024-10-15
  • 刊出日期:  2024-10-31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