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6卷 第7期
2025,
46(7):
1-9.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701
摘要:
肥胖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肥胖形势也日益严峻。脂肪组织分为白色脂肪组织(white adipose tissue,WAT)和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通过分泌多种脂肪因子调节机体代谢稳态。线粒体作为能量代谢的核心细胞器,其功能障碍与肥胖密切相关。肥胖状态下,线粒体动力学失衡、氧化应激及代谢功能障碍等均可导致代谢紊乱。而线粒体功能障碍不仅影响脂肪组织,还波及肌肉、肝脏等多器官受损,进而加剧肥胖及相关代谢疾病。近年来,靶向线粒体功能障碍治疗策略正被积极探索,但临床转化面临挑战。对脂肪组织线粒体功能障碍与肥胖关联进行综述,分析其机制及现有治疗策略,旨为肥胖诊疗提供新视角。
肥胖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肥胖形势也日益严峻。脂肪组织分为白色脂肪组织(white adipose tissue,WAT)和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BAT),通过分泌多种脂肪因子调节机体代谢稳态。线粒体作为能量代谢的核心细胞器,其功能障碍与肥胖密切相关。肥胖状态下,线粒体动力学失衡、氧化应激及代谢功能障碍等均可导致代谢紊乱。而线粒体功能障碍不仅影响脂肪组织,还波及肌肉、肝脏等多器官受损,进而加剧肥胖及相关代谢疾病。近年来,靶向线粒体功能障碍治疗策略正被积极探索,但临床转化面临挑战。对脂肪组织线粒体功能障碍与肥胖关联进行综述,分析其机制及现有治疗策略,旨为肥胖诊疗提供新视角。
2025,
46(7):
10-17.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702
摘要:
目的 探讨环指蛋白41(ring finger protein 41,RNF41)在胆管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通过生物信息学、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昆明市甘美医院接受全手术切除的84例胆管癌患者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RNF41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利用TIMER 2.0数据库中临床资料分析RNF41对胆管癌患者预后生存的影响,分析RNF41与肿瘤临床特点的关系;RNF41 siRNA经转染HCC9810、RBE、HUCCT1细胞后,利用CCK-8、Edu、克隆形成实验和Western blot实验,分析敲低RNF41组和对照组胆管癌细胞的增殖作用的变化;利用Transwell实验和EMT标记物及迁移标记物检测分析敲低RNF41组和对照组胆管癌细胞的侵袭作用的变化,Western blot实验检测敲低RNF41对胆管癌细胞上皮间质的转化作用;12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敲低RNF41组,每组各6只,进行裸鼠成瘤实验、Western blot实验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敲低RNF41对动物体内肿瘤生长的影响。 结果 实时定量荧光PCR分析显示胆管癌肿瘤组织中RNF41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相应的癌旁组织(P < 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RNF4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其一致。TIMER 2.0数据库分析RNF41与胆管癌的分级,分期、淋巴结转移及生存期的关系,结果显示RNF41的表达与CHOL组织学分级和肿瘤淋巴结转移阶段密切相关(P < 0.01);生存分析显示RNF41的高表达又与CHOL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CCK-8、EdU、克隆形成实验显示在胆管癌细胞中与对照组组相比,敲低RNF41组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干扰RNF41组肿瘤细胞EMT标志物E-cadherin的水平显著提高,N-cadherin和MMP9的水平降低(P < 0.05)。然而,通过在裸鼠体内进行异体肿瘤移植实验和检测EMT标志蛋白发现,与体外细胞实验分析一致的EMT相关蛋白检测结果(P < 0.01);此外与对照组相比RNF41敲低组抑制了裸鼠体内胆管癌细胞皮下成瘤的能力(P < 0.05)。 结论 RNF41可促进胆管癌的发生和发展,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敲低RNF41对胆管癌细胞的增殖、侵袭、EMT和肿瘤形成都有抑制作用。
2025,
46(7):
18-25.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703
摘要:
目的 探讨半枝莲水提物(Scutellaria barbata D.Don water extract,SBW)通过调节免疫微环境抑制乳腺癌肺转移的作用机制。 方法 利用4T1乳腺癌细胞建立小鼠肺转移模型,将小鼠分为对照组(n = 6)和SBW治疗组(n = 6)。通过测量原位瘤体积评估SBW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并采用H&E染色观察肺组织中转移结节的数量和面积,以检测其对肺转移的抑制作用。使用流式细胞术分析肿瘤、外周血和肺组织中免疫细胞的组成变化。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SBW治疗组抑制了原位瘤的生长(P < 0.01),并减少了肺转移结节的数量和面积(P < 0.01)。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SBW治疗后,肿瘤组织中CD86+巨噬细胞(P < 0.001)和粒细胞样髓系抑制细胞(polymorphonuclear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PMN-MDSCs)数量增加(P < 0.05);肺组织中CD86+巨噬细胞、自然杀伤T细胞(natural killer T cells,NKT)、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NK)和PMN-MDSCs数量均增加(P < 0.05)。同时,肿瘤和肺组织中的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s)(P < 0.05)、CD206+巨噬细胞(P < 0.01)和单核样髓系抑制细胞(monocytic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MDSCs)(P < 0.05)数量降低。 结论 半枝莲水提物(SBW)通过调节肿瘤、肺组织和外周血中的免疫细胞募集与分布,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并减弱免疫抑制,从而抑制乳腺癌的生长和肺转移。
