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言板

尊敬的读者、作者、审稿人, 关于本刊的投稿、审稿、编辑和出版的任何问题, 您可以本页添加留言。我们将尽快给您答复。谢谢您的支持!

姓名
邮箱
手机号码
标题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基于优护+平台的HAPA量化运动管理对冠心病患者运动依从性影响的研究

金铭 岑梅 张旖旎

金铭, 岑梅, 张旖旎. 基于优护+平台的HAPA量化运动管理对冠心病患者运动依从性影响的研究[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4(6): 175-182.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608
引用本文: 金铭, 岑梅, 张旖旎. 基于优护+平台的HAPA量化运动管理对冠心病患者运动依从性影响的研究[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3, 44(6): 175-182.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608
Ming JIN, Mei CEN, Yini ZHANG. Effect of HAPA Qualitiative Exercise Management on Exercise Compliance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Based on Excellent Care Platform[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3, 44(6): 175-182.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608
Citation: Ming JIN, Mei CEN, Yini ZHANG. Effect of HAPA Qualitiative Exercise Management on Exercise Compliance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Based on Excellent Care Platform[J]. Journ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2023, 44(6): 175-182.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608

基于优护+平台的HAPA量化运动管理对冠心病患者运动依从性影响的研究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608
基金项目: 昆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科研课题项目(2019-14-01-001);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2019-1-N-25318000002373);昆明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2018-14-01-004)
详细信息
    作者简介:

    金铭(1978~),女,上海人,硕士,副主任护师,主要从事临床老年护理及护理教育工作

    通讯作者:

    岑梅,E-mail:jinming3aa@163.com

  • 中图分类号: R541.4

Effect of HAPA Qualitiative Exercise Management on Exercise Compliance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Based on Excellent Care Platform

  • 摘要:     目的   帮助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出院后,有效提高运动依从性,真正实现冠心病患者院外的自我健康管理。    方法   随机数字表法将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全科医学科心血管病区稳定性冠心病患者70例,分为对照组35例、干预组35例。对照组实施心脏康复护理,干预组在心脏康复护理中构建“基于优护 + 平台的HAPA量化运动管理模式”。对比分析“基于优护 + 平台的HAPA量化运动管理模式”对2组患者运动依从性的影响。    结果   干预12周后,干预组运动频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12周后,干预组运动时间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组每周运动时间情况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干预后6周和12周,对比每周运动时长,干预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干预组每周运动时长,随着时间进展,增加幅度和速度优于对照组。    结论   “基于优护 + 平台的HAPA量化运动管理”可有效提高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运动依从性。量化版FITT运动管理方案既符合患者运动喜好,又促进安全、规律运动。HAPA针对患者不同行为阶段,实施对应的量化运动管理措施,促进患者的运动行为意向转化为外在行为。运用优护 + 平台对HAPA量化运动管理实施监督与指导,有效保障冠心病患者运动行为的产生与维持。
  • 医疗科技不断发展,科学用药方式和手术介入普及已明显提高冠心病患者的存活率[1]。但是,不能完全逆转冠脉粥样硬化、不能完全消除冠心病危险因素。大量临床实践和循证医学证实,运动能够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提高生活质量[2-10]。然而,临床心脏康复难以推进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患者的运动依从性不高[11-12]。本研究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构建基于优护+平台的HAPA量化运动管理,促进冠心病患者运动行为的产生与维持,有效提高运动依从性,为临床有效实施冠心病心脏康复提供科学依据。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2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全科医学科心血管病区住院的70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纳入标准:符合《2018中国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11]的患者;心功能Ⅱ~Ⅲ级[13];年龄55~70岁;无运动习惯;正常认知及沟通能力;知情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精神疾患;重要脏器功能严重障碍。随机数表法分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5例。最终,对照组30例,干预组32例(失访率11.4%)。基础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如: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工作状况、医保类型、运动习惯等)和疾病资料(如:既往史、冠脉血管病变数、支架数目等)。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基本情况见表1。本研究已获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表  1  2组基础资料的比较 [n(%)]
    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ic data between two groups [n(%)]
    一般资料类别干预组(n = 32)对照组(n = 30)x2/tP
    年龄[岁,($\bar x \pm s $)] 64.16 ± 4.50 62.88 ± 4.12 0.016 0.987
    性别 18(56.2) 18(60.0) 0.243 0.799
    14(43.8) 12(40.0)
    文化程度 小学及以下 3(9.4) 6(20.0) 2.491 0.477
    初中 9(28.1) 10(33.3)
    高中 15(46.9) 9(30.0)
    专科及以上 5(15.6) 5(16.7)
    工作状况 无工作 4(12.5) 6(20.0) 1.618 0.445
    退休/病休 20(62.5) 14(46.7)
    在职 8(25.0) 10(33.3)
    医保类型 全部报销 4(12.5) 6(20.0) 0.927 0.629
    部份报销 23(71.9) 21(70.0)
    自费 5(15.6) 3(10.0)
    既往史 7(21.9) 10(33.3) 1.199 0.549
    1种 16(50.0) 14(46.7)
    2种/2种以上 9(28.1) 6(20.0)
    冠脉血管病变数 单支血管病变 19(59.4) 17(56.7) 0.295 0.863
    双支血管病变 11(34.4) 10(33.3)
    3支/3支以上 2(6.2) 3(10.0)
    支架数目 0个 21(65.6) 14(46.7) 2.265 0.322
    1个 9(28.1) 13(43.3)
    2个/2个以上 2(6.3) 3(10.0)
    运动习惯 经常(≥3次/周) 2(6.2) 3(10.0) 0.581 0.748
    偶尔(1~2次/周) 4(12.5) 5(16.7)
    几乎不锻炼(<2次/月) 26(81.3) 22(73.3)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1.2.1   对照组

