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尿AD7c-NTP与P300检查在AD源性MCI诊断的价值

陀晓宇 李超 郭丽萍 赵华君

陀晓宇, 李超, 郭丽萍, 赵华君. 尿AD7c-NTP与P300检查在AD源性MCI诊断的价值[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4(4): 62-68.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407
引用本文: 陀晓宇, 李超, 郭丽萍, 赵华君. 尿AD7c-NTP与P300检查在AD源性MCI诊断的价值[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4(4): 62-68.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407
Xu Jing . Study of Heterografting of Microliver Slice in Rats with 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11, 32(12).
Citation: Xiaoyu TUO, Chao LI, Liping GUO, Huajun ZHAO. The Value of Urinary AD7c-NTP and P300 in the Diagnosis of AD-derived MCI[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3, 44(4): 62-68.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407

尿AD7c-NTP与P300检查在AD源性MCI诊断的价值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407
基金项目: 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医科大学应用基础研究联合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2001AY070001-103;202001AY070001-026);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19J1235);云南省昆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科研课题基金资助项目(2020-03-09-112)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陀晓宇(1984~),男,云南昆明人,医学硕士,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枢神经系统病理诊断工作

    通讯作者:

    赵华君,E-mail:txyhere@sina.com

  • 中图分类号: R749.1R741.044

The Value of Urinary AD7c-NTP and P300 in the Diagnosis of AD-derived MCI

  • 摘要:   目的  探讨联合尿AD7c-NTP水平检测与P300检查在AD源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选取健康对照组78例,MCI组72例,AD组108例,通过MMSE及ADL量表评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LSA)测定各组患者尿液中AD7c-NTP值及对各组患者进行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检查。  结果  尿液AD7c-NTP含量检测及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检查潜伏期时间在健康对照组、MCI组及AD组中均有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进行两两比较,健康对照组与MCI组、MCI组与AD组、健康对照组与AD组均有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尿AD7c-NTP水平升高直接提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至AD过程中神经元受损情况;而P300检查异常提示脑功能受损,二者具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学过程。通过联合检验学与功能学检查,可以有效提高早期AD的检出率,从而可以作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AD的重要参考指标,同时也可以作为筛查MCI与早期AD的参考依据。
  • 阿奇霉素(Azithromycin)是一种大环内酯类广谱抗生素,基于红霉素结构上润饰得到,解决了红霉素因酸缩酮化形成8,9-脱水红霉素-6,9-半缩酮而失效的问题,在提高血药浓度的同时增强了抗感染疗效,延长了药物的半衰期,降低了药物相关的反作用,是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药物[1]。1991年,辉瑞公司生产的阿奇霉素首次在美国获批上市,商品名“希舒美(Zithromax)”,上市以来长久作为畅销药。该药物通过窒碍细菌转肽过程,与细菌核蛋白体的50S亚基结合,抑制了相应细菌蛋白质的合成[2],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阿奇霉素除了可以用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细菌引起的中耳炎和肺炎外,也可用于皮肤软组织感染和淋病、生殖道衣原体感染等疾病的治疗,有研究证实异维A酸联合阿奇霉素和阿达帕林凝胶对改善中重度痤疮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临床疗效较好,且未出现不良反应发生率增加的现象[3],而在近年流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治疗中,阿奇霉素体现出了较好的抗炎症和相关的免疫调节作用[4],有坦桑尼亚学者通过回顾性研究发现在COVID-19疫情期间阿奇霉素的使用量增加了163.79%[5]。随着临床应用范围的扩大,有关于阿奇霉素相关不良反应的报道屡见不鲜,甚至出现致死的严重结局[2],过去也有许多学者基于某市自发呈报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数据[6]或某医院临床用药不良反应监测数据[7]对阿奇霉素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但其中可能存在着研究范围和研究数据的受限。因此,本研究通过对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DA adverse events reporting system,FAERS)数据库中的信号进行深入挖掘和梳理,为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参考。

