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struction of Family Needs Scale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Tumor Based on Delphi Method
-
摘要:
目的 运用德尔菲法构建肿瘤危重症患者家属需求量表,为准确评估、满足肿瘤危重患者家属需求提供依据。 方法 基于前期研究基础,通过文献查阅、临床观察等方式形成肿瘤危重症患者家属需求初始量表条目池,然后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邀请肿瘤重症医护、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心理、公共卫生领域专家共计19人进行2轮函询,形成最终版肿瘤危重症患者家属需求量表。 结果 2轮专家函询的积极系数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 0.94、0.95;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54和0.543。最终形成包含7个一级条目(维护自身健康、获得医护人员支持、知晓患者病情及疾病相关知识、探视患者、获得应对迁移应激的指导、参与患者照护、必要时获得安宁疗护团队的支持)、30个二级条目的肿瘤危重症患者家属需求量表。 结论 基于德尔菲法构建的肿瘤危重症患者家属需求量表,方法科学、可靠,可为危重症肿瘤患者家属需求的评价提供依据,但还需进一步进行实证研究。 Abstract:Objective To construct the family needs scale of critically ill tumor patients by using Delphi method, and to provide a basis for accurately evaluating and m-e eting the needs of the family members of critically ill tumor patients. Methods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foundation,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clinical observation, an initial pool of items for the family members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cancer was formed. Using the Delphi expert consultation method, 19 experts were selected for two rounds of correspondence to form the final version of the tumor risk scale. Needs scale for family members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Results The positive coefficients of the two rounds of expert correspondence were both 1.00. The authoritative coefficients of the two rounds of experts were 0.94 and 0.95. The coordination coefficients were 0.54 and 0.543, respectively. Through 2 rounds of Delphi expert consultation, the final formation includes 7 first-level items(maintaining one’s own health, obtaining support from medical staff, knowing the patient’s condition and disease-related knowledge, visiting patients, obtaining guidance on coping with migration stress, participating in patient care, and when necessary Obtained the support of the palliative care team), 30 second- level items of the family needs scale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cancer. Conclusion The family needs scale of critically ill tumor patients based on the Delphi method is scientific and reliable, and can be used as an evaluation tool for evaluating the needs of family members of critically ill tumor patients. -
