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ACBT技术联合抗阻呼吸训练对AECOPD患者的影响研究

岑梅 金铭 张锐 杨怡 张智香

岑梅, 金铭, 张锐, 杨怡, 张智香. ACBT技术联合抗阻呼吸训练对AECOPD患者的影响研究[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3): 171-176.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325
引用本文: 岑梅, 金铭, 张锐, 杨怡, 张智香. ACBT技术联合抗阻呼吸训练对AECOPD患者的影响研究[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6(3): 171-176.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325
Mei CEN, Ming JIN, Rui ZHANG, Yi YANG, Zhixiang ZHANG. Effects of ACBT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Resistance Breathing Training on Patients with AECOPD[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5, 46(3): 171-176.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325
Citation: Mei CEN, Ming JIN, Rui ZHANG, Yi YANG, Zhixiang ZHANG. Effects of ACBT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Resistance Breathing Training on Patients with AECOPD[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5, 46(3): 171-176.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325

ACBT技术联合抗阻呼吸训练对AECOPD患者的影响研究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325
基金项目: 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2019-1-N-25318000002373)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岑梅(1968~),女,云南昆明人,医学学士,主任护师,主要从事心肺康复护理管理工作

    通讯作者:

    金铭,E-mail:jinming3a@163.com

  • 中图分类号: R563.3

Effects of ACBT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Resistance Breathing Training on Patients with AECOPD

  • 摘要:   目的  探讨主动呼吸循环技术(ACBT)联合抗阻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的肺功能和运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4年1月至2024年5月昆明某三甲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的AECOPD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列方式,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肺康复护理,观察组实施ACBT技术联合抗阻呼吸训练,出院后4周收集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改良的英国医学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分、6MWT距离、CAT量表评价干预效果。  结果  进行干预后,观察组的肺功能、mMRC得分、6MWT以及CAT量表的指标均比干预前有显著提升,且均优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ACBT技术联合抗阻呼吸训练能更有效促进AECOPD患者排出痰液,降低呼吸肌疲劳,增加活动耐力,改善呼吸困难程度及肺功能。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1]。目前,中国40岁或更高年龄段的COPD患者比例已经达到13.6%[2];总患病人数近1亿,且总体呈继续增长趋势[3]。COPD患者平均每年发生约0.5~3.5次的急性加重事件,其中12%的患者面临全因死亡风险,疾病的反复发作和高死亡率给我国居民造成很大的疾病负担[4]。急性加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主要临床表现是呼吸肌力量减弱,导致呼吸困难,进而影响气道清洁能力。传统的气道廓清术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临床上,通常需要配合呼吸肌锻炼来帮助排除痰液,减轻呼吸肌疲劳,促进肺功能恢复[5]。主动呼吸循环技术(active cycle of breathing techniques,ACBT),是一种用于胸部的物理疗法,这种方法既能帮助患者有效排出呼吸道分泌物,又可避免低氧血症发生,显著提高咳嗽的效率[6]。老年AECOPD患者,呼吸肌受炎症因子影响后运动减弱,实际胸廓运动幅度明显缩小,很难满足正常呼吸所需的通气量,机体代偿最终导致呼吸肌疲劳[7],采用抗阻呼吸训练就可以提升呼吸肌耐力,缓解呼吸肌疲劳[8]。但关于ACBT联合抗阻呼吸肌训练在AECOPD患者中的应用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探讨该联合技术对AECOPD患者肺功能及活动耐力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采用便利抽样法,使用PASS软件选取两样本均数模式计算出样本量为每组30例,选取昆明地区2024年1月-2024年5月到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老年医学科住院的AECOPD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

    1.1.1   纳入标准

    (1)符合最新GOLD指南中AECOPD诊断标准[9],其中分级为Ⅱ级、Ⅲ级的COPD患者;(2)年龄50~70岁;(3)自愿配合研究的患者,同时具有固定的电子通信设备,可以进行微信视频或语音通话;(4)神志清楚,沟通和理解能力正常。

    1.1.2   排除标准

    (1)有精神疾病的患者;(2)合并其他严重疾病者;(3)存在严重的胸廓外伤;(4)手部或下肢残疾,无法配合相关测试的患者。

    1.1.3   脱落标准

    (1)在研究期间由于病情恶化无法继续参与者;(2)研究期间由于个人原因退出研究者。

    实施干预的过程中,两组分别各有1名患者中途退出,最终有58名患者完成研究。本研究获得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2023-005-01)。