    FAERS数据库是由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创建和维护的用于监测在美国销售的药物和生物制剂的安全性的公开报告系统,其中包括有关药物的不良报告和错误用药信息[8]。本研究以阿奇霉素的通用名“Azithromycin”为目标药物名称进行检索,运用OpenVigil 2.1分析工具(https://openvigil.sourceforge.net/)提取了FAERS数据库中2003年10月1日至2023年10月1日的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s,ADE)报告,并分别设定过滤条件为患者性别、年龄、上报国家、危险结局以获取相应数据。排除信息不完整、错误、重复和非不良事件的报告。

    本研究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以《国际医学用语词典》(medical dictionary for regulatory activities,MedDRA)25.1版[9]的ADE术语集中的首选系统器官分类(system organ class,SOC)和首选术语(preferred terms,PT)为标准对纳入的ADE报告进行标准化阐述和分类[10]

    本研究重点应用比例失衡法中常使用的报告比值法(reporting odds ratio,ROR)和贝叶斯置信区间神经传播网络法(bayesian confidence 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BCPNN)进行检测,比例失衡法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检测方法,用于分析目标药物与目标ADE之间的潜在关系[11],这两种方法均基于经典的比例失衡法的4格表,见表1。ROR法基于计算公式得出ROR值及其95%置信区间下限(95%CI),若报告数≥3且95%CI>1可认定1个阳性信号;BCPNN法基于公式计算出信息成分(information component,IC)及其95%置信区间下限(IC025),若报告数≥3且IC025 >0可认定1个阳性信号,本研究将两种算法均认定为阳性的信号纳入分析[12-13]。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软件完成数据的处理与排序。

    表  1  经典的比例失衡法的4格表
    Table  1.  Four-by-four table for the classical method of proportion unbalance
    项目目标ADE报告数其他ADE报告数合计
    目标药物aba+b
    其他药物cdc+d
    合计a+cb+da+b+c+d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ROR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 \begin{gathered} ROR = \dfrac{{\frac{{\text{a}}}{b}}}{{\frac{c}{d}}} = \frac{{ad}}{{bc}} \\ 95\% CI = {e^{\ln (ROR) \pm 1.96\sqrt {\left(\tfrac{1}{a} + \tfrac{1}{b} + \tfrac{1}{c} + \tfrac{1}{d}\right)} }} \\ \end{gathered} $$

    BCPNN法的计算公式如下:

    $$ \begin{array}{l}n=a+b+c+d\\ IC={\mathrm{log}}_{2}\dfrac{a(n)}{(a+b)(a+c)}\\ \gamma ={\gamma }_{11}\dfrac{(n+\alpha )(n+\beta )}{(a+b+{\alpha }_{1})(a+c+{\beta }_{1})}\\ E(IC)={\mathrm{log}}_{2}\dfrac{(\alpha +{\gamma }_{11})(n+\alpha )(n+\beta )}{(n+\gamma )(a+b+{\alpha }_{1})(a+c+{\beta }_{1})}\\ \begin{array}{l} V(IC) = \dfrac{1}{{{{({\rm{ln}}2)}^2}}}\left\{ {\left[ {\dfrac{{n - \alpha + \gamma - {\gamma _{11}}}}{{(a + {\gamma _{11}})(1 + n + \gamma )}}} \right]} \right. + \\ \left[ {\dfrac{{n - \left( {{\rm{a}} + b} \right) + \alpha - {\alpha _1}}}{{(a + b + {\alpha _1})(1 + n + \alpha )}}} \right] + \left. {\left[ {\dfrac{{n - \left( {{\rm{a}} + c} \right) + \beta - {\beta _1}}}{{(a + c + {\beta _1})(1 + n + \beta )}}} \right]} \right\} \end{array} \\ IC025=E(IC)-2\sqrt{V(IC)}\\ 其中{\alpha }_{1}={\beta }_{1}=1,\alpha =\beta =2,{\gamma }_{11}=1 。\end{array} $$

    从FAERS数据库检索获取到阿奇霉素ADE信号5498个,总报告数量为112485份,自FAERS数据库存有数据以来,阿奇霉素每年的ADE报告数呈波动变化,其中2021年的增长率最大,达到了594.02%,见图1。因2003年和2023年并非全年数据,因此,未计算2004年和2023年的报告数增长率。