流感病毒每年都会在人群中流行,并因进化过程中不断发生的抗原漂移、抗原转换和基因重组而产生新的毒株,从而导致零星的大流行发生[1],不仅夺走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而且给公共卫生和科学界带来挑战。猪因其吸道上皮细胞中同时包含禽类受体(α-2,3-唾液酸受体)和类人受体(α-2,6-唾液酸受体),因而被认为是流感病毒的中间宿主[2],当感染多个共流行的病毒时,病毒间会发生重组,并产生新的重组病毒[3]。一旦新型重组流感病毒在猪群中建立起来,不仅给养猪业造成巨大损失,并可能传播到人群中,引起人类流感暴发和大流行。2009年,一个猪源性的包含来自禽类、猪类和人类基因片段的H1N1大流行(pdm09)病毒的出现[1,4],进一步强调了猪可以独立促进大流行流感毒株的产生。
欧亚类禽猪流感病毒(Eurasian avian-like H1N1 swine influenza virus,EAH1N1 SIV)是在猪群中主要流行的流感病毒中的一种,是由禽H1N1流感病毒引入猪,并于1979年在比利时的猪群中首次发现并广泛流行[5]。2001年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首次发现欧洲以外的欧亚类禽 H1N1猪流感病毒[6]。之后,EA H1N1 SIV在我国的猪群中占主导地位[7]。据报道,EA H1N1 SIV在猪体内长期进化后可有效传播,并在人群中引起流感大流行[8]。EA H1N1SIV可优先与人类型唾液酸受体结合[8]。现有的研究表明,欧洲、中国大陆和其他亚洲国家已有数例人感染EA H1N1SIV的病例[9−15]及死亡个案[13,16]。在2022年前,云南省先后发现过3起欧亚类禽猪流感感染人事件[14,17],面临欧亚类禽猪流感公共卫生风险较大。本研究报告了2022年发现的云南省首例人感染三重重组G5型EA H1N1 SIV病例(云南省第4例人感染EA H1N1 SIV病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来源
由临沧市疾控中心送检的1份疑似EA H1N1SIV阳性病例咽拭子,4份密接者咽拭子和35份环境标本。
1.2 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
使用江苏硕世全自动核酸提取仪提取标本核酸,按照全国流感监测技术指南(2017版)[18]公布的引物探针进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反应条件为:60 ℃,20 min;95 ℃,1 min;95 ℃,15 s,60 ℃,30 s,40个循环。
1.3 病毒分离鉴定
核酸检测阳性的原始样本使用 MDCK 细胞37 ℃,5%CO2培养箱孵育进行病毒分离,每天观察CPE,当CPE达到75%~100%的细胞时,置于-80 ℃低温冰箱收获。使用豚鼠血红细胞凝集实验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对细胞培养物进行鉴定。
1.4 病毒基因序列测定
使用西安天隆科技有限公司GeneRotex 96全自动核酸提取仪提取毒株基因组RNA,使用Invitrogen公司(美国)SuperScriptⅢ One-Step RT-PCR with Platinum Taq试剂盒扩增提取的RNA的 8 个节段,PCR 产物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纯化(QIAquick 96 PCR Purification Kit),按照Nextera XT DNA Library Preparation Kit 说明书构建测序文库,利用 Illumina Miseq测序平台进行二代测序。
1.5 病毒的遗传进化与分子特征分析
应用GISAID、NCBI下载的参考毒株序列与分离株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采用MEGA7.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Bootstrap 值
1000 次重复构建neighbor-joining进化树。2. 结果
2.1 流行病学调查
一名既往健康的5岁男孩,无旅居史,于2022年9月19日出现流感样疾病(influenza-like illness,ILI)症状,发烧39.3 ℃,咳嗽伴咽痛和头痛,随后前往医院就诊。使用常规治疗,未服用奥司他韦等抗流感病毒药物情况下,病情未加重并在1周内康复。经问询,患者在出现症状前7d内未与出现ILI症状的个体发生接触,家中圈养饲养鸡、猪等家畜。患者的4位密切接触者均未出现ILI症状。
2.2 样本鉴定、病毒分离和命名
对1份疑似EA H1N1SIV阳性病例和4份密切接触者的咽拭子及35份环境样本拭子进行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结果显示,疑似EA H1N1SIV阳性病例咽拭子结果为EA-H1N1 SIV阳性。密切接触者及外环境标本为阴性。使用MDCK细胞对阳性病例标本进行病毒分离,经37 ℃,5%CO2细胞培养箱孵育48 h后,显微镜下观察到流感病毒典型的细胞病变,见图1,经红细胞凝集和实时荧光定量RT-PCR鉴定确定获得一株流感毒株,命名为:A/Yunnan-Lincang/ASWL01/2022 (H1N1v),简写为“YN/01/22”。
