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2025年  第46卷  第6期

专家论坛
PINK1/Parkin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发展中的影响研究
武孔佳, 豆舒乾, 王媛, 王旗, 杜攀, 刘文军
2025, 46(6): 1-8.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601
摘要(257) PDF (36)
摘要:
线粒体不仅是细胞能量代谢中枢,更参与信号转导及活性调控等重要生理过程。线粒体数量异常、mtDNA拷贝数失衡、基因突变累积以及自噬通路异常激活等现象会导致粒体功能障碍甚至细胞器功能障碍,还会激活细胞损伤和死亡的机制,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病。线粒体自噬作为高度特异性的自噬形式,在细胞器质量监控与稳态平衡中承担核心调控功能。以经典PINK1/Parkin通路介导的线粒体自噬作为切入点,总结线粒体自噬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及相关研究进展,为寻求靶向调控线粒体自噬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防治新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基础医学
URSA患者蜕膜PMN-MDSCs细胞基因表达特征及功能预测
牛玉红, 康晓敏
2025, 46(6): 9-19.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602
摘要(322) HTML (218) PDF (18)
摘要:
  目的   研究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nexplained recurrent abortion ,URSA)患者蜕膜粒型MDSCs(PMN-MDSCs)细胞基因表达特征及功能预测。  方法  收集2023年7月至12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生殖医学科的3例正常早孕人工流产患者和3例URSA患者的蜕膜组织。利用磁珠分选(MACS)技术分离蜕膜PMN-MDSCs,采用基因芯片检测基因表达差异。通过DESeq2或edgeR分析差异基因,结合P值和FDR控制假阳性。利用GO和KEGG分析差异基因的功能和通路,进行蛋白互作网络(PPI)分析及枢纽基因筛选。关键基因通过免疫荧光染色验证,并定量分析。  结果  与正常妊娠相比,URSA患者蜕膜PMN-MDSCs中有163个基因发生显著变化(P < 0.05),其中67个基因上调,96个基因下调。这些基因在细胞成分、生物过程、分子功能、蛋白结合、补体系统信号通路、白细胞相关激活炎症反应通路、蛋白多糖和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中富集。PPI网络分析和HUB基因鉴定显示前10的HUB基因中,上调基因只有SPP1、CCL5、C3AR1和TNF,下调基因包括MXRA8、IGFBP5、SPARCL1、SAA1、DCN、COL3A1。这些HUB基因主要涉及免疫调节、炎症反应及细胞间交互作用等关键生物学过程。免疫荧光定量结果显示,URSA患者蜕膜PMN-MDSCs细胞中,SPP1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URSA患者蜕膜组织中的PMN-MDSCs功能异常,表现为对细胞外基质重塑及周围细胞的调控作用减弱,免疫抑制能力下降,促炎反应加强。这可能是其妊娠失败的重要免疫学机制之一。
2018—2023年兰坪县肺结核流行病学特征及空间分布
张芙蓉, 俞艺丹, 张加瑞, 罗秀军, 李新月, 邓琦, 孙众, 何国忠
2025, 46(6): 20-28.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603
摘要(145) HTML (55) PDF (7)
摘要:
  目的  探讨兰坪县肺结核的流行趋势概况及时空分布特征。  方法  基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和“基本信息系统”获取的2018—2023年兰坪县肺结核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集中度法、圆形分布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对2018—2023年兰坪县肺结核数据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和空间分析。  结果  2018—2023年兰坪县共报告肺结核病例数2836例,年均发病率为233.26/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男女性别比为1.95∶1,60岁以上年龄组人群发病数最高,共932例(32.86%);病例主要集中于农民(91.01%)、傈僳族(52.68%)。结核病无明显季节性或季节性较弱,发病呈双峰分布,主要高峰期在10月至次年3月,次高峰期在6月至8月。兔峨乡(324.74/10万)、石登乡(307.42/10万)和金顶镇(260.98/10万)发病率位列前三,共报告1284例,占全县病例总数的45.28%。2020年兰坪县肺结核发病率呈现空间聚集分布(全局Morans's I<0,P < 0.05),石登乡多年呈现高-低聚集区特征。  结论  2018—2023年间,兰坪县肺结核发病率虽有所下降,但与云南省结核病防治目标仍有差距,防控工作依然面临巨大挑战。强化对高风险人群的筛查和对偏远地区的医疗支持,是未来防治的关键措施。
丹参酮Ⅰ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缓解大鼠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
任靖宇, 蒋兴鹏, 李正超, 文世媛, 朱砂, 茹金
2025, 46(6): 29-37.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604
摘要(91) HTML (38) PDF (6)