    实施心脏康复常规护理措施,见表2

    表  2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康复常规护理措施
    Table  2.  Routine Nursing Measures for Cardiac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项目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康复常规护理措施
    五大处方 心脏康复常规护理措施
    药物处方 根据医嘱按时服药,出院后不可随意停药;
    运动处方 根据康复师指导进行运动,鼓励出院后坚持规律运动;
    营养处方 根据营养师要求控制饮食,低糖、低脂、适量蛋白质、足量维生素;
    戒烟处方 明确吸烟危害,出院后做到不复吸;
    心理处方 规律生活,充足睡眠,避免过劳,稳定情绪;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1.2.2   干预组

    在心脏康复常规护理措施基础上,开展基于优护+平台的HAPA量化运动管理。包括:(1)量化运动管理方案:①ACSM(美国运动医学会)和WHO(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以每周消耗1000 kcal[14](每周中等强度有氧运动150 min)为目标的最低健康推荐量;②根据患者的BMI值,制定个体化运动方式,提高运动的安全管理,见表3;③制定量化版FITT运动处方,见表4。(2)构建基于优护+平台的HAPA运动管理方案:①患者入院后按要求手机扫码关注优护+公众号,熟悉院内服务、预防保健、在线交流等资讯; ②构建健康行动过程取向(Health action process approach,HAPA)模式的运动管理方案,见表5; ③责任护士指导患者记录运动日志,要求院内外均需每日打卡提交优护+平台。

    表  3  基于BMI值的个体化运动方式(kg/m2
    Table  3.  Individualized exercise mode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BMI value (kg/m2
    项目根据患者BMI值,制定个体化运动方式
    体重 BMI 运动方式
    轻体重 BMI≤18.4 常规有氧运动
    健康体重 18.5≤BMI<23.9 常规有氧运动
    超重 24≤BMI<27.9 有氧运动时避免跑跳等对膝盖损伤的运动方式
    肥胖 28≤BMI 有氧运动时避免跑跳等对膝盖损伤的运动方式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4  量化版FITT运动处方
    Table  4.  Quantitative FITT exercise prescription
    项目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量化版FITT运动处方
    FITT原则 具体内容
    运动频率 frequency (1)根据患者每小时消耗的热量计算出该运动方式每周需完成的总时长(参考推荐[14]每周总时间至少150 min);
    (2)1周内可安排3~5 d完成;
    (3)1d运动时间可碎片化分次完成(每次最少10 min[15]);
    (4)每日运动时间累积不低于30 min;
    (5)运动间歇不超过3 d;
    运动强度 intensity (1)每周能量消耗目标1 000 kcal;
    (2)运动强度需适量,以患者稍出汗、呼吸轻微加快、无胸闷气促为宜;
    (3)患者可利用BORG疲劳自评量表自行测量运动强度(运动强度在12-14级,
    即自我感觉“有点吃力”即可);
    运动形式 type 有氧运动为主:步行、慢跑、太极拳、八段锦、骑车、广场舞、游泳、上举哑铃等;
    运动时间 time 热身5~10 min,正式运动30 min,拉伸放松10 min;
    安全管理 (1)初次运动可从30 min开始,采用间歇式运动法(间隔休息1~5 min),逐渐延长锻炼时间;
    (2)运动过程中出现气急、头晕、乏力等应停止运动;
    (3)运动应循序渐进;
    (4)不宜空腹或饱餐时运动;
    (5)运动服装舒适透气;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表  5  构建HAPA模式的运动管理方案
    Table  5.  Construction of HAPA mode exercise management scheme
    构建HAPA模式的运动管理方案
    行为阶段 干预内容
    前意向阶段 入院 1~3 d 阶段特点 患者未形成运动行为意愿;
    干预重点 感知运动风险、预期运动结果;
    干预目的 通过建立风险意识和积极预期结果,激发内在运动动机,
    通过自我行动效能,形成运动行为意愿;
    干预措施 (1)健康教育运动锻炼对疾病的长期获益性;
    (2)通过住院期间的“同伴教育”,激发患者内在运动动机;
    (3)要求患者关注优护+平台,推送冠心病运动科普内容,
    进行警示教育,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
    意向阶段 入院 3~5 d 阶段特点 患者有运动行为意愿,但无明确计划、未行动;
    干预重点 根据患者BMI值,量化运动管理方案;
    干预目的 了解患者需求、打破阻碍因素,促进意向转化为行动,提高运动行为积极性;
    干预措施 (1)运动健康教育:FITT原则、长期获益性、相关运动指导和注意事项;
    (2)根据患者个人喜好及生活习惯,量化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
    (3)要求患者学习记录运动日志,监督每日打卡优护+平台;
    行动阶段 入院 5~7 d至出院前 阶段特点 患者已经产生运动行为;
    干预重点 出院后维持规律运动的健康行为;
    干预目的 强化自我效能,维持规律运动行为的不中断;
    干预措施 (1)通过优护+平台提醒服务,有效督促患者每日运动打卡;
    (2)通过优护+平台,实现动态评估、时时调整运动方案;
    (3)通过优护+平台在线交流,实现患者同伴之间的相互督促和激励;
    (4)通过优护+平台在线交流,实现患者家属共同参与运动,
    有效阻断患者的消极情绪;
    (5)通过优护+平台,推送冠心病科普内容,延续健康教育;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1.3.1   运动依从性