    图  1  ADE报告数随时间变化图
    Figure  1.  Plot of number of ADE reports over time

    研究最终纳入有效ADE报告31041份,其中女性报告数占比(58.17%)高于男性(33.08%);从年龄上看,61岁及以上的报告数占比最多(22.46%),其次是46~60岁(21.35%);从报告国家看,美国提交的报告数最多(43.92%);从严重ADE结局看,死亡、残疾、危及生命、住院治疗的报告共有19616份,占比约63.20%,其中以不良事件导致住院治疗占比最多(45.29%),基本信息见表2

    表  2  阿奇霉素的ADE报告基本信息表
    Table  2.  Basic information for ADE report on Azithromycin
    项目例数(n总数(n占比(%)
    性别男性102693104133.08
    女性180553104158.17
    不明或缺失2717310418.75
    年龄(岁)0~181953310416.29
    19~4554113104117.43
    46~6066283104121.35
    ≥6169733104122.46
    不明或缺失100763104132.46
    国家美国136323104143.92
    中国547310411.76
    澳大利亚249310410.80
    法国1012310413.26
    英国526310411.69
    印度119310410.38
    其他149563104148.18
    结局死亡2536310418.17
    残疾999310413.22
    危及生命2023310416.52
    住院治疗140583104145.29
    其他114253104136.80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本研究通过两种方法筛选得到898个有效信号,报告频次排名前30位的ADE信号见表3,排名前3位的分别为药物性超敏反应、咳嗽和慢性肾脏疾病;采用ROR值的95%CI下限大小能反映药物与ADE信号之间相关性的强弱,其数值越大,信号强度越强,关联性也就越强[14],信号强度排名前30位的ADE信号,见表4,关联性排名前3位的不良事件分别为NPM1基因突变、先天性裂孔疝和鼻窦息肉变性。