2.3 病毒基因分子特征
通过二代测序平台,获得了YN/01/22的8个基因片段(PB2、PB1、PA、HA、NP、NA、M和NS)的全长序列。
全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 YN/01/22是新型三重重组EA H1N1 SIV病毒,含有来自欧亚禽样猪H1N1 (HA和NA)、A(H1N1)pdm09 (PB2、PB1、PA、NP和M)和经典猪H1N1 (NS)的基因,见图2,属于G5型基因型,见表1。所有8个片段与A/swine/Jiangsu/HD11/2020(JS/HD11/20)的核苷酸有99.2%~99.7%的相同之处,该毒株同样为G5基因型,从江苏的一个屠宰场的一头健康的猪鼻拭子中分离[19]。
表 1 不同型别的欧亚类禽猪流感基因型分型依据Table 1. Genotyping basis of different types of eurasian avian-like swine influenza genotypes
分离株不同来源的基因片段 HA NA PB2 PB1 PA NP M NS 基因型 A/Jiangsu/1/2011a EA EA EA EA EA EA EA EA 1 A/swine/Hong_Kong/72/2007a EA EA EA EA EA EA EA CS 2 A/Hunan/ 42443 /2015aEA EA PDM PDM PDM PDM EA CS 3 A/swine/Guangdong/ 1361 /2010aEA EA PDM PDM PDM PDM PDM PDM 4 A/Fujian-cangshan/SWL624/2016a EA EA PDM PDM PDM PDM PDM CS 5 A/swine/Guangdong/1/2010a EA EA CS CS CS CS EA CS 6 A/swine/Hong_Kong/ 2421 /2012aEA EA EA EA EA EA PDM EA 7 A/swine/Guangdong/NS2897/2012a EA EA PDM EA PDM PDM PDM EA 8 A/swine/Guangxi/S2/2013a EA EA EA EA PDM PDM EA CS 9 A/swine/Hong_Kong/268/2012a EA EA CS CS CS CS CS CS 10 A/swine/Hong_Kong/201/2010a EA PDM CS CS CS CS CS CS 11 A/Yunnan-Lincang/ASWL01/2022b EA EA PDM PDM PDM PDM PDM CS 5 a:欧亚禽猪流感基因型分型参考株;b:云南临沧人感染欧亚禽猪流感分离株;EA:基因片段来源于欧亚类禽猪流感病毒;CS:基因片段来源于经典猪流感病毒;PDM:基因片段来源于A(H1N1)pdm09流感病毒。 氨基酸位点突变分析结果显示,YN/01/22病毒在哺乳动物的适应性或毒力、传播性和抗病毒抗性方面具有突变位点其相关分子标记,见表2。
表 2 A/Yunnan-Lincang/ASWL01/2022毒株的氨基酸分子特征分析Table 2. The amino acid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 of A/Yunnan-Lincang/ASWL01/2022 strain基因 氨基酸
突变位点意义 毒株 CA/07/09 HN/42443/15 GD/1/10 FJ/624/16 JS/HD11/20 YN/01/22 HA E190D
G225D/E病毒受体结合特异性从α-2,
3-唾液酸转变为α-2,6-唾液酸[20]D
DD
EV
ED
ED
ED
ENA H275Ya
N295Sa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耐药位点 H
NH
NH
NH
NH
NH
NPB2 L89V
T271A G590S
Q591R
D701N被证明对增加聚合酶活性、
增强病毒复制和传播性至关重要。V
A
S
R
DV
A
G
R
DV
A
S
R
DV
A
S
Q
DV
A
S
R
DV
A
S
R
DT588I 除增加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聚合酶活性外,
还被证明介导干扰素-β表达的抑制T I T T I I 627 宿主特异性的决定因素,
禽流感是E,人类流感是KE E E E E E NS1 P42S
D92E增加哺乳动物病毒毒力或适应性 S
DS
DS
DS
DS
DS
DM2 S31N 金刚烷胺类抗病毒药物耐药 N N N N N N M1 T215A 增加哺乳动物病毒毒力或适应性 A A A A A A PA L336M
K356R
S409N增加聚合酶活性、增强病毒复制
和传播性至关重要M
R
NM
R
NL
K
NM
R
NM
R
NM
R
NPB1 X99H
I368R物种之间传播 H
IH
IH
IH
IH
IH
INP Q357K 增加哺乳动物病毒毒力或适应性 K K K K K K a:H1 Numbering。 3. 讨论