2025,
46(7):
26-37.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704
摘要:
目的 探讨NFE2L2/KEAP1在牙周炎导致的牙槽骨流失后修复中的调控机制。 方法 建立大鼠牙周炎模型,分为对照组(n = 6);牙周炎模型组(n = 6);牙周炎+慢病毒空载组(n = 6);牙周炎+NFE2L2过表达质粒组(n = 6)。HE观察每组小鼠病理变化,通过TRAP染色检测破骨细胞阳性情况,通过ELISA检测组织中的炎症因子水平,通过免疫荧光和qPCR检测NFE2L2的表达,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成骨蛋白ALPL2, RUNX2以及COL1的表达。培养原代牙周韧带细胞(hPDLCs),通过细胞转染过表达NFE2L2 及KEAP1。细胞分为六组:正常组;模型组;pcDNA-NC组;pcDNA-NFE2L2组;pc-NFE2L2+pcDNA-NC组;pc-NFE2L2+pcDNA-KEAP1组。建立细胞模型,通过显微镜观察原代细胞牙周韧带细胞(hPDLCs)的形态,通过CKK-8观察细胞的增殖,通过茜素红染色法观察成骨细胞矿化,通过Western Blot检测成骨蛋白以及自噬标志物的表达,通过细胞划痕实验观察细胞迁移。 结果 (1)经模型诱导后,牙龈发红、肿胀,出现大量炎性浸润,牙槽骨吸收馅窝,证明模型建立成功,在经过慢病毒过表达NFE2L2后,组织部分恢复;(2)经模型诱导后破骨细胞阳性率上升,证明模型建立成功,过表达NFE2L2减少了破骨细胞的阳性率(P < 0.001);(3)经模型诱导后,IL-1β,IL-10,及 Tnf-α的浓度相较于正常组均上升(P < 0.05),证明模型建立成功,转染NFE2L2慢病毒之后,炎症因子的浓度减少(P < 0.0001 );(4)经模型诱导后,成骨蛋白的表达相较于正常组有所下降过表达NFE2L2之后促进了成骨相关蛋白的表达(P < 0.05);(5)LPS处理后细胞活力明显下降,过表达NFE2L2增加了细胞的活力(P < 0.0001 );(6)LPS处理后钙化结节减少,过表达NFE2L2后,钙化结节增加,加入pcDNA-KEAP1后,矿化结节减少;(7)LPS处理后成骨蛋白的表达下降,转染NFE2L2过表达质粒后,成骨相关蛋白的表达增加,但加入pcDNA-KEAP1后,成骨相关蛋白的表达减少(P < 0.05);(8)LPS处理后细胞迁移率下降,过表达NFE2L2增加了细胞迁移率(P < 0.0001 );(9)LPS处理后,自噬标志物的表达下降,转染NFE2L2质粒后,自噬标志物的表达增加,但加入pcDNA-KEAP1后,自噬标志物的表达减少(P < 0.05)。 结论 发现了NFE2L2/KEAP1在牙周炎中的调控作用,为治疗牙周炎提供科学依据。
2025,
46(7):
38-45.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705
摘要:
目的 研究川芎嗪在脊髓损伤大鼠模型中的脊髓修复效果及其分子作用机制。 方法 Allen's法构建脊髓损伤模型大鼠,大鼠后肢痉挛、尾巴扭动且BBB评分为0分,表明造模成功。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川芎嗪低、高剂量组,每组10只。川芎嗪低、高剂量组分别腹腔注射川芎嗪(150、200 mg/kg),正常组和模型组等剂量生理盐水,每日1次,持续28 d。于术后不同时间点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并进行BBB评分;HE和Nissl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学变化及神经元形态;ELISA检测脊髓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表达水平;TUNEL染色评估脊髓神经元凋亡状态;Western Blot检测脊髓组织LC3 Ⅰ、LC3 Ⅱ、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电镜观察脊髓巨噬细胞中自噬体形成;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巨噬细胞中LC3 Ⅱ的蛋白表达。 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后肢功能、脊髓组织形态学受损(P < 0.05),脊髓组织SOD、细胞凋亡、LC3 Ⅱ/Ⅰ、Bcl-2蛋白表达、巨噬细胞中自噬体数量及LC3 Ⅱ蛋白表达水平降低,MDA、Bax、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 < 0.05)。与模型组比较,川芎嗪低、高剂量组大鼠后肢功能、脊髓组织形态学均有改善(P < 0.05),脊髓组织SOD、细胞凋亡、LC3 Ⅱ/Ⅰ、Bcl-2蛋白表达、巨噬细胞中自噬体数量及LC3 Ⅱ蛋白表达水平升高,MDA、Bax、Bax/Bcl-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 < 0.05);且川芎嗪的干预效果呈剂量依赖性。 结论 川芎嗪可以有效修复大鼠脊髓损伤,其分子机制可能与激活脊髓巨噬细胞自噬,抑制神经元凋亡相关。
2025,
46(7):
46-53.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706
摘要:
