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ication of Internet Technology in Triag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s
-
摘要:
目的 观察并探讨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儿童传染病分诊防控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 方法 随机选取云南省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2020年6~12月感染性疾病门诊就诊患者500例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预检分诊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6~12月儿童肠道传染病门诊就诊患者500例为实验组,采用互联网技术的智能预检分诊系统进行预检分诊。比较2组患者的儿童肠道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准确率、患者与医务人员接触频次、儿童肠道传染病门诊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患者家属满意度评价等。 结果 儿童肠道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准确率,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 < 0.001),患者家属满意度,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患者与医务人员接触频次较,对照组均有下降,无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患者就诊后能及时有效的获取健康教育知识。 结论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智能预检分诊系统应用可有效提高儿童传染病预检分诊中质量与效率,提升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使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对儿童传染病的防控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methods and effects of Interne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triag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s. Methods We randomly selected 500 patient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from June 2020 to December 2020, using the traditional pre-examination and triage method, 500 patients with intestinal infectious diseases from June to December 2021, and adopted the intelligent pre-examination and triage system with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accuracy of pre-examination and triage of pediatric intestinal infectious diseases, frequency of contact between patients and medical staff, incidence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of medical staff, and satisfaction evaluation of patients’ familie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accuracy of pre-examination and triage of enteric infectious diseases in children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01), and the patient family satisfaction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frequency of contact between patients and medical staff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no occupational exposure of medical staff occurred. Patients could obtain timely and effectively the knowledge of health education after medical treatment.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telligent pre-examination and triage system based on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pre-examination and triage of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s,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make the safety of patients and medical staff effectively guaranteed, and have a good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s. -
Key words:
- Intelligent pre-examination and triage /
- Children /
- Infectious diseases
-