    1.2.1   对照组

    遵医嘱给予抗炎、解痉、止咳、祛痰、平喘等治疗;氧气吸入指导;用药指导;饮食指导;常规肺康复训练(腹式呼吸、缩唇呼吸);出院健康宣教。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强化肺康复训练,采用ACBT技术联合抗阻呼吸训练。(1)训练过程中,采用Borg疲劳评估量表监测训练强度。(2)ACBT技术包括呼吸控制(breathing control,BC)、胸廓扩张练习(thoracic expansion exercises,TEE)、用力呼气技术(forced expiratory technique,FET)。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指导患者双腿弯曲,使患者腹部肌肉放松,同时,把一手放在胸口施加压力,以此来控制呼吸时的胸部运动,一手放在脐部感受腹部起伏,让患者用鼻深吸气到腹部隆起后屏气3 s,保持胸部静止,缩唇慢慢呼气尽量排出胸腔内的气体,吸呼比保持在1∶2~1∶3;接下来进行胸廓扩张练习,其本质就是深呼吸,即用鼻吸气,横膈肌向下移动,用嘴呼气,让肺部气体逐渐排出;最后指导患者进行用力呼气技术,即先用鼻短吸气后用力呼气,重复几次,感觉到痰液到达大气道后,用力吸气,然后快速发出无声“哈”的声音呼气,以达到清除痰液的目的。每日下午15时训练1次,每次15~20 min (图1)。(3)抗阻呼吸训练:患者采取屈膝仰卧位,利用沙袋重力强化患者开展膈肌训练;呼气时采用缩唇呼吸模式;首次训练时沙袋的重量选择1 kg,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和肺功能的恢复,沙袋可以每周0.5 kg的重量递增,最大重量可加到4 kg;每日早餐后2 h和睡前2 h各训练1次,每次训练时间不少于5 min。(4)在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制定个体化训练方案,随时对患者进行ACBT技术相关指导,并实时调整抗阻-腹式-缩唇呼吸训练的频率、时间、强调和方式。(5)出院后利用微信视频进行居家延续训练指导,4周后对比分析相关指标。

    图  1  ACBT应用示意图
    Figure  1.  ACBT application diagram
    1.3.1   肺功能指标

    肺功能检查不仅可以用来诊断COPD,还可以用来评估患者疾病预后。其中FEV1是诊断COPD的金标准,具有无创、可重复、廉价且容易获得的优势[10]。本研究采用FEV1及FEV1/FVC%,来评价患者肺功能及气流受限情况。

    1.3.2   呼吸困难指数

    本研究采用改良的英国医学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odified British medical council,mMRC)[11],这个量表评分简单、便利,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相关系数(0.98)。已被广泛应用于评估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评分方式是5级评分法,分数越高则表明呼吸困难越严重[12]

    1.3.3   6MWT

    6MWT距离是直接评价COPD患者运动耐力和间接评价肺功能的良好指标,患者入院后,根据6MWT专家共识中的操作要求[13],对其进行6MWT距离测试。

    1.3.4   CAT量表

    CAT量表是临床评价COPD患者治疗成效和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14]。问卷分数与生存质量呈负相关,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差、病情越重[15]

    入院当天建立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然后分别于入院当天和出院后4周对比分析患者的肺功能指标、mMRC评分、6MWT距离、CAT评分。

    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SPSS27.0软件数据统计处理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bar x \pm s $)表示,组间、组内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水准取α = 0.05。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进行干预前,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医疗保险和病情分级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没有统计学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  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n = 60,$\bar x \pm s $)
    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between two patient groups (n = 60,$\bar x \pm s $)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χ2/tP
    n3030
    性别(男/女)191122180.0390.083
    年龄(岁)61.67 ± 2.9662.00 ± 3.170.4730.638
    病程(年)10.21 ± 2.3510.21 ± 2.323.5670.887
    医疗保险(医保/自费)251527130.1440.704
    COPD分级(Ⅱ级/Ⅲ级)161418120.2740.639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干预前两组肺功能相关指标没有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出院后4周观察组的FEV1/FVC和FEV1较对照组有明显提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2表3