目的 研究EIF5A1在肝内胆管癌细胞株和人肝内胆管上皮中的表达及其对HUCCT1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 方法 使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IF5A1在肝内胆管癌细胞株和人肝内胆管上皮细胞中的基础表达量,采用瞬时转染siRNA的方法沉默肝内胆管癌细胞HUCCT1中EIF5A1的表达,实验分组为空白对照组(Con)、siRNA1组、siRNA2组。通过Western blot方法筛选沉默效果最佳的siRNA,CCK-8、EdU细胞增殖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沉默EIF5A1后对HUCCT1细胞增殖和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HUCCT1细胞中沉默EIF5A1后对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 结果 CCK-8、EdU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沉默EIF5A1后,细胞增殖能力下降(P < 0.05),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结果显示沉默EIF5A1后抑制了HUCCT1细胞迁移及侵袭(P < 0.05),沉默EIF5A1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的β-Catenin、Cyclin D1、MMP-2和Survivin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 < 0.05)。 结论 EIF5A1可能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肝内胆管癌细胞增殖和迁移侵袭。
2025,
46(7):
54-64.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707
摘要:
目的 探讨外泌体中的microRNA(miRNA)miR-210-3p在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C)化疗耐药及干细胞特性形成中的作用,并揭示其靶向F-盒蛋白31(F-box protein 31,FBXO31)蛋白的潜在机制。 方法 以顺铂敏感Hela细胞和顺铂耐药HeLa/DDP细胞为对象,通过超速离心法提取HeLa外泌体,并通过PKH26红色荧光探针验证HeLa/DDP细胞对外泌体的摄取。将NC inhibitor、miR-210-3p inhibitor单独或联合si-NC、si-FBXO31转入HeLa细胞。转染24 h后,提取外泌体,并与HeLa/DDP细胞共培养48 h。然后将HeLa/DDP细胞分为五组:Ctrl组(PBS空白对照)、NC inhibitor组、miR-210-3p inhibitor组、miR-210-3p inhibitor+si-NC组和miR-210-3p inhibitor+si-FBXO31组。RT-qPCR检测miR-210-3p 和FBXO31表达水平;采用MTT法检测IC50;瘤球形成实验检测干细胞特性;Western Blot检测FBXO31和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水平;双荧光素酶检测miR-210-3p 与FBXO31靶向关系;裸鼠移植瘤检测外泌体miR-210-3p对宫颈癌体内转移的影响。 结果 与人正常宫颈上皮细胞HCeEpiC相比,miR-210-3p在宫颈癌细胞系HeLa、HT3、C33A和Caski显著高表达(P < 0.05),而FBXO31显著低表达(P < 0.05)。与HeLa细胞相比,HeLa/DDP细胞IC50和miR-210-3p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 < 0.05),且HeLa的外泌体可被HeLa/DDP细胞摄取。与NC inhibitor组相比,miR-210-3p inhibitor组的miR-210-3p、Oct-4、SOX2和NANOG表达水平、IC50显著降低(P < 0.05),而FBXO31表达显著增加(P < 0.05)。与miR-210-3p inhibitor+si-NC组相比,miR-210-3p inhibitor+si-FBXO31组的FBXO31表达显著降低(P < 0.05),IC50、Oct-4、SOX2和NANOG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 < 0.05)。与对照组和空载组相比,miR-210-3p干扰组的肿瘤重量和肿瘤体积显著降低(P < 0.05)。 结论 外泌体miR-210-3p通过靶向抑制FBXO3,从而促进CC细胞的对化疗药物DDP耐药性和干细胞特性。
2025,
46(7):
65-73.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708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血清微小RNA-29b(miR-29b)、微小RNA-199a(miR-199a)、微小RNA-19a-3p(miR-19a-3p)表达及其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 (1)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及模型组(Model组),每组6只,Model组大鼠采用改良Longa线栓法制作ACI模型,检测分析大鼠血清及脑组织中miR-29b、miR-199a、miR-19a-3p表达水平;(2)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在唐山市人民医院确诊的106例ACI患者(研究组),并选择同期在该院体检的108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根据NIHSS评估结果,将研究组患者分为轻度组42例,中度组34例,重度组30例。按照mRS评估结果将患者分成预后良好组68例,预后不良组38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血清miR-29b、miR-199a、miR-19a-3p表达水平;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ACI患者血清miR-29b、miR-199a、miR-19a-3p水平与患者NIHSS评分、mRS评分的相关性;ACI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因素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分析血清miR-29b、miR-199a、miR-19a-3p水平及NHISS评分对ACI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 结果 (1)与Control组比较,Model组大鼠血清及脑组织中miR-199a、miR-19a-3p水平明显上升,而miR-29b水平明显下降(P < 0.05);(2)与对照组患者比较,伴随ACI患者病情逐渐加重,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患者血清miR-199a、miR-19a-3p水平明显升高,miR-29b水平明显降低(P < 0.05);预后不良组患者入院NHISS评分、miR-199a、miR-19a-3p水平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miR-29b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P < 0.05);血清miR-199a、miR-19a-3p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miR-29b水平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P < 0.05);血清miR-199a、miR-19a-3p水平升高,入院NHISS评分提高是ACI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清miR-29b水平升高是ACI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P < 0.05);血清miR-29b、miR-199a、miR-19a-3p水平及NHISS评分联合预测ACI患者预后不良的AUC为0.988;联合预测AUC优于单独预测(Z = 2.878,3.551,3.300,3.452,P < 0.05)。 结论 ACI患者血清miR-199a、miR-19a-3p表达显著上调,miR-29b显著下调,与患者病情及预后有关,三者联合预测患者预后不良具有一定价值。miR-29b、miR-199a、miR-19a-3p可作为评估ACI患者病情发展及预后的重要预测指标。
2025,
46(7):
74-83.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709
摘要:
目的 探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治疗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骨髓损伤模型(SCI)组、SCI+BMSCs组、SCI+BMSCs+LY294002组(n=15)。利用Sprague-Dawley大鼠诱导SCI模型,并对SCI大鼠损伤脊髓中注射BMSCs和PI3K抑制剂LY294002。测定大鼠(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爪机械缩回阈值(paw 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pMWT)和热刺激下的爪热缩回潜伏期(paw 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pTWL)。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荧光染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Western Blot实验探讨BMSCs移植对SCI大鼠的作用。利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大鼠脊髓神经元细胞(rat spinal cord neurons,RSCN),并将其与BMSCs及其外泌体共培养,通过Annexin V-FITC/PI试剂盒、ELISA和Western Blot实验探讨BMSCs及其外泌体对RSCN的作用。 结果 SCI造模后第5天大鼠BBB评分≤5,且第20天BBB评分<10分,HE染色脊髓组织结构疏松、形成大量空泡、神经元细胞萎缩即认为SCI模型成功。与sham组比较,SCI组BBB评分、pMWT和pTWL值降低(P < 0.001),脊髓中IBA1荧光强度、促炎细胞因子和疼痛相关因子的水平增加(P < 0.001),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激活。BMSCs移植通过激活PI3K/AKT通路(P < 0.001),对脊髓损伤大鼠具有保护作用。注射LY294002减弱BMSCs对SCI大鼠损伤脊髓修复作用。LPS诱导RSCN细胞凋亡促炎细胞因子水平(P < 0.001),MSCs或BMSCs-exo与RSCN共培养可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减少LPS诱导的细胞凋亡和促炎细胞因子生成(P < 0.05)。 结论 BMSCs通过外泌体激活神经元中的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TNF-α、SP、NE、5-HT水平,促进SCI大鼠功能恢复。
2025,
46(7):
84-91.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710
摘要: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蛋白O(cyclin O,CCNO)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影响宫颈癌进展的分子机制。 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妇科60例宫颈癌患者病理切片,免疫组化检测CCNO在宫颈癌中的表达。通过转染技术将实验分为Vector组、CCNO组、siNC和siCCNO组。通过CCK-8实验及克隆形成实验评估CCNO影响细胞增殖水平的能力。利用Transwell小室实验及划痕实验评估CCNO影响细胞侵袭及迁移能力。利用糖酵解实验及蛋白印迹实验评估CCNO对宫颈癌细胞糖酵解的影响。 结果 临床样本免疫组化及WB结果显示,CCNO在宫颈癌中高表达(P < 0.001)。实验发现过表达CCNO促进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及糖酵解的发生(P < 0.05),反之则抑制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及糖酵解(P < 0.05)。生信分析及WB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CCNO可能通过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调节宫颈癌的发生(P < 0.05)。 结论 细胞周期蛋白O可能通过调控糖酵解促进宫颈癌细胞增殖和转移。
2025,
46(7):
92-100.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711
摘要:
目的 全面评估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联合白蛋白/纤维蛋白原(FAR)在预测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中的预测价值,并据此构建用于预测CHD患者术后MACE的列线图(Nomogram)模型。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2年6月至2025年3月期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PCI治疗的201例C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训练集)。根据是否发生MACE分为MACE组(n = 77)和非MACE组(n = 124)。同时收集了来自另一医疗中心的84例CHD患者作为验证集。比较两组患者CRP/D-D及FAR表达水平;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CHD患者术后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估CRP/D-D及FAR对CHD患者术后MACE发生的预测价值;整合CRP/D-D、FAR等指标建立Nomogram模型,采用ROC曲线、校准曲线和DCA曲线对Nomogram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 结果 与非MACE组CHD患者相比,MACE组CRP/D-D及FAR水平升高(P < 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NTproBNP、WBC、CRP/DD、FAR均为CHD患者术后MACE的独立风险因素(P < 0.05)。ROC曲线分析显示,CRP/D-D联合FAR预测的AUC高于CRP/D-D(Z = 3.473,P < 0.001)、FAR(Z = 2.812,P < 0.05)单独使用时的AUC(P < 0.05)。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Nomogram模型并进行内外部验证,结果显示,该Nomogram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度、优异的判别能力以及可靠的临床实用价值,能够准确预测术后MACE的发生风险。 结论 CRP/D-D比值与FAR作为综合反映炎症和凝血功能的复合生物标志物,在预测CHD患者术后MACE风险方面展现出较高的判别能力,为临床风险分层提供了新的可靠工具。
2025,
46(7):
101-109.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712
摘要:
目的 探究肺结节良恶性与血清炎症因子、肿瘤指标、影像学特征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在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行肺穿刺活检的肺结节患者209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肺结节组(n=106)、恶性肺结节组(n=103)。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和临床指标,分析两组间不同指标的差异。 结果 血清炎症因子方面:两组研究对象的LYMPH、NLR、LMR、IL-2、IL-6、IL-17、IFN-γ、HsCRP、SAA、PCT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5),WBC、NETU、MONO、PLT、SII、IL-1β、IL-5、IL-8、IL-10、IL-12P70、IFN-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血清肿瘤标志物方面:两组研究对象的CEA、CA125、CA199、CYFRA21-1、ProGRP、NSE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 0.05),TNF-α、TSGF 、AFP、CA1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影像学特征方面:两组患者在结节数量、直径、边界、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结节是否钙化、结节密度、结节位置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二元Logistic-向后-Wald条件法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分叶征、CEA、NSE、ProGRP、IL-6都是恶性肺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以上指标联合诊断,预测恶性肺结节模型的AUC为0.965(P < 0.05)。 结论 肺结节患者高龄、影像学表现有分叶、血清中NSE、ProGRP、IL-6、CEA增高时,恶性概率更高;联合上述指标检测,可以预测肺结节的性质,为恶性结节早期诊断提供指导。
2025,
46(7):
110-117.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713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浆金属肽酶含血小板反应蛋白13(a disintegrin-like and metalloprotease with thrombospondin type 1 repeats-13,ADAMTS13)水平对心力衰竭合并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的预后价值。 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榆林市第二医院住院的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成年患者临床资料,共纳入278例。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ADAMTS13水平,并基于ADAMTS13三分位数将患者分为T1 < 9.9 μg/L组(n = 92),T2 ≥10.0~18.5 μg/L组 (n = 93)和T3 ≥18.5 μg/L组(n = 93)。主要结局定义为全因死亡率或心力衰竭再住院的复合终点。次要结局包括全因死亡率和心力衰竭再住院。 结果 与ADAMTS13最高三分位数的患者相比,ADAMTS13最低三分位数的患者中T2DM例数、身体质量指数、尿酸、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和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均显著增加(P < 0.05)。T2DM患者的主要结局、全因死亡和心力衰竭住院的绝对风险高于非T2DM患者(χ2 = 12.028、8.725、9.023,均P = 0.000)。不同ADAMTS13水平患者心力衰竭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9.384,P = 0.002)。ADAMTS13每增加一倍与合并T2DM的HF患者的主要结局(HR=0.69,95%CI=0.61~0.79)、全因死亡率(HR=0.59,95%CI=0.47-0.74)和心衰再住院(HR=0.75,95%CI=0.65~0.87)下降相关。 结论 ADAMTS13是HF危险分层的一个独立的生物标志物,特别是在合并T2DM的患者中。