摘要: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Ⅰ(tanshinone Ⅰ,Tan Ⅰ)调节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脓毒症相关急性肾损伤(sepsis associated acute kidney injury,SA-AKI)大鼠的作用。  方法  将Sprague Dawley大鼠随机分为Sham、SA-AKI、SA-AKI+5 mg/kg Tan Ⅰ、SA-AKI+10 mg/kg Tan Ⅰ、SA-AKI+15 mg/kg Tan Ⅰ(SA-AKI+Tan Ⅰ)、SA-AKI+盐霉素钠(Wnt信号抑制剂,salinomycin sodium,SS,SA-AKI+SS组)、SA-AKI+SS+Tan Ⅰ、SA-AKI+Wnt信号激活剂(laduviglusib,LG,SA-AKI+LG组)、SA-AKI+LG+Tan Ⅰ,每组8只(含每组2只备用)。利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ecal ligation and puncture,CLP)诱导大鼠SA-AKI模型,Tan Ⅰ、SS和LG经腹腔注射至大鼠。苏木精-伊红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测定法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组织病理损伤,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IL-1β、IL-8、IL-6、TNF-α血清浓度,肌酐(Creatinine,Cre)和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试剂盒检测Cre和BUN血清浓度。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Wnt1、GSK3β和β-catenin的表达及荧光强度。  结果  10 mg/kg和15 mg/kg的Tan Ⅰ可明显减轻SA-AKI大鼠肾脏损伤(P < 0.05),抑制SA-AKI标志物NGAL、Cre和BUN和炎性细胞因子水平(P < 0.05),减少细胞凋亡,抑制Wnt1、GSK3β并促进β-catenin表达(P < 0.05)。5 mg/kg Tan Ⅰ对大鼠SA-AKI具有一定保护作用,但与Sham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 0.05)。SS处理可减弱CLP诱导的大鼠肾损伤和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P < 0.05),LG处理进一步加剧了CLP诱导的大鼠肾损伤(P < 0.05)。Tan Ⅰ可逆转LG对SA-AKI大鼠肾损伤的促进作用(P < 0.05)。  结论  Tan Ⅰ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对CLP诱导的大鼠SA-AKI具有保护作用。
基于lncRNA /Hedgehog信号通路表达探讨骨关节炎中自噬对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
朱毅琳, 彭潇, 张贵福, 龙惠南
2025, 46(6): 38-45.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605
摘要(121) HTML (62) PDF (5)
摘要:
  目的  探究骨关节炎中lncRNA /Hedgehog信号通路介导的自噬对软骨细胞功能的影响。  方法  在OA软骨细胞(SW1353)建立LPS诱导的软骨细胞炎症模型,并通过胶原II免疫荧光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进行鉴定,分为Normal组、LPS组、LPS/lncRNA HHIP-AS1 抑制剂组和LPS/Scr组,RT-qPCR检测lncRNA HHIP- as1和HHIP在软骨细胞中的表达,蛋白印迹HHIP、Gli1、Gli2、LC3B-I ab、p62表达,TUNEL染色和流式细胞术(FC)检测细胞凋亡,免疫荧光法(IFA)检测自噬LC3B表达。  结果  用LPS处理SW1细胞,与正常软骨细胞相比,LPS诱导后,软骨细胞体积增大,胞浆内空泡增多,细胞核体积增大,部分细胞形态不规则,数量相对减少,甲苯胺蓝染色和II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减少,LPS刺激会诱导细胞死亡和自噬,lncRNA HHIP- as1和HHIP上调(P < 0.05),Hedgehog信号通路HHIP、Gli1和Gli2的关键分子持续上调(P < 0.05),LPS处理的软骨细胞有明显的凋亡(P < 0.05),LC3B(绿色)积累,LC3B生物合成和加工升高(LC3B I和II水平升高),p62降解升高(P < 0.05),lncRNA HHIP-AS1抑制剂降低LPS诱导的OA软骨细胞凋亡(细胞凋亡率降低)和自噬(降低了LPS处理的软骨细胞的自噬率,LC3B生物合成和加工减少(LC3B I和II水平降低),p62降解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LncRNA HHIP-AS1可能通过调控Hedgehog信号通路抑制LPS诱导的OA软骨细胞凋亡和自噬。
肺炎链球菌感染小鼠CD4+ T淋巴细胞亚群特征及功能分析
董越虹, 赵昱, 况轶群, 贾杰
2025, 46(6): 46-53.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606
摘要(139) HTML (71) PDF (5)
摘要:
  目的  分析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S.P.)感染后小鼠脾和肺组织中CD4+ T细胞亚群水平和功能,探索S.P.感染后的免疫调控机制。  方法  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正常组(n = 4)、S.P.感染12 h(n = 4)和24 h(n = 4)后小鼠脾组织中CD4+ T细胞亚群Th1、Th2、Th17和Treg细胞比例并通过H&E染色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特征,分析S.P.感染2 d和5 d后小鼠肺组织差异基因集及功能变化并预测免疫细胞丰度。  结果  小鼠感染S.P.后肺组织出现明显的炎症性病理特征。S.P.感染后小鼠脾脏组织Th1和Treg细胞比例逐渐升高,感染24 h后Th1和Treg细胞比例明显较对照组升高(P < 0.05),而S.P.感染5 d后仅Treg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功能分析发现S.P.感染2 d后肺组织中产生IL6、IL10和IL4/IL13的信号通路异常激活,而感染5 d后IL-2和IL-6/TGF-β通路异常富集。  结论  Treg和Th1细胞是小鼠S.P.感染后重要的免疫调节细胞,干预IL-10等介导的Treg细胞功能和IL-2介导的Th1细胞功能可改善S.P.感染后的免疫功能。
TP53通过MMP1信号通路促进NIH-3T3焦亡并抑制细胞侵袭及迁移