    表  3  报告频次排名前30位的ADE信号
    Table  3.  Top 30 ADE signals by reporting frequency
    PT 频次 ROR(95%CI
    药物性超敏反应 2334 8.23(8.59,7.89)
    咳嗽 1057 3.6(3.82,3.38)
    慢性肾脏疾病 954 7.31(7.80,6.85)
    哮喘* 862 7.63(8.17,7.13)
    药物相互作用 799 4.25(4.57,3.96)
    急性肾损伤 791 4.46(4.79,4.15)
    荨麻疹 650 3.42(3.69,3.16)
    哮鸣* 646 11.27(12.19,10.41)
    心电图 QT 间期延长 471 9.95(10.91,9.08)
    孕产妇在妊娠过程中的暴露* 467 4.44(4.87,4.05)
    胸部不适 438 3.98(4.38,3.62)
    胃食管反流病* 422 4.72(5.20,4.29)
    妊娠过程中胎儿暴露* 419 3.5(3.86,3.18)
    早产儿 378 8.21(9.10,7.41)
    对非适应症用药无效 378 5.72(6.34,5.17)
    治疗产品效果不全 324 3.89(4.35,3.49)
    全血细胞计数异常 312 8.83(9.89,7.89)
    咳痰 295 6.98(7.83,6.21)
    分娩提前* 285 13.23(14.89,11.75)
    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丧失* 283 6.1(6.86,5.42)
    流涕 258 3.69(4.17,3.26)
    终末期肾脏疾病 249 8.28(9.40,7.30)
    黄斑变性* 240 18.54(21.11,16.29)
    鼻充血* 238 3.83(4.35,3.37)
    耳鸣 216 3.94(4.50,3.44)
    上呼吸道感染* 215 4.58(5.24,4.00)
    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 212 6.71(7.69,5.8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05 3.46(3.97,3.01)
    咯血* 200 6.6(7.60,5.74)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197 10.89(12.55,9.45)
      *表示该不良反应为在药品说明书上未标注的不良反应。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4  信号强度排名前30位的ADE信号
    Table  4.  Top 30 ADE signals in terms of signal strength
    PT 频次 ROR(95%CI
    NPM1 基因突变 11 1516.775437.19,423.12)
    先天性裂孔疝 10 1378.845010.43,379.45)
    鼻窦息肉变性 7 1447.626968.94,300.71)
    支气管良性肿瘤 6 1240.786147.92,250.41)
    掌腱膜挛缩症手术治疗 10 590.93(1552.57,224.92)
    支气管吻合处并发症 7 723.81(2472.74,211.87)
    肌阵挛性肌张力障碍 12 354.58(766.70,163.99)
    椎体终板炎症 4 827.13(4516.12,151.49)
    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6 496.31(1626.36,151.46)
    FEV1/FVC 比率异常 8 367.66(953.01,141.84)
    嗅觉生殖器发育不全 3 1240.6511927.84,129.04)
    感染性软骨炎 5 413.58(1428.69,119.72)
    门脉高压性肠病 3 620.32(3712.67,103.65)
    真菌病原体携带者 13 185.45(356.77,96.40)
    肺弥散功能疾病 21 152.46(251.47,92.43)
    异源嵌合型 11 151.68(302.69,76.00)
    上呼吸道坏死 4 236.32(807.34,69.18)
    嗜血杆菌性支气管炎 6 177.25(461.29,68.11)
    细菌性心包炎 9 137.88(293.20,64.84)
    肺功能检查异常 118 74.46(90.61,61.19)
    皮肤黏膜疾病 17 99.07(168.20,58.35)
    通气/血流比例失调 22 81.29(128.41,51.46)
    不全流产 132 55.67(66.78,46.40)
    右室收缩压 3 177.24(685.44,45.83)
    鼻息肉 152 52.22(61.84,44.10)
    婴儿急性出血性水肿 5 114.88(309.45,42.65)
    单纯疱疹病毒血症 10 78.05(153.42,39.70)
    巴贝西虫病 17 62.25(103.66,37.38)
    鸟结核分枝杆菌
    免疫复合修复病
    3 137.85(509.22,37.32)
    耳瘙痒 131 43.19(51.72,36.06)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将得到的ADE有效信号按照MedDRA 25.1版的标准SOC进行分类[15],对应SOC分类27个,见表5,信号数排名前3位的SOC为呼吸系统胸及纵膈疾病(139个)、感染及侵染类疾病(110个)、各类检查(96个);报告数构成比排名前3的SOC为呼吸系统、胸及纵隔疾病(23.42%)、免疫系统疾病(13.73%)、各类检查(8.03%)。此外,研究还筛选出了出现频率较高的50个在药品说明书未提及的可疑不良反应,其中累计阳性报告1035个、SOC种类13个,报告数排名前3的PT为良性、恶性及性质不明的肿瘤(包括囊状和息肉状)中的鼻息肉(152个)、各类检查中的胸部X线检查异常(140个)、妊娠期、产褥期及围产期状况中的不全流产(132个),见表6