预检分诊是指医务人员对来诊患者进行快速分类,以甄别出传染病或急危重症患者,确定患者优先诊疗的科室或进行进一步处理的过程。传统的预检分诊需要医护人员与患者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患者及家属症状、体征、流行病学史等内容的观察和询问,再根据评估结果将其分诊到专科诊室就诊,这不仅会出现分诊失误,还极大地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1],容易造成患者在医院候诊时间长。传染病感染患者和疑似患者到医院门诊就医时,与医务人员、同期就诊患者密切接触,有传播疾病的风险。门诊预检分诊工作是发现和控制传染病的第一步,加强儿童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可以及早的发现和管理传染源,防止传染病的传播,对预防和控制儿童传染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3月印发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提出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逐步转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2]。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研究人员一直在不断研究和探索网络智能信息化,将其逐步应用到临床护理中,以解决沉重的护理工作和分诊难度大等问题[3],缩短患者在医院的候诊时间。本研究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结合实际的临床护理工作需求,将网络智能信息化预检分诊系统应用到儿童传染病分诊工作中,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20年6月至12月及2021年6月-12月期间,云南省某三级甲等儿童医院儿童肠道传染病门诊分别分诊12 585例和13 269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抽取500例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纳入标准:(1)年龄:0~18岁,在儿童肠道传染病门诊就诊的肠道传染病患者;(2)患者或家属有语言沟通能力;(3)患者或家属会自行使用智能手机;(4)参与网络预约;(5)病情分级4(a或b)级。排除标准:(1)病情危重,需要及时抢救患者;(2)不能自行使用智能手机的患者或家属;(3)非肠道传染病患者;(4)不愿意参与网络预约。对照组随机纳入2020年6~12月儿童肠道传染病门诊就诊的500例患者,年龄(3.65±2.86)岁;其中男304例(60.8%),女196例(39.2%);病情分级为4a级335(67%),4b级165(33%)。试验组随机纳入2021年同期儿童肠道传染病门诊就诊的500例患者,年龄(3.77±2.85)岁;其中男299例(59.8%),女201例(40.2%);病情分级为4a级318(63.6%),4b级182(36.4%)。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传统的人工预检分诊方法。承担预检分诊工作的人员为具有5 a以上丰富临床工作经验的高年资护士,并通过理论和实践技能考核。患者到院就诊时,门诊大厅一级分诊医护人员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询问患者及家属流行病学接触史、主诉、病史、症状和体征[4]、在线预约等资料信息进行分区域就诊指引。儿童肠道传染病门诊二级分诊护士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体重、病情级别等情况的评估及信息录入,安排患者到专科诊室就诊指引。
1.2.2 实验组
采用智能预检分诊系统进行预检分诊的方法。
成立智能预检分诊研发团队。团队成员由医务部、护理部、门诊部、儿科专家、信息工程师共计10人组成,依据专业工作能力进行职责分工,建立定期的沟通和管理机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病例资料和儿童肠道传染病诊疗规范[5-7],经过5位高级职称儿科专家咨询后制订患者预检分诊信息录入平台。内容包括儿童常见肠道传染病的临床表现:(1)体温情况(体温 < 37.3 ℃、体温≥37.3 ℃);(2)病症内容包含:腹泻;疱疹(手、足、口部位其中之一或同时有);上呼吸道症状(包含咳嗽、流涕、鼻塞);流行病学接触史(有腹泻、疱疹患者接触史);(3)实验室检验结果(检测、未检测),共计8个条目进行结构化设置。
1.2.3 线上流程
患者家属在院外可以用智能手机登录医院就诊预约平台,用点选的方式录入预检分诊条目信息。点选体温 < 37.3 ℃,病症选择上呼吸道症状,无流行病学史的患者指引至普通儿内科门诊就诊;点选体温 < 37.3 ℃,病症选择除上呼吸道症状外的任一症状或多个症状,和(或)有流行病学接触史,指引至儿童肠道传染病门诊就诊;点选体温≥37.3 ℃,病症选择除上呼吸道症状外的任一症状或多个症状,和(或)有流行病学接触史,指引至儿童肠道传染病门诊就诊;点选体温≥37.3 ℃,病症选择上呼吸道症状,指引至发热门诊就诊;。根据家长填写的调查表内容,互联网技术智能决策后形成电子导诊单。
1.2.4 线下流程
患者按电子导诊单到院就诊时,儿童肠道传染病门诊分诊护士对患者的预约情况核对,对其进行生命体征、体重、安全风险评估等内容测量后,按结构化病情分级内容条目进行点选和录入,系统根据患者端、护士端录入内容进行智能决策分级分区,引导患者到指定区域进行线下诊疗服务。患者就诊结束后,系统根据患者就诊情况,利用互联网及时推送电子健康教育处方至患者家属手机,宣教传染病防控措施。智能预检分诊流程见图1。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并比较2组儿童肠道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准确率、患者与医务人员接触频次、儿童肠道传染病门诊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患者家属满意度评价。分诊准确率 = 单位时间内准确分诊患者数量/分诊患者总人数×100%。患者与医务人员接触频次为患者就诊时经过分诊的次数。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为科室实际发生并上报医院感控办的例数/科室总人数×100%计算。患者家属满意度为自制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家属对医院候诊环境、分诊护士的服务态度、就诊秩序、分诊流程的满意度评价,评价维度包含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很满意5个条目;满意度 = (非常满意 + 满意 + 基本满意)/总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对临床资料进行数据收集和统计学分析;对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比描述,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2组患者的分诊准确率
从表1可以看出,对照组分诊准确率为53.6%,实验组为77.2%,实验组患者分诊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
表 1 2组儿童肠道传染病的分诊准确率[n(%)]Table 1. Triage accuracy of intestinal infectious diseases in child patients [n(%)]组别 n 分诊准确率 对照组 500 268(53.6) 实验组 500 386(77.2) t/χ2 61.53 p < 0.001* *P < 0.05。 2.2 2组患者与医务人员接触频次比较
2组患者与医务人员接触频次比较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对照组患者接触医务人员频次高于实验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
