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6卷 第10期
2025,
46(10):
1-11.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1001
摘要:
慢性意识障碍(pDoC)病情复杂且病程长,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是目前临床治疗的难点。近年来,基于神经调控机制的促醒疗法在pDoC患者的评估及诊疗中运用广泛。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技术通过调节患者的神经活动,进而改善意识状态,对pDoC患者具有积极的促醒疗效。但rTMS的最佳刺激参数和促醒机制尚未明确。对pDoC的病理机制、rTMS不同靶点和刺激频率的临床应用进行系统综述,重点探讨rTMS通过改变神经通路和重塑脑网络、促进突触可塑性和神经递质释放、调节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及调控脑血流动力学等神经机制促进意识恢复的作用,并基于人工智能展望rTMS在未来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慢性意识障碍(pDoC)病情复杂且病程长,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是目前临床治疗的难点。近年来,基于神经调控机制的促醒疗法在pDoC患者的评估及诊疗中运用广泛。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技术通过调节患者的神经活动,进而改善意识状态,对pDoC患者具有积极的促醒疗效。但rTMS的最佳刺激参数和促醒机制尚未明确。对pDoC的病理机制、rTMS不同靶点和刺激频率的临床应用进行系统综述,重点探讨rTMS通过改变神经通路和重塑脑网络、促进突触可塑性和神经递质释放、调节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及调控脑血流动力学等神经机制促进意识恢复的作用,并基于人工智能展望rTMS在未来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2025,
46(10):
12-22.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1002
摘要:
目的 探究2023-2024年云南省毒蛇咬伤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治疗效果。 方法 收集云南省16个地级行政区2023年1月至2024年12月收治的1727 例蛇伤病例资料,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重点考察以下指标:(1)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分布);(2)伤害事件特征(发生地点、时间分布、受伤部位);(3)毒蛇种类构成;(4)临床特征与处置方案;(5)疗效评价指标(局部症状缓解时间、住院天数及随访结果)。 结果 云南省蛇咬伤事件高发地区为文山(308/1727 )、昆明(285/1727 )、曲靖(270/1727 )、临沧(139/1727 )、保山(120/1727 )、大理(105/1727 )等,主要发生在6月-9月份;最常见的毒蛇种类为以血液毒毒素为主的烙铁头蛇(Ovophis)和竹叶青蛇(Trimeresurus);咬伤人群大部分为青年;临床表现主要为疼痛和肿胀;咬伤部位主要为四肢;咬伤地点主要为山林/山地;抗蛇毒血清使用以抗五步蛇蛇毒血清为主;肿胀消退时间大多为2(2,3)d,平均住院时长为4(3,5)d;96.46%接受正规诊疗的蛇伤患者基本痊愈,随访0.35%的致残率。 结论 云南省毒蛇咬伤事件具有显著的地域与季节集中性,文山、昆明、曲靖等地为高发区域,夏季6月-9月是事件高峰期,且致伤蛇类以含血液毒的蛇为主;受害群体以青年为主,咬伤多发生于四肢,疼痛与肿胀为典型症状;治疗以抗五步蛇血清为主;接受正规诊疗的蛇伤患者痊愈率较高,随访致残率较低,但仍需要提高公众对蛇咬伤规范诊疗的认识。
2025,
46(10):
23-31.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1003
摘要:
目的 探究在缺血性中风小胶质细胞(BV-2)体外模型中,miR-16-5p通过靶向GPR30表达促进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 方法 通过氧-葡萄糖剥夺(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OGD)处理BV-2细胞构建缺血性中风的细胞模型。qRT-PCR评估OGD细胞中miR-16-5p和GPR30 mRNA表达水平。在OGD细胞中转染miR-16-5p inhibitor沉默miR-16-5p表达,并通过ELISA试剂盒和Annexin V-FITC/PI染色检测miR-16-5p对OGD细胞模型的炎症反应和凋亡的变化。通过Starbase预测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6-5p靶向GPR30的3'-非翻译区(UTR)序列。在OGD细胞中敲低miR-16-5p或/和GPR30检测细胞炎症反应和凋亡的变化。 结果 miR-16-5p在OGD诱导的细胞中表达升高(P < 0. 01),而GPR30表达降低(P < 0. 01)。敲低miR-16-5p抑制了OGD细胞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以及细胞凋亡的比例(P < 0. 01)。抑制miR-16-5p表达能够上调GPR30 mRNA和蛋白质水平(P < 0. 01)。同时沉默miR-16-5p和GPR30,能够部分促进单独转染miR-16-5p inhibitor细胞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和细胞凋亡的比例(P < 0. 05)。 结论 在小胶质细胞OGD模型中,miR-16-5p通过抑制GPR30的表达,激活小胶质细胞的炎症反应,促进其凋亡。
2025,
46(10):
32-43.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1004