    表  2  两组患者FEV1/FVC比较[(%),($\bar x \pm s $)]
    Table  2.  Comparison of FEV1/FVC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ar x \pm s $)]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 t P
    对照组 52.85 ± 4.85 59.73 ± 6.09 −2.457 0.017
    观察组 53.72 ± 5.13 64.92 ± 5.47 −2.339 0.023
    t 0.791 3.768
    P 0.432 0.003*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3  两组患者FEV1比较[L,($\bar x \pm s $)]
    Table  3.  Comparison of FEV1 between the two groups [L,($\bar x \pm s $)]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 t P
    对照组 1.02 ± 0.16 1.21 ± 0.18 −2.244 0.029
    观察组 1.06 ± 0.14 1.39 ± 0.16 −1.089 0.037*
    t 1.044 2.64
    P 0.301 0.013*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干预前两组mMRC评分没有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出院后4周观察组的mMRC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表  4  两组患者mMRC评分比较($\bar x \pm s $)
    Table  4.  Comparison of mMRC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ar x \pm s $)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 t P
    对照组 3.43 ± 0.67 2.82 ± 0.65 3.516 0.016
    观察组 3.50 ± 0.62 2.03 ± 0.68 6.026 0.001
    t 0.791 −4.55
    P 0.432 0.001*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干预前两组6MWT距离没有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出院后4周观察组的6MWT距离较对照组有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5

    表  5  两组患者6MWT距离比较[($\bar x \pm s $),m]
    Table  5.  Comparison of 6-minute walk dista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ar x \pm s $),m]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 t P
    对照组 244.87 ± 37.53 258.65 ± 34.95 −1.569 0.022
    观察组 245.63 ± 60.92 289.89 ± 34.77 −5.024 0.001
    t 0.085 3.412
    P 0.932 0.001*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干预前两组CAT评分没有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出院后4周观察组的CAT评分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6

    表  6  两组患者CAT评分比较($\bar x \pm s $)
    Table  6.  Comparison of CAT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ar x \pm s $)
    组别干预前干预后tP
    对照组22.75 ± 9.7619.48 ± 8.29−2.7310.029*
    观察组21.50 ± 8.9515.85 ± 9.183.1490.001*
    t0.5383.687
    P0.6670.008*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COPD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由于吸烟人群庞大、人口老龄化,以及生活习惯等因素,在我国具有高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等特点[16]。AECOPD患者存在活动性呼吸困难伴有明显的呼吸肌疲劳症状,若痰液无法及时排出,分泌物堵塞导致窒息甚至死亡[17]。并且AECOPD患者最主要的症状为肺功能受限导致的通气障碍,患者多为较浅的胸式呼吸,呼吸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相应耗氧量也增加,肺功能和运动耐力又进一步下降。目前临床上尚无药物可终止或延缓患者肺功能的下降趋势。有研究证实,呼吸肌训练、ACBT技术有助于呼吸肌的锻炼,增加肺泡通气量,促进气体交换,同时促进气道廓清和痰液排出,提高活动耐力、改善生存质量[18]

    ACBT是一种常见的胸腔理疗,具有操作简便,无需借助外力作用等应用优势[19]。ACBT的呼吸控制阶段由腹式呼吸与缩唇呼吸组成,腹式呼吸利用膈肌运动增加腹内压提升潮气量,而缩唇呼吸能在呼吸时延长呼气时间预防小气道塌陷,两者配合训练可以实现深呼吸和有效气体交换、减少呼吸做功,缓解呼吸困难;ACBT的胸廓扩张运动,可使肺组织重新扩张,在增加吸气量的同时让空气更多的接触到分泌物,有利于分泌物的松动;ACBT的用力呼气技术能同时增加腹内压和胸内压,此阶段在患者处于小肺容量时就开始并重复几次,感觉到痰液到达大气道时快而短的哈气排除分泌物。ACBT通过三个步骤循环,可有效清除痰液,增强肺活量、提高肺功能[20]。本研究结果与周兆斌[21]的研究结果一致,通过ACBT的训练能够再次激活无力的呼吸肌群,提升呼吸效率,缓解呼吸困难,增加运动耐力。