杨明, 吕小星, 徐顺利
2025, 46(6): 54-63.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607
摘要(132) HTML (87) PDF (5)
摘要:
  目的  探究TP53通过MMP1/NLRP3信号通路调控胚胎成纤维细胞焦亡、侵袭、迁移的分子机制。  方法  对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3T3)转染慢病毒,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阴性对照组(Vector)、实验组(oeTP53、oeTP53+shNC、oeTP53+shMMP1)。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及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划痕及侵袭实验检测细胞迁移侵袭能力,采用免疫共沉淀(Co-IP)验证P53与MMP1蛋白相互作用,RT-qPCR检测TP53、Collagen Ⅰ、Collagen Ⅲ、α-SMA的mRNA表达水平,Westen bolt检测P53、Collagen Ⅰ、Collagen Ⅲ、α-SMA及焦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焦亡小体的变化。  结果  与Control及Vector组比较,oeTP53组细胞的增殖活性降低(P < 0.01)、细胞凋亡率升高(P < 0.0001)、侵袭(P < 0.0001)及迁移能力(P < 0.0001)降低;CollagenⅠ(P < 0.001)、CollagenⅢ(P < 0.01)、α-SMA(P < 0.01)蛋白表达降低,NLRP3 (P < 0.05)及cleaved-caspase-1表达升高(P < 0.01),且焦亡小体大量出现。对oeTP53组中MMP1的蛋白水平检测发现其升高(P < 0.05),Co-IP表明p53蛋白和MMP1存在相互作用。与oeTP53组比较,oeTP53+shMMP1组中细胞活力升高(P < 0.001),细胞凋亡率降低(P < 0.01),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升高(P < 0.01);瘢痕形成相关蛋白CollagenⅠ(P < 0.01)、CollagenⅢ(P < 0.001)、α-SMA(P < 0.05)蛋白表达升高,细胞焦亡相关蛋白NLRP3(P < 0.01)及cleaved-caspase-1(P < 0.001)的表达降低,且焦亡小体数量减少。  结论  过表达TP53能够抑制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生长增殖、迁移、侵袭能力,降低瘢痕形成相关蛋白的表达,促进细胞焦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MMP1/NLRP3通路有关。
抑制mTOR信号通路对博来霉素诱导肺纤维化的影响
殷娥高, 雷雯, 杨眉, 刘永骏, 董昭兴
2025, 46(6): 64-70.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608
摘要(126) HTML (79) PDF (4)
摘要:
  目的  探讨mTOR信号通路对博来霉素诱导肺纤维化的影响。  方法  6~8周龄健康雄性C57BL/6小鼠30只,喂养1周,分为对照组(NC组,n = 5)、博来霉素组(BLM组,n = 5),雷帕霉素+博来霉素组(Rapa+BLM组,n = 5),在7 d、28 d各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5只,取肺组织。HE染色观察肺组织炎症浸润,Masson's 染色观察肺组织的纤维化严重程度。Western blot、qPCR检测CollagenⅠ、Collagen Ⅲ和α-SMA的表达水平,观察肺组织纤维化程度。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mTOR、P70S6K和其磷酸化水平的表达。  结果  与NC组相比,BLM组肺组织肺泡间隔增厚,有明显的炎性改变和胶原沉积,CollagenⅠ、Collagen Ⅲ、α-SMA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 < 0.01),CollagenⅠmRNA、Collagen ⅢmRNA、α-SMAmRNA表达增加(P < 0.05),p-mTOR、p-p70S6K表达升高(P < 0.05);与BLM组比较,Rapa+BLM组肺组织结构改善,炎症及胶原沉积减轻,Collagen Ⅰ、CollagenⅢ、α-SMA蛋白表达有下降趋势(P > 0.05),CollagenⅠmRNA有下调趋势(P > 0.05),Collagen ⅢmRNA、α-SMAmRNA下降(P < 0.05)。  结论  在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中观察到mTOR异常活化;抑制mTOR信号通路的活化能有效缓解肺纤维化的形成。
临床研究
完全性盆底腹膜重建技术在膀胱全切原位新膀胱术中的疗效分析
刘胜, 袁飞, 周红庆, 刘明生, 邹东桓, 李钰, 陈冠宇, 郭峰
2025, 46(6): 71-78.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609
摘要:
  目的  探讨完全性盆底腹膜重建技术在降低腹腔镜下膀胱全切原位新膀胱术术后肠梗阻发生率及加速患者术后恢复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通过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1月至2024年9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曲靖医院接受该术式的62例患者,根据术中是否进行完全性盆底腹膜重建分为常规组(n = 25)和重建组(n = 37),分析两组患者术后肠梗阻发生率及术后病情恢复情况,评估完全性盆底腹膜重建技术在腹腔镜下膀胱全切原位新膀胱术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  重建组术后恢复情况均优于常规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3(2,4)d vs 4(3,5)d,P = 0.032]、腹腔引流时间[12(10,13.5)d vs 14(12,15)d,P = 0.006]、盆腔引流时间[12(9,13.5)d vs 14(11,16)d,P = 0.015]、术后住院时间[18(15.5,26)d vs 25(17,30.5)d,P = 0.016],住院费用[(53695.67±10182.43)元 vs (60803.73±14449.24)元,P = 0.027];术后营养指标:重建组总蛋白[(64.49±6.82) g/L vs (61.56±4.03) g/L,P = 0.038]和白蛋白[(36.08±5.29) g/L vs (33.40±3.57) g/L,P = 0.020]水平较常规组更高。