    通过比较2组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干预前后的运动频率和运动时间,获取基于优护+平台的HAPA量化运动管理对冠心病患者运动依从性影响的科学依据。

    1.3.2   一般自我效能量表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 1981年Schwarzwe教授编制[16]。张建新研究证实中文版GSES具有较高信效度 [17]和适用性,量表共10个条目,每个条目分4个选项,采用Likert分级依次赋分1至4分,所有条目相加总分除以10即量表得分 [18]。量表得分越高,自我效能越强,心理状态越优。

    应用SPSS26.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中位数描述,秩和检验进行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组间效应、组内效应、交互效应。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描述,卡方(χ2)进行比较。P <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前,2组运动频率及运动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12周后,干预组的运动频率及运动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6

    表  6  干预前后2组运动依从性比较 [n(%)]
    Table  6.  Comparison of exercise complia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n(%)]
    项目干预前干预后
    对照组(n = 30)干预组(n = 32)对照组(n = 30)干预组(n = 32)
    运动频率 经常(≥3次/周) 3 (10) 2(6.2) 6(20) 24(75)
    偶尔(1~2次/周) 5 (16.7) 4(12.5) 7(23.3) 6(18.75)
    几乎不锻炼(<2次/月) 22 (73.3) 26 (81.3) 17(56.7) 2(6.25)
    χ2 0.688 22.678
    P 0.737 < 0.001*
    运动时间 < 60 min/周 21(70.0) 19(59.4) 9(30.0) 1(3.1)
    60~120 min/周 9(30.0) 12(37.5) 20(66.7) 15(46.9)
    120~150 min/周 0 1(3.1) 1(3.3) 16(50.0)
    χ2 1.409 20.306
    P 0.508 < 0.001*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2组每周运动时间情况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1)2组患者运动时长在时间因素上会受到影响,不同时点的比较存在差异(F = 126.763,P < 0.001);(2)2组患者运动时长比较,干预组患者时长优于对照组存在差异(F = 70.268,P < 0.001);(3)干预效果和时间在运动时长上存在交互作用(F = 130.64,P < 0.001)。即交互效应图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干预组每周运动时间增加的幅度和速度均高于对照组,见图1。进一步对每个时点2组的每周运动时间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基线时2组的每周运动时间比较无差异(P > 0.05);干预后2个时点(6周和12周),干预组每周运动的时长显著超过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7

    图  1  2组患者每周运动时长比较 [($\bar x \pm s $),min]
    Figure  1.  Comparison of weekly exercise dur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ar x \pm s $),min]
    表  7  干预前后2组每周运动时间情况比较 [($\bar x \pm s $),min]
    Table  7.  Comparison of weekly exercise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bar x \pm s $),min]
    项目时间干预组对照组tP
    运动时间(min/周) T0 43.4 ± 21.2 40.0 ± 17.2 0.698 0.488
    T1 90.6 ± 23.5 53.3 ± 16.9 7.124 < 0.001*
      T2 112.5 ± 23.0 53.0 ± 14.9 12 < 0.001*
    t 0.735 6.582
    P < 0.001* 0.502
      T0表示基线;T1表示干预后6周;T2表示干预后12周;*P < 0.05。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干预前,2组自我效能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12周后,干预组自我效能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见表8