    表  5  SOC分类信号数、报告数、构成比情况
    Table  5.  Classification of SOC signals,number of reports,composition ratio
    SOC 信号数(n 报告数(n 构成比(%)
    呼吸系统、胸及纵隔疾病 139 7271 23.42
    免疫系统疾病 42 4261 13.73
    各类检查 96 2493 8.03
    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 18 2344 7.55
    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 39 2223 7.16
    妊娠期、产褥期及围产期状况 26 1897 6.11
    感染及侵染类疾病 110 1417 4.56
    肝胆系统疾病 36 1321 4.26
    心脏器官疾病 34 1161 3.74
    胃肠系统疾病 52 941 3.03
    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 38 872 2.81
    眼器官疾病 28 732 2.36
    各类神经系统疾病 33 558 1.80
    精神病类 28 555 1.79
    血液及淋巴系统疾病 23 480 1.55
    耳及迷路类疾病 15 480 1.55
    代谢及营养类疾病 14 384 1.24
    社会环境 4 381 1.23
    血管与淋巴管类疾病 40 331 1.07
    良性、恶性及性质不明的
    肿瘤(包括囊状和息肉状)
    8 225 0.72
    各类损伤、中毒及操作并发症 13 192 0.62
    产品问题 4 104 0.34
    各种肌肉骨骼及结缔组织疾病 17 101 0.33
    生殖系统及乳腺疾病 12 98 0.32
    各种手术及医疗操作 14 90 0.29
    内分泌系统疾病 5 73 0.24
    各种先天性家族性遗传性疾病 10 56 0.18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6  可疑不良反应表
    Table  6.  Suspicious adverse reactions
    SOC PT(报告数)
    感染及侵染类疾病 感染性软骨炎*(5)、真菌病原体携带者*(13)、细菌性心包炎*(9)、单纯疱疹病毒血症*(10)、鸟结核分枝杆菌免疫复合修复病*(3)、鼻脑型毛霉菌病*(23)、播散性鸟结核分枝杆菌群感染*(9)、协同感染*(4)、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32)、鸟结核分枝杆菌复合感染*(88)、脓肿分枝杆菌感染*(24)、皮肤毛霉菌病*(6)
    各类检查 FEV1/FVC 比率异常*(8)、肺功能检查异常*(118)、右室收缩压*(3)、胸部 X 线检查异常*(140)、肺总容量升高*(8)、食管胃十二指肠镜检查*(9)
    血液及淋巴系统疾病 婴儿急性出血性水肿*(5)、巴贝西虫病*(17)、色素性肾病*(6)、肠系膜上动脉夹层*(6)
    呼吸系统、胸及纵隔疾病 先天性裂孔疝*(10)、支气管良性肿瘤*(6)、支气管吻合处并发症*(7)、肺弥散功能疾病*(21)、上呼吸道坏死*(4)、嗜血杆菌性支气管炎*(6)、通气/血流比例失调*(22)、中叶综合征*(4)、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15)、支气管软化*(7)、支气管扩张症感染性加重*(8)
    生殖系统及乳腺疾病 嗅觉生殖器发育不全*(3)、阴道狭窄*(3)
    妊娠期、产褥期及围产期状况 不全流产*(132)、胎盘坏死*(4)
    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 皮肤黏膜疾病*(17)、开裂*(7)
    免疫系统疾病 胸膜实质纤维弹性组织增生*(6)
    良性、恶性及性质不明的肿瘤
    (包括囊状和息肉状)
    鼻窦息肉变性*(7)、鼻息肉*(152)
    各种先天性家族性遗传性疾病 NPM1 基因突变*(11)、异源嵌合型*(11)、先天性软垂疣*(6)
    各种肌肉骨骼及结缔组织疾病 椎体终板炎症*(4)
    各类神经系统疾病 肌阵挛性肌张力障碍*(12)
    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 输尿管穿孔*(4)
      *表示该不良反应为在药品说明书上未标注的不良反应。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本研究纳入的ADE报告中包括女性患者18055例(58.17%),男性患者10269例(33.08%),男女比例约为1∶1.76,这表明性别与ADE的发生率之间存在着显著关联,女性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远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妇女妊娠有关。而ADE报告中涉及患者中老年人占比高可能与中老年人本身既往疾病较多、免疫力较为低下有关。另外,虽然0~18岁未成年人患者ADE报告比例只有6.29%,但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和高龄人群均属于阿奇霉素诱发心血管不良反应的高危人群[1617],因此需要对其用药时应予以重视。此外,阿奇霉素一般会和中药联合运用,这会导致患儿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明显增加,所以在对其联合用药干预时,需重视用药监护工作[18]。ADE报告例数最多的国家是美国(13632份报告),占比高达43.92%,这可能与FAERS数据库作为美国官方数据库,美国的医疗体系对不良事件上报的要求更高,上报数量更多有关。严重ADE(死亡、残疾、危及生命、住院治疗)占比约63.20%,可见阿奇霉素产生的ADE后果一般较严重,需针对患者服药后状况加以密切监护。