EA-H1N1 SIV于2001年开始在中国的猪群中广泛流行,自2002年以来,流行率持续上升[21],目前已在中国的猪群中占主导地位。2009年人类流感大流行后,EA N1N1、PDM09 H1N1、TRH1N2和CS H1N1 SIV之间发生了复杂而广泛的重组[22−25],进而产生了不同的基因型。根据EA-H1N1 SIV重组基因型内部基因片段的进化分支分布,中国流行的EA-H1N1 SIV基因型分为11种,见表1[7],2001~2013年G1型广泛流行,2009~2013年G2和G4型共流行,自2013年起,G3和G5型逐渐成为猪群中的优势基因型。根据同源性和系统进化树分析,本研究报告的G5型EA H1N1 SIV毒株,与同时期猪群中传播的EA H1N1 SIV基因型的流行情况一致,且与猪源性的参考病毒JS/HD11/20紧密聚类相似性最高,进一步支持该病毒由猪向人传播的可能性。根据现有的有限的流行病学信息,未发现YN/01/22毒株的进一步传播,然而这一病例的发现,再次引起了公众对动物流感,尤其是猪流感的关注。
尽管在抗原性和遗传上与人类流感病毒不同[16],猪流感病毒偶尔也会感染人类。以往的研究表明,EA H1N1 SIV对人类健康威胁巨大:EA H1N1SIV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在雪貂模型中高效传播[8],血清学证据表明,EA H1N1 SIV在养猪工人和普通人群中的感染率可达10.4%和4.4%[8,10,26]。截止目前,中国共报告9例人感染EA H1N1SIV病毒病例,见表3,其中云南省报告的病例数最多,是否跟云南省所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更适宜EA H1N1SIV生存和传播,或生猪养殖和流通环节的特殊性有关,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云南省先前报道的人感染EA H1N1SIV病例有G3[14]和G4[17]型,本研究为云南省首次报告的G5型EA H1N1SIV病例,由于云南省迄今为止缺乏猪群中猪流感病毒的监测数据,因此,是否EA H1N1SIV在云南的猪群中持续传播并不断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值得关注。
表 3 中国人感染EA H1N1SIV病例Table 3. The cases infected EA H1N1SIV in China年份 省份 毒株名 基因型 参考文献 2011 江苏 A/Jiangsu/1/2011 1 Yang et al.[10] 2012 河北 A/Hebei-Yuhua/SWL1250/2012 1 Wang et al.[11] 2015 湖南 A/Hunan/ 42443 /20153 Zhu et al.[13] 2015 云南 A/Yunnan-Longyang/SWL1982/2015 3 Zhu et al.[14] 2015 云南 A/Yunnan-Wuhua/SWL1869/2015 3 2016 福建 A/Fujian-Cangshan/SWL624/2016 5 Xie et al.[12] 2018 天津 A/Tianjin-baodi/ 1606 /2018(H1N1)5 Li et al.[15] 2020 云南 A/Yunnan⁃Mengzi/ 1462 /20204 Li,et al.[17] 2022 云南 A/Yunnan-Lincang/ASWL01/2022 5 孙艳红,等 EA H1N1SIV可优先与人类唾液酸受体结合[8],这与人类上呼吸道上皮细胞中含有丰富的α-2, 6-唾液酸受体有关[16],HA蛋白的受体结合偏好被认为是决定宿主物种趋向性的重要因素[27−28],YN/01/22的HA蛋白中190D和225E的氨基酸突变表明与人类受体的结合增加,提示存在潜在的人传人的风险。YN/01/22 病毒的PB2、NS1、M1、PA、PB1和NP蛋白中的氨基酸替换突变可能会增加病毒对哺乳动物的毒力和适应性。本研究未发现YN/01/22 病毒具有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耐药突变位点,提示应用奥司他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仍具有积极治疗作用。
该病例为云南省通过ILI监测网络发现的第4例EA H1N1SIV病例,表明流感监测网络不仅在监测季节性流感流行和疫苗病毒的选择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而且有助于早期发现具有大流行潜力的新型流感病毒。但很大一部分EA H1N1SIV感染病例病情轻微,甚至无症状,病例如果没到流感监测哨点医院就诊,可能存在漏诊的情况,感染EA H1N1SIV的数量可能被低估。因此,继续加强EA H1N1SIV在猪、以及猪和人之间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
表 1 专家判断系数赋值表
Table 1. Assignment of expert judgment coefficient
专家判断依据 大 中 小 理论依据 0.3 0.2 0.1 实践经验 0.5 0.4 0.3 国内资料 0.1 0.1 0.1 直觉 0.1 0.1 0.1 表 2 专家一般资料(n = 19)
Table 2. General information of experts(n = 19)
项目 类别 n 百分比(%) 年龄(岁) 30~39 4 21.05 40~49 13 68.42 50~59 2 10.53 主要从事的工作领域 护理教育 1 5.26 临床医学 4 21.06 临床护理 8 42.10 护理管理 4 21.06 护理心理 1 5.26 公共卫生 1 5.26 从事该领域的工作年限(a) 10~19 11 57.90 20~29 5 26.32 > 30 3 15.78 学历 本科 8 42.10 硕士 9 47.37 博士 2 10.53 职称 中级职称 5 26.32 副高级职称 13 68.42 正高级职称 1 5.26 表 3 2轮专家权威系数