    表  8  干预前后2组自我效能得分比较 [($\bar x \pm s $),分]
    Table  8.  Comparison of self-efficacy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bar x \pm s $),score]
    项目时间干预组对照组tP
    自我效能得分 干预前 22.66 ± 1.09 22.55 ± 1.18 0.357 0.722
    干预12周后 34.51 ± 1.51 26.71 ± 1.25 22.08 < 0.001*
      *P < 0.001。
    下载: 导出CSV 
    | 显示表格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促进老年人积极主动进行健康行为的管理[19]。科学规律运动是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的核心,也是冠心病患者自我健康管理的关键。然而,临床上中老年患者作为冠心病高发群体,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器官功能呈退行性改变,机体活动能力水平下降,出现不同程度的衰弱和认知功能障碍。导致该群体患者住院期间对健康宣教缺乏记忆,对运动指导缺乏认知。出院后,往往运动行为松懈、久坐时间增加,甚至连保证每周最低健康获益的运动量都无法落实。研究表明[20],老年冠心病介入术后仅4.7%的患者遵从医嘱,进行常规运动锻炼,维持良好生活习惯,大部分患者出院后的运动锻炼行为处于停滞状态。严重影响冠心病患者出院后以非手术/药物的干预方式进行的自我健康管理,院外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因此,科学指导患者主动参与运动、培养规律运动、维持健康生活迫在眉睫[21]

    德国心理学家Schwarzer[22]最早提出HAPA理论。该理论模型以自我效能作为心理学主要作用因子,根据心理特征将人的行为过程演化为前意向(Non-intenders)、意向(Intenders)、行动(Actors)三个依次推进阶段。HAPA理论针对性实施干预措施,稳步推进个体行为由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行动阶段不断发展,促进良好健康行为的养成及维持[23]。充分体现促进个体行为养成与维持的连续性特点。本研究构建HAPA量化运动管理模式,自患者入院即引导患者按照三个阶段依次推进实施量化运动干预措施,促进患者运动行为的养成及维持。研究结果显示,干预12周后,干预组自我效能得分高于对照组。因此,HAPA运动管理模式能够激发患者的自我效能,使得干预组“自我运动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依从性均优于对照组。

    冠心病患者住院期间通过运动评估可获得详尽的运动处方,但出院后随着主观感受的改善,患者的健康运动行为极易懈怠甚至回归静息生活方式,无法落实科学规律的运动管理[24]。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开展量化版FITT运动管理方案:根据ACSM和WHO提出的“促进健康最低推荐运动量”为目标,通过FITT运动管理方案,既能保证患者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又能保证安全、科学、规律的运动。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12周后,干预组患者的运动频率和运动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开展量化版FITT运动管理方案,促进患者由运动行为意向到运动健康行为的有效转变,切实提高患者运动的积极性和依从性。Pattyn N等[25-26]对近6万冠心病患者进行运动干预并跟踪调查长达11 a,发现当每周运动量达到“促进健康最低推荐运动量”可有效确保运动治疗的有效性,调查研究还显示达到该运动量后冠心病发病风险可减少50%,高血压病、糖尿病、癌症的发病风险也能够降低30%。

    医学模式发展,健康教育形式及内容不断调整,实现健康教育灵活、多元、扁平,打破时间、空间、区域限制[27]。本项目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探讨后疫情时代,基于优护+平台构建HAPA模式的运动管理方案。基于优护+平台构建的HAPA模式包括3个阶段:(1)前意向阶段:要求患者关注优护+平台,推送冠心病运动科普内容,进行警示教育,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2)意向阶段:要求患者学习记录运动日志,每日打卡优护+平台;(3)行动阶段:通过平台提醒服务有效督促患者每日运动打卡,通过平台实现动态评估、时时调整运动方案,通过平台在线交流实现同伴教育及家属共同参与运动管理,通过平台推送科普内容、延续健康教育。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6周和12周,干预组患者的每周运动总时长较对照组显著延长;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干预组患者每周运动总时长的增加幅度及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因此,基于优护+平台构建的HAPA运动管理模式,可帮助冠心病患者出院后有效提升运动依从性、真正落实运动行为。本研究与王硕等的研究结果契合,王硕等[28]开展不同随访方式对冠心病患者运动依从性影响的研究,研究表明微信随访效果优于单纯门诊/电话随访,可有效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运动依从性。目前,微信平台在国内普及性较高,适用于慢性病患者院外开展实时、持续、延续护理[29-30]