表 2 2组患者与医务人员接触频次($ \bar x \pm s $ )Table 2. Frequency of contact with medical staff of patients ($ \bar x \pm s $ )组别 n 往返科室次数 医务人员接触频次 对照组 500 3 ± 1.03 3.8 ± 2.4 实验组 500 2.6 ± 1.1 2.8 ± 1.6 t 5.935 7.752 p < 0.001 < 0.001* *P < 0.05。 2.3 2组患者家属满意度评价
内容包括对医院候诊环境、分诊护士的服务态度、就诊秩序、分诊流程的满意度。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评价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表 3 2组患者家属满意度评价n(%)Table 3. Satisfaction evaluation Family member of patients n(%)组别 n 候诊环境 分诊护士的服务态度 就诊秩序 分诊流程 对照组 500 386(77.2) 338(67.6) 397(79.4) 404(80.8) 实验组 500 419(83.8) 373(74.6) 426(85.2) 431(86.2) χ2 - 6.937 5.962 5.773 5.291 p - 0.008 0.015 0.016 0.021* *P < 0.05。 2.4 2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比较
2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比较结果见表4。
表 4 2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比较[n(%)]Table 4. The incidence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in the 2 groups was compared [n(%)]组别 医务人员例数 职业暴露发生率 对照组 33 2(6) 实验组 33 0(0) χ2 2.062 p 0.151 3. 讨论
3.1 智能预检分诊系统可以提高儿童肠道传染病分诊准确率
预检分诊的目的是快速评估患者病情、安排患者就诊顺序、分流患者至相应科室,而快速评估及分流患者是成功救治患者、有效防止人群聚集和医院感染的首要环节。多家医疗机构均在急诊预检分诊方面有所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效[8-10],但是对快速进行传染病分流的研究较少。相关文献显示[11],利用信息平台对大数据的自动提取和分析,可以辅助决策初筛。本研究根据儿童肠道传染病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史,以互联网智能信息化系统为基础,建立了结构化信息录入方式,通过系统的智能决策,自动分析疑似病例信息,快速完成预检分诊初筛。结果显示,实验组中儿童肠道传染病分诊的准确率为77.2%,明显高于对照组分诊准确率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该系统能有效提高传染病患者分诊准确率。
3.2 智能预检分诊系统能减少分诊频次防止交叉感染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是接触传播,手足口病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5岁以下的儿童易感;我国北方在7月发病数量最高,南方地区5月、9~10月是高峰期[12]。如果传染病患者或隐性感染者在入院时未得到及时分流,候诊于各个区域时,会增加与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密切接触的频次,存在较大的传播风险。目前,各医疗机构对传染病的早期识别还停留在人工识别的阶段,从患者就诊到传染病识别,时间较长,不利于传染病的防控[13]。本研究利用患者家属手机互联网系统与医院预检分诊系统相结合方式,将预检分诊关口前移至院外,操作快捷、分诊准确,对照组患者接触医务人员频次高于实验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和高利[14]的研究相近。在统计周期内,儿童肠道传染病门诊、门诊部的医务人员未出现职业暴露情况,对照组和实验组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智能预检分诊系统能减少患者折返科室频次,有效避免医院内人员聚集,防止交叉感染。
3.3 智能预检分诊系统有效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提升护理服务品质
儿科患者存在病情急、病情复杂、变化快的特点,因此有效的预检分诊模式对分诊工作有重要影响。有研究表明,在儿科分诊中应用系统化的预检分诊模式能提高分诊准确率,减少候诊意外和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程度[15-16]。本研究智能预检分诊系统分诊准确,减少了患者折返科室次数,有效提升患者家属满意度。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对满意度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就诊结束后,系统根据患者就诊情况,利用互联网及时推送健康教育及科普知识宣传,有效的做好儿童传染病科学防治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医院护理服务的品质。
3.4 智能预检分诊系统可以动态对数据进行监控,对传染病防控有意义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医院管理者对于医疗数据的使用和研究更为电子化,并能通过大数据掌控医联体之间护理人员的感染防控能力[17]。本研究的智能预检分诊通过对就诊的传染病患者信息进行数据收集,为医疗机构提供我市儿童传染病流行病学特性,也为儿童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有效的研究数据基础。该系统在患者进入医院前能及时、有效的筛查和指引肠道传染病患者到指定区域就诊,有效控制传染源,对儿童传染病的疫情防控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智能预检分诊系统的构建,实现了患者预检分诊的评估和智能决策,提高儿童传染病患者预检分诊的准确率,可以尽早筛查感染病例和疑似病例,隔离传染病患者,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实现动态对数据进行监控,对儿童传染病的防控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
表 1 2组儿童肠道传染病的分诊准确率[n(%)]
Table 1. Triage accuracy of intestinal infectious diseases in child patients [n(%)]
组别 n 分诊准确率 对照组 500 268(53.6) 实验组 500 386(77.2) t/χ2 61.53 p < 0.001* *P < 0.05。 表 2 2组患者与医务人员接触频次(
$ \bar x \pm s $ )Table 2. Frequency of contact with medical staff of patients (