Table 3. The degree of authority in two rounds of experts
轮次 判断系数Ca 熟悉程度Cs 权威系数Cr 第一轮 0.96 0.92 0.94 第二轮 0.97 0.93 0.95 表 4 专家意见协调系数
Table 4. Expert opinion coordination coefficient
函询轮数 协调系数 χ2 P 第一轮 0.54 737.76 < 0.001* 第二轮 0.543 765.376 < 0.001* *P < 0.05。 表 5 肿瘤危重症患者家属需求量表第二轮专家函询结果[(
$ \bar x \pm s $ ),分]Table 5. The second round of expert correspondence of the family needs scale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with cancer[(
$ \bar x \pm s $ ),scores]一级条目 二级条目 CV 重要程度 维护自身健康 1、需要有独处的时间和空间 0.19 4.4 ± 0.83 2、需要与朋友或亲人交谈,倾诉您的经历 0.10 4.67 ± 0.49 3、需要与有类似经历的病友或家属交谈获取经验 0.10 4.67 ± 0.49 4、除照顾患者外,您需要维持正常的工作 0.10 4.73 ± 0.46 5、需要保持您基本正常的家庭生活 0.10 4.73 ± 0.46 6、需要有正常的人际交往,不被朋友或亲人孤立 0.00 5 ± 0 获得医护人员支持 1、患者入住ICU时,有医护人员向家属介绍ICU的相关情况 0.10 4.73 ± 0.46 2、需要医护人员告知并解释患者目前的诊疗方案,对家属有疑问
的地方能够给予解答0.10 4.73 ± 0.46 3、必要时需要医护人员给予心理支持 0.10 4.73 ± 0.46 4、需要医护人员指导参与患者照护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0.05 4.93 ± 0.26 5、必要时向家属介绍其他可以解决患者问题的专家 0.11 4.53 ± 0.52 知晓患者病情及疾病相关知识 1、患者病情好转或恶化时,需要医护人员及时主动地将患者的
病情及预后情况告诉家属0.07 4.87 ± 0.35 2、需要确信患者已得到最佳治疗。 0.10 4.73 ± 0.46 3、治疗方案改变时,需要医护人员及时通知您 0.13 4.73 ± 0.59 4、家属探视时由医生或护士介绍患者病情、治疗、护理及需求 0.10 4.73 ± 0.46 5、家属每天都能得到一次患者治疗、护理相关情况 0.12 4.47 ± 0.52 探视患者 1、需要探视时间准时开放 0.10 4.67 ± 0.49 2、家属能按需探视患者 0.10 4.67 ± 0.49 3、能延长家属探视患者的时间 0.17 4.4 ± 0.74 4、患者或家属有特殊情况时,可以调整探视时间或增加探视频率 0.11 4.6 ± 0.51 5、增加探视方式,如视频探视、电话探视等。 0.07 4.87 ± 0.35 6、ICU附近设有专门的家属等候区 0.10 4.67 ± 0.49 获得应对迁移应激的
指导1、患者病情变化转入ICU时,希望医务人员告知家属并进行健康
教育0.09 4.8 ± 0.41 2、患者需外出检查时,需要医务人员提前告知家属并讲解检查的
目的、过程和结果0.10 4.67 ± 0.49 3、患者病情好转转出ICU时,需要医务人员告知病情及转归如何 0.10 4.67 ± 0.49 参与患者照护 1.希望参与患者生活照护、精神鼓励及支持 0.10 4.67 ± 0.49 2.希望参与患者认知功能训练 0.14 4.6 ± 0.63 3.希望参与协助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0.14 4.6 ± 0.63 必要时获得安宁疗护团队的支持 1、当患者预后不良,甚至濒临死亡时,需要医护人员帮助您接受
患者的病情变化,面对现实0.07 4.87 ± 0.35 2、需要医护人员为您提供安宁疗护的相关信息,如决策、症状
管理等。0.13 4.67 ± 0.62 -
[1] 夏祥雨,罗馨玫,汪英. 恶性肿瘤患者家属的负担来源及其影响[J]. 华西医学,2014,29(7):1384-1386. doi: 10.7507/1002-0179.20140423 [2] 张波, 桂莉. 急危重症护理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7: 58-59. [3] Needham D M,Davidson J,Cohen H,et al. Improving long-term out-comes after discharge from intensive care unit[J]. Crit Care Med,2012,40(2):502-509. doi: 10.1097/CCM.0b013e318232da75 [4] 王志红, 周兰珠. ICU护理学[M]. 北京: 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 4. [5] 凤艳,张吉明. 