    综上所述,本研究项目构建“基于优护 + 平台的HAPA量化运动管理”,以自我效能为心理学主要作用因子,根据HAPA理论的心理特征将人的行为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针对患者的不同行为阶段实施相对应的护理干预。量化版FITT运动管理方案既符合个人运动喜好,又促进安全、科学、规律的运动。同时,通过优护 + 平台对HAPA量化运动管理实施监督与指导,有效保障冠心病患者运动行为的产生与维持,提高运动依从性,真正实现冠心病患者出院后的自我健康管理。

  • 图  1  2组患者每周运动时长比较 [($\bar x \pm s $),min]

    Figure  1.  Comparison of weekly exercise duration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ar x \pm s $),min]

    表  1  2组基础资料的比较 [n(%)]

    Table  1.   Comparison of basic data between two groups [n(%)]

    一般资料类别干预组(n = 32)对照组(n = 30)x2/tP
    年龄[岁,($\bar x \pm s $)] 64.16 ± 4.50 62.88 ± 4.12 0.016 0.987
    性别 18(56.2) 18(60.0) 0.243 0.799
    14(43.8) 12(40.0)
    文化程度 小学及以下 3(9.4) 6(20.0) 2.491 0.477
    初中 9(28.1) 10(33.3)
    高中 15(46.9) 9(30.0)
    专科及以上 5(15.6) 5(16.7)
    工作状况 无工作 4(12.5) 6(20.0) 1.618 0.445
    退休/病休 20(62.5) 14(46.7)
    在职 8(25.0) 10(33.3)
    医保类型 全部报销 4(12.5) 6(20.0) 0.927 0.629
    部份报销 23(71.9) 21(70.0)
    自费 5(15.6) 3(10.0)
    既往史 7(21.9) 10(33.3) 1.199 0.549
    1种 16(50.0) 14(46.7)
    2种/2种以上 9(28.1) 6(20.0)
    冠脉血管病变数 单支血管病变 19(59.4) 17(56.7) 0.295 0.863
    双支血管病变 11(34.4) 10(33.3)
    3支/3支以上 2(6.2) 3(10.0)
    支架数目 0个 21(65.6) 14(46.7) 2.265 0.322
    1个 9(28.1) 13(43.3)
    2个/2个以上 2(6.3) 3(10.0)
    运动习惯 经常(≥3次/周) 2(6.2) 3(10.0) 0.581 0.748
    偶尔(1~2次/周) 4(12.5) 5(16.7)
    几乎不锻炼(<2次/月) 26(81.3) 22(73.3)
    下载: 导出CSV

    表  2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康复常规护理措施

    Table  2.   Routine Nursing Measures for Cardiac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项目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康复常规护理措施
    五大处方 心脏康复常规护理措施
    药物处方 根据医嘱按时服药,出院后不可随意停药;
    运动处方 根据康复师指导进行运动,鼓励出院后坚持规律运动;
    营养处方 根据营养师要求控制饮食,低糖、低脂、适量蛋白质、足量维生素;
    戒烟处方 明确吸烟危害,出院后做到不复吸;
    心理处方 规律生活,充足睡眠,避免过劳,稳定情绪;
    下载: 导出CSV

    表  3  基于BMI值的个体化运动方式(kg/m2

    Table  3.   Individualized exercise mode According to the patient’s BMI value (kg/m2

    项目根据患者BMI值,制定个体化运动方式
    体重 BMI 运动方式
    轻体重 BMI≤18.4 常规有氧运动
    健康体重 18.5≤BMI<23.9 常规有氧运动
    超重 24≤BMI<27.9 有氧运动时避免跑跳等对膝盖损伤的运动方式
    肥胖 28≤BMI 有氧运动时避免跑跳等对膝盖损伤的运动方式
    下载: 导出CSV

    表  4  量化版FITT运动处方

    Table  4.   Quantitative FITT exercise prescription

    项目 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量化版FITT运动处方
    FITT原则 具体内容
    运动频率 frequency (1)根据患者每小时消耗的热量计算出该运动方式每周需完成的总时长(参考推荐[14]每周总时间至少150 min);
    (2)1周内可安排3~5 d完成;
    (3)1d运动时间可碎片化分次完成(每次最少10 min[15]);
    (4)每日运动时间累积不低于30 min;
    (5)运动间歇不超过3 d;
    运动强度 intensity (1)每周能量消耗目标1 000 kcal;
    (2)运动强度需适量,以患者稍出汗、呼吸轻微加快、无胸闷气促为宜;
    (3)患者可利用BORG疲劳自评量表自行测量运动强度(运动强度在12-14级,
    即自我感觉“有点吃力”即可);
    运动形式 type 有氧运动为主:步行、慢跑、太极拳、八段锦、骑车、广场舞、游泳、上举哑铃等;
    运动时间 time 热身5~10 min,正式运动30 min,拉伸放松10 min;
    安全管理 (1)初次运动可从30 min开始,采用间歇式运动法(间隔休息1~5 min),逐渐延长锻炼时间;
    (2)运动过程中出现气急、头晕、乏力等应停止运动;
    (3)运动应循序渐进;
    (4)不宜空腹或饱餐时运动;
    (5)运动服装舒适透气;
    下载: 导出CSV