术后肠梗阻发生率:常规组44.00% vs 重建组32.43%(P = 0.3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其余资料:一般资料指标、术后球蛋白和前白蛋白、是否留置胃管、输尿管支架拔除时间、尿管拔出时间、吻合口瘘、尿瘘、切口感染发生情况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完全性盆底腹膜重建技术在腹腔镜下膀胱全切原位新膀胱术中的应用,为肠道提供了更好的保护,减少了术区粘连,能有效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缩短腹腔及盆腔引流时间,加速患者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但其能否有效降低术后肠梗阻的发生率,仍需更多数据及实验来验证。
核苷酸类似物单药与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
殷瑞, 马国伟, 岳雯溪, 顾海霞, 周莹, 陈洁
2025, 46(6): 79-88.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610
摘要(385) HTML (195) PDF (13)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的核苷(酸)类似物(NAs)单药与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  方法  对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就诊于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科的229例CHB患者,根据抗病毒方案分为恩替卡韦(ETV)组(A,n = 47)、ETV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组(B,n = 19)、艾米替诺福韦(TMF)组(C,n = 64)、TMF联用Peg-IFN-α-2b组(D, n = 35)、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酯(TDF)组(E, n = 29)、TDF联用Peg-IFN-α-2b组(F, n = 35)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治疗24周前后各组患者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HBV血清学标志物及HBV-DNA等指标。  结果  治疗24周后,单用NAs与联用Peg-IFN-α-2b的各分组有效率、HBV-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后比较,ETV组有效率最高,TDF联用Peg-IFN-α-2b组有效率最低;TDF组显效率最高,ETV联用Peg-IFN-α-2b组显效率最低。除了ETV+ Peg-IFN-α-2b和TDF+ Peg-IFN-α-2b 2组外,其余四组治疗后HBV-DNA阳性率显著低于治疗前(P < 0.05)。单用NAs与联用Peg-IFN-α-2b的不同治疗方案 HBsAg 水平有显著差异(P = 0.0483),同时除ETV组和TDF组外,其余四组治疗后血清HBsAg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 < 0.05)。各组LSM、GFR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 > 0.05),单药治疗组治疗后ALT、GGT显著低于治疗前(P < 0.05),联用Peg-IFN-α-2b组治疗后WBC、NEUT、PLT显著低于治疗前(P < 0.05)。  结论  联合Peg-IFN-α-2b治疗能降低HBsAg水平,可能更有效控制病毒,但可能引起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增加风险。医生和患者需权衡效果与风险,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杨剑, 李平, 蒋鸿超
2025, 46(6): 89-95.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611
摘要:
  目的  探究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MD)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  方法  对2018年01月至2022年12月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551例HMD住院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3∶1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n = 413)和验证集(n = 138),其中训练集根据是否并发BPD分为单纯HMD组(n = 339)和HMD并发BPD组(n = 74),并利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分析影响HMD并发BPD的相关危险因素,最后在验证集中进行验证。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包括出生情况、围产期情况、孕母情况、实验室指标以及治疗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出生体重、用氧时间是HMD并发BPD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ROC曲线评估该模型曲线下面积(AUC)为0.954,表示该模型有一定预测价值。验证集中AUC为0.917,灵敏度为92.00%,特异性为89.38%。  结论  新生儿出生体重以及用氧时间是HMD并发BPD的危险因素。HMD并发BPD的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
T2 Mapping评估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患者关节盘特征的临床研究