2025,
46(7):
118-124.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714
摘要:
目的 探讨卵巢癌患者血清载脂运载蛋白-2(LCN2)、组织内转化生长因子β结合蛋白2(LTBP2)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20年2月至2021年12月在西安医学院附属宝鸡医院就诊的108例卵巢癌患者,纳入卵巢癌组,另选择同期108例卵巢良性病变患者纳入病变组,108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ELISA法检测血清LCN2、LTBP2表达水平;卵巢癌患者血清LCN2、LTBP2水平与预后生存率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分析;影响卵巢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结果 对照组、病变组、卵巢癌组血清LCN2、LTBP2水平依次升高(P < 0.05);血清LCN2、LTBP2高表达患者FIGO III~IV期、肿瘤最大径>3 cm、术后淋巴结转移占比分别高于FIGO I~II期、肿瘤最大径≤3 cm、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 < 0.05);血清LCN2、LTBP2高表达卵巢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低于血清LCN2、LTBP2低表达患者(Log-rank χ2=5.367、6.305,P < 0.05);FIGO III~IV期、肿瘤最大径>3 cm、术后淋巴结转移、LCN2、LTBP2高表达生存患者占比低于FIGO I~II期、肿瘤最大径≤3 cm、术后无淋巴结转移、LCN2、LTBP2低表达患者(P < 0.05);FIGO III~IV期、肿瘤最大径>3 cm、术后淋巴结转移、LCN2高表达、LTBP2高表达是影响患者3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 卵巢癌患者血清中LCN2、LTBP2表达上调,与术后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肿瘤最大径密切相关,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可能作为评估预后的生物标志物。
2025,
46(7):
125-130.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715
摘要:
目的 探讨血小板自噬相关因子表达与胃癌腹膜转移的关系。 方法 回顾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接受胃癌手术的360例胃癌患者的资料。根据是否出现腹膜转移,将患者分为非腹膜转移组(n = 322)和腹膜转移组(n = 38)。收集以下信息:患者的个人信息(即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肿瘤特征(即位置、大小、病理类型、组织病理学分化、淋巴浸润)。收集所有受试者的血小板,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自噬相关蛋白7(ATG7)、苄氯素1(BECN1)、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和sequestosome 1(p62)水平。 结果 在纳入的360名患者中,38例患者发现腹膜转移。与非腹膜转移组相比,腹膜转移组BMI降低(P < 0.05),肿瘤大小、非溃疡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数量、浸润深度、淋巴管侵犯例数、血小板计数、血小板LC3-Ⅱ水平、血小板ATG7水平、CEA水平均增加(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OR = 1.094),淋巴管侵犯(OR = 2.658),LC3-Ⅱ(OR = 3.793)和ATG7(OR = 2.010)是胃癌患者腹膜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LC3-Ⅱ>2.59 ng/mL预测胃癌患者腹膜转移的能力最高(AUC = 0.932),其次为ATG7(AUC = 0.916)。 结论 血小板LC3-Ⅱ、ATG7水平升高和胃癌患者腹膜转移独立相关,并可用于预测腹膜转移的情况,有助于指导个体化治疗。
2025,
46(7):
131-138.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716
摘要:
目的 探讨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治疗效果的交互影响及预测意义,为RA合并代谢异常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就诊的180例R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将其分为A组(单纯RA组,n = 45)、B组(RA合并糖尿病组,n = 45)、C组(RA合并血脂异常组,n = 45)和D组(RA合并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组,n = 45)。所有患者均按照2018年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给予常规抗风湿治疗,B、D组患者加用二甲双胍控制血糖,C、D组患者加用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3个月后评估疗效,观察指标包括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20/50/70反应率、疾病活动度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ore in 28 joints,DAS28)、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糖化血红蛋白(glycated hemoglobin,HbA1c)、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糖、血脂水平对RA疗效的影响,并通过构建相加模型和相乘模型评估HbA1c和HDL-C的交互作用。 结果 治疗后,A组ACR20/50反应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ACR70反应率也有较高趋势,D组各项反应率均最低(P < 0.05)。D组DAS28、CRP和ESR显著高于其他三组,A组最低(P < 0.05)。基线HbA1c水平、基线HDL-C水平、基线DAS28评分是ACR20反应的独立影响因素(P < 0.05)。相加模型和相乘模型的比较显示,HbA1c和HDL-C对ACR20反应的影响可能是相互独立的(P = 0.652)。 结论 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对RA治疗效果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但其交互作用并不显著。对于RA合并代谢异常患者,应在抗风湿治疗的同时积极控制血糖和调节血脂,以提高治疗效果。基线HbA1c和HDL-C水平可作为预测RA治疗反应的重要因素。