    表  5  构建HAPA模式的运动管理方案

    Table  5.   Construction of HAPA mode exercise management scheme

    构建HAPA模式的运动管理方案
    行为阶段 干预内容
    前意向阶段 入院 1~3 d 阶段特点 患者未形成运动行为意愿;
    干预重点 感知运动风险、预期运动结果;
    干预目的 通过建立风险意识和积极预期结果,激发内在运动动机,
    通过自我行动效能,形成运动行为意愿;
    干预措施 (1)健康教育运动锻炼对疾病的长期获益性;
    (2)通过住院期间的“同伴教育”,激发患者内在运动动机;
    (3)要求患者关注优护+平台,推送冠心病运动科普内容,
    进行警示教育,为后续工作奠定基础;
    意向阶段 入院 3~5 d 阶段特点 患者有运动行为意愿,但无明确计划、未行动;
    干预重点 根据患者BMI值,量化运动管理方案;
    干预目的 了解患者需求、打破阻碍因素,促进意向转化为行动,提高运动行为积极性;
    干预措施 (1)运动健康教育:FITT原则、长期获益性、相关运动指导和注意事项;
    (2)根据患者个人喜好及生活习惯,量化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
    (3)要求患者学习记录运动日志,监督每日打卡优护+平台;
    行动阶段 入院 5~7 d至出院前 阶段特点 患者已经产生运动行为;
    干预重点 出院后维持规律运动的健康行为;
    干预目的 强化自我效能,维持规律运动行为的不中断;
    干预措施 (1)通过优护+平台提醒服务,有效督促患者每日运动打卡;
    (2)通过优护+平台,实现动态评估、时时调整运动方案;
    (3)通过优护+平台在线交流,实现患者同伴之间的相互督促和激励;
    (4)通过优护+平台在线交流,实现患者家属共同参与运动,
    有效阻断患者的消极情绪;
    (5)通过优护+平台,推送冠心病科普内容,延续健康教育;
    下载: 导出CSV

    表  6  干预前后2组运动依从性比较 [n(%)]

    Table  6.   Comparison of exercise complia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n(%)]

    项目干预前干预后
    对照组(n = 30)干预组(n = 32)对照组(n = 30)干预组(n = 32)
    运动频率 经常(≥3次/周) 3 (10) 2(6.2) 6(20) 24(75)
    偶尔(1~2次/周) 5 (16.7) 4(12.5) 7(23.3) 6(18.75)
    几乎不锻炼(<2次/月) 22 (73.3) 26 (81.3) 17(56.7) 2(6.25)
    χ2 0.688 22.678
    P 0.737 < 0.001*
    运动时间 < 60 min/周 21(70.0) 19(59.4) 9(30.0) 1(3.1)
    60~120 min/周 9(30.0) 12(37.5) 20(66.7) 15(46.9)
    120~150 min/周 0 1(3.1) 1(3.3) 16(50.0)
    χ2 1.409 20.306
    P 0.508 < 0.001*
      *P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7  干预前后2组每周运动时间情况比较 [($\bar x \pm s $),min]

    Table  7.   Comparison of weekly exercise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bar x \pm s $),min]

    项目时间干预组对照组tP
    运动时间(min/周) T0 43.4 ± 21.2 40.0 ± 17.2 0.698 0.488
    T1 90.6 ± 23.5 53.3 ± 16.9 7.124 < 0.001*
      T2 112.5 ± 23.0 53.0 ± 14.9 12 < 0.001*
    t 0.735 6.582
    P < 0.001* 0.502
      T0表示基线;T1表示干预后6周;T2表示干预后12周;*P < 0.05。
    下载: 导出CSV

    表  8  干预前后2组自我效能得分比较 [($\bar x \pm s $),分]

    Table  8.   Comparison of self-efficacy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bar x \pm s $),score]