    抗阻腹式缩唇呼吸训练是一种循序渐进的呼吸训练方法,可降低呼气流速、有效缓解呼吸肌疲劳状态。一方面抗阻腹式呼吸训练通过逐步增加膈肌力量锻炼,从而更有效地提高肺通气量,改善肺功能相关指标[22],另一方面缩唇呼吸继续增加气管内压力防止小气道塌陷。抗阻-腹式-缩唇呼吸强化训练,在腹式呼吸过程中利用腹部沙袋加压逐步提高膈肌肌力,同时增大膈肌和胸廓的活动范围,缓解患者因肺泡过度膨胀出现的呼吸肌疲劳情况,提升气体交换和弥散功能;而缩唇呼吸通过延长呼气时间,增加呼吸道压力,延缓小气道闭合时间,尽可能排除肺泡内残留的二氧化碳,改善肺脏顺应性[23];抗阻-腹式-缩唇呼吸强化训练还可增加肺容积,从而增加肺循环回心血量,使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加而提高全身血液灌注,最终提高患者活动耐力[24]。刘国英[25]在研究中,通过为期6个月抗阻呼吸训练后发现观察组的肺功能指标及6MWT有明显改善。因此,本研究将抗阻融入到腹式缩唇呼吸训练中,可改善呼吸肌协调性、降低气道阻力,改善患者躯体症状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ACBT技术联合抗阻呼吸训练有效改善AECOPD患者的肺功能、呼吸困难指数、活动耐力、生活质量状况。ACBT技术在操作过程中不仅在快速哈气时锻炼了呼吸肌,而且在呼吸控制、胸廓扩张的过程中可快速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从而提高肺通气量。抗阻呼吸训练进一步强化训练呼吸模式,锻炼膈肌功能,使肺泡通气量得到更有效提升。ACBT技术联合抗阻-腹式-缩唇呼吸强化训练,不仅能够尽可能清除患者气道内痰液,还能通过呼吸肌训练提高呼吸肌运动强度和耐力,缓解呼吸肌疲劳,提高肺通气,改善肺功能相关指标。长期坚持训练,不仅可以改善患者气体交换防止低氧血症和降低患者因痰液潴留而引起肺部相关炎症的风险[26],而且还可增强骨骼肌氧化酶的活性,提高动脉血氧含量和肺活量,有利于患者肺功能的改善,避免咳嗽用力损耗的体能,增加活动耐力。

    综上所述,ACBT技术联合抗阻呼吸训练可有效改善AECOPD患者肺功能、呼吸困难症状、活动耐力和生活质量。由于这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法,通过慢慢加压抗阻不仅能够转移患者注意力并且还能强化纠正患者的呼吸习惯,从而改善肺通气,同时训练方法简单、安全、便于模仿,可开展院外延续管理,有利于AECOPD患者院外进行慢病自我管理。本研究仅进行至出院后4周的单中心研究观察,但ACBT技术联合抗阻呼吸训练是一个长期过程,随着时间延长,患者的依从性和远期效果如何,将成为下一步即将开展的研究。

  • 图  1  ACBT应用示意图

    Figure  1.  ACBT application diagram

    表  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n = 60,$\bar x \pm s $)

    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eline data between two patient groups (n = 60,$\bar x \pm s $)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χ2/tP
    n3030
    性别(男/女)191122180.0390.083
    年龄(岁)61.67 ± 2.9662.00 ± 3.170.4730.638
    病程(年)10.21 ± 2.3510.21 ± 2.323.5670.887
    医疗保险(医保/自费)251527130.1440.704
    COPD分级(Ⅱ级/Ⅲ级)161418120.2740.639
    下载: 导出CSV

    表  2  两组患者FEV1/FVC比较[(%),($\bar x \pm s $)]

    Table  2.   Comparison of FEV1/FVC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ar x \pm s $)]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 t P
    对照组 52.85 ± 4.85 59.73 ± 6.09 −2.457 0.017
    观察组 53.72 ± 5.13 64.92 ± 5.47 −2.339 0.023
    t 0.791 3.768
    P 0.432 0.003*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3  两组患者FEV1比较[L,($\bar x \pm s $)]