    为避免单一的信号检测方法影响结果的准确及可信度,本研究同时采用了比例失衡法中的报告比值法(ROR)和贝叶斯置信区间神经传播网络法(BCPNN)进行检测。ROR法能消除大量偏倚,灵敏度较高,但特异性比较低,结果容易出现假阳性;BCPNN法结果更稳定、特异性更高,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还可降低单一算法所致的结果偏倚[19]。阿奇霉素说明书中提及的不良反应主要集中于服药后会出现药物过敏反应,包括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反应和皮肤等;另外也会出现相关的肝毒性症状,如肝功能异常、肝炎、胆汁淤积性黄疸等,同时提示孕产妇应慎用。本研究中挖掘到的药品说明书以外的ADE信号主要累及呼吸系统如出现哮喘、哮鸣,上呼吸道感染、COPD等,提示临床上使用阿奇霉素时应加强对呼吸系统的监测与关注;此外,针对报告数较多或者信号强度较大的不良事件,如不全流产、分娩提前等,因其警戒值较高,建议考虑将孕产妇患者纳入禁用人群。

    本研究数据样本较大,提高了研究的准确性,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与缺陷。本研究中ADE报告筛选是基于阿奇霉素药物的,但并未考虑不同品牌药品中所含的配方差异可能会导致的药物不良反应,另外由于FARES数据库在世界各地的使用率不同会影响不同地区报告数量,本研究数据大部分来源于欧美地区,亚洲样本数较少,因此不同地区人群不良事件的实际发生情况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无法确保相关不良事件在各地具有不同的发生率[20],需结合亚洲人群较多的ADE数据库,才能得出更全面的结论。此外,FAERS数据库是自发呈报式数据库,各单位上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漏报、错报和重复上报等问题,以及患者的基础病进展、合并用药等,都会使结果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倚[21],如欲确定因果关系,需要结合临床数据进一步验证。

    本研究基于真实世界数据,即FAERS数据库中的ADE报告对阿奇霉素历年来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分析。发现ADE信号中药物性超敏反应、上呼吸道感染、咳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胃食管反流病、全血细胞计数异常与说明书上提及的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基本一致,而体现在慢性肾脏疾病、急性肾损伤、不全流产等,是相较于药物说明书上未记录的新信号,可为阿奇霉素的临床使用提供一定参考,以减少临床用药不良事件的发生。

  • 图  1  健康对照P300检测,潜伏期为337ms

    Figure  1.  P300 test in Healthy control ,the incubation period is 337 ms

    图  2  AD患者P300检测,潜伏期为367 ms

    Figure  2.  P300 test in AD patient,the incubation period is 367 ms

    图  3  单独尿液AD7c-NTP水平检测、P300检查及两者联合检查ROC曲线图

    Figure  3.  ROC curves of urine AD7c-NTP level alone,P300 and combined tests

    表  1  实验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 [($ \bar x \pm s $)/n(%)]

    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of experimental subjects [($ \bar x \pm s $)/n(%)]

    项目健康对照组MCIADχ2/FP
    性别(男/女) 36/42 22/50 48/60 4.629 0.99
    年龄(岁) 60.48 ± 6.93 60.8 ± 7.14 68.8 ± 7.20 41.89 0.000*
    受教育年限(a) 9.35 ± 2.98 8.90 ± 2.50 8.51 ± 2.27 2.55 0.08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2  MMSE及ADL评分在不同分组中的比较[($ \bar x \pm s $)/n(%)]

    Table  2.   Comparison of MMSE and ADL scores in different groups [($ \bar x \pm s $)/n(%)]

    项目健康对照组MCIADχ2/FP
    MMSE评分(分) 26.61 ± 1.76 20.33 ± 2.39 11.05 ± 2.59 1063.7 0.001*
    ADL评分(分) 7.07 ± 3.31 19.06 ± 1.72 34.40 ± 5.78 954.54 0.001*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3  尿AD7c-NTP水平与P300在不同分组中的比较[($ \bar x \pm s $)/n(%)]

    Table  3.   Urinary AD7c-NTP levels compared with P300 in different groups[($ \bar x \pm s $)/n(%)]