    项目时间干预组对照组tP
    自我效能得分 干预前 22.66 ± 1.09 22.55 ± 1.18 0.357 0.722
    干预12周后 34.51 ± 1.51 26.71 ± 1.25 22.08 < 0.001*
      *P < 0.001。
    下载: 导出CSV
  • [1] Corra U,Piepoli M F,Carre F,et al. Secondary prevention through cardiac rehabilitation: physical activity counselling and exercise training: key components of the position paper from the Cardiac Rehabilitation Section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Cardiovascular Prevention and Rehabilitation[J]. Eur Heart J,2010,31(16):1967-1974. doi: 10.1093/eurheartj/ehq236
    [2] Carl,J,Lavie. Exercise and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clinical science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J]. Circulation Research,2015,117(2):207-219.
    [3] 丁荣晶,胡大一,马依彤,等. 冠心病患者运动治疗中国专家共识[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5,43(07):575-588.
    [4] Eijsvogels T,Maessen M. Exercise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Little is good,more is better,vigorous is best.[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17,70(14):1701-1703. doi: 10.1016/j.jacc.2017.08.016
    [5] Torri A,PanzArino C,Scaglione A,et al. Promotion of home-based exercise training as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 PILOT WEB-BASED INTERVENTION[J]. Journal of cardio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and prevention,2018,38(4):1. doi: 10.1097/HCR.0000000000000300
    [6] SmithP J,Sherwood A,Blumenthal J A. Effects of aerobic exercise on 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 An exploratory analysis[J]. 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2018,53:84-85.
    [7] Powell R,McGregor G,Ennis S,et al. Is exercise-based cardiac rehabilitation effectiv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to re-examine the evidence[J]. BMJ Open,2018,8(3):e019656. doi: 10.1136/bmjopen-2017-019656
    [8] 安俊清. 有氧运动对高龄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肺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5):1010-1013.
    [9] 苏金虎,齐晓晖. 老年冠心病运动治疗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2020,26(22):4462-4466. doi: 10.3969/j.issn.1006-2084.2020.22.018
    [10] 董娅珏,杨正义,方雪梅,等. 综合心脏康复对冠心病PCI术后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当代护士(专科版),2019,26(11):1-3.
    [1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等. 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志,2018,46(9):680-694.
    [12] 赵桂蓉,任建辉,刘敏. 冠心病患者对运动康复训练的认知与态度分析[J]. 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9,35(9):991-994+1000.
    [13] 昝文明,严鹏仲,李永良,等. PCI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对NYHA心功能分级的影响[J]. 贵州医药,2018,42(7):806-807. doi: 10.3969/j.issn.1000-744X.2018.07.013
    [14] PellIccia A,Shar S,Gati S,et al. 2020 ESC Guidelines on sports cardiology and exercise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J]. Eur Heart J,2021,42(1):17-96. doi: 10.1093/eurheartj/ehaa605
    [15] Steve B, AndreaL D, BessH M, et al. Active living every day(2nd edition)[M]. Illinois Human Kinetics, 2020: 208.
    [16] Schwarzer R,Born A. Optimistic self-beliefs: Assessment of general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thirteen cultures[J]. World Psychology,1997,3(1):177-190.
    [17] 王才康,胡中锋,刘勇.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 应用心理学,2001,7(1):37-40. doi: 10.3969/j.issn.1006-6020.2001.01.007
    [18] 谢金平,邝云娟,刘翠霞. 自我效能及二级预防知识干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国临床护理,2019,11(1):53-58. doi: 10.3969/j.issn.1674-3768.2019.01.016
    [19] 杨秀丽,侯满.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J]. 中国肿瘤,2019,28(10):724.
    [20] 刘晓芳,刘佩琪. 跨理论模型协同护理模式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健康行为的影响研究[J]. 临床医药实践,2022,31(1):66-69.
    [21] Kanda K,Yoda T,Suzuki H,et al. Effects of low-intensity bodyweight training with slow movement on motor function in frail elderly patients: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J]. Environmental Health & Preventive Medicine,2018,23(1):4.
    [22] Schwarzer R,Lippke S,Lusczynska A. Mechanisms of health behavior change in persons with chronic illness or disability: the Health Action Process Approach (HAPA)[J]. Rehabil Psychol,2011,56(3):161-170. doi: 10.1037/a0024509
    [23] 刘娜,杜慧姣,谷岩梅. 健康行动过程取向模式在我国健康教育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 河北医药,2017,39(17):2691-2693.
    [24] 周友根,宋平,邓晓剑,等. 认知行为疗法对冠心病患者心理及运动处方依从性的影响[J].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8,27(4):369-372.
    [25] Pattyn N,Vanhees L,Cornelissen V A,et al.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a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aerobic interval versus continuous training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patients: 1-year data from the SAINTEX-CAD study[J]. Eur J Prev Cardiol,2016,23(11):1154-1164. doi: 10.1177/2047487316631200
    [26] Kraal J J,Vromen T,SpeeR,et al. The influence of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on the effect of exercis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regression analysis[J]. Int J Cardiol,2017,245:52-58. doi: 10.1016/j.ijcard.2017.07.051
    [27] 徐灵莉,蒋娟,徐晨寒,等. 基于“互联网+”模式下肿瘤康复科普教育体系构建及应用[J]. 重庆医学,2021,50(14):2446-2449,2453.
    [28] 王硕,张卨,于桂香,等. 不同随访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二期康复患者运动依从性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8,4(12):34-37.
    [29] 陈锁芹,叶然,宋玉磊,等. 基于微信的延续性护理对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17,23(17):1-3. doi: 10.3969/j.issn.1006-7256.2017.17.001
    [30] 薄静静,陈菲,陈梅. 运动信息管理系统在冠心病心绞痛病人运动管理中的应用[J]. 全科护理,2022,20(22):3105-3108. doi: 10.12104/j.issn.1674-4748.2022.22.021
  • [1] 朱新琳, 吴亚楠, 孟琦, 杨千紫, 李元彪, 陶俊衡, 何孟阳.  昆明市2社区2型糖尿病慢病管理患者服药依从性对病情控制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40312
    [2] 韩梦景, 邓小丽, 方学文, 李玥璐, 唐文嘉.  基于行为改变轮模式的肺康复护理对COPD患者肺康复依从性和健康素养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30606
    [3] 李漂, 刘晓琳, 杨艾, 张茜, 鲁卫东.  PEG6000修饰的流感疫苗脂质体的制备和稳定性,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307
    [4] 孔亚楠, 茅金宝, 邹振亚, 李琳, 商星辰, 孔祥云.  程序化护理实施健康教育对肺癌患者围术期焦虑及依从性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20706
    [5] 岑梅, 金铭.  优护+容量自我管理模式对慢性心衰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11243
    [6] 朱文勇, 王明清, 宋绍辉, 李双丽, 胡文著, 廖国阳.  新工艺制备Hib结合疫苗原液长期稳定性试验,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7] 杨荆, 王淑娴, 周竹.  有氧运动与营养管理对维持性血透患者营养不良的疗效,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01123
    [8] 徐栩, 武力勇, 周明礼, 朱国富.  microRNA-146a与冠心病患者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doi: 10.12259/j.issn.2095-610X.S20201119
    [9] 杨永锐, 李飞, 杨吟, 闻品渊, 冯煜, 沈九成, 张剑青, 沈凌昆明市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0] 雷红涛, 杨瑶, 甘源, 乔静静, 毕艳, 周倩, 刘畅, 李文娜, 唐松源.  云南省美沙酮维持治疗人群服药依从性及影响因素,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1] 吴怡, 陈芬清, 李雅静, 喻芳, 潘红梅, 宣群, 张才军, 邹玉松.  滇重楼内生灰黄青霉抑菌产物的热稳定性,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2] 赵梅平.  护理干预对初产妇剖宫产后不良情绪及母乳喂养依从性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3] 王秋菊.  优质护理对白血病患者不良情绪以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4] 何燕.  64层双源螺旋CT结合血清学标志物评价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脉斑块的稳定性,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5] 梁正忠.  选择性上颈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外伤性上颈椎不稳定性骨折脱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6] 朱娅娟.  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对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评估,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7] 尹琳.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对诊断冠心病准确性的影响因素,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8] 后路钉-棒系统治疗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108例疗效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19] 武江海.  自身缺氧状态认识的提高对COPD患者吸氧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 梁平.  人参皂苷Rg1脂质体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 期刊类型引用(7)

