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2004 to 2013
-
摘要:
目的 探讨创伤性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疾病诊疗提供依据,提高创伤性脑损伤的综合救治。 方法 采取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查阅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案室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在院救治的一系列病例资料共3 552例,其中2 044例为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1 508例为外院转入患者,主要收集和进行统计学分析的资料有性别、年龄、职业、创伤原因、治疗方法及预后。 结果 男性患者占75.08%,女性患者占24.91%,男患者与女患者所占比是3.01∶1,且各个年龄段的 TBI 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主要为中年患者(41.66±15.72)岁;农民工是发生创伤性脑损伤最多的职业;创伤发生原因排名前3的是车祸伤45.27%、高处坠落伤18.92%与跌倒伤17.57%;急性颅脑损伤是最主要的致死因素。 结论 所收集的云南部分地区的病例资料分析提示: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主要以从事体力活动的中年男性为主,发病原因居于前3的依次是车祸伤、坠落伤与跌倒伤,减少TBI的发生和提高TBI的紧急救治成为了急危重症疾病的重点。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o provide a basi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and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research method was adopted to retrieve a series of case data of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the medical record department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in Yunnan province, covering 3 552 patients including 2 044 inpatients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and 1 508 inpatients transferred from other hospitals. Data on gender, age, occupation, cause of trauma , treatment method and prognosis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 Results Male patients accounted for 75.08%, while female patients accounted for 24.91%, and the ratio of male patients to female patients was 3.01∶1. TBI of all ag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males than in females,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Majority of them were middle-aged patients (41.66±15.72) years old. Migrant workers are the occupation with the most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he top 3 causes of trauma were car accident injury (45.27%), high fall injury (18.92%) and fall injury (17.57%). Acute brain injury is the leading cause of death. Conclusion The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Yunnan province are mainly middle-aged men engaged in physical activity. The top three causes are car accident injuries, high fall injuries and fall injuries. Reducing the occurrence of TBI and improving the emergency treatment of TBI are the focus of acute and critical diseases. -
Key words:
- Traumatic brain injury /
- Epidemiological analysis /
- Prognosis
-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由机械因素引起的头皮、颅骨或脑组织损伤。从而引起生命体征不稳定、意识障碍、感觉运动障碍等。TBI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致死率高”的特点[1]。有研究报道[2],在TBI的患者中有10%的轻度损伤者,66%的中度损伤者以及所有的重度损伤者都遗留有创伤性后遗症,如:继发性癫痫、四肢活动障碍、植物生活状况、头痛、头晕、神经症、易怒、注意力不集中、记忆障碍等。TBI的治疗和康复需要大量的医疗资源和长期的家庭经济支持,许多人因此而遭受贫穷和痛苦,这大大降低了家庭的生活质量[3-4],给个人和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5-7],造成了不容小觑的社会压力[8]。因此,TBI也就成为了世界亟待解决的医疗难题和公共卫生问题[9-10]。