    Table  3.   Comparison of FEV1 between the two groups [L,($\bar x \pm s $)]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 t P
    对照组 1.02 ± 0.16 1.21 ± 0.18 −2.244 0.029
    观察组 1.06 ± 0.14 1.39 ± 0.16 −1.089 0.037*
    t 1.044 2.64
    P 0.301 0.013*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4  两组患者mMRC评分比较($\bar x \pm s $)

    Table  4.   Comparison of mMRC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ar x \pm s $)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 t P
    对照组 3.43 ± 0.67 2.82 ± 0.65 3.516 0.016
    观察组 3.50 ± 0.62 2.03 ± 0.68 6.026 0.001
    t 0.791 −4.55
    P 0.432 0.001*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5  两组患者6MWT距离比较[($\bar x \pm s $),m]

    Table  5.   Comparison of 6-minute walk dista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ar x \pm s $),m]

    组别 干预前 干预后 t P
    对照组 244.87 ± 37.53 258.65 ± 34.95 −1.569 0.022
    观察组 245.63 ± 60.92 289.89 ± 34.77 −5.024 0.001
    t 0.085 3.412
    P 0.932 0.001*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6  两组患者CAT评分比较($\bar x \pm s $)

    Table  6.   Comparison of CAT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ar x \pm s $)