$ \bar x \pm s $ )组别 n 往返科室次数 医务人员接触频次 对照组 500 3 ± 1.03 3.8 ± 2.4 实验组 500 2.6 ± 1.1 2.8 ± 1.6 t 5.935 7.752 p < 0.001 < 0.001* *P < 0.05。 表 3 2组患者家属满意度评价n(%)
Table 3. Satisfaction evaluation Family member of patients n(%)
组别 n 候诊环境 分诊护士的服务态度 就诊秩序 分诊流程 对照组 500 386(77.2) 338(67.6) 397(79.4) 404(80.8) 实验组 500 419(83.8) 373(74.6) 426(85.2) 431(86.2) χ2 - 6.937 5.962 5.773 5.291 p - 0.008 0.015 0.016 0.021* *P < 0.05。 表 4 2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比较[n(%)]
Table 4. The incidence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 in the 2 groups was compared [n(%)]
组别 医务人员例数 职业暴露发生率 对照组 33 2(6) 实验组 33 0(0) χ2 2.062 p 0.151 -
[1] 马丽民,李赛兰. 系统化预检分诊模式与传统预检分诊 模式对儿科急诊分诊的影响[J]. 包头医学院学报,2017,33(4):30-31. [2] 国务院发布《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J]. 中国医疗设备, 2015, (4): 162-162. [3] 王蕾,谢小华,谭薇,等. 改良智能化急诊分级分诊系统 的临床应用研究[J]. 护理研究,2018,32(1):63-66. doi: 10.3969/j.issn.1009-6493.2018.01.01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5,5(33):36-37. [5]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临床实践指南[J]. 中华儿科杂志,2016,54(7):483-488. doi: 10.3760/cma.j.issn.0578-1310.2016.07.002 [6] 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J]. 国际呼吸杂志,2010,30(24):1473-1475. [7] 原卫生部手足口病临床专家组. 肠道病毒 71 型(EV71)感染 重症病例临床救治专家共识[J]. 中华儿科杂志,2011,49(9):675-678. doi: 10.3760/cma.j.issn.0578-1310.2011.09.007 [8] 王艳,李秀芳,何利平,等. 改良儿童早期预警评分在急诊预检分诊及病情分级中的应用[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8,39(8):69-73. doi: 10.3969/j.issn.1003-4706.2018.08.016 [9] 王宏秋,刘颖青,赵丽新. 信息化助力急诊流程改善的设计与实践[J]. 中国护理管理,2020,20(2):259-261. doi: 10.3969/j.issn.1672-1756.2020.02.024 [10] 董兰,胡娟娟,吕君,等. 智能急诊预检分诊信息化系统实践[J].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9,26(1):69-71,93. doi: 10.16770/J.cnki.1008-9985.2019.01.020 [11] 何英剑,李晓婷,李金锋,等. 大数据时代信息化管理平台在医院专科建设中的价值[J]. 中国医院管理,2017,37(3):64-65. [12] 刘晓琴, 管理干预对武汉市某医院儿科门诊呼吸道传染病医院感染预防控制能力的影响 [J]. 医学与社会 , 2016, 29(7): 81-83. [13] Chan J F,Yuan S,Kok K H,et al. A familial cluster of pneumonia associated with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ndicating person-to-person transmission:a study of a family cluster[J]. Lancet,2020,395(10223):514-523. doi: 10.1016/S0140-6736(20)30154-9 [14] 高利,孙静. 加强门诊患者预检分诊管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流行探讨[J]. 中国保健营 养,2020,30(1):383. [15] Kuriyama A,Urushidani S,Nakayama T. Five-level emergency triage systems:variation in assessment of validity[J]. Emerg Med J,2017,34(11):703-710. doi: 10.1136/emermed-2016-206295.Epub2017Jul27 [16] 胡菲,张玉侠,顾莺,等. 儿科五级预检分诊的应用及急诊医疗资源利用研究[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6,32(28):2196-2200. doi: 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6.28.010 [17] 万海艳,周贵,王慧玲,等. 大数据时代护理人员医院感染防控能力现状和体系构建[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9,40(5):31-36. doi: 10.3969/j.issn.1003-4706.2019.05.006 期刊类型引用(5)
1. 陈安莉. 氟桂利嗪结合银杏达莫方案用于老年眩晕症患者的效果观察. 婚育与健康. 2025(04): 97-99 . 百度学术
2. 迟凯扬,赵洪运. 镇肝熄风汤联合氟桂利嗪对肝阳上亢型眩晕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临床医学工程. 2024(11): 1347-1348 . 百度学术
3. 金赢政,井睿智,李金江. 天麻钩藤饮联合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研究. 新中医. 2023(22): 53-58 . 百度学术
4. 任淑珍,陈友芹,刘艳丽. 耳后注射倍他司汀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外周性眩晕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流速度的影响.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3(20): 102-105 . 百度学术
5. 王凌燕,曹国军,龚甜,周诗晶. 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症患者的疗效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3(06): 92-96 . 百度学术
其他类型引用(0)
-