为了解云南省地区TBI的发病特征,提高云南省TBI患者的救治水平,笔者利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TBI患者的病案室数据,对TBI的流行病学进行调查,了解TBI患者流行病学基本数据及院内相关救治情况,并提出建设性的干预策略,号召全社会关注TBI的发生及预后,以提高人们的安全出行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TBI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也为制定下一步的防控策略、合理利用公共卫生资源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11]
将2004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直接或间接(经外院转入)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的患者(有明显外伤史),参照《ICD-10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分类》[12],进行分诊治疗,且结合ICD-10进行归类、筛选符合本研究的临床患者。
1.1.2 排除标准[11]
非外伤性脑损伤;脑损伤后继发性疾病导致的疾病;其他疾病的患者,有脑损伤病史的;由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缺失超过30%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结合国内外创伤性脑损伤的研究现状和治疗前景,通过阅读国内外文献,且结合国内具体的现状,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符合研究的脑损伤患者的有关资料,包括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职业等)和其他资料,主要包括:损伤的原因、脑损伤程度、脑损伤情况,特殊的治疗手段等等。
1.3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计数资料用(%)描述。采用t 检验、χ2 检验等分析法,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分组、GCS评分、有无并发症等进行分析,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城市及地区分布
在此次调查研究的3 552例TBI患者中,其中首诊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有2 044例,占57.54%;外院转入有1508例,占42.46%,见表1。外院转入的TBI患者主要是由云南省各市、地州转到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住院治疗,其中昆明、曲靖转入患者所占比例较大,所占比例分别为15.05%和13.79%;红河、玉溪、楚雄、昭通其次,所占比例分别为9.08%、7.96%、7.96%和7.10%;距离相对较远丽江、普洱、大理、临沧和保山所占比例较小,所占比例分别为7.97%、6.37%、6.96%、6.23和4.71%,见表2。
表 1 首诊医院情况表Table 1. The first visit hospitals首诊医院 病例数(n) 构成比(%)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 044 57.54 外院 1 508 42.46 表 2 首诊于外院的患者分布表Table 2. Distribution of patients who were first diagnosed in other hospitals地区 病例数(n) 构成比(%) 昆明 227 15.05 曲靖 208 13.79 红河 137 9.08 玉溪 120 7.96 楚雄 120 7.96 昭通 107 7.1 大理 105 6.96 普洱 96 6.37 临沧 94 6.23 丽江 75 4.97 保山 71 4.71 其他 148 9.82 合计 1508 100 2.2 年龄、性别分布
本研究中的TBI患者,有效样本量为3 552例,其中男性占75.08%,女性占24.92%。TBI患者按照年龄分为:0~15、16~25、26~35、36~45、45~55、56~65、65以上,总共7组,各组TBI患者男女比例分别为:(1.57∶1)、(3.10∶1)、(3.47∶1)、(3.73∶1)、(2.48∶1)、(3.54∶1)、(1.67∶1);各组各年龄阶段性别构成比分别为:4.05%、13.96%、17.12%、26.35%、18.02%、15.09%和5.41%,各年龄组TBI患者性别分布经卡方检验TBI 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7.98,P < 0.01),见表3。
表 3 各年龄组颅脑创伤患者性别分布表[n(%)]Table 3. Gender distribution of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ies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n(%)]年龄分组(岁) 男(n) 女(n) 男∶女 合计(构成比) 0~15 88(61.1) 56(38.9) 1.57∶1 144(4.05) 16~25 375(75.6) 121(24.4) 3.10∶1 496(13.96) 26~35 472(77.6) 136(22.4) 3.47∶1 608(17.12) 36~45 738(78.9) 198(21.2) 3.73∶1 936(26.35) 46~55 456(71.2) 184(28.8) 2.48∶1 640(18.02) 56~65 418(78.0) 118(22.0) 3.54∶1 536(15.09) 65岁及以上 120(62.5) 72(37.5) 1.67∶1 192(5.41) 合计 2667 885 3.01∶1 3552(100.00)* 与女性相比, *P < 0.01。 2.3 职业及文化程度分布
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TBI患者发病人群也不相同,其中:农民和工人罹患TBI的比率最大,分别占27.71%和25.23%;知识分子(大专以上学历)、学生和司机发生TBI的概率分别为19.14%、8.33%和8.33%;无固定职业者为6.08%;学龄前儿童、军警以及其他职业者分别各占0.90%、0.45%和3.83%,见表4。