家属与护士对危重症患者需求评估的调查分析[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28):2165-2168. doi: 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5.28.018 [6] 朱瑞,张璟,王维利,等. ICU患者家属需求的研究进展[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32(19):40-42. [7] Breu C, Dracup K Helping the spouses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 Am J Nuts, 1978, 78(3): 50-53. [8] 屈京楼,朱亚鑫,曲波. 德尔菲法在医学教育研究中的应用[J].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9,39(3):227-230. doi: 10.3760/cma.j.issn.1673-677X.2019.03.017 [9] 刘辉,王丽姿. 危重患者家属需求量表中文修订版的探讨[J]. 护理学报,2006,13(4):84-86. doi: 10.3969/j.issn.1008-9969.2006.04.041 [10] Molter N C. Needs of relatives of critically ill patiw up[J]. Heart Lung,1986,15(2):189-193. [11] Leske J S. Needs of relatives of critical care patients:a follobility to meet family needs in an intensive care unit[J]. Crit Care Med,1998,26(2):266-271. doi: 10.1097/00003246-199802000-00023 [12] 丁磊,丁敏,朱建华. ICU患者家属需求评估及支持系统的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0):953-955.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13.10.034 [13] 叶磊,叶向红,张爱琴,等. ICU过渡期患者家属需求量表的构建和信效度检验[J]. 护理学杂志,2021,36(18):35-38. doi: 10.3870/j.issn.1001-4152.2021.18.035 [14] 宋莉娟,崔静,赵继军. 晚期癌症住院患者家属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护理学报,2009,16(01):1-3. doi: 10.3969/j.issn.1008-9969.2009.01.001 [15] 廖春丽,王峻,崔鹏宇,等. 德尔菲法构建肿瘤医院ICU患者身体约束评估量表[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1,42(03):170-175. [16] 任晓华,关琼瑶,马祥萍,等. 肿瘤危重症患者家属需求评估工具的研究进展[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1,6(22):190-192. [17] 任晓华,关琼瑶. 肿瘤危重症患者家属需求的现状调查[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4):159-160. [18] 曾光, 李辉 . 现代流行病学方法与利用[M].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6: 250-270. [19] 屈会丽,王盛均,吴雨晨,等. 近10年德尔菲法在护理领域应用的可视化分析[J]. 现代临床护理,2021,20(4):72-78. doi: 10.3969/j.issn.1671-8283.2021.04.012 [20] 许娟,杨飞,郑静,等. 德尔菲法在国内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中构建的文献计量分析[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2,19(8):1162-1167. doi: 10.3969/j.issn.1672-9676.2022.08.012 期刊类型引用(3)
1. 展宏刚,吴传亮,庄勤武,仲晓荣,刘钒. 集中招标采购药品用于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1年横断面研究. 中国药业. 2025(05): 111-114 . 百度学术
2. 邓熠,毛雁,胡兴卫. 吲哚布芬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炎性因子和氧化应激的影响. 临床合理用药. 2024(35): 45-47 . 百度学术
3. 陈永,邓子祺,顾航烨,陈吉生. 某三甲医院国家集采相关药品使用特点及安全性分析. 今日药学. 2023(07): 555-560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