和仕珍, 韦晓玉, 刘晨, 张莉, 岳莉蓉, 王鹏
2025, 46(6): 96-102.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612
摘要(134) HTML (76) PDF (13)
摘要:
  目的  运用磁共振T2 mapping技术,分别在开、闭口位定量评估TMD关节盘结构损伤的变化及意义。  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3年6月至2024年1月期间在云南大学附属医院口腔外科初诊为TMD的患者127例以及对照组51例。所试对象均行颞颌常规序列及T2 Mapping序列扫描。扫描后利用后处理获得伪彩图,分别在开、闭口位伪彩图上测量关节盘(前带、后带)的T2值,分析其与TMD前移程度的相关性。  结果  病例组开、闭口位关节盘后带T2值均大于关节盘前带T2值(P < 0.05);关节盘不同前移程度组,正常上位组、轻度前移组、中度前移组的T2值整体呈依次增高趋势,而重度前移组的T2值呈现下降的趋势(P < 0.01);弹响、咬合异常是TMD患者关节盘不可复前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开口位、闭口位扫描均可以作为评估TMD关节盘损伤的检查方法;T2 mapping技术可以定量、敏感地反映关节盘微结构生化成分变化规律。
NUTF2在HNSCC患者中的表达及与预后关系分析
靳书滨, 刘晓燕, 耿文华, 焦建军
2025, 46(6): 103-110.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613
摘要(97) HTML (41) PDF (4)
摘要:
  目的   探究核转运因子2(NUTF2)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患者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邯郸市中心医院HNSCC患者269例,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NUTF2表达水平,比较肿瘤组织与癌旁组织、不同肿瘤分期患者NUTF2表达水平。分析NUTF2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的相关性及HNSCC患者生存结局的影响因素。比较不同NUTF2表达水平HNSCC患者的生存情况。通过体外实验观察NUTF2表达水平变化对HNSCC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结果   HNSCC患者肿瘤组织NUTF2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P < 0.05);HNSCC患者NUTF2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呈正相关(P < 0.05);NUTF2表达水平(HR = 3.478,95%CI为1.752~6.906)是HNSCC患者生存结局的影响因素(P < 0.05);NUTF2高表达HNSCC患者生存率低于NUTF2低表达患者(HR = 0.486,95%CI为0.298~0.793,χ2 = 8.345,P = 0.004)。NUTF2表达敲低抑制HNSCC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结论   NUTF2表达水平在HNSCC患者肿瘤组织内异常升高,对患者生存结局存在直接影响,NUTF2高表达提示患者预后较差。
COPD伴SIRS患者血清IL-37、NLRP3水平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及联合预测预后的价值分析
张肇月, 吕逢源, 舒倩倩, 杨莹
2025, 46(6): 111-118.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614
摘要(74) HTML (35) PDF (6)
摘要: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血清白介素-37(IL-37)、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水平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及联合预测预后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3月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150例COPD伴SIRS患者作为研究组,150例COPD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入院时血清IL-37、NLRP3水平,并比较研究组不同病情程度患者入院时血清IL-37、NLRP3水平,分析血清IL-37、NLRP3水平与COPD伴SIRS患者病情程度的相关性;比较两组28 d预后情况,比较研究组预后不良患者与预后良好患者入院时血清IL-37、NLRP3水平,应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OPD伴SIRS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分析血清IL-37、NLRP3预测COPD伴SIRS患者预后不良的价值,并分析血清IL-37、NLRP3在COPD伴SIRS患者预后转归中的交互作用。  结果  研究组入院时血清IL-37、NLRP3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病情程度极重度患者入院时血清IL-37、NLRP3水平高于重度、中度、轻度患者,重度患者高于中度、轻度患者,中度患者高于轻度患者(P < 0.05);入院时血清IL-37、NLRP3水平与COPD伴SIRS患者病情程度呈正相关(P < 0.05);研究组预后不良患者入院时血清IL-37、NLRP3水平高于预后良好患者(P < 0.05);入院时血清IL-37、NLRP3水平是COPD伴SIR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入院时血清IL-37、NLRP3单独预测COPD伴SIRS患者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805、0.834,血清IL-37、NLRP3联合预测的AUC为0.920,大于二者单独预测的AUC(P < 0.05);交互作用分析显示,入院时血清IL-37、NLRP3高水平在COPD伴SIRS患者预后转归中呈超相乘模型的正向交互作用(P < 0.05)。  结论  COPD伴SIRS患者血清IL-37、NLRP3水平与病情程度呈正相关,血清IL-37、NLRP3联合在预测患者预后方面具有较高预测效能。