表 4 职业分布表Table 4. Occupational distribution职业 病例数(n) 构成比(%) 农民 984 27.71 工人 896 25.23 知识分子 680 19.14 学生 296 8.33 司机 296 8.33 无固定职业者 216 6.08 学龄前儿童 32 0.9 军警 16 0.45 其他 136 3.83 合计 3552 100 2.4 发病原因及创伤程度分布
如表5所示,颅脑损伤的主要原因包括:车祸伤、高处坠落伤、跌倒伤、打击外伤,以及由爆炸、挤压等等外在因素造成的颅脑外伤,其中男女构成比详见表5。参照格拉斯哥的昏迷评分量表进行评分,发现:危重型脑损伤患者为344例,重型脑损伤患者736例,中度脑损伤患者1360例,轻度脑损伤型患者为1112例,由于受伤的起因不同,其损伤的程度不尽相同。
表 5 创伤原因分布表 [n(%)]Table 5. Distribution of trauma causes [n(%)]创伤原因 男(n) 女(n) 合计 车祸伤 1234 374 1608(45.27) 坠落伤 472 200 672 (18.92) 跌倒伤 441 183 624 (17.57) 打击伤 472 128 600 (16.89) 厂矿作业事故 22 0 22 (0.62) 爆炸伤 10 0 10 (0.28) 切割伤 3 0 3 (0.085) 火器伤 2 0 2 (0.057) 挤压伤 1 0 1 (0.028) 其他 10 0 10 (0.28) 合计 2667 885 3552(100.00) 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将TBI损伤程度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和特重型,本调查中轻型患者1 112例,中型患者1 360例,重型患者736例,特重型患者有344例。不同的致伤原因导致的TBI损伤程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6。
表 6 颅脑损伤程度与创伤原因关系表 [n(%)]Table 6.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gree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nd the cause of trauma [n(%)]受伤原因 颅脑损伤程度 合计 轻型 中型 重型 特重型 车祸伤 296(18.4)* 720(44.7)* 368(22.8)* 224(13.9)* 1608 坠落伤 264(39.2)* 208(30.9)* 168(25.0)* 32(4.7)* 672 打击伤 232(38.6)* 216(36.0)* 120(20.0)* 32(5.3)* 600 跌倒伤 272(43.5)* 216(34.6)* 80(12.0)* 56(8.9)* 624 厂矿作业事故 22(100.0)* 0 0 0 22 挤压伤 1(100.0)* 0 0 0 1 爆炸伤 10(100.0)* 0 0 0 10 切割伤 3(100.0)* 0 0 0 3 火器伤 2(100.0)* 0 0 0 2 其他 10(100.0)* 0 0 0 10 合计 1112 1360 736 344 3552 χ2 = 362.3,*P < 0.05。 2.5 治疗结果
针对TBI患者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而手术治疗是极其重要的手段。本次纳入研究的患者当中,有超过72%的患者进行了手术救治,而其余患者则是选择保守治疗,见表7。
根据出院时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进行分类,TBI患者死亡(172例,4.8%)、植物生存或长期昏迷的患者(207例,5.8%)、重度残疾或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70,2%)、轻中度残疾,生活尚能自理的患者(848例,23.9%)、出院后能正常生活的患者(2255例,63.5%),见表8。
由于脑损伤的具体情况而采取针对性的的手段进行治疗,其预后也是具有差异的,出现了172例的死亡病例,病死率为4.84%,死于急性颅脑损伤的约占59.30%,死于心肺功能衰竭的占13.95%,死于各种原因导致休克的占8.72%,其中心肺功能衰竭导致的患者死亡占13.95%、严重肺部感染导致的患者死亡占5.82%、电解质紊乱导致的患者死亡占2.9%、消化道出血和ARDS各导致的患者死亡占1.75%、其他致死原因详,见表9。本次研究分析的3552例患者中,有172例患者死于急性脑损伤,值得庆幸的是预后较好的病例占绝大多数,有2255例,其中848例遗留残疾,但是生活基本能自理,有70例属于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残疾,遗憾的是患者中有207例处于植物状态。
表 7 颅脑创伤治疗情况表Table 7. Treatment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治疗方法 病例数(n) 构成比(%) 手术治疗 992 27.93 非手术治疗 2560 72.07 表 8 出院时疗效初步评估分布表Table 8. Distribution table of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curative effect at discharge治疗结果 病例数(n) 构成比(%) 死亡 172 4.84 植物生存或长期昏迷 207 5.83 重残、生活不能自理 70 1.97 轻中残、生活自理 848 23.87 良好、正常生活 2255 63.49 合计 3552 100.00 表 9 主要死亡原因分布表Table 9. Distribution of major causes of death死亡原因 病例数(n) 构成比(%) 急性颅脑创伤 102 59.30 休克 15 8.73 气道阻塞窒息 2 1.16 心肺功能衰竭 24 13.95 严重肺部感染 10 5.82 ARDS 3 1.75 消化道出血 3 1.75 肾功能不全 2 1.16 MODS 1 0.58 颅内感染 2 1.16 电解质紊乱 5 2.90 严重营养不良 0 0.00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0 0.00 其他 3 1.74 3. 讨论