    项目健康对照组MCIADFP
    尿AD7c-NTP(ng/mL) 0.82±0.14 1.50±0.48 2.55±0.75 228.15 0.001*
    P300潜伏期(ms) 330.7±16.41 363.7±15.29 389.3±26.64 174.6 0.001*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4  单独尿液AD7c-NTP水平检测、P300检查及两者联合检查对MCI的诊断效能

    Table  4.   Diagnostic efficacy of urine AD7c-NTP level alone,P300 and combined tests for MCI

    项目AUC(95%CI标准
    错误a
    渐近
    显著b
    P
    尿AD7c-NTP0.843(0.777~0.909)0.0340.0000.001*
    P300潜伏期0.830(0.764~0.897)0.0340.0000.001*
    2指标联合检测0.929(0.892~0.967)0.0190.0000.001*
      a.按非参数假定; b.原假设:真区域 = 0.5。*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1] 王雪莹,李明,卢志明,等. 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应用指南及研究进展[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56(3):262-269. doi: 10.3760/cma.j.cn112150-20210916-00902
    [2] Knopman D S,Petersen R 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midementia: A clinical perspective[J]. Mayo Clin Proc,2014,89(10):1452-1459. doi: 10.1016/j.mayocp.2014.06.019
    [3] Lane C A,Hardy J,Schott J M. Alzheimer’s disease[J].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2018,25(1):59-70. doi: 10.1111/ene.13439
    [4] 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写作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认知障碍疾病专业委员会. 2018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二): 阿尔茨海默病诊治指南[J]. 中华医学杂志,2018,98,(13):971-977. doi: 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8.13.004
    [5] 杨青,贾杰. 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指南及专家共识解读-全周期康复新视角[J]. 中国医刊,2021,56(1):22-27. doi: 10.3969/j.issn.1008-1070.2021.01.007
    [6] 邹扬,任汝静,王刚. 阿尔茨海默病: 从临床诊断标准到神经病理诊断标准的进展和重塑[J]. 内科理论与实践,2015,10(2):131-134.
    [7] 孙梦莎,顾鸣敏. 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8,18(3):213-221. doi: 10.3969/j.issn.1672-6731.2018.03.011
    [8] 李晓丹. 阿尔茨海默病生物标志物AD7c-NTP的研究现状[J]. 检验医学与临床床,2021,18(20):3056-3058.
    [9] 张立,刘洁,李蓉,等. 老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电图和ERP内源性P300诱发电位变化特点及意义[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42(20):5053-5057.
    [10] Gibbons H. 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s of temporal generalization: The P300 span marks the transition between time perception and time estimation[J]. Behavioral Neuroscience,2022,136(5):430-444. doi: 10.1037/bne0000530
    [11] 戴文豪,陈杰,谢平,等. 运动相关皮层电位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22,41(3):360-369. doi: 10.3969/j.issn.0258-8021.2022.03.012
    [12] 马喆喆,巩尊科,温炜婷,等. 脑卒中注意障碍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与注意评定量表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2,37(8):1113-1115. doi: 10.3969/j.issn.1001-1242.2022.08.020
    [13] Janca A,Ustün T B,Early T S,et al. The ICD-10 symptom checklist: A companion to the ICD-10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and behavioural disorder[J].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1993,28(5):239-242. doi: 10.1007/BF00788743
    [14] Sperling R A,Aisen P S,Beckett L A,et al. Toward defining the preclinical stages of Alzheimer,s disease: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Alzheimer,s association workgroups on diagnostic guidelines for Alzheimer,s disease[J]. Alzheimers Dement,2011,7(3):280-292. doi: 10.1016/j.jalz.2011.03.003
    [15] Tsai L H,Madabhushi R. Alzheimer’s disease:A protective factor for the ageing brain[J]. NatLlre,2014,507(7493):439-440.
    [16] 张李娜,崔莉,刘智,等. 尿液AD7c-NTP检测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21,29(3):170-173.
    [17] 邹永明,田志岩,张惠红,等. 不同类型痴呆患者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神经丝蛋白水平和嗅觉功能差异的比较[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8,37(7):738-742. doi: 10.3760/cma.j.issn.0254-9026.2018.07.003
    [18] 方涵,杨再兴. 阿尔茨海默病脑脊液和替代基质中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 浙江临床医学,2020,22(4):596-598.