    组别干预前干预后tP
    对照组22.75 ± 9.7619.48 ± 8.29−2.7310.029*
    观察组21.50 ± 8.9515.85 ± 9.183.1490.001*
    t0.5383.687
    P0.6670.008*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1] 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management,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2024 report)[EB/OL]. (2022-11-14) [2023-01-15].
    [2] Fang L, Gao P, Bao H, et al.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in China: A nationwide prevalence study[J]. Lancet Respir Med,2018,6(6):421-430.
    [3] Xu J X,Ji Z L,Zhang P,et al. Disease burden of COPD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J]. Therapeutic Advances in Respiratory Disease,2023,17: 17534666231218899.
    [4] Hartl S,Lopez-Campos J L,Pozo-Rodriguez F,et al. Risk of death and readmission of hospital-admitted COPD exacerbations: European COPD audit[J]. Eur Respir J,2016,47(1):113-121.
    [5] 潘铭. 拍背联合体外振动排痰方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发结核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分析[J]. 中国防痨杂志,2024,46(S1):206-209. doi: 10.3969/j.issn.1000-6621.2024.z1.062
    [6] Song J,Liu Z Z,Huang J,et al. Effects of aerobic exercise,traditional Chinese exercises,and meditation on depressive symptoms of college student: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Medicine (Baltimore),2021,100(1):e23819.
    [7] Hoffman M,Assis M G,Augusto V M,et al. The effects of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based on the perceptions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lung disease: A qualitative study[J]. Braz J Phys Ther,2018,22(3):215-221.
    [8] 陈典,隆寰宇,李姝润,等. 2024年GOL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治疗、管理及预防全球策略更新要点解读[J]. 中国全科医学,2024,27(13):1533-1543+1567.
    [9] 朱蕾,陈荣昌. 成人常规肺功能测定规范中国专家共识[J]. 临床肺科杂志,2022,27(11):1621-1633.
    [10] 刘思峰,张维亮,杨英杰,等. 一套更具可操作性的老年人能力评估体系[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42(6):1475-1478. 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22.06.056
    [11] 李春阳,王佳佳,卫梦雨,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报告结局测评工具研究现状[J]. 中国全科医学,2024,27(31):3896-3904.
    [12] Sunjaya A,Poulos L,Reddel H,et al. Qualitative validation of the modified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mMRC) dyspnoea scale as a patient-reported measure of breathlessness severity[J]. Respir Med,2022,203:106984. doi: 10.1016/j.rmed.2022.106984
    [13] 高露青. 呼吸困难测评工具的研究进展[J]. 现代临床护理,2023,22(10):86-94. doi: 10.3969/j.issn.1671-8283.2023.10.014
    [14] 时延伟, 张二明, 郭伟安, 等. CAT评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情及疗效的评估价值[J]. 基层医学论坛,2021,25(2):152-155.
    [15] 倪莺媛,李莎莎,刘晓静,等. 老年人功能能力测评工具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2023,37(4):655-659.
    [16]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等. 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与管理指南(2024年)[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4,23:793-812.
    [17] 梁振宇,王凤燕,陈子正,等. 2023年GOL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管理及预防全球策略更新要点解读[J]. 中国全科医学,2023,26(11):1287-1298.
    [18] 张灵,孙程程,蒋水平,等. 主动呼吸循环技术联合常规肺康复运动训练对COPD康复期患者心率变异性和肺功能的影响[J]. 西部医学,2022,34(1):74-78. doi: 10.3969/j.issn.1672-3511.2022.01.014
    [19] 党辉,陈军,杨菲菲,等. ACBT联合HRR对稳定期COPD肺功能及运动能力的影响[J].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23,16(5):667-669.
    [20] 魏玮,白海鹏,甄静. ACBT方案联合渐进弹力抗阻运动对老年肌少症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动脉血气及运动耐力的影响[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21(12):1801-1805+1810. doi: 10.3969/j.issn.1672-9455.2024.12.026
    [21] 周兆斌,郭帅,黄璐璐,等. 主动呼吸循环技术对老年肺部手术患者肺功能和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19):4680-4683. doi: 10.3969/j.issn.1005-9202.2023.19.021
    [22] 江尚燕,韩江英,王云云,等. 辅助缩唇呼吸训练工具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居家肺功能康复中的设计及应用[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4,39(6):821-827. doi: 10.3969/j.issn.1001-1242.2024.06.009
    [23] 高志君,赵珂,代萌,等. 不同自主呼吸训练方法对区域性肺通气影响的对比研究[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4,39(5):634-640. doi: 10.3969/j.issn.1001-1242.2024.05.004
    [24] 吴琪,季梅丽,张蓉,等. 缩唇腹式呼吸训练联合弹力带抗阻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力、心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3,23(7):1279-1282+1373.
    [25] 刘国英,王宇华. 抗阻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海南医学,2021,32(20):2634-2637. doi: 10.3969/j.issn.1003-6350.2021.20.013
    [26] 王明枫,罗世林,黎必亮,等. 主动循环呼吸训练联合肺功能康复对肺癌术后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 肿瘤预防与治疗,2023,36(7):590-594. doi: 10.3969/j.issn.1674-0904.2023.07.007
  • [1] 黄群, 侯黎莉, 王德桂, 王召君, 吴思圆, 桑莹莹.  5A模式下主动循环呼吸技术训练在肺癌手术患者中的效果,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627
    [2] 娄凡, 张铁松, 马静, 林垦, 赵丽萍.  慢性间歇性缺氧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儿童听功能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3] 杨超, 杜俊毅, 蒲丹, 许小靓, 陈敏, 刘翱.  肠道活菌制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的疗效,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4] 张颖, 牛小群.  肺泡灌洗液G和GM试验对早期诊断AECOPD患者并发侵袭性肺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01217
    [5] 钮燕, 张越, 白忠, 杨晓红, 吴海莺, 曹守明, 马燕, 吕操.  256排螺旋CT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6] 戴百章, 任朝凤, 郑勤玲, 杨艳霞, 李梅华.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患者淋巴细胞组成变化,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7] 刘虎军, 高莉萍.  不同剂量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8] 刘建红, 周冀波.  血清胆碱酯酶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呼吸衰竭的相关性,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9] 李亚萍, 李永霞, 牛小群, 海冰, 曹宇, 柴燕玲.  吸烟与炎性因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肺动脉高压中的相关性,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0] 胡伟华.  氨溴索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对比,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1] 陈敏.  大剂量盐酸氨溴索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2] 柯亭羽.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骨密度改变,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3] 陶建平.  不同灌流量对经皮肾镜取石术围术期循环及呼吸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4] 戴百章.  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低氧血症与CAT评分,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5] 杨焕芝.  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感染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6] 刘荣.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机械通气后期应用俯卧位通气呼吸和循环的临床评价,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7] 任朝凤.  彩色多谱勒超声与数字平板影像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患者右心室功能临床评估,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8] 王长捷.  双水平正压通气在拒绝插管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呼吸衰竭病人的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9] 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疗效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 柴燕玲.  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优化抗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加载中
图(1) / 表(6)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63
  • HTML全文浏览量:  226
  • PDF下载量:  45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4-12-20
  • 网络出版日期:  2025-02-18
  • 刊出日期:  2025-04-09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