不同下腔静脉滤器肾静脉上置入在深静脉血栓腔内治疗中的应用
常家烁, 查正勇, 邹广思, 黄贤丽, 苏秋燕, 高正乾
2025, 46(6): 119-126.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615
摘要(255) HTML (170) PDF (7)
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下腔静脉滤器(IVCF)肾静脉上置入在深静脉血栓(DVT)腔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云南省保山市第二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02例行肾静脉上IVCF的下肢DVT患者,根据患者IVCF类型分为可回收组(n = 51)与永久性组(n = 51)。比较两组滤器置入情况、围术期肢体周径差、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静脉再通评分、静脉再通率以及术后12个月并发症状况、无复发生存状况。  结果   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100%;两组术后1 d、3 d及7 d膝关节以上15 cm及以下10 cm周径差均较术前缩小,且均呈下降趋势(P < 0.05);两组术后1 d、3 d及7 d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均较术前缩小,且均呈下降趋势(P < 0.05);两组术后7 d静脉再通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 < 0.05);可回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永久性组低(P < 0.05)。  结论  肾静脉上置入可回收型IVCF用于DVT腔内治疗效果明显,可调节下肢周径差,改善凝血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
躁狂发作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清sC5b-9、5-HT和外周血C1q mRNA水平变化对认知功能损害的诊断价值
史心怡, 种小妮, 卢梅
2025, 46(6): 127-132.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616
摘要:
  目的  探究躁狂发作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血清补体激活产物(sC5b-9)、5-羟色胺(5-HT)和外周血C1q mRNA水平变化情况及与认知功能损害间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于宝鸡市中心医院就诊的75例躁狂发作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与75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别纳入BD组、健康组,检测研究对象的血清sC5b-9、5-HT、外周血C1q mRNA水平、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并进行对比,根据躁狂发作期BD组患者的MoCA评分进行分组,22~25分纳入认知损伤组(n = 40),≥26分纳入无损伤组(n = 35)并对比血清sC5b-9、5-HT、外周血C1q mRNA水平差异,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认知损伤间的影响因素。  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BD组血清sC5b-9、5-HT及外周血C1q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 0.05);与健康组比较,BD组8项MOCA评分及MOCA总分均明显降低(P < 0.05);与无损伤组比较,认知损伤组的血清sC5b-9、5-HT及外周血C1q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 < 0.05);血清sC5b-9、5-HT及外周血C1qmRNA表达水平均是躁狂发作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认知损伤的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  躁狂发作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血清sC5b-9、5-HT及外周血C1qmRNA表达水平呈异常升高趋势变化,躁狂发作期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发生认知功能损害与血清sC5b-9、5-HT及外周血C1qmRNA表达水平密切相关。
踝关节损伤康复治疗中Physio Space平衡板运动控制训练的疗效观察
董卓谦, 刘盾, 邵水艳, 陈兴康, 单吉升, 陈涛
2025, 46(6): 133-139.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617
摘要(300) HTML (188) PDF (25)
摘要:
  目的   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分析踝关节损伤康复治疗中Physio Space平衡板运动控制训练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云南省中医医院96例踝关节损伤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 = 48)和对照组(n = 48)。两组均行常规物理治疗,对照组另行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增设Physio Space平衡板运动控制训练。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踝关节稳定性[Cumberland踝关节不稳问卷(CAIT)评分]、踝关节活动度(背伸、跖屈活动度)、疼痛程度、患侧肢体平衡能力[X轴平均位移(Mcd)、Y轴平均位移(Msd)评分]及血清炎症-疼痛因子[P物质(S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神经肽(NPY)]水平。  