    [19] Levy S,McConville M,Lazaro G A,et al. Competitive ELISA studies of neural thread protein in urine in Alzheimer’s disease[J]. Journal of Clinical Laboratory Analysis,2007,21(1):24-33. doi: 10.1002/jcla.20159
    [20] 闫金秋,巩尊科,马喆喆,等. 经颅直流电刺激在脑卒中后执行功能障碍患者中的临床研究[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22,22(1):34-39. doi: 10.3969/j.issn.1009-6574.2022.01.007
    [21] Yerlikaya D,Hünerli-Gündüz D,Fide E,et al. The reliability of P300 and the influence of age,gender and education variables in a 50 years and older normative sample[J]. Int J Psychophysiol,2022,181:1-13. doi: 10.1016/j.ijpsycho.2022.08.002
    [22] Olichney J,Xia J,Church K J, et al. Predictive power of cognitive biomarkers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 drug development: Utility of the P300 event-related potential[J]. Neural Plasticity,2022,2022:2104880.
    [23] 张玉蓉,方堃,王芳,等. 不同尿AD7c-NTP水平的体检人群血尿酸水平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 重庆医学,2021,50(10):1672-1675. doi: 10.3969/j.issn.1671-8348.2021.10.011
    [24] 曹友林,余青龙,王振国,等. AD相关神经丝蛋白、尿酸、hs-CRP水平与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受损程度的相关性[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志,2022,21(10):1030-1034.
  • [1] 黄毅, 黄永健, 麦玲, 罗婷.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TGF-β/Smads信号转导通路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319
    [2] 王亚敏, 李媛媛, 薛艳云.  基于脑血流动力学、炎性因子探究银杏叶注射液联合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疗效,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524
    [3] 李瑞, 苏建培, 李瑾, 邓文君, 张亚洲.  阿尔茨海默病与肌少症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804
    [4] 刘慧, 严国纪, 吴嘉, 王丹, 习杨彦彬, 李珊珊.  血栓通对阿尔茨海默症模型小鼠认知功能及神经异常兴奋性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204
    [5] 黄鹞, 李曦, 严波, 雷蕾, 尹泽钢, 范进, 白鹏.  颈内动脉狭窄与轻度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105
    [6] 吕晓培, 袁帅.  丁苯酞治疗脑小血管病致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及对脑部血流灌注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922
    [7] 何慧萍, 何尧苇, 沈宗霖, 宋肖肖, 李葆罗, 姜红燕.  阿尔茨海默病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精神行为症状比较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913
    [8] 王汝姣, 张玲, 杨继英, 周强, 孙凤琴, 张玉林, 黄微.  不同程度认知障碍与甲状腺功能测定的相关性,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9] 张金枝, 张潇, 刘真真.  脑小血管病患者TCD检测脑血流改变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0] 韩娟, 许虹癫痫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视频脑电图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1] 梅茸, 陈文利, 张凤丽, 孟强, 赵忠, 丁里.  脑CT灌注成像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2] 邓苙, 李劲涛, 曹光琼.  NGF-BMSCs移植对阿尔茨海默病大鼠神经行为学的改善,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3] 黄微.  阿尔茨海默病的 Hcy、 CRP变化与精神行为相关性临床观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4] 黄微.  以睡眠障碍为首要表现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5] 王晓鹏.  NMDA受体及其亚基NR2与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发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6] 胡东辉.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精神症状的临床对照,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7] 李桂芬.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认知功能与P300的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8] 刘淑清.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与认知功能障碍关系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9] 赵晓红.  代谢综合征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 陈鹏.  灯盏乙素对DPPH所致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加载中
图(3) / 表(4)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3192
  • HTML全文浏览量:  2151
  • PDF下载量:  20
  • 被引次数: 0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01-28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4-24
  • 刊出日期:  2023-04-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