摘要:
目的 探讨SLC7A11基因通过铁死亡通路调控肝细胞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并评估其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应用价值。 方法 基于TCGA和ICGC数据库筛选肝癌中差异表达的铁死亡相关基因。采用qRT-PCR检测32例临床肝癌样本中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TERT、MIOX、MYCN、NOX4和SLC7A11的mRNA表达。进一步通过qRT-PCR、Western blot和IHC分析SLC7A11及其下游分子SLC3A2、GSS和GPX4的表达水平及组织分布。构建SLC7A11干扰型稳定转染的HCCLM3细胞株,并用于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以评估其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小鼠共分为两组(每组6只):HCCLM3 + sh-NC组和HCCLM3 + sh-SLC7A11组。采用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IL-6、IL-1β和TNF-α的含量,通过HE染色观察肿瘤组织的病理变化,并结合多种方法验证上述关键基因的表达。 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SLC7A11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P < 0.05),与患者不良预后显著相关。临床样本验证中,SLC7A11、SLC3A2、GSS和GPX4在癌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 0.05)。敲减SLC7A11显著抑制肿瘤体积和湿重(P < 0.05),HE染色显示sh-SLC7A11组血管密度降低。ELISA结果显示sh-SLC7A11组血清中IL-1β、IL-6和TNF-α水平升高(P均< 0.05)。qRT-PCR、Western blot及IHC均显示SLC7A11、SLC3A2、GSS和GPX4在肿瘤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均< 0.05)。 结论 SLC7A11通过调控GSH-GPX4轴抑制铁死亡,促进肝癌细胞生长。靶向抑制SLC7A11可诱导肿瘤细胞铁死亡,抑制肿瘤进展,提示其有望成为肝癌治疗的重要靶点。
2025,
46(10):
44-52.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1005
摘要:
目的 探讨紫草素(shikonin,SKI)能否通过ROS/JNK通路诱导铁死亡从而抑制胰腺癌恶性行为。 方法 选用人胰腺癌PANC-1细胞或BxPC-3细胞,药效实验设置空白组(Con组)、SKI低、中、高剂量组(2,4,8 μmol/L),JNK相关机制实验分为空白组(Con组)、SKI组(SKI组)、SKI+JNK抑制剂组(SKI+SP600125组),ROS相关机制实验分为空白组(Con组)、SKI组(SKI组)、SKI+ROS清除剂组(SKI+NAC组)。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Transwell实验评估细胞迁移与侵袭能力;使用C11 BODIPY 581/591探针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脂质过氧化水平,FerroOrange荧光探针测定亚铁离子水平;活性氧检测试剂盒检测ROS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铁死亡关键蛋白(SLC7A11、GPX4)、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PARP)及JNK通路蛋白(JNK、p-JNK)的表达;采用体内异种移植瘤模型检测体内肿瘤增殖情况。 结果 SKI处理可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地显著抑制PANC-1细胞(IC50为6.04 μmol/L,P < 0.0001 )和BxPC-3细胞(IC50为12.27 μmol/L,P < 0.0001 )活力,并明显减少迁移和侵袭的细胞数(P < 0.0001 ),8 μmol/L SKI处理组迁移细胞数降至对照组的约30%(P < 0.0001 )。机制上,SKI诱导细胞内脂质过氧化水平升高、Fe2+积累以及ROS大量生成(P < 0.0001 ),同时显著下调SLC7A11和GPX4的蛋白表达(GPX4蛋白表达降至对照组的40%,P < 0.0001 ),并激活JNK磷酸化(p-JNK/JNK比值增至2.8倍,P < 0.0001 )。而使用JNK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或ROS清除剂NAC预处理,均能有效逆转SKI对细胞活力的抑制或对SLC7A11/GPX4蛋白的下调作用(均P < 0.01)。SKI也能在体内抑制胰腺癌肿瘤细胞的增殖(P < 0.0001 )。 结论 SKI通过激活ROS/JNK通路诱导铁死亡,进而抑制胰腺癌增殖、迁移与侵袭。
2025,
46(10):
53-60.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1006
摘要:
目的 探讨miR-147a通过影响铁死亡过程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和转移的调控作用。 方法 将Hela细胞孵育及传代,制备Hela单细胞悬液进行转染,转染后分为Control组、miR-147a mimics NC组、miR-147a mimics组、miR-147a inhibitor NC组、miR-147a inhibitor组、miR-147a mimics+ Ferrostatin-1 (1 μM)组。采用MTT检测细胞增殖率、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能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愈合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表达情况,试剂盒检测亚铁离子(Fe2+)、铁离子(Fe3+)、乳过氧化物酶(Lactoperoxidase,LPO)、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表达变化。 结果 miR-147a mimics组的细胞增殖率、细胞侵袭数量和细胞迁移距离较Control组降低(P < 0.05);miR-147a inhibitor组的细胞增殖率、细胞侵袭数量和细胞迁移距离较Control组升高(P < 0.05)。较Control组,miR-147a mimics组的Fe2+、LPO、ROS的表达升高,Fe3+、GSH-PX和GSH的表达降低(P < 0.05)。miR-147a inhibitor组的Fe2+、LPO、ROS的表达降低,Fe3+、GSH-PX和GSH的表达升高(P < 0.05)。miR-147a mimics+Ferrostatin-1组的细胞增殖率、细胞侵袭数量和细胞迁移距离较miR-147a mimics组升高(P < 0.05)。与miR-147a mimics组比较,miR-147a mimics+Ferrostatin-1组的Fe2+、LPO、ROS的表达水平降低,(P < 0.05);Fe3+、GSH-PX和GSH的表达水平升高(P < 0.05)。 结论 miR-147a可以促进铁死亡,抑制宫颈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2025,
46(10):
61-69.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1007
摘要:
目的 分析2023—2024年昆明地区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不同病毒种类的检出率及其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年龄层的分布变化规律。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3年3月至2024年6月期间,因急性呼吸道感染至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患者的鼻咽拭子或痰液样本共计10354 例。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技术,对样本中的多种病原体进行检测。随后,对临床实验室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统计各类呼吸道病毒的整体检出率、多重感染现象、性别差异、年龄分布、季节性变化、感染部位差异以及不同月份的感染情况。 结果 在检测10354 例患者的呼吸道样本中,检出病原体感染3368 例,检出率为32.53%(3368 /10354 )。有204例患者呈现≥2种病原体的混合感染,混合检出率为(6.06%,204/3368 )。女性单一检出率显著高于男性(P < 0.001),男性多重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P < 0.05),提示男性合并感染风险可能更高。在不同年龄组的比较中,5~18岁组的病毒检出率最高为55.87%。FluA、FluB及SIV-H3在不同疾病类型的呼吸道病毒检出率中存在显著差异(P < 0.05)。2023年3月位居首位,检出率为(54.27%,5619 /10354 ),其中甲型流感病毒(FluA)和季节性流感病毒H3亚型(SIV-H3)为检出率最高的病原体。 结论 昆明地区急性呼吸道感染(ARI)病例中感染的病毒以FluA、FluB和SIV-H3为主要病原体,该地区病毒流行特征与患者年龄阶段、季节变化以及感染部位等因素紧密相关。
2025,
46(10):
70-76.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1008
摘要:
目的 比较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电针与阿片类辅助药物地佐辛的疗效。 方法 选择2023年10月12日至2024年4月5日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122例患者,随机分配为地佐辛组(D组,n = 40)、电针组(E组,n = 42)和电针联合地佐辛组(ED组,n = 40),分别在胆囊切除后给予地佐辛10 mg、电针、电针+地佐辛10 mg,观察手术中不同时间点的镇痛指数(pain threshold index,PTi)、疼痛指数(pain index,Pi)、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并记录各个时间点的生命体征和术后24 h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电针前时(T1)各组PT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电针结束(T2)和胆囊切除后(T3),E组和ED组均低于D组(P < 0.05),手术结束时(T4)和拔管时(T5)三组PTi值均达到患者可忍受水平,E组和D组高于ED组(P < 0.05)。术后各时点疼痛评分Pi和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电针的镇痛效果不劣于阿片类药物。可推荐作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技术。
2025,
46(10):
77-84.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1009
摘要:
目的 探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镁水平、血清磷浓度与血管钙化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关联性。 方法 选取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收治的20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展开研究,另选取该院同期健康体检者200例为对照;比较两组间生化指标的差异;分析其之间相关性,采用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镁、血磷水平与血管钙化及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影响因素,并利用 ROC 曲线评估血镁、血磷对血管钙化或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血磷、钙磷乘积、iPTH、AACS、25-(OH)-VitD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血镁、BMP-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皮尔逊相关性显示,血镁与血钙、血磷、钙磷乘积、25-(OH)-VitD3、BMP-7互呈正相关(r = 0.385、0.183、0.141、0.131、0.458,P < 0.05);血钙与血磷、钙磷乘积、iPTH、AACS、25-(OH)-VitD3、BMP-7互呈正相关(r = 0.318、0.311、0.098、0.170 、0.277、0.485,P < 0.05);血磷与钙磷乘积、iPTH、AACS、25-(OH)-VitD3互呈正相关(r = 0.362、0.506、0.367、0.461,P < 0.05);钙磷乘积与iPTH、AACS、25-(OH)-VitD3互呈正相关(r = 0.542、0.373、0.434,P < 0.05);iPTH与AACS、25-(OH)-VitD3互呈正相关(r = 0.553、0.616,P < 0.05)与BMP-7互呈负相关(r = -0.373,P < 0.05);AACS与25-(OH)-VitD3互呈正相关(r = 0.402,P < 0.05)与BMP-7互呈负相关(r = -0.155,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年龄、糖尿病、血镁、血钙、血磷、钙磷乘积、25-(OH)-VitD3、hs-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镁、血钙、血磷、钙磷乘积、25-(OH)-VitD3、均为MHD患者CVD死亡的危险因素(P <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镁、血钙、血磷预测MHD患者CVD死亡的AUC为0.895、0.802、0.851,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7.5%/98.7%、66.7%/90.8%、72.9%/100%;联合预测在MHD患者CVD死亡中的AUC为0.921,敏感度、特异度为81.3%、93.4%。 结论 MHD患者血镁水平低,血清磷浓度及钙磷乘积升高,且指标间存在复杂关联。年龄、血镁、血钙、血磷均与CVD死亡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血镁、血钙、血磷单独及联合预测CVD死亡风险具有较高价值。
2025,
46(10):
85-90.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1010
摘要:
目的 评估丙酮酸激酶M2(PKM2)、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预测价值,并分析二者与患者心功能状态的关系。 方法 本研究队列包括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期间涿州市医院94例诊断为COPD-CAD患者。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流入速度(E)和早期舒张二尖瓣环速度(e’)。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试剂盒分析血浆PKM2、TSAT水平。对所有患者进行2年随访,研究终点定义为MACE。 结果 在随访期间,22例患者(23.4%)发生了MACE。与无MACE组比较,MACE组外周血PKM2水平增加(P < 0.05),TSAT水平降低(P < 0.05)。PKM2与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e’呈正相关(r = 0.204、0.209,均P < 0.05),与射血分数、TSAT呈负相关(r = -0.430、-0.641,均P < 0.001)。TSAT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E/e’呈负相关(r = -0.309、-0.470、-0.411,均P < 0.001),与射血分数呈正相关(r = 0.470,P < 0.001)。PKM2(Hr = 9.375,95%CI = 4.145~21.203)和TSAT(Hr = 0.753,95%CI = 0.645~0.878)是COPD-CAD患者MACE事件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PKM2、TSAT预测MACE事件的AUC分别为0.835(95%CI = 0.729~0.940)、0.878(95%CI = 0.811~0.946),特异度分别为72.7%、90.9%,敏感度分别为87.5%、80.6%。 结论 在经PCI治疗的COPD-CAD患者中,PKM2、TSAT水平变化与患者MACE事件独立相关,并有助于预测MACE事件的发生。
2025,
46(10):
91-96.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1011
摘要:
目的 探讨糖尿病(DM)合并急性脑卒中(AS)患者血清miRNA-126a、miRNA-130b水平与认知障碍(CI)的关系。 方法 对武汉市第一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70例DM合并A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发生CI,将患者分为CI组(n = 41)和非CI组(n = 29)。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NA-126a、miRNA-130b在外周血中的相对表达水平。 结果 与非CI组比较,CI组的白蛋白增大(P < 0.05),miRNA-126a、miRNA-130b表达水平降低(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蛋白(OR = 19.045,95%CI = 2.001~181.230)、miRNA-126a(OR = 200.603,95%CI = 15.663~2569.162 )、miRNA-130b(OR = 11.770,95%CI = 1.966~70.474)是影响DM合并AS患者CI发生的相关因素。ROC曲线检测外周血中miRNA-126a诊断DM合并AS患者CI发生具有最高的AUC(0.95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6%和89.7%。miRNA-130b诊断DM合并AS患者CI发生的AUC(0.669)较低,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2%和62.1%。 结论 外周血miRNA-126a表达降低对DM合并AS患者的CI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2025,
46(10):
97-105.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1012
摘要:
目的 探究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诊断和病情监测中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2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首次确诊为AIS的患者63例作为实验组,选取同期在性别、年龄等相匹配的非AIS人群58例作为对照组,对实验组患者未经治疗前和治疗7~10 d时的NETs含量进行检测,将一般临床资料和相关实验室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实验组的NEUT、LYMPH、MONO、EO、FDP、D-dimer以及NETs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患者治疗前NETs含量显著高于治疗7~10 d及对照组(P < 0.05),患者治疗7~10 d NETs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NEUT、MONO、FDP、D-dimer、NIHSS评分与患者治疗前NETs含量正相关(P < 0.05)。患者血清NETs水平升高与AIS发病危险因素相关(P < 0.05)。NEUT、D-dimer与NETs三者联合对AIS的诊断价值优于其余指标。 结论 NETs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高表达,血清NETs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辅助诊断及病情监测具有一定价值。
2025,
46(10):
106-112.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1013
摘要:
目的 探讨CT联合MRI(以下简称联合诊断)诊断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骶髂关节病变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间海南省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AS骶髂关节病变患者的CT、MRI检查资料,比较CT、MRI、联合诊断对AS骶髂关节病变分级以及各种征象检出率。 结果 MRI对Ⅰ~Ⅱ级AS骶髂关节病变检出率、骨髓水肿、肌腱韧带附着点炎症、关节面下软骨破坏、滑膜增厚、关节面下脂肪沉积检出率高于CT(P < 0.05),相较于MR,CT在检出关节面硬化、关节面骨下侵蚀/破坏以及关节面增生方面具有更高的准确率(P < 0.05)。联合诊断对AS骶髂关节病变分级、AS骶髂关节病变征象检出率均高于单独MRI和CT诊断(P < 0.05)。 结论 MRI对AS早期骶髂关节病变具有较高检出率,CT对关节面增生、硬化、侵蚀和破坏具有较高敏感性,联合诊断效能优于单独MRI和CT。
2025,
46(10):
113-120.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1014
摘要:
目的 探讨AI辅助阴道彩超联合血清标志物对IVF-ET后宫内外复合妊娠(HP)的早期诊断价值。 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期间在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IVF-ET治疗后确诊为HP的86例患者。对照组包括同期86例正常宫内妊娠和86例单纯异位妊娠患者。所有患者均通过临床诊断、影像学检查及手术确认诊断。采用AI超声影像分析模型和血清学指标(hCG、PAPP~A、APA、孕酮、PlGF)联合评估HP的诊断效能。通过计算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比较各组的诊断性能。 结果 AI超声影像分析模型的AUC值为0.835,显著优于传统超声(AUC=0.696,P < 0.01)。血清hCG和PAPP~A分别为(36210 ±9820 ) IU/L和(0.81±0.25)μg/mL。联合诊断的AUC值为0.909,敏感性为94.2%,特异性为88.4%,阳性预测值为91.6%,阴性预测值为92.8%。 结论 AI辅助超声联合血清学指标显著提高HP早期诊断准确性,优于单一方法,为临床提供了可靠工具。
2025,
46(10):
121-128.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1015
摘要:
目的 探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合并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纤维化的影响因素,并寻找临床实用方便的预测参数以评估患者肝纤维化的风险。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15年1月至2023年8月期间诊治的MAFLD合并CHB病例221例。依据肝纤维化4因子(FIB-4)指数将患者分为肝纤维化低危组(FIB-4<1.30,n = 84)、肝纤维化中危组(1.30≤FIB-4≤2.67,n = 94)和肝纤维化高危组(FIB-4>2.67,n = 43),比较三组间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验指标以及复合指标。通过向前逐步回归法筛选变量,进一步实施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肝纤维化独立预测因子,构建预测模型后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量化效能。 结果 年龄、AST、甘油三酯葡萄糖乘积指数(TyG)是MAFLD合并CHB患者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是MAFLD合并CHB患者肝纤维化的独立保护因素(均P <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AST、TyG、PLR、年龄-AST、AST-TyG预测肝纤维化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68、0.764、0.680、0.738、0.856、0.805,当取截断值时,其敏感度分别为86.0%、67.4%、93.0%、62.8%、86.0%、79.1%,特异度分别为43.3%、82.0%、51.7%、86.0%、71.3%、70.2%。 结论 年龄、AST、TyG、PLR是MAFLD合并CHB患者肝纤维化的影响因素,基于此建立的参数可能可以预测MAFLD合并CHB患者发生肝纤维化的风险,联合预测可以提高预测效能。
2025,
46(10):
129-136.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1016
摘要:
目的 探究早期他汀类药物治疗对大动脉闭塞性脑卒中(AIS-LVO)对侧支循环、责任血管改善及血栓素B2(TXB2)/前列腺素F1α(PGF1α)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5例早期(入院后3 d内)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AIS-LVO患者为他汀组,另选取同期105例早期未使用他汀类药物的AIS-LVO患者为非他汀组,比较两组症状评分[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Rankin修订量表(mRS)评分、吞咽功能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价量表(FOIS)评分]、责任血管改善情况、TXB2/PGF1α水平、内皮功能指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外周血循环内皮细胞(CECs)]水平。 结果 他汀组治疗1、2周后NIHSS、mRS、SSA评分水平均低于非他汀组,FOIS评分高于非他汀组(P < 0.02);他汀组责任血管Vm增快、侧支循环代偿改善比例均高于非他汀组(P < 0.05),他汀组CTA侧支循环分级优于非他汀组(P < 0.05);他汀组治疗1、2周后TXB2、TXB2/PGF1α水平均低于非他汀组,PGF1α水平高于非他汀组(P < 0.02);他汀组治疗1、2周后bFGF水平均低于非他汀组,CECs水平高于非他汀组(P < 0.02);他汀组治疗3个月mRS评分0~2分比例高于非他汀组(P < 0.05)。 结论 AIS-LVO患者经早期他汀类药物治疗可改善责任血管血流与内皮功能,调节TXB2/PGF1α水平,促进侧支循环代偿、吞咽功能及神经功能恢复。
2025,
46(10):
137-144.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1017
摘要:
发生输血后肝炎(post transfusion hepatitis,PTH)的风险主要来自于输入HBsAg阴性的HBV感染血液,即血清学窗口期(window period,WP)和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BV infection,OBI)。其中,OBI是一种低病毒复制的HBV,因此成为了乙肝病毒感染防治的难点,也是输血后肝炎的重要传染源之一。虽然通过核酸检测技术(nucleic acid test,NAT)能一定程度上减少输血后肝炎发生,但有部分OBI感染者在献血者中存在,是HBV经血传播的潜在风险。对OBI的概念、血清学特征、基因组特征、发生机制、流行病学特点和检测策略进展进行概述,为OBI人群血液制品的采集、质量控制、安全使用等提供参考。
发生输血后肝炎(post transfusion hepatitis,PTH)的风险主要来自于输入HBsAg阴性的HBV感染血液,即血清学窗口期(window period,WP)和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BV infection,OBI)。其中,OBI是一种低病毒复制的HBV,因此成为了乙肝病毒感染防治的难点,也是输血后肝炎的重要传染源之一。虽然通过核酸检测技术(nucleic acid test,NAT)能一定程度上减少输血后肝炎发生,但有部分OBI感染者在献血者中存在,是HBV经血传播的潜在风险。对OBI的概念、血清学特征、基因组特征、发生机制、流行病学特点和检测策略进展进行概述,为OBI人群血液制品的采集、质量控制、安全使用等提供参考。
2025,
46(10):
145-155.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1018
摘要:
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中国正面临MASLD负担快速上升的严峻挑战。饮料作为重要的可干预因素,已成为MASLD一级预防与生活方式管理的研究重点。对饮料消费趋势进行梳理,深入剖析含糖饮料、酒精饮品、咖啡与茶类对MASLD的作用机制与健康效应,归纳其潜在致病与保护路径,并探讨饮料干预与生活方式协调、功能饮品开发、心理行为机制调节及重点人群防控等综合策略,旨在为MASLD的本土化精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中国正面临MASLD负担快速上升的严峻挑战。饮料作为重要的可干预因素,已成为MASLD一级预防与生活方式管理的研究重点。对饮料消费趋势进行梳理,深入剖析含糖饮料、酒精饮品、咖啡与茶类对MASLD的作用机制与健康效应,归纳其潜在致病与保护路径,并探讨饮料干预与生活方式协调、功能饮品开发、心理行为机制调节及重点人群防控等综合策略,旨在为MASLD的本土化精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2025,
46(10):
156-161.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1019
摘要:
目的 探索混合式教学与五分钟教学法有机结合的创新教学模式(混合式5MP)在手术室护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将2023年7月至2024年3月在昆明市儿童医院手术室实习的护理专业护生94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人,对照组采用常规混合式教学模式,观察组采用混合式5MP教学模式。 结果 观察组护生课后作业成绩、理论考核成绩及技能操作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护生临床推理与反思自评量表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护生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总体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混合式5MP教学模式整合护补优势,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深度强化与巩固核心知识与技能,有助于培养护生临床推理及反思能力,成为提升临床护理教学的满意度的路径。
2025,
46(10):
162-171.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1020
摘要:
目的 了解云南地区临床护理人员的科研诚信认知水平,分析其影响因素并识别相关风险点。 方法 于2025年6月至2025年7月,采用问卷星平台对某高校附属肿瘤医院和附属儿童医院的697名临床护理人员进行科研诚信认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科研诚信认知状况、科研诚信建设认知情况以及科研失信行为成因认知。使用SPSS 27.0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临床护理人员科研诚信认知得分为(47.49±11.06)分,总体知晓率为51.48%。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护理类别(t = -2.45)、婚姻状况(F = 5.557)、年龄(F = 2.735)、工作年限(F = 4.775)、最高学历(F = 13.11)、是否担任硕导(t = 2.693)、是否主持/参加过科研项目(t = 4.95)、是否以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发表过论文(t = 5.11)、是否参加过科研诚信相关培训(t = 12.48)的护理人员在认知得分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婚姻状况、最高学历、是否参加过科研诚信相关培训是临床护理人员科研诚信认知得分的显著影响因素(P < 0.05)。科研失信行为的主要原因为缺乏科研诚信意识(76.47%),92.37%的临床护理人员认为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 结论 临床护理人员科研诚信认知水平有待提高,医院应加强科研诚信培训,完善科研诚信管理制度,优化科技人才评价体系。
2025,
46(10):
172-178.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1021
摘要: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照顾者的疾病获益感现状,分析其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并探讨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10月至2024年10月在昆明市某三甲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照顾者240名,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疾病获益感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以及社会支持评定量对照顾者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照顾者的疾病获益感得分为(66.82±16.73)分,应对方式得分为(36.01±9.64)分,社会支持得分为(42.00±8.11)分;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疾病获益感呈正相关关系(r = 0.445,r = 0.493,P < 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照顾者的家庭居住地、文化程度、照顾病人时长以及对患者疾病的了解程度是影响其疾病获益感的关键因素(P < 0.01)。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照顾者对疾病的获益感处于中等水平,照顾者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与其疾病获益感之间存在正相关,照顾者疾病获益感还受到家庭居住地、文化程度、照顾时长以及对疾病认知程度的影响。
RSS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