TBI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不尽相同,具有“三高”的特点,特别是重型TBI,其致死率居各疾病之首。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医疗技术和医疗水平存在不同步性,其致死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阅读国外文献发现,美国从1966年以来就非常重视对TBI的研究,其中针对1966年、1976年和2010年颅脑损伤的年发病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年发病率呈现出上升趋势,分别为 160/10万/a、190/10万/a、823/10万/a[13-15],随之而来的是死亡人数的剧增,年均死亡人数达2000人[16]。在其他的发达国家也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其中2003年瑞典的TBI年发病率为546/l0万/a[17],发病率居高不下,也让TBI成为世界关注的卫生难题。随着TBI的关注度的与日俱增,针对其研究的文献越来越多,有关德国2010年颅脑创伤年发病率的文章报道,德国的TBI的年发病率相对较低为332/10万[18];但是,新西兰2013年TBI发病率是790/10万[19]。而在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印度的研究中,发现该国由于TBI导致的损伤人数多达200万/a[20]。而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的中国也在1982年对国内6座城市进行TBI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发病率为55.4/10万人口,而死亡率仍居高不下,达4.3/10万[21]。而学者徐智敏等[22]针对南昌市2001年至2004年的脑损伤发病率进行分析发现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2001年到2004年的发病率分别为:132/10万、138/10万、143/10万、151/10万。
至此,中国关于TBI的研究正处于如火如荼阶段[1, 10],但是仍未有一个系统的流行病学数据库来统筹分析全国不同地方的TBI的流行病学特点[23]。在现有的研究中,关于TBI流行病学分析分析记录的城市主要包括:山东省、华东六省一市、南昌市、安徽省淮北市,西安市等,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同样具有地方特色和局限性[24]。而针对经济发展中、处于边境、地势、地形复杂的云南省还没有针对TBI流行病学进行系统性分析的相关研究。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云南省各产业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导致流动人口的增加,交通条件的改善,农民工、旅游等社会因素的改善。这也增加了TBI的潜在风险,从而增加了受伤的可能性。
本次采纳了3552例病患进行分析,其中男女患者发病率为3.01∶1,这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相类似,证实了在TBI患者中,男性患者的发病率远高于女性[25-28]。于是推测,TBI与男女的社会分工、社会职业相关性较大,就工作而言,从事高风险、重体力的工作的工人大多数为男性,社会构成当中青壮年男性也容易发生打架、斗殴等暴力事件,因此带来较高的脑损伤诱因。在当前的社会分工中,女性从事的工作风险相对较低,工作强度较低,能耗也较低,这也是为什么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受到脑损伤的原因之一。另外,就年龄来分析,本次纳入研究的TBI的患者中,年龄从5~89岁均存在TBI,平均年龄(41.66±15.72)岁,针对各年龄层TBI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发现TBI发病率最高的出现在36~45岁这个阶段,46~55相对较低,26~35岁次之,15岁以前和65岁以后相对来说所占比例较小。根据该结果进行分析,在本组资料中TBI发病率最高的为16~55岁为中青年,所占比例为75.5%,这一假设与年轻人和中年人工作努力、风险高有关。另一个原因,当然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青年和中年人是主要劳动力,活动范围广,工作努力,风险高。此外,受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影响,农民工、知识分子和司机等职业从业者易患TBI,其次是无固定职业者等,推测可能与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和工作的危险程度有关。
本调查发现,在TBI的致伤高危因素中排前3的分别为:车祸、高坠伤和跌倒,发病率分别为45.27%、18.92%和17.57%,这与印度、奥地利关于TBI致伤原因的研究有所不同,在印度和奥地利造成TBI的首要因素就是跌倒所致[29-30]。云南地区TBI的发病原因与其他国家存在差异,推测可能与云南的地势、地形、交通复杂情况等存在密切关系,云南山多、路窄,车多,人口流动性大,一定程度上使车祸发生增加;云南是东南亚与我国的重要陆地通道,云南地形复杂,山路崎岖,也成为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TBI最常见的伤害因素是交通事故,但在交通事故中,但交通事故往往导致复杂的人体损伤,主要以碰撞伤、碾压伤、挤压伤、砸压伤等为主,往往不可能只损伤一个器官,TBI通常与其他损伤合并;当患者合并多发伤时,应首先积极抢救危及生命的损伤,然后进行救治,以减轻TBI引起的一系列致命并发症[31-32]。
有关TBI的救治,其核心环节是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就本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约三分之一的患者采取了手术治疗,约三分之二的患者进行了保守治疗。就上述2种治疗手段而言,TBI患者的死亡病死率仍达4.84%(主要死于急性颅脑创伤、心肺功能衰竭、休克)。通过调查发现TBI的治疗是一个难题,患者存在高致死率、高致死率的特点,会严重影响患者及家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对于TBI的预防也就成为了重中之重[33]。