2025,
46(7):
139-145.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717
摘要:
目的 探讨阴道腔内CO2点阵激光联合干扰素治疗宫颈持续性高危型HPV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对阴道微生态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7月在昆明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211例宫颈持续性高危型HPV感染患者,随机分为随访(空白对照)组(n = 70)、干扰素治疗组(n = 70)和联合治疗组(n = 71)。随访组仅定期随访,干扰素治疗组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联合治疗组联合CO2点阵激光与干扰素治疗。比较三组治疗3个月、6个月的总有效率、炎症因子水平及阴道微生态恢复情况。 结果 总有效率:联合治疗组3个月、6个月总有效率分别为73.24%和81.69%,高于干扰素组(47.14%、60.00%)和空白对照组(11.43%、18.57%)(均P < 0.001)。炎症因子:治疗后联合治疗组IL-1和TNF-α 水平低于其他两组(P < 0.001)。阴道微生态:联合治疗组PH正常率(84.51%)和乳杆菌正常率(92.96%)优于其他两组(P < 0.001)。 结论 CO2点阵激光联合干扰素可有效清除HPV、改善炎症及阴道微环境,疗效优于单药治疗,安全性良好。
2025,
46(7):
146-154.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718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27(interleukin-27,IL-27)、胱抑素C(cystatin C,CysC)、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抗体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euromyelitis optica spectrum disorder,NMOSD)患儿病情程度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3年7月昆明市儿童医院收治的102例NMOSD患儿,另选取同期健康儿童102名,比较NMOSD患儿与健康儿童血清IL-27、CysC、GAPDH抗体水平,对比不同病情NMOSD患儿血清IL-27、CysC、GAPDH抗体水平,分析血清IL-27、CysC、GAPDH抗体与病情、脑脊液标志物的相关性。针对102例NMOSD患儿给予个体化治疗,随访1年,以是否发生疾病复发评估预后,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血清IL-27、CysC、GAPDH抗体水平,分析血清IL-27、CysC、GAPDH抗体对疾病复发的影响,评价血清IL-27、CysC、GAPDH抗体对疾病复发的预测价值。 结果 NMOSD患儿血清IL-27、CysC水平低于健康儿童,GAPDH抗体水平高于健康儿童(P < 0.05);血清IL-27、CysC与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 4,AQP4)-IgG抗体阳性、脊髓受累节段数、扩展残疾状态量表(Expanded disability status scale,EDSS)评分、脑脊液蛋白含量、白细胞数呈负相关,GAPDH抗体与AQP4-IgG抗体阳性、脊髓受累节段数、EDSS评分、脑脊液蛋白含量、白细胞数呈正相关(P < 0.05);随访1年,失访2例,疾病复发21例,疾病未复发79例,分别纳入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复发组与未复发组脊髓受累节段数、EDSS评分、脑脊液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复发组血清IL-27、CysC水平低于未复发组,GAPDH抗体水平高于未复发组(P < 0.05);血清IL-27、CysC、GAPDH抗体与疾病复发显著相关(P < 0.05);血清IL-27、CysC、GAPDH抗体预测NMOSD患儿疾病复发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48、0.791、0.747,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8.77 pg/mL、0.79 mg/L、55.81 pg/mL;三者联合预测NMOSD患儿疾病复发的AUC为0.900,优于单独预测价值(Z = 2.215、2.137、2.220,P = 0.024、0.033、0.023)。 结论 血清IL-27、CysC、GAPDH抗体与NMOSD患儿病情程度和预后显著相关,可有效预测疾病复发风险,且联合检测时能取得更可靠的预测价值。
2025,
46(7):
155-162.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719
摘要:
目的 研究多模态磁共振技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病情进展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1年9月至2023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3例TIA患者,根据是否进展为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分为TIA组(n = 34)、ACI组(n = 69),入院后均行多模态磁共振技术检查,比较两组颅脑T1WI、T2WI、DWI、TOF-MRA、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扫描结果[斑块负荷、狭窄程度、强化指数、软脑膜侧支分级、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MTT)、灌注达峰时间(TTP)],分析多模态磁共振结果与ACI风险的相关性及对ACI的预测价值,并比较ACI不同神经缺损程度、不同预后患者多模态磁共振结果。 结果 ACI组斑块负荷、狭窄程度、强化指数、MTT、TTP高于TIA组,软脑膜侧支分级劣于TIA组,CBF、CBV低于TIA组(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斑块负荷、狭窄程度、强化指数、MTT、TTP是TIA患者病情进展的相关危险因素(OR值 > 1,P < 0.001),软脑膜侧支分级、CBF、CBV是TIA患者病情进展的相关保护因素(OR值 < 1,P < 0.001);ROC曲线显示,斑块负荷、狭窄程度、强化指数、MTT、TTP、软脑膜侧支分级、CBF、CBV联合预测ACI的AUC为0.914(95%CI:0.842~0.960),大于软脑膜侧支分级(Z = 0.314,P < 0.05),采用Bootstrap内部验证显示,联合预测结果与理想曲线贴合度较高,提示联合预测ACI发生率与实际发生率基本一致;神经缺损重度患者斑块负荷、狭窄程度、强化指数、MTT、TTP高于轻中度患者,CBF、CBV低于轻中度患者(P < 0.05);预后不良患者斑块负荷、狭窄程度、强化指数、MTT、TTP高于良好患者,CBF、CBV低于良好患者(P < 0.05)。 结论 多模态磁共振技术对于TIA患者病情进展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为临床评估病情、预测预后提供参考,以针对性制定后续干预方案。
2025,
46(7):
163-174.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720
摘要:
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tic liver disease,MASLD)是一种与肥胖、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等代谢紊乱密切相关的慢性肝病,其全球发病率持续攀升,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MASLD的发病机制复杂,“多重打击”学说指出,肝脏脂质沉积、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肠道菌群紊乱及遗传因素共同驱动疾病进展。目前临床治疗以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但缺乏特效药物,亟需探索新型辅助治疗策略。近年来,益生菌因其调节肠道微生态、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减轻肝炎症的作用,在MASLD治疗中展现出潜在价值。系统综述了MASLD的发病机制与现有治疗手段的局限性,重点从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两个维度,总结益生菌辅助治疗MASLD的最新证据。通过分析不同菌种(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的作用靶点及分子机制,探讨益生菌在MASLD治疗中的转化应用前景,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向。
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steatotic liver disease,MASLD)是一种与肥胖、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高血压等代谢紊乱密切相关的慢性肝病,其全球发病率持续攀升,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MASLD的发病机制复杂,“多重打击”学说指出,肝脏脂质沉积、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肠道菌群紊乱及遗传因素共同驱动疾病进展。目前临床治疗以生活方式干预为基础,但缺乏特效药物,亟需探索新型辅助治疗策略。近年来,益生菌因其调节肠道微生态、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减轻肝炎症的作用,在MASLD治疗中展现出潜在价值。系统综述了MASLD的发病机制与现有治疗手段的局限性,重点从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两个维度,总结益生菌辅助治疗MASLD的最新证据。通过分析不同菌种(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的作用靶点及分子机制,探讨益生菌在MASLD治疗中的转化应用前景,以期为未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向。
2025,
46(7):
175-180.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50721
摘要:
目的 探讨BOPPPS混合教学模式在成人护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昆明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021级的188名本科生作为研究样本,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分组(对照组97名,试验组91名)。在教学过程中,对照组与试验组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基于BOPPPS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效果通过两组学生接受教学活动前后理论测试成绩、学习投入度、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 两组学生的前后测理论成绩比较,试验组学生成绩86.80(78.73,94.09)分高于对照组79.45(69.39,87.97)分(P < 0.05);教学后两组学生学习投入度得分、自主学习能力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基于BOPPPS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用于本科护理专业学生的成人护理学教学中,可有效提升其教学效果,有利于提高其学习投入度,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