结果   研究组治疗优良率(93.75%比79.17%)高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治疗1周、2周、3周、4周后CAIT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05);治疗2周、4周后,研究组背伸、跖屈活动度高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治疗2周、4周后Mcd、Msd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05);治疗2周、4周后,研究组血清TNF-α、IL-6、SP、NPY水平低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踝关节损伤康复治疗中Physio Space平衡板运动控制训练的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艾米替诺福韦与富马酸替诺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多维度疗效的比较
张映媛, 牟春燕, 木唤, 许丹青, 常丽仙, 王远珍, 刘春云, 刘立
2025, 46(6): 140-148.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618
摘要(688) HTML (296) PDF (16)
摘要:
  目的  比较TMF和TDF在肝功能复常、清除病毒、免疫调节、抗肝纤维化、脂质代谢、骨肾安全、不良反应方面的疗效。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CHB患者110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TMF治疗组(n = 55)与TDF治疗组(n = 5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转氨酶复常情况、抗病毒疗效、T细胞亚群、肾功能电解质、脂质代谢、肝纤4项相关指标以及肝硬度分级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结果  治疗48周后,两组患者的TBIL、ALT、AST、GGT、GLOB水平均低于治疗前水平(P < 0.05),治疗后TMF组AST下降的水平低于TDF组(P < 0.05)。两组患者在治疗48周后,在HBV-DNA转阴率上,TMF组(90.90%)高于TDF组(83.64%);TMF组HBsAg血清学转阴率(7.3%),TDF组HBsAg血清学转阴率(9.1%),HBeAg血清学转换率方面,TMF组(38.2%)显著高于TDF组(18.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48周后,两组患者CD3+、CD4+、CD8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上升(P < 0.05);其中TMF组治疗后CD3+、CD4+、CD8水平高于TDF组中CD3、CD4、CD8治疗后的水平。治疗48周后,TMF组TMF组治疗后肝纤4项指标中HA、Ⅳ-C、LN的均值明显低于TDF组(P < 0.05)。两组患者F0和F2占比治疗后明显升高,F3和F4的占比治疗后明显下降(P < 0.05);且治疗后TMF组F0和F2占比明显高于TDF组,治疗后TMF组F3和F4占比明显低于TDF组(P < 0.05)。治疗48周后,TMF组HDL-C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 < 0.05)。TDF组TG、TC、HDL-C、LDL-C较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 > 0.05)。治疗48周后,TMF组中BUN、Cr、P+、Ca+水平较治疗前后无差异(P > 0.05);TDF组中BUN、Cr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Ca+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 < 0.05)。治疗48周后,尿酸升高和骨痛的发生率,TMF组显著高于TDF组(P < 0.05);腹泻和腹痛的发生率,TMF组略高于TDF组(P > 0.05)。  结论  相比TDF,TMF有更高的肝功能复常率、病毒学应答率、更高的抗纤维化效能和更高的药物安全性,后期值得临床运用。
镇痛指数监测下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在日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
刘嘉琦, 高思琦, 张宁丽, 欧阳杰, 蒋俊, 李元, 李福全, 周臣
2025, 46(6): 149-155.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619
摘要(101) HTML (53) PDF (5)
摘要:
  目的  探讨镇痛指数(PTi)监测下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复合七氟烷在日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23年12月至2024年6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日间患者15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1组(n = 38)、R2组(n = 38)、R3组(n = 38)、R4组(n = 38)。在七氟烷0.7最小肺泡内有效浓度(MAC)的基础上,R1~R4组患者分别复合0.1、0.2、0.3、0.4 μg/.(kg·min)瑞芬太尼。比较四组患者不同时间点PTi改变,术前、术后血液应激指标[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血糖(Glu)浓度]变化,并记录四组患者术中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发生率和术后恶心、呕吐发生情况。  结果  与R1组比较,R2组、R3组、R4组在手术开始(T3)~拔管后5 min(T11)时刻的PTi均下降(P < 0.05);与R2组比较,R3组、R4组在T3~T11时刻的PTi均低于R2组(P < 0.05);与R3组比较,R4组在不同时刻PTi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四组患者Cor、NE、血糖浓度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01),但术前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相比于术前,四组患者的Cor、NE和Glu值均显著增加(P < 0.001),且R1组>R2组>R4组>R3组。