综上所述,TBI的发生和流行原因复杂,TBI好发于从事体力劳动的中年男性,主要由车祸伤、坠落伤与跌倒伤等外伤所致。针对该地区脑外伤的流行特点,提出了以下对策和预防措施:加大TBI防治的宣传,提高对脑外伤防治知识的认识,对高危险因素采取防护措施;加强执法监督和规范管理,限制摩托车和电动车的行驶速度,严禁酒后驾驶,摩托车或摩托车必须戴强制防护帽;车辆数量的增加应与运输设施的改善相协调;预防儿童跌倒,加强对学龄前儿童的关注和咨询;禁止沿路玩耍和跑步穿过车道,成人必须陪同或陪同儿童到安全区过路;对外来人口要严格管理,公安部门要加强防暴防暴;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社会保险水平,减轻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经济压力。
-
表 1 首诊医院情况表
Table 1. The first visit hospitals
首诊医院 病例数(n) 构成比(%)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 044 57.54 外院 1 508 42.46 表 2 首诊于外院的患者分布表
Table 2. Distribution of patients who were first diagnosed in other hospitals
地区 病例数(n) 构成比(%) 昆明 227 15.05 曲靖 208 13.79 红河 137 9.08 玉溪 120 7.96 楚雄 120 7.96 昭通 107 7.1 大理 105 6.96 普洱 96 6.37 临沧 94 6.23 丽江 75 4.97 保山 71 4.71 其他 148 9.82 合计 1508 100 表 3 各年龄组颅脑创伤患者性别分布表[n(%)]
Table 3. Gender distribution of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ies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n(%)]
年龄分组(岁) 男(n) 女(n) 男∶女 合计(构成比) 0~15 88(61.1) 56(38.9) 1.57∶1 144(4.05) 16~25 375(75.6) 121(24.4) 3.10∶1 496(13.96) 26~35 472(77.6) 136(22.4) 3.47∶1 608(17.12) 36~45 738(78.9) 198(21.2) 3.73∶1 936(26.35) 46~55 456(71.2) 184(28.8) 2.48∶1 640(18.02) 56~65 418(78.0) 118(22.0) 3.54∶1 536(15.09) 65岁及以上 120(62.5) 72(37.5) 1.67∶1 192(5.41) 合计 2667 885 3.01∶1 3552(100.00)* 与女性相比, *P < 0.01。 表 4 职业分布表
Table 4. Occupational distribution
职业 病例数(n) 构成比(%) 农民 984 27.71 工人 896 25.23 知识分子 680 19.14 学生 296 8.33 司机 296 8.33 无固定职业者 216 6.08 学龄前儿童 32 0.9 军警 16 0.45 其他 136 3.83 合计 3552 100 表 5 创伤原因分布表 [n(%)]
Table 5. Distribution of trauma causes [n(%)]
创伤原因 男(n) 女(n) 合计 车祸伤 1234 374 1608(45.27) 坠落伤 472 200 672 (18.92) 跌倒伤 441 183 624 (17.57) 打击伤 472 128 600 (16.89) 厂矿作业事故 22 0 22 (0.62) 爆炸伤 10 0 10 (0.28) 切割伤 3 0 3 (0.085) 火器伤 2 0 2 (0.057) 挤压伤 1 0 1 (0.028) 其他 10 0 10 (0.28) 合计 2667 885 3552(100.00) 表 6 颅脑损伤程度与创伤原因关系表 [n(%)]
Table 6.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gree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nd the cause of trauma [n(%)]
受伤原因 颅脑损伤程度 合计 轻型 中型 重型 特重型 车祸伤 296(18.4)* 720(44.7)* 368(22.8)* 224(13.9)* 1608 坠落伤 264(39.2)* 208(30.9)* 168(25.0)* 32(4.7)* 672 打击伤 232(38.6)* 216(36.0)* 120(20.0)* 32(5.3)* 600 跌倒伤 272(43.5)* 216(34.6)* 80(12.0)* 56(8.9)* 624 厂矿作业事故 22(100.0)* 0 0 0 22 挤压伤 1(100.0)* 0 0 0 1 爆炸伤 10(100.0)* 0 0 0 10 切割伤 3(100.0)* 0 0 0 3 火器伤 2(100.0)* 0 0 0 2 其他 10(100.0)* 0 0 0 10 合计 1112 1360 736 344 3552 χ2 = 362.3,*P < 0.05。 表 7 颅脑创伤治疗情况表
Table 7. Treatment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治疗方法 病例数(n) 构成比(%) 手术治疗 992 27.93 非手术治疗 2560 72.07 表 8 出院时疗效初步评估分布表
Table 8. Distribution table of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curative effect at discharge
治疗结果 病例数(n) 构成比(%) 死亡 172 4.84 植物生存或长期昏迷 207 5.83 重残、生活不能自理 70 1.97 轻中残、生活自理 848 23.87 良好、正常生活 2255 63.49 合计 3552 100.00 表 9 主要死亡原因分布表
Table 9. Distribution of major causes of death
死亡原因 病例数(n) 构成比(%) 急性颅脑创伤 102 59.30 休克 15 8.73 气道阻塞窒息 2 1.16 心肺功能衰竭 24 13.95 严重肺部感染 10 5.82 ARDS 3 1.75 消化道出血 3 1.75 肾功能不全 2 1.16 MODS 1 0.58 颅内感染 2 1.16 电解质紊乱 5 2.90 严重营养不良 0 0.00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0 0.00 其他 3 1.74 -