    1. 余蓉生. 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的罗盘式护理模式干预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 慢性病学杂志. 2024(07): 1073-1076 . 百度学术
    2. 黄珊. 预见性护理在多学科协作模式下对冠心病患者不良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黑龙江中医药. 2024(01): 175-177 . 百度学术
    3. 叶凌仙,陈春霞,赖喜红. 认知行为干预对冠心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及对遵医行为的影响. 黑龙江中医药. 2024(01): 294-296 . 百度学术
    4. 张恒瑜,高亚宁,周红英. 老年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应用HAPA护理模式的效果分析. 齐鲁护理杂志. 2024(15): 5-8 . 百度学术
    5. 张应嵩,沈云霞,陶款,张晓琳,李勤,董传黎,蔺小芳,周子尾. 健康行动过程取向理论在护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进展. 现代医药卫生. 2024(18): 3192-3196 . 百度学术
    6. 李敏芳,戴蓉瑜,黄燕鹏,吴雪婷. 共治理念下阶段性量化运动处方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训练依从性、腰椎功能恢复的影响.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4(22): 4101-4106 . 百度学术
    7. 李焕雨,王秀艳,孟诗芸,李卓芳,郝雅鑫. 冠心病患者运动依从性的研究现状.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4(12): 1456-1459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1)

  • 加载中
图(1) / 表(8)
计量
  • 文章访问数:  2904
  • HTML全文浏览量:  2164
  • PDF下载量:  16
  • 被引次数: 8
出版历程
  • 收稿日期:  2023-03-11
  • 网络出版日期:  2023-06-16
  • 刊出日期:  2023-06-25

目录

/

返回文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