四组患者术中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缓、心动过速发生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01),且R4>R1>R2=R3。四组患者术后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01),且R1组>R4组>R2组>R3组。  结论  0.7MAC七氟烷复合0.3 μg/(kg·min)瑞芬太尼对日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减少了应激反应,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综述
PI3K信号通路抑制剂在肺纤维化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孙亚茹, 盛光丽, 张旋
2025, 46(6): 156-162.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620
摘要(146) HTML (62) PDF (14)
摘要:
肺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PF)是一种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肺部疾病,也是多种慢性炎症性肺疾病的共同结局。肺纤维化发病率逐年上升,死亡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尽管已有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两个药物上市用于治疗肺纤维化,但其仅能减缓疾病的进展,不能逆转或阻止肺纤维化进程,而且长期服用会产生多种不良反应。因此,研发更具有靶向性、高效性以及患者耐受良好的肺纤维化新药非常必要。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信号通路在肺纤维化发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靶向抑制PI3K信号通路可能是肺纤维化新药研发的重要方向。目前,已有一些PI3K信号通路抑制剂表现出较好的肺纤维化防治作用,但大多数仍处于研究阶段。对PI3K信号通路在PF中的作用进行综述,进一步总结有前景的具有PF治疗效果的PI3K通路抑制剂,包括处于临床试验和临床前研究中的抑制剂,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及开发前景。
噬菌体治疗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研究进展与挑战
孙娅红, 杨晓钰, 郑瑞
2025, 46(6): 163-170.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621
摘要(184) HTML (104) PDF (11)
摘要:
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CRKP)作为超级耐药病原体,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威胁,尤其在ICU和免疫低下患者中检出率显著升高。传统抗生素疗效递减,CRKP耐药谱持续扩大,临床治疗面临巨大挑战。噬菌体作为特异性感染细菌的病毒,因其裂解能力强、生物膜穿透性好、副作用低、能协同抗生素发挥治疗作用等特点,成为替代或补充抗生素治疗的新策略。系统综述CRKP的流行病学和耐药机制、噬菌体治疗的原理与机制、研究进展(含体外实验、动物模型和临床应用)、联合疗法及其优势与挑战,并结合最新研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基因工程噬菌体的构建、合成生物学设计的“智能噬菌体”、以及临床监管体系的建立。噬菌体疗法为抗击CRKP提供了潜在突破口,但其标准化、广谱性与临床转化路径仍需深入探索与规范。
护理园地
炎症性肠病患者营养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张云惠, 杨晓蓉, 贺谢巧, 罗发梦, 张海燕
2025, 46(6): 171-176.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622
摘要(115) HTML (59) PDF (10)
摘要:
  目的  了解昆明市IBD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并分析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9月至2024年5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707例IBD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疾病相关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NRS2002量表对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将受试者划分为有或无营养风险组,其中CD患者有营养风险组110例,无营养风险组85例,UC患者有营养风险组146例,无营养风险组366例,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IBD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为36.21%,其中CD为56.41%、UC为28.52%。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在CD患者中,睡眠、BMI、疾病确诊年龄、疾病活动度是发生营养风险的影响因素(P < 0.05);而UC患者发生营养风险的影响因素是BMI、疾病活动度、ALB、ESR(P < 0.05)。  结论  IBD患者营养风险较高,CD患者较为严重,营养风险影响因素复杂,医护人员应早期对IBD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避免因营养问题导致不良结局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