[1] 曹艳,蒋鸿雁,王艳雪,等. 右美托咪定抑制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凋亡[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1,42(2):1-5. [2] 张小年,张皓,朱镛连,等. 创伤性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概况[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12):987-988. doi: 10.3969/j.issn.1006-9771.2005.12.010 [3] 袁强,姚海军,刘华,等. 华东地区颅脑创伤患者住院费用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1,10(5):413-419. doi: 10.3969/j.issn.1671-2897.2011.05.008 [4] Firsching R,Dieter M D,Woischneck D M. Present status of neurosurgical trauma in germany[J]. World J Surg,2001,25(9):1221-1223. doi: 10.1007/s00268-001-0085-5 [5] 王三喜. 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8(20):87-88. doi: 10.3969/j.issn.1673-5110.2015.20.059 [6] 王连运,郝晓广,姚维成. 开颅术联合微创术治疗多发颅内血肿的疗效研究[J].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5,14(4):365-366. [7] Man D W,Lee E W,Tong E C,et al. Health services needs and quality of life assessment of individuals with brain injuries:A pilot cross-sectional study[J]. Brain Injury,2004,18(6):577-591. doi: 10.1080/02699050310001646143 [8] 马丽昂, 只达石, 崔世民, 等. 颅脑创伤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108-110. [9] Hyder A A,Wunderlich C A,Puvanachandra P,et al. The impact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ies:A global perspective[J]. NeuroRehabilitation,2007,22(5):341-353. doi: 10.3233/NRE-2007-22502 [10] Jiang H,Li H,Cao Y,et al. Effects of cannabinoid (CBD) on blood brain barrier permeability after brain injury in rats[J]. Brain Research,2021,1768(6):147586. [11] 马锦华: 西安市颅脑创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特征的调查[D]. 西安: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6. [12] 徐晓兰. 15343例损伤与中毒的外部原因统计分析[J]. 中国病案,2012,13(3):2. [13] Sosin D M,Sniezek J E,Waxweiler R J. Trends in death associated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1979 through 1992. Success and failure[J]. JAMA,1995,273(22):1778-1780. doi: 10.1001/jama.1995.03520460060036 [14] Brown A W,Leibson C L,Malec J F,et al. Long-term survival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A population-based analysis[J]. Neuro Rehabilitation,2004,19(1):37-43. doi: 10.3233/NRE-2004-19105 [15] Langlois J A,Sattin R W.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the United States:Research and programs of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J]. The Journal of Head Trauma Rehabilitation,2005,20(3):187-188. doi: 10.1097/00001199-200505000-00001 [16] Gupta D,Sharma D,Kannan N,et al. Guideline adherence and outcomes in severe adult traumatic brain injury for the CHIRAG (Collaborative Head InjuRy and Guidelines) study[J]. World Neurosurgery,2016,89(3):169-179. [17] Andersson E H,Bjorklund R,Emanuelson I,et al. Epidemiology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A population based study in western Sweden[J]. Acta Neurologica Scandinavica,2003,107(4):256-259. doi: 10.1034/j.1600-0404.2003.00112.x [18] Rickels E,von Wild K,Wenzlaff P. Head injury in Germany:A population-based prospective study on epidemiology,causes,treatment and outcome of all degrees of head-injury severity in two distinct areas[J]. Brain Injury,2010,24(12):1491-1504. doi: 10.3109/02699052.2010.498006 [19] Feigin V L,Theadom A,Barker-Collo S,et al. Incidence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New Zealand:A population-based study[J]. The Lancet Neurology,2013,12(1):53-64. doi: 10.1016/S1474-4422(12)70262-4 [20] Gururaj G. Epidemiology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ies:Indian scenario[J]. Neurological Research,2002,24(1):24-28. doi: 10.1179/016164102101199503 [21] 杨遇春. 中国六城市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调查[J].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87,3(1):23-25. [22] 况建国,徐智敏,聂爱萍,等. 南昌市区 13727例颅脑创伤患者流行病学分析[J]. 江西医药,2011,46(4):3. [23] 马定军、刘佰运, 郝淑煜. 颅脑创伤数据库平台的建立与初步应用[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30(2): 159-161. [24] 江基尧. 中国颅脑创伤的发展方向[J]. 中华创伤杂志,2015,31(9):774-776. doi: 10.3760/cma.j.issn.1001-8050.2015.09.003 [25] Wouter Peeters Rvd B,Suzanne Polinder,Alexandra Brazinova,et al. Epidemiology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Europe[J]. Acta Neurochirurgica,2015,157(10):1683-1696. doi: 10.1007/s00701-015-2512-7 [26] Numminen H J. The incidence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an adult population—How to classify mild cases?[J].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2011,18(3):460-464. doi: 10.1111/j.1468-1331.2010.03179.x [27] 李冰,李宗敏,郭建欣,等. 6496例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特征[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5,21(4):197-199. doi: 10.3760/j.issn:1001-2346.2005.04.003 [28] 陈建良,肖德明,左右,等. 深圳市急性颅脑损伤十年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J].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6,33(2):103-105. [29] Shekhar C,Gupta L N,Premsagar I C,et al. 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cases in a trauma centre of New Delhi (India)[J]. Journal of Emergencies Trauma & Shock,2015,8(3):131-139. [30] Mauritz W, Brazinova A, Majdan M, et al. Epidemiology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Austria[J]. Wien Klin Wochenschr, 126(1-2): 42-52. [31] 杨翠娈. 重型颅脑损伤出现急性肺水肿、呼吸衰竭的病因和临床分析[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7):767-768,774. doi: 10.3969/j.issn.1008-8849.2014.07.039 [32] 王康,孙晓川,刘科. 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监测临床研究进展[J]. 创伤外科杂志,2014,16(4):370-372,379. [33] Nguyen R,Fiest K M,McChesney J,et al. The international incidence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Canadian Journal of Neurological Sciences Le Journal Canadien Des Sciences Neurologiques,2016,43(6):774-785. doi: 10.1017/cjn.2016.290 期刊类型引用(26)
1. 陈蕙婷,陈珏,刘莉敏. mREMS融合危机管理在急性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院内急救护理中的应用. 中华养生保健. 2025(01): 102-105 . 百度学术
2. 吴婧,吴浪龙,汪杨,高琦,聂晶莉.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针刺治疗颅脑损伤患儿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4(02): 94-96 . 百度学术
3. 沈晨,施巍,张元杰,杨治荣,程华怡. 血清sTWEAK、Netrin-1联合APACHEⅡ评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4(04): 404-409+415 . 百度学术
4. 郑细良,张亮,方治军,孙智宏. 2017—2022年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创伤性脑损伤流行病学特征及早期死亡的预测因素. 实用预防医学. 2024(04): 471-475 . 百度学术
5. 周丙梅,王银娥,纪洁,徐亚运,王英. 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生存质量干预策略的研究进展.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4(03): 1-4 . 百度学术
6. 王金梅,姚启甜,殷云晶. 一站式移动救护平台在车祸致颅脑创伤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4(08): 1477-1480 . 百度学术
7. 郭坤,张勇,黄立萍. 颅脑损伤患者行CT与MRI诊断的临床价值研究. 生命科学仪器. 2024(01): 17-19 . 百度学术
8. 李佳丽,凌腾晗,曹艳,尹爱平,李恒希,杨莉,吴海鹰,李坪. 大麻二酚抑制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睾丸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24(07): 1128-1133 . 百度学术
9. 李佳. 创伤性脑损伤相关精神障碍性疾病研究进展. 大医生. 2024(13): 121-124 . 百度学术
10. 李赵荣,章新友,吴浪龙,高琦,徐冬梅,周思清,李清,梁燕. 揿针结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急性颅脑损伤恢复期患儿疗效观察. 江西中医药. 2024(08): 51-54 . 百度学术
11. 刘玮珉,张瑞剑,韩志桐,孙鹏,邢栋,杨文博,张琳,熊佳宝,王诗秋.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2115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4(04): 377-383 . 百度学术
12. 张晶晶,张冬梅,苗晶晶,季英. 改良急救护理对策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PTSD及预后的影响. 齐鲁护理杂志. 2024(15): 118-120 . 百度学术
13. 李赵荣,徐冬梅,高琦,周思清,李清,梁燕,吴浪龙. 揿针结合rTMS治疗急性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 中国医学创新. 2024(25): 30-33 . 百度学术
14. 聂晓改,张云芳,庄杉杉,涂坤,王娇. 急性创伤性颅脑损伤入院即刻检验相关指标分析.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4(09): 122-128 . 本站查看
15. 顾黎明. 高压氧康复技术联合节奏性听觉刺激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效果分析.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15): 89-92 . 百度学术
16. 容燕芬,陈春瑞,吴群燕. Peplau人际关系理论联合全面早期康复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效果. 中华养生保健. 2024(20): 115-118 . 百度学术
17. 陈家琪,汪玲川. 基于目标管理下的康复护理干预对颅脑损伤偏瘫患者的影响. 中外医学研究. 2024(33): 108-111 . 百度学术
18. 陈晓燕,殷静. 基于危重程度预警指标的护理在脑出血外伤病人中的应用. 循证护理. 2024(24): 4552-4554 . 百度学术
19. 曹霞,张蓉蓉,薛晓宏. 颅内压联合PCT与NSE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的预测价值研究. 临床急诊杂志. 2023(03): 137-142 . 百度学术
20. 何春华,杨辉,姜隆. 重型颅脑损伤应用丙泊酚麻醉的效果分析. 中外医疗. 2023(13): 68-71+76 . 百度学术
21. 徐萍,顾磊,沈丽,赵丽,孙平平. 高压氧联合支气管肺泡灌洗对重型颅脑损伤肺部感染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s TREM-1、HMGB1、CRP/Alb水平的影响.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23(16): 3149-3153 . 百度学术
22. 黎进莲. 外伤性颅脑损伤患者CT检查征象及Rotterdam CT评分与其病情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23(03): 218-221 . 百度学术
23. 沈永艳,范家权,沈丽,赵丽,李大苇.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预防颅脑外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研究.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23(19): 3690-3694 . 百度学术
24. 邱珍,何泽会,梁迎. 逐步控制性减压手术对急诊老年颅脑外伤患者术后转归的影响. 老年医学与保健. 2022(06): 1267-1271 . 百度学术
25. 姜晨黎. 医护康一体化气道管理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中外医学研究. 2022(34): 94-98 . 百度学术
26. 左奇,彭国兵,金伟. 一体化急救模式在创伤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中的救治效果分析. 世界复合医学. 2022(12): 33-36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